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絲路傳(上):征服西域大漠,重現陸上絲路的繁華歷史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718056系列名稱:
大旗藏史館系列編號:
History176定價:
480元作者:
武斌頁數:
352頁開數:
17x23x2.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01出版日:
20250801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CIP:
711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過去,絲綢被人們稱之為「東方絢麗的朝霞」,是全世界驅之若鶩的存在——
西元前一三八年,張騫帶領著由一百多人組成的隊伍,牽著駱駝,一路向西,要去找尋一個名叫「大月氏」的國家……原先只是為了聯合對方攻打匈奴的軍事計畫,怎麼會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
在卡萊戰役中,擾亂羅馬軍心,致使波斯人大獲全勝的關鍵物品,竟然是由絲綢做成的斑斕軍旗!從此之後,來自東方的絲綢,走入了羅馬人的日常生活,讓絲織業在地中海沿岸繁榮起來……
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讓東西方的貨品得以交流,更連帶著宗教開始傳播,無數僧人穿過絲路上的熱風流沙,越過刺骨雪山,披星戴月,只為將佛教的恩澤廣播中原,在佛教史和翻譯史上,留下了影響深遠的篇章。
從「經略開通」到「黃金時代」,重新認識「陸上絲路」的發展史!
過去,絲綢被人們稱之為「東方絢麗的朝霞」,是全世界驅之若鶩的存在——
西元前一三八年,張騫帶領著由一百多人組成的隊伍,牽著駱駝,一路向西,要去找尋一個名叫「大月氏」的國家……原先只是為了聯合對方攻打匈奴的軍事計畫,怎麼會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
在卡萊戰役中,擾亂羅馬軍心,致使波斯人大獲全勝的關鍵物品,竟然是由絲綢做成的斑斕軍旗!從此之後,來自東方的絲綢,走入了羅馬人的日常生活,讓絲織業在地中海沿岸繁榮起來……
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讓東西方的貨品得以交流,更連帶著宗教開始傳播,無數僧人穿過絲路上的熱風流沙,越過刺骨雪山,披星戴月,只為將佛教的恩澤廣播中原,在佛教史和翻譯史上,留下了影響深遠的篇章。
從「經略開通」到「黃金時代」,重新認識「陸上絲路」的發展史!
作者簡介
武斌
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員。
原瀋陽故宮博物院 院長、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遼寧省文聯副主席。
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常青學者、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與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近年出版《絲綢之路全史》、《瀋陽故宮400年》等專著數十本。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最完整的絲路發展史
本書講述陸上絲路的起源到海上絲路的興盛,帶領讀者看見東西方文化與貿易的發展之路。
★精美彩圖
收錄東西方畫作或貿易物品,讓讀者從中身歷其境,感受絲路歷史的魅力。
書籍目錄
前言 傳奇之路:世界文明的生命體
第一部分 歷史發軔:開拓與通途
第一章 漢朝對西域的經略
第二章 絲路上的駝鈴聲
第三章 絲綢與羅馬
第四章 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第二部分 行走:大佛東行
第五章 從西域出發的「佛教之路」
第六章 往天竺者,首自法顯
第七章 鳩摩羅什:從西域到長安
第八章 達摩與真諦
第三部分 唐帝國:亞歐大陸上的文明風景
第九章 絲路上的盛唐氣象
第十章 玄奘的旅程
第十一章 王玄策的傳奇
第十二章 胡人與胡風
第十三章 從西域來的藝術家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傳奇之路:世界文明的生命體
我們居住的土地,是一片廣袤的歐亞大陸。這片大陸,縱橫數萬里,高山峻嶺,大漠荒原,大江大河,冰蓋雪山,將最初的人類活動分割成一個一個獨立的區域。我們的先民,最初的人類祖先,點燃火種,敲打石器,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分別創造了屬於自己種族的生存方式,也迎來了最初的人類文明的曙光。
最初的先民是彼此隔絕的。各個民族都是在屬於自己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他們也是在屬於自己的環境中創造了文化。然而,他們都有著互通聲息的渴望。於是,相鄰的部族之間,接著又是在比較遙遠的部族之間,開始有了物質產品的交換,有了早期的商貿往來,還有了戰爭與掠奪,征服與交聘。無論是哪種形式,人們都開始走出自己的故鄉,走向遠方。對於許多人來說,遠方永遠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之間的文化交流,前提就是交通。交通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文化交流得以實現的最根本條件。交通狀況決定和制約了文化交流的規模和程度。而文化交流的繁榮與否,也對交通狀況發揮了促進或滯礙的作用。有了路,有了交通,就有了物質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就有了相互之間的你來我往,相互的認識和瞭解,就有了文化上的傳播和接受,形成世界文化交流的繁盛風景。
於是,生活在歐亞大陸的各民族,都在不斷地突破各種物質和技術的障礙,為開拓歐亞大陸的各條交通路線做出不懈的努力。為此,人們不斷地發明和改進交通工具,探索交通路線。甚至可以說,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改進是人類主要,並且是對於文明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技術之一。經過千百年,在歐亞大陸上的各個獨立區域之間,在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從東往西,自西向東,從陸地到海洋,穿過大漠荒原,跨越大江大河,踏過驚濤駭浪,走出了一條一條的路,形成了遍布各地的交通網絡,形成了縱橫大陸的大通道。
這條大通道,這個交通網絡,我們今天稱之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詩一般的名稱,具有浪漫色彩。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半部世界文明史」,就是通過歐亞大陸的大交通和文化大交流講述的世界文化史。
用「絲綢」來命名貫穿歐亞大陸的大通道,是因為絲綢為中國最早的、持續時間最長的、分布地區最廣的大宗出口貨物。絲綢被人們稱之為「東方絢麗的朝霞」,它以其美輪美奐的色彩和風情萬種的姿韻,征服了全世界各個民族,成為全人類都喜愛的織物和藝術佳品。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絲綢」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
絲綢之路強調了「絲綢」這個古代東西貿易的核心,絲綢之路首先指的就是東西方的貿易之路。絲綢之路是從中國出發,橫貫亞洲,進而連接非洲、歐洲這條陸路通道的總稱。
通過「絲綢之路」這個巨大的交通網絡,自東向西,數千年來,在曠日持久的綿延歲月裡,歐亞大陸兩端的居民開始有了接觸和往來,大陸上的各民族、各種文化展開了大交流、大會通、大融合。有了這樣的大交流、大會通、大融合,也就有了東西方文明的大發展,有了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共同的繁榮。
絲綢之路是整個歐亞大陸上的文化交流之路,是東方與西方各民族的相遇、相識、溝通與交流之路。
在這漫漫長路上,在幾千年的悠久歲月之中,民間商旅、官方使臣、虔誠的僧侶、勇敢的探險家和旅行家,以及征戰的軍隊和遷徙的移民,相望於道,不絕於途。絲綢、瓷器等等豐饒的中華物產,經由這條國際貿易的大通道輸往沿途各國,中國的生產技術、科學知識也陸續傳往西方世界,關於中國的種種遊記、見聞乃至傳聞,不時向西方傳達著遙遠東方帝國的文化資訊。而西方的物產和技術,科學知識和發明創造,以及關於西方文化的傳聞資訊,也沿著這條大道,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中國,給中華文化的發展,不斷地補充新鮮的血液。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交流、激盪和相互影響的主要源泉之一,對於中華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對於世界文明的豐富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經過絲綢之路,在各民族之間,從物質的生產、生活,到精神的禮俗習尚,不斷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共同進步發展,經歷千百年之盛衰興替,蔚成古典世界文化歷史之燦爛輝煌。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方和西方從兩端互相走近而開闢的。期間山高路遠,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人們走向遠方的雄心和勇氣。而到了十六世紀以後,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有了直接的海上航線,歐洲和中國有了直接的接觸。大航海活動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古代各國人們對世界交通探索的繼續;大航海時代開闢的航路,就是絲綢之路在全球範圍內的延伸和拓展。從此,西方人和東方人直接地面對面了,歐洲各國的商船航行在廣袤的大海上,舟帆相繼,絡繹不絕,把精美豐饒的中國瓷器、漆器和許許多多的工藝品以及茶葉等等,大批量地運往歐洲,在歐洲大地上引起一陣陣文化激動,掀起了持續一、兩百年的「中國風」,對於近代歐洲文化的發展,發揮了直接或間接的激發作用。不僅如此,大帆船還在太平洋上開闢了直通的航線,把中國商品運往遙遠的美洲大陸,也把「中國風」吹到了那裡。有的西方學者說,近代的世界貿易實際上是以中國商品為中心的,而這個時代跨文化世界貿易的實現,正是因為大航海時代開闢的航路,把古老的絲綢之路延伸到更遠的地方。
因此,我們可以說,大航海時代開闢的航路,就是絲綢之路在全球範圍內的延伸和拓展。但這是一個具有本質意義的延伸和拓展,人類的社會因此發生了一個本質性的變革,人類的歷史因此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到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人們開始把整個世界都聯繫起來,促使今天的世界進入到全球化時代。全球化時代的實質意義在於人類文明的共用,在於每個民族都能很快地吸收世界文明最先進的成果。而文明的共用,正是絲綢之路本身所提供的文化理想。所以,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古代的文化交流之「路」,而且也存在於我們如今的生活中,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文化背景。通過絲綢之路,我們與世界同行;通過絲綢之路,我們去看世界,獲得了一種面向全人類的世界觀和文明觀。
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成長史。文明是一個綿延的生命體。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人們,發生在絲綢之路上的事件,都是絲綢之路的血脈和靈魂。因此,在絲綢之路的歷史上,處處都有生命的躁動,也處處彰顯出生命的光輝。所以,我們追尋絲綢之路的歷史,也就是尋找人類文明的生命之源,就是追尋人類文明成長的足跡。我們書寫絲綢之路的文化歷史,講述絲綢之路的故事,也就是為人類文明作傳,為它的生命旅程作傳。
文章試閱
第一章 漢朝對西域的經略
司馬遷將張騫的功績稱為「鑿空」。他「鑿空」了通往西域的大道,意味著東西交通大幹線的正式開闢。現在,人們把這條交通大幹線稱之為「絲綢之路」。
為了開通西域,漢朝對匈奴幾經征戰,消耗了大量的武力和財富,付出了重大代價。從張騫「鑿空」到東漢時的「三絕三通」,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開闢和鞏固了絲綢之路。
漢代通西域後,大量傳入西域的物產、藝術和文化資訊,不僅大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也激起人們對西域的奇異想像,全新的西域意象及神奇的西域藝術成為文人表現的興趣,西域成為中原人士一個對異域想像的烏托邦。
一
漢建元三年(西元前一三八年),張騫(西元前一六四年―西元前一一四年)帶領嚮導、隨員等一百多人組成的馬隊,牽著駱駝,從長安城西城的雍門走了出來,一路向西,向著一個未知之地出發。
張騫這年二十六歲,在朝廷裡擔任「郎」這個職務。其實,「郎」並不是一個實際的職務,而是一支隊伍。漢代的「郎」官都是在貴族子弟中選拔的優秀人才,在皇帝身邊擔任侍衛,輪流當值,執戟宿衛殿門,同時在皇帝身邊學習政務,增加閱歷,也會處理皇帝臨時交辦的一些任務。所以,也可以將「郎」看作是那個時代的後備幹部隊伍。一般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都會被任命正式的行政職位。像曹操、袁紹都是做郎官出身。而漢代郎官的隊伍很大,最多時達五千多人。
這次張騫西行,就是漢武帝臨時安排的一項任務。這次任務十分重大,關乎漢朝的國運與未來。漢武帝能把這樣的重大任務交給張騫,可見張騫在郎官的隊伍裡歷練已久,是其中的出類拔萃之輩。
漢武帝派張騫去西域找一個叫大月氏的國家,要聯合他們一起抗擊匈奴。
匈奴長期以來是中原王朝的主要邊患。漢初時,漢朝一直對匈奴採取忍讓妥協的政策,與匈奴和親並贈送大批物資。但匈奴仍自恃強大,每每策騎南侵,擄掠漢朝的邊民和財富,給漢朝的安定造成很大威脅,同時壓迫西域各國,阻遏漢與中亞各國的商業往來。漢武帝繼位時,漢朝正處在蒸蒸日上的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大,所以,武帝決定改變對匈奴的政策,積極抗擊匈奴的侵擾。
武帝聽說,幾十年前,原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驅趕出故地,被迫西遷。匈奴單于還殺了大月氏王,大月氏人常思報仇。於是,武帝決定派遣張騫作為國家的使臣出使大月氏,勸說大月氏人和漢朝聯合起來共同擊敗匈奴。
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漢武帝做出這樣重大決策時,剛剛即位三年,只有十八歲。
張騫一行帶著這樣重大的使命出發,但他們只知道大月氏去了西域,並不清楚他們究竟遷到什麼地方。他們完全是向著一個未知的地方、一個未知的目標行進。他們堅信,只要一路向西,就能找到大月氏人。而他們更堅定的信念是,他們肩負著朝廷的使命,國家的使命,這是一個必須不遺餘力為之奮鬥的偉大使命。
他們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風餐露宿,備嘗艱辛,途中充滿了危險。他們來到了號稱「四塞之國」的隴西地區,這裡是去西域的必經之路,在當時是匈奴人控制的地區。張騫一行被匈奴軍隊抓獲後,被押送到位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匈奴王庭。
匈奴單于聽說他們要去西域,便對張騫說:你們想聯絡的大月氏在我們的北邊,漢人憑什麼隨意越過這裡去大月氏出使呢?假如我要向南越派遣使臣,漢朝能任我們前往嗎?
「南越」是南方鬧獨立的一個小王國,在今中國廣東廣西一帶。單于的話似乎也有些道理,我怎麼能讓你們從我這裡經過,去聯絡我的敵人呢?於是,匈奴人將張騫一行扣留下來。
然而匈奴人並沒有虐待張騫他們,而是讓他們安頓下來。雖然生活被照顧得不錯,但看管程度一點也沒有放鬆,他們一步也離不開匈奴人的視野。而為了籠絡張騫,還為他娶了一位匈奴女子為妻。這位匈奴女子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姓名,但她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她不僅悉心照料張騫的生活,為他生了兒子,後來又跟隨張騫逃出匈奴的領地,一直跟著他回到長安。
舒適的生活,娶妻生子,家庭的溫馨,這些並沒有動搖張騫完成通西域使命的決心,史書說他「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這和廣為人知的「蘇武牧羊」的故事十分相似。蘇武也是漢武帝時代的漢朝使臣,出使匈奴時被扣押,在北海(貝加爾湖)邊牧羊十九年,不改其志,直到漢昭帝始元六年(西元前八一年)方才回到漢地,歸漢時「鬚髮盡白」。
張騫在匈奴那裡一住就是十一年。在這些年裡,他們對匈奴的情勢已經有了充分的瞭解,學會了匈奴人的語言,也一直謀劃尋找出逃的機會。後來,匈奴人的監視漸漸有所鬆弛。至元光六年(西元前一二九年),張騫和隨從人員找準了機會,終於逃了出來。
二
張騫一行從匈奴人那裡逃出來後,並沒有返回長安,而是牢記著漢武帝的囑託,牢記著自己的使命,繼續向西而行,去實現自己的外交使命。這種逃亡是十分危險和艱難的。幸運的是,留居在匈奴那的十年,使張騫等人詳細瞭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他們穿上胡服,會說匈奴話,很難被匈奴人查獲。因而他們順利地穿過了匈奴人的控制區。他們取道車師國,進入焉耆,又從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經過龜茲、疏勒等地,翻過蔥嶺(帕米爾高原),兼程西行。
這一路極為艱苦。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乾糧吃盡了,就靠隨從射殺禽獸聊以充饑。不少隨從人員或因饑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犧牲了生命。
經過幾十天的長途跋涉,最後到了中亞大國大宛。大宛位於帕米爾西麓,也就是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一帶。據張騫回到中原後說,當時大宛的大小屬邑有七十多個,人口有幾十萬,農業和畜牧業興盛,產稻、麥、苜蓿、葡萄等,葡萄多用於釀酒,富人藏酒至萬石,且以出汗血馬著稱。大宛國王久聞漢朝十分富庶,很想與中原通使交好,但苦於匈奴的從中作梗阻礙,未能實現。而漢使的意外到來,使他們非常高興,對張騫一行熱情款待。張騫對大宛王說明了此行的目的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並表示今後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大宛王表示樂於相助,不僅給他們配備了馬匹和必備的生活用品,還派了嚮導和譯員,同張騫等人經康居赴大月氏。
張騫一行在大宛稍事休息之後,便在大宛嚮導的陪同下,來到了大宛的鄰國康居。康居位於錫爾河流域,是當時西域北部的大國,其國土大約擁有現在中國新疆北境以及中亞部分地區。據《後漢書》記載,康居國西南與安息國相鄰,東南與大月氏國相鄰,北部的奄蔡國、嚴國均已臣屬康居。康居一直和中原保持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直到唐玄宗時,還有來自康居的樂師和胡旋女在長安活動,轟動一時。
張騫到康居後,康居國王的態度十分友好,熱情款待,並派人送他們一行到大月氏。
西元前一二九年,也就是漢元光六年,張騫一行抵達大月氏。這時距他們從長安出發,已經過去十一年了。
此時大月氏已立新王,吞併了西域國家大夏(今阿富汗一帶)。
這裡土地肥沃、生活安定,大月氏人已經在此安居樂業。大月氏王熱情地接待了張騫一行,張騫轉達了漢武帝的建議,希望他們與漢聯盟共破匈奴。但大月氏王對張騫提出的建議並無多大興趣。加之,他們又認為漢朝離大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張騫在大月氏的都城監氏城逗留一年多,雖然受到很好的款待,但最終沒有說服大月氏王,不得不空手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