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絲路傳(下):橫跨東方汪洋,重返海上絲路的貿易現場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718063系列名稱:
大旗藏史館系列編號:
History177定價:
480元作者:
武斌頁數:
352頁開數:
17x23x2.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10出版日:
20250910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CIP:
711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從張騫通西域到利瑪竇來華,見證一場連結長安、羅馬到美洲大陸的世界遠征史
西元前一三八年,張騫帶領著由一百多人組成的隊伍,牽著駱駝,一路向西,要去找尋一個名叫「大月氏」的國家……原先只是為了聯合對方攻打匈奴的軍事計畫,怎麼會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
在卡萊戰役中,擾亂羅馬軍心,致使波斯人大獲全勝的關鍵物品,竟然是由絲綢做成的斑斕軍旗!從此之後,來自東方的絲綢,走入了羅馬人的日常生活,讓絲織業在地中海沿岸繁榮起來……
在《馬可•波羅遊記》影響下,歐洲興起長達一世紀的「中國風」,為與中國交易,西方各國展開海上競賽。迪亞士駛出海上新絲路,哥倫布踏上美洲新大陸,東印度公司獨占貿易,美國藉由中國貿易站穩腳步……
而美國獨立初期,經濟面臨崩潰,使他們擺脫困境的是在遠海一端的中國貿易,甚至到東方遠洋貿易成為了繁榮致富的代名詞,讓美國沿岸的靠海小鎮都想去中國貿易。
過去,絲綢被人們稱之為「東方絢麗的朝霞」,是全世界驅之若鶩的存在……
而世界各地的人們,也爭相前往那遙遠神秘的「東方帝國」,一窺其燦爛輝煌的姿態——
從張騫通西域到利瑪竇來華,見證一場連結長安、羅馬到美洲大陸的世界遠征史
西元前一三八年,張騫帶領著由一百多人組成的隊伍,牽著駱駝,一路向西,要去找尋一個名叫「大月氏」的國家……原先只是為了聯合對方攻打匈奴的軍事計畫,怎麼會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
在卡萊戰役中,擾亂羅馬軍心,致使波斯人大獲全勝的關鍵物品,竟然是由絲綢做成的斑斕軍旗!從此之後,來自東方的絲綢,走入了羅馬人的日常生活,讓絲織業在地中海沿岸繁榮起來……
在《馬可•波羅遊記》影響下,歐洲興起長達一世紀的「中國風」,為與中國交易,西方各國展開海上競賽。迪亞士駛出海上新絲路,哥倫布踏上美洲新大陸,東印度公司獨占貿易,美國藉由中國貿易站穩腳步……
而美國獨立初期,經濟面臨崩潰,使他們擺脫困境的是在遠海一端的中國貿易,甚至到東方遠洋貿易成為了繁榮致富的代名詞,讓美國沿岸的靠海小鎮都想去中國貿易。
過去,絲綢被人們稱之為「東方絢麗的朝霞」,是全世界驅之若鶩的存在……
而世界各地的人們,也爭相前往那遙遠神秘的「東方帝國」,一窺其燦爛輝煌的姿態——
作者簡介
武斌
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員。
原瀋陽故宮博物院 院長、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遼寧省文聯副主席。
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常青學者、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與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近年出版《絲綢之路全史》、《瀋陽故宮400年》等專著數十本。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最完整的絲路發展史
本書講述陸上絲路的起源到海上絲路的興盛,帶領讀者看見東西方文化與貿易的發展之路。
★精美彩圖
收錄東西方畫作或貿易物品,讓讀者從中身歷其境,感受絲路歷史的魅力。
書籍目錄
【目錄】
絲路傳(下):橫跨東方汪洋,重返海上絲路的貿易現場
第四部分 望東方:歷史的記憶與中國的報告
第十四章 馬可• 波羅:一個人、一本書、一個時代
第十五章 講述東方的故事
第十六章 太平時代:世界的征服與秩序
第十七章 新工具:技術的啟蒙
第五部分 海上的路(一):東亞的海岸線
第十八章 乘桴與海,舟舶繼路
第十九章 際天而行:明朝鄭和的船隊
第六部分 海上的路(二):西方的新世界
第二十章 尋訪東方的誘惑
第二十一章 跨越太平洋的航線
第七部分 財富大交換與文明的力量
第二十二章 海上絲路的搬運工
第二十三章 現代世界生活中的中國格調
第八部分 故鄉與遠方:文化英雄的歷史印記
第二十四章 使命• 理想:利瑪竇來了
第二十五章 自遠方來:孔子的西遊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傳奇之路:世界文明的生命體
我們居住的土地,是一片廣袤的歐亞大陸。這片大陸,縱橫數萬里,高山峻嶺,大漠荒原,大江大河,冰蓋雪山,將最初的人類活動分割成一個一個獨立的區域。我們的先民,最初的人類祖先,點燃火種,敲打石器,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分別創造了屬於自己種族的生存方式,也迎來了最初的人類文明的曙光。
最初的先民是彼此隔絕的。各個民族都是在屬於自己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他們也是在屬於自己的環境中創造了文化。然而,他們都有著互通聲息的渴望。於是,相鄰的部族之間,接著又是在比較遙遠的部族之間,開始有了物質產品的交換,有了早期的商貿往來,還有了戰爭與掠奪,征服與交聘。無論是哪種形式,人們都開始走出自己的故鄉,走向遠方。對於許多人來說,遠方永遠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之間的文化交流,前提就是交通。交通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文化交流得以實現的最根本條件。交通狀況決定和制約了文化交流的規模和程度。而文化交流的繁榮與否,也對交通狀況發揮了促進或滯礙的作用。有了路,有了交通,就有了物質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就有了相互之間的你來我往,相互的認識和瞭解,就有了文化上的傳播和接受,形成世界文化交流的繁盛風景。
於是,生活在歐亞大陸的各民族,都在不斷地突破各種物質和技術的障礙,為開拓歐亞大陸的各條交通路線做出不懈的努力。為此,人們不斷地發明和改進交通工具,探索交通路線。甚至可以說,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改進是人類主要,並且是對於文明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技術之一。經過千百年,在歐亞大陸上的各個獨立區域之間,在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從東往西,自西向東,從陸地到海洋,穿過大漠荒原,跨越大江大河,踏過驚濤駭浪,走出了一條一條的路,形成了遍布各地的交通網絡,形成了縱橫大陸的大通道。
這條大通道,這個交通網絡,我們今天稱之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詩一般的名稱,具有浪漫色彩。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半部世界文明史」,就是通過歐亞大陸的大交通和文化大交流講述的世界文化史。
用「絲綢」來命名貫穿歐亞大陸的大通道,是因為絲綢為中國最早的、持續時間最長的、分布地區最廣的大宗出口貨物。絲綢被人們稱之為「東方絢麗的朝霞」,它以其美輪美奐的色彩和風情萬種的姿韻,征服了全世界各個民族,成為全人類都喜愛的織物和藝術佳品。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絲綢」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
絲綢之路強調了「絲綢」這個古代東西貿易的核心,絲綢之路首先指的就是東西方的貿易之路。絲綢之路是從中國出發,橫貫亞洲,進而連接非洲、歐洲這條陸路通道的總稱。
通過「絲綢之路」這個巨大的交通網絡,自東向西,數千年來,在曠日持久的綿延歲月裡,歐亞大陸兩端的居民開始有了接觸和往來,大陸上的各民族、各種文化展開了大交流、大會通、大融合。有了這樣的大交流、大會通、大融合,也就有了東西方文明的大發展,有了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共同的繁榮。
絲綢之路是整個歐亞大陸上的文化交流之路,是東方與西方各民族的相遇、相識、溝通與交流之路。
在這漫漫長路上,在幾千年的悠久歲月之中,民間商旅、官方使臣、虔誠的僧侶、勇敢的探險家和旅行家,以及征戰的軍隊和遷徙的移民,相望於道,不絕於途。絲綢、瓷器等等豐饒的中華物產,經由這條國際貿易的大通道輸往沿途各國,中國的生產技術、科學知識也陸續傳往西方世界,關於中國的種種遊記、見聞乃至傳聞,不時向西方傳達著遙遠東方帝國的文化資訊。而西方的物產和技術,科學知識和發明創造,以及關於西方文化的傳聞資訊,也沿著這條大道,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中國,給中華文化的發展,不斷地補充新鮮的血液。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交流、激盪和相互影響的主要源泉之一,對於中華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對於世界文明的豐富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經過絲綢之路,在各民族之間,從物質的生產、生活,到精神的禮俗習尚,不斷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共同進步發展,經歷千百年之盛衰興替,蔚成古典世界文化歷史之燦爛輝煌。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方和西方從兩端互相走近而開闢的。期間山高路遠,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人們走向遠方的雄心和勇氣。而到了十六世紀以後,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有了直接的海上航線,歐洲和中國有了直接的接觸。大航海活動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古代各國人們對世界交通探索的繼續;大航海時代開闢的航路,就是絲綢之路在全球範圍內的延伸和拓展。從此,西方人和東方人直接地面對面了,歐洲各國的商船航行在廣袤的大海上,舟帆相繼,絡繹不絕,把精美豐饒的中國瓷器、漆器和許許多多的工藝品以及茶葉等等,大批量地運往歐洲,在歐洲大地上引起一陣陣文化激動,掀起了持續一、兩百年的「中國風」,對於近代歐洲文化的發展,發揮了直接或間接的激發作用。不僅如此,大帆船還在太平洋上開闢了直通的航線,把中國商品運往遙遠的美洲大陸,也把「中國風」吹到了那裡。有的西方學者說,近代的世界貿易實際上是以中國商品為中心的,而這個時代跨文化世界貿易的實現,正是因為大航海時代開闢的航路,把古老的絲綢之路延伸到更遠的地方。
因此,我們可以說,大航海時代開闢的航路,就是絲綢之路在全球範圍內的延伸和拓展。但這是一個具有本質意義的延伸和拓展,人類的社會因此發生了一個本質性的變革,人類的歷史因此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到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人們開始把整個世界都聯繫起來,促使今天的世界進入到全球化時代。全球化時代的實質意義在於人類文明的共用,在於每個民族都能很快地吸收世界文明最先進的成果。而文明的共用,正是絲綢之路本身所提供的文化理想。所以,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古代的文化交流之「路」,而且也存在於我們如今的生活中,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文化背景。通過絲綢之路,我們與世界同行;通過絲綢之路,我們去看世界,獲得了一種面向全人類的世界觀和文明觀。
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成長史。文明是一個綿延的生命體。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人們,發生在絲綢之路上的事件,都是絲綢之路的血脈和靈魂。因此,在絲綢之路的歷史上,處處都有生命的躁動,也處處彰顯出生命的光輝。所以,我們追尋絲綢之路的歷史,也就是尋找人類文明的生命之源,就是追尋人類文明成長的足跡。我們書寫絲綢之路的文化歷史,講述絲綢之路的故事,也就是為人類文明作傳,為它的生命旅程作傳。
文章試閱
第十四章馬可•波羅:一個人、一本書、一個時代
《馬可•波羅遊記》以其豐富的內容、富有感染力的文筆,給歐洲的知識界開闢了一方新天地,極大地豐富了歐洲人對中國和東方的認識。
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揭開了歐洲人心靈對於亞洲文化想像的序幕。直到十五、六世紀,歐洲人對於東方的歷史和地理知識逐漸豐富,《馬可•波羅遊記》的價值才被注意和重視起來。懷疑化為相信,伴隨而來的是驚奇和羡慕。
所以,有人說,馬可•波羅用了二十年時間認識中國,而歐洲人認識馬可•波羅卻用了兩百年。
一
西元一二九八年,在義大利熱拿亞的監獄裡,關押著一批威尼斯囚徒。熱拿亞是義大利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中世紀重要的貿易城市,其勢力僅次於威尼斯,以後發現新大陸而名震世界的哥倫布就是熱拿亞人。當時,為了爭奪東方貿易的霸權,熱拿亞與威尼斯進行了四次戰爭。這些囚徒就是在戰爭中被俘的。
獄中單調的生活,閒極無聊。其中一位囚徒就給大家講故事。他說他多年在東方遊歷,見到了許多奇聞逸事,奇風異俗,那裡極為富有,遍地黃金,聽得大家十分入迷。聽眾中有一位作家,覺得這些東方的奇異故事很有意思,如不寫成書傳之後世,將是十分可惜的。於是,他就筆錄成書。
這位作家是比薩人魯斯蒂謙(Rusticiano)。魯斯蒂謙從小受到比薩傳統文化的薰陶,對外部世界有著濃厚的興趣。起先,他在比薩學習法語,因為法語是當時地中海地區廣泛使用的語言,很受當地知識階層的重視。後來,他前往法國深造,專門研究法國騎士文學。
十三世紀是歐洲騎士文學繁榮的時代,而法國則是騎士傳奇的中心。魯斯蒂謙到法國後,很快熟讀法國騎士文學的經典,並對這些作品的構思主題、編織情節、描寫技巧等方面的特點進行認真研究。他曾寫了被歐洲人熟知的亞瑟王和其他騎士的俠義故事,得到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的賞識。他用法語寫成了一部騎士傳奇集《梅里奧達斯》。該書反映了當時人們理想中的騎士精神。這部著作很快傳到義大利,在各城邦君主、貴族的宮廷裡以及騎士傳奇讀者中廣為流傳,受到熱烈歡迎。據說,當時常常有鬻歌詩人在街頭、廣場說唱這個騎士故事,一些城市還出現了以梅里奧達斯(Meliadus)的事蹟為題材的雕塑藝術品。所以,在進入熱拿亞監獄之前,魯斯蒂謙已是一個頗有名氣的文人了。由於他廣學博識,富有教養,所以人們都尊敬地稱他「魯斯蒂謙老師」。我們不知道他是如何被關到監獄裡的。有人說,他是在西元一二九八年的那場戰役中被俘的,他也參加了威尼斯的艦隊。據另一說,魯斯蒂謙入獄的時間要早數年,是在梅洛里亞戰役中被俘的。不過重要的是,他在獄中筆錄的這本書,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歷史。僅憑這本書,他的名字就被寫進了世界的歷史。
魯斯蒂謙筆錄的這本書就是日後聞名於世的《馬可•波羅遊記》。而故事的講述者,威尼斯人馬可•波羅,日後被稱為中世紀「四大旅行家」之一。在熱拿亞的監獄裡,魯斯蒂謙得以結識馬可•波羅,也是一時的奇遇。可以說,如果沒有魯斯蒂謙,如果沒有這位執著的作家強迫馬可•波羅靜下心來坐在那裡,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經歷,就不會有馬可•波羅的故事變為文字廣為流傳,他的經歷最終也只能是那些行走絲綢之路的商人們閒來無事的談資,也會和他同時代無數的商人、旅行家們一樣,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之中。
據文學史專家認為,魯斯蒂謙在筆錄《馬可•波羅遊記》時,態度嚴謹、忠實,《遊記》的文字流暢自然,不尚浮華誇張,體現了歷史的真實和馬可•波羅口述的特點。但是,他也並非僅僅扮演了一個機械筆錄的角色。事實上,在魯斯蒂謙筆錄的《遊記》中,也包含著他對馬可•波羅口述的接受、理解和再創造,包含著作為一位文學家的藝術匠心和風格。
《馬可•波羅遊記》成為一本風靡歐洲、家喻戶曉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