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有一種傷害叫成長:穿越創傷與黑暗,打造復原力的療癒練習

原文書名:


9786264192316有一種傷害叫成長:穿越創傷與黑暗,打造復原力的療癒練習
  • 產品代碼:

    9786264192316
  • 系列名稱:

    人生顧問
  • 系列編號:

    CF00549
  • 定價:

    360元
  • 作者:

    克里斯多夫?威拉德博士Christopher Willard, PsyD
  • 譯者:

    郭庭瑄
  • 頁數:

    224頁
  • 開數:

    14.8x21x1.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331
  • 出版日:

    20250331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177.2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面對壓力與傷痛,是讓它打敗你,還是利用它推動你成長?

這個世界沒有不帶著傷的人,困境和痛苦也是人生過程的一部分。無論是疾病、霸凌、暴力、意外事故、家庭創傷、背叛……,這些負面遭遇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更撼動了人們的心理狀態:我們對世界的信念受到衝擊、對自身的認同與看法也不再如以往那般穩固。
我們或許無法忘記經歷過的一切,但可以重置、重啟,並重建一個更堅強的人生。不再執著受過的傷,而是讓自己開始好好療傷,才有復原向前走的機會。
如何處理痛苦和困惑,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事實上,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會經歷「創傷後成長」。作者克里斯多夫・威拉德博士,以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等實證,加上真實故事,以及充滿關愛與慈悲的實踐練習,告訴我們在面對痛苦時,如何從內到外,從身體、大腦和心靈三方面培養韌性,邁向療癒與重生。
本書是讓你在挑戰與傷痛中打造復原力的實用指南。當你發現,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再也無法打倒你時,你就真正成長了。

Ÿ 善待身體:藉由調整呼吸和改變身體姿勢,讓身體充滿能量。
【療癒練習】七種正念步行法、CALM平靜練習、擺出權力姿勢、海浪呼吸法
Ÿ 讓大腦不再隨時拉警報:重新設定大腦的隱形警鈴,並讓感恩成為從創傷裂縫透進的光。【療癒練習】正念四R心法、SEAT正念靜坐練習、聲音接地練習
Ÿ 讓別人拉你一把:打破孤立,透過人際關係修復身心,重建信任。
【療癒練習】ACE三大技巧、三思而後言的THINK練習、設立界限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夫・威拉德博士Christopher Willard, PsyD
哈佛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家、國際演說家與正念教育工作者。
著有《正念成長》、《培養復原力》(Raising Resilience,暫譯)等逾十八部以兒童或成人為讀者群的出版作品。

譯者簡介


郭庭瑄
生於望海的城市,現為文字手工業者。譯有《夜行大腦》、《崩潰媽媽的自救指南》、《有毒姻親》、《被剝削的童年》等書及各類型小說作品。
聯絡信箱:realelise@gmail.com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創傷之後,能療癒心靈傷口的敷料會是什麼? 蘇益賢
序言

第1章 傷痛過後,你仍能重新拼回自己
01.我們天生就有復原力
02.本能的「四F求生策略」
【練習1】四F反思練習
03.擁抱內在的馴獸師:讓「關懷」與「善待」成為你的超能力
【練習2】利用「關懷」與「善待」,改變身體感受

第2章 打造有韌性的身體
01. 掌控身體反應,就能掌控壓力開關
02. 呼吸是神經系統的遙控器
【練習3】海浪呼吸法
03. 提升自信,從改變姿勢開始
【練習4】支持性碰觸
04. 步行:讓自己動起來的正念法
05.吃出復原力
06.睡眠是加速康復的良藥
【練習5】CALM平靜練習——身體掃描法

PartⅢ 打造有韌性的大腦
01.重新設定大腦的隱形警鈴
【練習6】讓大腦靜下來
02.用言語安撫內心,即是正念
【練習7】正念四R心法
03.用身體駕馭大腦
【練習8】 聲音接地
04.活在當下,尋得安全感
【練習9】SEAT正念靜坐練習
【練習10】不要相信你所認為的一切
05. 感恩,是從創傷裂縫透進的光
【練習11】 感受美好
【練習12】感謝自己的優點
06.照顧自己的身心
【練習13】HALT停看聽

PartⅣ 打造有韌性的心靈
01.從孤獨到共鳴:如何透過與人連結修復身心
【練習14】四朵玫瑰、一根刺和一個花蕾
02.來自他人的療癒力
03.你的韌性,就是最好的抵抗力
04.想要改變,先學會別苛責自己
【練習15】ACE自我疼惜法
05.設立剛剛好的界限
【練習16】設立時間界限,找回時間感
06.找到懂你的人
07.同理心對話:先思考,再開口
【練習17】三思而後言的THINK練習
08.慈悲的感染力
09.讓善良基因代代相傳
【練習18】行車禮讓練習
10.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

結語
謝辭

推薦序/導讀/自序


療癒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
盧美妏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羅志仲 人際溝通講師、身心靈工作者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鐘 穎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各界讚譽
「從個人和集體的角度切入,探索創傷復原與療癒歷程,是一本科學基礎紮實、敘事風格明快的心靈指南。」
——艾瑪・賽佩拉 博士,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你快樂,所以你成功》作者

「書中提供許多有用的資源,能幫助我們重新以充滿愛的覺知來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莎拉・金博士,神經科學家、醫療人類學家、教育哲學家、MindHeart Consulting創辦人

「本書是創傷時代的燈塔,指引我們找到成長的力量。」
——派翠克・提恩,執業臨床社工師

「威拉德博士提出的『關注與善待』療癒心法,不僅能有效緩解痛苦,讓我們從壓力與創傷中復原,更巧妙喚醒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鼓勵大家由內而外,重建安全感。」
——琳達・格拉翰,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心理韌性》作者

「作者以溫暖與嚴謹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療癒的地圖。面對創傷壓力,我們能挺過磨難,自困境中重生,甚至茁壯成長。強力推薦!」
——大衛・崔萊文 博士,《創傷敏感正念心療》(暫譯)作者

文章試閱


01.我們天生就有復原力
創傷會改變一切,從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到我們與他人和世界的關係,無一例外。遭受嚴重的心理、情緒或身體傷害時,我們會用洞察力、成長與學習的機會來換取自身安全——至少暫時會這樣。

百分之六十的人會經歷「創傷後成長」
幾乎所有人與天地間的萬物生靈都會在某個時刻經歷某種創傷,而其反應與療癒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研究報告指出,男性遭遇創傷的機率高於女性,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創傷而產生併發症,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弱勢族群(指在不平等社會中的邊緣人或被排擠者)更有可能受到創傷及其複合效應衝擊,獲得療癒資源的管道也比較少。此外,對某些人來說,身體對創傷的反應會逐漸消失;對另一些人來說,這類反應則會刻進骨子裡,久久無法平復。但無論經歷過什麼,我們都有能力成長和改變。
令人訝異的是,研究發現,雖然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會遭遇創傷,但只有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二的人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百分之六十的人則會經歷創傷後成長。這是相當不錯的比例。更棒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創傷後成長可以同時發生,兩者並不互斥。神經科學的觀點就跟大多數靈性與哲學傳統所主張的一樣:成長與痛苦是並存的。
有一點必須先說清楚,創傷及之後的復原過程充滿磨難和煎熬,不僅步調極為緩慢、難以預測,而且絕非線性發展,沒有任何事物能持續且完全緩解及撫慰我們的傷痛。朋友提供的小撇步、心理師的建議或迷因梗圖,可能永遠都無法「修復」我們,讓我們回復到之前的狀態。或許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彼此的痛苦,但我們可以認同並見證這些傷痛。
也就是說,我們無須修復創傷,或希望創傷被修復,更不是試圖修復自己,而是看見、並與我們的痛苦同在。當我們擁有適當的工具來管理與調節創傷的反應時,更能輕鬆接納自己,在他人需要時給予支持,也能做到全然地陪伴與關注。
你可能會自問,你的痛苦是否嚴重到足以稱為創傷?「創傷是對異常事件的正常反應」,這個說法雖是陳腔濫調,卻再正確不過。由於「正常」與「異常」都是主觀概念,因此,創傷對各人的影響不盡相同。

創傷隱藏在神經系統裡
我們內建的壓力和創傷反應系統,會在經歷痛苦時與事過之後保護我們,以免我們將來再度受創。而期間接收到的感官訊息,也會儲存在大腦裡,每當遇上那些依舊被神經系統視為「危險」的地方或人事物,就會觸發創傷記憶與感受。一旦這種反應隨著時間逐漸失靈,變成無意識的自動化行為,就會被貼上「失調」的標籤。但事實上,我們的神經系統只是嘗試在混亂中創造秩序罷了。
與其爭論何謂創傷,不如將這本書當成一種工具或方法,能用來關注、善待、重置與重新調節你失調的神經系統。
我們在面對威脅時會啟動防禦機制,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也是演化而來的結果,這些反應幫助了我們的祖先,也是我們得以生存的關鍵。然而,威脅越嚴重,或持續的時間越長,大腦受這些機制影響和重塑的程度就越高。無論威脅實際存在與否,只要感知到威脅,我們就會出現這類反應。
我再強調一次:無論威脅實際存在與否,只要感知到威脅,我們就會出現這些反應。

02.本能的「四F求生策略」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面對壓力和創傷時的典型反應。這些反應都是人類祖先留下的遺緒。
遠古的生活環境乍看單純,但其實比現代世界危險多了。在人類尚處於逐漸進化的動物狀態時,對我們的祖先而言,什麼會是創傷?想像有隻獅子正在追你,為了生存,你能怎麼做?
我曾在德州問過觀眾這個問題,那時台下恰巧有位訓練獅子的馴獸師。說真的,她的自我調節能力都強到可以讓她進籠和猛獅待在一起了,我不懂她幹嘛還來上我的正念課!如果你也是馴獸師,或許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繼續往下讀。

過度警醒V.S低度警醒
面對獅子的攻擊,我們可以用四種方式來回應,每一種都會讓神經系統趨於活躍,採取過度警醒(hyperarousal)或低度警醒(hypoarousal)的求生策略。

Ÿ 過度警醒
一、戰鬥(Fight):抵抗,與攻擊者正面對決。
遇到野生動物窮追不捨,這種反應的確有嚇阻的效果。但若所謂的「威脅」是塞車、討厭的同事,或某個讓你想起心中「內在獅子」的事物,這種反應就沒那麼管用了。
一旦進入戰鬥狀態,我們會變得暴躁易怒,甚或發動肢體或言語攻擊。有時,如果對抗的是自己(自責),這種反應可能會轉化成自我攻擊,進而出現自傷或其他危險行為。

二、逃跑(Flee):躲避或逃離攻擊。
如果那隻獅子動作很慢,或是你跑得很快,那這種反應就很棒。
不過,要是每次遇到令人不舒服或不安的情況,我們都選擇逃避,那就不太妙了。逃避可能會隨著時間演變成持續焦慮、恐慌、特定場所畏懼症(agoraphobia)等,抑或表現為追求強烈刺激、癮症和強迫行為。

Ÿ 低度警醒
三、僵住不動(Freeze):隱藏或偽裝自己,盡量不引起對方注意,例如裝死或放棄抵抗,默默等待攻擊結束。
低度警醒狀態可能會隨時間逐漸發展成蓄意逃避或無意識的解離。對許多弱勢族群來說,引人注目可能讓人覺得、或的確會格外危險,而僵住不動的反應,確實有助於保護身體、情緒,甚至是財物安全。

四、管他去死(Fuck it):好吧,我承認,其實目前臨床上還沒有人提出這樣的說法!
這種反應亦可稱為「昏厥或放棄」(faint or flop)。放棄是以另一種方式來自我保護不致持續受創傷所苦。這種「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自覺無法掌控或凌駕命運的無力感,長期下來可能會使大腦陷入憂鬱,讓我們慢慢放棄自己、放棄世界,或是採取逃避策略,例如濫用物質成癮,藉此淡化創傷經驗等等。

為了生存,我們需要適度的壓力
只消一樁夠嚴重的創傷事件或長久持續存在的創傷,就能重塑大腦神經迴路,讓我們一直處於這些壓力反應狀態,這就是神經可塑性的黑暗面。
獅子的攻擊是種隱喻,是指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但如果你是馴獸師就另當別論)。也許你用了上述其中一個或多個「F」來應對獅子,甚至在獅子離開多年後,你依舊用這套模式來回應人生。
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面對日常壓力和挑戰時,我們的整體警醒度大概是介於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之間。如果高於上限,我們就會進入過度警醒狀態,反之則是低度警醒狀態。適當且處於「身心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內的壓力,能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成長,這一區就是「魔法」發生之處。
該區域不一定處於你的舒適圈之外,但要想真正成長,我們就必須待在「安全區」。創傷復原的關鍵在於:進入「紅色區」或危險區時,你要有所察覺,並學習如何回到安全╱成長區。
至於魔法背後的科學,可以參考「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心理學家史蒂芬・波吉斯博士(Stephen Porges)與他的同事、執業臨床社工師黛比・達納(Deb Dana)及其他研究人員率先探索這個領域,讓我們對以迷走神經(vagus nerve)功能為基礎的情緒、社會和生理調節有了新的認識。
這種神經(實際上是位於身體兩側的兩條神經)有如連接大腦和身體的訊息高速公路;根據波吉斯的說法,它是神經系統的第三層次,亦即社會參與系統(social engagement system)背後的生理機轉。目前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已成為理解與治療創傷的核心,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發現。
事實上,我們需要壓力和恐懼的反應,因為適量的恐懼可以保護我們的安全,壓力則能激勵我們往前邁進。若你處於一段虐待關係,為了安全起見,在能逃離對方前先維持低度警醒可能會比較保險;如果你所屬的部隊被徵召上戰場,過度警醒可能正是你所需的狀態。這些反應都很合理,可以保護你的人身安全。

解密生存密碼
有位名叫亞瑟・克林(Arthur Kling)的研究人員,曾摘除一群猴子的杏仁核(大腦的警報系統),再將猴群放回野外(看來這是個缺乏慈悲心的研究計畫),結果這些猴子幾週內全數死亡,因為牠們無法辨識和應對周遭的危險。
從根本上來說,「戰、逃、僵、棄」這四個F是很有用的策略——至少直到它們失效之前是如此。就像士兵從戰場上返家後多年,仍會習慣性地警戒掃視高速公路,確認是否有土製炸彈;抗癌成功的患者每當感覺到一點疼痛,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又生病了;被伴侶背叛過的人在進入新戀情後,只要感受到親密,就會下意識地破壞關係。
我們可能會在經歷創傷後變得過度警覺,不斷掃描、偵測周遭是否有危險,因為我們相信這麼做可以保護自身安全。對某些人來說,縱使創傷事件發生在多年前,危險依舊能讓人有種熟悉的安全感;自我傷害和癮症可能會成為舒緩痛苦的方法;異常飲食行為可能會為生活帶來一種正常、有秩序的感覺;孤立可能會令人感到舒服自在,與人建立連結與被關懷則可能會讓人覺得有壓力、難以招架。
這四個F不只是心理反應,我們的身體也會停留在這樣的狀態。創傷反應在當下可以幫助我們生存,但也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
如果這四種求生策略是祖先傳承給我們的無意識反應,刻在我們的DNA裡,那我們要怎麼「重置」自己呢?幸好,方法可多了。我們的DNA裡還內建了其他反應,可以經由練習來強化這些應對模式。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要透過思維來改變行為和感受並不容易,但我們的確能藉由行為來改變思維、感受與自身的存在狀態。

〈練習1〉四F反思練習
Ÿ 回想一下,你曾在什麼情況下出現四F反應(戰、逃、僵、棄)?
Ÿ 你現在是否處於其中一種狀態?如果是,觸發點又是什麼?
Ÿ 想到日常壓力源(例如某同事、財務問題、家庭衝突)時,你會下意識出現其中一種反應嗎?
Ÿ 你的壓力反應對你的身心與人際關係造成了什麼影響?
Ÿ 你現在或過去特別容易表現出哪一種反應徵狀?

03.擁抱內在的馴獸師:讓「關懷」與「善待」成為你的超能力
現在,來看看那位來自德州的馴獸師。她已經學會在大多數人想啟動壓力反應的情況下,能夠駕馭或調節這類反應。她重新掌控了神經系統,讓自己在進入獅籠時得以保持冷靜、應對自如。她非但沒有躲避獅子,還能主動接近、關懷,甚至跟獅子做朋友。她找到了一條中間路線。
這條中間路線有很多名稱,從靈性乃至科學領域都可見其蹤影。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可以好好休息與消化、進食與繁殖、尋得連結與方向,以穩定的節奏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
我們可稱這條中間路線為副交感神經系統、腹側迷走神經狀態、綠色區(green zone),或是丹尼爾・席格(Daniel Siegel)所謂的「身心容納之窗」,抑或是內在家庭系統理論提出的「內在自我」(in Self)。從精神與靈性層面來看,可能比較接近佛陀主張的「捨」之中道,亦即選擇應對方式的能力、引出慈悲行為的正念覺察,或「正精進」(right effort,根據情況需要所付出不多不少、恰好的努力)。
至於我呢?我喜歡將這種反應稱作「關懷與善待」。

平和的感受,身體都知道
身為心理師,我好像有義務問個老套的問題:「你有什麼感覺?」事實上,我甚至還做了一個客製馬克杯,把這句話刻在上面。
回到正題,「關懷與善待」會讓你的身體、思緒、呼吸和心有何感覺呢?身體方面,你可能會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變得穩定、平和而規律。除此之外,隨著緊繃的肌肉逐漸放鬆,體溫也會恢復到正常值;消化系統再度運轉,免疫系統重新啟動;血液不僅會流向重要的器官,更能在體內順暢循環,流向四肢與末梢,解決手腳冰冷的困擾。糖、脂肪和鹽的吸引力下降;口腔再次分泌唾液,你對各種滋味的渴望也會隨之湧現。
與此同時,重拾洞察力與同理心會讓掌控社交系統隨之回歸;先前阻塞大腦的壓力荷爾蒙會退散,讓攸關愛、信任與依戀的荷爾蒙——也就是催產素,能有流動的空間。
一旦你開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追求健康的人際關係,這種良性循環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健康的人際關係也會主動來找你,因為你是一個懂得「互相」,也是自我調節能力良好的人。你的支持網絡會不斷壯大,納入那些能與你共同調節(co-regulation,或稱協同調節)、鼓勵你繼續以健康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人。
此外,對寵物與植物付出關心也能創造這樣的良性循環。你會發現自己開始有精神和體力去運動、注意飲食,吃得更營養,身體也能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安心入睡,一覺到天亮。
此時,你的大腦和身體處於最佳狀態,有能力完成大多數任務,並建立新的支持網絡。你的身心容納之窗敞開,輕微的壓力兩三下就能化解,安全感又回來了,甚至連神經可塑性都可能因此增強,形成新的神經連結。大腦會釋放適量的血清素與「快樂化學物質」多巴胺,獎勵你的選擇。你的心態變得更開闊,願意敞開雙臂迎接人生中各種可能,這就是「關懷與善待」帶來的體驗。

從「賦」能到「復」能
就根本而言,上述練習及本書中其他方法的重點都與「賦能」(empowerment)有關,也就是讓我們有能力選擇「關懷與善待」而非「戰、逃、僵、棄」的「四F反應」,並克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特有的無助感。
從更深的層次來說,賦能可以讓我們擁有內在掌控感,保護我們不受壓力、憤怒、焦慮、羞恥和悲傷所苦,甚至能緩解身體疼痛。許多人在創傷導致的神經重塑過程中會有所混淆,無法分辨何為安全、何為危險,而真正的賦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在身心與人際關係中增強掌控力。一旦進入這樣的狀態,世界、朋友和陌生人在我們眼中便不再那麼有威脅性,我們也能變得更加誠實、真實,並勇於展現脆弱的一面。
「關懷與善待」如同「戰、逃、僵、棄」四個F,是人類的自然反應。只有當我們感到足夠的安全,能敞開心胸時,我們才能去學習、去思考、去愛。在充分練習後,我們就能像那名馴獸師一樣,在面對絕大多數的情況時,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反應。
下一章會談到身體是如何儲存和包含療傷的種子;第三章則會探索培養大腦韌性的方法,並學習藉由正向心理學、正念及其他消除「消極偏見」的技巧,來保護大腦不受壓力傷害。
最後,在第四章,我們會轉向人際關係的韌性,幫助你克服恐懼和羞恥,在危機時刻勇於向外求援,建立更強而有力的支持網絡。另外,你也會學到如何在生活中——甚至在網路上——以更有效的方式設下健康的界限。我們可以從這裡開始在逆境中建立更強大的社群與社團,甚至為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和變革。
一行禪師曾說:「認為人生應該能毫無苦痛,猶如認為我們可以只有左邊而沒有右邊般存在一樣荒謬。同樣地,認為人生根本不可能幸福快樂也是錯得離譜。」
充實豐盛的生命是兩者皆有,不是非此即彼。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事情非黑即白,但其實每件事都由多元因素構成,具有多重面向又錯綜複雜。
以下是網路上一些流行的觀點:你可以在心懷感恩的同時,也渴求更多。你可以堅忍強韌,但仍需要休息。你可以非常獨立,但仍需要和想要有人陪伴。你可以有十足的把握,但即便後來改變心意也無妨。你可以好好關愛照顧自己,而無須感到愧疚。你可以慷慨善良,但仍能拒絕他人並設下界限,因為有時說「不」就是一種慷慨的行為。你可能在過去已經盡力,但從那時開始也學到了新的做法。最後,也許別人身陷困難和痛苦,但你的煩惱也很重要。你希望勇敢無畏,卻仍害怕做某件事——然而你依然可以克服恐懼去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