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上一堂「慰安婦」的課:一位日本中學教師的戰鬥紀實
原文書名:「慰安婦」問題メ子ジパズジよ教りペろ
產品代碼:
9786267705568系列名稱:
黑盒子系列編號:
2WBB0048定價:
380元作者:
平井美津子譯者:
黃昱翔頁數:
208頁開數:
14.8 x 21 x 1.5cm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11出版日:
20250911出版社:
黑體文化-遠足文化CIP:
542.264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戰後80年,當台灣的「慰安婦」全數離世,
該如何向下一代傳承戰爭記憶?
來自日本第一線的教學現場──
一位不畏右翼攻擊的中學教師,
逾20年教授「慰安婦」議題的戰鬥紀錄!
1990年代,亞洲各國倖存的「慰安婦」陸續現身,揭開深藏多年的二戰傷痕。此後,日本有七家出版社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載入了「慰安婦」的敘述。然而,隨著右翼勢力對教科書出版社的攻擊和施壓,至今僅剩兩家教科書仍保留這段歷史,而在課堂上教導這個議題的教師也寥寥無幾。
本書的作者平井美津子是一個例外。她是大阪一所公立中學的社會科老師,曾親赴韓國訪問年邁的「慰安婦」、到沖繩聽取「姬百合學徒隊」倖存者的證言,並將這些歷史化為教材,與學生共同思索戰爭的真相與記憶的責任。二十多年來,她挺住右翼政客的抹黑與校方要求「不准教」的壓力,持續地教授「慰安婦」議題。
當台灣的「慰安婦」已全數離世,如何讓下一代理解戰爭與性暴力的關聯?如何讓加害與受害的歷史不再沉默?如何喚起學生對歷史議題的興趣,鼓勵他們自主思考和辯證?本書作者以懇切反思的筆調,豐富扎實的課堂經驗,寫下自己與學生教學相長的心路歷程,提供給所有關注「慰安婦」議題的人們,一份寶貴的實踐紀錄。
每年8月14日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今年8月15日是日本戰敗80週年。
戰後80年,當台灣的「慰安婦」全數離世,
該如何向下一代傳承戰爭記憶?
來自日本第一線的教學現場──
一位不畏右翼攻擊的中學教師,
逾20年教授「慰安婦」議題的戰鬥紀錄!
1990年代,亞洲各國倖存的「慰安婦」陸續現身,揭開深藏多年的二戰傷痕。此後,日本有七家出版社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載入了「慰安婦」的敘述。然而,隨著右翼勢力對教科書出版社的攻擊和施壓,至今僅剩兩家教科書仍保留這段歷史,而在課堂上教導這個議題的教師也寥寥無幾。
本書的作者平井美津子是一個例外。她是大阪一所公立中學的社會科老師,曾親赴韓國訪問年邁的「慰安婦」、到沖繩聽取「姬百合學徒隊」倖存者的證言,並將這些歷史化為教材,與學生共同思索戰爭的真相與記憶的責任。二十多年來,她挺住右翼政客的抹黑與校方要求「不准教」的壓力,持續地教授「慰安婦」議題。
當台灣的「慰安婦」已全數離世,如何讓下一代理解戰爭與性暴力的關聯?如何讓加害與受害的歷史不再沉默?如何喚起學生對歷史議題的興趣,鼓勵他們自主思考和辯證?本書作者以懇切反思的筆調,豐富扎實的課堂經驗,寫下自己與學生教學相長的心路歷程,提供給所有關注「慰安婦」議題的人們,一份寶貴的實踐紀錄。
每年8月14日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今年8月15日是日本戰敗80週年。
作者簡介
平井美津子
生於大阪府。畢業於立命館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日本史專業、奈良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課程。擔任大阪府公立國中教師,大阪大學、大阪公立大學和立命館大學的兼任講師,也是「孩子與教科書大阪網絡21」事務局長,以及歷史教育者協議會會員。著有《上一堂「慰安婦」的課》、《教科書與「慰安婦」問題──持續向孩子們教授歷史事實》、《原爆孤兒──聽見「幸福之歌」》、《舊金山的少女像──面向有尊嚴的未來》、《教育敕語與道德教育──為何是現在》、《面對生活困難的孩子──建立比羈絆更寬鬆的連結》。與人合著有《百科全書:太平洋戰爭與孩子們》、《戰爭孤兒的戰後史》第一卷及第二卷、《不走觀光路線的京都》、《如何向孩子教導「近現代史」》、《歷史學入門》、《殖民化與去殖民化的比較史──以法國—阿爾及利亞與日本—朝鮮關係為中心》、《我們不會沉默!》、《「日韓」糾結之情的擴大與我們》等。《上一堂「慰安婦」的課》已被譯成韓國版及台灣版。
譯者簡介
黃昱翔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琉球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社會科教育組碩士,關注主題為日本的和平教育及沖繩近現代史教育,現為東京都內和平資料館館員。譯有《沖繩戰的孩子們》、《上一堂「慰安婦」的課》。長期目標希望促進台日雙方對於彼此史觀與當代政治的連結,有更細緻和多角度的理解。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是作者20多年來在課堂上講授「慰安婦」議題的紀錄,既有教學實戰的面向,也描寫了教師的自我成長與師生互動情誼,是絕佳的歷史、公民教育讀本。
★作者從自身教學受到外界施壓的經驗出發,深入淺出談論「慰安婦」、日本教科書爭議、日韓協議、沖繩戰等議題,帶讀者一探二戰歷史問題在日本的激烈角力。
★本書除了日文版,也已被譯成韓文版和台灣版,深受國際肯定。
★附有「河野談話」、「村山談話」等重要官方談話全文,以及「日軍性暴力受害者訴訟」、「日軍慰安所地圖」等珍貴資料。
書籍目錄
目錄
推薦序 讓你我持續對話「慰安婦」議題╱康淑華
推薦序 在大阪,我重新認識「慰安婦」╱張郁婕
台灣版序 傳承「慰安婦」歷史的責任
前言
第一章 教「慰安婦」議題很危險?
「修辭」
為何學校要降半旗?
金學順女士的證詞
遭到攻擊的教科書出版社
第二章 教導「慰安婦」議題的第一堂課
在「戰後五十年」的氛圍下
只要軍隊存在,性暴力就不會消失
「如果右翼來了怎麼辦?」
課程造成親子爭吵!?
「聽到『從軍慰安婦』這個說法讓我很悲傷」
第三章 與「沖繩」相遇的孩子們
「妳要加油才行」
從教科書裡消失的「慰安婦」
想繼承她們行動的勇氣
修學旅行改變了孩子們
傳述沖繩戰的責任
「我在收集連署喔!」
請聽聽我們的聲音
第四章 與阿嬤的約定
在特會來了!
「妳因為教學生我們的事而遇到麻煩嗎?」
講義被公開、在特會成員遭到逮捕
第五章 老師,我們還沒要上「慰安婦」的課嗎?
「『慰安婦』的課上了嗎?」
「老師,我們還沒要上『慰安婦』的課嗎?」
即使是在戰爭中,有些事還是不可原諒
第六章 真正的「和解」是什麼?──國中生開始思考
對突如其來的日韓協議感到詫異
憤怒、悲傷、懊悔……沖繩又有女性犧牲
真正的「和解」是什麼?
第七章 無所畏懼地持續教「慰安婦」議題
教學現場籠罩在「揣摩上意自我審查」的風暴中
無所畏懼地持續教「慰安婦」議題
「不當旁觀者」並「起身抵抗」
附錄
加藤內閣官房長官發言
河野談話
村山談話
宮澤談話
安倍談話
在日本進行的日軍性暴力受害者訴訟
日軍慰安所地圖
教材研究的參考書目
後記
新版後記(二○二四年)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專文導讀
康淑華|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張郁婕|《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同聲推薦
朱惠足|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杜瑛秋|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周維毅|《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作者、創新教學獎得主教師
阿 潑|文字工作者
莊國明|律師、原台籍慰安婦向日本求償訴訟義務律師團團長
廖克發|《由島至島》導演
(按姓氏筆劃排列)
「慰安婦議題的討論,不僅是追求被害者的正義,也關乎我們如何面對歷史、創造未來。平井老師的努力,正是期待讓日本年輕學子得以面對過去侵略歷史,不再重蹈覆轍,更有尊嚴地往前走。同樣地,我想呼籲,在台灣,這個議題需要政府及你我的更加重視,讓歷史不被遺忘。」──康淑華
「大阪在日本似乎是獨樹一格的保守右派搖籃,大阪有塚本幼稚園和大阪維新會。……大阪維新會的存在則更能凸顯出,像平井老師這樣的人能持續在大阪的公立國中教歷史,是多麼珍貴的事情。」──張郁婕
「美津子老師堅持讓下一代思考與討論『慰安婦』、沖繩戰與日本教科書爭議等議題,對抗二戰歷史記憶的壓抑與抹除。在日本以『台灣有事』之名在沖繩西南諸島陸續配置自衛隊與飛彈部隊的今天,她的理念與實踐益加重要。」──朱惠足
「在戰後80年之際,《上一堂「慰安婦」的課》中譯問市,饒富意義。此書有助於認識歷史,記取戰爭的教訓,珍視戰後的長和平。」──何思慎
「這是一本非常好看、易懂,容易引發共鳴的書籍。從書中可以感受到具有使命感的平井美津子老師,為了讓國中學生認識歷史的真相,學習到軍隊性暴力及戰爭對人民的傷害,勇於對抗反對慰安婦教學的聲音,以爭取教學自主與自由。透過各種教學設計和結合時事,引發國中學生去培養反思能力,建立性別人權、民主與自由意識。同時,從書中可以看到日本天皇、政府、社會對於慰安婦議題態度與討論的立場脈絡。婦女救援基金會致力推動慰安婦歷史、反戰與性別人權教育,誠心推薦本書,希望本書可以激發老師與家長、推動性別人權教育的團體、專家學者的興趣,共同加入教育行列。」──杜瑛秋
序
台灣版序 傳承「慰安婦」歷史的責任
拿起這本書的讀者,我想應該是關注「慰安婦」議題與日本的殖民統治,或是關注學校裡的歷史教育,以及當今性暴力問題的人。
我是一位日本的公立國中老師,從事歷史教育已超過三十年。我選擇當老師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日本近現代的侵略歷史。
如果我們說,時至今日,戰後日本政府仍未反省侵略戰爭及殖民統治,我想也並不為過。在學術領域,近現代的殖民統治和加害研究迭有進展,但有關「慰安婦」問題,長期以來都被視而不見,直到一九九一年韓國金學順的告發,才讓這個問題浮上檯面。日本政府終於開始進行調查,並且在一九九三年由官房長官河野洋平發表「河野談話」。談話中明確提到:「我們在此表明決心,透過歷史研究與歷史教育,將這段歷史長久銘記於心,絕不重蹈覆轍」,因此在一九九七年,所有的國中歷史教科書都載入了「慰安婦」的敘述。然而,在前首相安倍晉三等右派政治人物、日本會議等右翼勢力和右翼媒體的攻擊施壓下,到了二○一二年,教科書中「慰安婦」的敘述又消失殆盡。
然而,主張「我們要教導『慰安婦』的事」、「教科書必須記載真相」的呼聲,以及阻止選用歷史修正主義教科書的運動日益高漲,二○一六年學習舍出版的教科書重新加入相關敘述,二○二五年山川出版社的教科書也記載相關內容,現在有兩家出版社的教科書裡載入了「慰安婦」的敘述。另一方面,還是有兩家出版社以否定「慰安婦」事實的立場撰寫,其中一家是令和書籍。令和書籍的歷史教科書中有一個欄目以「老調重彈的韓國請求權」為題,其中寫道:「慰安婦像廣為流傳至全世界,在舊金山像的說明文字當中提到,有數十萬女性被當成『奴隸』,絕大多數都失去性命。然而,並不存在日軍強擄朝鮮女性的事實,她們是領取報酬工作;也不存在日軍讓她們『跟隨軍隊』,帶著她們在戰場上四處移動的事實。」這明顯背離日本政府的官方見解「河野談話」,與過往「慰安婦」的判決中被採納為證據的證詞和研究也有巨大的落差。然而,日本政府在外務省官方網站上以「我國針對慰安婦問題的作法」為題,刊載了以下的文章:
「在日本政府至今發現的資料當中,並未找到可以直接顯示軍方和政府當局所謂強擄的敘述。」「『性奴隸』這個說法違反事實,因此不應使用。」「『二十萬人』這個數字未有具體證據支持。⋯⋯目前發現的資料中,並無顯示慰安婦總人數的記載,也沒有足以推斷的資料,因此難以確定慰安婦的總人數。」
也就是說,政府一方面聲稱要繼承「河野談話」,一方面又以外務省的名義向世界傳遞背道而馳的訊息。這次令和書籍能以這樣的敘述通過教科書審核,正是因為它正好符合背離「河野談話」的政府政策。
這樣的情況,可說是掏空了審核標準中的「鄰近各國條款」(針對如何看待與鄰近亞洲各國間的近現代歷史事件,應從國際理解及國際協調的觀點做必要的考慮)的精神。而育鵬社的公民教科書,則提到《朝日新聞》為刊載錯誤的「慰安婦」報導發布道歉聲明,誘導人誤以為是「慰安婦」事實本身有錯。不過,絕大多數的公立學校都未選用以上兩家出版社的教科書。
目前日本的中學教育中,由於「慰安婦」在教科書上的記述極少,這個議題往往被忽略,許多學生並未學到有關「慰安婦」的事。然而,在課堂上教導「慰安婦」的議題並未受到禁止。儘管我曾因為教導「慰安婦」議題,遭受政治人物的施壓,但課程本身並沒有被否定。這大概就可以證明,「慰安婦」的課程本身是正當的。有許多老師也和我一樣,意識到「慰安婦」問題在歷史上的意義,在國中和高中積極從事教學。至於我所受到的攻擊,大家可以看書中的詳述。
一直以來,在日本的學校課堂上,比較常提到的是來自朝鮮的「慰安婦」。但是被迫成為「慰安婦」的女性,不只來自朝鮮半島,更有人來自台灣、中國,以及以印尼及菲律賓為首的東南亞、太平洋地區。
雖然被徵集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有些人是在未被告知工作內容的情況下受騙被帶走,有些則是以近似誘拐的方式被帶走。她們無法逃離慰安所,被迫在遭受監禁的狀態下工作。
在台灣,「慰安婦」問題之所以受到關注,源於一九九二年中央大學教授吉見義明等人所做的調查中,發現了南方軍向台灣軍申請派遣「慰安婦」至婆羅洲的文件。在那之後,一共確認了五十九位台灣女性的受害事實,並於一九九九年由盧滿妹等九人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道歉及賠償的訴訟。但至二○○五年,日本最高法院最終宣判敗訴,甚至未對事實進行認定。隨著最後一位「慰安婦」受害者在二○二三年五月過世,台灣已經沒有官方確認的受害人在世。
實際情況是,有許多被迫成為日軍「慰安婦」的人保持沉默,並未主動以實名公開身分。正因如此,為了保存受害者的證言和紀錄,不讓她們的身影被抹去,我們必須將這段歷史傳承下去。即便「慰安婦」們一一離世,她們的存在也不會因死亡而消逝。作為歷史的傳承者,我想繼續要求日本政府出面道歉,並對受害女性及其家屬進行賠償。作為教師,我想我有責任,在教學中提到各個地區的「慰安婦」,將她們的事教給下個世代。
以這本書的出版為契機,我也想造訪台灣,學習台灣「慰安婦」的事。
文章試閱
摘文
「老師,我們還沒要上『慰安婦』的課嗎?」
二○一三年五月十三日,當時的大阪市長兼日本維新會共同代表橋下徹發言表示:「所有人都知道『慰安婦』制度是必要的」、「我們期待(美軍陸戰隊)使用性產業」,這番言論被視為侵犯人權,不只在國內,在全世界都引發許多抗議和批判的聲浪。為了讓孩子們關心社會,每次我都會在社會科的定期測驗中出時事題。我在期中考將這番言論出成時事題,答對率超過平時的一半左右,達到百分之八十七,可以看出孩子們十分關注這件事。
然而,孩子們雖然知道媒體上正在激烈討論「慰安婦」議題,對於「慰安婦」卻幾乎一無所知。只是記住了相關字詞以應付時事考題而已。
我在走廊上行走時,班上的廣樹突然叫住我。
「老師,我們還沒要上『慰安婦』的課嗎?」
「你有興趣嗎?」
「嗯,我很在意那個發言。」
「你跟其他人聊過了嗎?」
「雖然橋下的發言引發很多問題,但大家還不太了解『慰安婦』。」
「你了解嗎?」
「我也不太清楚細節,所以才想知道。」
廣樹是個認真到會被大家調侃,但正義感十足的足球少年,非常關心社會問題。廣樹會期待「慰安婦」課程並不令人意外,但連教室裡都在討論這個話題,讓我不禁感受到大家真的很關心橋下市長的發言演變成社會焦點這件事。對我而言,他的言論不僅令人憤怒,更是身為一個人所無法原諒的。也因此,我參加了抗議集會等行動,和許多同感憤怒的人一同站出來發聲。然而,如果帶著憤怒來教學,那不過是在發洩我個人的情緒而已。就在我思考要設計怎樣的流程來上這堂課時,廣樹的話從背後推了我一把。
我在課堂中使用的資料如下:
(一)金學順女士提起訴訟時的照片
(二)李玉善女士的證言
(三)慰安所設置地點的地圖
(四)河野談話
(五)星期三示威與前「慰安婦」們的訴求
我給大家看曾是「慰安婦」的金學順女士的照片,告訴大家她在照片裡提起的訴訟內容,並說明因為她實名揭露身為「慰安婦」的過往,使得「慰安婦」問題廣為人知。接著我讓孩子們讀李玉善女士的證言。她十五歲時被迫在一家酒館工作,在外出買東西時被兩個男人抓住,押上一台大卡車。她跟年紀相仿的少女們一起被帶到日軍的飛機場,之後被送到慰安所,取名叫「Tomiko」。平日時她被迫跟十個人發生關係,假日時對象則多達三十多人。她曾經看準時機逃跑,但被日本軍抓到,遭到皮帶鞭打,不只蕁麻疹發作,牙齒還被打斷。她一邊遭受毒打,一邊被逼問「看妳還逃不逃?」但剛強的她回嘴說:「我還會再逃。」又招來日本兵一遍遍的鞭打。即使如此,她還是不願聽從日本兵的話。
學生們一邊解讀她淪為「慰安婦」的過程,一邊思考她被迫做了哪些事、身在怎樣的處境之下、慰安所位於怎樣的地方,以及是否有逃跑的機會。女孩們的神色漸漸變得黯然。
在閱讀河野談話前,我說明了日本政府釋出談話前的應對。在這次的課堂上,我決定讓大家讀河野談話的全文,而非節錄過的部分段落,為的是讓大家讀到政府承認了什麼、反省了什麼,以及承諾會做到哪些事。孩子們發現,文中大量使用「違背意願」、(軍方)「參與其中」、「要求」等詞語,文末也承諾會在歷史教育中告訴大家這件事。河野談話中明確提到,被迫淪為「慰安婦」的少女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被帶走,在無法逃跑也無法拒絕的狀況下,遭到許多士兵蹂躪。
最後我介紹了星期三示威,希望大家思考她們的訴求為何,針對女性們長年來未能講出親身經歷,但終於開口述說這件事,我也詢問大家有怎樣的看法。
女生們提出各種意見,包括:「我認為出面說自己曾是『慰安婦』是一件很令人難堪的事。」「想到周遭的人會怎麼看待自己,應該很難說出口。」我問:「那她們為什麼公開出面呢?」學生們則說出「因為日本政府不願承認『慰安婦』的事是日本的責任」、「不希望這樣的事再次發生」、「想要恢復自己的名譽」等意見。問答中可以看到學生們痛苦、憤怒、困惑,以及喪氣的表情。孩子們真情流露的模樣,證明他們相當投入這一堂課。
即使是在戰爭中,有些事還是不可原諒
男孩們則一片沉默。
上「慰安婦」課程時,男生們總是表現得像別人家的寵物,顯得拘謹而不自在。可能是因為感到尷尬,有些人反而開始打鬧嘻笑。這也是老師們在上「慰安婦」課程時感到猶豫的原因之一。老師們需要做足準備,避免讓學生感到尷尬。必須光明正大的討論。國中階段是思考性的問題最重要的時期。正因為如此,我們希望能重視孩子們的感受。孩子們可能因為喜歡上某個人而心動、感到悲傷,或者重視對方。我們希望大家從這些感受出發來思考。
我的課堂並沒有預設的結尾。課堂結束在哪裡端看孩子們的反應,因此根據班級不同,課堂也會結束在不同的地方。這次我只預計教到星期三示威,剩下的我會觀察班上孩子們的表情,看他們「是否想知道更多?」「想知道什麼?」「對什麼有興趣?」
班上的廣樹曾問過我:「我們還沒要上『慰安婦』的課嗎?」我想著他一定會在最後提問,果然如此。
「我們該怎麼看待橋下市長的發言呢?」他拋出了這個問題。
「這題由我來回答很簡單,但這樣就沒辦法讓大家思考了。從這裡開始是大家思考的時間。話又說回來,你自己怎麼想呢?」
他搖了搖頭。
「看來要思考這一題,我們還需要多一點材料。」我一邊說,一邊給大家看了幾個材料。當然,我已經預料到會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並事先準備了材料。
●在美國和英國,士兵可以休假。有些士兵仍犯下強暴行為,但都受到軍方嚴懲。
●就目前所知,除了日本以外,只有德國曾經設立像日本一樣由軍方管理的「慰安所」。
●一九二○年代,人口販運就已經受國際條約禁止,日本的「賣身」違反國際法。
我介紹了當時在中國戰場買過「慰安婦」的士兵的證詞,有男生提問:「當時所有士兵都去了慰安所嗎?」
「我才不想去那種地方。」
「如果是在當時,我說不定會去。」
男生們陸續說出自己的意見。於是我又分享了一位士兵的短歌,說明有些士兵並沒有去慰安所。
「個個士兵╱都按階級列隊╱如此庸俗低劣╱索求著慰安婦」
「有些士兵╱仍不願前往慰安所╱拒絕虐殺╱讓人鬆一口氣」
「形同羈押未審╱終身被囚的士兵╱現在無情踐踏╱慰安婦的生命」
男生們的表情看起來鬆了一口氣。
我問他們:「你們是否覺得,因為是在戰爭中,所以有些事是『不得已』的呢?」
有人說:「即使是在戰爭中,有些事情還是不可原諒。」
我彷彿聽到孩子們發出「唉」的嘆息聲。(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