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沉睡的帝國

原文書名:


9786269598540沉睡的帝國
  • 產品代碼:

    9786269598540
  • 系列名稱:

    大旗藏史館
  • 系列編號:

    History134
  • 定價:

    1680元
  • 作者:

    魏鑒勛/張國慶/蔣瑋/楊英杰/喻大華/張晶/王若/蔣重躍/趙東艷/張志坤
  • 頁數:

    1680頁
  • 開數:

    17x23x8.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105
  • 出版日:

    20230105
  • 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
  • CIP: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真心相待的佳人太少
情愛遊戲的背後是無盡的爭寵,
愛情,對那時的妃嬪來說,不過是一切虛幻的奢望罷了!
忠臣難當
大義實現的那天變得渺茫,上位者將官場平衡置於百姓之上,許多人為官卻不能貫徹理想,無能為力。
結黨營私無社稷
是為大義,還是實為私利?
在派系對立鬥爭下,心中還能懷有百姓嗎?

想迎來的盛世太遠
天下紛亂,即使君王想勵精圖治,
仍離心中的藍圖差了一大截,
廟堂跟社稷往往是兩個世界,
許多人不過是活在自己的幻想裡罷了。

從家族、君臣、派系到新舊勢力之間的糾葛,
解密帝國的崛起、興盛、衰敗乃至滅亡之路。

古代的政權轉移、優勝劣汰是怎麼開始的?
古代忠臣、奸臣與當權者的三方角力是如何形成的?
各個派系如何形成?黨爭又從何而起?
曾經的盛世王朝,在外敵侵略下怎麼會落得一敗塗地?
世人都知道,沉睡的,從來就不只是帝國。
一個個鬥爭故事,就在這裡告一段落……。

武則天宣揚迷信,賦予佛教徒特權,增加人民負擔,興大獄株連無辜,放縱男寵胡作非為。但她基本上保持了盛唐局面,社會相對安定且生產有所發展,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功大於過,可稱得上是一位英王。
——〈武則天稱帝〉

司馬氏標榜禮教,嵇康則公開打出「非湯武而薄周孔」的旗幟,在思想界裡公開與統治者對抗,造成廣泛的影響,同時也是對司馬氏虛偽禮教的一個很有力的揭露,司馬昭當然惱火。
──〈《廣陵散》於今絕矣:嵇康之死〉

明朝滅亡了,由明末興起的黨社運動不但沒有隨之消亡,反倒更趨蓬勃發展,並一直影響到近現代。正如有人挖苦道:「鬧垮了明朝還不夠,到了大清還接著鬧。」
——〈東林黨議〉

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了,但它對中國近代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使中國看到世界,它使無數的中國人接受了西學,從而極大地縮短了中國走向世界的進程。
——〈洋務新風〉

作者簡介


主編:魏鑒勛
編著:王若、張晶、張志坤、張國慶、喻大華、蔣瑋、蔣重躍、楊英杰、趙東艷(依姓氏筆劃排列)
《沉睡的帝國》由多位歷史研究學者共同編篡完成。

書籍目錄


《沉睡的帝國:皇權的篡奪與后妃、外戚、宦官間的寵鬥》目錄
劉邦鏟除異姓諸王
功高震王,對他猶如惡夢;兔死狗烹,對他不啻良方。
劉濞倡亂
以血緣關係來維護統治,不過是一廂情願。
漢武帝殺太子
父子相殘,夫妻恩絕,濫殺無辜,固然是迷信所致,但終極原因還是為了那頂皇冠。
上官父子與霍氏母子
為了篡位當皇帝,連身家性命都豁出去了。
王莽篡漢
王莽是個高級雙面人,他靠耍兩面派手法,騙取了信任和擁戴;但是他篡漢成功,卻主要不是靠兩面派手法奏效的。他的活動證明了開歷史倒車的人無出路。
司馬昭之心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本是魏國傀儡皇帝曹髦被篡弒前的哀鳴,後來卻成為野心家棄陰謀耍陽謀的絕妙寫照。
劉裕取代東晉
他挽救東晉於前,取代東晉於後,是是非非,猶待評說……。
蕭道成坐收漁利
說他搶來的天下,莫如說他撿宋的天下。
高氏篡東魏,宇文氏篡西魏
這不過是篡位大潮中的兩個浪頭。
篡位繫興亡
隋朝的兩個皇帝都是靠篡位上臺的,隋朝的垮臺也是由於篡位。
血濺玄武門
李世民不顧親情,踏著哥哥及弟弟的鮮血登上了皇位,卻看重黎民百姓,創造了歷史奇跡。
武則天稱帝
她從兒子手中奪過皇冠,在中國歷史上首開婦女當皇帝的紀錄。
遼世宗之死
他在內亂中崛起,又在內亂中倒下。
趙匡胤黃袍加身
他黃袍加身便當了皇帝,看似未費吹灰之力,實則絞盡了腦汁。
海陵王刺殺金熙宗
他倆是兄弟,又都是革新派,為了爭皇位,卻不講親情,不論道義,同室操戈,相煎更急!
元朝的皇帝們
他們特別善於內鬨,致使皇帝猶如走馬燈。
建文帝當了和尚
為了爭皇冠,叔侄刀兵相向,多少人頭落地。
康熙皇帝廢太子
在帝王之家,多子多孫也多禍害。
酒池肉林,妹喜亡夏
是寵位上的尤物,也是亡國之君的幫兇!
妲己之惑,鹿台焚身
靠媚色得寵,「助紂為虐」,成周武王刀下之鬼,實屬該然!
美人一笑,傾國傾城
亂舉烽火狼煙,縱可博美人一笑,也能葬送江山社稷!
驪姬施計,弄權亂國
害人必害己。投水自盡與引頸自刎,殊途而同歸。
指鹿為馬,趙高專權
故意顛倒黑白、「指鹿為馬」者,下場必然是可悲的!
呂雉爭寵,同類相殘
致寵敵成「人彘」,其害人手段之殘酷毒狠,實令人髮指!
漢宮飛燕,啄殺皇孫
以色侍君,猶纏樹之青藤,樹死藤必枯!
竇后臨朝,外戚專權
作為一個女人,她才貌雙全;但為了爭寵,卻狠如毒蠍。
南風賈后,淫亂兇殘
貌雖醜卻淫蕩成癖,性嫉妒且伴生凶悍,十足的「母老虎」。
「蓮」染泥汙,蕩淫宮闈
淫行無度,白白玷汙了「蓮」的聖潔。
韋后效顰,陳屍示眾
太極殿上的刀光血影,徹底粉碎了她的「女皇」夢。
三千寵愛,馬嵬葬身
風流天子的寵物,也難免玉殞香消,化作馬嵬坡前的一抔黃土。
「黑鳳」凶悍,氣煞壽皇
一個窩囊皇帝,遇上了一隻凶悍的「黑鳳鳥」,活該倒霉!
萬氏專斷,天子痴情
徐娘雖半老,皇帝卻愛得死去活來,萬氏真幸運!
「八虎」居首,劉瑾亂政
得寵閹宦亂政,他是一個十足的「典範」。
寵至極頂,臣不忠賢
有「萬歲爺」的寵信,跋扈朝綱的閹宦才敢自封「九千歲」!
柔佞奸相,和珅貪財
恃寵而斂財暴富,依佞而專權擅政,不可能長久,曇花一現而已。
梳頭太監,得寵終生
梳一次時髦的髮型,便獲寵終生,真是「馬屁」拍到了「點」子上。
《沉睡的帝國:忠奸的對決與當權者的白色恐怖》目錄
魂兮歸來
千古奇悲—忠君體國有罪。萬代傳頌—「罪徒」的哀怨乃民族之魂。
大漢之旄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大隋巨奸
對權勢、財富的卑劣貪欲,使他扭曲了靈魂,由開國元勳變成了禍國奸梟。
烽火長安
奸梟禍國,繁榮強盛的大唐王朝陡然跌落。
北國宮變
耶律乙辛略施計謀,致使遼道宗殺妻廢子,所作所為,自古罕見。
天日昭昭
彪炳千古的勳業,悲劇性的結局,岳飛成了中國忠臣的典型。
浩氣丹心
古人曾評價文天祥: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
元初奸佞
由默默無聞的家奴,到權傾朝野的巨奸,阿合馬是中國奸臣史上的獨特人物。
熱血千秋
于謙的境遇說明:忠臣、奸臣、昏君三者構成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結。
青天海瑞
百折不撓、畢生搏擊的楷模。
遼東忠魂
他忠貞報國,卻慘遭千刀萬剮,留下了不盡的思索……。
大明孤忠
冰心鐵骨的史可法灑盡一腔熱血;大明王朝的忠奸舞台至此落幕。
千秋功業
左宗棠歷盡艱辛,踏遍坎坷,拾得金甌一片,造就千秋功業。
「種豆」的收穫:楊惲被腰斬
他並非詩人,卻惹下了中國第一樁詩禍!
「《廣陵散》於今絕矣」:嵇康之死
至於嵇康,一看他的《絕交書》,就知道他的態度很驕傲的。—魯迅
史碑之悲
北朝一代名臣,在滿頭尿液的屈辱中被砍頭,這是為什麼?
「平生文字為吾累」:烏台詩案
文字構築了他博大精深的世界,也成了他命運的災星!
《車蓋亭》詩:蔡確的厄運
詩文箋注,並非僅是學者的專利,也成了「文倀」製造他人罪狀的法寶!
詩人皇后:生命在詩禍中凋謝
縊殺一代契丹女傑的素練,竟然是用文字獄的毒藤編織而成。
「罪己」與殺人
一面下「罪己詔」,一面殺人,絕妙的諷刺!
文字獄,權奸的武器
賣國和弄文字獄,是秦檜的兩項「特長」!
朱元璋的「文字學」
明太祖朱元璋竟然成了「文字學家」,但他的「文字學」,卻是殺人的把戲!
波瀾迭起的萬曆文禍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文禍起於國本之爭。
一代思想家的慘遇
「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叛逆者,用自己的生命,點燃了啟蒙之火!
鮮血飛濺的《明史輯略》案
觸忤了統治者的忌諱,換來的是血肉橫飛!
血染《南山集》
為了修史的念頭,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飄零的大樹:年大將軍得禍於文字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雍正的「出奇料理」
活著的「現行犯」寬免,死了的思想犯戮屍,出奇料理,奇而又奇!
「獨抒己見」的後患
皇上讓你「獨抒己見」,你就敢「獨抒己見」嗎?
「堅磨生」的血光之災
如此荒謬的「賞析」,何往而不「悖逆」!
瘋子逃不脫文字獄的屠刀
有的是魯莽,有的是發瘋……而命運大概很悲慘,不是凌遲,滅族,便是立刻殺頭!──魯迅《隔膜》
《沉睡的帝國:權臣的上位鬥爭與朋黨派系之患》目錄
囤積奇貨,只為竊國
小盜竊珠,大盜竊國。戰國末年呂不韋,以千金之資,預購秦之相國,引出千古奇談。
趙高篡權,禍災秦朝
弄權術者最終被權術所殺,無論你有多大的智慧與貢獻,只要受到權術誘惑,最終都是在劫難逃,秦時的趙高、李斯均未逃脫。
亦奸亦雄,千古評說
亂世宰相曹操有雄才大略,亦不乏小人之計,挾天子以令諸侯,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漢室不再復。
太監宰相,欺君壓臣監
太監本是大內奴才、皇家走狗,然而事有例外,唐朝太監李輔國卻是狗仗人勢,權傾朝野,欺君壓臣。
虎父犬子,殘害朝臣
父為英雄兒未必都是好漢,唐朝著名丞相盧懷慎清廉方正,其孫盧杞卻是一個慣使奸計殘害朝臣的小人。
生死之爭,不擇手段
位卑人輕,願與輔國重臣一爭。攀結宦官,幾度攪起政治大波。唐穆宗宰相李訓,誤失「甘露之謀」,未達目的,終喪宦官之手。
宦海沉浮,千秋功罪
大起大落,宦海多艱。宋朝宰相趙普,三次入相罷相。國運初開,權爭激烈。
除弊變法,權力交爭
在封建社會中一種經濟和政權模式的形成,體現了造成這種模式階層的權力,一旦改變這種模式,便會削弱該階層的利益。因此,宋代圍繞王安石變法所展開的鬥爭,也是一次權力之爭。
結黨營私,六賊之首
見風使舵,導君淫奢,攀附結黨,陷臣誤國。宋朝奸相蔡京,名列六賊之首,可見其奸之大。
無賴宰相,禍亂朝廷
不知是歷史的幽默,還是對封建政治的嘲弄,極其相似地將兩個無賴推上相位。唐有楊國忠,宋有賈似道。他們都是靠裙帶入相,並用同樣的技巧表演著歷史醜劇。
亂世賢相,壯志難酬
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一腔熱血未灑疆場,卻在奸佞小人的暗箭中倒下。元末賢相脫脫,一代英傑,可惜壯志未酬,便在奸臣的陰謀下喪生。
據奸逞惡,父子橫行
聰明如果用在正道,可以造福一方;如果用自己的才能去造孽,其禍也烈。奸相嚴嵩,也算是飽讀詩書,但他把才智用在爭權於朝,爭利於市的權爭中,結果權裂財損,如惡夢一場。
權爭於朝,盛年致仕
爭權反為權誤歷史無數次給人教訓。但權力的誘惑,往往使人心存僥倖。晚明宰相高拱,才高氣傲,欲與眾臣一較高下,結果兩次遭貶,盛年致仕。空懷滿腹經綸,只有望權興嘆。
各懷心事,虎狼相爭
為了共同的目的,他們勾結在一起。為了各自的欲望,他們又互相廝殺。明朝奸相溫體仁、周延儒為獨攬大權而進行的虎狼之爭,空留後人唾棄。
惑主陷臣,國破家亡
明末宰相馬士英,文不能定國,武不能安邦,採用卑劣手段惑主陷臣得到宰輔。如同一塊朽木錯置棟樑之位,最終使明末弘光政權的大廈傾覆。
三桓之亂
宗法時代多怪事,逼死親哥,再和侄兒結朋黨。
齊國黨禍
堂堂霸主餓死宮中,屍體生蛆無人收;赫赫權臣一朝傾覆,逃至天涯有人誅。
趙氏專權
「千古忠臣」竟是黨亂元兇,趙氏復興卻靠孤兒一線單傳。
「重人」爭權
朝廷上拔劍相迎不能取勝,反而要請市井屠夫做刺客以求得逞。
田文養士
雞鳴狗盜之徒、狡兔三窟之計,豈能保主人家道昌盛?
趙勝成名
為攏絡黨羽,不惜砍掉美人頭;邯鄲圍困,終能毀家紓難成美名。
無忌興廢
為救姐姐竟買通王妃竊虎符,身佩將印卻難免家國同滅亡。
黃歇亂楚
獻愛妾借巢孵卵,弄巧成拙一朝傾覆。
文景之亂
老宦官錯點鴛鴦譜,竇猗房三朝四黨爭。
漢清流鉤黨
名士聯翩標榜清流,有幾人不是為了爭個當官的門階?
牛李黨爭
一個要急流勇退,卻難以明哲保身;一個自比松柏,反倒攀附藤蘿。
東林黨議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可鬧一番,鬧垮了大明鬧大清。
《沉睡的帝國:藩鎮割據之亂與新政舊制衝擊的悲歌》目錄
商君雄秦
在封建制戰勝奴隸制的浪潮中,商鞅以改革者的姿態在這一大潮中推波助瀾,並使秦國一躍而起。然而他本人最後卻遭受了極為悲慘的車裂之刑。
以夏變夷
魏晉南北朝,中原再一次地分崩離析,而鮮卑拓跋氏因有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而顯得那樣光豔奪目。改革促進了自身民族的發展,更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統一的到來。
曇花一現
范仲淹等人的慶曆新政可謂切中時弊,但北宋的守舊勢力太強大了,以至於新政僅存一年有餘便夭折了。
安石拯危
北宋政權到神宗執政時,已是病入膏肓,雖然有王安石拯危救難,但仍未能阻止其向垂死的邊緣滑去。
晉用楚材
「楚材晉用」是春秋戰國時代人才流動的普遍現象。十三世紀初葉,中國又出現了一位「晉用楚材」,那就是生於金卻為蒙古所用的契丹後裔耶律楚材。
人亡政息
明朝末年,張居正使瀕臨滅亡的封建政權重現一片生機,但後期卻剛愎自用,喜好阿諛奉承,厭聽逆耳之言,於是晚節不保,很快便身敗名裂、人亡政息。
洋務新風
當封建中國的大門被強行打開的時候,沉睡的中國人被驚醒,於是乎,刮起了一股洋務新風。
戊戌喋血
國恥使愛國的志士奮起,於是改革封建政體的維新運動應運而生。但是,變法何其艱難,戊戌英雄的血流成了河……。
韓趙魏三家分晉
春秋戰國之交,攫取軍權的新興勢力成為軍閥的雛形;他們相互廝殺與搏鬥,打開了歷史上軍閥混戰的先河。
平群雄劉秀稱帝
王莽改制,天下大亂,地方豪傑並起;劉秀起兵,東征西討,建立東漢王朝。
官渡之戰,袁曹爭霸
東漢末年,桓靈失政,豪強勢力重崛起;袁曹爭霸,混戰官渡,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赤壁鏖兵,天下三分
滾滾長江,是軍事上的天然屏障,曹操虎視眈眈,想一口吞下江南,孫權聯合劉備,以弱勝強,數十萬曹軍葬身魚腹。
侯景亂梁,武帝斃命
侯景興兵作亂老百姓慘遭荼毒苦;建康城內喋血,梁武帝被囚成餓殍。
安史之亂,玄宗幸蜀
安史作亂,玄宗奔逃,貴妃命喪黃泉下;中原大地,滿目瘡痍,羸民魂飛九重天。
藩鎮連兵,兵連禍結
唐朝衰弱,藩鎮林立,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山河破碎,兵燹頻仍,血淋淋,此禍剛平又生災。
朱溫削藩,藩削唐亡
義軍蜂起,無賴變為英雄;翻雲覆雨,叛徒竟成功臣;東征西討,軍閥殘酷施虐;圖窮匕見,後梁取代殘唐。
陳友諒自稱草頭王
元末亂世,英雄競出,陳友諒自稱草頭王;野心膨脹,攻伐不已,折戟沉沙空自忙。
吳三桂挑起三藩亂
愛紅顏,衝冠一怒賣江山;洩私憤,南征北戰為鷹犬;蓄異志,割據西南成一統;擅稱帝,刀光血影亂江南。
袁世凱專權竊國
多謀多變,鑽營投機,得為擁兵大員;小恩小惠,蓄積黨羽,遂成北洋之父;大奸大惡,野心畢露,終成為竊國大盜。
段祺瑞黷武窮兵
號稱北洋之虎,實為老袁走卒;欲爭中國領袖,大肆興兵動武;對外投降賣國,不惜棄宗背祖;雙手沾滿鮮血,卻要唸佛吃素。
吳佩孚逐鹿中原
初時秀才造反,後成北洋巨頭;號稱革命將軍,原為殺人兇手;數度逐鹿中原,鹿為他人所有;晚年節操可嘉,未作東酋之儔。
張作霖入關問鼎
遭逢亂世,起於山林草莽;稱雄東北,自建獨立武裝;染指北洋,數度入關爭霸;結日援己,終為日寇所亡。

推薦序/導讀/自序




文章試閱


趙高篡權,禍災秦朝
弄權術者最終被權術所殺,無論你有多大的智慧與貢獻,只要受到權術誘惑,最終都是在劫難逃,秦時的趙高、李斯均未逃脫。
趙高(西元前?至西元前二○七年)是秦始皇的中車府令,專門掌管皇帝出行車輿之事。其父受秦宮刑,母親是官奴婢,兄弟幾個都生於隱宮。雖然他出身低賤,但卻十分精明,善於阿諛取寵,並對獄法律令有很深的研究,很得秦始皇賞識。秦始皇還讓自己最寵愛的第十八子胡亥,跟趙高學習獄訟律法,並常常在外出巡幸中,把皇帝的玉璽交給他保管。然而趙高並不滿足於只作一個侍奉皇帝的中車府令,秦始皇的寵信更使他野心勃勃,幻想當丞相居萬人之上,甚至要過把皇帝癮號令天下。
秦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二一○年)中歷十月,他第五次外出巡游,隨行的有丞相李斯、十八子胡亥及中車府令趙高等。
一行人向東南進發,從雲夢乘船沿江而下,經游九嶷、丹陽、浙江、會稽,又順梅到瑯邪、成山、芝罘等地。一路游山玩水,祭拜先王,刻石記功,轉眼間已達九個月。旅途勞頓,使秦始皇精疲力竭,漸漸生起病來,行至平原津便一病不起,急忙往回返。行至沙丘平臺(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大平臺),秦始皇自知不行了,便讓李斯和趙高起草詔書給在陜西榆林監,蒙恬軍的長子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始皇讓趙高趕快蓋印加封,火速送達。然而信還未交給使者,秦始皇便病死沙丘平臺,信、璽都在趙高手中。
丞相李斯覺得皇帝死在外地,尚未封立太子,怕發生變亂,因此祕不發喪。於是把秦始皇的屍體放在原來乘坐的轀輬車中,每天照樣派人送飯送藥,又讓內侍坐在車中答覆群臣奏事。
車隊照常緩緩西行,仿佛什麼也沒有發生。但是中車府令趙高卻心中狂動,他覺得這是實現自己政治野心的極好機會,必須抓住,於是一個偽造遺詔、政變竊權的陰謀便產生了。
趙高晉見胡亥,試探地說:「始皇帝去世,沒有留下詔書封別的公子為王,而只單獨賜書給大公子扶蘇,他的意思很清楚。等大公子扶蘇到,辦完喪事就會登基做皇帝,而你卻無尺寸之地,怎麼辦呢?」
胡亥聽了,無可奈何地說:「那也沒有辦法,我聽說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皇去世,沒封其他兒子,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趙高聽了胡亥的話後,便拿出老師教導學生的口氣說:「我看不是這樣,現在天下的生死存亡大權就操在您、我和丞相手中,希望您能認真考慮考慮。況且做皇帝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當臣子;統治別人和受別人統治,那可真是天大的差別呀!」
其實胡亥很聽趙高的話,心裡早就動心了,但他也知道此事關係重大,弄不好便會有殺身之禍。十分擔心地說:「廢兄立弟,是不義;不遵從父詔畏死,是不孝;才能淺薄,借助別人的力量取得成功,是無能;三者逆德,天下不服,不僅自身難保,就是國家也不會安寧。」
趙高見胡亥信心不足,便歷數歷史上的一些例子來說服他:「我聽說商湯、周武王殺死其國王,天下稱義,不為不忠;衛君殺死其父親,而衛國卻記載其有德,孔子記述了這件事,不為不孝。大行不小謹,有盛德絕不辭讓。鄉村里曲各有特點,文武百官功績不同。因此,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都會回避。如果我的想法能成功,希望您能順從。」
胡亥終於被說服,下定決心要隨趙高幹一場,但又怕李斯不同意。趙高心裡也明白:「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下一步就是如何說服李斯了。
李斯原本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的一介布衣。年輕時曾做過管理鄉文書的小吏,每天侍奉長官,唯恐有失。有一次,他看到一種現象:廁所中的老鼠偷吃糞便,總是受到人和狗的驚嚇,一旦人來狗咬,立刻倉皇逃竄;可是糧倉中的老鼠則不同,牠們吃著上等的粟米,住的是寬敞的庫房,沒有人、犬的驚嚇。他藉此感悟到:「人的賢達與不肖就像老鼠一樣,只不過是所處的環境和地位不同。」於是他決心脫離貧賤的布衣處境,去做一番事業。追求功名富貴的強烈欲望,使李斯將雄心和野心攪在一起。
他辭去了小吏的職位,到千里之外從學於名士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完成學業之後,他通過對天下形勢的分析,認為只有秦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具備了統一中國的條件。在向老師辭行時,他說的一番話,反映了他為自己能做上「糧倉中老鼠」的欲望和人生目標:「我聽人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現在七國鬥爭激烈,正是游說之士大顯身手的時刻。出身貧賤不要緊。但是如果安貧樂道,毫無改變生活處境以取榮華富貴的願望,那只是徒有一張好臉孔的禽獸而已。卑賤與貧困是可悲的。處士橫議而又說自己羞於富貴,如此『無為』,只是人們掩飾自己無能的表現,這是不合人之常情的。我將西行游說秦王以取榮華富貴。」在這樣坦率的人生宣言中,李斯邁開了爭功求利的人生之路。
李斯到了秦國後,便投到權勢顯赫的文信侯呂不韋門下為舍人,又被推薦到秦王蠃政身邊當侍從官。他不放過任何一個進言的機會,正如他向秦王所說的那樣:「要成大事便要不失時機,一發現諸侯中有空子可鑽,就要毫不留情地去做。從秦孝公以來,秦國的富強超過關東六國,已經有了六世。現在憑秦的富強,大王的賢能,滅諸侯、成帝業,統一天下,好比掃凈灶上的灰塵那樣方便。這是萬世難逢的良機。」秦王十分讚賞,提他做了長史。李斯竭盡全力輔佐秦王兼併六國,自己也升任丞相,達到了人臣之至尊。
趙高對李斯十分了解,他見到李斯後先問道:「皇上駕崩,賜長子書信讓他經辦喪事,並立他為繼承人,信還沒發出去,皇帝就去世了,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所賜長子的信和符璽都在胡亥那裡,立誰為太子只看您與我怎麼說了,這事您打算怎麼辦?」
李斯不知趙高心裡打什麼主意,當即反駁說:「怎麼說這種亡國之言!這不是人臣所該說的。」
趙高緊逼一步問道:「您自料能力與蒙恬比誰高?功勞與蒙恬比誰高?謀遠而不失與蒙恬比誰高?您與蒙恬比誰更得人心?您與蒙恬比誰同長子的交情更深、更得他的信任?」
蒙氏一家世為秦將,掌管重兵,功高蓋世,李斯只好承認:「這五條皆不如蒙恬。」
趙高於是利用李斯為保功名富貴的心理,直接指陳利弊:「我本來是內宮的廝役,幸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沒見哪一位被罷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為二世的輔佐之臣,全是被誅殺身亡。皇帝這二十幾個兒子,您都了解,長子剛毅勇武,偏愛故人,即位後一定讓蒙恬為丞相,這樣一來,您就不可能拿著王侯的印綬回家享福了。」接著趙高又吹噓胡亥說:「我接受皇上的命令,教胡亥學習,我教他學習法令諸事好多年了,從未看到他有過失。胡亥慈祥仁愛,敦厚篤實,輕視財物,看重士人,聰明但不善言辭,對士人都非常敬重有禮,秦國的那些公子沒有能比上他的。所以他可以繼承皇位。你最好計劃一下,確定他為太子。」
趙高向李斯陳示利害,並將兩兄弟的性情作了詳細的比較。但這似乎並未打動李斯。的確,這是犯上作亂的奸行,李斯對此事並不了解底細,弄不好要殺身滅族的。於是他厲聲說:「您趁早回去管好自己分內的事。我李斯遵照皇帝遺囑,自己的命運聽從上天安排,還有什麼拿不定主意的嗎?」
趙高並不退讓,略帶威脅地說:「你自以為現在的處境很安穩,但也可能是很危險的。如果你參與我的計劃,你可能覺得很危險,說不定卻平安無事。一個人要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怎能算是聰明人呢?」
李斯聽完了趙高的話,憂心忡忡地說:「我本來是上蔡閭巷的一個布衣,僥幸被皇上提拔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都封了尊位,賜給厚祿。皇帝是把國家的存亡安危囑托給我,我怎麼能辜負他的恩義呢?忠臣不因怕死而存僥幸於萬一的心理,孝子也不宜過於勤勞而使自己的生命遭受危險,做臣子的只要各守本分的職責就夠了。你不要再說了,再說可要陷我於罪了。」李斯的內心矛盾極了,他幾乎是在哀求趙高,不要讓自己捲入這生死未卜的政治旋渦之中。
趙高聽後早已探出了李斯的心理,於是擺出一副老師的派頭教訓說:「我聽說聰明人處世,凡事靈活多變,不會固執不通。他能夠抓住局勢變化的關鍵,順應潮流;看到事物發展的苗頭,就能知道它原本的方向;看到事物發展的動向,就能知道它的最後結果。現在天下的權威和命運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有辦法揣摩出胡亥的意思來。而且現在扶蘇在外,胡亥在內,始皇為上,扶蘇為下,如果從內部控制外部,由上邊控制下邊,自較方便。一旦錯過機會,上下內外的形勢變化,再想反對扶蘇,就不免變成亂臣賊子了。所以秋天天寒霜降,草木自然零落凋謝;春天天暖冰消,萬物自然生長,這是必然的結果,客觀的形勢,是足以決定人的行為和取捨呀!你怎麼現在還不明白這種道理呢?」
李斯博學多才,對歷史上發生的事十分清楚,他知道這件事的結果是什麼。他不好過分談論個人身家性命的問題,於是只冠冕堂皇地大談對國家的危害如何如何。
趙高看透了李斯的心思,知道他不過是想保住自己的功名利祿,便利誘說:「在上位的和在下位的如果同心協力,就可以保有長久的富貴;宮裡的人和宮外的百官大臣如果互相應和,事情就會成功。你要是聽我的計策,就可以長期享有侯爵,還可以傳給子孫萬代。而且你也可以像王子喬和赤松子兩位仙人那樣長壽,像孔子和墨子兩位聖賢那般聰明智慧。現在你卻捨棄這個好機會不肯聽從,那麼連你的子孫都不免遭殃,我很替你擔心害怕。一個善於自處的人是能因禍而得福的,你打算怎樣處置呢?」
李斯一生為名求利,為子孫著想,趙高的一番話引起了他的沉思。他知道趙高現在的地位,如果不從他,自己一生的富貴可能前功盡棄,甚至會有滅族之災。左思右想不禁老淚縱橫,仰望蒼天,長嘆道:「唉!我偏偏不幸生長在亂世裡,既然不能自殺來報答皇帝,要向哪去寄托我的生命呢?」最終同意了趙高的陰謀,使趙高順利完成了陰謀奪權的第一步。
在趙高精心策劃下,以及胡亥、李斯的參與配合下,一場宮廷政變爆發了。
政變的首要任務是除掉公子扶蘇,因為始皇臨終前只賜詔書給他,要他辦理喪事,他是長子,是當然的皇位繼承者。要殺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麼辦呢?李斯和趙高便偽造了一份皇帝遺詔送給扶蘇,企圖利用死去的秦始皇來殺掉他。
偽造的遺詔中寫道:「我巡行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明,以便降福延長壽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大軍,駐紮在邊疆,已有十多年了,不能向前伸展國家領土,士兵的傷亡損失又很嚴重,沒有一點功勞,卻屢次上疏直言誹謗我的所作所為。只因不能解除監軍的職務,以便回朝來做太子,就整天怨恨不平。扶蘇作為人子,實在太不懂得孝順,現在賜劍給你,讓你自殺。將軍蒙恬跟隨扶蘇在外面,卻不能改正扶蘇的錯誤,顯然是有意如此,那你也應該知道扶蘇心裡的打算。做人臣的卻不知道忠於國家,現在也賜你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假詔書很快就送到了上郡扶蘇的手中。
當扶蘇接過偽詔書後,禁不住失聲痛哭,他的確想不到父親會無緣無故地置自己於死地。但是封建的倫理道德要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況且扶蘇是一位仁厚的人,自知蒙冤也不肯違抗父命,於是走入內宅,準備揮劍自殺。大將蒙恬覺得事情有些不對頭,忙勸扶蘇說:「陛下如今在外面,還沒有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駐守邊疆,讓公子來監督,這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呀,如今只因來了一個使者,您就想自殺,您怎麼知道這不是奸計呢?我請求您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然而扶蘇是一個仁弱的人,他覺得既然父親命令自己自殺,還有什麼請示的必要呢?便揮劍自刎。蒙恬是位剛毅之人,不肯不明不白地死去,被使者派人囚禁在陽周縣。
趙高等人知道扶蘇已死,大喜過望,隨即來到咸陽辦理喪事,立胡亥為太子,即位二世皇帝。胡亥任命趙高為郎中令,成為皇帝近臣,操縱著朝中大權。
然而趙高並未就此罷休,因為他十分清楚,他想真正掌握權力,必須除掉秦始皇的其他兒子,否則他的陰謀敗露時也就是他的死期。於是他又在策劃新的陰謀。
有一次秦二世問趙高,一個君主怎樣做才能既保江山,又能盡情享樂?趙高覺得實施第二個陰謀的機會來,於是挑唆說:「臣不敢回避斧鉞罪誅,且讓臣說給陛下聽聽,但願陛下能夠考慮,說到沙丘篡位的密謀,諸位公子以及朝中大臣都在懷疑。現在陛下剛剛即位,他們這班人心中總是不服氣,只怕他們要造反了。臣可真是心驚膽寒,就怕沒有好下場,陛下又哪裡能盡情享受這種快樂呢?」
秦二世讓趙高這麼一說,心裡不免慌張,忙問:「那該怎麼辦呢?」
趙高見二世面有懼色,覺得掃除自己弄權障礙的時機來了,便陰狠地說:「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滅大臣而遠骨肉;貧者富之,賤者貴之。盡除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此則陰德歸陛下,害除而奸謀塞,群臣莫不被潤澤,蒙厚德,陛下則高枕肆志寵樂矣。」
秦二世非常相信趙高的話,讓趙高全權處理此事。
於是趙高操起屠刀,大開殺戒,凡是他覺得不順眼的,都堅決除掉。
趙高第一個想除掉的人是蒙毅,當年趙高受寵時,犯下大罪,秦始皇一時震怒,命上卿蒙毅審訊他,結果被依法判處死刑。然而始皇卻慈心大發,覺得趙高對自己忠心耿耿,又有辦事能力,不忍心殺他,下令免其罪,並官復原職。從此趙高便懷恨在心,總想進行報復。現在機會來了,於是對二世說:「臣聞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而毅諫曰『不可』。若知賢而不立,則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見,不若誅之。」昏庸的二世言聽計從,馬上派人囚禁了蒙毅,並下詔給蒙毅:「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儘管蒙毅申辯沒有此事,但御史根本不理,將其殺死。
接著趙高又把屠刀揮向十二個公子,其殘暴令人目不忍睹。殺死十二個公子後,還陳屍市面讓眾人看。令人髮指的是,他對十個公主也不肯放過,手段極為殘忍,將她們斷裂肢體而死,也陳屍市面上。把她們的財物抄沒充公,被牽連的人很多。
趙高對大臣及公子、公主的屠殺,使上下一片驚恐。公子高準備逃走,但又怕被滅族,於是上疏說:「先帝健在的時候,每逢臣入宮,先帝就賜給吃的,出宮的時候,也賜臣坐他的車子。先帝內府裡的衣物,臣能得到賞賜,先帝宮中馬房裡珍貴的馬匹,臣也能得到賞賜。臣應該跟隨先帝一同死去,可是當時卻沒能做到。做人子沒盡到孝順,做人臣沒做到忠誠。不忠不孝之人,聲名已經敗壞,是沒有立足在世上的必要了。臣請求准許隨先帝一同死去,但願能安葬在驪山腳下。請陛下可憐臣,讓臣僥幸實現這個願望吧。」
公子高原本想喚起二世的兄弟之情,引發他的惻隱之心。然而愚蠢的二世卻早已泯滅人性,他高興地對趙高說:「他是不是原想叛亂,只因大勢已去才這樣說的。」趙高可不管二世是否有兄弟感情,只要對自己有威脅的人去一個少一個,忙請二世下詔賜死。
二世在趙高的唆使下,對大臣的誅殺越來越兇,群臣們惶惶不可終日,人人都自覺生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