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部首的誕生:漢字之美,中文的「字」不只是意義的符號,更透露「人」應秉持的生活、信仰與世界觀。

原文書名:部首ソ誕生 漢字ゎよコエ古代中国


9786267505878部首的誕生:漢字之美,中文的「字」不只是意義的符號,更透露「人」應秉持的生活、信仰與世界觀。
  • 產品代碼:

    9786267505878
  • 系列名稱:

    drill
  • 系列編號:

    WD031
  • 定價:

    480元
  • 作者:

    落合淳思
  • 頁數:

    288頁
  • 開數:

    14.8x21x1.4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901
  • 出版日:

    20250901
  • 出版社:

    任性出版-城中
  • CIP:

    802.27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但有些字套用這個原則就鬧笑話?
   ◎字面意思有時不是字面意思。「止」最初不是停,而是進!
   ◎「稅」為什麼不是「金」字旁?因為古時候徵的稅不是錢!
   ◎自古以來,應酬就是要喝酒。酬的部首「酉」就是酒杯的樣子。

   作者落合淳思是研究中國古文字的權威,
   精通甲骨文、金文與歷代字書,曾參與多部古漢字辭典的編纂工作。
   
   他不只研究字形,更關心每一個「字」背後的文化、制度與思想,
   因為,漢字的演變不只是書寫工具,更是一段段活生生的歷史故事。

   部首,是組成一個字最基本的要素。
   根據記載,部首迄今共有214種,
   其中超過80%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就已經出現。

   它們不只是分類工具,更代表著當時人們的生活、信仰、世界觀:
   例如,「犭」源自犬,但為何獅子與猿猴都有「犭」?
   「聞」是門裡有個耳朵,難道古人不是用鼻子聞、而是用耳朵?
   你每天寫的字,藏著你不知道的思考(造字)邏輯!

   ◎從生產活動中造字
    .古代王公貴族以牛、羊為祭品,所以「犧牲」二字是牛部;
   
    .官府徵收的「稅」不只有錢,
     還包含家中囤積的穀物,所以「稅」是禾部;

    從祭祀、徵稅到日常生活,古人將所做所見,
    一筆一劃記錄下來,變成我們沿用千年的文字。
   
   ◎融入文字裡的建築與自然
    古人把眼前所見都融入文字的創造,讀這些字就能看見他們眼中的天地。

    例如,「高」指兩層樓的建築,在古代,兩層樓的建築就算高。
    許多天氣現象都伴隨著「雨」,雷、雲、霧,包括地「震」。
    「行」原本是指十字路口,所以行部的字都跟道路有關,
    像是街跟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部首透露著何謂禮儀、情感與生活

    .正義的「義」為何是羊部?因為祭祀牛、羊才是正確的禮儀。
    .情、悅、怒、憎都跟心有關,古人認為情感來自於心(而不是生物學的腦)。
    .酬、醫、醜都有酒(酉),可見從古至今的日常都缺不了酒。
     部首不只是造字元素,其實是古代世界的縮影。

   臺灣教育部將所有字形彙整為《異體字字典》,
   收錄超過10萬字,其中只有214個部首,
   哪裡特別?這些部首有何代表性?

   中文的「字」不只是意義的符號,
   更透露「人」應秉持的生活、信仰與世界觀。
   讀字、寫字、用字、理解漢字之美必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落合淳思
  畢業於立命館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科歷史學專業,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立命館大學白川靜紀念東洋文字文化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員。專業領域爲甲骨文字與殷代史。
  主要著作包括《甲骨文字辭典》、《漢字字形史字典【教育漢字對應版】》、《殷:中國史最古的王朝》、《漢字的字形:從甲骨文字到篆書、楷書》(以上中文書名皆暫譯)、《甲骨文字的讀法》、《虛構的故事與真相》等。

中國古文字與上古史專家、日本立命館大學
白川靜紀念東洋文字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黃筱涵
  從事出版翻譯10年以上,譯作超過150本書。但比起譯作數量,更重視從作者們身上獲得的知識。希望未來能持續以這些知識為基礎,不斷拓展翻譯之路。
  譯有《我這麼生氣,全是因為他把家弄亂》、《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孤獨,你好》等書。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 來自秦國的家書╱李洵
推薦序二 漢字的誕生與更迭,就像一齣迷人的歷史連續劇╱高可
推薦序三 你每天都在用,但未必注意到的漢字祕密╱厭世國文老師
好評推薦
前言 部首,古代世界的縮影

序章 漢字的歷史──從甲骨文到楷書

第一章 部首的歷史──從《說文解字》到《康熙字典》
1 漢字起源於視覺
2 一個字究竟有幾種寫法?
3 部首怎麼分類?
4 時間越久遠,字義越多元

第二章 源自生產活動的部首
相較於豬和雞,草食性的牛比雜食動物難飼養,所以價值更高。
過去貴族祭祀時會以牛為犧牲品(祭品),彰顯權力和財力。

第三章 依人體外表與行動造字
「止」如今多指停止,不過,最初的意思其實是前進。
它的象形是腳踝以下的足部。

第四章 由祭祀儀式獲得的權威感
「示」是祭祀用的桌子,左右兩個點的說法有二:
一派認為是肉類供品的血滴,另一派則認為是酒滴。

第五章 寫進文字裡的建築與自然
「熊」原本指火(灬)燒得很旺,那魚、鳥跟火有關嗎?

第六章 合體字的由來
4,000年前的古代中國,最貴重的金屬是青銅,
所以「金」原本指銅,直到戰國時代才用金代表黃金。

第七章 複雜字形的歷史
阜與邑放在偏旁時都寫作「阝」,但演變過程完全不同。
其實,山也曾經變形成相似的形狀。

第八章 持續中的字源研究
「片」最早出現在秦代篆書,由於沒有更古早的資料,
沒辦法確認最初的字義。有人認為是木片,也有人說是左右相反的爿。

後記 從部首了解人類社會的起源
參考文獻
部首索引

推薦序/導讀/自序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丁亮(審定)

知名主持人╱于美人
虎尾科大語言中心教授、「文科教授跨域國文學習筆記」粉專版主╱王文仁
王欣國文專業教室創辦人╱王欣老師
高中國文IG粉專版主╱安心
《李的歷史故事》Podcast主持人╱李洵
「不像國文老師的國文老師」IG專頁版主╱高可
《厭世古文偵探》作者、高中教師╱厭世國文老師

推薦序一
來自秦國的家書

《李的歷史故事》Podcast主持人╱李洵

  考古學中有段話:「有文字的古物,比起沒有文字的古物,價值遠高千倍。」
  1975年,中國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出土了12座小型木槨墓,據學者考究,這是秦代古墓(按:戰國晚期至秦始皇時期)。木槨墓是商代到西漢年間常見的墓葬形式,古人會先挖一個大深坑,接著把棺材放在墓穴中間,並在棺材四周擺放陪葬品。
  考古人員在其中3座墓裡,找到了秦代文字。這一發現震驚了考古界,因為在此之前,相較於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秦國出土文獻的數量較少,所以我們對秦國也知之甚少。
  睡虎地11號墓出土大量的竹簡,包括《編年記》、《秦律十八種》、《語書》、《效律》、《秦律雜抄》、《為吏之道》、《日書》等。墓的主人叫做喜,是秦國官吏,而他的墓穴裡沒有貴重物品,就只有各種工作筆記和法律文書。對喜來說,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也是他的人生意義。
  4號墓比起11號墓顯得寒酸很多,不但小,也只出土了兩片秦簡。但特別的是,這是兩封家書,也是中國考古史所挖到最早的家書。
  墓的主人叫做衷,兩封家書來自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叫黑夫,另一個叫驚。竹簡上的字跡秀麗且筆跡一致,應該是由秦國軍隊中抄寫員所寫。
  黑夫跟驚的信中,都提到他們在淮陽與叛軍交戰,所以史學家推斷,信件的背景應是在秦滅楚之戰。當時,李信領兵20萬出擊,不料遭到昌平君叛變,被楚國前後夾擊,最終大敗而歸。
  黑夫和驚在信中,先是向母親問好、託大哥照料家裡。驚出征前剛娶妻,所以特別叮囑妻子多多容忍、注意婆媳關係,他也擔心妻子的安危,要她別到離家太遠的地方撿柴。
  隨後,兩人話鋒一轉,都提到自己身上沒錢、沒有夏天的衣服可穿,所以希望家裡寄一些錢和布,不然他們已經快把借來的錢花光了。兩封信裡都寫到「急急急」,很可愛。最後,兩人也向家人報平安,說自己很好,不用擔心他們的安危,也希望家人們別到危險的地方去。
  不過,由於第二封也寫到「急急急」,看來衷後來還是沒寄錢給弟弟們,可見家中清貧;黑夫和驚最終也沒能平安回家,兩人的生命就停格在那場動盪戰役中,否則,衷也不會選擇將弟弟們的信與自己合葬,想必是對衷來說,這兩封信是人生中最寶貴的物品,也是他對兩個弟弟最深刻且唯一的連結。
  原本只應寫200字的推薦語,可我實在太想分享這段故事。尤其看到這兩封家書時會驚訝的發現:你是認得某些字的。
  本書提到的簡牘文字,即簡化當時流行的篆書,而戰國時代秦國的字形又逢隸變(按:秦代至漢代間,小篆演變為隸書的過程)。由於文字更靠近現代,我們能一眼看懂某些字形,你也會從中體悟到跨越兩千年的古人情感──對母親的掛念、給家人的叮嚀、對大哥的期望──都體現在這兩封家書的文字中,也成為了衷的遺憾。這便是文字之美的可貴,讓我們得以橫跨時空,細細品味古人的心境。
  謹以本文,獻給喜歡文字的每一個人,也獻給本書。

推薦序二
漢字的誕生與更迭,就像一齣迷人的歷史連續劇

「不像國文老師的國文老師」IG專頁版主╱高可

  「齒」的甲骨文字形是□□字,看起來像張口見齒的樣子。小篆字形在上部增加了「止」字,用「止」表示聲音,至此變成了□□字。
  這段文字的空格處,依序應填入何種造字原則?
(出處:112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第一部分第6題)

  這是國中教育會考每年必出的題型,□□中的答案分別是「象形」與「形聲」。而在新課綱主打素養、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與跨領域整合等概念之下,為什麼仍出這種造字法則題目?
  因為造字法是漢字結構與意義的重要核心。
  在現今的快時代裡,越來越多人不在意字該怎麼寫、筆畫亂撇,到底是狂草抑或鬼畫符?有時老師們批閱作文甚至得要通靈。手寫習慣也逐漸消失,人們的書寫能力大幅退化,導致語文冷感(按:對語言、文字缺乏興趣或感受力,對文學、語言學習等相關事物提不起勁的現象)、說話時經常詞窮。
  其實,不會寫字也無妨,一段語音或敲幾下鍵盤,手機螢幕便會出現相應的字。這種便利固然是種科技進步,但也削弱了人們對字形結構、字源文化的敏感與理解。離開了課堂,有多少人還對文字的起源、演變有興趣?
  這是一種文化剝奪(cultural deprivation,按:因教育或價值觀,而缺少能夠在教育制度中取得的適當語言和知識)――我能打字,卻寫不出字。缺乏對字源的認識,讓人無法從文字體系中培養邏輯與歸納能力,當書寫和形義解讀兩者日趨消逝時,漢字的歷史也隨之湮沒。
  為此,我們必須培養寫字的能力與讀字的眼光。
  在教育現場,國文老師們從七年級(國中一年級)便開始介紹六書及文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取首字就可以變成一道口訣:假金賺利超開心,讓孩子們更方便熟記。授課時也不用特別想有趣的哏,因為漢字誕生與更迭的過程,就像一齣迷人的歷史連續劇,每個階段都承載著不同的造字邏輯與文化故事。不灑狗血,卻處處有爆點,一如本書所述:

  .「虹」原指雙頭蛇神,字形表現出如彩虹般閃耀的蛇麟。
  .「鮮」原來不是指鮮美,而是指容易散發腥味的魚。
  .「醫」從酉部,酉與酒有關,原指用藥酒為外傷消毒、治療。
  .「醜」原指捧著酒杯祭祀鬼魂,酒鬼喝醉後神情扭曲、面目可憎。
  .「福」指在祭祀儀式中用到酒,示部(礻)指供桌,畐是酒桶的形狀。以酒報神之福,或祈求保佑。

  很有意思對吧!你甚至能從中發現,漢字起源於視覺。
  此外,本書從部首出發,除了能辨識漢字如何分類,也一步步帶出古代人們的生活場景與思維。時間越久遠,字義也越多元,一旦洞察這些基本原理,我們就能有系統的理解文字,而不只是死記字形,或依賴語音輸入。
  每一個偏旁都不只是筆畫,更是一個鮮活的文化標誌。
  讀完本書,必定會點燃你與別人分享的欲望:「欸欸!你知道嗎?其實這個字原來是……。」
  現在就和本書一起追溯文字背後的故事,領略千年的文化風景。

推薦序三
你每天都在用,但未必注意到的漢字祕密

《厭世古文偵探》作者、高中教師╱厭世國文老師

  兩個你應該要知道,但很有可能會答錯的問題:

  1. 英文有26個字母,那注音符號有幾個?
  2. 漢字的部首總共有多少個?

  以上的問題看似簡單,卻如同流理臺上那堆沒洗的碗盤——它們的存在不僅提醒我們忘了什麼,更暴露我們對語言的陌生,甚至遺忘某種文化身分。
  不過,先別急,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我們留到最後揭曉。
  現在,請翻開《部首的誕生》這本書。誠實說,如果你需要一本查部首的工具書,它並不能夠滿足你的需求,但如果你準備好展開一場探索漢字結構與文化記憶的旅程,那它將是一位知性又迷人的嚮導。
  本書作者帶領我們深入文字如何參與「世界分類」的工程:從動植物、人體、器物、自然、建築、複合結構、文字分化,最後到語源不明等主題,逐步拆解部首的來源與演變。
  部首是古人留下來的導航符號。看到三點水「氵」,你就知道這個字與水有關;看到草字頭「艹」,你猜得到它與草木有連結。
  ば是病床的形象,也是身體與苦痛的紀錄;女作為性別,同時與身分、家族、情感密切相關;心則指心臟,也是愛與恐懼的容器。
  部首,是一種把語言與生活緊緊纏繞在一起的世界觀。當我們談論部首,不僅是觀察這個字的邊旁,同時也在確認,漢字如何在現實中建立一個可重複使用的符號系統,並用來表達、溝通,以及記錄歷史。
  這套系統,你到底還記得多少?是否可以辨認部首最初的形狀?或是否能拼湊那些隨著時間逐漸模糊的語義?
  你和你的孩子,每一次書寫止、攵、犭這些部首時,不只是寫下一個符號,更是無意間觸碰到漢字文化圈的深層記憶。那是一片片拼圖,嵌入古今的語意中,建構如今的閱讀與理解。
  想像一下,那雙曾在龜甲與獸骨刻下刀痕、在泥版描繪動物輪廓的手,創造的線條與筆畫,穿越千年時間來到你面前。它或許完整、或許殘缺,但都以某種形式留在紙張、生字本與作文簿上,你重新演示了人類如何以文字馴服世界的儀式。
  我們習以為常的使用漢字,似乎不太願意回頭思考:它究竟怎麼形成?更少有人真正觀察這座由漢字構築而成的世界,它的內部是一套深層的結構。
  部首,正是這個世界的骨架。你最初學習它們,也許只是為了查字典、識讀漢字,無意間進入故事與知識的王國。不過,接下來你有機會透過本書,重新認識這些部首背後的文化脈絡與歷史演變。
  那麼,我們來揭曉一開始兩個問題的答案:

  1. 注音符號共有37個,再加上4個聲調符號。
  2. 漢字的部首共有214個。

  你答對了嗎?

前言 部首,古代世界的縮影
  漢字部首被安排在小學教育的國語課程中,相信很多人都是在這時學到部首。
  但是,如今部首僅剩下分類漢字的功能,在閱讀或書寫時,鮮少會意識到部首的存在。從實用層面來看,也只有查閱字典,或是在電話中說明某個漢字時,才會用到吧?
  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部首其實具有更龐大的功能。古代創造文字的時候,部首都與該文字的意思有關。
  舉例來說,「橫」的部首是木,原本指橫向卡住門的木製門閂,後來人們才賦予這個字橫向的概念,所以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才會難以理解為何橫字的部首是木。
  同樣的,「測」的部首是水,原本的意思是測量河川水深。後來,這個動詞也用在其他測量行為上,如今才讓人難以明白為何測字的部首是水。
  除此之外,本書還將介紹為什麼縮的部首是糸、輕的部首是車、旗的部首是方,以及為什麼雇的部首不是戶而是隹等。
  目前部首共有214種,而確立這個數目的歷史並不久遠,大約在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之間。但是,漢字的歷史非常古老,而這214種部首中,超過80%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就已經出現。
  因此,漢字部首並不只有字面上的意思,還反映出古代人們的生活、文化、社會與制度等。舉例來說,貝這個部首主要用在與財貨有關的文字,這是因為古代中國將貝(寶螺)當成貴重物品交易;な的形狀則像是缺少了一面牆壁的住宅,這其實代表王宮,也就是王在建築物中望向屋外的臣子們,反映了「天子南面」(按: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帝位面朝南方)的制度。
  本書序章與第一章將簡單描述漢字與部首的歷史,第二章起會從214種部首中,深入探討較常用的部首,彼此間有關聯性的部首會一起介紹。至於較少見的部首,則會在各章結尾的小單元簡單說明。
  每個部首都會說明其形成過程、意思與歷史上的變化等,也會介紹使用該部首的文字。如此一來,即使現在的字面含意已經與最初完全不同,相信你應該也能夠理解一個字的結構。此外,許多部首和文字都與當時的文化、社會有關。
  認識漢字的部首,不僅可以了解其背後的含意,還能一窺漢字形成的過程與古代社會文化等,本書想傳達的就是部首如此有趣的一面。

文章試閱


第四章 由祭祀儀式獲得的權威感

  除了人本身之外,漢字部首也有一部分是源自人類所打造的各種用具。一般農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飲食、衣著和住所,所以這類部首包含衣(⻂)、皿等。
  而對統治階級的人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軍事與祭祀。軍事是維持統治體制的關鍵,所以相關漢字也反映了這方面的文化,不少武器都成為了部首。畢竟,他們必須利用武器防範內憂外患。
  祭祀對統治者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共同的信仰不僅能凝聚社會的向心力,也能藉由祭祀儀式獲得的權威,從精神方面支配百姓。因此,漢字中也有許多部
首,都與祭祀禮儀的器物有關。

.衣(⻂)──「?」面藏著衣服
  衣作為部首所造的文字,都與衣服有關,像是襟、袖、裸、裝等。
  舉例來說,「補」本來指修補衣服,後來多了彌補的意思;「被」原指睡衣,後來才變成被子,並進一步用於被動行為;「製」的原義裁布、製衣,後來才泛指所有的製造。
  「複」的原義是穿上多層衣服,後來出現重複、複數等意思;「襲」根據研究,推測最初應該也指穿著多層衣服,後來卻直接變成繼承、承襲,並進一步衍生為攻擊;「裕」指有多餘衣服,所以才延伸出富足、游刃有餘等意思。
  或許是因為衣的古代字形中有空隙,所以古人有時會將聲符放在中間。例如:「?」將衣拆成兩個部分,擺入聲符里,原指衣服內側,泛指深處、裡面。

.糸──綠與紫,都是布的顏色
  以糸為部首的文字非常多,包括絹、織、紡、綱等形聲字。其中有許多文字,如今都能運用在更廣泛的場合。例如:「結」原指收束,後來大量用在結合、締結等意思上;「縮」本來專指布縮水了,現在已經廣泛運用於任何事物;「約」則從把絲線串聯,衍生為整理、收拾,後來又進一步用於協議等意。
  其他如綠、紫、紅等,原本指各種的布料,後來才當作顏色名稱使用。
  而字義已經大幅改變的文字,例如:以申為聲符的紳,原指貴族的大型腰帶,後來則代稱貴族。隨著貴族制度衰退,後來的官僚與地主也被視為「士紳」。
  「經」原本指被織布機縱向撐開的線,由於必須先設縱線,再穿入橫線,所以縱線被視為核心,而有了經典一詞,指重要書籍。後來與代表橫線的緯分別用在經、緯度。
  「紙」比較特殊,在西元以前的時代,紙的原料是細纖維狀的物品,其後原料改為植物。紙字的字義偏離其部首,並不是因為文字本身的意義改變,而是技術革新導致所指物質不同。

.皿──盤與盆,都是裝水的器皿
  「皿」最初的意義並非現在普遍認為的盤子,而是有一點深度的缽狀容器。
  皿一開始多用於會意字中,例如:盡據推測是用手清洗吃完的皿,或是將皿中的食物吃乾淨;益是由皿與代表水滴的小點組成,指在皿中加水;監是人窺看裝滿水的皿。
  後來,皿也開始用於形聲字中。例如:以成為聲符的盛,原義是用食器裝滿穀物,如今泛指盛、裝,並衍生為繁盛。
  以般為聲符的盤,原本代表裝水的容器,據推測應該是用餐過程中,用來洗手用的容器(如洗手碗),後來也用在形狀相似的棋盤、算盤等,如今也能指根基。
  盆同樣是裝水的器物,現在指可以裝水或其他物品的圓形器皿,在日本則指指淺底容器,更接近托盤、菜盤。此外,日本盂蘭盆節(按:祭祀祖先的節日,通常於八月中旬舉行),源自於梵語ullambana,已脫離器物含義。
  盟則反映了古代的禮儀文化。締結盟約時,人們會將祭品的血倒入器皿,並以交杯的方式飲下對方杯中的血,這一儀式便稱為盟,後來才轉指盟約。

.酉──醉酒後清醒
  酉在商代就已經被作為部首造字,起初多為會意字。例如:配代表將酒分配給祭祀參加者;尊指雙手捧著獻給神明的酒,上方的酉後來演變成表示酒發酵的酋。
  酉在形聲字中也與酒、飲酒有關,如酌、醉、醒、酎(按:音同宙。指經過多重加工而釀成的醇酒)等;以州為聲符的酬,原本指勸酒,後來才引申為回報(如報酬)。
  由於古人在儀式中會用到酒,所以以酉為部首的文字其實相當多見。
  比較特別的像是「醫」,這是因為醫療時會用到酒,所以就以酉為形符(聲符為殹)。古代的醫療也與巫術脫不了關係,所以當時還有異體字毉。
  酉的字義不斷擴展,因此後來也用在與發酵有關的文字,像是酢(正體為醋)、酵、酸、酪等。此外,「酪」如今雖然泛指乳製品或相關產業,但最初是指馬乳或牛乳製成的酒。

第八章 持續中的字源研究

  漢字歷史比甲骨文還要久遠,長達4,000年之久。但是,最初研究漢字結構的卻是東漢的《說文解字》,距離漢字出現已經過了約2,000年。這段期間,字形、字義等變化實在太多,所以《說文解字》的分析與資訊未必完全正確。
  身處現代的我們雖然已經能夠解讀甲骨文,但是有些字形早在這個階段就已經產生過變化,某些文字甚至有多種用法,所以其起源難以判斷、眾說紛紜。且由於比甲骨文更晚出現的金文、篆書等,比較容易解讀,因此也有不少論述受後世字形影響。

  .身:身有身體、懷孕等意思,學者們對於何者才是其原義並無定論。但根據近代發現的甲骨文字,普遍認為是懷孕後腹部隆起的模樣,所以此字源於懷孕的說法較為有力。
  不過,在甲骨文的文獻中,有出現與疾齒(牙齒不適)、疾目(眼睛不適)等詞相同結構的「疾身」。也就是說,身既不是指身體,也不是指人懷孕,而是表示人體某個部位的文字。
  後來之所以被用來表示懷孕,恐怕與近代學者一樣,都將其誤解為懷孕後腹部隆起的模樣,從用法來說屬於借形。
  身作為部首時與身體有關,但是功能上與肉部重複,所以數量很少。其中,腹字的形符也是後來才加入偏旁。

  .用:有學說認為,用的字源是會意字,但是自商代起,其字形結構便無法拆解成其他字,因此應將其視為象形字。至於象何者之形,有木柵欄、銿(鐘)、桶子等說法。
  由於自商代以來,用便一直假借(借字)為使用之意,所以很難判斷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
  以用為部首時,通常不作形符使用,大都將只是將類似形編入(如甫)。

  .气:气與乞是同源字,但是何者起源較早則尚有爭議。商代時指收到貢品,此用法與迄(到達)的初文乞相符。但是,後來則多指氣體的狀態、現象,並以气為部首,因此有學者認為後者這才是其字源。
  气與乞(迄)兩者字義毫無關聯,所以其中一個必然是原義,另一個則是轉用。雖然如今仍未有定論,不過既然乞(迄)這個用法較古老,那麼它很可能更接近起源。順帶一提,商代表示貢品堆積的文字,是相當抽象的屏。
  兩者字形在隸書時才有明顯區別,在這之前气與乞都兼具兩個意思。其中,氣實際上是以米為形符、气為聲符的形聲文字,原指贈送食物,後來透過假借才轉用為氣體。

  .丨:只要文字中有特別長的縱向筆畫,就會被編列於丨部,例如「中」。
  而「中」字其實是獨立的象形字,原本指朝不同方向飄揚的特殊旗幟。
  其讀音(按:丨音同滾)同樣是在《說文解字》問世後才決定的。有一說認為,這是因為丨看起來像棍棒,所以依棍的讀音稱呼。

  .ぞ:ぞ是最新的部首,連《說文解字》也未記錄。楷書為求方便,將京、交等字編入ぞ部,從字形來看就像鍋蓋一樣。
  順帶一提,《說文解字》將京、交視為獨立的部首,兩者字源分別是建築物,以及小腿交錯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