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心理學的40堂公開課:探索複雜的人性隱微,解密人類行為模式與思維形塑的科學之路
原文書名:A Little History of Psychology
產品代碼:
9786263108813系列名稱:
不歸類系列編號:
RV1271定價:
480元作者:
妮基.海耶斯Nicky Hayes譯者:
梁永安頁數:
328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630出版日:
20250630出版社:
麥田(城邦)CIP:
170.9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大歷史的眼光,了不起的知識整合
串連心理學重要概念、理論、實驗與人物
★ 頂尖心理學專家、前英國心理學會會長執筆 ★
★ 耶魯大學出版社知名「小歷史」Little History通識系列 ★
究竟是什麼真正驅使我們做出決定?語言和記憶從何而來?情緒和壓力透過什麼途徑影響我們?為什麼我們的思維有時似乎與我們作對?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度?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一直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力求理解人類的行為、情感和思想。但要如何探究如此難以捉摸的事物呢?
在這部引人入勝的心理學史中,頂尖心理學專家、前英國心理學會會長妮基.海耶斯講述了多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心理學發展故事。海耶斯介紹了包括佛洛伊德、榮格、華生、馬斯洛、法農、塞利格曼和康納曼在內的重量級思想家。她從巴夫洛夫和他的狗、桑代克的貓逃脫迷籠,談到米爾格倫和他著名的電擊實驗,再談到追索二戰為什麼讓整個國家變成幫凶,以及冷戰時期美國CIA的祕密心靈控制計畫,讓我們看到研究人員如何想方設法擴大我們對心智的理解。妮基.海耶斯同時也探討了兒童心智發展、自卑感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關鍵概念,並顯示出心理學研究既可以被用於造福,也可以被用於為禍。
正因為人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心理學也不存在簡單的答案。如同我們從本書看到的,縱觀其發展歷史,心理學一直變得更加豐富、更加相關和更加多元。研究方法的多樣性賦予了心理學力量:當我們因考慮到人的多樣性而拓寬心理學時,這種力量只會更加增強。這本知識小史帶我們踏上了不斷進步的心理學研究之旅,展示了這個領域如何與時並進,以及還有多少事情猶待我們學習。
★ 細數心理學大師與精心設計的心理實驗;
★ 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誕生與消長?
★ 心理學曾經歷哪些黑暗與挑戰?未來要往何處去?
▍兒童的發展到底是由基因決定,還是取決於條件反射(亦即學習)
▍精神分析學派、先天論與行為主義,如何爭奪心理學的主導地位
▍為什麼只要涉及政治議題,人們就會傾向大多數的意見
▍兩次世界大戰如何影響心理學研究走向?獨裁暴政是如何形成的
▍美蘇冷戰期間,科學家曾祕密實驗研究洗腦技術與吐露真實的逼供手段
▍對神經傳導物質的研究成果與發現,如何拓展了心理學的領域
▍從日本、中國到俄羅斯、印度和南美,心理學在全球展現出哪些多樣性
文森說書|YouTuber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蘇俊濠(哈理斯)|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主題作家
—專業推薦
「這是一本做為科學的心理學的歷史,內容引人入勝,涵蓋全面,可讀性極強……對所有想尋找一本這領域具吸引力且讓人愉快的入門之作的人,我熱烈推薦這書。」
──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這本小史迷人而富於洞察力,是任何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作。海耶斯是個步履穩健、有同理心和知多識廣的嚮導,一路上導覽了許多關鍵的心理學概念。」
──安娜.沙夫納(Anna Katharina Schaffner),著有《自我完善的藝術》(The Art of Self-Improvement)
「妮基.海耶斯以生動活潑的文筆呈現了心理學領域的主要觀念、發現、爭議和人物。」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著有《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
「妮基.海耶斯引領讀者穿過色彩繽紛的心理學歷史,生動地記述了科學與文化在整個心理學歷程中的動態拉鋸戰。」
──埃里卡.迪克(Erika Dyck),著有《迷幻精神病學》(Psychedelic Psychiatry)
大歷史的眼光,了不起的知識整合
串連心理學重要概念、理論、實驗與人物
★ 頂尖心理學專家、前英國心理學會會長執筆 ★
★ 耶魯大學出版社知名「小歷史」Little History通識系列 ★
究竟是什麼真正驅使我們做出決定?語言和記憶從何而來?情緒和壓力透過什麼途徑影響我們?為什麼我們的思維有時似乎與我們作對?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度?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一直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力求理解人類的行為、情感和思想。但要如何探究如此難以捉摸的事物呢?
在這部引人入勝的心理學史中,頂尖心理學專家、前英國心理學會會長妮基.海耶斯講述了多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心理學發展故事。海耶斯介紹了包括佛洛伊德、榮格、華生、馬斯洛、法農、塞利格曼和康納曼在內的重量級思想家。她從巴夫洛夫和他的狗、桑代克的貓逃脫迷籠,談到米爾格倫和他著名的電擊實驗,再談到追索二戰為什麼讓整個國家變成幫凶,以及冷戰時期美國CIA的祕密心靈控制計畫,讓我們看到研究人員如何想方設法擴大我們對心智的理解。妮基.海耶斯同時也探討了兒童心智發展、自卑感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關鍵概念,並顯示出心理學研究既可以被用於造福,也可以被用於為禍。
正因為人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心理學也不存在簡單的答案。如同我們從本書看到的,縱觀其發展歷史,心理學一直變得更加豐富、更加相關和更加多元。研究方法的多樣性賦予了心理學力量:當我們因考慮到人的多樣性而拓寬心理學時,這種力量只會更加增強。這本知識小史帶我們踏上了不斷進步的心理學研究之旅,展示了這個領域如何與時並進,以及還有多少事情猶待我們學習。
★ 細數心理學大師與精心設計的心理實驗;
★ 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誕生與消長?
★ 心理學曾經歷哪些黑暗與挑戰?未來要往何處去?
▍兒童的發展到底是由基因決定,還是取決於條件反射(亦即學習)
▍精神分析學派、先天論與行為主義,如何爭奪心理學的主導地位
▍為什麼只要涉及政治議題,人們就會傾向大多數的意見
▍兩次世界大戰如何影響心理學研究走向?獨裁暴政是如何形成的
▍美蘇冷戰期間,科學家曾祕密實驗研究洗腦技術與吐露真實的逼供手段
▍對神經傳導物質的研究成果與發現,如何拓展了心理學的領域
▍從日本、中國到俄羅斯、印度和南美,心理學在全球展現出哪些多樣性
文森說書|YouTuber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蘇俊濠(哈理斯)|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主題作家
—專業推薦
「這是一本做為科學的心理學的歷史,內容引人入勝,涵蓋全面,可讀性極強……對所有想尋找一本這領域具吸引力且讓人愉快的入門之作的人,我熱烈推薦這書。」
──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這本小史迷人而富於洞察力,是任何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作。海耶斯是個步履穩健、有同理心和知多識廣的嚮導,一路上導覽了許多關鍵的心理學概念。」
──安娜.沙夫納(Anna Katharina Schaffner),著有《自我完善的藝術》(The Art of Self-Improvement)
「妮基.海耶斯以生動活潑的文筆呈現了心理學領域的主要觀念、發現、爭議和人物。」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著有《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
「妮基.海耶斯引領讀者穿過色彩繽紛的心理學歷史,生動地記述了科學與文化在整個心理學歷程中的動態拉鋸戰。」
──埃里卡.迪克(Erika Dyck),著有《迷幻精神病學》(Psychedelic Psychiatry)
作者簡介
姓名:妮基.海耶斯Nicky Hayes
從事心理學工作凡五十年,出版超過二十五本著名書籍,其中包括《你在想什麼?》(What are you Thinking)、《你和你的大腦》(Your Brain and You)和《社會心理學基礎》(Fundamentals of Social Psychology)。她是二○二二年至二○二四年間英國心理學會會長。
譯者簡介
姓名: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有《愛的藝術》、《存在的藝術》、《聆聽的藝術》、《人類破壞性的剖析》、《Rewire-神經可塑性》等書。
書籍目錄
01 一開始:希臘人、蓋倫和東方的影響
02 演進中的科學:從笛卡兒到達爾文的心智觀
03 菲尼亞斯.蓋吉傳奇:神經心理學的開端
04 心理物理學與早期心理學:測量心智能力
05 無意識心智: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06 先天論觀點:早期智商測驗和優生學的興起
07 行為主義發出的挑戰:刺激-反應學習與對先天論的挑戰
08 工作中的心理學:早期的應用心理學、霍桑研究與人際關係模型
09 測驗的時代:心理測量產業的起源與人格測驗方法
10 理解社會生活:社會心理學之父奧爾波特與馮特
11 完形學派:整體不同於其各部分的總和
12 兩位後佛洛伊德主義者: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13 行為主義的興起︰小艾伯特、操作制約和史金納的美麗新世界
14 發展中的心智︰皮亞傑、格塞爾和維高斯基對育兒的看法
15 缺去的環節︰以需求與驅力解釋動機和馬斯洛帶來的挑戰
16 人本主義運動︰強調全人
17 心理學從軍去︰一個轉折點—應用心理學與軍事研究
18 解釋納粹主義︰對攻擊性的心理分析解釋與生物學解釋
19 從眾和默許:阿希和米爾格倫的服從研究
20 心智的回歸:米勒、布魯納和奈瑟——認知方法的倡導者
21 情緒與壓力:戰鬥或逃跑反應、壓力和心理免疫學
22 關係發展:印記作用、關係的形成與「母愛剝奪」的爭論
23 社會學習:群體衝突、規範與領導風格
24 改變態度:認知失調、態度測量與偏見理論
25 冷戰時期的心理學:明尼蘇達飢餓實驗與中情局精神控制實驗
26 挑戰精神病學正統:對醫學模式的批判與反精神病學運動
27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個人空間、吸引力測量、旁觀者介入和個人主義取向
28 歐洲的社會心理學:群體歸屬對認知與行為的影響,及意義的共同建構
29 全球心理學:從日本、中國到俄羅斯、印度與南美洲
30 文化與自我:法農與殖民視角下的認同理論
31 神經心理學的發展:神經傳導物質、藥物、睡眠剝奪與腦結構的手術鑑識
32 進入電腦時代:認知、注意力與記憶的訊息處理模型
33 理解知覺:我們如何詮釋所感知事物的理論
34 控制與個人能動性:習得性無助、控制觀與歸因理論
35 社會性兒童:重新評估皮亞傑理論與具有社會意識的兒童
36 先天╱後天之爭持續:智力測驗的類型及其爭議
37 從無助到樂觀:塞利格曼與正向心理學的建立
38 決策歷程:日常判斷與捷思法的利用──康納曼的系統一與系統二思考
39 節點、網絡與神經可塑性:經典計程車司機研究、中風康復、神經網絡與社會情緒
40 方法論革命:解構主義與去殖民化、對正統研究方法的挑戰以及偏頗的抽樣
文章試閱
第13章 行為主義的興起:小艾伯特、操作制約和史金納的美麗新世界
十一個月大的小艾伯特安靜地坐在床上。他伸手要撫摸曾經把玩過的溫馴小白鼠。艾伯特真的很喜歡這隻老鼠。但他的手才剛剛觸碰到小白鼠,身後就響起了一聲錘子砸在鐵欄杆上的巨響。艾伯特驚嚇到猛地彈起,向前仆倒。當他爬起來,再次伸手去觸碰老鼠時,巨響聲再度響起。他向後跌坐並開始啜泣。
一週後,小白鼠再次出現。艾伯特目不轉睛地看著牠,但沒有伸手去摸。小白鼠靠近並用鼻子輕嗅他的手,艾伯特立刻將手縮回。然後他試探性地將手指伸向小白鼠,當他一碰觸到時,令人討厭的聲音再次響起,艾伯特再次跌倒了。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好幾次,到最後,只要艾伯特一看到小白鼠就會開始哭泣並且爬開。
艾伯特(真名道格拉斯.梅里特)原本是個穩定、情緒波動不大的嬰兒,從未因任何事情哭泣,因此研究人員很高興能成功地誘發他的情緒反應。約翰.華生和羅莎莉.雷納在他們的報告中寫道,這是一種完全制約的恐懼反應。五天後,這一反應仍持續存在,艾伯特恐懼的事物甚至擴大到白兔子和毛皮大衣上。進一步的實驗顯示,他害怕的事物越來越多,甚至是有鬍子的聖誕老人面具──艾伯特患上了恐懼症。研究者仍持續進行實驗,直到他一歲又二十一天大為止,他的媽媽才將他從醫院領走。
研究人員感到自豪的是,他們不僅證明了不愉快經驗能誘發嬰兒恐懼,更證明了這些恐懼可發展成全面性恐懼症。在實驗之前,艾伯特是個冷靜、淡漠的孩子,幾乎從不哭鬧,也很少受到驚嚇。現在,他顯然對白老鼠產生恐懼,而且恐懼感擴散到所有白色毛茸茸的物體上。華生和雷納欣喜若狂,他們認為,這對佛洛伊德學派來說是一大打擊──後者恐怕會將艾伯特成年之後的恐懼症,歸因於某個夢境或無意識衝突。歷史並未記載艾伯特母親的想法,但推測她的反應恐怕是不宜發表的。
華生和雷納的研究發表於一九二O年,此時華生在一九一三年提出的行為主義思想已在心理學界廣為人知(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然而,這研究還是開拓了一個過去被佛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學家壟斷的心理學領域。華生沒有用社會心理衝突來解釋心理障礙,而是證明它也可能來自「刺激-反應」學習。這引發了一九三O至一九四O年代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之間,關於精神官能症和恐懼症起源的激烈論戰。
厭惡療法與系統減敏感法
隨著行為主義者採用這種新方法,制約原理被應用在多種心理障礙。最早基於制約原理發展的療法之一是厭惡療法(aversion therapy),其核心概念是:透過將特定事物或行為與令人不快的刺激配對(例如艾伯特與白老鼠的實驗),使人們學會迴避這些事物或行為,從而幫助有反社會強迫行為或不良行為特質的人克服問題。
厭惡療法被應用於多種情境,包括嘗試對男同性戀者進行電擊來「治癒」他們(方法是在他們看到具吸引力男子照片時,只要表現出哪怕一點點性興奮反應就施以電擊)。還有用厭惡療法來治療酗酒,例如在被治療者喝酒前先讓他們服用安塔布司(Antabuse)——這種藥物會引發噁心想吐。其想法是透過制約作用,將飲酒與噁心聯繫在一起,從而打消酗酒者想飲酒的念頭(不過,這招對青少年似乎無效)。
另一項技術是利用學習原理來治癒恐懼症,而非製造恐懼。例如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sation),旨在用一種與恐懼不相容的反應(如放鬆)來取代恐懼的行為反應。這樣做顯然不可能立即產生效果: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事人首先接觸一個最溫和版本的刺激,學習在該刺激出現時保持放鬆。例如,如果你害怕蜘蛛,那麼一開始可能只是讓你看一張蜘蛛網的圖片。一旦成功適應之後,就會換成稍強程度的恐懼物件或情境作為刺激,當事人再次進行放鬆練習,直至能完全不以為意。一步一步地,刺激會越來越接近真實情境,最終當事人能夠面對恐懼源,並學會完全放鬆與控制恐懼源。
其他形式的行為療法也陸續發展,且被證明成效不亞於精神分析法。兩種方法都對某些患者有效,但沒有一種能對所有患者都有效。兩種方法的擁護者都強調自身的成功案例,並各自有一套說詞:精神分析學家指責行為主義者只治療表面症狀而未觸及根本成因;而行為主義者則反駁,表面症狀才是真正重要的,改變行為本身就是實際解決問題。然而,在臨床領域,行為療法的療程相對較快,成本也明顯低於動輒耗時數月或甚至數年的精神分析法,因此它已成為治療某些精神障礙的重要替代方案。
史金納的獎勵觀點與烏托邦
在行為主義影響力日益擴張的過程中,史金納(B.F. Skinner)厥功甚偉,他被視為行為主義的三大創始人之一。史金納闡明了學習理論的多項基本原理,將巴夫洛夫的條件反射研究和桑代克的「效果律」研究融會貫通。他提出,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應性行為(respondents),亦即對刺激的反應,像巴夫洛夫研究的反射動作即屬此類;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operants),是動物(或人類)自發產生的行為,桑代克研究貓在籠子裡的行為(見第七章)即屬此類。反應性行為可透過重複制約來養成,操作性行為則取決於獎勵或行為後果的制約。
史金納成為公認的操作制約權威。他對該理論的各個面向進行了詳盡研究,探究如何透過給予獎勵來積極地強化行為,或透過逃脫或避免不愉快情境來消極地強化行為。他強烈反對用懲罰作為控制行為的手段,因為懲罰只能壓制錯誤行為,不能鼓勵積極的行為──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受罰者做出其他同等錯誤的事情。相反,史金納力主,教育工作者和矯正人員應該透過明智運用獎勵與誘因,逐步塑造行為。
在課堂上,他主張學生透過做對事情所學到的東西會比做錯事情更多,因此應該將學習經驗的安排應盡可能強化獎勵與成就感。史金納相信,既然學習源自刺激-反應連結,只要教學機器經過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從簡單知識逐步到建構複雜知識,其效果就可以與人類教師相當。這些觀點也呼應了奧爾波特在社會心理學中對個體的重視,因此獲得廣泛關注。當時許多教學實驗沿著這種思路推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史金納的核心思想圍繞著「獎勵」展開。他說明不同的獎勵計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而複雜的行為模式可透過他所謂的行為塑造,以每次進步一點點的方式學習。他會從與最終目標微微相似的操作行為開始,透過獎勵訓練這些行為,直到它們能穩定出現為止;接著,他只會獎勵更接近最終目標的行為,最後就能訓練出非常複雜的行為。有傳聞說,他在演講時曾用這套技巧訓練一對鴿子,讓牠們在講桌前打改良版的乒乓球,以此示範行為塑造過程。
正如你可能猜想的那樣,史金納是個烏托邦主義者:他堅信社會工程可以透過應用制約原理來改善社會。他寫過一本名為《桃源二村》(Walden Two)的小說,描繪了一個按照他勾勒路線運作的社會。一九七二年又出版《超越自由與尊嚴》(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一書,主張自由與尊嚴本質上都是神話般的概念,因此社會若能認清這一點,並透過廣泛應用良性制約技巧鼓勵人們成為負責任的公民,社會將變得更美好。毫不意外,這論點引發的爭議比當年精神分析與行為治療的爭論更為激烈。
反對一方的主要代言人是語言學家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真正激怒杭士基的是史金納一九五七年出版的著作《言語行為》(Verbal Behavior)。書中主張,兒童習得語言的原因在於,兒童與他人的互動會精細且無意識地塑造其語言行為。嬰兒牙牙學語時發出各種的聲音,當他們發出類似母語單字的聲音時,父母給予的反應最為積極,這會鼓勵孩子發出更多這一類聲音,其中有些會逐漸形成真正的單字或近似的詞彙。嬰兒周圍人們的正向反應強化了這些行為,促使孩子重複練習。因此,孩子不僅由此學會單字,也會根據所處文化的語法規則,逐漸學會適當使用語言。
語言學家杭士基反對此觀點。他主張,人類有與生俱來的語言能力。語言學習不僅僅是反覆試誤的過程,而是人類天生擁有一種內建的語言習得裝置,使他們能特別有效地學習所處文化中的相關詞彙。此外,他力主語言習得裝置不僅讓人類敏銳地捕捉有意義的詞彙,也掌握到語法規則。每種語言都有與生俱來的語法結構,他稱之為深層結構,例如幼兒簡單的語法︰Daddy ball(爸爸球)或Allgone milk(牛奶沒了)。在杭士基看來,這種深層結構具有普遍性,形成了表層結構的先天基礎(表層結構是指每種語言更為複雜的語法規則)。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