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走進老地方的時光機:台灣巷弄祕境的前世今生

原文書名:


9786267520611走進老地方的時光機:台灣巷弄祕境的前世今生
  • 產品代碼:

    9786267520611
  • 系列名稱:

    旅人之星
  • 系列編號:

    MS1074
  • 定價:

    480元
  • 作者:

    地方賊
  • 頁數:

    288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123
  • 出版日:

    20250123
  • 出版社:

    馬可孛羅(城邦)
  • CIP:

    733.4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跟著「地方賊」一起搭乘時光機
深度挖掘全台祕境,述說著前世今生的地景就在你我身邊

「我欲偷走地方的故事,再將地方的多重記憶,用簡單的敘事娓娓道來。」

  你知道嗎?
  桃園與中壢有著既相愛又相殺的恩怨情仇嗎?
  原是南下北上的交通樞紐,為何苗栗頭份會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文風薈萃的木柵,竟曾是銷售全台的知名「麵線窟」?
  宜蘭的羅東鎮,輝煌的性產業,寫盡曾經的林業興衰史?!

「過去的生活方式像是海市蜃樓般,只在開頭短暫出現。沒活在那個時代的我們,似乎也無需再現來飲鴆止渴,但他卻用這種方式提醒著當代人。如果其他都消失,你就『別再想見我』。」

世代更迭之下,那些曾經繁華一時的街區記憶,如今幾乎被我們遺忘。這些記憶似乎只存在於當地耆老的回憶與口述中,逐漸隱沒於現代的喧囂與快速變遷的城市景觀下。這些依附著廟宇或市場開始發展的台灣老街或聚落,曾經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中心,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一環,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繁盛景象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斑駁的建築和淡淡的記憶,靜靜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在這些街區中,每一條老街都有它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廟宇是這些聚落的靈魂,不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更是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廟會、祭典等活動,曾經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居
民前來參與,使得老街一片熱鬧非凡。而市場則是另一個重要的生活場所,人們在這裡交易商品、交流資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市井生活畫卷。

「從熱鬧的市井生活到現代化的城市風貌,這裡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夢想,每個角落都刻滿了時光的痕跡。」

因船運與鐵路而興盛的城市與港口,則見證了台灣早期的經濟發展。這些城市和港口,曾經是貿易往來的樞紐,無數商船在此停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貨物,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然而,隨著交通方式的變遷和現代化的進程,這些港口的繁榮逐漸消退,昔日的繁忙景象成為歷史的回憶。

然而,即使在這些城市與街區逐漸消失的同時,它們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依然無法忽視。這些老街和港口見證了台灣歷史的變遷,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們的故事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反而應該被珍視和保護。

在地方賊的筆下,我們可以描繪出這些地區曾經繁榮的面貌,以及它們如何順應時代的改變,在不斷變遷中保持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韻味。通過他對這些地方的探索和記錄,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台灣的歷史,感受那段時光中人們的生活與情感。

城市記憶是集體的,但卻會在個人記憶中,有不一樣的銘刻。


地方賊,自稱是到處偷故事的旅人,藉由地方記憶融合地景變化,以藝術性的描述方式分享其看到的台灣風景。他用心記錄島內的每個生命故事,以個體的歷史描繪出地方的燦爛與落寞,希望能藉此讓生活在這座島上的人可以認識它於時間長河中存在的大小事,活化並加強與土地的連結。這不僅是對地方的探究,也是一個人的心靈之旅。

他把遊記當論文寫,做一個專偷地方故事的賊。


從基隆港到花蓮港,從昇平戲院到岸內糖廠,
讓我們跟著地方賊,開始一場市井的文史走讀。


熱情推薦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王志弘
台灣文史作家∣曹銘宗
作家∣一歷百憂解李文成
文史作家╱藏書家∣黃震南
老屋記錄團隊∣老屋顏
地理與國際情勢粉專∣巫師地理
未來親子品牌長∣劉冠吟
作家&阿改玩生活創辦人∣Apyang Imiq 程廷
作家&書粥 書店創辦人∣高耀威

作者簡介


姓名:地方賊
從漫遊者開始,到台大城鄉所累積的經驗,讓我與地方間開始建立關係。對自己的文字沒有很大的自信,但觀察和議題敏銳度相當夠,喜歡神經病式思考,正在習慣自己跌宕的情緒。從小就被否定習慣,而不是往自己想走的方向走,是最大的遺憾。
夢想跟小時候依然一樣,是成為一名唱跳歌手。


書籍目錄


輯一 沉重但遇水則喜的駱駝
偷走散落在新店中正路上那些小故事
偷走沒有火車經過,但有上下公園連結的頭份老市區故事
偷走東三水市場那情感連結而成的小故事
偷走北埔老屋間,那不能忽視的文化新力量
偷走台中有著水源、體育、廣播、古厝地景的百年聚落
嘉式新生活:以舊屋重新定位嘉義的新生活方式
縱谷大部落之一的太巴塱,行走間發現她的美


輯二 勇於追尋自己想要的獅子
穿梭老街與海洋間,偷走開蘭的那些故事寶藏
偷走公館商圈周圍,那些有著豐富歷史紋理的聚落
偷走木柵老街區附近,那新舊融合的故事
偷走偏於南港西北角,從戲院轉型為流音產業一環的「玉成」
偷走在政大一旁,那與政大文人歷史相關的文化聚落
偷走台中旱溪旁,那媽祖廟聚落的小故事


輯三 自由但不隨心所欲的嬰兒
細數曾經在新竹寶山,活躍過的老產業
敲響山城的那鐘聲,喚醒獅潭兩條老街的過往,尋找街上那勇於返鄉的油茶職人
偷走金山老街之外,那些散落於山海之間的故事
偷走豐原區山上的那些水故事


輯四 是夢,還是蠢蠢欲動的動物園?
走彌陀的老屋,鑽彌陀的小巷,呆彌陀的咖啡廳
偷走台南鐵路東移後,那即將消失的沿線地景
偷走台北東區那曾被視為失敗建築案的大樓
偷走行天宮搬遷後,那老市場的蹤跡

文章試閱


別再想見我(新北永和)

在廟後那條出奇安靜的小巷,眼前的「廟美街」,因路牌而真實,卻因彩繪而虛偽。彩繪的場景與眼前的光景,絲毫沒有任何關係。過去的生活方式像是海市蜃樓般,只在開頭短暫出現。沒活在那個時代的我們,似乎也不需再現來飲鴆止渴,但他卻用這種方式提醒著當代人。如果其他都消失,你就「別再想見我」。

廟美街與對面的枋寮老街共同乘載著中和早期開發的歷史,彩繪牆上的小河,便是以前分隔兩街的廟子尾溝(或稱中和溝),來往兩地要經過「廟美橋」,現在則是加蓋後的柏油道路「新福和路」。一定程度,這幅畫反映著中和早被人忘記的渠道,也凸顯了快速都市化之後,我們只能靠再現來還原場景的窘境。

不過廟美街的美名,得益於廟美街前的福和宮,與當時還能通行小舟的小溪共創的美景,甚至為「中和八景」之一。曾有人名為林孔釧寫詩歌頌:「福和寺對員山瞑,暮色蒼蒼萬籟沈;鐘動月明清韻逸,隨風直上白雲深。」現在站在新福和路上,很難想像「福和鐘聲」的出世感,鐘聲也抵擋不了周圍高樓興建的機械聲吧!
福和宮創建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興建目的是為了庇祐枋寮街上的生意人,也是它正對枋寮老街的原因。福和宮原先位置在今廟美街57號附近,是座土造小廟,那時還稱為五穀先帝廟。

日治時期,由中和出生的漳派大師陳應斌主導修復,並遷於現在的位置。陳應彬是誰呢?如果對廟宇有興趣的朋友,應該會知道吧!他是台灣知名的大木匠師,繼承了漳派的大木作技術。他的成名之作應為北港朝天宮,而在新北市轄區,泰山區著名的頂泰山巖,也是他的作品。現在觀福和宮,廟內成排的紅燈籠,與拂袖而上的香菸,構成了另一幅美景。

廟美街過去又叫「棺材街」,因為過去這裡有不少與臨終相關的產業:棺材店、風水店、撿骨店。因為這裡棺材實在太多,即使當地人經過這條街,仍時常被嚇到。因此,枋寮街的民眾,很少會來廟美街。據說枋寮夜市最興盛的時候,擺攤也只到廟美街口就停了,民眾都認為這裡很陰。不過在過去雙和地區只有廟美街有專門販售棺材的聚集產業,所以遇到適合下葬的日子,還是會出現滿多排隊人潮。
我覺得這裡其實滿適合做生命教育的街道,短短一條街,從街頭到街尾,看盡了人生的各種面貌。其實我們都需要面對死亡,但它終究是一個課題,它真的很可怕嗎?如果我們在廟美街,轉個彎,看見曾經熟識但卻已經逝去的親人,我們還能表現出灑脫的樣子,與她打聲招呼。對她來說,應該就不是別再想見我,而是好想你了。

巷口那間「駱成生命人文」便是用新觀點看待死亡的典範。它是由創立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的老店「駱成殯葬社」或說「林生號」所改建,也是廟美街僅存幾家的殯葬社。近年,後代改造了殯葬業原本冷冰冰的樣子,附加咖啡館,讓死亡這個議題能夠在溫暖些,而不是讓人懼怕。有看到網站上寫的一段「別人說的陰森在我的記憶裡卻是最有溫度的回憶」。

駱成生命人文的老闆在網站上也提到,「看著廟美街的發展及沒落, 我們失去的不是那街道的輝煌, 而是那一片又一片剝落的記憶。 」是啊!不只是棺材店很多都收掉了,就連老屋也一間一間被發展商看中而消失。除了前面看到的一些比較低矮的紅磚老厝外,廟美街上唯一比較精緻且經驗的就是這棟二層「黃長和」紅磚老屋,雖然沒有過多的巴洛克裝飾,但也保留了那個年代廟美街建築的樣子。

有在路上碰到一個阿姨,她跟我說以前廟美街好熱鬧啊,很懷念以前的日子。在左邊這棟即將被都更現代樓房對面,有一座停車場,阿姨說這裡以前也都是老房子,只是前幾年被拆掉了,還拿照片給我看。在房子要拆掉前,還刻意用手機拍了幾張。滿可惜的,我們現在只能透過照片來懷念過去,有時甚至連照片都找不到。
黃長和還在,但看著陪伴它長大的好友們,一個一個被自家人拆除。他心裡一定還糾結在回憶中,細數著過往陪伴枋寮地區朋友的過去,是否有哪一點出了錯?捷運中和線開通後,地產資本對廟美街虎視眈眈。
不過做為中和最早開發地的「枋寮」早就被洗禮過了,雖然還看得到老街的痕跡,但已經可以到緬懷的程度了。中和地區在史前時代便有凱達格蘭族擺接社與秀朗社居住與移動,並發現了兩處考古遺址:尖山遺址及員山子遺址。道光時期,中和與板橋、土城同屬擺接堡的範圍,當時的擺接堡有一街十六庄。那一街便是枋寮街,足見枋寮街曾經作為鄰近地區的重要貿易中心。而中和正式成為地名,要到大正九年(1920)的中和庄,才正式出現。

枋寮老街位在福和宮對面,是條比較少人車通過、平凡無奇的小巷子。若非來找老街,我可能永遠不會走進這條巷子。事實上,枋寮老街可是中和最老的街道,開發歷史可能比板橋還久。那為何枋寮老街會在這裡呢?其實與河運也有關。靠著新店溪的支流「廟子尾溝」,清代移民便在此地靠岸聚集、開墾,形成聚落,而這也是枋寮街的雛形。
乾隆時期,林成祖墾號,除了於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開鑿大安圳與永豐圳外,也設了租館於枋寮街,市街進而成型。道光時期的《淡水廳志》,也指出枋寮街為擺接堡唯一的街肆。
在林成祖墾號因沒落,在道光年間邀請枋橋的林本源家族接手。可能因林本源家族落腳於枋橋,枋寮街的地位與發展都受到影響。日治時期,艋舺至板橋的鐵道興建後,當時的中和庄枋寮街已經大不如前。不過庄役所仍設在枋寮庄,枋寮街依然是中和中心。因為煤礦的開採,大正年間日本政府興築了數條手推台車軌道,先從南勢角礦區運送至枋寮街,而後再經由枋寮枋橋道以及水尾津渡,分別往枋橋和艋舺分送。因此,更加確立了枋寮皆在日治時期已經退居為中和地區的貨物集散中心。
雖然拚不過板橋,但在戰後,因為有兩間重要大廟群聚,這裡也形成很熱鬧的廟口夜市,後來因道路開發而沒落。而枋寮街的商業機能,在城鄉移民湧入中和地區,秀山、南勢角以及員山地區相繼發展下,重要性也日漸下降。

現在的枋寮老街只剩下福和宮南段的小巷,其實沒剩什麼老房子。可能這間有著上下疊窗,大正年間興建的老屋是唯一可看的,還可以看到上面的裝飾呈現的巴洛克風格。還有要努力找尋才能看到的拱圈,都在提醒著我們,為什麼要漠視他們呢?

枋寮老街目前的空間型態很詭異,靠廟那端非常寬敞,尾端則很狹窄,保持著原初的模樣。這是因為民國九十九年(2010)發布了中永和第一個都市更新案,將老舊房子拆除,改成非常突出的集合式大樓。在建商和中和市公所協調下,為了保留老街特色,建商將臨枋寮街一側的一二樓改成仿騎樓式立面和廊道。不過枋寮街以前立面真的是這樣嗎?這立面與後方的枋寮街很不協調。就與難分難捨的情侶一樣,我們總是在想見與不想見之間掙扎中。

最後,可以步行到中和地區的大廟:廣濟宮,廣濟宮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左右建立,廣濟宮祭祀開漳聖王 ,被認為分靈至福建漳州的廣濟宮。廣濟宮一開始只是有著茅草頂的土牆廟宇,直到嘉慶十六年(1811)才重建,而略具規模,也完成了這座廟宇的主殿結構。
光緒六年(1880)二次重建,主要修建結構的匠師為陳應倫。他是陳應斌的二哥,廣濟宮也被認為是應斌成為匠師前的技術養成之地。 廣濟宮結構以木作為中心,並且採用「對場」方式而建,仔細看可以發現風格不大相同。

廣濟宮最早是由擺接堡最初十三庄的漳州移民共同祭祀,又稱「聖王公廟」。廣濟宮內,還另祀來自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溪北六興宮、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的天上聖母分靈,所以稱為「五港媽祖」。每年媽祖聖誕時,都會吸引許多北部信徒參與,廣濟宮也常被信徒稱為「媽祖廟」。
也只能說,廟宇因為有宗教,或者神明坐鎮。不需要刻意提起,就會有絡繹不絕的景象。而曾經繁華的兩條街,只能慢慢任由蠶食鯨吞,只要我們下一次別再提起他們。

參考文獻:
中和枋寮老街-漁人打魚記
https://blog.xuite.net/fangliaost/wretch

中和新建案-鋒霖御璽
http://j159century21.pixnet.net/blog/post/252822191-%E4%B8%AD%E5%92%8C%E6%96%B0%E5%BB%BA%E6%A1%88%EF%BC%8D%E9%8B%92%E9%9C%96%E5%BE%A1%E7%92%BD

中和枋寮老街-漁人打魚記 宗廟之美-廟美街
https://blog.xuite.net/fangliaost/wretch/139731576-%E5%AE%97%E5%BB%9F%E4%B9%8B%E7%BE%8E%E2%94%80%E5%BB%9F%E7%BE%8E%E8%A1%97

駱成生命人文
https://www.lochengcare.com/

昔日棺材街 廟美街古厝凋零
http://www.focusmark.com.tw/?p=92637

我家後巷有小河-瓦磘溝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http://taiwan1313.pixnet.net/blog/post/82982294

中永和的瓦磘溝:順著水流尋訪「花園城市」的夢想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7312

新北|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X廟子尾溝
http://eisei86.pixnet.net/blog/post/287411096-%E6%96%B0%E5%8C%97%EF%BD%9C%E6%90%9E%E4%B8%8D%E6%87%82%E4%B8%AD%E5%92%8C%EF%BC%9F%EF%BC%81%E8%B5%B0%E8%AE%80%E7%93%A6%E7%A3%98%E6%BA%9D%EF%BC%B8%E5%BB%9F%E5%AD%90%E5%B0%BE%E6%BA%9D

臺北城與中和枋寮
https://blog.xuite.net/fangliaost/wretch/139732010-%E5%8F%B0%E5%8C%97%E5%9F%8E%E8%88%87%E4%B8%AD%E5%92%8C%E6%9E%8B%E5%AF%AE

中和僅存煙囪 見證燒窯史
https://blog.xuite.net/zhongheland/blog/66809728-%E4%B8%AD%E5%92%8C%E5%83%85%E5%AD%98%E7%85%99%E5%9B%AA+%E8%A6%8B%E8%AD%89%E7%87%92%E7%AA%AF%E5%8F%B2

龜崙山脈北側的磚窯廠
http://sixstar.moc.gov.tw/blog/kulunsia/myBlogAction.do?method=doViewMyBlogIndex&articleTypeId=3297

雙和瑣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