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羅馬帝國2200年:以狼性和重商主義崛起,如何橫掃歐亞非,又為何從輝煌走向殞落?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714409系列名稱:
Sense系列編號:
SN0084定價:
680元作者:
水木森頁數:
448頁開數:
17x23x2.7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01出版日:
20250901出版社:
日出出版-大雁CIP:
740.222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條條大路通羅馬
不論是講述亞洲史、歐洲史還是非洲史,全都離不開羅馬史——
羅馬是亞非歐的「歷史之母」。
◆◇從城邦到帝國,從共和到獨裁集權,從東西分治到政教相爭,
羅馬帝國的強大且長久是如何煉成的?◇◆
自西元前753年建城到西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隕落,在這段漫長歷史過程中,羅馬從「神話時代」走向「帝國鼎盛」:經歷了文明的融合和基督教的形成,見證了教會與世俗權力之間的鬥爭,並在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等潮流中扮演關鍵角色——
★當羅馬征服之地越來越多、統治範圍越來越大,為了加強行政管理而進行階級改革:如何管理這些土地?如何安置非羅馬人?如何重新分配各階級權益?
★貴族與平民經過200多年鬥爭,最後如何收場?哪方勝出?
★羅馬人長期在陸地上征戰,缺乏海戰經驗;在西西里島遇上強大的迦太基艦隊,羅馬人如何致勝?
★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強敵,確立了地中海霸權。在長年的對外擴張征戰中,羅馬人如何創造財富?
★「從此以後,羞恥心、法律、制度和國家對於暴行都失去了約束力。」獨裁官蘇拉為羅馬帶來了怎樣的腥風血雨?
★凱撒上位後,集軍、政、司法權力於一身,羅馬迎來了怎樣的局面?讓羅馬走向新時代的標竿性人物屋大維,他是真獨裁、假共和?
★帝制與共和是對立的體制,羅馬何以能成功融合兩者並維持近百年?
★東羅馬帝國為何衍變為外強中乾的空架子,導致繁榮帝國景象一去不返?
兩千多年的歷史波瀾壯闊,「政治鬥爭」與「軍事征服」交織其中,造就羅馬的輝煌——
橫掃歐亞非,主宰地中海;在法律、政治體制、建築工程、軍事戰略、文化傳播、貿易、宗教影響及城市規劃等的創新與成就,影響西方世界數千年。
◆◇羅馬人的「狼性」基因與「重商」特質,使其本能地對外武力擴張與追求利益,並擅長在權力與競爭中使用靈活多變的手段。
羅馬在諸多領域都有卓越成就,但後期政治腐敗、社會不平等、軍事鎮壓與宗教衝突等問題,終究導致它走向衰亡。
這段2200年的歷史,是興衰更迭的複雜進程——從城邦到王政,再到共和、帝制;權力鬥爭接連不斷,民主派與元老派之爭,同盟間戰爭,帝國宮廷醜聞頻傳……。
本書深入剖析羅馬的興衰變遷,揭示西方神話、政治、經濟與文化背後的邏輯,呈現出一幅更清晰與生動的羅馬史。
條條大路通羅馬
不論是講述亞洲史、歐洲史還是非洲史,全都離不開羅馬史——
羅馬是亞非歐的「歷史之母」。
◆◇從城邦到帝國,從共和到獨裁集權,從東西分治到政教相爭,
羅馬帝國的強大且長久是如何煉成的?◇◆
自西元前753年建城到西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隕落,在這段漫長歷史過程中,羅馬從「神話時代」走向「帝國鼎盛」:經歷了文明的融合和基督教的形成,見證了教會與世俗權力之間的鬥爭,並在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等潮流中扮演關鍵角色——
★當羅馬征服之地越來越多、統治範圍越來越大,為了加強行政管理而進行階級改革:如何管理這些土地?如何安置非羅馬人?如何重新分配各階級權益?
★貴族與平民經過200多年鬥爭,最後如何收場?哪方勝出?
★羅馬人長期在陸地上征戰,缺乏海戰經驗;在西西里島遇上強大的迦太基艦隊,羅馬人如何致勝?
★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強敵,確立了地中海霸權。在長年的對外擴張征戰中,羅馬人如何創造財富?
★「從此以後,羞恥心、法律、制度和國家對於暴行都失去了約束力。」獨裁官蘇拉為羅馬帶來了怎樣的腥風血雨?
★凱撒上位後,集軍、政、司法權力於一身,羅馬迎來了怎樣的局面?讓羅馬走向新時代的標竿性人物屋大維,他是真獨裁、假共和?
★帝制與共和是對立的體制,羅馬何以能成功融合兩者並維持近百年?
★東羅馬帝國為何衍變為外強中乾的空架子,導致繁榮帝國景象一去不返?
兩千多年的歷史波瀾壯闊,「政治鬥爭」與「軍事征服」交織其中,造就羅馬的輝煌——
橫掃歐亞非,主宰地中海;在法律、政治體制、建築工程、軍事戰略、文化傳播、貿易、宗教影響及城市規劃等的創新與成就,影響西方世界數千年。
◆◇羅馬人的「狼性」基因與「重商」特質,使其本能地對外武力擴張與追求利益,並擅長在權力與競爭中使用靈活多變的手段。
羅馬在諸多領域都有卓越成就,但後期政治腐敗、社會不平等、軍事鎮壓與宗教衝突等問題,終究導致它走向衰亡。
這段2200年的歷史,是興衰更迭的複雜進程——從城邦到王政,再到共和、帝制;權力鬥爭接連不斷,民主派與元老派之爭,同盟間戰爭,帝國宮廷醜聞頻傳……。
本書深入剖析羅馬的興衰變遷,揭示西方神話、政治、經濟與文化背後的邏輯,呈現出一幅更清晰與生動的羅馬史。
作者簡介
【作者】
水木森
原名鄧學之,1979年生於湖北大悟,通俗歷史書作家,擅長通史簡史,已出版有《二戰簡史》、《匈奴簡史》、《趣讀中國史》、《絲綢之路:駝鈴聲中的歷史》、《魏晉風》、《極簡匈奴史》、《極簡鮮卑史》、《極簡契丹史》等。
書籍目錄
前言╱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第一章】走出羅馬城
羅馬,是這樣誕生的
以財富多寡決定社會地位
共和國的主人
透過不斷結盟,向外擴張
【第二章】稱霸西地中海
亞平寧半島只屬於羅馬
搶奪西西里──第一次布匿戰爭
千里奔襲羅馬──第二次布匿戰爭
失誤的代價──第三次布匿戰爭
【第三章】擊敗舊霸主
亞歷山大東征
腓力五世眾叛親離
在希臘設行省
摧毀迦太基城
【第四章】爭奪小亞細亞
天上掉下來的帕加馬
本都王國虎口奪食
蘇拉征服本都
【第五章】畜奴的社會問題
奴隸就是財富
西西里的奴隸起義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
【第六章】誰能擁有羅馬公民權?
爭取羅馬公民權
元老院與民主派之爭
角鬥士的造反
【第七章】極端民主的終點
前三頭同盟
凱撒當了老大
後三頭同盟
屋大維取得最終勝利
共和國的葬禮
【第八章】皇位傳承遊戲
令人失望的繼任者
無視耶路撒冷的憤怒
五賢帝時代
【第九章】鏖戰兩河流域三百年
帕提亞的崛起
兩個帝國的邊界
帕提亞與羅馬的巔峰對決
兩敗俱傷的尼西比斯之戰
【第十章】多個皇帝共治天下
擁兵自重即可稱王
誰掌兵權,誰定皇帝
蠻族將領控制皇權
四帝共治制的嘗試
【第十一章】君士坦丁一世的改革
新時代的宗教矛盾
承認基督教合法的《米蘭敕令》
羅馬各行省相繼起義
【第十二章】來自東方的「上帝之鞭」
匈人崛起
聰明反被聰明誤
阿提拉的上帝之鞭
【第十三章】蠻族大舉入侵西羅馬
自毀長城的代價
蠻族人趁火打劫
一念之差決定時代格局
【第十四章】遍地羅馬皇帝夢
名存實亡的「羅馬皇帝」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教權與政權之爭
失去號召力的「羅馬皇帝」
【第十五章】強敵環伺的帝國復興之路
查士丁尼一世的偉大夢想
成功收復西羅馬故地
輕易求和的代價
打贏波斯,阿拉伯人卻在後
【第十六章】君士坦丁堡的運氣
老天賜予的好運
轉守為攻的馬其頓王朝
擋不住突厥的鐵騎
與塞爾柱的小亞細亞之爭
【第十七章】帝國殘陽如血
決戰巴爾幹半島
外交失誤的亡國序曲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羅馬帝國重要事件年表】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是一個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偉大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承襲古希臘文明,創造出融合東西方特色的羅馬文明。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洪流中,羅馬曾是西方文明的中心,代表整個歐洲文化的巔峰,其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世界。
從西元前七五三年羅馬城建立,到一四五三年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淪陷,羅馬歷經千年興衰,前後延續達兩千兩百年。相同時期的華夏歷史,從東周平王十八年(西元前七五三年)至明朝景泰四年(一四五三年),橫跨多個朝代。眾所皆知,在這數千年間,華夏民族經歷了奴隸制度的瓦解、封建社會的形成與高度發展,最終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民族共同體。獨特且完整的政治治理體系,孕育出以儒家為核心、諸子百家共存的思想文化系統,以及儒釋道三教並立的宗教格局,並形成政教分離、世俗化的社會傳統。
與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華夏文明不同,羅馬文明的演變路徑截然相異。羅馬的文明基因中充滿了「狼性」與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對外擴張與利益最大化是其基本特徵。羅馬並非一日造成的,早期羅馬人與外族合作對外擴張,聯合盟友擊敗一個又一個敵人,依靠強大穩定的政治體制征服東地中海霸主希臘與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Carthage),並占領西亞,使地中海幾乎成為其內湖。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最大版圖,超過五百萬平方公里。
羅馬在對外擴張的同時逐漸崛起,但隨之而來的是內部利益分配不均與衝突不斷,例如:盟邦之間的爭執、元老院(Senate)與民主派的對抗、奴隸起義,以及夾雜其中的對外戰爭,迫使羅馬持續進行改革與調整。無論在共和時期或帝國時期,羅馬的統治核心始終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這使得羅馬雖然融合了許多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卻始終未能形成統一的民族文化。
進入帝國時期後,羅馬面臨來自亞洲文明的競爭與北方蠻族的侵擾。猶太人在反抗羅馬統治的過程中創立了基督教(Christianity)。數世紀後,基督教的影響力空前強大,迫使羅馬將其確立為國教。基督教內部的兩大對立派別──羅馬公教(Roman Catholicism)與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分別在拉丁語區與希臘語區占據主導地位。隨後,羅馬帝國在生存壓力下實施分治,到了西方民族大遷徙時期(Migration Period),羅馬正式分裂為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與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
西羅馬僅延續了八十多年,便遭到蠻族入侵而瓦解。蠻族雖然皈依西羅馬主流的天主教,卻無法重現西羅馬的盛世。西羅馬的故地及其影響範圍,日後發展為教宗國(Papal States)及眾多王國、公國彼此爭戰又相互依存的局面,成為近代歐洲的雛形。
東羅馬皇帝同時身兼東正教最高領袖,打著復興羅馬帝國的旗號,然而,它不僅遭到西羅馬故地民眾的排斥,也頻繁受到新興大帝國的攻擊。東羅馬先後擊敗了波斯的薩珊王朝(Sasanian Persia)、阿拉伯帝國(Arab Caliphate)、塞爾柱突厥(Seljuk Turks)、諾曼第王朝(House of Normandy),但最終仍在一四五三年被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所滅。
在東羅馬滅亡之前, 唯一的皇室血脈逃往俄羅斯。雖然羅馬文明與帝國精神在斯拉夫(Slavs)民族之間得以延續,但無法掩蓋羅馬帝國壽終正寢的歷史事實。儘管羅馬帝國在諸多領域取得卓越成就,但後期的政治腐敗、社會不平等、軍事壓力與宗教衝突等問題,終究導致其走向衰亡。這段歷史,是興衰更迭的複雜進程。
相較之下,華夏文明即使遭遇衰落,隔一段時間仍能再度復興,因而擁有數千年連續不斷的歷史傳承與文化延續。反觀羅馬文明,則隨著帝國滅亡而逐漸消失,其根本原因究竟為何?讀完本書,你將找到完美的答案。
文章試閱
【第一章】走出羅馬城
狼性的基因與重商的特質,注定了羅馬擁有擴張的本性,以及在權力與競爭中靈活多變的手段。
★羅馬,是這樣誕生的
亞洲、歐洲、非洲等許多國家在編寫本國歷史教材時,都無一例外地寫到羅馬。因為羅馬歷史是他們的「歷史之母」──它們不是歷史上曾經屬於羅馬,就是在歷史上深受羅馬影響。
羅馬歷史影響亞非歐三大洲的歷史,在世界史中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非,它在強盛時期的領土東起中亞幼發拉底河(Euphrates River)上游,西臨大西洋(Atlantic Ocean),南抵非洲撒哈拉沙(Sahara),北至不列顛(Britain)、萊茵河(Rhine River)、多瑙河(Danube River)一線。
羅馬前後存續兩千多年,繼承古希臘文明,又創造了融貫東西的羅馬文明。羅馬文明的魅力強大,在中世紀時,歐洲很多國家都以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歐洲文藝復興也以復興羅馬文藝為目標。為什麼羅馬帝國可以強大且長久?祕訣在哪裡?答案就在羅馬的歷史之中。
羅馬帝國的起點是羅馬城。西元前七五三年,羅馬建城。羅馬人以這一年作為紀元。不過,在羅馬城修建以前,有一段精彩的傳說,揭示了羅馬人的性格和文化基因。這也是羅馬人能戰勝各種對手,走向強大,創建世界帝國的原動力。
在台伯河(Tiber River)左岸離海不遠處的小山上,羅穆盧斯(Romulus)和瑞摩斯(Remus)兩兄弟修建了羅馬城。羅馬城的誕生伴隨著一個淒美故事。
相傳,在特洛伊城(Troy)陷落時,特洛伊王子艾尼亞斯(Aineías)僥倖逃走。他歷經千難萬險,來到當時荒無人煙的亞平寧半島(Apennine Peninsula)的拉丁地區,並且住了下來。在拉丁地區,艾尼亞斯的兒子修建了亞爾巴龍伽城(Alba Longa),創建了一個小城邦。
多年後,亞爾巴龍伽城發生內訌。時任亞爾巴龍伽王被弟弟阿穆留斯(Amulius)篡奪王位,並被祕密流放到偏遠鄉村。為防止哥哥的後代報仇,阿穆留斯殺死所有王子,並強迫公主做祭司,因為按照規定,祭司不能結婚。阿穆留斯認為,不能結婚的人,自然就沒有後代,也不用擔心其後代報仇。
然而,不被允許結婚的人未必不會生孩子。其中一位公主雖然被迫做祭司、不被允許結婚,卻悄悄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她懷的是誰的孩子?依照當時的認知水準,阿穆留斯不明白其中原因,便歸結於神的力量在暗中幫助祭司。
阿穆留斯又恨又怕,於是命人殺死了公主,但卻不敢殺死雙胞胎嬰兒,而是把嬰兒扔到河裡。他相信有神靈,認為將嬰兒丟到河裡比較穩妥,因為如果真的有神靈保護,自己也不至於因殺死嬰兒而觸怒神靈;如果沒有神靈保護,嬰兒早就被餵魚了,他擔心的事也就永遠不會發生。
一個奴隸奉令將嬰兒丟到台伯河裡。奴隸也認為女祭司未婚生子是神奇的事,應該是有神靈保佑,因此也不敢直接將雙胞胎嬰兒丟進河水裡,而是將籃子放在河邊。奴隸回去交差,說已經將嬰兒丟到河裡了──畢竟是丟到河水裡,還是丟到河邊,阿穆留斯下令時並沒明說,奴隸回報時自然也沒明說。
阿穆留斯和奴隸都擔心有神靈存在,而神靈貌似還真的出現了。河水漲起來,裝著雙胞胎嬰兒的籃子沒沉下去,而是緩緩地漂向岸邊,掛在貼近水面的樹枝上。河水洶湧澎湃,卻無法捲走掛在樹枝上的籃子。
籃子裡的雙胞胎嬰兒餓得哇哇大哭,淒慘的聲音傳得很遠。恐懼於阿穆留斯的淫威,沒人敢去哺餵那對雙胞胎嬰兒。突然,一隻母狼聞聲從遠處跑過來,只見牠嗅了嗅籃子,將雙胞胎嬰兒叼出來,同時,奇蹟發生了,牠竟然用自己的奶來哺餵他們……。
一個牧人從遠處看到這神奇的景象,感到十分驚訝,相信是有神靈在護佑這對雙胞胎嬰兒。於是,到了晚上他悄悄把雙胞胎嬰兒帶回家撫養,並給他們取名為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牧人堅信是神靈讓他來保護這對雙胞胎嬰兒,因此對此事守口如瓶、細心餵養他們,還傳授他們武藝。
一晃十幾年過去,羅穆盧斯和瑞摩斯長大了。他們得知身世後,決心為母親和舅父報仇,除掉阿穆留斯,並找回被流放偏僻鄉村的外公,將政權交還給他。而阿穆留斯根本不知道還存在兩個小仇人。不久後,羅穆盧斯和瑞摩斯順利地如願復仇。
亞爾巴龍伽城是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的傷心之地,他們不想再留在這裡,於是,決定在牧人養育他們的地方,也就是台伯河左岸、離海不遠處的小山上修建新城。
西元前七五三年,新城建好,他兄弟倆都想用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互不相讓。一怒之下,羅穆盧斯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最高統治者。新城被命名為羅穆盧斯,又譯為羅馬(Roma)。羅馬人將西元前七五三年當作羅馬建城起點,也將母狼當作其圖騰。
所謂「羅馬城不是一天造成的」,誰也不知道羅馬出現居民的確切時間,也不知道誰是最早的羅馬城居民,只知道一群人移居台伯河流域後,在受希臘文明影響和有狼性基因的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的領導下,建立了最早的羅馬城。
羅馬之所以能發展壯大,有很多因素。在希臘文明強勢時,希臘人將發展重心放在遙遠的東方,並未將亞平寧半島殖民化,完全納入統治範圍內。在希臘文明衰落後,希臘各城邦之間內鬥不止,同時防範重點也是來自東方的塞琉古王國(Seleucid Empire)。而另一個強敵迦太基,尚未強大到有能力殖民羅馬的程度。羅馬緊鄰強大且先進的文明,最終逃脫被併吞的命運,有後來者居上機會。
羅馬城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好。它位於可以通航的台伯河岸邊,離海很近,從海上沿台伯河進來是重要的貿易通道,因為用海水製成的鹽可以沿著這條通道輸往內地。位於通商要道的羅馬城坐落在岸邊小山上。這座山很陡,易守難攻;小山周圍是肥沃的火山岩土壤,非常適合農業種植。這裡的交通、軍事和農業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羅馬人有天生成為強者的基因,有歷史給他們擴張崛起的機會,又占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他們也充分發揮優勢,奮力擴張兼併,頻頻取勝,愈來愈強大。
西元前十世紀至前九世紀時,羅馬城所在地的小山上出現居民,也出現了一些獨立部落。西元前八世紀至前七世紀,這些部落融合成一族,形成帶有狼性基因和商業基因的羅馬城邦,分為三個氏族部落。
自此,羅馬進入王政時代。
★以財富多寡決定社會地位
王政時期的羅馬正在從原始社會轉變成階級社會。由於不斷擴張、兼併,使得羅馬人口愈來愈多、統治範圍愈來愈大、實力愈來愈強、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貧者和富者以及被征服者和征服者之間的矛盾,也愈來愈激烈。到了王政時期的第六代君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Servius Tullius)時,羅馬的各種矛盾不斷激化,因而不得不進行改革,尤其是改革社會的組織制度。
羅馬人的狼性基因和商業基因,使其本能地武力擴張,追求利益。他們不斷擴張、不斷獲得勝利,被征服的人愈來愈多、被征服的土地愈來愈多,主動前來歸附的部落也愈來愈多。那麼,如何安置那些人?如何管理那些土地?要是將新成員安置在原有的三個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部落中,會改變和同化羅馬人,進而稀釋掉羅馬人的特權;要是將他們殺死或趕走,會逼迫他們誓死抗爭,或者投靠敵對力量,給羅馬人造成危害;要是將他們看管起來,既增加危險又浪費人力物力,且羅馬人根本無力做到。
被征服的人太多了,人數遠遠超過原有的羅馬人。如何安置好那些人,決定了羅馬是走向強大,還是被那些人給同化掉。想來想去,羅馬人決定將非羅馬人中的菁英,亦即有資產者,按照資產多寡劃分等級,將等級高的人納為羅馬公民,以保護自身的最大利益。
羅馬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認為,讓資產多的人享有權利、承擔責任,能化解內部矛盾,增強凝聚力,還能有效擴編軍隊,提高羅馬人的戰鬥能力。財富與社會地位掛鉤,成為羅馬社會改革的基本方針。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下令,建立地域部落作為行政管理單位,代替原本按血緣關係組織的氏族部落。他把羅馬城分為四個城區部落,並以所在地區的山崗命名,分別是:帕拉丁(Palatium)、蘇布拉(Suburra)、奎里納(Quirinal)、厄斯奎林(Esquilinus);將羅馬鄉村分為幾個鄉村部落,依次為艾米利亞(Aemilia)、卡米利(Camillia)、克勞狄(Claudia)、科爾尼利亞(Cornelia)、法比亞(Fabia)、赫拉西(Horatia)、羅米利亞(Romilia)、塞爾吉亞(Sergia)、維圖里亞(Voturia)和帕皮里亞(Papiria)。新建的地域部落設置管理機構,負責公民身分登記、徵兵、徵稅和攤派徭役等。在地域部落登記入冊的自由民都擁有公民權,且都必須承擔服軍役和賦稅等義務。
這次改革加強了羅馬的行政管理,擴大了羅馬公社的基礎。從此,羅馬公民權不再取決於血統或出身,而是取決於個人居住地以及財產多寡。大量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伊特魯里亞人(Etruria)和其他外來移民成為羅馬公民。另外,也有一部分被釋放的奴隸,甚至是被征服者,成為羅馬公民。
當然,羅馬人這次改革的目的,不是與非羅馬血統的人分享權利,而是為了維護統治,讓他們承擔更多責任,增強對外擴張的軍事能力,擴大社會統治基礎。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下令普查全體公民財產,並按照公民財產的多寡將公民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擁有十萬阿斯(as,古羅馬錢幣的基本單位)及以上財產的公民為第一等級;擁有七.五萬至十萬阿斯的為第二等級;擁有五萬至七.五萬阿斯的為第三等級;擁有二.五萬至五萬阿斯的為第四等級;擁有一.二五萬至二.五萬阿斯的為第五等級。至於財產低於一.二五萬阿斯的為等外人,即無產者。
劃分財產等級的目的,是為讓徵收稅更為便利,同時,也是為了分配軍事權利和義務。各等級分別組成數量不等的森都利亞(centuriata,又稱百人團大會,以百人隊〔centuries〕為單位,按軍事組織的方式組成,負責制定法律,選舉執政官、宣戰、媾和、判決刑事案件。此處特指百人軍團)。第一等級組建八十個森都利亞;第二、三、四等級各組建二十個森都利亞;第五等級組建三十個森都利亞。各個等級的森都利亞,分別是一半由十七歲至四十六歲壯年人組成,另一半由四十七歲至六十歲中老年人組成。在第一等級中,富裕公民另組成十八個騎兵森都利亞。另外,還有五個非戰鬥性質的森都利亞,分別是工匠組成兩個森都利亞、樂師和號手組成兩個森都利亞,以及無產者中較為機靈的人,組成一個森都利亞。當時,羅馬共有一百九十三個森都利亞,即一萬九千三百人,其涵蓋了各階級的菁英。
根據當時的法令,各等級森都利亞都自備武器裝備。第一等級森都利亞配備全套武裝,其他等級森都利亞的裝備則漸次減少;第四等級森都利亞為輕裝步兵,第五等級森都利亞的武器,只有擲石器。等級愈高的森都利亞,其裝備愈好,因此在戰爭中活下來,以及最終分得戰利品的機會就愈多。反之,等級低的森都利亞不僅裝備差,且往往被安排在衝鋒前隊或最為危險的位置。
各等級森都利亞都分為年輕者和年長者兩部分;各等級森都利亞配置不同的武器裝備,具有明顯軍事目的。即使是工匠和樂師、號手組成的森都利亞,也有軍事任務,即在戰爭期間分派到各個軍隊擔負專門性任務,其角色類似後來的工兵。
羅馬公民數量大大超過軍隊數量,每個森都利亞實際上也遠遠多於一百人。森都利亞不僅是軍事訓練和作戰單位,也是徵兵組織、各部落的核心部門,集中了各部的精銳人才。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改革,可說是對羅馬各階層權益的一次重新分配,也是對羅馬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制度安排。他之所以能獲得各個階層的認可、順利進行改革,不僅在於他設計的制度符合羅馬進一步對外擴張的需要,也在於他的改革再次強化了既得利益者──即羅馬原來三個氏族部落的利益。
改革前,羅馬原來三個部落有三千名步兵和三百名騎兵。改革後,他們的武器裝備更新,步兵增至六十個森都利亞(至少六千人),騎兵增加到十八個騎兵森都利亞(至少一千八百人)。按照規定,只有投奔羅馬的那些極少數富人才有資格進入第一等級。由此可見,羅馬原來三個部落的人,也就是擁有羅馬血統的人,依然是羅馬的統治核心,且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打破氏族制度限制,不論貴族和平民,不分原是羅馬公社成員,還是置身於公社以外的自由民,將所有自由民按財產多寡劃分等級,以此確定其相應政治權力和軍事義務。在新的地域原則和財產資格基礎上,大批外來移民進入羅馬公社,從而摧毀了人種和血緣的藩籬,促使羅馬公社的內、外自由民融合,形成新的公民公社。這種公民公社是在羅馬社會階級分化和等級劃分後,有產者重新組合起來和實行統治的組織形式。改革後,羅馬變成由貴族奴隸主、平民和奴隸所構成的奴隸制城市國家。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的基礎是財產多寡,雖然一部分有資產平民得到好處,但沒資產平民的政治訴求依舊沒得到滿足,換言之,他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第七代君王塔克文(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繼任後,專斷暴虐,引起貴族與平民的不滿,於是他們聯合推翻塔克文。羅馬王政時期結束,奴隸制共和國逐漸建立。
與此同時,此前一直掩蓋著的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又激化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