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未來使用說明書:寫給對未來迷惘的人,破除焦慮恐懼,擁抱不確定,培養自己無限可能的大思維

原文書名:Zukunft: Eine Bedienungsanleitung


9786263905399未來使用說明書:寫給對未來迷惘的人,破除焦慮恐懼,擁抱不確定,培養自己無限可能的大思維
  • 產品代碼:

    9786263905399
  • 系列名稱:

    生活視野系列
  • 系列編號:

    BH2052
  • 定價:

    400元
  • 作者:

    佛羅倫絲.高布Florence Gaub
  • 譯者:

    楊婷湞
  • 頁數:

    224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619
  • 出版日:

    20250619
  • 出版社:

    商周(城邦)
  • CIP:

    541.49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本書能喚醒你沉睡的超能力,
為自己設計每一分鐘、每一小時、每一個明日。
你能想像的未來越多,你的每一個選擇會更自由。

***明鏡週刊暢銷書、德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

我們能思考、規劃,並以個人行動塑造未來,因為未來是我們每一個人行動的結果。

你是否正在為眼前最可能失去的事物擔憂?是否害怕變動與意外,因而漸漸失去掌控未來生活的信心?甚至在聽聞到關於未來的種種預言時,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懼?

今日的世界被戰爭、天災、氣候變遷、通貨膨脹、政經局勢變動主宰大環境氛圍,未來在我們的心中從未像此刻這般模糊、動盪、令人不安。

「人類是一種能夠縝密想像未來,並最終能創造未來的生物。」歐洲知名的未來學家佛羅倫絲.高布結合了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和歷史等領域,帶領我們重新思考未來的樣貌,並校正那些根深柢固的誤解與偏見。她想喚醒我們忽略的潛能,驅除對未知的恐懼與無力感,讓我們重拾對未來的想像力與行動力,積極把眼光投向明天。

從未來的定義、啟動說明、安全警告到故障排除,本書就像一份為人類量身打造的操作手冊,協助我們跳脫逃避心態與災難性思考,並且相信自己擁有無限可能。

每一個當下都是改變未來的契機。未來從來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結果。

作者簡介


姓名:佛羅倫絲.高布 Florence Gaub

出生於慕尼黑,政治學家、軍事戰略專家和未來學家,目前擔任羅馬北約國防學院(NATO Defense College)研究部門主任。根據未來情境和趨勢分析,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提供諮詢建議。在本書中解釋了人類為何具備思考未來的能力、如何利用這項能力,以及在極度不確定的時代,這種能力能發揮什麼重要作用。

譯者簡介


姓名:楊婷湞

德國教育系博士班,從事語言翻譯和教學工作。譯有《謝謝生命中的討厭鬼》、《媽媽的情緒練習》、《喚醒心中的白狼》、《觸動人心,非暴力溝通的27個練習》、兒童繪本《說出來沒關係》、《傷心的鱷魚艾菲》、《瑞士黑幕》、《一個人的約會》、《不能沒有父母》等書。

書籍目錄


開場白
進入未來之前

第1章
基本資料:什麼是未來?
1. 未來的主要特徵
2. 用途:為什麼需要未來?
3. 未來的四種類型
4. 起源:未來的故事

第2章
操作裝置和零件:未來的組成元素
1. 開關鍵
2. 現在
3. 過去
4. 開創新局

第3章
正式啟動:未來的運作方式
1. 信心的基礎:掌握知識
2. 與危險共存
3. 想像最美好的一面
4. 意料之外

第4章
安全指南和警告標語
1. 災難性思考
2. 幻想式思維
3. 確定感的錯覺
4. 偽造的未來

第5章
故障排除
1. 未來的賞味期限
2. 看不見的未來
3. 無望的未來
4. 缺乏想像力的未來

結語
未來的保證

推薦序/導讀/自序


我常被問:思考未來的工具有什麼?
人們已發明許多將未來規律化的工具與概念,包含時間、曆法、手錶、願景、風險、黑天鵝、灰犀牛、專案管理、統計與各類預測方法——發明這些的目的,都是為了使我們得以掌握無數個明天。《未來使用說明書》亦是一種掌握未來的方法,它不只介紹工具,更提供理解未來的思維架構。透過分析我們與未來的距離,以及我們能發揮影響的範圍,這本書一步步引導讀者,學會如何與未來建立連結且主動參加未來。
然而,方法只是流程。許多人在掌握方法後,想法仍舊了無新意,問題在於我們不習慣去思考「與現在不同的事物」。本書在不同章節多次提及科幻,因為科幻即是描述人事時地物與現今不同的事,正是促使我們大腦軟化的關鍵。
——未來敘事工場執行長╱未來學家彭?東(黑喜)

德國學術界最具權威的聲音之一。
——記者,前《明鏡週刊》總編輯史蒂芬.奧斯特Stefan Aust

強調主動行動、正面願景與嶄新想法的價值,從而消除人們對未來的恐懼,這是她所具有的罕見才能。
——重量級書評家丹尼斯.薛克Denis Scheck

我們現代最有趣且最原創的思想家之一。
——社會心理學家哈拉德.維策Harald Welzer

氣候變遷、戰爭、通貨膨脹,此刻要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實在不容易。然而政治學家與未來學者高布說明,我們依然有充分理由懷抱希望,以及我們該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獲得更多信心。
——南德日報雜誌Süddeutsche Zeitung Magazin

這位對危機瞭若指掌的女性相信,我們有充分理由保持信心。她就像康德一樣,不僅要賦予我們力量,更真心呼籲不要忍受或承受這個未來,而是要去塑造未來,呼籲我們樂觀思考與積極生活。對於所有怨天尤人的人,以及許多傾向消極主義的政治人物與媒體工作者,這是必讀之作。
——新聞Podcast The Pioneer Briefing

為什麼學校不教預測未來只教歷史?本書就像一份操作手冊,從啟動說明、安全指南與警告到故障排除,一步步帶領讀者克服對未來的逃避與災難性思考。用豐富的例子和輕鬆詼諧的筆調傳達核心理念:未來是由我們共同創造。
——Galore雜誌

文章試閱


對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說,未來就像是棒棒糖或電視節目這類的被動接受型消費商品。政治人物、科技公司、科幻電影甚至是算命師負責生產現成的未來商品,我們之所以會買單是因為他們至少能讓我們了解明天會發生的事。於是,未來被當成是一種深不可測、遙不可及又虛幻的東西,它會自行發生──就像一顆小行星衝向地球。
但是,這種觀點並不正確。
因為未來不是遙遠的時光,而是我們人類持續在創造的東西,從個人到國家,再到企業連同足球社團都是未來的創造者。在每個人眼中,未來就是一幅3D圖像,有畫面、聲音,甚至還有氣味。
雖然「未來」一字的德文只限用單數,實際上它不只一種意思,它還代表了可能性、機率、可信或是毫無可能,這些統統都是未來的樣貌。所以,未來是我們能想像的一切。
這種在精神上的時空旅行能力在動物界中無人能比,只有人類才擁有,就像是超能力一樣,或者更進一步來說,它是人類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我們能思考選擇、做出決定、擁有夢想、設定目標、擔心憂慮──每一個都是思考未來的方式。
不過,多半的人並沒有完全運用這種能力,儘管我們醒著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思考未來,但大部分都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件上。我們所想的未來有百分之八十都與日常生活的計畫有關:吃什麼、什麼時候上班,孩子什麼時候考試;接著有百分之十四是關於未來一年的計畫:度假、工作專案和預約看診;僅有百分之六是關於未來十年到十五年的計畫,像是結婚、蓋房子或職涯目標。
在精神上,我們也幾乎未曾認真看待遙遠的未來,即使想到了也會馬上因為害怕而退縮,彷彿未來與自己無關,不是我們個人的責任,交給別人就好。儘管本質上群體的未來和個人的未來有大小之分,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常見的事不關己的想法是一種誤解。大家普遍認為,群體的未來應該交由政府和大企業來負責,透過策略性的前瞻報告和大數據模型來管理,個人的未來則可以透過寫日記或是年度行事曆來規畫。
事實上,所有人的未來彼此相連,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密不可分。日常的規畫建構出個人的未來,個人的未來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環,然後形塑出地球的未來藍圖。這些未來不僅相互串連,而且以近乎相同的方式出現在每個人的腦海裡:過去的片段、當前的資訊和想像力交織成為全新未來的樣貌。因此,每個人都有能力實現四種未來──無論大小,只不過多數人都忽略了其中的兩種,甚至是三種,於是,他們消費他人給予的未來,而不是用本能創造未來。
不只是我們個人忽視未來,整個社會幾個世紀以來都是如此。學校沒有教我們如何面對未來,知名哲學家也鮮少提及這個議題,科學界更是近年才投入這方面的研究。或許,這正是思考未來能力岌岌可危的原因。
所以,為什麼我們需要一本關於未來的使用說明書,這就是原因。
沉睡的超能力
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穿越到多重甚至遙遠未來的超能力,不過首先必須學習如何眺望未來,並開拓出多樣且有用的未來。這些未來的超能力不會自動出現,因為我們的生活根植於當下的現況,我們也投注最多的時間在這些小小的個人未來上,畢竟這最有利於眼前的生活。所以,眺望未來──無論是看見個人的、社會的未來,甚至是世界的未來──並不普遍,不只是因為費力,而且需要某些工具和技能,更需要一個提倡並教導兩者的社會環境。
不過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西方社會仍著眼於歷史而不看重未來,光是這一點就加劇了培養未來能力的困難度。學校的必修科目沒有預測未來這一科,歷史、拉丁文的授課時數也多於太空探索。大學裡的情況也差不多,基本上,課堂上教授的技能多於思考,思維的方式是封閉的(用邏輯推演出一個標準答案)而並非開放的(發揮想像力搜尋更多可能);藝術、文學、哲學或自修課(通常不由老師教授而是由學生自行練習)這一類的科目能培養未來的創造力,看似重要卻總是被當成次要科目,因為它們在就業市場上毫無用處。
不過,偏好過去的傾向也不僅限在上述領域。在心理學中,主流的方法仍然是在病人的過去尋找原因,而不是尋找未來的解決方法。絕大多數的宗教信仰也是宣揚重返失落的天堂,而不是前往美好的未來。當然還有,二十一世紀沉溺於眼前事物──推文、季度報告、選舉週期──鼓勵短期主義,傾向於把當下的問題推給未來。
總體來說,我們的社會不以未來為導向,因此個人也無法具備前瞻性的眼光。不過,這也不是我們忽視未來的唯一原因。
危機中的未來
許多人鮮少深入思考遙遠未來的最後一個原因是,如今的未來並沒有特別吸引人。尤其是西方社會面臨了這個問題,原因在於:首先,未來的想像充斥著多種負面的版本;其次,以往那種值得嚮往的未來已不再吸引人,或其實已過時。這之所以會是個問題,因為在理想情況下,悲觀和樂觀的未來之間應該要能達成平衡,如果其中一個占了壓倒性的優勢,而另一個顯然不存在,整體對未來的感受就會是絕望的。
悲觀的未來我們已有耳聞:氣候變遷、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可能帶來的影響、急遽變化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核戰威脅、社會萎縮、物種滅絕、流行疾病等不勝枚舉。這些未來的景象不僅讓人感到絕望,同時也攸關生存,這意味著它們將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帶來無法逆轉的改變,危及到我們的生存,並波及大量的人口。
這些悲觀未來的共同點是,它們常常被認為我們無能為力改變,並受到其他不可控制的力量左右。一旦我們認為自己沒有絲毫影響未來的能力,我們就失去了塑造未來的可能性,只能被動承受命運──因此,就像古時候看待未來的方式,只有至高無上的神靈才能主導未來。當我們悲觀地看待未來時只想視而不見,這就是所謂的「卡珊德拉情結」,卡珊德拉能預知未來,但因為她給特洛伊人帶來壞消息,最終被人忽視和拒絕。這種現象在今天也很普遍:只要我們聽到太多不好的預測,就會陷入一種動彈不得的狀態;我們沒有採取行動,也不做決定,更不去想像自己能影響未來,乾脆兩手一攤什麼都不做,基本上等於放棄了未來。
雖然這麼說已經很糟糕,但現實遠不止如此。悲觀的未來可以與樂觀的未來相互平衡,事實上,未來通常就是兩者的混合體,但以往值得追尋的未來,現在卻是一片空洞。從前,多數的西歐人認為美好的未來包括繁榮與自由,他們也希望將這樣的理想未來輸出到世界其他地方。這種理想未來的核心價值是一種進步的哲學思想,本質上相信每一代都會過得更好。我們多數人也將個人的未來深深繫於這個理念之上,並努力追求更好的經濟條件。關於未來滿意度的調查中,基本上都會問到這個問題:「你認為你的孩子在經濟上會比你過得更好嗎?」長久以來,答案通常都是肯定的。
另一種未來的樣貌是社會主義式的,它承諾更美好的前景,但其中的可塑性卻較低。很明顯的,這樣的未來揭示著世界上所有國家終將由工人來領導。過去的冷戰不只關乎勢力的抗衡,同時也和未來的走向有關:西方陣營主張人們可以在資本主義和自由中碰運氣,東方陣營則承諾明確的未來走向。隨著蘇聯解體,這份未來的承諾跟著消逝,彷彿西方陣營獲勝了。如同日裔美國社會學家法蘭西斯.福山所描述的「歷史之終結」,民主和資本主義的結合是進步思想的終極目標。在接下來的幾年,民主觀念在全世界的政體中遍地開花,許多國家的經濟制度都奠定在資本主義之上。
然而這樣的未來正陷入危機。自從民主制度在全球擴張,直到二ままま年初期達到高峰之後,這種模式不再到處流傳,如今只存在於全球大約一半的國家。不僅如此,民主體制國家的人民也顯現極度的不滿。此外,民主制度被控訴無法因應未來趨勢,因為它受到選舉週期的限制,導致它無法思考超過五年以上的問題。
另一個受到批評的是資本主義的成長承諾,它代表我們過去對未來的核心概念。在全球的調查中,百分之五十二的人同意「資本主義弊大於利」的說法,其中一個原因是資本主義被視為氣候變遷的元凶之一,而且它未能兌現全民繁榮的承諾。這種對民主或是資本主義的不滿似乎有點不公平,畢竟兩種制度卻確實取得許多成就,讓我們比前人過得更好。但問題不在於過去,而是未來,這兩個制度能給出什麼樣值得讓人期待的未來呢?
未來的其他選項
所以,每個人都對未來感到恐懼嗎?答案並不盡然,西方國家似乎對這個問題特別有感。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仍有樂觀的人,特別是年輕的男性和女性,他們打從心底認為他們的孩子會過得比自己更好,他們的國家也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我們可以說,這種樂觀的態度是擁抱無限可能的結果:有些人生活在經濟條件不那麼優渥的地方,但他們仍有向上改善的空間,因此他們的心態正向且積極。反觀西方國家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提升的地方,那麼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呢?不過,這麼說也忽視了人的夢想,因為並非所有的人都會因為經濟成長而極度看好未來。
相較之下,歐洲各國沒有提出積極的未來預測,反而希望避開不幸的未來:一個失去工作、氣溫上升和價值觀動盪的未來。無論大家對這種說法有何意見,歐洲的前景充其量只能被稱作維持現狀或是緩慢的倒退,就像美國也有類似的情況,所以政府承諾要讓它「再次偉大」。絕大多數的民主政府當然不會夢想著發表任何二ま三ま年的宣言,更不用說二ま五ま年,那時他們的權力早就不在。
因此,描述未來的方式和它的內容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一個關於成長、創新、無限可能和讓人耳目一新的故事,永遠都比一個聽起來落伍、衰退或原地踏步的故事更能打動人心(當下許多反烏托邦,也就是負面的科幻電影盛行,其實正是個明顯的訊號:人們甚至已經無法再想像一個美好的未來了)。
未來的意義?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三件事:首先,我們以為的災難和富裕程度和未來的好壞無關,重點是我們認為自己能對未來發揮多大的影響力,我們的能耐越大,心態就會越正向。另一方面,影響力不是客觀事實,它是一種感覺,取決於我們面對未來時有多少選擇,選擇越多,能發揮的空間越大,也會更加樂觀。
其次是,雖然創造選項是每個人,包括國民和政府部門的任務,但後者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要負更多的責任。他們需要制定架構、採取更具前瞻性的策略,並在針對未來的規畫和法規上保留更多的彈性空間。不過,光是這樣還不夠。政府還需要有好的描繪未來的能力,而不是僅承諾維持現狀。國民會因而感謝政府:許多調查指出,全世界的人都希望他們的政府能思考得更長遠,部分國家也開始因應這樣的趨勢:瑞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設立了未來部長,歐盟和威爾斯成立了未來世代委員會,芬蘭和聯合國也有世界未來委員會,它們代表未來世代的利益。
但是,還有最後一點,政府部門不能獨攬規畫未來的大權,來自企業與個人的創意與提案同樣重要。少了以未來為導向的變革動力,社會就無法實現創新,不管在科技、教育還是科幻領域,人們不會質疑當前的現況,也不會研擬出未來可能的樣貌與選項。
這些事情已在世界上其他角落如火如荼展開:美國加州恆今基金會(Long Now Foundation)正在推廣一種理念,將我們自己看成影響未來一百年,甚至是一萬年的生命。在日本,未來設計運動發起了一種新興的公民集結活動,參與者必須在活動上代表未來的居民;日本科技巨頭軟銀設立了一千億美元的願景基金,提供該公司進行未來三百年的規畫。這些作為不僅在道德層面上意義重大,在經濟層面上同樣重要。研究顯示,企業的思考越長遠,中期內的收入和利潤就越高;個人亦是如此,有遠見的人看的是長期的股市走向,並做出更妥善的財務決策。
這些例子也告訴我們,無論是資本主義或是民主制度都不會造成短視近利。研究顯示,長遠思考的民主國家是最適合面對未來的政治制度,而非人們有時偏愛主張的威權政體。
應用未來
用說明書這種實用的形式來描述像未來這樣抽象、哲學化的概念可能有點奇特。但是,未來不是菁英才能談論的現象,而是人類最根本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能力想像未來、對未來感到恐懼或懷抱希望。這也是為什麼本書不是純粹的哲學、心理學、物理學、神經科學、數學或歷史書籍,而是綜合所有學科甚至涵蓋更多領域。正因為未來深入人類群體一切事物中,無法單憑一兩個學科就能解釋清楚。而且,由於未來終究是在個人和集體層面中被「創造」出來的,我們在日記裡寫下未來的內容或政府設想出來的未來藍圖,在結構上並無差異。
做為一個想試圖進一步理解人類意義的人,你可以讀這本書;做為尋求更長遠思考的企業或政府,你也可以讀這本書。
不管是針對個人或企業政府,本書都盡可能讓未來的議題更容易上手且一目了然,就像是一部吸塵器的使用說明書。在第一章數據資料中,我們將從整體層面來討論未來的目的、未來有哪些形式以及要從什麼地方和哪個時間點開始;第二章會介紹組成未來的內容,包括啟動關鍵、現在和過去以及創造力;第三章使用指南會解釋各種面對未來的步驟;第四章將會介紹有關未來的安全事項,包含像是災難性思維、宿命論、偽造的未來和幻想式思維等風險;第五章也會提到故障排除指南,像是無法看清的未來或看起來很糟糕的未來,以及要如何應對突如其來或平淡無奇的未來。就像每本使用說明一樣,這本書最後也附帶一項保證:不能承諾未來會像玫瑰般絢麗,但未來永遠擁有無限可能。
事實上,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令人恐懼且不可預測的世界,儘管我們到處都聽到這樣的說法。我們活在一個條件非常優渥的時代,你生來就能有活到老的保障,更擁有極大的自由,隨心所欲過你要的生活。在過去的三百年裡,人類已經從對未來束手無策進步到可以預見、形塑和夢想未來。只是,由於數十年來的計畫、由於人類的自以為是和對未來的懶散,現在世界籠罩著一種無力感,認為未來無法塑造、無法預測,並且對於如何最大化未來所代表的無限可能所知甚少。
這些感受最終促使我寫下這本書。在我從事歐盟未來預測戰略工作期間,我不斷遇到兩種情況:人類想要知道思考未來的「絕佳」方式,總是在尋找能通往未來王國的那把鑰匙。結果往往失望地發現,原來思考未來的最佳方法不必用複雜的方法論,也不必用所費不貲的資料庫,方法很簡單:只要磨練自己的思維。質疑自己的信念和知識,尋找與我們假設互相矛盾的訊息,控制自己的情感,關注新事物,從各種來源汲取知識養分,這些都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我們許多人卻興趣缺缺。這意味著要批判性思考並質疑自己,玩轉概念和方法,而非完全相信至死不渝。學校不教批判分析思考,也沒有教如何汲取及過濾知識,人類和政府部門都對未來感興趣,然而,提到要為此投注心力時卻都提不起勁。大家情願找他人來替自己捉摸未來,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常常誤信那些販賣錯誤未來預測的人。
另一種情況是,我們多數人長期抱持著悲觀態度,無時無刻消極地唱衰所有事物,彷彿悲觀成為了一種智慧的表現。即使證據明明白白地攤在面前,他們還是無法改變自己的想法。首先,這可能意味著他們永遠沒有適應未來的能力,其次是他們幫不了自己,因為悲觀只會導致無助感(順帶一提,過度樂觀也無濟於事,之後有專門的章節來介紹這一點)。解決的方法在選擇兩者之間的中庸之道,結合創造力、知識、智慧、想像力和事實,勾勒出未來的可能性,想像最美好的願景,做最壞的打算並與驚喜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