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此生有味蘇東坡:在文人中,他最懂吃;在吃貨中,他最有才。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嘗蘇東坡。

原文書名: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


9786267505601此生有味蘇東坡:在文人中,他最懂吃;在吃貨中,他最有才。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嘗蘇東坡。
  • 產品代碼:

    9786267505601
  • 系列名稱:

    drill
  • 系列編號:

    WD027
  • 定價:

    460元
  • 作者:

    林衛輝
  • 頁數:

    448頁
  • 開數:

    17x23x2.4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529
  • 出版日:

    20250529
  • 出版社:

    任性出版-城中
  • CIP:

    782.8516
  • 市場分類:

    人物傳記(中國)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面對困境,蘇東坡總是選擇和困難和解。因為他有和解神器:酒。
   ◎他什麼都吃,唯獨不吃雁。除了與廉潔自律有關,也暗喻人心險惡。
   ◎他愛茶,愛煮茶。煩惱是非,在一盞茶面前,都可以視而不見。
   ◎有些情緒不能對人明說,他只好把一腔怒火發洩到菠菜上?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是中國最偉大的美食家。
   21歲時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進京趕考,
   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四川,直到66歲離世,回到故鄉的次數屈指可數。
   每當思念起家鄉、家人時,美食就是他最好的慰藉與連結。

   44歲,他被政敵汙衊而陷入「烏臺詩案」,
   差點因一條魚而命喪牢中,從此,蘇東坡便開始一路向南的貶謫之旅。
   面對這20多年的南旅生活,他卻總結:「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被貶南荒雖九死一生,但我不悔恨。這趟見聞奇絕,此生未有。)

   蘇東坡的一生,是一場顛沛流離的流放,也是一次美食與詩意的巡禮。
   在文人中,他是最懂吃的;在吃貨中,他是最有才的。
   當現實困頓時,蘇東坡用一道好菜,讓人生變得更有滋味。

   作者林衛輝是著名美食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輝嘗好吃」主持人,
   曾任紀錄片《風味人間》、電視劇《珠江人家》擔任飲食顧問。
   本書以美食為線索,追溯蘇東坡的思想和情感足跡,
   還原這位偉大文學家如何在失意中尋找美味,在逆境中品味人生。

   ◎在一蔬一飯中,找到精神寄託
    .在惠州沒有肉吃,只有親手種的白菜,他就想像成乳豬、熊掌,
     親自下廚,將平凡食材熬出高級食材的風味。
    
    .畫餅充飢也浪漫——在〈老饕賦〉裡,他幻想料理細緻得有如神仙設宴,
     即使現實無物可食,也能從想像中找慰藉。
    
    .遇上河豚,他大膽一試,即便毒性致命,他直呼:「也值一死!」
     這不只是美食家的勇氣,更是他對人生風險的豁達態度。

   ◎不慍不火的從容,才是最佳廚藝
    蘇東坡喜愛吃豬,開發出東坡肉,
    他的祕訣是:「火候足時他自美。」
    這不只是烹飪技巧,也是在說人生:
    只要耐心等待、靜候時機,終將轉苦為甘。

   ◎絕境之中自有風華
    被貶儋州,是蘇東坡人生最低谷,卻也是創意最旺盛之時。
    沒有醬料,他坡用山芋做玉糝羹,自誇「人間絕無此味也」;
    第一次吃蠔,他興奮的直呼:別告訴其他人這裡有好吃的海鮮!
    即便吃燻老鼠、燒蝙蝠,他也能妙筆生花、風趣以對,
    真正的風華,不在錦衣玉食,而在心中自有千層滋味。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
   更是一場關於人生智慧的味覺旅行,
   帶你用味蕾重走蘇東坡的一生,
   看他如何把苦難嚼出甘甜,把流離活成盛宴。


作者簡介


林衛輝
  1968年生,廣東潮州人,畢業於中山大學法學院,美食專欄作家。
  微信公眾號「輝嘗好吃」主持人,紀錄片《沸騰吧火鍋》、《風味人間》美食顧問。著有《尋味》、《吃的江湖》、《鹹魚白菜也好味》、《吃對了嗎?》等書。

書籍目錄



蘇東坡美食尋蹤完整路線

推薦序一 一口吃掉蘇東坡!這些詩與美食太誘人╱厭世國文老師
推薦序二 不只是東坡肉的代言人╱鞭神老師(李?澔)
推薦序三 食物對你來說,代表什麼?╱黃之盈

第一章 在一蔬一飯中,找到精神寄託
1 過年最思鄉,求助美食的力量
2 美景看過了?再去一次又何妨!

第二章 走出蘇軾圈
1 沒有酒肉,也能怡然自得
2 少年蘇軾瞻仰諸葛亮
3 惡劣天氣,是老天熱情留客
4 世事易變,以史為鑑
5 什麼都吃,唯獨不吃雁
6 空有龍鱗,卻沒有化龍之命
7 李白愛孟夫子,我也愛
8 不願被馴服的志士
9 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

第三章 風雨磨練真性情
1 習慣吃肉的人難改吃素
2 不等魚煮熟,先偷吃一口
3 一首竹鼠詩,兄弟倆各抒己見
4 我的才華豈能只當個小官

第四章 動盪政局中的堅守與取捨
1 心情好就是要喝酒
2 曾鞏吃得到,我卻吃不到
3 風浪太大,那就回頭吧

第五章 做有溫度的官
1 文學史最美西湖詩
2 杭州無鹽,但我無所不言
3 在一盞好茶前,所有煩惱都不見
4 若論時事,罰酒一大杯
5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6 不吃也是化作春泥,不如到我胃裡
7 夢想的終老之地
8 你生兒子,我怎麼可以有功勞

第六章 輾轉之間,依舊豁達精彩
1 窮到只能吃草,也不忘灑脫自嘲
2 只要健在,彼此的心就能相互連結
3 治國如治病,清靜則身自健
4 七年未見,兄弟仍錯過
5 滿院桃花,盡是劉郎未見
6 即便反戰,還是要聲援國家
7 把氣發洩在食物上
8 治水有成,不居功
9 自己外流家傳祕方
10 想離開徐州,卻又捨不得走
11 如果做官和吃美食一樣自由就好

第七章 首貶黃州,心境不低迷
1 因為一條魚差點送命
2 有美食,就能苦中作樂
3 忽聞河東獅子吼
4 酒坊老闆的侄子不懂釀酒
5 以好友之名為食物命名
6 窮開心也是開心
7 不慍不火的從容,才是最佳廚藝

第八章 經歷風霜後的淡然與深刻
1 身為一條魚,也不該太完美
2 蘇老先生有塊地
3 人間有味是清歡
4 只要祈禱,奇蹟就會出現
5 你被貶官,真讓我羨慕
6 窮,是因為天生好客
7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第九章 治理地方,用力、用心、用情
1 釀酒也講究陰陽調和
2 難得親自下廚
3 好茶就像美人

第十章 處處皆可安身立命
1 每次飯後,都要用茶漱口
2 超然如蘇東坡也想成仙
3 品茶有三點
4 身處朝中的最後饗宴
5 能吃上美食,苦痛都會消失

第十一章 再貶惠州,把困境活成人生佳話
1 只要能吃,天涯都不算遠
2 酒量相當於一罐啤酒
3 此生有味蘇東坡
4 愛不釋手,每天吃三百顆
5 肉啃到連狗都沒得吃
6 你不用吃飯,我請客也方便

第十二章 三貶儋州,絕境之中自有風華
1 從今東坡室,不立杜康祀
2 買得到米,但更想自己種
3 不用醋、醬,吃自然的美味
4 美食家蘇東坡的烹飪精華
5 別告訴別人這裡有好吃海鮮!

第十三章 生命終有時,風雅自千秋
1 東坡吃東坡美食
2 身如不繫之舟的曠達人生

後記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嘗蘇東坡
附錄 蘇東坡主要人生軌跡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者
《厭世讀論語》作者╱厭世國文老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餐桌上的臺灣史》作者╱鞭神老師
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歷史下酒菜》Podcast主持人╱溫蒂


文章試閱


1 過年最思鄉,求助美食的力量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出生於眉州(今四川眉山市)。父親蘇洵在〈族譜後錄〉中說,西元前1100年左右,蘇氏先祖因封於蘇,故姓蘇。這裡的蘇氏先祖,就是《尚書》中提到的周代司寇蘇忿生。蘇忿生是西周的開國功臣,朝中執政的六卿之一。
  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老蘇家這一支脈遷到眉山,始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宰相蘇味道。蘇味道的名聲不怎麼樣,處事模稜兩可、無作為,但他的文章寫得很好,為初唐文章四友之一。這麼看來,蘇軾文章了得,確實屬於「祖傳」。
  蘇軾的家境非常好,爺爺蘇序是當地的士紳,也有文采。蘇軾在〈蘇廷評行狀〉中,描述爺爺「晚好為詩,能自道,敏捷立成,不求甚工。有所欲言,一發於詩。比沒,得數千首」;蘇軾的父親蘇洵一開始是啃老族,後來娶了妻,妻子娘家是眉山富豪,又繼續「啃妻」,到了27歲才開始閉門讀書,終成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從小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8歲就讀天慶觀北極院,而後由母親程夫人親自教讀,加上父親嚴厲督促,蘇軾也很有自覺,「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一心居家讀書。「斷還往」指與以前的玩伴斷了往來,連庭園的葵花都不敢偷看,這為蘇軾的學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古人言「成家立業」,成家在前、立業在後,而蘇軾在20歲時娶了同樣來自書香門第的王弗。21歲時,也就是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的父親帶著他和19歲的弟弟蘇轍,到汴京參加開封府的舉人考試。蘇軾名列第二、蘇轍也榜上有名。當時的制度是府試過關中舉後,還要通過禮部考試和皇帝殿試,才能中進士。
  第二年,蘇軾參加了禮部的會試、複試和皇帝的殿試,與蘇轍一起中了進士。這一年,蘇軾22歲,蘇轍20歲,他們名揚京城,一代文豪就此橫空出世。
  在眉山的讀書歲月,為大文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1歲前的蘇軾都在眉山生活。那麼,他日後成為美食大家,是否受到青少年時期美食體驗和飲食偏好的影響?在眉州時,蘇軾有過什麼美食體驗?
  很遺憾,蘇軾在成名前沒留下什麼與吃有關的文字,但是,在嘉祐七年(1062年)冬末,他寫了一組詩,其中有兩首寫到眉州美食。
  前一年,蘇軾在制科考試入三等,以「將仕郎守大理寺評事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出任鳳翔府。蘇軾雖然得到了鳳翔太守宋選的關心、愛護,但一人遠在鳳翔,年末想回汴京和父親、弟弟團聚而不得。回想故鄉歲暮的淳樸風俗時,寫了這組詩寄給弟弟蘇轍,以抒發思念之情:「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余官於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組詩共三首,其中兩首提到食物,第一首是〈饋歲〉:
  
  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為歡恐無及,假物不論貨。
  山川隨出產,貧富稱小大。置盤巨鯉橫,發籠雙兔臥。
  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節過。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

  這首詩說的是蘇家過去在眉州過年時,各家各戶相互饋贈禮物,送上節日祝福的情景,「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
  禮物是什麼呢?「山川隨出產」,即當地特產。不論窮人還是富人皆如此,只是會有多少、輕重之分。有什麼特產呢?「置盤巨鯉橫,發籠雙兔臥」,即鯉魚與兔子。當時的眉州人流行吃鯉魚和兔子,不知宋代的四川人是不是和今天的四川人一樣喜歡吃兔頭?但可以肯定的是,川人愛吃兔子,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
  除了鯉魚和兔子,蘇軾還提到眉州的另一種美食──舂磨,就是將糧食加工後的年糕,這是窮人之間互送的禮品,富人則是互贈彩繡。如今送年糕的傳統還保留著,幾乎普及全中國。
  第二首是〈別歲〉:

  故人適千里,臨別尚遲遲。人行猶可復,歲行那可追。
  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
  東鄰酒初熟,西舍豕亦肥。且為一日歡,慰此窮年悲。
  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

  此詩描述別歲(歲末設酒宴慶賀)歡飲的場面,東鄰、西舍、酒熟、豕(豬)肥是互文見義,遙應首篇「農功各已收」一句。
  這首詩寫的是殺年豬和喝酒,雖然並沒有談到如何料理年豬,但蘇軾之所以一輩子愛吃豬肉,與小時候的飲食習慣有關。東坡肉能夠名聞天下,看來在眉山時就已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兔子、豬肉和年糕,川人至今還在吃,鯉魚卻少有人吃。這是因為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很多比鯉魚更好吃、長得更快的淡水魚出現,而將鯉魚從首選位置擠下。
  如今川菜中常用的淡水魚,如搭配藿香的鯽魚、水煮(將魚片放入開水中快速燒煮,而後裝盆,淋上含有爆香的辣椒、花椒等香料的滾油)用花鰱、酸菜魚用花鰱或草魚、燙涮用黑魚、清蒸用鱸魚,只有在做豆瓣魚這道傳統菜時,才會用上鯉魚。然而,這道料理做起來比較複雜,所以做的人不多。另外,受佛教影響,鯉魚多被拿來放生,加上民間流傳鯉魚是發物(容易引起上火、過敏或導致舊疾復發、新病加重的食物)的說法,鯉魚逐漸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