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消失的古國:考古學家如何發掘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36個國家

原文書名:消逝古国全档案


9786267762028消失的古國:考古學家如何發掘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36個國家
  • 產品代碼:

    9786267762028
  • 系列名稱:

    TELL
  • 系列編號:

    DL0071
  • 定價:

    460元
  • 作者:

    胡楊
  • 頁數:

    336頁
  • 開數:

    17x23x1.68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31
  • 出版日:

    20250731
  • 出版社:

    大是文化-城中
  • CIP:

    676.09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榮登香港十大好書,中學生最愛書籍、
教師推薦好讀第7名

沉睡千年的樓蘭美女、《鬼吹燈》裡的精絕古城都是絲路重鎮,但消失了。
因「汗血寶馬」而聞名天下的大宛還在嗎?

夜郎國其實有理由自大、建立商朝的其實是胡人、
庸國更算中華文化發源、鮮卑契丹跑哪去了?匈奴後來怎麼了?

金庸《天龍八部》出現的大理國段氏和慕容家,不是掰出的。
這些曾在正史、武俠小說、古典文學中出現過的古國,
為何在今天的地圖上再也找不到了?這些國家難道是古人的杜撰?

在考古專家和科技進步下,如今證明他們都真實存在。
但,這幾百年、上千年的帝國文明為何消失不見了?

本書作者胡楊是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他透過考古的遺跡,
一一介紹中國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國家,
引領讀者循著蛛絲馬跡──古城遺址、古墓與文物──重新認識
戈壁沙漠上這些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已然消失的古國。

◎絲路之旅必經此地:西域諸國的大漠英雄傳

•樓蘭國如謎般淪為死城,長眠美女召喚探險家
一個西方探險隊員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無意間發現了樓蘭遺跡,
後來人們在地下發現古樓蘭人女性乾屍,以及「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

•「汗血寶馬」比大宛國出名,竟導致一整個大宛國陪葬
漢武帝聽張騫說西域的大宛國盛產良馬,決定引進,
為奪取大量汗血寶馬,漢武帝發起兩次滅族戰爭,還殺了大宛國王。

•地理位置尷尬的車師國,漢匈夾縫八百年
國力弱小的車師國,在漢、匈兩國間不斷搖擺,曾數度歸漢又背漢,
這是車師人最大的不幸,也是車師國消失的原因。

◎西南古國的不朽傳奇,國滅城在文字在

•大理國真有段譽,風花雪月也是真的
金庸《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在歷史上叫段和譽,是大理國的第16代帝王,
他不像小說塑造的那樣多情、風流,而是一位文韜武略的優秀帝王。
大理國在今雲南大理建都,以其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聞名於世。

•「夜郎自大」有理,彝文字使用幾千年
不知漢境廣大的夜郎國國王,向漢朝使者發問:「漢孰與我大?」
這個不明智的發問也讓這個偏僻小國留名青史。
夜郎人是彝族的先民,而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沿用了幾千年。

◎馬背上的帝國,問鼎中原也消失在中原

•取代月氏稱雄大漠,匈奴敗給自己而絕跡
精騎善射的匈奴擊敗死對頭月氏國,一度成為半個歐洲的統治者,
還曾在白登山包圍劉邦軍,幾乎消滅劉邦帶的四十萬大軍。
但後來怎麼會分裂成南、北匈奴,自相殘殺?

•遼朝有多強?歐洲至今仍稱中國為契丹
契丹人阻斷通往西方的絲路,使西方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治之下。
馬可.波羅在遊記裡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來命名中國。

◎煙瘴深處的文明古國

•東夷徐國受排擠,強到沒把周朝看眼裡
野心勃勃的徐偃王,把國都建得比周天子的都城還大,
周穆王聽說徐偃王逾制建都後,勃然大怒,於是發兵攻滅徐國。

•良渚文化傳承蚩尤九黎,無奈的氣候難民
相傳良渚人就是蚩尤部落底下九黎族中的一支,
後因全球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良渚文化就淹沒在海侵和洪水中了。

•南越王的豪華古墓,有絲縷玉衣還有舶來品
南越王陵墓的出土,讓湮滅的南越國歷史從此有證可考,
墓主趙眜身穿絲縷玉衣,墓中陪葬品還有非洲象牙等舶來品。

曾經繁榮無比,如今掩埋在滾滾黃沙之下,
這些在地理中消失的36古國,考古專家挖掘歷史找回來。


作者簡介


胡楊
本名張燕軍,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畢業,現任教於咸陽師範大學。多年來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史,代表作品有:《全檔案系列》、《帝國龍脈:中國二十王朝開國龍脈解密》、《一本書讀通國學常識》等。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這些曾在正史、武俠小說、古典文學中出現過的古國,
為何今天再也找不到了?考古學家如何發掘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36個國家。

書籍目錄


推薦序 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周健
前言 在正史消失的國家,文明和中原同樣璀璨

第一章 絲路之旅必經此地,西域諸國的大漠英雄傳
1. 樓蘭謎般淪為死城,長眠美女召喚探險家
2. 六戰蒙古滅絕西夏,史蹟毀在俄人手裡
3. 月氏不知哪來、去了哪,張騫因失敗而偉大
4. 汗血馬比大宛國出名,大宛人甯遠月即別
5. 漢匈夾縫八百年,車師掏出交河故城
6. 胡漢融合建高昌,綁架玄奘不為唐僧肉
7. 英國軍官買樹皮,龜茲文化更勝敦煌莫高窟
8. 突然消失的死亡之海神祕國度:精絕
9. 庶出天龍八部慕容氏,吐谷渾文明驚呆你
10. 崛起在伊犁、消失在雲端:烏孫
11. 信奉回教的昔日佛國伊甸園:于闐

第二章 西南古國的不朽傳奇,國滅城在文字在
1. 古蜀國助武王伐紂,三星堆暗示蜀道不難
2. 大理國真有段正淳,風花雪月也是真的
3. 夜郎自大有理,彝族文字使用幾千年
4. 殺奴祭祀,有錢沒文字:滇國
5. 達賴之前,青藏高原上的天際佛國:古格
6. 唐朝助南詔統一雲南,史料不見怪朱元璋
7. 嫘祖是西陵國的四川人,嫁給河南人黃帝
8. 藏人信佛之前信苯教,藏文之前用象雄文
9. 庸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比春秋五霸還強

第三章 馬背上的帝國,問鼎中原也消失在中原
1. 取代月氏稱雄大漠,匈奴敗給自己而絕跡
2. 遼朝有多強?歐洲至今仍稱中國為契丹
3. 烏桓突騎殺翻漢匈,曹操收編稱霸三國
4. 東胡是商湯親戚,後代鮮卑中原稱帝
5. 鮮卑族走出嘎仙洞,為隋唐盛世奠基
6. 滅遼宋明,通古斯是東北戰鬥民族

第四章 煙瘴深處的文明古國
1. 東夷徐國受排擠,強到沒把周朝看眼裡
2. 良渚文化傳承蚩尤九黎,無奈的氣候難民
3. 福州本是閩越國首都,漢武帝也忌憚
4. 南越國讓漢朝呂氏不爽,亡於漢使太后搞不倫

推薦序/導讀/自序


歷史學者╱周健
前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
歷史作者╱說書人柳豫

前言 在正史消失的國家,文明和中原同樣璀璨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面對大江赤壁時,由衷發出的感嘆。至聖先師孔子當年也曾面對滾滾東去的江水喟然長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當歷史的車輪滾滾遠去,許多過往的文明都被塵封在歷史的檔案之中了。
在中華大地上,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不僅存在著中原大國的文化歷史,也存在著那些邊陲小邦的歷史文明、風俗文化。然而,歷史是極為「勢利眼」的。從先秦到大漢、盛唐、隆宋,以至於大一統的天朝元、明、清等朝代的歷史都極為翔實豐富;從國家興亡、朝代更替、典章制度、文化政策、風土人情到民俗習慣等等,無所不備,除此之外,稗官野史、筆記小說之類更是恆河沙數、不勝枚舉。
可是,那些邊陲的小邦、小國呢?他們就像是一株野草,孤零零的生長在天地之間,沒有人欣賞他們的美好,更沒有人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雖然中原大國為了宣揚自己的「文治」之時,會在那些典籍中偶爾提一下這些小邦國的名字,但這也只是為了說明中原王朝統治之廣罷了。更有甚者,這些正史中對他們的描述,大都是敲描淡寫或是語焉不詳,這也就更加重了這些小邦國多舛的命途,乃至於千年後的世人對這些古文明無從知曉。
本書拭去那些冷門典籍上厚厚的塵土,力求還原出一個個在中華文明史上真正存在過、和中原文明同樣璀璨的文明,讓這些文明走入現代人的心中,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書並非搜羅神祕離奇的逸聞,滿足有著極強的窺私慾和獵異心的浮躁心靈。
在本書中,編者試圖將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小邦國介紹給讀者,開拓讀者的視野、豐富讀者的見聞、提高讀者的歷史修養。書中介紹了沉睡了千年的樓蘭美女、因「汗血寶馬」而聞名天下的大宛、狂妄自大的夜郎國、天籟之音龜茲、因金庸武俠小說而廣為人知的大理段氏王國、西夏……引領讀者循著蛛絲馬跡,探求這些曾盛極一時的古國文明,探訪考古遺址、遍考史書古籍,加以互相印證,真實再現消逝的古國。
透過這本完整的古國檔案書,讓錯綜複雜的歷史變得清晰、讓斑駁迷離的真相逐漸明朗、讓亦真亦幻的謎案水落石出。
當然,嚴謹的歷史觀,並不等於枯燥乏味的講述歷史。歷史中的那些往事,都曾經無比真實、異常精彩的發生過,絕不是書上晦澀、生硬的定義或是概述。所以,在閱讀本書的同時,讀者不但能從中汲取歷史知識與啟示、提高歷史修養,同樣也可以在繪聲繪色的歷史介紹中獲得愉快、充實的體驗。試想,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中,讀者手捧著一盞香茗(茶),看著這些曾經存在於中華大地上的文明古國,這將是塵世中多麼難能可貴的清福呀!
「紙窗竹屋,燈火青熒;時於此間,得少佳趣。」蘇東坡曾如此形容讀書的樂趣。願您在閱讀這本書時,也同樣得到片刻的心靈憩息和慰藉。

推薦序
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歷史學者╱周健

題詞:「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舊約全書.傳道書》:1-9、1-11。

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一向以漢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為座標點,「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自中學起即背得滾瓜爛熟,卻鮮有深入思考其涵義。非漢化者,不是「虫」,就是「犬」,故出現「五胡亂華」詞彙。唯文化的遞演,「中央」與「邊陲」互相滲透和影響,豈有高下之分?牧童亦有其哲學,故今已改稱「民族大融合」時期,以陳述魏晉南北朝地動山搖的變局。
悠久性及神祕性,為遠古文明遺址最富吸引力之處。若具穿越時空的歷史透視力,身處飽經風霜的古國故城,是否能想像當時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的熱鬧景象。從絢爛走向死寂,時間縱軸的無情邁進,不知淘盡多少英雄人物?史學家與考古學家針對消失的文明,進行嚴謹的考古工作,以重建疇昔已消失在時空之中的群體活動場域。
生前亮麗光鮮,所有的豐功偉績、驚天動地的作為,不過化約為史書上寥寥數行文字而已。「歷史是從實例中悟出的一種哲學」(哈利卡納蘇斯的狄奧尼修斯〔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面對龐大的歷史洪流,不僅深感個人的渺小,亦可淨化心靈,豈能不「謙卑、謙卑,再謙卑」。
本書揀選中國歷代四境36國,劃分為西域、西南、漠北、夷越四大區塊,標題饒富趣味,吸引讀者購書,其中亦有kuso版標題:「宗教狂熱分子玄奘是個偷渡犯,孤零零一人西行取經」,不知佛教界人士能否忍受?小朝廷林立,皆自我感覺良好,從鼎鼎大名的匈奴、鮮卑、契丹、西夏、大理、夜郎,到名不見經傳的庸國。作者的生花妙筆,如行雲流水,又若潑墨山水畫,大塊在胸,一旦展讀,如吸食鴉片,欲罷不能。書中圖片精美、細膩,如觀賞專業攝影師的作品展,不僅賞心悅目,更能沁人心脾。
「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古埃及諺語),戰爭未打到家門口,以為世界仍和平。假如歷史中斷,則留名青史毫無意義,所有昔人的生命足跡,也將從地球上抹去。
東周春秋時代、古希臘時代、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均有三百餘國,多為城市國家,或稱城邦(city-state)。各國均有其歷史,以其影響力的多寡,決定在人類歷史舞臺上,是否占有一席之地。今日新加坡、以色列和瑞士的立國之道,可讓臺灣這種蕞爾小國學習。歷史學家錢穆先生主張,研讀歷史要挖掘史實背後形而上的意義。
全球古文明的研究,從專家學者到普羅大眾,均有強烈的興趣。中國歷代邊疆各民族的盛衰興亡,或可與亞特蘭提斯(Atlantis)、英國的巨石陣(Stonehenge)、智利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等量齊觀,戮力成為世界熱門的主題。
本書可作為最佳旅遊指南,並成為扮演上帝角色的名嘴討論的題材,他們全知、全能,不論古為今用或借古諷今,均能活學活用。細嚼之後,發現本書堪稱浩如煙海的「史普」作品的佼佼者。




文章試閱


舉世震驚!樓蘭女屍再現人間

樓蘭古城處於新疆地區的沙漠地帶,異常乾燥的氣候,使得那些消逝於沙漠中的生命免於腐爛,得以完好的保存下來。隨著考古發掘的逐步深入,樓蘭古城也向我們展示了它所創造的一件件驚人奇蹟。
1979年12月,有考古學家在一個寸草不生的土埠頂上,發現古人活動的遺跡。後來經過考古發掘,在此處竟發現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古代樓蘭人墓葬。考古隊員在驚喜之餘,加大挖掘力度。在墓穴清理得差不多後,一具完整的古代樓蘭女性的屍體,出現在隊員們面前。古代樓蘭女屍的發現,如同重磅炸彈,震驚考古界、震驚中國,更震驚了全世界!
透過出土資料的描述,可以知道這具女性乾屍,置放在由兩塊掏空的樹幹所製成的棺木中。她頭戴尖頂氈帽,身裹毛線氈毯,腳穿補過的皮靴。從外露的面容可以看出死者死時還年輕、臉龐姣好,有著高高的鼻子、大大的雙眼、長長的眼睫毛,濃密的金髮捲曲在肩後。氈帽的尖頂兩旁,插著色彩斑斕的翎羽,帽邊飾有紅色彩絨,頸部圍著毛茸茸的皮裘,既美觀又保暖。好事的日本人在得到消息之後,馬上根據照片為她做了一件複製頭像,一時間,「樓蘭美女」的稱謂響遍世界。
實際上,這具乾屍在去世時的年齡在35歲左右,離「樓蘭美女」的稱謂還有一定差距,樓蘭美女的稱謂之所以廣泛流傳,是因為還有一個更為神奇、美麗的乾屍曾被發現。
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弗克.貝格曼(Folke Bergman)與赫定一起,再次來到羅布泊,希望能有新的發現。奧爾迪克聞訊,又主動趕來重歸旗下。當時已72歲的奧爾迪克告訴赫定,他十五年前,在羅布泊發現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聽到這番話,赫定感到吃驚和懷疑。雖然如此,他還是決定去探探奧爾迪克口中的古墓群,並把這個任務交給貝格曼去實施。
奧爾迪克和貝格曼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去尋找這片神祕的墓地。在一次次失敗後,奧爾迪克也拿不準了,他開始講故事為自己開脫,他說那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已經消失在新形成的湖泊中了,那個地方有魔鬼出沒,他不敢帶別人到那裡去。貝格曼開始懷疑是否真有這樣一個地方。在灰心喪氣之際,考察隊意外拐向一條庫姆河的支流,這是一條沒有名字的河,貝格曼隨口把它叫做「小河」。他們誰也不會想到,隨口叫出的「小河」,日後會成為羅布泊探險考古史上的關鍵字。考古隊沿著小河,一邊測量、繪圖,一邊前進。這時已是6月,沙漠的天氣變得特別熱,所有人都汗流浹背。就在這時,大家發現奧爾迪克有些異樣,他迷迷糊糊的張望著、聆聽著,然後,他一個人久久的凝視著一個渾圓的小山崗,一言不發。突然,奧爾迪克指著那個小山崗,大聲說:「那,就是它!」大家全愣住了,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都面對小山崗而立。
那是個埋在細沙中的山崗,貝格曼和他的助手們在此發現大量的棺木,留給世人無限遐思的「樓蘭美女」也靜靜躺在那裡。貝格曼記載說:「其中一些木乃伊有著黑色的長髮,和令人難以置信、保存完好的臉……一具女性木乃伊面部神聖的表情,讓人永遠無法忘懷!她衣著高貴,中分的黑色長髮上,冠以一頂具有紅色帽帶的黃色尖頂氈帽,雙目微合,好似剛剛入睡一般。漂亮的鷹勾鼻、微張的嘴唇與微露的牙齒,為後人留下一個永恆的微笑。這位『神祕微笑的公主』已經傲視沙暴多少個春秋,聆聽過多少次這『死亡殿堂』中迴盪的風嘯聲!而又是在什麼時候,她面對明月、燃燒的太陽,永遠的闔上了雙眼?正是為了尋找這類問題的答案,我才來到此地探險。」貝格曼並沒有找到答案,他再也沒有回到這片讓他魂牽夢縈的土地。在貝格曼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再沒有其他考古工作者或探險者,能找到這片神祕的土地。「小河墓地」在羅布荒漠的無邊沙海中,沉寂了66年。
除了樓蘭美女之外,在樓蘭這塊神祕的土地上,還發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2000年3月的一個下午,新疆一支考察隊來到著名的營盤遺址古墓群與小佛塔中間地帶考察。考察隊在一條乾涸的小河道裡,意外發現一具獨木舟棺材。他們將這具奇特的棺木從河道裡拉出來後,發現殘棺僅剩85公分長、50公分寬,棺材厚約2公分,估計此棺原長約3至4公尺,其餘部分已斷朽在地下。當時他們怎麼也想不到,這具極為普通的殘棺,竟是出自漢晉時代的稀世國寶──樓蘭彩棺,而這條乾涸的小河道,就是傳說中「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
彩棺通體以黃、橘紅、褐、綠等色彩彩繪,繪有銅錢、花卉紋樣,並以斜線分格,整個彩棺的圖案,雖歷經近兩千年的歲月,卻如同新的一般。彩棺兩端繪有東方文明中代表日、月的朱雀、玄武。彩棺以具有古羅馬藝術風格的絨毛毯覆蓋,毯上的獅子形象誇張、色彩豔麗。極具考古價值的是,這具彩棺集合了東西方兩大文明元素。由於考察隊在進入樓蘭遺址前就制定了紀律,不准帶走任何文物,因此考察隊決定回到宿營地,請示上級後再做決定,於是就把彩棺留在原地。
在請示上級部門、徵得同意後,考察隊派出一輛車返回原地尋找彩棺,可尋找人員在營盤遺址周圍轉了很多圈,都找不著那具彩棺。由於樓蘭古城遺址是中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避免遭人為破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曾於1996年,專門發布禁止到樓蘭古城探險旅遊的禁令,任何人員未經文物主管部門批准,不得擅自進入。因此,文物隊決定先考察完周圍的幾個文物點,返回時再接著尋找。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當考察隊考察完預定地點、返回那條乾涸的河道邊時,幾個人走近尋找彩棺,不由大吃一驚,樓蘭稀世彩棺竟然神祕失蹤。不久,考察隊再度返回原地尋找彩棺,而且在遺址周圍數公里內,展開拉網式大搜尋,但仍一無所獲。考察隊向上級彙報後,主管部門斷定這具彩棺已被盜走,後經數月查尋,稀世國寶樓蘭彩棺仍下落不明。

失傳的古文字,帶絲路之魔找到消失的精絕古國

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這裡的一切都對西方人有著極為強烈的吸引力,以至於很多西方人甚至認為中國是個到處都是黃金、珍寶的國度。於是,就有許多「有識之士」面對東方的誘惑,垂涎欲滴、躍躍欲試。終於,西方人用砲火打開中國的國門,隨之而來的,就是這些自詡為文明人的西方人,對中華大地上所有的人和物大肆破壞與劫掠。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處於動盪、混亂之中,一批接一批的外國強盜趁機潛入中國,恣意盜取中國人的文明成果。
1901年,被譽為「偉大」考古學家、探險家,同時也是絲綢之路上的盜賊和魔鬼的匈牙利裔英國人馬爾克.斯坦因,在英國政府的資助下,對新疆地區展開全面的考察活動。斯坦因對於中國的文物和財富,有著比狗還要靈敏的鼻子,他發現深埋在地下的于闐古國國都時,無情的奪走大量于闐古國的文物,然後興高采烈的將這些文物打包、裝箱,準備運回英國。
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古代時有一條叫「尼雅」的大河,它發源於崑崙山,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中部、自南向北流入卡巴克.阿爾斯漢村附近的大沙漠。在出山口地勢平緩的地方河水盤旋,形成一片沖積綠洲,叫做尼雅綠洲。
無巧不成書,斯坦因率領探險隊,帶著劫掠到手的文物路過尼雅綠洲。在尼雅綠洲這個小城休息時,斯坦因無意中發現,一位磨坊主人藏有帶字的木板,具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他,一眼就辨認出木板上的字是失傳已久、印度孔雀王朝時代的古文字──佉盧文。
佉盧文最早起源於古代犍陀羅,是西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全稱「佉盧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帶使用,一至二世紀時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四世紀中葉,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佉盧文也隨之消失。到了十八世紀末,佉盧文早已經成了無人可識的文字,直至1837年,英國學者普林謝普才探明了佉盧文的奧祕。
這種文字在新疆出現,讓斯坦因非常吃驚,於是用重金跟磨坊主人買下這些木板。在斯坦因的請求和豐厚報酬的引誘下,磨坊主人欣然同意帶斯坦因到沙漠中發現木板的地方。
斯坦因一行人沿著尼雅河向北進發,走了幾天後,順利到達發現木板的廢墟,眼前的一切讓有著豐富考古經驗的斯坦因目瞪口呆:1600年前的文書還完好的封存在屋內,儲藏室裡厚積的穀子還保有橙黃的顏色,房廳屋宇的門還是關著的……時間看似停止,人們彷彿剛剛離開這裡。
走在這座沉睡1600年的古城裡,斯坦因有種「失去時間觀念的奇怪感覺」,他相信自己正走過「某個古時的村莊,走在整整1600年前的鄉間小路上」。當風吹起地上的枯葉,斯坦因甚至認為它們是從一簇簇散立的枯樹上落下,留有居民最後踩過的足跡。
斯坦因發現的尼雅遺址,位於尼雅河末端一片已被黃沙埋沒的古綠洲上。古遺址散處於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鏈之間,以佛塔為中心,呈帶狀南北延伸25公里,東西布展5至7公里。在這片狹長區域內,散布著規模不等、殘存程度不一的眾多房屋遺址、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渠系、池塘、陶窯和冶煉遺址等。
他用尼雅河的名字為這座古城命名為「Niyasite」。16天後,他把從古城中收集到的764件佉盧文木牘、58件漢簡,以及其他如漢代銅鏡、銅錢、樂器、弓箭、玻璃器、水晶飾物、木雕、絲毛織物、地毯、漆器殘片等珍貴文物,共裝12大箱,運往倫敦。尼雅的劫難就此開始,斯坦因離開尼雅時還說:「此次離去,絕非永訣!」就是無比貪婪、無比邪惡的「此次離去,絕非永訣」,再次為尼雅埋下苦難的伏筆。
斯坦因回到倫敦後,他帶回的文物震驚英國,接著在歐洲引起轟動。由於曾經有人在尼雅河流域的盡頭,尋找一個叫精絕國的西域古國,但沒有找到,斯坦因就產生莫名的預感,他心想尼雅遺址一定和人們苦苦尋找的精絕國,有著莫大的關聯。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位於崑崙山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緣,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屬下有將軍、都尉、驛長等。精絕國雖是小國,但它位於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書描述精絕國所處的環境是:「澤地濕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
有了歷史史料的佐證,以及掠奪來的古文書紀錄,斯坦因便發表文章猜測,尼雅遺址很可能就是人們苦苦尋找的精絕國。
後來,國學大師王國維看到斯坦因文中的漢文簡牘,憑藉豐富的學識以及對歷史考古工作的極度敏感,一眼看出一枚簡牘上有「泰始五年」的字樣,這是269年中國西晉王朝武帝的年號。參照中國歷史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以及從古至今的于闐(今和田)與各國的相距路程,認真梳理考釋後,王國維斷定:尼雅就是古代西域36國之一的精絕國。並發表論文《流沙墜簡》,對精絕古國做了較為詳盡的考證和介紹。

大理國真有段正淳,風花雪月也是真的

大理古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編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列中國第十五大民族)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秦漢之際,大理與內地的交往因蜀國古道而極為密切。如今的雲南大理,山川秀麗、資源豐富,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是唐代南詔(編按:八世紀時興起的中國西南部古國,其國民主要由烏蠻和白蠻組成,白蠻又稱白族、民家)和宋代大理國五百年來都邑的所在地,素稱「文獻名邦」,以「風、花、雪、月」(編按:指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聞名於世。
歷史上,大理國是段氏的天下,金庸曾在《天龍八部》中,提到大理段氏皇族的恩恩怨怨。那麼真實的歷史,是否也如小說中描寫的那樣撲朔迷離呢?而大理國的命運走向又是如何?
大理國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國家,疆域大致是現在的中國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寮國的古稱)與越南少數地區。
大理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博望侯張騫西域歸來後,關於這條通道的報告,激起漢武帝經營西南邊疆的雄心。西漢元封二年(西元前109年)漢朝在這裡設置了隸屬益州郡的葉榆、雲南、邪龍、比蘇、崔唐、不韋等縣。隋朝及唐初時,居住在洱海區域的原始居民從事狩獵、捕魚,以及種植水稻和飼養家畜,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準,並在洱海西面建築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橋等城,一度成為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唐朝興盛時期,洱海周圍出現蒙巂、越析、浪穹、邆賧、施浪和蒙舍等六個「詔」(部落)。六詔中,蒙舍詔居南,故稱南詔。738年,蒙舍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詔,統一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其後,南詔逐漸擴大勢力範圍,在強盛時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緬邊境,東達貴州北部和廣西西部。
南詔從第一世王細奴邏,到末代王舜化貞,共經歷十三個君主的統治,於897年被權臣鄭買嗣所滅。段氏在雲南真正的發展壯大起來,正是在南詔統治時期。在傳說中,段氏家族在雲南的第一位英雄名叫段赤城,他曾殺死巨蟒,被當地白族奉為「本主」,也就是地方保護神的意思。但這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真實性不可考證。
在歷史上,段家為南詔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新唐書.南蠻傳》記載,唐宣宗時,安南經略使(編按:官名,由朝廷派遣以巡按地方事務的官員,後多為高階軍官,甚至是少數民族首領的加職)貪暴,對那裡的少數民族「棠魔蠻」族進行殘酷的剝削,一斗鹽就要換他們的一頭牛。少數民族不堪壓迫,與南詔大將段遷合力攻陷安南都護府,取得今紅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盤。段家可說為南詔創下了豐功偉績,此後,段氏家族一直都在南詔政權中擔任重要官職。
在大理國建立以前,「大理」一詞沒有出現在有關的史籍中。據有關大理的史籍記載,「大理」一詞源於南詔國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國號「大禮國」。「禮」與「理」諧音,為「大治大理,富國興邦」的意思。
南詔後期,統治集團內部出現貴族豪強各自專政、擅權的情況。859年,南詔第十一世王世隆改國號為「大禮國」,想「以禮治國」,力圖維護搖搖欲墜的統治。902年,權臣鄭買嗣殺了南詔第十三世王舜化貞,推翻立國近兩百年的南詔國,建立了「大長和國」。927年,東節度使楊干貞殺了大長和國第三世王鄭隆亶,滅了大長和國,擁立清平官趙善政為國王,國號「大天興國」。十個月後,楊干貞又廢趙善政而自立為王,國號「大義寧國」。
他們彼此混戰,實行苛政重賦,百姓紛紛起義。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以「減爾稅糧米半,寬爾徭役三載」的諾言,聯合滇東37部,滅了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占領大理地區,建立號稱「大理國」的新政權。自此,大理開始以其國名在史籍中出現。
從902至937年,南詔滅亡後的三十年間,洱海地區三個短命王朝倉促更替,民不聊生。在分崩離析的歷史背景下奪取政權的段思平,建立政權後,「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實行新政、改革舊制、推行禮治,取國號為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理」與「治」同義,「大理」即「大治」的意思。從此,大理一詞便成為以洱海為中心的白族地區之專有地名。
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國,國號大理。段思平是大理的締造者,大理喜瞼(今喜洲)人,祖籍甘肅武威,祖上世代為南詔大臣,威名顯赫。段家為南詔的開國功臣,段氏家族一直都在南詔政權中擔任重要官職。到了段思平這一代,段家家道中落。段思平年幼時,「惟甘貧度日」,年紀稍長,又牧羊山中。儘管如此,世宦家庭培養出他的治世才幹及文韜武略。成年後,段思平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升為幕覽(各府副將),後來他因積功升至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段思平傳十二世至段廉義時,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殺段廉義自立。四個月後,善闡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王,後段壽輝傳位給段正明。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升泰去世後,其子遵遺囑還王位於段正明之弟段正淳,段氏復立,史家稱之為後理國。1096年,段正淳復改國號為大理。
1253年,大蒙古國忽必烈「革囊渡江」征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