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命運不會虧待選擇變好的人:《了凡四訓》流行四百年的改命心法,走出框架,改寫人生劇本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4022729系列名稱:
BREAK系列編號:
BK085定價:
480元作者:
齊善鴻頁數:
472頁開數:
14.8x21x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612出版日:
20250612出版社:
高寶-希代CIP:
192.8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深刻影響弘一法師、稻盛和夫的東方第一勵志寶典.命運之書!
★稻盛和夫:「我邂逅了《了凡四訓》,頓時得到了頓悟,原來人生是這樣的。」
★發現命運的規律,讓人生越來越好!
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本來深信命不可改,直到遇見一位禪師,才徹底翻轉了人生,並用親身經歷證明:命運,是可以改的。
《了凡四訓》被譽為「天下第一善書」,透過「立命、改過、積善、謙德」四大主題,講述袁了凡如何從深信命不可改,到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並展開一段流傳後世、影響深遠的生命覺醒之旅。
齊善鴻教授潛心研究20年,以現代視角重新詮釋經典,結合現實案例與自身經驗,整理出65個任何人都做得到的行動原則,破解諸多現實人生的困惑,活出更通透的人生。
● 當你覺得人生沒有方向,每天都得過且過:立命,是找回命運主控權的第一步。只有先回答「我是誰」,才能決定往哪裡去。
● 當你老是重複同樣的錯、陷入同樣的困境:改過,是切斷惡性循環的關鍵步驟。真正的反省,不只是看見問題,而是從源頭調整自己。
● 當你對人性感到失望,懷疑善良是否還有意義:積善,是讓人生慢慢回到正軌的方法。持續為善,不是為了回報,而是為了不讓心性枯竭。
● 當你越是成功,卻越感到不安、患得患失:謙德,是守住改變後命運不反彈的護城河。謙虛讓人持盈保泰,自滿反而易致失衡。
◎ 改命的四大核心:
● 立命之學:在人生迷惘時,重新釐清自己真正重視的是什麼,找回能讓內心安定、有方向感的價值坐標。
● 改過之法:勇敢承認錯誤的根源來自內在,從慣性中抽離,調整思維與行為,停止命運一再重演的模式。
● 積善之方: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多做對他人與環境有益的選擇,一點一滴累積出能帶來安穩與順利的福報。
● 謙德之效:在順境中保持清明與自省,不張揚、不自滿,讓已有的好運不流失,讓成長能夠走得更遠。
★深刻影響弘一法師、稻盛和夫的東方第一勵志寶典.命運之書!
★稻盛和夫:「我邂逅了《了凡四訓》,頓時得到了頓悟,原來人生是這樣的。」
★發現命運的規律,讓人生越來越好!
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本來深信命不可改,直到遇見一位禪師,才徹底翻轉了人生,並用親身經歷證明:命運,是可以改的。
《了凡四訓》被譽為「天下第一善書」,透過「立命、改過、積善、謙德」四大主題,講述袁了凡如何從深信命不可改,到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並展開一段流傳後世、影響深遠的生命覺醒之旅。
齊善鴻教授潛心研究20年,以現代視角重新詮釋經典,結合現實案例與自身經驗,整理出65個任何人都做得到的行動原則,破解諸多現實人生的困惑,活出更通透的人生。
● 當你覺得人生沒有方向,每天都得過且過:立命,是找回命運主控權的第一步。只有先回答「我是誰」,才能決定往哪裡去。
● 當你老是重複同樣的錯、陷入同樣的困境:改過,是切斷惡性循環的關鍵步驟。真正的反省,不只是看見問題,而是從源頭調整自己。
● 當你對人性感到失望,懷疑善良是否還有意義:積善,是讓人生慢慢回到正軌的方法。持續為善,不是為了回報,而是為了不讓心性枯竭。
● 當你越是成功,卻越感到不安、患得患失:謙德,是守住改變後命運不反彈的護城河。謙虛讓人持盈保泰,自滿反而易致失衡。
◎ 改命的四大核心:
● 立命之學:在人生迷惘時,重新釐清自己真正重視的是什麼,找回能讓內心安定、有方向感的價值坐標。
● 改過之法:勇敢承認錯誤的根源來自內在,從慣性中抽離,調整思維與行為,停止命運一再重演的模式。
● 積善之方: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多做對他人與環境有益的選擇,一點一滴累積出能帶來安穩與順利的福報。
● 謙德之效:在順境中保持清明與自省,不張揚、不自滿,讓已有的好運不流失,讓成長能夠走得更遠。
作者簡介
齊善鴻
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基金會特聘專家,文化傳承委員會副會長,天津市傳統文化產業協會名譽會長,天津市孫子兵法協會副會長。
齊善鴻教授把老子道學應用到管理中,創立了「道本管理」思想和「精神管理」學說,曾獲國際管理學會「傑出管理學者獎」。出版作品有《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可以這樣讀》《人生密碼:心解〈道德經〉》、《新管理哲學:道本管理》、《道德經》(古今對話版)等。
書籍目錄
自序一 學習《了凡四訓》有感008
自序二 《了凡四訓》是怎樣一部書? 015
總論:對人生命運的基本認識
第1講 命運是有規律的032
第2講 命運能由自己掌握嗎? 041
第3講 命運的開關在哪裡? 047
第4講 人生中最大的功德052
第5講 為何你覺得做人難? 058
第6講 要小心自己的心賊063
第7講 聖賢給我們的人生範本068
第8講 改變命運的四個邏輯層次072
第一篇:立命之學
第9講 遇見貴人時,你認得嗎? 080
第10講 結交貴人是一門學問091
第11講 名師開悟,你接得住嗎? 096
第12講 能對症下藥的才是好醫生106
第13講 命被算準了是怎麼回事? 112
第14講 長什麼樣才是有福的相? 118
第15講 改變命運的核心法門124
第16講 「新命」是如何啟動的? 131
第17講 「自作孽」與「天作孽」的區別136
第18講 真的能做到趨吉避凶嗎? 142
第19講 如何改變命運成功率最高? 149
第20講 功過是一面鏡子155
第21講 符籙背後的心法祕傳159
第22講 「不貳」的定力163
第23講 「五心」的智慧169
第24講 人人都在持咒174
第25講 改名字就能改變命運嗎? 180
第26講 什麼能夠超越算命? 188
第27講 兒子與官位是求來的嗎? 196
第28講 好人與壞人誰更長壽? 204
第29講 命好的人都掌握了一個竅門209
第30講 想要改變命運,必須找到「座標」 215
第二篇:改過之法
第31講 如何掌握預知福禍的能力? 224
第32講 為何行善沒能改變命運? 230
第33講 不知恥,就很難改過235
第34講 人為何要有敬畏之心? 240
第35講 看不見的力量實則很強大245
第36講 世上真的有「後悔藥」 250
第37講 人活一口什麼氣? 257
第38講 改過先從事上開始264
第39講 改過要從理上梳理清楚269
第40講 改過的根本是從心上改277
第41講 改過後會有什麼吉象? 284
第42講 如何避免喜事變成壞事? 290
第43講 總作孽的人是什麼樣子? 295
第三篇:積善之方
第44講 行善十例給我們的啟示302
第45講 行善不見得都是真的326
第46講 壞人做善事有用嗎? 335
第47講 隱藏的壞和悄悄的好340
第48講 行善時心中藏著一把尺345
第49講 不要讓包容變成縱容351
第50講 奇妙的「半善」與「滿善」 358
第51講 用什麼標準衡量善的大小? 365
第52講 喜歡做難事的人都有大福命370
第53講 比懲惡揚善更高明的是什麼? 374
第54講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善的開關381
第55講 愛敬可愛可敬之人也有錯? 386
第56講 我成人之美,誰來成我之美? 392
第57講 你的美好世界面積有多大? 399
第58講 猶豫的人會錯過大造化406
第59講 「捨得」被很多人扭曲了412
第60講 命運的核心是你正在守護什麼418
第61講 智慧來源決定了人的命運423
第62講 愛惜物命來養心430
第四篇:謙德之效
第63講 謙虛讓靈魂無限增高438
第64講 怎樣才能守住改好的命運? 448
第65講 心想事成背後暗藏的祕密454
後記 我學習與實踐《了凡四訓》的歷程461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二
《了凡四訓》是怎樣一部書?
幾年前,受到幾位老同事的囑託,我嘗試著用科學視角解讀古聖先賢的經典。今年,恰逢良緣良機,注解被譽為「天下第一善書」的《了凡四訓》,將這樣一個成功改變命運的典型案例和了凡先生的經驗總結,進一步上升為人生命運科學,為有緣的各位朋友奉獻上中華文化的獨到智慧。
生命就是一個容器,你往裡面裝什麼,你就會變成什麼。讓我們與聖賢同行,共同學習和修行,擁有一個越來越好的人生。
古往今來,大部分人都在為了生計而忙碌。只要努力奮鬥,活下來是沒問題的,但想要活得好或者活得越來越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表面上活得光鮮亮麗,內心卻有無盡苦悶;有的人在某段時間裡看起來活得蠻好,但過了一段時間卻突然跌落下來;也有的人因為一念之差,人生就走了很長的彎路,最終陷入痛苦的泥淖,似乎再也看不見人生的希望。
如此說來,命運似乎是變幻莫測的。於是,有人這樣總結人生:「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一和二所說的「命」和「運」似乎總是變化莫測的,求風水的人,多是在心弱時向外部尋求幫助,很多時候也就是求個心理安慰。若是遇到不可靠的風水師,可能還會添出很多病來。看看歷史上的那些帝王人家,風水能說不好嗎? 但最終又如何呢? 於是,百般折騰之後,人們走到了讀書這一步。
大部分人都知道讀書很重要,但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從古至今,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但詭異的是其中也不乏諸多命運淒慘的人。當然,也有人透過讀書改變了命運,甚至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幫助許多人改變了命運。看來,雖然讀書重要,但讀什麼書、如何讀書,以及讀書後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和贏得什麼樣的命運,似乎還藏著一大堆祕密。
我們應該讀什麼樣的書?
從古至今,有思想的人寫了很多書,讀書也一直為人們所推崇,因為讀書能讓人增長知識和智慧,提升能力。
現今,人們讀的更多是科學類的書,還有一些人會讀歷史和哲學類的書。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科學更多的是研究人之外的事物的規律,哲學則是研究人生的祕密。毫無疑問,科學研究也是為了人自身;那些哲學水準比較高的科學家,科學研究的水準通常也超出常人,很多大科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
科學可以幫助我們增長知識,增加對客觀世界的了解,會讓我們生命的內在結構發生改變,進而影響我們人生的整個局面,並為我們創造美好人生提供助力。但是,僅僅依靠科學知識就能改變我們未來的人生嗎? 坦白地說,科學知識肯定會讓我們有所改變,但往哪個方向改變、改變到什麼程度,卻是個問題。沒有掌握科學知識的人,僅僅靠蠻幹肯定是無法把事情做好的。掌握科學知識有助於把事情做好,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做人呢? 我們都知道,學會做人是擁有美好人生的根本,正所謂「先學做人,後學做事」,若是一個人不會做人只會做事,那做事的能力與結果也會大打折扣,他未來的人生一定會有很多變數。
哲學和歷史實際上就是對人類自身一些經驗教訓的總結與思考,其中就包含很多做人的道理。
由此看來,若是學了科學,又學了哲學和歷史,既懂得了做人也懂得了做事,就可以將未來人生中的諸多不確定性轉化成確定性。這也正是很多人持續地學習、不斷地突破自我、人生越來越美好的原因。
讀書是吸納能量,實踐是驗證知識,若是能夠在學習的同時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我們就會越來越有智慧,越來越接近真理。由此可見,科學加哲學,學習加實踐,在累積中不斷突破自我,在學習中不斷創造新我,幾乎是人類武裝自己精神的標準配備,也是生命智慧的翅膀,能夠幫助我們主宰自己的人生。
如此看來,讀書確實大有名堂,正確地讀書確實可以改變命運。
命運到底是什麼? 是科學嗎?
說起人生的命運,很多人會覺得很神奇,也很神祕。當我們只有關於事物的科學知識,卻沒有足夠多關於自己人生的知識時,我們的命運就會變得撲朔迷離。很多人在科學方面很專業,也創造了一些個人成就,卻往往又因為在人生方面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而遭遇了很多難題與困境。
上萬年的中華文化,不僅讓一些外國人難以理解,我們自己參悟起來也並不輕鬆。若是我們搞不清楚命運到底是什麼,卻只想要改變命運,這往往是徒勞的,甚至極有可能會走向迷信;即使我們搞清楚了命運的規律,在那些不清楚的人看來也並不科學,甚至會被視作迷信。這是因為,文化和一般用肉眼或者借助工具能夠看到的客觀事實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在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與科學之間,似乎存在著一層屏障。
在這個問題上,人類走過了很漫長的歷程。在發現細菌、病毒和疾病之間的關係之前,因為我們用肉眼無法發現細菌和病毒的存在,所以無法理解生病的原因,於是就會陷入迷惘,甚至會認為是妖魔鬼怪讓我們生病。在這種認知之下,自然就不會去研究藥物,而是會去求助於同樣用肉眼看不見、所謂的神明。等到科學進一步發展,搞清楚生病的原理,人們才恍然大悟。
人類一直活在「搞不清楚的」和「搞得清楚的」這兩類事實中,對於那些搞不清楚的,就容易將其歸於那些看不見的神祕力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迷信。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與我們的人生有關係的迷信區域正在不斷縮小,而我們搞得清楚的科學區域正在不斷擴大。也就是說,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可能就是連續不斷地從迷信走向科學的過程。
有一些人之所以覺得中華文化很神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文化是要用自己的人生或者生命來作為實驗對象進行驗證的,與將純粹的物質存在作為研究對象的一般科學有著巨大差異,這也是人生科學對現代科學的一個重大挑戰。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屬於實踐文化的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唯有進入到這種個人實踐中才能體會到的人文科學,還很難用一般的科學方法呈現出來,也許在未來科技的發展中有希望找到相應的科學方法吧!
中華文化關注的核心是個人的內在與外在、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人生時間線上的前後、人生與天地自然大系統可感知和不可感知的存在之間的關係。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複雜,但現在科學的思維、科學的知識與科學的手段已經越來越豐富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與人生有關係的複雜問題。從古至今,任何偉大的人物都擁有超越常人的處理人生大數據的能力。反之,那些用個人有限知識與經驗處理外部大系統與自我相互作用的人,往往充滿了困惑,會犯下諸多錯誤。由此可見,要理解人生的祕密,必須運用廣泛的科學知識、哲學思維和個人的靈性才有希望。
實際上,我們不管用科學的手段研究多少問題,最終都要回歸到它們與人的關係上。我們所研究的一切問題都是用來服務於人的,都是為了最佳化和提升人生品質的。說起最佳化和提升人生品質,我們常常會說到命運,而說起命運又會讓很多人覺得實在難以把握,甚至有一些人覺得有些迷信的色彩。
那命運到底是迷信,還是科學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對於沒有搞清楚的人來說,命運就是迷信;對於搞清楚的人來說,命運就是科學、哲學與人類自我靈性的綜合。
那麼我們再來問問自己:我們學習過關於命運的科學嗎?
如果沒有學習過關於命運的科學,對命運的理解可能就是非專業的,那必然會或多或少帶著一點迷信的色彩。這是很多人在面對命運這個問題時的基本狀態。
在科學研究中,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宇宙中的萬物都是有其自身規律的。既然是有規律的,我們就要找到那些規律,透過這種方式來認識各種事物。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科學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因此,對於那些我們還沒有搞清楚的客觀存在,我們都應該秉持這樣的一種科學態度。
毫無疑問,命運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既然是一種客觀存在,當然就是有規律的,也是可以認識的。雖然現有的科學知識還不足以解決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但是我們可以用科學的精神去探索,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
當然,說話容易,做事難。為了探索出一條科學的道路,也就是用科學的思維來解讀文化經典,我借助於個人學習科學、哲學和個人修行的資源與親證,摸索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找到了一些感覺和門道,在此我想借助對《了凡四訓》的解讀為大家做一個彙整,接受大家的檢視,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人生命運的問題既涉及人的生命內在特徵,也涉及不斷變化的各種環境要素,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動態的系統工程。想要解答這個問題,也許要做一個十分複雜的數學模型出來。說到這裡,可能很多朋友已經在搖頭了:「這麼複雜,我們怎麼做得出來呀?」
別著急,複雜中藏著簡單,正所謂「大道至簡」。了凡先生不是數學家,也沒做出複雜的數學模型,但他摸索出了一套簡便易行又能夠保障效果的方法,這才是了凡先生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智慧,也是他的經驗能夠傳播得如此廣泛的原因。
再回到開頭的問題上,命運到底是科學,還是迷信?
如果了解並掌握了命運這門複雜、綜合的學問,那命運就是個科學問題。當然不要一聽到複雜、綜合就覺得頭疼,即使再複雜、再綜合,真理也都是簡單的,任何複雜的系統都有其簡單的規律或者啟動的開關。
若是我們研究了各式各樣的事情,唯獨沒有研究我們人生中的頭等問題,也就是命運問題,那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就是個外行,就是非專業的。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就很可能把命運問題變成一個迷信問題。關鍵是,若是使用迷信的方法,根本就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離解決問題越來越遠,或者又製造出新的問題。
所以,人生命運問題只有科學這條路可走。讓我們一起借助《了凡四訓》,走出一條人生命運的科學之路吧。
《了凡四訓》到底講了什麼?
《了凡四訓》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
在明代,有一位叫袁黃的先生,與眾多人一樣,他也在思考人生命運的問題。這位袁黃先生,就是袁了凡。了凡先生曾經被一位高人算準了人生中的很多事,這讓了凡先生既驚訝又鬱悶,驚訝的是為什麼能夠算得那麼準,鬱悶的是其中有兩項結果讓他感到很悲哀,甚至難以接受。可是,了凡先生竟然跳出了算命先生為他算定的命,創造出更加美好的命運。他把自己改變命運的歷程總結出來,教導自己的孩子,這就是《了凡四訓》的原型—誡子書。袁了凡先生將自己改變命運的體會與做法傳授給自己的兒子,其動機並不是向社會傳播,這就更加讓我們確信了一個重要的價值問題:父親傳給兒子,豈能是鬧著玩的? 更不可能是騙人的!
那麼《了凡四訓》到底講了什麼呢?
從內容上來看,了凡先生將自己改變命運的過程分成了四個部分:一是「立命之學」,二是「改過之法」,三是「積善之方」,四是「謙德之效」。
先說了凡先生說的「四訓」中的第一訓:立命之學。
人活在世上如何立命呢?
靠自己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的能力是不夠的,面對那麼多外部的困難,有幾個人能夠應對自如呢?
靠自己的知識? 很多時候,我們的知識也是不夠的,面對那麼多的人和事,有幾個人能夠做到精通呢?
靠家庭背景? 靠朋友? 恐怕都是能靠一時,靠不了一世。
說來說去,那到底還能靠什麼呢?
有一些先賢看透了命運的規律,發出了一聲吶喊:「我命在我!」
也許有人會說:「光有這種勇氣,恐怕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吧?」是的,想要主宰命運,首先就要搬掉心中的一座座大山。
這就要說到了凡先生說的「四訓」中的第二訓:改過之法。
我們都知道自己並不完美,我們遇到的困難與麻煩,都跟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有關。這就體現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原理:內決定著外。一個人內在的優點對應著外部的機會和成就,缺點則對應著外部的挫敗與困難。正是自己內在的優點和缺點,讓我們外部的人生畫面那般起伏不定,難以捉摸和控制。但是,外部問題的根源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在。
有人能夠看清楚自己內在的缺點嗎? 有人能夠勇敢地對著自己的缺點狠下心去改正嗎? 如果我們管不住自己的缺點,它們一旦發揮作用,就會造成我們外部的挫折與災難。
很多人雖然懂得這個道理,卻很少審視自己的內在缺點和它們可能會發揮的作用。想要管住自己的缺點,就要學會修理自己。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很多人在修理別人時感到很過癮,而被別人修理時就會很痛苦。若是能夠時時修理自己,就可以避免被別人修理。關鍵是,有幾個人有足夠的勇氣和適當的方法,時時刻刻修理自己呢? 有幾個人是在讓自己的生命出現一個個嶄新的、比前一個畫面更加美好的人生狀態呢?
了凡先生就在「改過之法」中,為我們講述了行之有效的改過方法。
有人會說:「光是改過就夠了嗎?」
當然不夠,改過是為了避免負能量產生,但想要讓自己的命運變得更加美好,還得有正能量幫助自己成長和壯大。
怎樣讓自己產生正能量呢?《了凡四訓》中的第三訓:積善之方,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說起積德行善,很多人都很熟悉。可是,善有真偽,你敢保證自己的善是真的、純的,裡面不夾帶私心嗎? 想想看,一堆含金的沙子和一塊純金的價值能夠相比嗎? 了凡先生真是智慧呀,他為我們認真剖析了人之善在八個維度上的區別。估計很多人看懂這些之後,就會發現自己善的純度太低了!
了凡先生幫我們搞清了善的真偽、純度之後,又為我們展示了在人間積善的一些重要方面,並一一為我們講解了其中的內涵。
當我們學會了如何積善,就會發現自己生命中的正能量開始不斷增長,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會暴漲。不管你走到哪裡,不管周圍如何黑暗,我們都像是自帶光芒的人,走到哪裡哪裡亮! 這樣的人生,多麼令人嚮往啊!
負能量被控制住,正能量開始持續增長,一個人生命的氣場就改變了,最終你會感覺到:看似複雜的命運,實際上就像是一種物理現象,就是兩種力量的較量。
當你透過上述過程顛覆過去生命中兩種力量的格局,肯定會很高興、很自豪。但是,一個人好事做多了,也會膨脹,也會飄。很多優秀的人往往不是死在泥濘的爬行之路上,而是在風光無限時跌落了神壇。
對此,中華文化還有個保命之法,就是謙虛,就是低調,就是了凡先生所說的「謙德」,也是老子所說的「玄德」。這也就是《了凡四訓》中的第四訓:謙德之效所講的內容。
當一個人擁有謙虛這種美德,他的生命就進入持續轉化和吸收能量,進而壯大自己的狀態。若是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儘管他現在可能不如你,但以後有很大機率會超過你。如果你的對手沒有謙虛這種美德,總是傲慢霸道,那你就可以把他從你的競爭對手名單中刪除了,因為他已經進入自我倒退的狀態,如果繼續把他當作對手,只會減緩你的成長速度。明白了這些,我們就知道要做謙虛的人,不斷地學習,吸收能量,突破自我,讓自己持續成長。這才是一個人改變命運,並讓自己平安健康的關鍵。
從立命,到改過,到積善,再到謙德,四個方面,四個步驟,若是能夠掌握,就能夠讓自己的命運變得越來越好。當然,四個大方向和步驟裡面還藏著很多小技術。這次我解讀《了凡四訓》,會用六十五講為大家分析其中的關鍵技術。
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的現狀絕對不是此生最好的狀態。每個人都在追求越來越好的命運,正如一句廣告臺詞所說的那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願意讓自己的命運越來越好的朋友,我們一起學習《了凡四訓》吧!
《了凡四訓》中的內容,既不是純粹的理論,也不是簡單的經驗,而是從中華智慧寶庫中提煉出來的精髓,又在實踐中進行了驗證,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用真人的命運改變之效果證明了的真理!
感謝古人們,是他們為我們留下了如此珍貴的智慧!
感謝了凡先生,是他把自己改變命運的祕笈奉獻出來,讓我們受益!
文章試閱
第8講 改變命運的四個邏輯層次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見過業餘選手和專業選手之間的區別。
業餘選手的基本風格是散打、亂打,顧此失彼,有對有錯,有得有失,有苦有樂,當然基本局面是苦多樂少,樂時在招苦,苦時在招災,只能在業餘選手當中比高低,面對專業選手時就不堪一擊了。
專業選手往往會把一項活動變成技術體系。比如打乒乓球,我在與球友們散打、亂打時,只是粗淺地知道幾個技術要領,後來結識了專業教練,才知道打乒乓球有上千個技術要點,在一場正式的比賽中需要謀劃的內容簡直猶如一部兵書。
這就是業餘和專業的區別。一項運動都如此複雜,改變人的命運,更是需要了解相應的技術要點。若是只會一招半式就貿然行動,雖然會有一些效果,但最終恐怕很難達成自己預期的結果。
《了凡四訓》全書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分,作者以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改變命運的經過。這就是改變命運的專業技術,這四個部分也構成了改變命運的四個邏輯層次。
第一個邏輯層次: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主要講述了作者自己命運的故事。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命他學醫。後來,他遇到算命高人孔先生,孔先生精通「皇極數」,能預測人的未來命運。一開始,了凡先生和很多人一樣不太相信,但巧合的是,此後的二十年,他的人生真的按照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發展,連考試考第幾名都十分精確地應驗了。這讓他篤信了「宿命論」,認為「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從此沒有了上進之心。
與此同時,孔先生還有兩項預測讓了凡先生十分鬱悶:一是說他會在五十三歲時,壽終在家裡;二是說他一生沒有子嗣,他們家族的香火在他之後就斷絕了,也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絕戶」。從古人的觀點來看,家中若是沒有兒女,會讓人尷尬,也很難交代:一是沒有兒女就證明當事人德行太薄;二是無法完成家族傳承,死後沒臉見祖宗。
當然, 了凡先生還是很幸運的, 因為他又遇到了雲谷禪師, 二人「 對坐一室」,徹夜長談,終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知道了如何改變命運。於是了凡先生就從過去的篤信「宿命論」轉向了相信「造命論」。
從此,了凡先生的人生信念發生了根本改變,他啟動了人生的「修行模式」,將自己的生活、事業都當成了修行。他修正了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找到了短命和沒有子嗣的根本原因,最終不僅生下了兒子天啟,還將自己的壽命延長到了七十四歲。自然地,他也因為自己的修行而功成名就。一個普通人竟然改變了算命高人所算出來的命,聽到的人無不嘖嘖稱奇,也很羨慕和嚮往。
說起來,這「立命之學」有兩個要點:一是在現實生活中實踐聖賢思想,以聖賢為榜樣;二是把自己的人生當成一場修行。
第二個邏輯層次:改過之法
既然人生開啟了「修行模式」,那就要開始「修理」自己了。「改過之法」講的就是改正自己過失的辦法。過失會為自己拉仇恨、製造麻煩,讓自己的人生不斷貶值,留著它幹什麼呢? 真心想改變自己命運的人,也就是真心想為自己好的人,當然要勇敢地、毫不猶豫地、持續不斷地把自己那些卑劣的品性與言行改掉。
為此,了凡先生發了「三心」,即「慚愧心、畏懼心、勇猛心」。
先說慚愧心。慚愧心也就是羞愧心,這是讓自己跟過去的人生一刀兩斷,絕不延續過去的錯誤,如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那樣「不貳過」。這也就意味著,每一次犯過失之後經歷反省,都讓過失成為自己進步、升級的一個臺階。這不就是成聖、成賢、成道之法嗎? 說到這裡,大家就明白成語「聞過則喜」的奧妙了吧。很多人之所以命運起伏不定,不就是因為他們不斷地重複過去的錯誤嗎?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面對自己的過失時都會遮掩、自辯或者逐漸麻木,哪有什麼慚愧心或者羞愧心呢? 僅此一點,我們就能窺見一點眾人命運有所不同的奧祕。
再說畏懼心。據說,聰明而有成就的人都謹慎,因為他們的心中有天道,有良知,有道德,有法律。魯莽的人貌似勇敢,卻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愚蠢的人會以卵擊石,硬往槍口上撞,自然不會有好的命運。
最後說勇猛心。有勇猛心表現為一旦知道了自己的過失,就絕不會得過且過,不會抱有僥倖心理,不會為自己找理由,而是立刻去改過。只要真正去改過,美好總會呈現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知道很多道理,看起來也很厲害,但沒有真正去實踐,也沒有勇猛心去改過,自然也就不會有收益。
了凡先生將改過分成了相互關聯的三個部分: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如果沒有從理上、從心上去改,只是從事上改,就去不了病根,治標不治本。總結起來,「改過之法」就是清理內心,變廢為寶。
第三個邏輯層次:積善之方
改過,重在清理生命中的垃圾;積善,重在累積生命中的營養與能量。在這一部分中,了凡先生講述了十個因為積善而獲得好報的故事。他打破了現實中很多人關於善惡的那種簡單而又漏洞百出的想法,從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這八個方面,告訴我們偽善為何不靈驗,真善為何有能量。
了凡先生還根據當時的情況,列舉了十條可以行善的方法,並做了相應解釋: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捨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第四個邏輯層次:謙德之效
這是《了凡四訓》的第四部分,是改變命運的最後一個邏輯層次,更是能夠讓改變命運的邏輯螺旋上升、不斷進步的關鍵環節。
現實中一些積德行善的人往往也會讓人厭惡。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天道虧盈而益謙」,第四部分「謙德之效」主要講謙虛這項美德的效用,就是來破解積德行善之後可能產生的新問題。我們講的道德,以老子的思想最為經典。老子在《道德經》中專門講述了破解偽善的良方是「上善」;還講解了真正的道德乃是「玄德」,這跟我們所聽到的「陰德」很相似,否則,「一顯就漏,一說就破」。
最後,了凡先生總結了整本書的內容,說明了改命要立志而行,命自我立,有了志向而努力,自然可以改變命運,只要以造福眾人立命,只要以改過避免自己淪陷,只要持續積善讓自己擁有強大的能量,只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那麼,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自然感動天地眾生,而由自己創造出美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