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末路帝國:大清滅亡將至,這些人都在做些什麼?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9638307系列名稱:
大旗藏史館系列編號:
History137定價:
420元作者:
王魯湘頁數:
352頁開數:
17x23x1.8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0301出版日:
20230301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CIP:
782.2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功過蓋棺論定或論不定,真相或許永遠被掩蓋於時間之深處。」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周建◎專文推薦
從清史研究工作者的角度下,重構晚清末年的革命風暴
慈 禧──權力毒癮腐蝕母性
曾國藩──既是聖徒也是囚徒
李鴻章──甲午戰敗一生低潮
左宗棠──未張國威死不瞑目
袁世凱──一世梟雄賣國稱帝
烽火四起,盛世不再
末路窮途之下,他們的下一步是什麼?
帝國將傾,獨木難支
曾經是世界最富強的大清帝國,在最後的那幾年何以走向滅亡?
▌由盛轉衰,改變大清關鍵的70年(1840年∼1911年)
近代中國的崩裂自鴉片戰爭揭開了序幕,也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開始。從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義和團運動,到《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歷經了無數戰役,簽下一紙紙的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堪歷史的背後真相是什麼?
▌晚清五大風雲人物:慈禧、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為何千夫所指、萬民所唾!?
面對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對外有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湘軍、以李鴻章為核心的淮軍、以袁世凱為核心的北洋軍;對內,則倡導變法以自強,戮力推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
他們各個位高權重、傑出不凡,對國家、對社會、對時代傾盡全力,但他們真的有心去挽救晚清歷史結局嗎?還是藉機中飽私囊、伺機掠奪國家資產?
本書由主持人與8位權威評說者的訪談內容來討論「末日帝國」。
除了嶄新的觀點與大量史料,全書祥實記載主持人與清史研究工作者的分析對談,同時也安排了袁世凱後代子孫的訪談對話做為輔證。透過史者身分的專業視角來評析,以歷史人物後世的觀點做人性化的解讀,兼具學術與可看性。
「功過蓋棺論定或論不定,真相或許永遠被掩蓋於時間之深處。」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周建◎專文推薦
從清史研究工作者的角度下,重構晚清末年的革命風暴
慈 禧──權力毒癮腐蝕母性
曾國藩──既是聖徒也是囚徒
李鴻章──甲午戰敗一生低潮
左宗棠──未張國威死不瞑目
袁世凱──一世梟雄賣國稱帝
烽火四起,盛世不再
末路窮途之下,他們的下一步是什麼?
帝國將傾,獨木難支
曾經是世界最富強的大清帝國,在最後的那幾年何以走向滅亡?
▌由盛轉衰,改變大清關鍵的70年(1840年∼1911年)
近代中國的崩裂自鴉片戰爭揭開了序幕,也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開始。從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義和團運動,到《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歷經了無數戰役,簽下一紙紙的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堪歷史的背後真相是什麼?
▌晚清五大風雲人物:慈禧、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為何千夫所指、萬民所唾!?
面對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對外有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湘軍、以李鴻章為核心的淮軍、以袁世凱為核心的北洋軍;對內,則倡導變法以自強,戮力推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
他們各個位高權重、傑出不凡,對國家、對社會、對時代傾盡全力,但他們真的有心去挽救晚清歷史結局嗎?還是藉機中飽私囊、伺機掠奪國家資產?
本書由主持人與8位權威評說者的訪談內容來討論「末日帝國」。
除了嶄新的觀點與大量史料,全書祥實記載主持人與清史研究工作者的分析對談,同時也安排了袁世凱後代子孫的訪談對話做為輔證。透過史者身分的專業視角來評析,以歷史人物後世的觀點做人性化的解讀,兼具學術與可看性。
作者簡介
王魯湘
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
1956年生於中國湖南,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2000年擔任中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2001年任香港鳳凰衛視高級策劃、主持人,歷任《縱橫中國》總策劃及主持人、《世紀大講堂》主持人、《文化大觀園》總策劃及主持人。
【推薦人簡介】
周健
歷史學者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顧問
中國歷史學會理事
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歐洲史組)文學碩士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周健
序 晚安,晚清╱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王魯湘
慈禧——權力毒癮腐蝕了母性
「葉赫滅愛新覺羅」只是傳說
慈禧出身之謎
母以子貴,天命所歸
辛酉政變兵不血刃
「病鳳」慈安死於何因
「穢亂宮闈」站不住腳
權力毒癮腐蝕了母性
「天下第一毒婦」斷送清王朝?
細說曾國藩——「賈府」第一頂樑柱
太平京官十年七遷
書生掌兵「用恩莫如仁」
統率湘軍「以衛吾道」
封侯拜相,自釋兵權
洋務運動第一個推門人
君子之澤,五世不斬
完人是聖徒也是囚徒
皖人李鴻章——堂堂外交家,惶惶裱糊匠
千年變局之旋渦中人
不做閒翰林,從軍欲封侯
論眼界,淮軍統帥高於湘軍統帥
沒有外交部的「外交部長」
洋務巨擘的軟肋是迷戀金錢/
一生低潮在甲午戰敗
血染馬關抹不去污名
「以夷制夷」終是一場空
鐘不鳴了,和尚亦死了
戰神左宗棠——從鄉村塾師到封疆大吏
鄉村塾師屢獲高官青眼
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曾、左恩怨真相幾何
老驥伏櫪收復新疆
未張國威死不瞑目
梟雄袁世凱——黃袍成殮衣
「中上美才」發跡於朝鮮
服從就有官有錢,不服從就吃刀
戊戌政變告密疑雲
貨真價實的維新派
「洹上老人」暗藏居心
「二十一條」簽訂內幕
稱帝墮陷阱,黃袍成殮衣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
坊間「科普」出版品滿坑滿谷,而「史普」類多以「內幕」、「獨家報導」或「揭開╳╳╳神祕之面紗」、「你所不知道之╳╳╳真相」等誇張和驚悚之口吻促銷。但「天下文章一大抄」,熟悉《三國志通俗演義》,卻未曾翻閱《三國志》,常誤把虛構之小說當作歷史。
今日有關清史之影片、連續劇及小說充斥,先入為主之刻板印象,扭曲歷史之真面目。提到清朝,必會添加「腐敗之」滿清形容詞,其實康雍乾盛世占清代國祚二分之一,長達一個多世紀之久,居中國各朝代盛世之首位,而清代中期之國民所得乃世界第一,輸出大於輸入,大清帝國當可獨立於世界之外而自給自足。
全書字字珠璣,一針見血,具畫龍點睛之遠見。採對話(dialogue)方式寫作,人類歷史上擲地有聲之名著,如︰《論語》、《佛經》、柏拉圖《理想國》(Repulic)、《新約全書》(New Testament),在對話之中碰撞出智慧之火花。圖片罕見,作者史學素養深厚,從中外檔案中,揀選具代表性之新聞照片,讓讀者大開眼界。本書分析慈禧、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五位著名之近代史大人物。清代成也女人(孝莊),敗也女人(慈禧)。
歷史人物之人格特質,當從與其為友、為敵和身邊之心腹,做交叉比對分析,以捕捉真實之內心世界。但「天威不可測」、「伴君如伴虎」,其功過蓋棺論定或論不定,真相或許永遠被掩蓋於時間之深處。
清代中期以後,面臨列強之鯨吞蠶食,不斷割地賠款。知識分子指出「船堅炮利」只是治標而非治本,根本要務在提升人民之素質,端賴教育事業之普及。一個文盲比例甚高、無正確國際觀之國家,只有任人宰割。「國民素質決定一切」,實放諸四海而皆準。
上古史常因考古文物之出土,面臨改寫歷史之挑戰,而近現代史則因史料之發現,以及史觀之立場,必須重新詮釋。歷史為勝利者所寫,後一朝代通常會極度醜化前一朝代,以彰顯「順天應人」之正當性。真相可能永遠被掩飾,史學家重建之史實,或許與已消失在時空之中之客觀史實,存在遙遠之距離。
袁世凱是否有告密,出賣戊戌變法之成員?湘軍與淮軍互相牽制,滿人自始至終不信任漢人。太平天國為全球史上規模最龐大之內亂(或起義),約有六千萬至一億餘人往生,因清軍借機大量屠殺漢人,曾引起常勝軍之不滿。
中國歷史上版圖最遼闊之五大王朝為元、清、明、唐、漢,中華民國繼承清代許多體制,並非「逢清必反」,清朝之一切亦非一無可取。無史德之史學家,不僅有意扭曲歷史,更冷血地謀殺古人。
創造歷史與撰寫歷史,何者更永垂不朽?司馬遷與班超,何者偉大?同情之瞭解(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為習史者之基本素養。中小學生心中只要提到秦始皇,則會直覺地出現暴君形象,進入大學和研究所,當思考「秦始皇是暴君嗎」?是否長期被儒家妖魔化(demonization)?中國共產黨何以曾高舉「批孔揚秦」之大纛?
高層次之史觀,在解析歷史人物價值判斷形成之因,而非只論斷其功過。本書之小標題皆極吸引閱聽大眾之注意。
鳳凰衛視之談話性節目有口皆碑,出席之嘉賓皆一時之選,主持人有備而來,言之有物,對話甚有深度,兼具嚴肅之學術性及趣味之通俗性。反觀臺灣之談話性節目已綜藝化,走火入魔有如卡到陰,外行假冒內行,高談闊論路邊攤式之稗官野史,欠缺嚴謹之學院派史學訓練與素養,不知傳播錯誤之知識乃一大罪惡,結論是「關掉電視,靈魂得救」。
臺灣之電子媒體當以鳳凰衛視為師,有朝一日,能將rundown出版,以廣為流傳。讀者諸君,若在茶餘飯後,欲對晚清之A咖人物及史實有基礎之認知,不妨細讀此書,必定回味無窮。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周健
文章試閱
慈禧——權力毒癮腐蝕了母性
慈禧出身之謎
慈禧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她的身世記載理應很詳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至今她的童年經歷仍是一個謎。關於她的出生地就流傳著六種說法:北京說、安徽蕪湖說、山西歸化說、浙江乍浦說、甘肅蘭州說和山西長治說。史學界一般認為慈禧生於北京,而二十世紀九○年代開始流行的「山西長治說」破綻百出。
王道成:最近比較流行的是「長治說」,說慈禧出生在山西,是漢人,原本姓王,因為家裡很窮,被賣給潞安知府惠徵做丫鬟。慈禧有一次給惠徵夫人洗腳,夫人說你要注意,我一隻腳的腳底板有顆瘊,你不要碰壞它。慈禧說,我兩隻腳都有瘊。惠瘊夫人認為慈禧將來必大富大貴,就把她收為義女……我覺得這些傳說都不可靠。
王魯湘:尤其是「慈禧為王姓漢家女」這個說法。
王道成:因為它不符合清制。清朝是「滿不點元 ,漢不選妃」,漢族人不能參加選妃。為了保證皇室血統的純度,清朝選妃審查很嚴格。選妃程序一般是先由皇帝下發諭旨,然後從八旗女子中選秀女,參選的秀女一般都是有一定級別的官員之女,比如慈禧是以父親為四品道員的資格參選。參選秀女的人報名之後,要經過嚴格審查,然後匯總到中央,最後決定選秀女的日期,選的時候還要幾經篩選,根本不可能像他們說的那麼簡單,一介義女居然可以冒充親生女兒參選秀女,而且進宮之後還一直往上爬。
王魯湘:清朝選秀女的記載中有沒有冒充事件?
王道成:沒有,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會被殺頭。
王魯湘:這個風險沒人敢冒,因為很容易查出來。
王道成:對。
慈禧出身滿洲鑲藍旗,後因兒子載淳繼承皇位,被尊封為聖母皇太后,娘家被抬入滿洲鑲黃旗 。慈禧生長於中等官宦人家,曾祖父吉郎阿、祖父景瑞均官至從五品員外郎,父親惠徵官至正四品道員。惠徵監生出身,初任京師部院衙門筆帖式,後任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升任山西歸綏道,咸豐二年(一八五二)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 惠徵從未擔任過潞安知府,在這一關鍵點上出紕漏,「山西長治說」不攻自破。
慈禧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 說,家譜曾記載慈禧出生於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 ,可惜家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燒毀。不過,咸豐五年的選秀女「排單」明確記載,慈禧胞妹 就住在這個巷道。慈禧出生時,惠徵仍在京師任筆帖式,因此慈禧出生在北京的可能性最大。據聽過慈禧聲音的乾清門侍衛說:「她滿口是京腔字韻,嗓音厚重,暗地裡老公 們皆說這是『觀音大士真聲』。」 若非從小在京師長大,慈禧怎會滿口京腔呢?
另外,據一九八四年親手整理過慈禧遺骸的清陵專家介紹,慈禧遺骸長一五三公分,生前身高應該不低於一六○公分,左腳的襪底長十九•五公分,繡花鞋的鞋底長二十一公分,說明她是天足。 孝莊文皇后曾於順治元年(一六四四)下諭: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如果慈禧是纏足的漢人,根本不可能蒙混過關。
王魯湘:關於慈禧入宮,還有一種說法說她最初只是一介宮女。宮女和秀女有極大差別,宮女進去是做事的,實際上就是奴婢,而秀女進去是做主子的。慈禧入宮時,到底是宮女還是秀女?
王道成:慈禧是秀女。清朝的宮女和秀女最初都叫秀女,但來源不同。有一種進去當使女的,叫作使令女子,就是幹活的;而參選皇后、妃嬪的都是八旗官員的女兒,父親都有一定的品級。慈禧以父親是四品道員的身分參選,所以一選進去就是貴人。清朝後宮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品級,慈禧入宮時的地位並不算很低,被封為蘭貴人。她於咸豐二年五月初九日入宮,在入宮前一天,伺候她的四名宮女已經就位。這說明慈禧不僅不是宮女,而且有四名宮女伺候她。
王魯湘:她地位還蠻高的。
清人筆記傳說:「惠徵嘗為徽寧池太道,其女生長南中,少而慧黠,嬛豔無匹儕。雅善南方諸小曲,凡江浙盛行諸調,皆琅琅上口,曲盡其妙。於咸豐初年,被選入圓明園,充宮女。是時英法同盟軍未至,園尚全盛,各處皆以宮女、內監司之。那拉氏乃編入『桐陰深處』 。已而洪楊之勢日熾,兵革遍天下,清兵屢戰北,警報日有所聞。文宗 置不顧,方寄情聲色以自娛,暇輒攜嬪妃遊行園中,聞有歌南調者,心異之。越日復往,近『桐陰深處』,歌聲又作,因問隨行內監以歌者何人,內監以蘭兒對。蘭兒者,那拉氏之小字也,宮中嘗以此名呼之。文宗乃步入『桐陰深處』,盤坐炕上(凡園中各處皆設炕,備御座也)曰:『召那拉氏入。』略詰數語,即命就廊欄坐,令仍奏前歌。良久,文宗喚茶,時侍從均散避他舍,那拉氏乃以茶進。此即得幸之始也。」
這則筆記有如目睹,實則全憑臆想。作者以惠徵曾在安徽蕪湖任道員的經歷,推斷慈禧在南方長大。其實,惠徵於咸豐二年二月初六日調任安徽時,慈禧正在京師參選秀女。咸豐元年正值選秀女之年,禮部於年底將符合條件的八旗秀女名單上呈咸豐帝,恭請擇期選閱秀女。咸豐二年二月初八日、初九日,咸豐帝遍賞群芳,選定心儀女子。兩天後,咸豐帝讓敬事房傳旨,宣布六名當選秀女分三批進宮的日期。其中,貞嬪(即慈安)位列第一批之首,規定於四月二十七日進宮,而蘭貴人(即慈禧)位列第二批之首,於五月初九日進宮。
清宮上自皇后,下至宮女,均從旗人女子中挑選。旗人有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和內務府三旗(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包衣之分,前者政治地位較高,後者只是清皇室的奴僕。清宮「從不揀擇天下女子,惟八旗秀女,三年一選,擇其幽嫻貞靜者入後宮,及配近支宗室,其餘者任其自相匹配。後宮使令者,皆係內務府包衣下賤之女,亦於二十五歲放出,從無久居禁內者」 。出身決定地位,八旗秀女的身價遠高於使令女子。
順治年間規定:八旗官員凡有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女兒,除殘疾不堪入選者外,均須參加三年一度的秀女選拔,如因故不能參選,下屆補行送閱,未經閱看便私相聘嫁者,都統、參領、佐領、族長及本人父母均要受處分。隨著八旗人口的增長,嘉慶年間抬高了應選秀女的門檻,父親官職達到一定級別者才有資格參選。 外任旗員的女兒須如期抵京參選,咸豐元年惠徵正在歸綏道任上,慈禧可能是從山西歸化城(今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進京參選秀女。
選秀女是清皇室舉辦的一場大型相親活動,才貌最出色或者最有背景的八旗女子才可能成為皇帝的后妃,稍遜一等者被指婚給王公貴族,「剩女」則回家自行婚配。這是關係到清皇室宗族繁衍生息的頭等大事,選秀女的手續不能不繁雜,審核不能不謹慎,閱看不能不仔細,不符合條件者豈能蒙混過關?從慈禧晚年那張衰老的臉上,我們很難想像她少女時代的倩影,不過,缺乏顯赫家世背景的她能夠打敗諸多佳麗,自然是才貌出眾。
清朝規定皇后、皇貴妃各一位,貴妃二位,妃四位,嬪六位,貴人、常在、答應俱無定位。這些所謂「內廷主位」是主子,手下各有數額不等的宮女供使喚:「皇太后宮十二名,皇后宮十名,皇貴妃位下八名,貴妃位下八名,妃位下六名,嬪位下六名,貴人位下四名,常在位下三名,答應位下二名。」 慈禧以貴人身分進宮,自然有四名宮女供她使喚。至於她為何被封為蘭貴人,至今仍是懸而未決的謎題。最流行的說法是她小名叫蘭兒,故封蘭貴人。但據葉赫那拉.根正的說法,慈禧小名叫杏兒,大名叫杏貞,取「幸福貞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