書名:從古人生活學文化常識:中國語言與文化中500個最有趣的為什麼

原文書名:


9786267498941從古人生活學文化常識:中國語言與文化中500個最有趣的為什麼
  • 產品代碼:

    9786267498941
  • 系列名稱:

    begin
  • 系列編號:

    AA7021R
  • 定價:

    560元
  • 作者:

    謝寒梅
  • 頁數:

    464頁
  • 開數:

    17x23x2.8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609
  • 出版日:

    20250609
  • 出版社:

    如果出版-大雁
  • CIP:

    630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什麼?!古代的千金,原本指的是男孩!

「感冒」一詞起源於何處?
「尚方寶劍」是一把什麼劍?
我們的語言與文化,原來藏在古人的生活裡。
500個最樸實的問與答,解開這些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
讀完本書,讓你變身有涵養的知識青年!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說話?
來趟有趣的時空之旅,了解我們現今生活與語言來源的文化背景吧。

•古代也有環境保護法嗎?
•原來古時候就有養老院?
•「皇帝」這個名稱怎麼來的?
•古代官員是不是和我們一樣朝九晚五?週休二日?
•投降為什麼是舉白旗?
•結婚時為什麼要拜天地?
•為什麼打了敗仗叫「敗北」?不叫「敗南」?
•鴛鴦原本指的竟然是兄弟?
•古代為什麼不能越級告狀?
•餃子原來是用來治爛耳朵的?
•古代就有速食麵?

從典章制度、法律教育、飲食起居、民風民俗、文字趣談、文化藝術、醫藥技術、天文曆法,全面瞭解最完整的文化中的「為什麼」。

愈了解古代,你就愈了解現在!
了解現在是怎麼變化而來的,不但可以提升自我的文化教養,
更可以增加我們對語言的理解力和敏感度。

【本書特色】
•500則有趣的提問,將基本的文化知識一網打盡。
•每則數百字的回答,提綱挈領,讓你在最短的時間獲得解答。
•重返歷史現場,連結古今,深入體會文化的豐富奧妙。
•學生最需要的課外讀物、也是一般讀者與人交談時脫穎而出的祕密武器。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謝寒梅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重點大學研修班特聘教授。研究專長為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美學等。至今出版了十部專著以及心靈、國學類暢銷書五十多部。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典章制度
1.「天下」的範圍有多大?
2.「中國」到底是指哪裡?
3.「四夷」是指四個民族嗎?
4.古代的「九州」是指哪裡?
5.「社稷」的原意是什麼,為什麼會成為國家的代稱?
6.「皇帝」這一名稱是怎麼來的?
7.歷代皇帝為何到泰山封禪?
8.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
9.聖旨前為何要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日」八個字?
10.「尚方寶劍」是一把什麼劍?
11.皇袍一定是黃色的嗎?
12.皇帝的龍袍上繡有幾條龍?
13.為什麼皇帝的墳墓叫「陵」?
14.「改元」和「改朝換代」是一樣的嗎?
15.年號是秦始皇創立的嗎?
16.何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
17.秦始皇為何穿黑色皇袍?
18.皇帝必須每天上朝嗎?
19.為什麼中國歷代都有「文帝」、「武帝」?
20.歷史上最早「垂簾聽政」的人是誰?
21.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外交官是誰?
22.武則天如何成為「一代女皇」?
2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征服了哪些地方?
24.古代的官府為何又稱「衙門」?
25.什麼是「三省六部制」?
26.「三公」分別是指哪三公?
27.「九卿」是指哪些機構和官職?
28.古代的學士是官位還是學位?
29.考勤起源於何時?
30.中國古代也有招聘制度嗎?
31.「司馬」原本是姓氏嗎?
32.古代官員是不是也「朝九晚五」呢?
33.古代官員要到幾歲才能告老還鄉?
34.古代官員也有休假嗎?
35.古代退休官員的待遇如何嗎?
36.「知府」與「知州」,誰的官職比較大?
37.「宰相」和「丞相」是一樣的嗎?
38.「宦官」和「太監」是一樣的?
39.被張飛暴打的「督郵」是什麼官呢?
40.人稱魯智深為「魯提轄」,提轄是什麼官呢?
41.人稱宋江為「宋押司」,押司是什麼身分?
42.錦衣衛、東廠、西廠,有什麼區別?
43.究竟何人才能乘坐「八抬大轎」?
44.紹興師爺為何這麼出名?
45.翰林是何官銜,翰林院是做什麼的?
46.清代的「貝勒」是官嗎?
47.人們常聽說的「大理寺」是什麼機構?
48.清朝時出入皇宮的通行證是什麼樣的?
49.為什麼在清朝摘掉頂戴花翎,就意味著丟官?
50.「南書房」是讀書的地方嗎?
(未完)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在不少讀者心目中,諸子百家,之乎者也,精深高妙,晦澀難懂,這就是人們對國學的詮釋。一直以來,在卷帙浩繁的國學世界中,只看得見專家、學者們孤獨的身影,尋常百姓對這個神祕的藝術殿堂卻可望而不可即。
  基於此,本書精編五百個最經典、最有趣的國學問題,文史兼備,內容翔實,力求摒棄枯燥乏味的傳統詞條說教形式,以有趣、獨特的問答方式,集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於一體,是對五千年最精彩的中華文化的真實再現和全新闡釋。
閱讀本書,有益於培養高雅、精緻的生活情趣。你會看到,中國古代的琴棋書畫、金石篆刻、唐詩宋詞,何其燦爛,何其精緻!你會看到,古人在宴飲時要酬唱應答,觀景時則吟詩作賦,生活何其詩意!而反觀今天的我們,吃的是速食,玩的是手機,生活相比於古人又是何其鄙陋!我們的頭腦應該被優質的文化占據,而不是被商業社會的資訊塞滿。
本書講的是國學常識,而不是艱澀的國學理論。這裡所說的「常識」,有兩個重點:一是基礎知識、基本概念;二是讀書時經常遇到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大家知其然但未必知其所以然的問題。
本書共分八章,包括典章制度、法律教育、飲食起居、民風民俗、文字趣談、天文曆法、文化藝術、醫藥科技。以問題入手,以有趣為主旨,向讀者展示國學常識。
翻開此書,便走進了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長廊,一個故事,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一份傳承……讓您在較短的時間內領悟國學的精髓,感受國學的神祕和智慧,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

文章試閱


「尚方寶劍」是一把什麼劍?

尚方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劍。尚方也作「上方」,這是掌管製造供應御用器物的官署,於秦朝始設。尚方寶劍,是一種最高權力的象徵,皇帝若把尚方寶劍賜予大臣,大臣便有了特許權力。例如《前漢書》所載,朱雲上書皇帝就曾說:「臣原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可見,持有尚方寶劍者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有先斬後奏的特權。明末,遼東督師袁崇煥即是用御賜尚方寶劍,將東江總兵毛文龍斬首。而毛文龍本人也有尚方寶劍,可惜沒能派上用場。當然,這樣的先斬後奏也必須依法行事,尤其不能觸怒君主。袁崇煥對毛文龍先斬後奏,就引起了明思宗的不滿,該事件亦成為袁崇煥日後被處決的原因之一。
除了尚方劍,皇帝還可賜予臣子符節、丹書鐵券、黃馬褂等。以上幾種都是榮譽的象徵,符節和尚方劍一樣,多做為一種授權形式,持符節者有先斬後奏的生殺之權。而丹書鐵券和黃馬褂,主要是一種獎賞性憑證,有的甚至可以抵免死刑。


古代也有律師嗎?

律師,是指受當事人委託或法院指定,依法協助當事人進行訴訟,出庭辯護,以及處理相關法律事務的專業人員。在中國,律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據《呂氏春秋》記載,春秋時鄭國有個叫鄧析的人,專門負責幫人打官司。他收費的標準是:小案子收一件衣服,大案子則要一條褲子。他為人辯護,能將是說成非,非說成是,使執法者難以定案。當時鄭國的執政者認為他弄得鄭國「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於是就把鄧析殺了,這樣一來,鄭國「是非乃定,法律乃行」。
後世的法律仍然嚴格禁止人們從事鄧析那樣的業務,把這一行當稱之為「訟師」,或者稱為「訟徒」,立法嚴禁。儘管受到法律的禁止,但民間訴訟活動仍需要有人幫助,所以仍有人從事這一行業,只不過在「地下」進行而已。清代紹興的官府幕友最多,幕友的「副產品」就是訟師,所以紹興的訟師也最出名。
成書於一八七九年的薛福成所著的《籌洋芻議》,較早採用了「律師」一詞,建議聘請外國律師,「參用中西律例」,來和列強推論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問題。以後「律師」一詞被普遍接受。


「感冒」一詞起源於何處?

大家對於感冒都非常熟悉,但感冒一詞是源自哪裡呢?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它源自醫學經典。因為「感冒」很多人都經歷過,它是由感受風邪而引起的,以頭疼、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惡寒、發熱及全身酸楚不適為常見症狀的外感疾病,這樣一聯想,人們認為「感冒」一詞源自醫學經典也是很正常的了。然而,「感冒」一詞在中醫經典中卻無可考證,而且在民間老中醫那裡,關於「感冒」有這樣一種傳說,即「感冒」一詞的起源不是醫家,而是官場。
南宋年間,館閣(中央級學術機構)設有輪流值班制度,每晚安排一名閣員值宿。但是,沒有人把值夜班當回事,遇到誰當值誰就開溜,而且開溜原因在值班登記簿上均寫「腸肚不安」。
一位名叫陳鵠的太學生,也硬被拉去館閣值宿。他開溜時,偏不循例照寫「腸肚不安」,卻標新立異大書「感風」二字。
陳鵠之所以發明出「感風」這個新奇用語,自有其客觀原因。在很長時期內,中醫對病因的表述都不規範明晰。南宋醫學理論家陳無擇首次把引致百病的病因區分為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三大類;就外因而論,又區分為六淫,即
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反常氣候變化。陳鵠對他的同時代人陳無擇尚未獲得張揚的新學說顯然已有瞭解,故而在開溜時能夠賣弄小聰明,隨手借來六淫之首「風」,並前綴以「感」──感者,受也。
陳鵠所創先例被以後的各代官場沿襲,一直到清朝末代才發生突破性變化。當時,清代官員辦完公事請假休息,例稱請「感冒假」。「冒」──透出也。「感冒假」成為一個意義總體,可做如是闡釋:本官在為該公務操勞之際,已感外淫,隱病而堅持至今,症狀終於爆發出面! 故而不得不請假將養。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推移,「感冒」一詞走出官場,進入醫學領域中,搖身一變,成為疾病的俗稱。


為何打了敗仗叫「敗北」呢?

這個有趣的問題,與「北」字的本義有關。「北」的本義是「背」或「相背」。在甲骨文中,「北」字就是兩個人背靠背的樣子。因此,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北,乖也。二人向背。」古代兩軍作戰,打了敗仗而逃跑的一方,總是背對敵人的,所以「北」字,就增加了「失敗」這一義項。《左傳.哀公二年》:「大子救之以戈,鄭師北。」這裡的「北」,就是「敗」或「敗逃」。因此,古文中談到打敗仗時,常形容勝方「追奔逐北」,意思是追趕、奔襲、逐殺背向自己倉皇逃命的敵人,如《史記.高祖本紀》:「秦兵強,常乘勝逐北。」意思是說,秦兵強盛,經常乘勝追殺敗軍。
秦漢以後,「敗北」成為一個雙音節的常用詞。例如《史記.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後來「敗北」除了指軍事失敗或失利之外,還被引申為在各種競賽中失敗。
既然失敗稱為「敗北」,那麼打了勝仗是否就可以叫「勝南」了呢? 當然不是,古代典籍中從來沒有這種說法。因為「敗北」之「北」,並不是東南西北方位的北。因此優勝劣敗,與方位無關。


古代的「千金」原本是指男兒?

今天,「千金」、「千金小姐」特指未婚女子。不過,在古代,「千金」最早卻是指男孩。
「金」是古代的貨幣單位,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規定貨幣分為兩種:黃金為上幣,計量單位為「鎰」,一鎰等於二十兩或者二十四兩;銅為下幣。但是,古人卻不用鎰或兩來稱呼貨幣,而是用「金」稱呼,比如「馬一匹百金」之類。漢代以一斤黃金為一金。《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項羽的頭值一千斤黃金,可見有多貴重。後來「千金」就引申為貴重的意思,並衍生了諸如一字千金、一諾千金、春宵一刻值千金、「五花馬,千金裘」等許多典故。
第一次把「千金」用來比喻人,出自《南史.謝弘微傳》。南朝梁的著名文學家謝朏小時候非常聰明,其父謝莊很喜歡這個兒子,常常讓他跟隨左右,外出遊玩的時候也帶上他。謝朏十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有一次謝莊帶著他去遊玩,讓謝朏寫一篇命題作文,謝朏拿過筆來一氣呵成,謝莊看了之後,不由得大喜過望。謝莊的朋友對謝莊說:「你這個兒子真是神童,將來一定會發達。」謝莊撫著兒子的後背,心花怒放地說:「真吾家千金。」
那時,南朝的宋代還沒有被齊、梁兩個朝代取代,謝朏的名聲甚至傳到了宋孝武帝的耳朵裡,有一次,宋孝武帝去姑蘇(蘇州)遊玩,特意命謝莊帶上謝朏一起前往,並讓謝朏寫了一篇〈洞井贊〉的命題作文,謝朏輕輕鬆鬆就寫完了。宋孝武帝看完之後感歎道:「雖小,奇童也。」後來,謝朏果然成了著名的文學家,官至尚書令。「千金」這個比喻也就此流傳了下來,但是專指男孩。
那麼,「千金」一詞是在什麼時候成為未出嫁女孩的專用詞呢? 對此有兩種說法。
其一,春秋時期。西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途中他饑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的竹筐裡有飯,於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後,由於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觸為禮教和輿論所不容。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後來,伍子胥在吳國當了國相,吳王調遣勁旅攻入楚國。西元前五○六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屍鞭之三百」,報了自己的大仇。之後,他想到要報恩,但苦於不知姑娘家地址,於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時跳水的地方。從此,就傳出「千金小姐」的叫法。
其二,元朝時期。據說,在元朝人張國賓所作《薛仁貴榮歸故里》一劇中,才把「千金」和女孩連結起來:「小姐也,我則是個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顯然,在張國賓寫作此劇之前,民間已經改換了「千金」一詞的原始含義,而用來指稱女孩了,張國賓只是在劇中使用了「千金小姐」這一稱謂而已。
到了明清時代,一些話本和小說中稱女孩為「千金」的情況就更普遍了。時間一長,「千金」一詞便變成了女孩子的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