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陳凱倫站在方舟上唱生命之歌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907171系列名稱:
Live & Learn系列編號:
BH6143定價:
380元作者:
陳凱倫頁數:
272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1106出版日:
20251106出版社:
商周(城邦)CIP:
783.3886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 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的重生告白 ★★★
以前,他只知燃燒自己,差點在黑暗中沉沒;
現在,他與癌共舞、與愛同唱,溫和傳遞光與熱,
這是自我和解的旅程,一場重生告白。
「茫茫人海裡,我的方舟依然漂浮著,
偶爾浪花拍打,偶爾情緒波動,
反省與升級考驗,不曾停下。
人生不怕被浪打,只怕失去信念,
我的方舟不靠岸,我要唱給每一個漂泊的人聽,
繼續前行,繼續相信,繼續唱……」
熱愛舞台與主持的陳凱倫,因罹患扁桃腺癌,
面臨手術與治療上身心靈的巨大考驗,
尤其,為了保住最珍貴的嗓音,
他選擇放棄電療,勇敢採取化療。
就在充滿茫然與不確定的療養中,母親進入安寧病房,
母子病中相伴,他逐漸復原,母親卻離開了……
痛苦的過去,現在的重生,
他再次站上舞台,用心唱出一首首的生命之歌。
感謝家人、醫師、護理師、朋友,還有自己,
這本書是生命禮物的分享。
陳凱倫,從童星出道,到成為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歌手、廣播人,中年歷經危機與風暴、母親重病過世,以及同時期自己罹癌的連番重創。當聲音——他最自豪的天賦——面臨消失的威脅,他如何選擇保留尊嚴?又如何靠信仰與愛,走過漫長療癒?
本書以「方舟」為象徵,記錄他如何在風雨之中不沉沒,轉而登上象徵希望與庇護的生命方舟。就像一場生命的現場直播,從中會看到一位曾經耀眼、後來沉寂、如今重生的主持人,如何用「聲音」找回自我、用「信仰」重建人生、用「愛」療癒創傷。
現在,他不再只是表現者,而是生命的講述者。他將舞台讓給別人,但也在他人的發光中,看見自己的存在意義。
這本書獻給所有走在人生低谷、病痛纏身、努力重建日常的你。如果你正經歷暴風,這本書會是心靈的「方舟」;如果你已平安靠岸,也會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倒影與方向。
因為——
只要願意相信,方舟就會出現;
而你,也值得在風雨後,唱出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歌。
'★★★ 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的重生告白 ★★★
以前,他只知燃燒自己,差點在黑暗中沉沒;
現在,他與癌共舞、與愛同唱,溫和傳遞光與熱,
這是自我和解的旅程,一場重生告白。
「茫茫人海裡,我的方舟依然漂浮著,
偶爾浪花拍打,偶爾情緒波動,
反省與升級考驗,不曾停下。
人生不怕被浪打,只怕失去信念,
我的方舟不靠岸,我要唱給每一個漂泊的人聽,
繼續前行,繼續相信,繼續唱……」
熱愛舞台與主持的陳凱倫,因罹患扁桃腺癌,
面臨手術與治療上身心靈的巨大考驗,
尤其,為了保住最珍貴的嗓音,
他選擇放棄電療,勇敢採取化療。
就在充滿茫然與不確定的療養中,母親進入安寧病房,
母子病中相伴,他逐漸復原,母親卻離開了……
痛苦的過去,現在的重生,
他再次站上舞台,用心唱出一首首的生命之歌。
感謝家人、醫師、護理師、朋友,還有自己,
這本書是生命禮物的分享。
陳凱倫,從童星出道,到成為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歌手、廣播人,中年歷經危機與風暴、母親重病過世,以及同時期自己罹癌的連番重創。當聲音——他最自豪的天賦——面臨消失的威脅,他如何選擇保留尊嚴?又如何靠信仰與愛,走過漫長療癒?
本書以「方舟」為象徵,記錄他如何在風雨之中不沉沒,轉而登上象徵希望與庇護的生命方舟。就像一場生命的現場直播,從中會看到一位曾經耀眼、後來沉寂、如今重生的主持人,如何用「聲音」找回自我、用「信仰」重建人生、用「愛」療癒創傷。
現在,他不再只是表現者,而是生命的講述者。他將舞台讓給別人,但也在他人的發光中,看見自己的存在意義。
這本書獻給所有走在人生低谷、病痛纏身、努力重建日常的你。如果你正經歷暴風,這本書會是心靈的「方舟」;如果你已平安靠岸,也會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倒影與方向。
因為——
只要願意相信,方舟就會出現;
而你,也值得在風雨後,唱出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歌。
作者簡介
原著作者
陳凱倫
★台灣3屆「金鐘獎最佳主持人」及「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主持人得主」★
8歲,童星演員起家,經歷了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時代,電影演出上百部。
70年代,參與三台無線電視台首度聯播且天天播出的影集《寒流》的演出。絲絲入扣的演技,讓青少年時期的陳凱倫成為家喻戶曉的演員。
服兵役時,在軍中陸光藝工康樂隊,增加了主持、歌唱、舞蹈、相聲、歌舞劇的歷練,奠定日後全方位藝人的基礎。
23歲,拍了瓊瑤的《你那好冷的小手》,以及《大地勇士》《黃帝與太監》《國父傳》等不同類型電影後,毅然決然放下演員角色,圓了從小的「歌手夢」,在台灣與星馬先後推出四、五張唱片。
以歌手之姿,經歷80年代台灣最輝煌的「舞台show表演」,為了讓自己演藝生命更加豐富,投入電視及廣播台前幕後、製作主持的行列。
前後入圍14次電視、廣播主持及節目金鐘大獎,3次敲響金鐘獎!中國文藝獎章主持人獎2次獲肯定,也晉升電視、廣播的金鐘獎與金曲評審之列。
活躍在線上主持藝術文化交流活動,擔綱重量級大型頒獎典禮、記者會、全球選美活動、慈善公益音樂會、義賣募款、慶典紀念會等各種範疇的主持。扎實的主持工夫,加上數十年豐富的各種舞台歷練,精益求精,活脫就是—部台灣精彩的「娛樂史」!
從8歲至今,熱愛電視、廣播、戲劇、主持、歌唱,身為「全方位藝術工作表演者」,成為台灣影視圈一代表人物。
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戲劇、廣電系進修,取得碩士學位。
著有《超越麥克風的影響力》一書,與有心從事「表演藝術與主持」的年輕朋友,分享心法,傳承經驗!
相關著作:《超越麥克風的影響力:表達藝術與全方位主持實戰技巧》
推薦序/導讀/自序
【感動推薦】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
常常會遇到無數的惡意,被誤解;
常常會遇上無情的病魔,被打擊,
陷入黑暗的谷底。
此時
傻瓜化成一道光,
讓人再看到生命的明亮。
——影帝 流行音樂天王 劉德華
癌症是一場人生大考,無人能代你交卷。但凱倫證明了:即使題目艱難,依然可以寫下屬於自己的光輝答案。而這本書,正是那份答案的副本,值得每一位讀者細細品讀。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 陳贈成
這本記錄病中如何走過重生歷程的書,鼓勵低谷患難中的人。
——臺灣銀髮族協會全國聯合創會理事長 呂世光
'〈專文推薦〉
是傻瓜,又何妨
演員、歌手、製作人 劉德華
愛自己,愛別人,
是傻瓜,又何妨。
心煩的時候,
多接近讓你開心的人,
看看良朋,抱抱益友;
意亂的時候,
多接近那天地大自然,
撫摸草浪,仰望雲海。
讓天、地、人賦予力量,
讓心、身、靈越來越正,
迷茫被正能量征服,
做個智慧型的傻瓜。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
常常會遇到無數的惡意,
被誤解;
常常會遇上無情的病魔,
被打擊,
陷入黑暗的谷底。
此時
傻瓜化成一道光,
讓人再看到生命的明亮。
謝謝您!
〈專文推薦〉
不只是療癒,更是共鳴的陪伴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 陳贈成
在臺大醫院耳鼻喉部行醫多年,我見證過無數頭頸癌患者與病魔對抗的身影。有些故事終以遺憾收場,有些則在時光中留下一縷微光。而偶爾,會出現一段足以被珍藏、並值得化為文字的生命歷程。您手中的這本書,正是這樣的故事——我的病人陳凱倫,在歷經口咽癌治療、疼痛與掙扎後,迎來重生,並以真摯筆觸將這段歷程獻給所有仍在抗癌之路上,或已走過同樣險途的人們。
我清楚記得初診那天,他坐在診間,神情凝重,眼神中既有不安,也帶著對未知的追問。檢查與病理結果已經昭示,這是一場必須迎戰的戰役。對凱倫而言,治療不僅是清除腫瘤,更是守護他最珍愛的能力——說話、歌唱、主持與交流,這些賦予他生命獨特光彩的天賦。
治療方案以手術為核心。口咽癌手術既是決定性的療程,也是病人身心靈的巨大考驗。每一次切除與重建,都是醫療團隊縝密思量的取捨;在手術室裡,我們必須在「徹底切除腫瘤」與「保留生活功能」之間,找到最艱難卻關鍵的平衡。而術後的康復,則是一場需要信念、耐心與堅持的長途跋涉。
術後病房裡的他,雖然歷經吞嚥困難與傷口疼痛的折磨,卻展現了驚人的毅力。即便每一次回診都伴隨痛楚,他仍堅持不懈。這份決心,讓他的恢復一次次超越我們原先的預期。
在臺大醫院,我們強調「多專科團隊」的合作。外科醫師的技術只是其中之一;護理人員的悉心照護、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引導、營養師的調整建議,以及家人的陪伴支持,都是病人康復不可或缺的支柱。凱倫就在這張堅韌的支持網絡中,漸漸走出低谷,重新拾回生活的節奏。
然而,治療的結束,並不代表故事的終點。對頭頸癌病人而言,術後的人生是一段全新的挑戰:要面對容貌或聲音的改變,要重新建立自信,要學習新的飲食方式,更要與曾經的病痛和解。凱倫沒有選擇將這段歷程封存,而是勇敢地凝視它,並將之轉化為鼓舞他人的力量。
在閱讀書稿時,我深深被他文字中的真誠觸動。他告訴我,六十七年前,他曾因有核紅血球症在臺大醫院成功治療,而今再一次於此獲得重生。這份生命的迴響,讓文字格外沉重而珍貴。他沒有迴避痛楚與孤獨,也沒有粉飾恐懼與低潮,而是坦然呈現,並用溫暖的筆觸記錄自己如何從幽暗中走出,重新擁抱生命的光亮。這不只是個人的療癒,更是一份能與無數病友共鳴的陪伴。
我常告訴病人,癌症治療是一場「醫療與病人的雙向長跑」。醫療團隊提供專業與策略,但真正跨越終點線的,始終是病人自己。凱倫以行動詮釋了「積極的病人角色」——他不只是接受治療,而是主動承擔、全心投入、勇敢迎戰。
如今,他將這段生命故事公諸於世,這本身就是一種延伸的治療,更是一份珍貴的生命禮物。對仍在抗癌的人來說,這是希望的證言;對已走過病程的人來說,這是力量的迴響;對家屬與照護者而言,這是理解與安慰。
癌症是一場人生大考,無人能代你交卷。但凱倫證明了:即使題目艱難,依然可以寫下屬於自己的光輝答案。而這本書,正是那份答案的副本,值得每一位讀者細細品讀。
身為主治醫師,我深懷感謝——感謝凱倫讓我見證生命在風雨後的重生;感謝他讓醫病關係不僅止於病歷與報告,而昇華為生命價值的交流;更感謝他,讓更多人相信:即使命運曾推入深谷,依然能一步步走向光明與高處。
願這本書成為所有正在抗癌、曾經抗癌,或陪伴抗癌之人的力量之源。願每位讀者,都能在字裡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勇氣與希望。
〈專文推薦〉
我為什麼樂意支持陳凱倫陪伴銀髮族的精神?
台灣銀髮族協會全國聯合創會理事長 呂世光
我是在民國五十三年投身青年企業研究社,那時候參加的社友都是大學生,研究社是在青年會名下,加上我高一高二讀的是教會學校淡江中學,也因此,我和基督教有了一份冥冥中的關聯。從那時起,我總覺得自己和信仰有種親切的緣分。
近來,我看見陳凱倫的身體一天天地恢復,臉色與談吐都有顯著的進步。更讓我欣慰的是,他在基督教群體裡,逐漸展開對外的發展,為銀髮族開闢系列的「金曲傳愛•壯世代公益演唱會」,這讓我感到有一份必須的關懷,也享有一份參與的心情。
我和凱倫的相識,緣分很特別。其實,我是先投資了LiTV立視線上影視,希望如能在其中九九頻道,為銀髮世代打造一個由台灣本土出發、面向全球華人的專屬平台。投資之後,我開始思考,要如何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把理念落實。
就在這個時候,透過攝影名家楊大本先生的引薦,我第一次見到了陳凱倫。當時我心裡想的只是:「陳凱倫很有名,這個名字很響亮。」沒想到一見如故,他不僅從童星出發,跨足歌唱、主持、戲劇與藝文界,更重要的是,他給我的感覺非常年輕,很正派,充滿未來性。於是我當下就決定支持配合他。
作為一個跟隨者,我深信自己的眼光要有獨特性。過去我曾跟隨過許多有潛力的人,包括如今九九頻道LiTV的經營者錢大衛(David)。而我願意跟隨的,往往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相輔相成。看到凱倫後來歷經癌症病痛,長期陪伴重病的母親,又失去母親的痛苦,卻能在重病重生後重新站起來,我更加確信他是值得支持的人。
現在陳凱倫將這本記錄病中如何走過重生歷程的書,鼓勵還在低谷患難中的人,要及早站起來向前的精神,正是我看好凱倫的未來性,就像看好LiTV立視及九九台銀髮族頻道一樣。
如今,《銀髮俱樂部•凱倫直播間》的誕生,正是這份信念最好的見證。我深信,它將承載希望,為銀髮朋友們帶來更多力量與期望、祝福。
'〈作者序〉
從童星到重生者的生命轉身
初登舞台:一個童星的起點
我從懵懂的童星走來,從未想過有一天會成為專業主持人,更沒料到廣播會成為我人生最長的舞台。三座廣播金鐘獎、兩座文藝獎章,這些從天而降的肯定,是我從未預期過的榮耀。
我原本的夢想是當歌手。二十三歲退伍發片,如願以償成了歌手,卻也因為一次寫真集事件重摔一跤。
那次挫敗,不僅摔掉了事業,也摔出了我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形象毀壞後,翻身之路無比艱難。但也因此,我學會更謹慎地面對每一步,因為成績可以再拚,信任卻無法輕易重建。
在生命的轉角處,如果不是在陸光藝工隊被王大昌隊長重用,我不會開始主持;如果不是藝工隊的同袍阿丁(丁鳳鳴)的推薦,我也不會加入「軍人之友」,跟隨何幼鈞隊長奔走各地碉堡演出。幾年累積的現場歷練,為我日後主持百人、千人、萬人的場面奠定穩固基礎。
原來命運早已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
廣播的祝福:從耳朵走進人心
衷心謝謝秋華姐把我拉進正聲廣播公司的現場直播領域。從那一刻起,我的聲音開始累積分量。在廣播節目中,讓我有機會訪問許多從小崇拜的大明星——崔苔菁、鳳飛飛、甄妮、劉家昌、張國榮、劉德華、鞏俐……等等,但這些耀眼過往,如今都成了回憶。唯一不變的是,我深信:「廣播,是翻轉我人生的恩典。」
後來,一九九五年至二○一○年,我在慈濟大愛台每日直播主持。直到兒子銳的事件爆發,我選擇辭職。
那天,回到花蓮精舍親自向證嚴上人說明離職,上人嚴肅地問我:「為什麼要辭職呢?」我含淚回答:「我要開始面對打官司的日子了。」那一刻的無助與惶恐不安,至今記憶猶新。
離開大愛電視台後,我進入「台灣優質生命協會」,與紀寶如的年輕團隊深入全台養老院巡演。那十多年,是我以生命回饋生命的歲月。在與長輩相遇的舞台上,我找回了存在的意義。
癌症與重生:聲音,是我最後的尊嚴
二○二二年,我罹患扁桃腺癌,手術後在頸部留下十二公分的疤。正當我苦撐療程時,我的母親也在病房與死神拔河。後來她走了,我活了下來。這段命運與共的記憶,是我此生最刻骨的疼。
我的癌症治療的關鍵決定,是來自我的太太。如今,我還能開口說話、唱歌、主持,全靠她虔誠的信仰與愛。我放棄三十五次電療,只為保住我的嗓音。
莉屏,謝謝你的不離不棄,對於我的健康付出不少心血與體力。
「我常聽人說:如果有下輩子,我一定還要再遇見你。
雖然,基督教是不講來世的。但我心裡知道,在主的國度裡,沒有『下一輩子』,但有一個『永恆的家』。而我最大的感恩,就是今生已經擁有你——上帝給予我的最好禮物。
若有永生,那我願我們還能在主裡,彼此認出、彼此守望。」
學會放下:身與心的修行
在修養的日子裡,我把自己當作剛出生的嬰兒,重新調整生活。那些過度投入的「雞婆性格」與舞台執念,也在康復期被我一一梳理。我明白了:過多的情緒,是健康的殺手。面對不快樂的工作,我學會說「不」。
我母親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女人,碎碎念是她表達愛的方式,卻用一輩子,教會我做事要腳踏實地。
我的太太,是我幕後最堅強的後盾;雖然總是心軟,卻從未讓我在舞台上孤軍奮戰。
我的兒子銳,曾經讓我心碎也是我的驕傲。他從人生的低谷中走出來,如今憑著自己的努力,建立起屬於他的品牌與團隊。我曾對他說:「兒子,爸爸會以你為榮。」現在,他真的做到了,銳是我們的驕傲,不但努力向上,更照顧到更多人。
轉念,是人生最後學會的事
我的床頭,有一塊好友張守一送的小牌子,上面寫著「轉念」兩字。他說:「一切的發生,都是好因緣。」
我後來才真正懂得:「人生所有的經歷,不是懲罰,而是預備。只要願意轉念,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今天的我,寫下這篇自序,不是為了炫耀我的人生歷程,而是願意把這段生命路徑,分享給每個正走在轉折點上的你。
如果我走過來了,你也一定可以。
因為我們都在唱著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