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鎮長週記:大家好,我是苗栗苑裡鎮長劉育育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9832958系列名稱:
島語系列編號:
3KIT0004定價:
500元作者:
劉育育頁數:
384頁開數:
14.8x21x2.7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424出版日:
20250424出版社:
離島出版-遠足文化CIP:
783.3886市場分類:
人物傳記(中國)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2025年,我們還能相信民主嗎?
看完這本《鎮長週記》,也許你可以再樂觀一次!
政治,不該是比拳頭大小、比口袋深度、比樁腳密度;治理,也不是算計,不是交換、更不是搓圓仔湯。
三年前,劉育育打敗了資深的對手,當選苗栗苑裡鎮長。那一年,她35歲、女性、未婚,之前在苑裡小鎮上開書店,完全沒有政黨、家族或派系奧援,卻高票擊敗老鎮長,跌破眾人眼鏡。
這場選戰,被稱為「小鎮民主奇蹟」,讓許多關心台灣地方政治與民主發展的人,士氣為之一振。然而,民主從來沒有奇蹟,只有一千萬個等待解決的難題。
800天過去,你是否好奇,後來的育育與夥伴們還好嗎?苑裡真的有變得不一樣嗎?未來的台灣地方政治,有沒有機會更好?我們的民主,是否還能在困境中更前進一步?
從上任那一天開始,劉育育與團隊用每一天的行動,和每週不間斷的週記,回答這些嚴肅的問題。在社群媒體的大風大浪中,努力駛穩一艘「政治透明」的小船。
而你是否好奇,她在當選之前,究竟有怎樣的經歷,讓她可以逆轉贏得選戰、上手鎮政工作,並一步步實踐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樣?
本書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細細描述劉育育的成長背景、社運啟蒙、參選動機,以及如何以非典型政治人物與非典型競選策略在「苗栗國」中突圍而出。第二步則從百篇週記中精選44篇,從苑裡市場重建、兒童參與式預算、活躍老化、韌性防災、公共工程、理解預算等六個施政方向,細細書寫地方政治的政策如何形成、決策如何推進,以及改變如何可能。
這是一首專屬於台灣解嚴後世代的青春與鄉土之歌,是劉育育既奇幻又樸素的政治之路。在世界民主情勢的至暗時刻,讓苑裡的故事,給我們更多的啟發與勇氣。每一週做好最重要的小事,改變家鄉,我們都能做到!
2025年,我們還能相信民主嗎?
看完這本《鎮長週記》,也許你可以再樂觀一次!
政治,不該是比拳頭大小、比口袋深度、比樁腳密度;治理,也不是算計,不是交換、更不是搓圓仔湯。
三年前,劉育育打敗了資深的對手,當選苗栗苑裡鎮長。那一年,她35歲、女性、未婚,之前在苑裡小鎮上開書店,完全沒有政黨、家族或派系奧援,卻高票擊敗老鎮長,跌破眾人眼鏡。
這場選戰,被稱為「小鎮民主奇蹟」,讓許多關心台灣地方政治與民主發展的人,士氣為之一振。然而,民主從來沒有奇蹟,只有一千萬個等待解決的難題。
800天過去,你是否好奇,後來的育育與夥伴們還好嗎?苑裡真的有變得不一樣嗎?未來的台灣地方政治,有沒有機會更好?我們的民主,是否還能在困境中更前進一步?
從上任那一天開始,劉育育與團隊用每一天的行動,和每週不間斷的週記,回答這些嚴肅的問題。在社群媒體的大風大浪中,努力駛穩一艘「政治透明」的小船。
而你是否好奇,她在當選之前,究竟有怎樣的經歷,讓她可以逆轉贏得選戰、上手鎮政工作,並一步步實踐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樣?
本書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細細描述劉育育的成長背景、社運啟蒙、參選動機,以及如何以非典型政治人物與非典型競選策略在「苗栗國」中突圍而出。第二步則從百篇週記中精選44篇,從苑裡市場重建、兒童參與式預算、活躍老化、韌性防災、公共工程、理解預算等六個施政方向,細細書寫地方政治的政策如何形成、決策如何推進,以及改變如何可能。
這是一首專屬於台灣解嚴後世代的青春與鄉土之歌,是劉育育既奇幻又樸素的政治之路。在世界民主情勢的至暗時刻,讓苑裡的故事,給我們更多的啟發與勇氣。每一週做好最重要的小事,改變家鄉,我們都能做到!
作者簡介
▋劉育育
1986年出生長大於苗栗縣苑裡鎮。2014年共同創辦苑裡掀海風,致力推廣在地文化與公共參與。2022年為了苑裡市場重建議題,與素人夥伴投入地方政治。現任第19屆苗栗縣苑裡鎮長,每週定期更新「鎮長週記」,推廣家鄉苑裡與民主治理。
書籍目錄
【推薦序】
◎推薦序 百分之一百二十的鎮長──曾旭正
◎推薦序 承擔真實的民主治理──彭桂枝
【正文】
作者序:做對的事,向光而行
第一部 參政之路
序曲:開票那一天
第一話 參政起火點——苑裡鎮公有零售市場
第二話 我的「反瘋車」運動
第三話 與樂生院初相識
第四話 來自苑裡的孩子——藍皮小貨車上的家人與我
第二部 鎮長週記選讀
開場白:民主是每一天的練習
第一章 苑裡市場重建
第二章 兒童參與式預算
第三章 活躍老化
第四章 韌性防災
第五章 公共工程
第六章 理解預算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專文推薦-
彭桂枝|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曾旭正|前國發會副主委、福智佛教學院副校長
-聯合站台-
王本壯|台灣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國立聯合大學教授
王苓|金門村復號共同創辦人
呂家華|互動式治理工作者
邱星崴|客委會副主委
侯志仁|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教授暨系主任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康旻杰|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
陳東升|台大社會系教授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董森堡|金門縣議員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鍾怡婷|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嚴婉玲|台南新芽協會理事、台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
〈作者序〉
◎做對的事,向光而行
(內文)
在擔任苑裡鎮長的第三年,我重新回顧這兩年來公職生涯和投入地方治理的經驗。其中,每週持續書寫的「鎮長週記」,至今已累積超過百篇,這不僅是實踐「政治透明」、向鎮民朋友報告的行動,更是對每一項鎮務的仔細紀錄和深刻反思。
從行政機關的日常運作,到苑裡地方政治與發展的關鍵事件,鎮長週記不間斷記錄了地方治理實踐,更希望讓公眾看見——政策如何形成、決策如何推進,以及改變如何可能。同時,這些書寫也希望讓更多人能貼近理解,像我這樣一個政治素人首長與團隊,如何在傳統政治中撐出空間,「做對的事」,展現我們面對事物的價值取向、策略方法與態度。
政治,不該是比拳頭大小、比口袋深度、比樁腳密度;治理,也不是算計,不是交換、更不是搓圓仔湯。然而,「做對的事」無法單靠行政首長的努力和意志,更需要幕僚團隊、公務體系、民間公民組織的參與。透過公私協力,相信專業、相信民主,讓社會重建對公共事務和參與的「信任」。
要實現這樣的理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停下腳步,而是需要在具體行政工作的茶米油鹽當中、在基層公務體系的運作肌理脈絡當中,貼身肉搏,透過一次次溝通協調,創造新政治的空間,展現不同於傳統政治的價值。
例如,苑裡市場重建案中,我與團隊特別關注文化資產的價值展現,以及全區規劃、參與式設計對城鎮未來發展和空間導引的重要性。討論公務預算時,也不再是資源分配或私下「喬」事情的邏輯,在主導關切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公共事務,而是轉化為接近實質民主的參與式預算,讓預算真正回應社會福利和公共需求。
這些嘗試,在當前的「地方創生時代」,顯得格外重要,也與時下中央行政院與立法院的預算衝突、憲政討論,產生深刻的呼應和連結──地方的行動,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更大的政治結構、社會變遷持續對話,交織映照出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方向。
本書第一部分,針對二まま五年起我書寫的實踐筆記、日記,以及尚未出版的台大城鄉所論文《浴火重生,燒出「新」市場:苗栗苑裡菜市場重建中的規劃政治和空間競奪》進行擴寫和改寫。二ま一三年參與反瘋車運動時,受期刊《人間思想》邀請,書寫了一篇當時返鄉的心路歷程:〈抗爭的力量來自組織與人的深耕:歌唱、勞動與主體生成──返鄉苑裡工作者的抗爭告白〉,也是本書參照反瘋車運動的重要紀錄。這些書寫都如實呈現當時行動的所思所想,是在運動的集體行動當中才能產生的珍貴經驗,沒有眾人同行,沒有時代的機緣,不會有今日的我和這本書。
本書第二部分,特別根據主題分類,選出鎮長週記中探討的數個苑裡重要公共政策實踐──苑裡菜市場、兒童參與式預算、敬老計畫和活躍老化、韌性防災、預算討論。這些議題,不只是地方政府行政問題,也牽動著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在高齡化、少子化的時代,讓地方自治與民主實踐找到新的可能。
許多人對於「政治素人」的我,究竟如何當選鎮長、如何治理一個小鎮感到好奇。不過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一個人參政歷程的書,我希望書中的文字,能真實鼓勵到更多青年朋友以及未來的自己,持續勇敢自我實踐、探索這個社會與自我的灰暗之處,不害怕狼狽、不害怕迷惘,在黑暗痛苦當中,找到心之所向的光,並踏實地向前走去。
我也希望有一天,在家鄉土地上好好生活的我們,不再被稱為政治的素人,而是透過學習與行動,成為真正扎根地方的行動者,改稱為家鄉的達人。無論是參與公共事務,或是二ま二六年的地方選舉,希望有更多人勇敢站出來,共同行動。
特別感謝一路提攜、相伴而行的家人朋友師長、社運夥伴、以及共同投入地方參選的人們。感謝此時跟著我堅守崗位的鎮長室團隊若安、藝欣、美樺、明毅,以及過去與現在在公所認真服務的所有同仁和機要祕書李易昆。感謝掀海風夥伴秀芃、治明、佳昇、小于、家湉、令威、健民和沛蓮,以及毋免拜託聯盟鄭暉煌、陳鼎為、百九、斐瑄、惠文、書銜、嘉佑以及許許多多的志工朋友。謝謝我的台大城鄉所指導教授黃舒楣老師的包容。
整本書的編輯、設計、校稿與出版,特別感謝離島出版的團隊。
同時,謹以這本我人生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書,獻給在天上的父母。
以這本書,獻給在天上的陳秀鑾阿姨、林?阿嬤、黃文章阿伯──謝謝你們曾以生命和行動照亮這片土地。
如果生命能透過下一世代的記憶傳承與延續,我相信,你們的故事不會被遺忘,而是將化作閃耀的光,映照在未來行動者的步履之上,引領前行的路。
文章試閱
內文試閱
〈語言的力量:不說「拜託」的公民練習題〉
(內文)
在競選期間,我們嚴格執行一個原則:不說「拜託」,不管是在市場走訪拜票、還是台上喊口號,都不會將「拜託」兩個字說出口。新來的志工,有時候不小心脫口而出,也會馬上被我們提醒、溫和勸說。
我們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它構成、塑造了我們的世界,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對語言的輕忽,就是對理念的輕忽。練習不說「拜託」,是我們成為公民的第一步,它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政府和公民的關係也是平等的。
然而,這樣特殊的原則一開始並不容易執行,而且不只不能說「拜託」讓大家不習慣,我們的團隊名稱「毋免拜託聯盟」也不太好唸,不是傳統可以「喊」的口號,讓大家覺得很拗口,但反而也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
曾經有次家戶拜訪時,遇到選民朋友跟我說:「人家說你們是『不用拜票』喔!這麼厲害,不用拜票也可以選上嗎?」我就會因此有話題可以跟他聊起來說,我們不是「不用拜票」,是「不用拜託」 ,以及這背後想要談的公民社會精神是什麼。
通常,大家聽完之後,困惑的眉頭會稍解,也會對這個概念表示興趣。
然而,其實不只一個有過選舉經驗的人,好心來勸我們,說我們這樣打團體戰,全部包裹成「毋免拜託聯盟」,這樣「看不到候選人特色」,勸我們還是要成立候選人個人粉專。因為我們一直用聯盟名義發言,到最後一天也沒有替個別候選人成立粉絲專頁,讓他們擔心極了。
但是,我們都堅持下來了,堅持這場選舉不是個人英雄的舞台,而是一場集體行動的實踐。如今,毋免拜託聯盟的粉絲專頁,依然偶爾會分享文章、舉辦活動,再也沒有人去說名字好不好唸、是否拗口。
一般來說,台灣的地方選舉,其實至少是要在投票日前一年,甚至是一年半以上,就要開始準備。候選人會提前拜會各方關鍵人物,頻繁出席地方社團聚會、公開活動,捐贈物資、包紅白包、露臉,並最後在適當的時機公布參選,接著投入大量資源製作看板、派送文宣、逐家逐戶拜票等等,有一套大家已經相當習慣的既定流程操作。
但對我們來說,如果要完全按照傳統的方式拜票,有許多違背我們自己原則、無法適用的地方。
而且,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希望將選舉主軸放在政見說明、社會溝通,而不只是按照過往的方式宣傳、人情拜票。
且我們決定得晚、起步也晚,更為了要尊重每一個人的意願,我們遲至八月才正式決定宣布參選。當時,距離投票日只剩短短的三個多月。剛開始宣布參選時,大家都很緊張,因為從來沒有選舉過,我們都在想,到底怎麼做比較好?而且,一開始資源相當有限,我們該把力氣優先投入在哪?
為了善加運用這三個月,創造奇蹟,我們在兩三天密集的討論中,攤開苑裡地圖,也拉開月曆,有了地理和時間的感受後,進而擬定了三階段的戰略,並在接下來短暫的三個月,徹底的執行,動態彈性的修正、微調作法。
競選第一階段:穩定軍心
第一階段,我們將它定位為「穩定軍心」的準備工作。核心團隊必須先組建起來,由三位候選人加上發言人張斐瑄,一位負責競選辦公室行政工作的同仁,一、兩位設計師朋友願意隨時幫我們處理海量的文宣需求,一群願意隨時支援和討論想法的志工朋友組成。
我們承租、打掃了競選總部,原本不同群的人分散開會,改成相約在這個高度任務導向的空間集合。大家只要進來總部,牆面上的時間軸和地圖就提醒我們留心共同目標。
我在苑裡掀海風團隊的夥伴林秀芃,也協助培力志工組織,讓我們在週末、下班時間擁有強大的志工團隊,在每一次的拜票、掃街與密集的政見發表會中,都有一個工作準則,確保流程順暢,彼此互相幫忙。
人員就定位後,我們就捲起袖子投入工作,大致區分為:社群媒體、實體宣傳、家戶拜訪、政見發表會等四大塊。
開設臉書、IG、LINE等社群媒體工具是基本功夫。到二十五個里舉辦面對面的「政見說明會」,也是我們從一開始就確立的工作目標。同時,我也每晚繼續和夥伴們研讀資料、深化政見,希望每場政見發表會都能有更好的表現。
實體宣傳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部分,也就是候選人必備的「掃街」活動,到市場、車站、夜市各地,與攤商、通勤族、鎮民朋友握手問好,甚至停下來交換對苑裡的意見,讓大家更認識我們。此外,候選人在上下班時間站路口揮手,加深大家的印象,讓大家熟悉我們,知道這場選戰有不同的聲音加入。
對我來說,這些舉手投足的瞬間、車窗打開時那短短的眼神交會,是真實的互動。無論是掃街、站路口,即使選戰分秒必爭,每一雙手互握、每一次目光相交,都應該被真心對待──這不是選舉期間的「制式動作」,而是展現誠意和與人連結的珍貴機會。
另外,當然還少不了拜會基層里長和關心公共事務的耆老前輩,向他們請益、爭取支持。無論是否能夠讓他們投票給我們,都是非常值得的旅程,我們也從中得到許多地方事務的寶貴知識。
在這個階段,我們本來打算不使用太多的宣傳品、甚至考慮不插旗子,但在經過勸說、各種權衡考慮之後,還是在大家的熱心協助下,有限度地樹立起旗子,也在熱情的鄉親支持下,掛起了看板。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自己跟夥伴的臉,放大印出在從小生長的小鎮街道上,還真有點不好意思,又覺得不太真實。原來,這就是爭取自己鄉親支持、爭取服務地方機會的感覺。
不一樣的政見說明會
在第二階段,我們將工作目標定位為「加強宣傳」,加場舉辦政見發表會,實際到各里進行面對面的拜票「陸戰」行程,同時也加強「空戰」的網路宣傳。每天我們都盡量在網路上,貼出政見或三位候選人的相關內容。此外也要不定期舉辦直播,跟網友互動,增加大家認識我們的平台。
最後一個階段,各位都能猜想得到──選戰白熱化階段,對手可能對我們發動一些批評和攻擊,因此在這個階段,跟對手來回即時攻防相當重要。此外,前期做好的政見研究與實際聆聽到的選民聲音,也提供我們扎實的基礎,有底氣去回應對手的攻擊。
最後,當然是選前的關鍵時刻,要號召旅外遊子返鄉投票,並準備舉辦大型的「選前之夜」與車隊掃街行動。
如何兼顧宣傳目標、符合我們的選戰理念,還要在有限的經費與人力下順利執行,考驗我們返鄉以來的行動和努力夠不夠扎實。
短短八十八天,我們在苑裡的二十五個里舉辦了四十多場的政見發表會,而且每一場都不是靠免費的米粉、禮品吸引民眾,相反地,我們是場場講政見,起碼講一小時以上,講好講滿。講政見的方式也很簡單:認真製作簡報,善用數據和圖像,好好說理給大家聽。
我們在每一場政見說明會分發圓點貼紙,讓大家最後離場前,只要貼上貼紙,就能表達自己對剛才分享的哪一類政見最有感、覺得最重要。透過知情、表意的類審議民主討論模式,讓我們收集到一些最初步的政策分析研究資料,了解大家的意向,幫助我們修正政見方向。
不過,這樣的作法和投票方式,一開始也招來一些熱心的建議。很多人說我們不切實際,說政見發表會這樣搞得像上課,「講太難」根本沒有人要聽。我知道建議的人其實是為我們好,擔心效果不佳,比不上煽情的演說跟「喊芭樂票」來得動人。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好好解釋,一定有人願意聽。
此外,政見發表會上長輩們覺得很怪的事,除了我們不喊「拜託」,我們也不在任何集會的最後喊「凍蒜」。我們希望能一起喊有訴求、有意義的口號,取代「凍蒜」。因為改變政治環境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人民應該拿回權力,監督政治人物,也負起自己的政治責任。
所以我們改喊「政治新氣象、苑裡不一樣」,說真的,大家喊起來當然沒有「凍蒜」、「拜託」聽起來熟練,但這種「不熟練」,也是我們一起前進的重要一步。想改革讓人習以為常的地方政治,就要從讓人習以為常的口號改起。
像這樣「不一樣」的政見說明會,大約走到第三、第四場,就已經跌破許多人的眼鏡,我們自己也嚇了好大一跳。
從前面的幾場政見說明會開始,就是場場爆滿,甚至還有超過百位民眾參與的紀錄。必須事先說明,我們沒有所謂傳統的「樁腳」,所以到場的民眾都不是樁腳動員而來,而是透過我們努力勤跑家家戶戶拜訪、站路口、市場與夜市掃街拜票、義工塞傳單,還有以小額民眾政治獻金的費用租宣傳車,一個一個溝通,讓鄉親朋友們願意走出家門,前來聆聽我們的政見發表會。
每一次政見發表會,雖然因為人潮讓現場有點小小悶熱,但都可以感覺到,即使是最後一排的鄉親,也都有在專心聆聽。也有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在活動中心的角落,聽到兩位阿姨非常專注地討論我的「教育」政見,因為這跟她們在孫子幼稚園感受到的問題相當類似,她們非常有感。
每一場政見說明會結束時,我看到現場的長者捨不得離開的樣子,最後把自己手上的圓點貼紙,貼在他們關注的政見議題上面,表達自己的意見,真的表現出參與感,也讓我獲得滿滿的感動。
認真說話給鄉親聽
說起來,我們做了什麼很厲害、很神祕的選戰策略嗎?
沒有。其實就是扎扎實實地跑、好好地做簡報、認真說話給鄉親聽,每場都「相信他們聽得懂」,盡力讓他們更加聽清楚自己想說的,就這麼簡單而已。
我們不會先去預設鄉村地區的選民不想好好討論政策,也不因為害怕失敗而改採取「看起來更有用」的傳統選法。當然主要也是因為傳統選法實在太花錢,我們用小額募款來打選戰,根本沒有本錢這麼做。
我們這樣的理念貫穿整場選舉。舉例來說,我們第二場政見說明會,就選擇辦在苑裡戶籍人口數最少、僅五百六十九人的石鎮里,也就是長輩們口中的「石頭坑」。石鎮里是苑裡鎮人口最少、聚落型態屬於散村的里,從傳統選戰的角度來說,跑家戶拜訪會被人笑是「沒有效率」的行為。但是我們深信,每一個聚落都有它獨特的DNA和魅力,有特別的需求與挑戰,我們願意認識每個里、每個聚落的獨特聲音。
站在這個角度,就沒有哪一個里是「跑了沒效率」。
因為這種不同於傳統的選法,聽到有人轉告網路上關於我們的負面宣傳,說我們是「不要拜票聯盟」、或是「他們就不要票」,各式各樣的說法都出爐了。
我們透過走路拜票來打破謠言──毋免拜託的意思,是指當未來我們成為人民的公僕,人民「不用拜託」我們;對的事,我們一定會來做,而且絕對有專業、有能力做到好。
從登記參選開始,我就很喜歡走在苑裡的大街小巷當中,跟在地的居民互動、聊天,原來有這麼多從來沒有走過的苑裡街道,原來有這麼多沒有去過的苑裡角落。彷彿回到了當初掀海風創立時,我們在苑裡進行田野調查,同樣滿滿的收穫、滿滿的回饋與鼓勵,不一樣的是,有了候選人的身分,更可以跟大家開啟討論,聊聊苑裡的未來與發展想像。
最有趣的是,果然跟我們預想的一樣,拜票過程當中,「毋免拜託」聯盟的理念成為我們很重要的話題,這句標語能夠引起大家的好奇、討論,真的是太好了!
在寧靜中凝聚力量
選戰的白熱化階段,每天都彷彿作戰一般,戰況瞬息萬變,訊息量龐大且各種真假資訊滿天飛,考驗候選人和團隊的體力、心智、信任和即時反應能力。
很快地,在馬不停蹄的選戰行程中,選舉來到了最後一天。
選前之夜,我們選擇「寧靜遊街」的方式,用最安靜的行走、綿延的燭光,去回應選戰中的紛亂和惡意攻訐。
我仍然記得,那個夜晚,我們寧靜遊街的隊伍,走到苑裡鎮公所最後集結時,前鎮長大陣仗的造勢隊伍剛好路過,並刻意放大喇叭音量、高聲搖旗吶喊,試圖以聲勢壓過我們的士氣和麥克風的聲音。如果,威嚇有形狀,大概就是那個黑夜迎面而來的惡意。
但也就是在那一刻,鄭暉煌、吳若安和我,以及現場的支持者,選擇了靜靜看著這樣的隊伍從我們眼前走過,毫無懼色,沒有回嗆。我們只是重整隊伍,並專注地邁向最後一站,準備用手中的燭火排出「苑裡」二字。
在那一刻,我深受感動,因為我知道,在黑夜裡捧著燭光的我們,都是深信民主價值的人們。在民主的國度裡,未來的方向從來不是靠喇叭的功率,比誰大聲來決定的。因此,叫囂、吶喊、揮旗、威嚇,這些刻意製造的對立、聲嘶力竭的口號,不會改變民主前進的方向。
我很喜歡那一天的活動文宣,它寫道:
今晚,我們用手中的燭火,點亮苑裡的暗夜。
明天,我們用手中的一票,改變苑裡的未來。
前一天,我們從苑裡淺山地帶的「山腳慈護宮」走到鬧區的「慈和宮」,再到我從小到大點光明燈的「順天宮」,走過一處處的田間和小路,途經我們三位候選人出生、長大的地方,看著故鄉的山與海,感受到土地與神明的護祐,不知不覺之中,越來越多鄉親加入我們,將隊伍越拉越長。
最後一晚,再從順天宮聚集,我們一群人手中只有微弱的燭光,在行走中、在風中,沿途細心照料,我們一路走過鎮公所再到夜市空地,火光始終沒有熄滅。最後,空拍機由上而下拍攝,我們透過人和手中的光,排出「苑裡」二字。
歷經忙碌而充滿嘈雜聲響的選戰,沒有激情,沒有太多話語,就是「苑裡」二字,我們家鄉的名字,引領我們走到選前最後一夜。能夠有這樣安靜的時刻,我覺得非常感激,也覺得無限美好。
我知道,不管結果如何,我們確實已經改變了苑裡的政治生態。
(本文摘自:第一話「參政起火點——苑裡鎮公有零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