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與過去和好

原文書名:When the Past Is Present


4717702129392與過去和好
  • 產品代碼:

    4717702129392
  • 系列名稱:

    Talent
  • 系列編號:

    1MB020X
  • 定價:

    450元
  • 作者:

    大衛.里秋博士David Richo
  • 譯者:

    梁麗燕
  • 頁數:

    336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023
  • 出版日:

    20251023
  • 出版社:

    啟示(城邦)
  • CIP:

    176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過去的創傷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療癒自己、修復生命的恩賜!
本書帶你更新自己的心靈,
走出人際關係的困境,尋回真正的愛與信任。
人類天生就有一種傾向,會重演往事,或是把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投射在過去的人物身上,如果這段過去牽扯到昔日的情感創傷、痛苦和失落,情況就更為明顯。
這種現象,佛洛伊德稱之為「移情」。移情作用無所不在,因為我們在成長歷程中,都會經歷許多失落與創傷,這些創傷被我們藏在心靈深處,就像一顆未爆彈,隨時會干擾我們目前的生活、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
在本書中,心理治療師大衛.里秋博士深入探討「移情」的來龍去脈,教導我們如何意識到自己陷入過去,以及該怎麼做,才能從這個毀滅性的模式中將自己釋放出來。他提醒我們,我們會不自覺地將童年或前段關係中的感受、需求、期望和信念,轉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人們身上──包括我們的親密伴侶、家人朋友,甚或是點頭之交。
里秋博士以三十多年擔任心理治療師的經驗,幫助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了解童年創傷會如何重現在成人的關係中,將它轉化為療癒的助力。
◆找出並治療我們從過去帶到現在的情感傷痛,不讓它繼續破壞現今的人際關係。
◆當我們對他人產生強烈的好感或反感時,就要注意,我們可能有未竟之事等待處理。
◆善用「正念」,活在當下的現實中,且培養出真正的親密關係。
本書帶領我們與自己的內在心靈對話,從過去創傷所帶來的影響中,回溯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未竟之事,並逐步釐清自己與他人的真實面貌,以5A為基礎:關注(Attention)自己的真實狀況、接納(Acceptance)彼此的一切、欣賞(Appreciation)並珍惜對方的價值、適時展現愛與情感(Affection)、以容許(Allowing)代替控制,建立健全而堅實的人際關係,尋回真正的愛與信任。

作者簡介


姓名:大衛.里秋博士David Richo
資深心理治療師、教師、工作坊帶領者與作家。他以婚姻、家庭與兒童諮商見長,非常強調心理及靈性的重要。除了從事心理治療外,也在加州聖塔巴巴拉和舊金山帶領避靜團體。目前在全美各地的依沙蘭靈修中心(Esalen institute)、靈磐避靜中心(Spirit Rock Retreat Center)、聖塔巴巴拉市立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處授課,並常在英美各地舉辦工作坊。
他把榮格、佛洛依德、超個人學派的觀點巧妙融入專業實務中,亦常在作品中引用文學與詩歌,激起讀者的共鳴並從中獲得啟發。他著有多本探討心靈的作品,包括《回歸真我》、《當恐懼遇見愛》、《信任的療癒力》。

譯者簡介


姓名:梁麗燕

出生於台灣南投。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法國暢銷書作家妙麗葉巴貝里來台座談會隨身口譯。翻譯作品有《新世紀旅行百科全書》系列(合譯)。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專業佳評】
本書主題明確,用相當平實的筆調,深入探討移情的來龍去脈,幫助讀者搜尋生命中至為關鍵、且未完成或遺憾的故事,並逐步釐清自己與他人真實的面貌,藉由轉化、超越的技巧,特別是提出、處理、解決與整合,裝備自己去迎接健全的人際關係。本書也提供許多非常實用的自我療癒技巧,相當適用於普羅大眾。
──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
多數人不自覺地想要在親密關係中去完成與父母間的遺憾。本書鼓勵讀者勇敢地為生命負責,通過覺察自己的移情作用及書中的練習,意識到生命可以充滿選擇,不需為童年經驗所限制。本書難能可貴的以榮格的靈性意識,提昇佛洛依德的移情心理學,幫助讀者在學習轉化關係的功課時,涵蓋心理與靈性的雙重向度。
──張宏秀,心理治療師及婚姻家族治療督導
本書以一種更普及的角度,邀請每個生命深入自己的生活現象場。只要我們有了覺察,意識到過往隱約影響著現在的許多層面,我們就能透過這本書接觸與學習真正治癒自己的途徑;終止成為過去的受害者,不再讓傷痛以無意識的方式進行著,讓生命有了真正的自由與滋養,完成成長與蛻變。
──蘇絢慧,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里秋博士以溫和而充滿同情的方式逐步引領,幫助我們追尋個人的生命轉化。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文字清楚易懂、條理分明,並且引人思考,啟發人心。
──瑪莎.貝克(MARTHA BECK),美國知名心靈諮商、生涯輔導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