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民族的發明:鄉民最好奇的民族大哉問,阿姨一次說清楚(劉仲敬.通俗阿姨學02)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686041系列名稱:
一卷歷史系列編號:
2THS0005定價:
450元作者:
劉仲敬頁數:
288頁開數:
14.8x21x1.7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424出版日:
20250424出版社:
一卷文化-遠足文化CIP:
535市場分類:
史地傳記總論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認同這件事,就跟信仰和愛情一樣,
都是越過懸崖的一跳。」
--劉仲敬--
「中國」、「中華民族」是怎麼發明的?
臺灣到底需要怎樣的認同?
●資本主義與現代民族國家的起源必然有關?
●東亞的歷史像是一個「俄羅斯套娃」的結構?
●怎麼解釋「漢族」是一種拙劣的民族發明?
●「中國」這個概念在歷史上的嚴格定義是什麼?
●「大一統」觀念是蒙古帝國為了宋獨勢力而設計的意識形態?
●如何打破「大一統」魔咒,回到小國林立的「諸夏」狀態?
【民族是人為建構的產物】
被廣大粉絲暱稱為「阿姨」的劉仲敬,長期致力於「民族發明學」的推廣,本書即是這門獨特學問的精華版。民族發明學挑戰了「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觀點,強調民族是一種人為建構的產物:民族並非源遠流長的古老共同體,而是透過各種文化符號、歷史敘事、政治操作而被建構出來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各民族歷史,都是在民族發明已經成功以後,站在成功者的角度逆向篩選出來的,所以不可避免會忽略大量史料,轉而強調另一批史料,透過重新改造比例感,為未來的人塑造認知格局。
在本書中,劉仲敬宏觀又犀利地回答了鄉民各式各樣的提問,你會因此了解歷史上的民族發明家是由哪些人組成,他們如何找出形式,將「原材料」創造成「共同體」;表面上如何製造意識形態與政治組織,實質上又如何在關鍵時刻找到對的人來保衛社區。
你也會了解民族發明從歐洲萌發,最後如何傳播到遠東;又如何從傳統的大一統主義發展到文化民族主義,最後再發展出小民族主義並獲得成功。
【你說的中國是什麼中國?】
「中國」在先秦時代意指洛陽城及其周圍地區,此後(尤其是漢魏以後)又多了第二個含義,指「中原」地區(以河南為中心、主要是華北這一片土地);到了近代,隨著清朝和西方開展外交關係,「中國」又成為「大清」的非正式稱呼。由此可知,「中國」在古代頂多是一個城邦或城市的意思,近代以來才開始有了國家意義。
劉仲敬認為,現在我們所謂的「中國」其實是一個混雜的概念,是三個「中國」的重疊體。第一個是最古典的「中國」,也就是與兩河文明有密切關係的殷周、孔子的華夏,後來產生了秦漢帝國;第二個「中國」是源於外伊朗地區、「萬國衣冠拜冕旒」的隋唐帝國;第三個「中國」則是源自蒙古高原的元清帝國,產生了近代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們在運用「中國」時,經常是不嚴密的,一下說漢唐如何如何,孔子、諸子百家如何如何,一下又說近代以來的中國跟帝國主義如何如何,其實就是把這三個「中國」的概念,或說是三個東亞政權的概念混用了。而這三個東亞政權從歷史發展的順序來看,都是起源於內亞。近代以前,所有的東亞政治體系都是內亞起源;近代以後,西方起源才取代了內亞起源。
而所謂的漢人,在這三個體系中的地位,都像是印度人在大英帝國中的地位,儘管人口占多數,但都只是臣民。
【用「諸夏」概念重新想像未來的東亞】
清朝末年以來,由梁啟超、孫中山這些人建構起來的中國和中華民族,跟孔子時代的華夏和諸夏一樣,都是想像多於現實。
劉仲敬認為,我們自稱華夏子孫和孔子的繼承人,可以增加一點威望和古老的自豪感;但我們也要認清,孔子時代的諸侯結構和秦始皇時代的帝國結構,並不是現在這個中國的產生者。現在的這個中國,是西方國際體系輸入以後,強迫大清留下來的各族群、各種居民按照西方民族國家觀念重新組合的產物,而這種組合並非基於內在的文化認同。
因此,當前中國面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其內部既存在帝國的遺緒,又必須以民族國家的形式自處。劉仲敬認為,這種矛盾最終可能導致中國的解體,而「諸夏」的概念,則為這種解體提供了一種想像的框架。
劉仲敬語境下的「諸夏」是指東亞多國體系,而非編戶齊民的大一統體系。他認為,只有恢復類似春秋時期的多國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東亞地區目前面臨的諸多困境。「諸夏」作為一種政治主張,他認為不僅臺灣、香港、西藏、蒙古應該獨立,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的各地區,也應該各自發明民族,追求獨立建國。
於是,劉仲敬依託東亞各地的現狀,進一步發明了「巴蜀利亞」(除西康外的四川省、重慶全境、陝西南部)、「湖湘尼亞」(湖南省全境)、「吳越尼亞」(浙江省全境、江蘇及安徽的吳語區)、「滿州利亞」(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與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坎通尼亞」(即南粵民族,大致包括廣東省全境、廣西東部粵語區)等諸多民族,提供一個另類想像的東亞圖景。
【阿姨金句選錄】
「臺灣要接受梁啟超那個繼承大清帝國的中華民族認同呢,還是要發展一種純粹臺灣的民族認同?這個問題將直接決定臺灣的前途。」
「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之間,簡直就是同一種事物的本質與外殼。」
「我不喜歡疆界明確的民族國家,太剛硬了,很容易爆發血腥的戰爭。中世紀那種多元、多層次的國際體系反而更有彈性。」
「討論民族國家,要看它發生在哪裡。如果是在一個分權傳統本來就很好的地方,例如在歐洲我就不會贊同民族國家,甚至在印度也不會贊同,但是在中國就會贊同。對,這是雙重標準。因為中國如果出現小共同體的民族國家,使中國解體了,這是進步;但歐盟如果消滅了歐洲各個民族,這顯然是退步。」
「民族發明的奧義:就像給小孩取名一樣,你不發明就沒有,發明了自然就會有。給它起了名,就會圍繞這個名字產生故事,圍繞這個故事就會產生實體。」
「任何符號都可以用來發明民族,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足夠的支持。符號本身的實用價值或實際意義根本無關緊要,只要它自己的支持者善於折騰生事、足夠引起爭議,那麼任何符號都可以達到目的,所以熱乾麵和黃鶴樓沒有任何區別。」
「民族形成的根本動因就是缺乏模式。形式是最重要的。你有原料卻沒有形式,但別人有形式,那麼別人的形式自然就會把你的原料重新組織起來。這就像是一群童子軍玩得正開心時,來了一個正規軍官,兩下子就把那些童子軍擠到一邊,組織成一支正規軍。」
「要建立國民共同體,首先要劃清邊界:誰是國民共同體的一員,而誰不是。這就是認同政治。現在所有的民族國家都是建立在認同政治的基礎上。」
「民主憲政,是民族國家產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統治模式,對民族國家產生前的多民族、多文化大帝國是不適用的,不僅對大清帝國這樣的國家、中國(繼承了大清版圖)不適用,對中東的鄂圖曼帝國不適用,對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也不適用。」
「民族和民主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側面,不能分割。你問中國為什麼不能實現民主憲政,等於是問為什麼你不能首先支持希特勒統一歐洲,然後支持納粹黨內的健康力量給猶太人平反,還指望在納粹黨內健康力量的領導之下實現全歐洲的自由民主,這是不可能的。」
「嚴格來說,不是中國有悠久的大一統傳統,而是中國文明多次透過大一統實現了完全的社會解體,然後在人口滅絕的基礎上重建。」
劉仲敬【通俗阿姨學】系列
《文明的流轉》(2024.12出版)
《民族的發明》(2025.04出版)
《世界的運作》(2025.10出版)
「認同這件事,就跟信仰和愛情一樣,
都是越過懸崖的一跳。」
--劉仲敬--
「中國」、「中華民族」是怎麼發明的?
臺灣到底需要怎樣的認同?
●資本主義與現代民族國家的起源必然有關?
●東亞的歷史像是一個「俄羅斯套娃」的結構?
●怎麼解釋「漢族」是一種拙劣的民族發明?
●「中國」這個概念在歷史上的嚴格定義是什麼?
●「大一統」觀念是蒙古帝國為了宋獨勢力而設計的意識形態?
●如何打破「大一統」魔咒,回到小國林立的「諸夏」狀態?
【民族是人為建構的產物】
被廣大粉絲暱稱為「阿姨」的劉仲敬,長期致力於「民族發明學」的推廣,本書即是這門獨特學問的精華版。民族發明學挑戰了「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觀點,強調民族是一種人為建構的產物:民族並非源遠流長的古老共同體,而是透過各種文化符號、歷史敘事、政治操作而被建構出來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各民族歷史,都是在民族發明已經成功以後,站在成功者的角度逆向篩選出來的,所以不可避免會忽略大量史料,轉而強調另一批史料,透過重新改造比例感,為未來的人塑造認知格局。
在本書中,劉仲敬宏觀又犀利地回答了鄉民各式各樣的提問,你會因此了解歷史上的民族發明家是由哪些人組成,他們如何找出形式,將「原材料」創造成「共同體」;表面上如何製造意識形態與政治組織,實質上又如何在關鍵時刻找到對的人來保衛社區。
你也會了解民族發明從歐洲萌發,最後如何傳播到遠東;又如何從傳統的大一統主義發展到文化民族主義,最後再發展出小民族主義並獲得成功。
【你說的中國是什麼中國?】
「中國」在先秦時代意指洛陽城及其周圍地區,此後(尤其是漢魏以後)又多了第二個含義,指「中原」地區(以河南為中心、主要是華北這一片土地);到了近代,隨著清朝和西方開展外交關係,「中國」又成為「大清」的非正式稱呼。由此可知,「中國」在古代頂多是一個城邦或城市的意思,近代以來才開始有了國家意義。
劉仲敬認為,現在我們所謂的「中國」其實是一個混雜的概念,是三個「中國」的重疊體。第一個是最古典的「中國」,也就是與兩河文明有密切關係的殷周、孔子的華夏,後來產生了秦漢帝國;第二個「中國」是源於外伊朗地區、「萬國衣冠拜冕旒」的隋唐帝國;第三個「中國」則是源自蒙古高原的元清帝國,產生了近代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們在運用「中國」時,經常是不嚴密的,一下說漢唐如何如何,孔子、諸子百家如何如何,一下又說近代以來的中國跟帝國主義如何如何,其實就是把這三個「中國」的概念,或說是三個東亞政權的概念混用了。而這三個東亞政權從歷史發展的順序來看,都是起源於內亞。近代以前,所有的東亞政治體系都是內亞起源;近代以後,西方起源才取代了內亞起源。
而所謂的漢人,在這三個體系中的地位,都像是印度人在大英帝國中的地位,儘管人口占多數,但都只是臣民。
【用「諸夏」概念重新想像未來的東亞】
清朝末年以來,由梁啟超、孫中山這些人建構起來的中國和中華民族,跟孔子時代的華夏和諸夏一樣,都是想像多於現實。
劉仲敬認為,我們自稱華夏子孫和孔子的繼承人,可以增加一點威望和古老的自豪感;但我們也要認清,孔子時代的諸侯結構和秦始皇時代的帝國結構,並不是現在這個中國的產生者。現在的這個中國,是西方國際體系輸入以後,強迫大清留下來的各族群、各種居民按照西方民族國家觀念重新組合的產物,而這種組合並非基於內在的文化認同。
因此,當前中國面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其內部既存在帝國的遺緒,又必須以民族國家的形式自處。劉仲敬認為,這種矛盾最終可能導致中國的解體,而「諸夏」的概念,則為這種解體提供了一種想像的框架。
劉仲敬語境下的「諸夏」是指東亞多國體系,而非編戶齊民的大一統體系。他認為,只有恢復類似春秋時期的多國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東亞地區目前面臨的諸多困境。「諸夏」作為一種政治主張,他認為不僅臺灣、香港、西藏、蒙古應該獨立,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的各地區,也應該各自發明民族,追求獨立建國。
於是,劉仲敬依託東亞各地的現狀,進一步發明了「巴蜀利亞」(除西康外的四川省、重慶全境、陝西南部)、「湖湘尼亞」(湖南省全境)、「吳越尼亞」(浙江省全境、江蘇及安徽的吳語區)、「滿州利亞」(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與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坎通尼亞」(即南粵民族,大致包括廣東省全境、廣西東部粵語區)等諸多民族,提供一個另類想像的東亞圖景。
【阿姨金句選錄】
「臺灣要接受梁啟超那個繼承大清帝國的中華民族認同呢,還是要發展一種純粹臺灣的民族認同?這個問題將直接決定臺灣的前途。」
「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之間,簡直就是同一種事物的本質與外殼。」
「我不喜歡疆界明確的民族國家,太剛硬了,很容易爆發血腥的戰爭。中世紀那種多元、多層次的國際體系反而更有彈性。」
「討論民族國家,要看它發生在哪裡。如果是在一個分權傳統本來就很好的地方,例如在歐洲我就不會贊同民族國家,甚至在印度也不會贊同,但是在中國就會贊同。對,這是雙重標準。因為中國如果出現小共同體的民族國家,使中國解體了,這是進步;但歐盟如果消滅了歐洲各個民族,這顯然是退步。」
「民族發明的奧義:就像給小孩取名一樣,你不發明就沒有,發明了自然就會有。給它起了名,就會圍繞這個名字產生故事,圍繞這個故事就會產生實體。」
「任何符號都可以用來發明民族,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足夠的支持。符號本身的實用價值或實際意義根本無關緊要,只要它自己的支持者善於折騰生事、足夠引起爭議,那麼任何符號都可以達到目的,所以熱乾麵和黃鶴樓沒有任何區別。」
「民族形成的根本動因就是缺乏模式。形式是最重要的。你有原料卻沒有形式,但別人有形式,那麼別人的形式自然就會把你的原料重新組織起來。這就像是一群童子軍玩得正開心時,來了一個正規軍官,兩下子就把那些童子軍擠到一邊,組織成一支正規軍。」
「要建立國民共同體,首先要劃清邊界:誰是國民共同體的一員,而誰不是。這就是認同政治。現在所有的民族國家都是建立在認同政治的基礎上。」
「民主憲政,是民族國家產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統治模式,對民族國家產生前的多民族、多文化大帝國是不適用的,不僅對大清帝國這樣的國家、中國(繼承了大清版圖)不適用,對中東的鄂圖曼帝國不適用,對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也不適用。」
「民族和民主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側面,不能分割。你問中國為什麼不能實現民主憲政,等於是問為什麼你不能首先支持希特勒統一歐洲,然後支持納粹黨內的健康力量給猶太人平反,還指望在納粹黨內健康力量的領導之下實現全歐洲的自由民主,這是不可能的。」
「嚴格來說,不是中國有悠久的大一統傳統,而是中國文明多次透過大一統實現了完全的社會解體,然後在人口滅絕的基礎上重建。」
劉仲敬【通俗阿姨學】系列
《文明的流轉》(2024.12出版)
《民族的發明》(2025.04出版)
《世界的運作》(2025.10出版)
作者簡介
劉仲敬
1974年生,致力於以憲制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學的推廣。他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現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
著有「逆轉的文明史」系列:《美索不達米亞:古老的人類文明曙光如何熄滅,墮落成今天伊拉克窪地?》及《羅斯大地: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俄羅斯演化史》。「逆轉的東亞史」系列:《吳越與江淮》、《巴蜀、滇與夜郎》、《晉、燕、齊》、《上海自由市》、《滿洲國》。「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系列:《叛逆的巴爾幹》、《歐洲的感性邊疆》、《中東的裂痕》。「近代史的墮落」系列:《晚清北洋卷》、《國共卷》、《民國文人卷》。「通俗阿姨學」系列:《文明的流轉》、《民族的發明》、《世界的運作》(2025年下半年即將出版)。
另著有《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文明更迭的源代碼》、《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那些勵志書不會告訴你的人生真相》、《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窪地與韭菜:阿姨論中國(人)的心理、現實與結局》等書。
譯作則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特色
★採取鄉民發問、阿姨解答的Q&A形式,比劉仲敬過往的著作更接地氣,也是博大「民族發明學」的精華版入門書。
★顛覆常見的歷史觀念,告訴你「中國」、「中華民族」、「漢族」、「華夏」、「炎黃子孫」這些概念是基於何種目的被製造出來,其含義又經過哪些變化。以後遇到有人大聲疾呼「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你就知道如何完美回應了。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民族國家
第二章 「中國」、「中華民族」、「漢族」
第三章 諸夏
第四章 遠東各邦
南粵(坎通尼亞)滿州國╱晉蘭╱吳越和上海╱香港和澳門╱大不列滇╱湖湘尼亞╱贛尼士蘭╱巴蜀利亞╱江淮利亞╱荊楚利亞╱齊州利亞
推薦序/導讀/自序
公子沈╱YouTube時政節目頻道主
李文成╱Podcast「一歷百憂解」主持人、作家
汪浩╱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作家、歷史與政治學者
桑普╱政治評論人
黃山耘╱臺大外文系副教授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聯合推薦
公子沈╱YouTube時政節目頻道主
李文成╱Podcast「一歷百憂解」主持人、作家
汪浩╱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作家、歷史與政治學者
桑普╱政治評論人
黃山耘╱臺大外文系副教授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文章試閱
【摘錄自《民族的發明》pp.96-98】
Q:臺灣有愈來愈多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這個問題有兩個面向。第一個是局部和具體的因素:北京的共產黨政府既然認為只有我才代表中國,那麼不認同共產黨的人就傾向於認為,我最好也不要認同中國,以免跟它混淆在一起。
但從更長遠、廣泛的角度來看,這根本上涉及了一個近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怎樣的共同體比較容易建立的問題。直截了當說,小型共同體容易建立認同,而繼承了帝國規模的共同體,不容易建立認同。因為認同是需要經過一系列操作來強化的。
如果你我都是一個小共同體的成員,我們經常在同一個共同體內辦理共同事務,那麼我們之間的認同就容易鞏固。尤其在這個小共同體建立了民主以後,我們更容易透過投票和民主參與的角度來看,因為我們都對同一個共同體的事務施加影響,而這個共同體的好壞對我們的命運有直接影響。
例如,陳水扁當總統還是馬英九當總統,對臺北人和臺南人之間的未來有一定影響,但對福建人和遼寧大連人的影響基本上就沒有。那麼你就可以想像,臺北人和臺南人在一次又一次投票選總統以後,就比較容易產生一種認識:我們臺北人和臺南人雖然有很多不同,但都是同一個共同體的成員;而我們跟大連人、東京人、夏威夷人都不一樣,跟他們沒有共同命運。也就是說,認同可以透過命運方舟或共同體的方式加以強化。沒有這樣的關係,認同就不容易鞏固,就容易流於形式。
而帝國性的認同,像中國或鄂圖曼帝國那樣,繼承了帝國的規模以後,就出現兩個問題。第一是規模、跨度太大。共同體愈大,集體行動的難度就愈高,成員之間就特別難感受到彼此有共同利益。這是所有大國都有的困境。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人和萊頓人之間,比較容易感覺到彼此的親緣關係,但莫斯科人和喀山人之間就不太容易感受到。
另一個問題則是,帝國的族群差異太大,而且政體多半不民主,依靠一個淩駕於各族群之上的政治菁英集團來統治。因此,大多數帝國統治下的居民,感受不到政治參與跟他們的利益有什麼關係。而沒有政治參與,即使是紙上的認同,也容易流於虛化。
所以,在近代民族國家建立的過程中,像鄂圖曼主義、大俄羅斯主義和大德意志主義這樣的意識形態,不容易站得住腳,很容易潰敗,這些帝國最後也都解體了;而小規模的認同,像波蘭認同、希臘認同、愛沙尼亞認同這樣的小規模共同體認同,一旦建立起來就相當堅固,而衝突會讓認同更為堅固。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從一八四八年到現在,世界歷史基本上是大帝國傾向解體,而小的新興民族國家不斷產生,而東亞在這方面發展得最晚。東歐幾個大帝國其實在一八四八年以後,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已完全解體,把歐洲中部和東部變成一個小國林立的世界。鄂圖曼帝國滅亡以後,中東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
其實呢,跟大清帝國壽命相同、同時存在的各大帝國,全都滅亡了,只有大清帝國目前還留著一個繼承國。現在的土耳其繼承鄂圖曼帝國的程度很低,現在的中歐各國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程度也很低,但現在的中國繼承大清帝國的程度卻很高。
你也可以說,其實特殊的不是世界,而是東亞。東亞現在的格局,很像是近代化沒有完成、民族國家建構又沒有走完的一個中間狀態。世上大多數的地方歷經長期的痛苦和血腥,已經走完了這條路,大體上進入了民族國家的世界;而東亞呢,在大清解體以後,重建國民共同體的工作至今還沒走完,前途未定。「我是哪一個共同體成員,我應該建立怎樣的共同體」,這個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不比梁啟超那個時代容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