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撥雲見日:仁安羌故事考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571610474系列名稱:
戰史系列編號:
598028定價:
500元作者:
何世同頁數:
400頁開數:
17x23x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514出版日:
20250514出版社:
黎明文化CIP:
628.58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1942年「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作戰,雖然折戢沉沙,歸於失敗,但也有兩次卓越的戰場表現;一次是戴安瀾第200師堅守同古(東吁、東瓜,Taungoo) 13天的「防禦戰鬥」,另一次是劉放吾新編第38師第113團在仁安羌奮勇解救英軍的「攻擊戰鬥」。尤其後者,儘管參戰兵力只是1個小型步兵團,然而卻能一舉擊潰日軍1個加強聯隊,解救英緬軍7千餘人,加上順勢脫逃的英印軍及邊防軍、警察,共計約7萬人(見後文),成為守住印度的「有生戰力」,不但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降,首次在「境外戰場」的勝仗,也影響了爾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歷史意義重大。
遺憾的是,由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政府就因內戰失敗而退到台灣,忽略了緬戰戰史的整理,又因受到一些中、外人物對真相的刻意掩蓋與扭曲,及1955年「孫立人案」的影響,致使這段歷史變得各說各話,而晦暗不明。為完整呈現本戰的全過程與結果,本書論述之範圍,開始於日軍「南方作戰」,結束於國軍解救仁安羌英軍脫困,並置重點於4月18、19兩日,在賓河兩岸戰鬥資料之耙梳,及相關史料檢視與考證。期能釐清事實,還原這段歷史的本來面貌,並論述「仁安羌大捷」在二戰中應有的歷史定位。
1942年「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作戰,雖然折戢沉沙,歸於失敗,但也有兩次卓越的戰場表現;一次是戴安瀾第200師堅守同古(東吁、東瓜,Taungoo) 13天的「防禦戰鬥」,另一次是劉放吾新編第38師第113團在仁安羌奮勇解救英軍的「攻擊戰鬥」。尤其後者,儘管參戰兵力只是1個小型步兵團,然而卻能一舉擊潰日軍1個加強聯隊,解救英緬軍7千餘人,加上順勢脫逃的英印軍及邊防軍、警察,共計約7萬人(見後文),成為守住印度的「有生戰力」,不但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降,首次在「境外戰場」的勝仗,也影響了爾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歷史意義重大。
遺憾的是,由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政府就因內戰失敗而退到台灣,忽略了緬戰戰史的整理,又因受到一些中、外人物對真相的刻意掩蓋與扭曲,及1955年「孫立人案」的影響,致使這段歷史變得各說各話,而晦暗不明。為完整呈現本戰的全過程與結果,本書論述之範圍,開始於日軍「南方作戰」,結束於國軍解救仁安羌英軍脫困,並置重點於4月18、19兩日,在賓河兩岸戰鬥資料之耙梳,及相關史料檢視與考證。期能釐清事實,還原這段歷史的本來面貌,並論述「仁安羌大捷」在二戰中應有的歷史定位。
作者簡介
何世同
1947年生於 湖北鄖縣
學歷
省立台南一中初、高中(1958年~1964年)
陸軍官校37期(1964年~1968年,步兵)
三軍大學戰爭學院1980年班(第一名畢業)
淡江大學法學碩士(1994年~1996年,榜首考入)
中正大學歷史博士(1997年~2001年,榜首考入)
軍旅經歷(1968年~1994年)
陸軍空降特戰部隊排、連、營長
戰爭學院上校野戰戰略教官
馬祖防衛司令部上校步兵旅長
陸軍總部與國防部高級參謀
獨立空降特戰第71旅少將旅長
空降特戰訓練中心少將指揮官
教學經歷(2001年~2011年)
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專書著作
◎《戰略概論》,台北:黎明文化,2004年9月
◎《中國戰略史》,台北:黎明文化,2005年5月(升等副教授代表著作)
◎《殲滅論》,台北:上揚國際開發,2009年6月(升等教授代表著作)
◎《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3月
◎《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台北:天下文化,2015年6月(主筆、繪圖)
◎《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台北:天下文化,2019年11月(撰寫、編校、繪圖)
◎《堅苦卓絕─國民革命軍抗日戰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台北:黎明文明,2021年5月
◎《運籌帷渥•因敵制勝─大軍統帥學教室》,新北市:老戰友出版社,2021年10月
◎《以史為鑑話領導》,台北:黎明文化,2022年7月
◎《間不容髮─黃河花園口決堤》,台北:黎明文化,2022年12月
◎《瞄準平型關》,台北:黎明文化,2023年10月31日
◎《扭轉乾坤─石牌要塞保衛戰》,台北:黎明文化,2024年10月10日
書籍目錄
撥雲見日─仁安羌故事考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章節目錄
第一章導讀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要圖之調製與說明
第三節 凡例
第二章 日軍攻略緬甸的緣起
第一節 日軍「南方作戰」原無進攻緬甸計畫
第二節 泰國問題的解決
第三節「南方作戰」順利的鼓勵
第四節 摩爾門的臨門一腳」
第三章 英軍「棄緬保印」一路不戰而退
第一節 英軍西唐河的慘敗
第二節 英軍不戰而放棄仰光
第三節 國軍成了英國「棄緬保印」的犧牲品
第四節日軍的「曼德勒會戰」構想
第四章〈日軍向伊洛瓦底江方面的追擊〉
第一節 英軍退入伊洛瓦底江流域
第二節 日軍一路尾隨追擊英軍
第三節 日軍攔截英軍於仁安羌
第四節 英軍難逃被日軍「包圍殲滅」命運
第五章 劉放吾團長創造了「仁安羌大捷」
第一節 劉放吾團奉命前往應援英軍
第二節 賓河北岸的戰鬥
第三節 賓河南岸的戰鬥
第四節 「仁安羌大捷」改寫了二戰歷史
第六章 掩蓋「仁安羌之戰」真相的幾個源頭
第一節 〈燕南羌戰鬥詳報〉開掩蓋真相之端
第二節 扣上「師帽子」的「團作戰要圖」
第三節 《緬甸蕩寇志》等同源資料接力扯謊
第四節 英緬軍長史林姆的謊言
第七章 青史不會盡成灰
第一節 被遺忘的英雄
第二節 遲來半個世紀的公道
第三節 劉偉民為爭取父親歷史榮耀的努力
第四節 劉放吾將軍樹立了黃埔永遠的典型
附圖目錄
圖1:本書所使用「軍隊符號」識別
圖2-1:1941年12月上旬,日軍進入馬來半島與泰國,海、陸機動路線及登陸地點示意
圖2-2:1941年12月8日至19日,宇野支隊進攻緬南坦沙里地區狀況示意
圖2-3:1941年12月8日至25日,日軍攻占香港之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2-4: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5月6日,日軍進攻菲律賓之戰經過示意
圖2-5: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1月31日,日軍進攻馬來半島作戰狀況示意
圖2-6: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2月15日,日軍進攻新加坡之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2-7:1941年12月20日,日軍第15軍兵力位置及進攻摩爾門命令示意
圖2-8:泰緬邊境夜速至考克萊克間地形與交通狀況衛星空照圖
圖2-9:1941年5月,中、英兩方對日軍一旦進攻緬甸,攻勢方向判斷示意
圖2-10:1941年12月,日軍發動「南方作戰」前,英緬軍兵力配置狀況示意
圖2-11:1942年1至3月,英軍增援緬甸兵力狀況示意
圖2-12:1942年1月31日,日軍第15軍進攻摩爾門兵力部署示意
圖3-1:1942年2月17日,第15軍向西唐河之攻擊計畫示意
圖3-2:1942年2月22至23日,日軍第33師團進攻西唐河戰鬥狀況示意
圖3-3:1942年3月2日至4日,日軍第15軍攻略仰光兵力運用計畫示意
圖3-4:1942年3月4日至9日,英軍棄守仰光過程示意
圖3-5:英軍在西唐河西岸反擊日軍假想要圖
圖3-6:1941年11至12月,國軍在滇緬邊境「戰略集中」狀況示意
圖3-7:英印軍總司令魏菲爾、英緬軍司令亞歷山大、英緬第1軍軍長史林姆及其回憶錄《反敗為勝》
圖3-8:1942年3月中旬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兵力位置示意
圖3-9:1942年4月3日,日軍第15軍「曼德勒會戰計畫」示意
圖4-1:1942年3月24至26日,日軍第33師團與當面英軍行動示意
圖4-2:1942年3月25日至4月2日,日軍第33師團進攻瑞同及勃郎狀況示意
圖4-3:1942年4月7日至15日,日軍第33師團追擊狀況示意
圖4-4;1942年4月17日夜,日軍作間部隊在賓河南北兵力部署示意
圖4-5:1942年4月18日,中、英軍在仁安羌附近戰鬥狀況示意
圖4-6:1942年4月18日以後,日軍第33師團陸續到達仁安羌附近兵力示意
圖4-7:若無國軍第113團救援,緬甸英軍被日軍殲滅之假想狀況示意
圖5-1:《緬甸蕩寇志》與《中國軍魂─孫立人將軍緬甸作戰實錄》
圖5-2:孫立人將軍清華學校初中部「成績單」與維吉尼亞軍校親填之「學籍表」
圖5-3:1942年4月15日,林蔚電蔣委員長報告調派新38師兩個團支援英軍作戰原件影本
圖5-4:1942年4月17日,史林姆面交劉放吾團長之「手令」原件影本
圖5-5:1942年4月17日晝間,賓河北岸態勢及各地距離
圖5-6:1942年4月19日,國軍第113團解救英軍狀況示意
圖6-1:〈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一)
圖6-2:〈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二)
圖6-3:〈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三)
圖6-4:〈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四)
圖6-5:〈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五)
圖6-6:〈燕南羌戰鬥詳報〉文字部分之(六)
圖6-7:〈燕南羌戰鬥詳報〉中的4月17日「燕南羌附近敵我態度要圖」
圖6-8:〈燕南羌戰鬥詳報〉中的4月18日「拼牆河北岸戰鬥經過要圖」
圖6-9:〈燕南羌戰鬥詳報〉中的4月19日「拼牆河南岸戰鬥經過要圖」
圖6-10:〈燕南羌戰鬥詳報〉中的4月20日「燕南羌以南攻擊展開計劃要圖」
圖6-11:孫立人將軍批註《緬甸蕩寇志》原書之影本(一)
圖6-12:孫立人將軍批註《緬甸蕩寇志》原書之影本(二)
圖6-13:孫立人將軍批註《緬甸蕩寇志》原書之影本(三)
圖6-14:《一代戰神─孫立人》及《孫立人傳》
圖6-15:1813年10月30日「法蘭克福會戰」直前態勢示意
圖6-16:史林姆「反擊」日軍第33師團構想示意
圖6-17:瓢背至賓河北岸113團攻擊準備位置路線距離示意
圖6-18:英國老兵費茲派垂克所著《中國人在緬甸救了英國人》首頁
圖7-1:《被遺忘的戰士》封面(左),及所載〈英勇中國遠征軍─孫立人陣地三得三失 〉文
圖7-2:4月20日羅卓英致電蔣委員長,報告第113團創造「仁安羌大捷」原件影本
圖7-3:1942年4月21日,蔣委員長嘉勉劉團長之手令,及據此所發之電報
圖7-4:美國總統老布希及英國國防部長瑞佛金德致劉放吾將軍的感謝函
圖7-5:2013年3月27日,馬英九總統接見英國老兵費茲派翠克上尉
圖7-6:劉放吾將軍及劉偉民所著《劉放吾將軍與緬甸仁安羌大捷》
圖7-7:公元前207年12月「鉅鹿之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7-8:公元前207年(漢高帝三年)「井陘之戰」經過示意
圖7-9:1976年11月17日午後3時,法、奧兩軍在亞哥拉附近態勢示意
圖7-10:劉放吾將軍見報載「仁安羌大捷」事,眉批「杜撰」兩字
照片目錄
照片1:1942年2月15日,英國駐馬來亞陸軍司令普爾昔伐扛著英國國旗,去向日軍投降
照片2:日軍徵用大象組成山地運輸隊,擔任輜重、輕火砲、彈藥、糧秣的運輸
照片3:1942年2月,英軍在西唐河畔部署陣地狀況
照片4:1942年2月下旬,在仰光街頭之英軍裝甲第7旅裝甲步兵車輛
照片5:1942年3月7日,英軍在仰光實施爆破,港口油庫起火冒出衝天濃煙
照片6:501高地附近到處都是天然「反戰車壕」
照片7:從501高地向南眺望仁安羌附近地形(筆者攝於2014年10月10日)
照片8:1942年4月16日,英軍爆破仁安羌油田景況
照片9:原溝通賓河兩岸交通之鐵橋(遠方為北岸,2014年已拆除)
照片10:由賓河北岸舊鐵橋東耑眺望南岸,油田清晰可見
照片11:2014年賓河新橋建成、舊橋拆除後,兩岸航拍(遠端為北岸)景況
照片12:賓河北岸至蒲甘間地形地貌狀況(筆者攝於2014年10月10日)
照片13:在公路橋上向西所拍「非雨季」之賓河流水及河床狀況(左為南岸)
照片14:由賓河北岸眺望南岸,右邊突出部為未建「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前之501高地
照片15:賓河河床上的軟泥,使英軍支援之戰車無法靠近(遠方為南岸)
照片16:仁安羌、501高地、敦貢、及4月19日英軍脫困路線航拍
照片17:國軍第113團官兵在賓河南岸油田區與英軍戰車士兵交談
照片18:1992年4月21日,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芝加哥會晤劉放吾將軍(一)
照片19:1992年4月21日,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芝加哥會晤劉放吾將軍(二)
照片20:英國在緬甸仰光北郊濤建(Taukkyan)的「戰爭紀念公墓」
照片21:2013年7月7日,劉偉民扶著「仁安羌之戰」陣亡官兵靈位入祀「南嶽忠烈祠」
照片22:在賓河沙洲上,遠眺「仁安羌大捷紀念碑」
照片23:「仁安羌大捷紀念碑」正面
照片24:重慶「黃山抗戰遺址博物館」雲岫樓展示孫立人在仁安羌營救英軍資料
後記
附錄一 相關軍語釋義
附錄二 作戰地區地名中、英文對照表
徵引資料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憲兵司令 王詣典將軍序
本書作者何世同將軍 / 博士 / 教授,是我陸軍官校 37 期同期同學,我砲兵,他步兵;我與他同年、同月、同日出生,我早上生,他晚上生,僅相差一個對時,所以特別有緣,自然視為兄弟,結為相知相惜的摯友。
有軍人背景的博士甚多,但集將軍、博士、正教授於一身的人,則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尤其,何教授出身戰鬥兵科,在營期間大部分時間擔任「指揮職」,一直忙碌於部隊訓練與戰備,根本沒有時間讀書,功課早已荒廢;退役之後,卻能迅速重拾書本,透過「考試」入學,並「自費」進修,在與年輕世代激烈競爭的狀況下,有此成就,可謂國軍建軍史上僅見。
何教授曾是一名傑出的職業軍人,膽大心細,敢於冒險;當過「突擊兵」,跳過「高空」( 即神龍小組 )。1972 年在空降部隊當連長時,率領 1個排,於「無導航」狀況下,空降澎湖狹小的西嶼島,接受參謀總長賴名湯上將現場親校;直到現在,他是唯一帶部隊在此離島實施過「戰鬥跳傘」的人。又在他當連長時,於一次「實兵對抗演習」中,率領所部,翻越數座山頭,深入「敵陣」,伏擊殲滅「敵軍」1 個加強連,開國軍「實兵演習」當場獲頒獎章之先河,他還以此當選了 1974 年的「國軍英雄」。
1979 年 6 月,何教授在歷練空降營長職務 2 年之後,以第 1 名成績考進三軍大學戰爭學院 1980 年班深造,並以第 1 名成績畢業。1988 年 4 月,何教授調任獨立空降特戰旅長,佔少將缺,更連續兩年獲得被視為各級部隊長最高「訓練績效」的「國軍體能戰技競賽大會」師 ( 含獨立旅 ) 級總冠軍。何教授之優秀,大抵如此;可惜的是,他也因光芒太露,又不懂藏拙,成了「出頭鳥」,雖「允文允武」,但最後竟於 47 青壯之齡,被迫早早退役。國軍各級長官之不識人才,亦大抵如此。
個人認為,何教授最了不起的地方是,1994 年 4 月退役後,勇敢選擇了一條與傳統退伍軍人不同的路去走。他拋棄一切身外雜念,謝絕任何應酬活動,有計畫地閉門苦讀;以7年時間,修得碩、博士學位,皆榜首考入,第一個畢業。取得博士學位後,受聘到大學任教,又以 7 年時間,由助理教授、副教授,升到了教授,在在都創造了空前記錄。回顧他「當兵當到將軍、讀書讀到博士、教書教到教授」的完美、傳奇人生,直令人佩服與動容。他樹立了退伍軍人奮鬥的典範,也帶動了在職軍人的讀書風氣;誠如他對我說過的一句話:「不要給自己設限,人生一切都有可能,只要努力。」
何教授退役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為已卸任公職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賞識,著其追隨左右;他在台北攻讀碩士期間,就住於郝先生位於敦化南路金星大廈二樓的「王陽明基金會」辦公室內。其後,他雖南下嘉義中正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接著又到台南崑山科技大學任教,但必會定期北上向郝先生請安,並報告生活狀況與讀書心得,也就此與郝先生結下了「不解緣」。2011 年 7 月,何教授自教職屆齡退休,開始全力投入郝院長「還原抗戰歷史真相」的行列,包括了 2014 年展開的「重返抗日戰場」旅次,與一系列抗戰戰史專書的撰寫。
2013 年 1 月 13 日,個人有幸,與官校同期同學、前戰爭學院院長張鑄勳將軍,一同受創造「仁安羌大捷」的劉放吾將軍哲嗣劉偉民先生之邀,遠赴緬甸,參加冠蓋雲集的「仁安羌大捷紀念碑」落成典禮。由於劉先生不認識何教授,後者又鮮少與外界交流,故無人推薦,所以未在受邀之列。
2014 年 9 月,何教授約我餐聚,詳細詢問我參訪仁安羌戰場時的觀察所見與所獲心得;他告訴我,他正著手研究「仁安羌之戰」,已辦妥緬甸簽證,準備 10 月上旬也要到仁安羌,實地了解一下「仁安羌之戰」作戰地區的「地形特性」與「兵要地誌」。何教授說,他仔細研究了中、英、日交戰三方的資料,發現各有人說謊與杜撰,致使這段歷史的真相不見了;現在我們看到的「仁安羌之戰」紀事,只是「故事」而已,裡面暗藏了許多「各取所需」的「虛構情節」,有「撥雲見日」,恢復歷史原本面貌的必要。
2015 年 5 月,張鑄勳將軍發表了一篇名為〈仁安羌大捷戰場巡禮─國軍第一一三團揚譽國際的作戰〉的專文,明確指出「指揮」創造「仁安羌大捷」者,是劉放吾團長,不是孫立人師長;後者的角色,頂多是「指導」,引起研究抗戰史學界的廣泛重視,包括何教授在內。
2017 年 6 月,何教授在國防大學出版的《國防雜誌》中,發表了一篇5 萬多字的〈1942 年「仁安羌之戰」始末〉論文,首次表達了他對「仁安羌之戰」的看法;但這篇論文,顯然只是何教授對此戰研究開始的淺論,而不是結束。這些年來,何教授雖然陸續出版了 9 本專書,其中 7 本與抗戰有關;但他在忙碌之中,並未忘記對「仁安羌之戰」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今年 10 月 23 日,是他新書《扭轉乾坤─石牌要塞保衛戰》發表的前一天,他約我晚上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餐會,同時交給我歷時 7 年多才完成,初步訂名為《真相被掩蓋的「仁安羌大捷」》( 後來改成現名 ) 的厚厚一疊書稿,並囑我為此書作序;對於他不忘初衷,對研究「仁安羌之戰」的鍥而不捨精神,驚訝、感佩之餘,也欣然同意。
之後,我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認真拜讀,努力消化,收獲甚大。當讀到中、英、日三方扭曲、杜撰、掩蓋真相時處,不禁數度掩卷嘆息;讀到劉放吾團長立功疆場的表現,與戰功被掠奪後的屈身守分,及不爭功的淡泊名利修養,崇敬之外,更感動不已。
拜讀本書之後,才讓我真正見識到,我這位兄弟同學的讀書用功,治學嚴謹,思維細密,長於分析,精於論述。以新編第 38 師所編〈燕南羌戰鬥詳報〉中的 4 張「作戰要圖」為例,他居然能找出一般人發現不了的「杜撰情節」。也在英緬軍長史林姆的回憶錄《反敗為勝》中,找到了他將英軍為「國軍所救脫困」,說成「自行脫困,與國軍無關」謊言的證據。在在展現了他研究戰史的真實工夫,令人佩服。
本書使用方法,完全不同於傳統戰史撰寫模式;是何教授軍事背景、史學功力、戰略修養、戰術底蘊、及論述邏輯,尤其是繪製「作戰要圖」技術的綜合呈現。全書公正客觀,深入淺出,活潑流暢,次序分明,易看易懂,讀來有如行雲流水,即使對一般無軍事素養者而言,亦能一看就懂,故可作一般大眾讀物。復因考證仔細,注釋詳實,具極高學術價值,又能成研究此領域的必讀書目。
雖如何教授所說,此書是冷門書籍,他不在乎「銷路」如何?只求為歷史「留真相」,總有一天,會成修正現行史書的根據。惟個人認為,本書之問世,必能引起震撼,一如書名所曰「撥雲見日」一樣,不但對「仁安羌之戰」的真相,收到「一鎚定音」的效果,更能引起所有炎黃世宙,打破西方列強以「霸權史觀」,壟斷二戰「話語權」的共鳴;相信所有人讀過本書後,對於抗戰戰史,一定會有一番新的體認;我願在此強力推薦。
謹識
2024 年 12 月 28 日
自序
本書,是筆者繼《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堅苦卓絕─國民革命軍抗日戰史》、《間不容髮─黃河花園口決堤》、《瞄準平型關》、及《扭轉乾坤─石牌要塞保衛戰》後,撰寫的第 7 部關於抗日戰史專書。連同《運籌帷幄•因敵制勝─大軍統帥學教室》、《以史為鑑話領導》兩本「兵學」與「領導」領域的著作,總計 10 年以來,出版了 9 本書,都 2 百 30 餘萬字,差堪告慰「週休七日」的軍旅與教職退休後生活。
仁安羌位於緬甸中西部,伊洛瓦底江與賓河會流處東南畔 ( 位置見圖3-8),東北距曼德勒直線 283 公里,東南距仰光直線 550 公里,因盛產石油,在日軍計畫攻略緬甸之時,即設定其為攻所必克的「戰略目標」。
1942年4月中旬,一路敗退之英軍,為追擊之日軍「攔截」於賓河南岸,就在難逃被殲滅命運的絕望關頭,為劉放吾所率領的「中國遠征軍」新編第 38 師第 113 團所救,是謂「仁安羌之戰」,亦即國軍戰史所稱的「仁安羌大捷」。而整個作戰的緣起、經過、結果、影響,與其所衍生的各種「有真有假」的不同版本、不同說法,堆積出來,就是本書所說的「仁安羌故事」。
西諺有云:「Stories can be ¬ctional」( 故事可以虛構 );由此看來,「故事」與「虛構」,在西方人的概念上本是同義詞。本書之所以冠以「故事」標題,就是因為交戰的中、英、日三方,事後各有人撒謊、杜撰與隱匿,製造出了許多「虛構情節」的原因。其中,軍隊被拯救的英方,為了「面子」,與對中國人的歧視與傲慢,選擇了「說謊」,將英軍出圍,「虛構」成「自行脫困」,並「醜化」中國軍隊「沒有軍紀」觀念。打了敗仗的日方,也為了「面子」而「輕輕帶過」,故意忽略中國軍隊在此役中的角色。至於打勝仗的中國軍隊,則有長官為了「搶奪部下戰功」,竟「掩蓋真相」、「演義故事」,而「虛構」了其「親自指揮」的情節;這裡的「長官」,指的就是新編第 38 師師長,孫立人將軍。
再從另一方面看,由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政府就因內戰失敗而退到台灣,不但喪失二次大戰的「話語權」,更忽略了緬戰戰史的整理。又因受到一些前述中、英、日三方人物對該戰真相的刻意掩蓋與扭曲,及1955 年「孫立人案」的影響,致使這段中國在抗戰期間揚威「國際戰場」的光榮事蹟,變得晦暗不明,甚至被人遺忘。更有甚者,我方所有「官版」抗戰史,居然也「統一口徑」,將一些「虛構」的「仁安羌故事」,當成了事情的「真相」來載述。
影響所及,現在一般人刻板印象中對「仁安羌之戰」的認知,已經很難見到原本的面貌。雖如西諺所云:「Truth is only one」( 真相只有一個 ),但「真相」也往往容易被「虛構」的「假相」所掩蓋、甚至替代;就像大家熟知明人羅貫中的「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卻少有人知道晉人陳壽的「正史」《三國志》一樣。為了不使青史成灰,筆者遂決定本「中立客觀」立場,對「仁安羌故事」作仔細研究與嚴謹考證,在「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原則下,以「去偽存真」,期能「撥雲見日」,還原這段歷史的真相,於是有了相關論文與本書的撰寫與發表。
先是,2014 年 4 月,前行政院長 郝柏村伯伯,自費帶著我們這群退役將校及抗戰戰史研究者,從抗戰「司令台」重慶為起點的「華中行」開始,作了六次名為「重返抗日戰場」的「參謀旅行」。走訪中國大陸一些代表抗戰精神,兼顧地方均衡,具有特殊意義,並涵蓋 22 場「大會戰」與「滇西作戰」主戰場的地方;以緬懷先烈,憑弔死難,並找回抗戰歷史的真相。
筆者有幸追隨 郝伯伯左右,在他老人家醍醐灌頂、親考親教下,由是茅塞頓開,思路泉湧;又傳承自他老人家「還原抗戰歷史真相」的「使命感」,遂孜孜不倦於抗戰戰史耙梳,一刻不敢懈怠,才累積出了以上的研究成果。
在「重返抗日戰場」過程中, 郝伯伯多次語重心長地叮囑筆者:研究抗戰戰史,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先實地瞭解戰場地形後,才能動筆去寫。筆者謹遵訓勉,所撰寫成書的抗戰戰史,都先到現地仔細查看研究過:花園口、平型關、石牌要塞如此,本書的「仁安羌故事」亦復如此。
2014 年 7 月,當第 2 次「重返抗日戰場」的「華北行」結束後, 郝伯伯原計畫是年 12 月作第 3 次的「重返抗日戰場」旅行時,除了造訪廣西南寧崑崙關、雲南昆明及滇西地區的「華南行」外,並擬進入緬甸,實地考察當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幾個重要戰場。但後來因 郝伯伯「身分敏感」,且又考慮「安全問題」而作罷。不過,筆者基於研究「仁安羌之戰」的熱情,遂向 郝伯伯報告,利用「華南行」之前的空檔時間,於 10 月 7日至 13 日,自行安排了一趟為期 2 週的「緬甸行」;由仰光、同古、曼德勒、蒲甘,來到仁安羌,作了一次深度的仁安羌古戰場巡禮。
「仁安羌之戰」,是中國軍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之外,在「國際戰場」上的一場勝仗;也是中國軍隊自「甲午戰爭」挫敗以來,第一次「境外作戰」的奏捷,歷史意義格外重大。
在這場戰鬥中,「中國遠征軍」以一個不滿千人的小型步兵團,擊潰數倍兵力之優勢日軍,不但成功營救了所有緬甸英軍的「有生戰力」,創造了無法用「兵學理論」詮釋的「奇蹟」;更阻斷了日軍以此為跳板,攻略印度,甚至西進與納粹德國會師的企圖,直接關係整個二戰「同盟國」的戰略佈局,與此下的世界歷史之發展,其影響不可謂不大。遺憾的是,掌握二戰「話語權」的西方列強,在其戰史中,卻刻意不提此事,令人遺憾,更令人憤怒。
2014 年 12 月 19 日,「重返抗日戰場」的「華南行」結束後,筆者立即彙整三次「重返抗日戰場」觀察所見,及 郝伯伯沿途口述講評資料,編撰成《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一書,由「遠見天下文化公司」於 2015 年 6月出版。其後,筆者就開始全心投入「仁安羌之戰」的研究,先完成了一篇名為〈1942 年「仁安羌之戰」始末〉、約 5 萬 4 千字的專文,獲登載於2017年6月國防大學出刊的《國防雜誌》第32卷第2期,共48頁(見圖7-6)。但因受該期刊規格、篇幅與字數限制,覺得未能暢所欲言,加上後來發現尚有許多證據薄弱與論述不足之處,故對此篇論文不能滿意;遂又不斷蒐集整理更多資料,歷 7 年 6 個月的陸續增刪修補,終於完成了本書之撰寫。
本書共 7 章,約 20 萬字,附圖 66 張,包括自繪「作戰要圖」35 張;並於適當位置插入相關地形、地物、文件、以及人物與衛星、航拍照片 24張,期能對各種狀況作最清晰完整的表達與論述。各章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導讀〉,區分「緒言」、「要圖之調製與說明」、「凡例」等 3 節。旨對本書作一般性之說明,俾便閱讀。第二章〈日軍攻略緬甸的緣起〉,區分「日軍南方作戰原無進攻緬甸計畫」、「泰國問題的解決」、「南方作戰順利的鼓勵」、「摩爾門的臨門一腳」等 4 節。旨在論述日軍發動「南方作戰」,從原本沒有進攻緬甸
的計畫,到立即以第 15 軍負責攻略緬甸的決策過程與行動轉折。第三章〈英軍「棄緬保印」一路不戰而退〉,區分「英軍西唐河的慘敗」、「英軍不戰而放棄仰光」、「國軍成了英國棄緬保印的犧牲品」、「日軍的曼德勒會戰構想」等 4 節。旨在論述面對日軍進攻,英緬軍在「棄緬保印」構想指導下,不戰而放棄摩爾門及仰光,全面向西退卻;並誘使「中國遠征軍」投入,負責「仰曼鐵路」( 仰光至曼德勒 ) 以東地區之作戰,實則掩護其退卻。日軍則於越過泰緬邊境大山,沿濱海地區一路追擊,於不戰而進入仰光後,立即以海運增兵,並策定以「中央壓迫」與「兩翼包抄」為指導概念的「曼德勒會戰計畫」,展開攻略整個緬甸之作戰。第四章〈日軍向伊洛瓦底江方面的追擊〉,區分「英軍退入伊洛瓦底
江流域」、「日軍一路尾隨追擊英軍」、「日軍攔截英軍於仁安羌」、「英軍難逃被日軍包圍殲滅的命運」等 4 節。旨在說明英緬軍在伊洛瓦底江東岸之退卻狀況,及日軍第 33 師團「縱隊追擊」之部署與行動,最後攔截英緬第 1 師及裝甲的 7 旅一部於仁安羌,造成全殲所有英緬軍、包括在東敦枝之英印第 17 師和裝甲第 7 旅另部的有利態勢,也為接下來的「仁安羌之戰」揭開了序幕。
第五章〈劉放吾團長創造了「仁安羌大捷」〉,包括「劉放吾團奉命前往應援英軍」、「賓河北岸的戰鬥」、「賓河南岸的戰鬥」、「仁安羌大捷改寫了二戰歷史」等 4 節。旨在鋪陳新編第 38 師第 113 團奉「中國遠征軍」羅卓英司令長官命令,應援英軍作戰,暫歸英緬軍長史林姆指揮,分別在賓河南北兩岸擊退日軍,解救英軍,創造「仁安羌大捷」的全過程;特別注意對新編第 38 師師長孫立人,與第 113 團團長劉放吾,在這場作戰中「角色」的釐清。
第六章〈掩蓋「仁安羌之戰」真相的幾個源頭〉,包括「燕南羌戰鬥詳報開掩蓋真相之端」、「扣上師帽子的團作戰要圖」、「《緬甸蕩寇志》等同源資料接力扯謊」、「英緬軍長史林姆的謊言」等 4 節。本章是本書論述的重心,旨在抽絲剝繭,耙梳〈燕南羌戰鬥詳報〉及《緬甸蕩寇志》兩件由孫立人師長之侄孫克剛主導、主編的資料,對照實際狀況,佐以史料影本,列出其變造、掩蓋與扭曲真相,為其叔孫立人師長型塑「仁安羌大捷」指揮角色,刻意塗抹真正指揮戰鬥的劉放吾團長、甚至連名字都不讓留的證據。另外,本章亦就英緬軍長史林姆,為了英國人的「面子」,不惜以「不實謊言」,重重「醜化」營救其部隊脫困的國軍第 113 團,詳述其「不講道義」、「恩將仇報」的一面。
第七章〈青史不會盡成灰〉,包括「被遺忘的英雄」、「遲來半個世紀的公道」、「劉偉民為爭取父親歷史榮耀的努力」、「劉放吾將軍樹立了黃埔永遠的典型」等 4 節。旨在闡述締造「仁安羌大捷」的英雄人物劉放吾將軍,在孫氏叔侄刻意掩蓋隱瞞下,本已消失在歷史長河,無人知曉。
但歷經 1963 年香港爆發的「真假將軍案」,及 1992 年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到美國親訪劉放吾將軍,與美國老布希總統親函劉放吾將軍,對其營救英軍和美國記者、傳教士一事致謝,劉放吾將軍之名才重現青天白日的過程。也彙整了劉將軍次子劉偉民先生,為爭取應屬其父之榮耀,及紀念第 113 團在仁安羌犧牲的官兵英魂,鍥而不捨做出的努力。最後,筆者也表達了對劉放吾將軍高風亮節的無盡佩服與追念,因為他樹立了「黃埔精神」的永恆典範。
不過,柴契爾夫人的親訪,與老布希總統的親函,只在感謝劉放吾將軍及第 113 團全體官兵,解救英軍、美國新聞記者與傳教士之恩情,並沒有提到「仁安羌之捷」對二戰「同盟陣營」的重大貢獻與影響。因此,本書除了還原「仁安羌故事」的歷史真相,將「仁安羌大捷」應得的榮耀歸還給劉放吾團長外;更積極的目的,就是要喚起兩岸的中國人團結起來,攜手努力爭取二戰「話語權」,鏟除西方殖民列強「唯我獨尊」的「霸權史觀」,莫讓其繼續抹煞中國在二戰中的犧牲與貢獻,甚至將中國的抗戰排除在二戰之外的不公、不義行為。
在本書付梓之際,特別感謝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先生、陸軍官校 37 期同期同學前國防部長高華柱將軍的鼓勵與支持、感謝同期同學前憲兵司令王詣典將軍的一路相伴與賜序,感謝台南一中六載同窗留美教授歐紹源先生與「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理事于鳳嬌小姐、祕書長奚國華博士的試讀與校對,感謝黎明出版社總編輯楊中興先生等好友們的情義出版。最後,謹將此書獻給 劉放吾將軍,及在「仁安羌之戰」中英勇犧牲的第 113團 202 位官兵在天之靈,祈能佑我國家民族安泰,人民生活幸福。何世同
謹識於台北市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志清樓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
2025 年 1 月 1 日
文章試閱
撥雲見日─仁安羌故事考
第一章 導讀
書名的「仁安羌(葉南陽、燕南羌,彥南揚,Yenangyung)故事」 ,就是1942年4月「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創造「仁安羌大捷」的經緯始末,及其影響與後續狀況的述事。由於「故事」中,當事的中、英、日三方,各有人撒謊、杜撰與隱匿,致「故事」的原本面貌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與掩蓋,而渾濁不明。本文將予詳「考」,以還原歷史的真相,故名「仁安羌故事考」,期能達到「撥雲見日」的效果。
1942年「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作戰,雖然折戢沉沙,歸於失敗,但也有兩次卓越的戰場表現;一次是戴安瀾第200師堅守同古(東吁、東瓜,Taungoo) 13天的「防禦戰鬥」,另一次是劉放吾新編第38師第113團在仁安羌奮勇解救英軍的「攻擊戰鬥」。尤其後者,儘管參戰兵力只是1個小型步兵團,然而卻能一舉擊潰日軍1個加強聯隊,解救英緬軍7千餘人,加上順勢脫逃的英印軍及邊防軍、警察,共計約7萬人(見後文),成為守住印度的「有生戰力」,不但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降,首次在「境外戰場」的勝仗,也影響了爾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歷史意義重大。
遺憾的是,由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政府就因內戰失敗而退到台灣,忽略了緬戰戰史的整理,又因受到一些中、外人物對真相的刻意掩蓋與扭曲,及1955年「孫立人案」的影響,致使這段歷史變得各說各話,而晦暗不明。為完整呈現本戰的全過程與結果,本書論述之範圍,開始於日軍「南方作戰」,結束於國軍解救仁安羌英軍脫困,並置重點於4月18、19兩日,在賓河兩岸戰鬥資料之耙梳,及相關史料檢視與考證。期能釐清事實,還原這段歷史的本來面貌,並論述「仁安羌大捷」在二戰中應有的歷史定位。
第一節 緒言
目前中國大陸對「抗日戰爭」最普遍的說法是,區分「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兩大部分。前者屬於「正規戰」,由國軍擔任;後者屬於「游擊戰」,歸共軍主導。但是這種劃分方法,只是「國內作戰」部分,不但忽略了屬於「聯盟作戰」性質,完全由國軍負責的「國際戰場」作戰,而且也抹煞了1940年「黃橋事件」發生前,國軍在「敵後戰場」上的流血犧牲。 更不用說1942年1月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介石委員長應美國總統羅斯福之請,就任包括泰國、越南在內的「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 中國的抗戰,實質上已經進入與同盟國家「聯盟作戰」的階段,及至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乃正式邁向「國際戰場」領域。
仁安羌位於緬甸中西部,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與賓河(拼?河、平河,Pin River、Pinchong)會流處東南,東北距曼德勒(瓦城,Mandalay)283公里,南距仰光(Yagon)550公里。 因該地盛產石油,故從日軍決心攻略緬甸開始,就是其亟欲奪取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 1942年4月中旬,敗退之英軍,被追擊之日軍「攔截」於此,為「中國遠征軍」所救,是謂「仁安羌之戰」,也就是國軍戰史所說的「仁安羌大捷」;其緣起、經過、結果、影響,以及其真相如何被掩蓋、隱瞞與扭曲?亦即本書所鋪陳的「仁安羌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曾兩度派遣軍隊赴緬甸作戰。第一次,是1942年2月至5月,當時派出的軍隊稱為「中國遠征軍」,但是受美國人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指揮;而緬甸是英國殖民地,故史迪威又要受「英國駐緬甸陸軍」(以下稱「英緬軍」)司令胡敦(Thomas J. Hutton,先)、亞歷山大(Harold Alexander,後)節制。
但在作戰中,英國不顧「聯盟作戰」協議,一味「棄緬保印」(見後文論述),不戰而退,造成「中國遠征軍」左翼暴露;而史迪威既無作戰經驗,復又剛愎自用,更不聽戰區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指導,當戰況不利時,竟拋棄職責,先行落跑印度。 致「中國遠征軍」群龍無首,指揮系統瓦解,加上日軍占領臘戍(Lashio),國軍「補給線」被截斷,致十多萬中國最精銳的3個軍(第5、6、66),遭受重大損失; 日軍不但席捲整個緬甸,還占領了怒江以西的中國土地;「中國遠征軍」主力退到怒江以東地區,一部則經密支那(Myitkyina)以北的「野人山」(克欽山,Kachin Mt)進入印度。退卻過程中,這支部隊在遍佈瘴氣、毒蟲的惡劣環境下,翻山涉水,饑病交迫,死難盈野,呈現一幅幅煉獄場景; 到了印度後,幾經整補,成為「中國駐印軍」,惟此非本書所論範圍。
第二次,是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東西夾擊,擊滅地區日軍,大獲全勝,不但收復滇西,攻克緬北,並且還與美軍「戰略會師」於緬甸芒友(木姐,Muse);惟也非本書所述範圍。本書所述,是由日軍攻略緬甸起論,以日、英兩軍在伊洛瓦底江方面的作戰為背景,聚焦於1942年4月18、19兩日,國軍第113團投入解救英軍的「仁安羌之戰」,以及這段歷史真相被掩蓋、扭曲與篡改的經過,和對相關史料的考證。
是戰,後者儘管劉放吾所率參戰兵力,只是1個不足千人的小型步兵團,戰鬥時間不過兩日,戰場範圍僅只十數平方公里,但卻是一場中國自「甲午戰爭」以降,首次在「境外」擊敗日本侵略主義者軍隊,並解救出英軍,保住英國防衛印度及日後反攻緬甸「有生戰力」的一場「國際戰場」勝仗,對二次大戰東南亞、乃至盟國之全球戰略佈局,產生關鍵影響。
設若沒有國軍第113團的投入救援,緬甸英軍也必然會於「太平洋戰爭」一開始的時候,就像西方列強國家軍隊在香港、馬來亞、新加坡、荷屬東印度群島(即今印尼)、以及菲律賓作戰的不堪一擊,整個部隊不是投降,就是被俘一樣,難逃被日軍「包圍殲滅」的命運。果如此,日軍即可順勢占領印度,再揮軍西進,與納粹德國會師於西亞或中東,將可牢牢掌握住歐亞陸權,甚至英國連本土都不保,世界歷史發展將是另外一回事。
遺憾的是,由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政府就因內戰失敗而退到台灣,不但失去二戰「話語權」,也忽略了緬戰戰史的整理;又因受到一些中、外人物對「仁安羌之戰」真相的刻意掩蓋與扭曲,及1955年「孫立人案」的影響,致使這段中國在抗戰期間揚威異域的光榮事蹟,與對二次大戰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英勇表現,變得晦暗不明,甚至被人遺忘。尤其令人錯愕的是,創造「仁安羌大捷」的英雄人物,竟然遭到「掠奪戰功」與「冒名頂替」,完全不見了。
本書論述範圍,始於日軍決心攻略緬甸,及英軍從日軍一入緬開始,就無心保緬,不戰而退的過程,以完整呈現「仁安羌之戰」發生的背景。另外,此部分所述,日軍以兩個「減裝」、「減編」師團,通過泰、緬國境大山後,一路「摧枯拉朽」,直取仰光的「所向無敵」進攻,對照英軍不堪一擊的潰敗場景;剛好對照出劉放吾團長臨危受命,孤軍深入、以寡擊眾、以劣擊強之傑出表現,也適足反映國軍第113團創造「仁安羌大捷」的艱辛不易與難能可貴。
1942年4月18日與19日兩天之「仁安羌之戰」,及對相關史料與人物之評析和考證,是本書論述的重心;旨在釐清一些長久以來各說各話,存有爭議的問題。諸如:在「仁安羌之戰」中,英、日兩軍究竟何時進入仁安羌?英軍到底是被日軍「包圍」、還是被日軍「攔截」於仁安羌?英軍「被困」後,是自行脫困,還是因為國軍馳援而「脫困」?目的在重建戰場,揭穿英軍軍長史林姆(William Joseph Slim) 回憶錄中相關不實之言,與其對中國軍隊的醜化。
此外,在這場戰鬥中,指揮國軍第113團作戰的人,明明是該團團長劉放吾,怎麼成了「擅離職守」、「輕車簡從」而來,對該團暫無「指揮權」的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旨在還原這段歷史的真相,期能「撥雲見日」,將「英雄」的光輝,還給真正的「英雄」;同時也讓世人重新認識,「仁安羌大捷」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影響。
相關重要資料,除引以原文、原圖外,並附以現地或原件照片佐證。筆者又以google「衛星空照地圖」為底本,對照當年與現今地圖,「自行繪製」附有「比例尺」之「作戰要圖」;地形狀況,係以「深色」疊壓「淺色」方式,顯示「等高線」。而凡文中所見地名,要圖上均能尋得,俾利閱者參照。
第二節 要圖之調製與說明
「要圖」調製,應是研究「戰爭」(或「作戰」)最基本之步驟與方法,其目的有二:一是「圖示地形」或「圖解狀況」,以補文字敘述之可能不足;另一是使作戰相關之力、空、時因素與作戰地區地形(地理)相結合,明示交戰雙方之「戰爭指導」、「戰略判斷」、「戰略構想」、「兵力部署」、「行動概要」與(或)「戰略態勢」,以作瞭解戰爭與進一步分析「戰爭」(或「作戰」)之依據。
調製之要領,係針對狀況,就兵力、兵力位置,及其他相關動、靜態資料,結合地形,製作「示意要圖」,俾使作戰態勢一目瞭然,以利對相關課題之分析與評論。在調製程序上,為求精準,先以衛星空拍圖為主,再參照相關地圖,繪成「作戰地區」地形與地物要圖;地物包括:城鎮、村落、鐵路、公路及其他人為建物。然後再在圖上加注「軍隊符號」與「說明文字」,以呈現所望之作戰狀況與相關命題。
「地形」,在戰略上又稱「地障」,《孫子兵法•地形第十》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又曰:「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現代兵家亦視其為「第四軍種」。因此,本書所調製之要圖,或依需要下載衛星空照圖,直接顯示地形狀況;或在自繪之要圖中,使用深色疊壓淺色方式,以顯示地形,顏色愈深,高度愈大。
本書「作戰要圖」中的「軍隊符號」,使用國際通用的軍事地圖規格,以「藍色」示「我軍」,以「紅色」示「敵軍」;部隊行動,通常以「實線箭頭」示前進,「虛線箭頭」示後退。書中所有附圖,除另有注記者外,上方一律朝北。敵我雙方之兵力與兵力位置,視需要使用文字、代號或符號標記;交戰之敵我兩軍,以「面敵方向」為準,區分左右。因此,甲軍之右翼,即為乙軍之左翼;甲軍之左翼,即為乙軍之右翼。本書使用之之「軍隊符號」識別,見圖1示意。
圖1:本書使用之中、日兩軍「軍隊符號」識別
第三節 凡例
本文所引之專書,若標題過長,僅於第一次出現時列其全部,第二次出現時,僅列作者及簡化之書名;簡化後的書名,見載於第一次出現書名後之( )內,以避其冗。英文著作,於第二次出現時,則列作者與op.cit.及頁數。
本書引用甚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撰之「日軍對華作戰紀要」系列翻譯叢書;因編者、譯者、書名,加上出版資料,文字太長,故於第二次出現時,僅列書名。另外,凡翻譯書籍第二次出現時,均省略譯者,以免其贅。
本書中之紀年、軍隊番號、兵力數量,除引文內數字照錄「原文」外,餘均使用阿拉伯數字。各章之附圖,依章次編號;例如:第二章為圖2-1、2-2…,第三章為圖3-1、3-2…,餘此類推,以便檢閱。
「括號」示以( ),其內之「括號」,示以﹝﹞;例如:第55師團步兵第143聯隊(宇野支隊)主力(欠登陸於巴蜀﹝班武里,Prachuap﹞之第2大隊)於8日0300時進入泊地。又,引文中,﹝﹞內文字,為原文;( )內文字,為筆者所加。
此外,本書基本上屬於「戰爭」與「戰史」研究,使用甚多「軍語」;其定義,以引1973年三軍大學戰爭學院「野戰戰略教官組」所撰印之《大軍指揮要則》為主, 此亦當時該校校長余伯泉上將所創見;此外,並參考《國軍軍語辭典》 ,及筆者研習戰略之心得,綜合而成。為統一說法,並使讀者方便閱讀,茲列相關「軍語」及其「釋義」,按筆劃順序彙整條列如〈附錄一〉;除必要者外,不另注出處。
又,二次大戰時期,日軍「南方作戰」(見後文)所及地名,中、英、日文各有譯音,比對搜尋不易,是研究緬甸戰史最感困難的地方。故在本書之本文與注腳中,凡作戰地區地名第一次出現時,除列中文譯名外,亦注其他常見中文譯名與英文譯音於其後( )內,並彙整成〈附錄二〉。
本書共 7 章,約 20 萬字,附圖 66 張,包括自繪「作戰要圖」35 張;並於適當位置插入相關地形、地物、文件、以及人物與衛星、航拍照片 24張,期能對各種狀況作最清晰完整的表達與論述。各章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導讀〉,區分「緒言」、「要圖之調製與說明」、「凡例」等 3 節。旨對本書作一般性之說明,俾便閱讀。第二章〈日軍攻略緬甸的緣起〉,區分「日軍南方作戰原無進攻緬甸計畫」、「泰國問題的解決」、「南方作戰順利的鼓勵」、「摩爾門的臨門一腳」等 4 節。旨在論述日軍發動「南方作戰」,從原本沒有進攻緬甸
的計畫,到立即以第 15 軍負責攻略緬甸的決策過程與行動轉折。第三章〈英軍「棄緬保印」一路不戰而退〉,區分「英軍西唐河的慘敗」、「英軍不戰而放棄仰光」、「國軍成了英國棄緬保印的犧牲品」、「日軍的曼德勒會戰構想」等 4 節。旨在論述面對日軍進攻,英緬軍在「棄緬保印」構想指導下,不戰而放棄摩爾門及仰光,全面向西退卻;並誘使「中國遠征軍」投入,負責「仰曼鐵路」( 仰光至曼德勒 ) 以東地區之作戰,實則掩護其退卻。日軍則於越過泰緬邊境大山,沿濱海地區一路追擊,於不戰而進入仰光後,立即以海運增兵,並策定以「中央壓迫」與「兩翼包抄」為指導概念的「曼德勒會戰計畫」,展開攻略整個緬甸之作戰。第四章〈日軍向伊洛瓦底江方面的追擊〉,區分「英軍退入伊洛瓦底
江流域」、「日軍一路尾隨追擊英軍」、「日軍攔截英軍於仁安羌」、「英軍難逃被日軍包圍殲滅的命運」等 4 節。旨在說明英緬軍在伊洛瓦底江東岸之退卻狀況,及日軍第 33 師團「縱隊追擊」之部署與行動,最後攔截英緬第 1 師及裝甲的 7 旅一部於仁安羌,造成全殲所有英緬軍、包括在東敦枝之英印第 17 師和裝甲第 7 旅另部的有利態勢,也為接下來的「仁安羌之戰」揭開了序幕。
第五章〈劉放吾團長創造了「仁安羌大捷」〉,包括「劉放吾團奉命前往應援英軍」、「賓河北岸的戰鬥」、「賓河南岸的戰鬥」、「仁安羌大捷改寫了二戰歷史」等 4 節。旨在鋪陳新編第 38 師第 113 團奉「中國遠征軍」羅卓英司令長官命令,應援英軍作戰,暫歸英緬軍長史林姆指揮,分別在賓河南北兩岸擊退日軍,解救英軍,創造「仁安羌大捷」的全過程;特別注意對新編第 38 師師長孫立人,與第 113 團團長劉放吾,在這場作戰中「角色」的釐清。
第六章〈掩蓋「仁安羌之戰」真相的幾個源頭〉,包括「燕南羌戰鬥詳報開掩蓋真相之端」、「扣上師帽子的團作戰要圖」、「《緬甸蕩寇志》等同源資料接力扯謊」、「英緬軍長史林姆的謊言」等 4 節。本章是本書論述的重心,旨在抽絲剝繭,耙梳〈燕南羌戰鬥詳報〉及《緬甸蕩寇志》兩件由孫立人師長之侄孫克剛主導、主編的資料,對照實際狀況,佐以史料影本,列出其變造、掩蓋與扭曲真相,為其叔孫立人師長型塑「仁安羌大捷」指揮角色,刻意塗抹真正指揮戰鬥的劉放吾團長、甚至連名字都不讓留的證據。另外,本章亦就英緬軍長史林姆,為了英國人的「面子」,不惜以「不實謊言」,重重「醜化」營救其部隊脫困的國軍第 113 團,詳述其「不講道義」、「恩將仇報」的一面。
第七章〈青史不會盡成灰〉,包括「被遺忘的英雄」、「遲來半個世紀的公道」、「劉偉民為爭取父親歷史榮耀的努力」、「劉放吾將軍樹立了黃埔永遠的典型」等 4 節。旨在闡述締造「仁安羌大捷」的英雄人物劉放吾將軍,在孫氏叔侄刻意掩蓋隱瞞下,本已消失在歷史長河,無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