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只是旅行:把每一次上路,走成一張內在地圖

原文書名:


9786264195775不只是旅行:把每一次上路,走成一張內在地圖
  • 產品代碼:

    9786264195775
  • 系列名稱:

    優生活
  • 系列編號:

    VU00289
  • 定價:

    380元
  • 作者:

    柚子甜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4.8x21x1.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11
  • 出版日:

    20250711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719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旅行對你來說是什麼?
是逃離生活?是犒賞享受?還是重新審視自己?


對心靈作家來說,每一次上路,都不只是旅行,而是把它走成一張內在地圖。
每次出走和歸來,心裡的困惑都會逐漸清晰,纏繞已久的問題也慢慢有了答案。就算仍舊無解,旅途中長出的力量,也讓我磨出一份與之共存的餘裕。
這本書,就是我把「旅行」,走成一本「內在地圖」的筆記。


作家曾彥菁、整理鍊金術師小印、基隆游太太、安安台北小日常、Jerome@旅行熱炒店――感同身受推薦

這不是一本旅行指南,而是一場回到內在的返鄉之旅,是讓人透過旅途看見自己、找回安全感與自由感的生命筆記。在柚子的字裡行間,我看見旅行成為一種覺察的修行。身為整理師與財務規劃師,我深深共鳴於她讓「內在富足」走在物質之前的智慧與溫柔。 ——《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作者 整理鍊金術師小印


。每個人踏上旅程的理由,不一定都是光明的。但只要能讓坐困愁城的人喘口氣,旅行就有它的意義。
。慎選一起踏上旅途的人。過程中學著不委屈,就算計畫偶爾不圓滿,內心還是可以很滿足。
。我喜歡的不是旅行,而是旅途中看似「自由」的自己;我眷戀的也不是回家,而是歸巢後感到「安全」的瞬間。
。我總算是意識到了一個幽默的事實:臉書擁有好幾萬讀者的作家,最後其實需要的,就只是幾個朋友能陪我說說話。

就讓我們跟著柚子甜從台北新北投出發,走過瑞芳、羅東、竹南、台中、員林、花蓮、嘉義、金門、馬祖、小琉球,日本仙台、泰國曼谷和清邁、尼泊爾、緬甸、印度,期待你和她一樣,開始有能力在任何地方都活得自由,在任何地方都活得身心安適。

這是她在旅行中修行,所收穫的禮物,相信你也可以。

柚子甜說旅行

 每個人踏上旅程的理由,不一定都是光明的。但只要能讓坐困愁城的人喘口氣,旅行就有它的意義。
 盡力活出夢想的頻率,其實就是在跟老天呼喚:「這是我想要的,請給我更多」。
 有些屬於生命本能的需求是無法取代的,例如「連結」的需求。
 注意力在哪裡,能量就流向哪裡。注意力收攝回自己身上,能量自然形成一層穩定的保護罩。
 我要解開名為「別人怎麼看我」的鎖鏈,放這樣活了一輩子的自己自由。
 真正感受過「人會死」的人,其實更渴望的是深刻地活著。
 慎選一起踏上旅途的人。過程中學著不委屈,就算計畫偶爾不圓滿,內心還是可以很滿足。
 只要散發著友善的頻率和對世界的好奇心,就是一種最好的邀請──頻率本身是一種觸媒,甚至超過言語。
 好好生活,好好調養身心頻率,時常練習覺察,你也會漸漸成為能轉化壞運氣的人。
 旅人在旅途中,會變得堅強又脆弱。被迫放下舒適圈的資源和控制力,把自己拋在需要他人的地方;卻從一次次地敞開中,又變得更加柔韌與圓滿。

作者簡介


柚子甜

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原本是國外業務,28歲離職走上身心靈之路,也重拾從小熱愛寫作的興趣。喜歡將靈性融入日常,將旅行走成修行。

出版《覺察情緒,好好生活》《專注,是一種資產》《有些情傷過不了,是因為你還不夠懂自己》《老妹世代》
FB|Podcast|Youtube|Instagram:柚子甜剝心事


書籍目錄


前言|歸巢儀式:旅行對我來說,到底是什麼?
1. 新北投|享受富足的關鍵,不在金錢
2. 瑞芳|你認為的簡單,對他是量身訂做的牢籠
3. 平溪線|我到底是外向還是內向?
4. 羅東|「不委屈」的第一步,是讓自己被聽見
5. 竹南|旅行是磨合的試金石
6. 台中|你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7. 台中|愛與愛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8. 員林|逃避寂寞的數位遊牧民族
9. 花蓮|恐懼的解藥,是我自己
10. 嘉義|你願意為「別人眼中的你」付出多少代價?
11. 嘉義|知道會死,才知道怎麼活
12. 金門|是旅伴,還是旅「絆」?
13. 金門|內向旅行者的貴人
14. 金門|好頻率,是無常中的幸福祕訣
15. 馬祖東莒|人情,是我收過最美的禮物
16. 小琉球|好與不好,圓滿接納,即是修行
17. 日本仙台|仰賴他人善意而活的旅行
18. 日本仙台|旅行後的憂鬱,只有下一張機票才能治癒嗎?
19. 泰國曼谷|旅行易怒症
20. 泰國清邁|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去尋找
21. 泰國清邁|學東西經常半途而廢?來試試「懂自己」學習法
22. 尼泊爾|在眾神的國度,與生死的陰影和解
23. 緬甸|緬甸孤兒教我的事:擁抱脆弱,從抗拒中開出溫柔的花
24. 緬甸|當你沒有要去任何地方,才會安住腳下
25. 印度|原來我真的很雙子!在陌生國度,看見太陽星座閃閃發光
26. 印度|摘下「好可憐濾鏡」,釋放被內耗綁架的自己
27. 印度|斷食日:頭腦乾淨的時候,身體知道答案
後記:是旅行,也是修行



文章試閱


歸巢儀式:旅行對我來說,到底是什麼?

從疲憊的旅行中回到家,你第一件事會做什麼?東西放著,洗手換衣服,找東西吃,或者好好洗澡睡個覺?

很早以前我意識到,自己有一套「歸巢儀式」。

不管是深夜歸國,還是白天返家;不管是剛結束一整個月的旅居,或單純兩天一夜的小旅行。這套「歸巢儀式」必定在我回到舒適圈後,洗手換衣服,上個廁所,立刻發作。

我會把行李箱打開,裡面的髒衣服全數拉出來,分成深色一堆淺色一堆,抱進洗衣機,讓它們和泡沫盡情翻攪。隨即拎著盥洗包進浴室,牙刷牙膏擺回架子、隱形眼鏡藥水緊挨在側。打開浴櫃,髮箍和眼鏡塞回原處,再砰地一聲關上門。

走回行李箱蹲下,一一拿起雜物:筆電、手機、閱讀器、耳機、充電器、筆記本、腳架、拖鞋、水壺、防蚊液、遮陽帽等等,來來回回地折返幾次,填回它們在家裡本來的位置。快沒電的3C產品也像緊急輸血一樣,一件一件接上電源。

最後終於噓一口氣,我會拿罐酒精,把行李箱裡裡外外噴一遍。再拎著它爬上椅子,推回櫃子最頂層。我的「歸巢儀式」才終於告個段落。

曾經有幾次我疑惑,這種幾近「歸位強迫症」的行為,背後動機到底是什麼。明明舟車勞頓後,身體最需要的是休息,也沒有急著使用行李箱裡面的東西。但無論飛了多少小時、最後幾點到家,我都非得把這些東西歸位,才覺得完美結束了旅程。

在某一次「歸巢儀式」中,我仔細地覺察內心。赫然發現,急著把生活塞回刻度內的我,其實是在追求一種「安全感」。

旅行,畢竟是打破舒適圈的行為。旅途上有太多不確定性,有太多的妥協。常常累了沒有床躺,只能先將就坐路邊歇口氣。餓了沒有合胃口的食物,只能隨意買點零食果腹。高敏感族在新環境不易入睡,半夜突然有陌生聲響,都能讓我心臟狂跳。門口經過的腳步聲,也會讓我焦慮,想著門鎖是否有確實鎖上。

那短則幾天,長則數週的時間裡,好吃好睡常常變成一種奢求。探索世界的成本就是忍耐,我為數不多的安全感,也在過程中流失殆盡。

我的歸巢儀式,就是在名為「旅行」的失控後,將生活納回「安全」的心理儀式。回到家那一刻,看著四周早已住膩的環境,將行李箱四散的東西,一件件安放回恰如其分的位置,都會心滿意足地,發出那句陳腔濫調:「還是自己家最好。」

只不過這個「蜜月期」,通常不過三五天。過了一段時間,我又會開始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再度看見生活的不美好之處。一下子厭惡地板不夠乾淨,一下厭煩台北的天氣陰冷濕雨。一邊抱怨都市裡的噪音遍布,能量雜亂,一邊用力甩上氣密窗。吃飯時抱怨東西貴、買食材又嘆氣超市蔬果無滋無味。嫌棄都市屋子太小像牢籠,住處離大自然好遠,路上車子好急躁。

於是幾天前,還在喟嘆舒適圈的美好。但當「安全」回來了,我又開始嫌棄自己不「自由」。

那時候,我會非常想念旅行時的自己──自由到常常只訂了交通和旅館,其餘什麼都不規劃,到當地再見招拆招。很多事情可以不計較、怎樣都可以、遇到困難也樂呵呵地面對。

吃到不好吃的東西?沒關係,當作是一種特殊體驗。遇到很差勁的服務?回去當笑話和朋友說。遭遇到很驚險的事?天啊,我竟然能挺過來,我超強的!

在「旅行」這種特殊條件下,人很容易變得無所謂。遇到倒楣事也可以當新鮮事,會安慰自己:「反正很快就回去了」、「就當一次經驗」,不會像平常一樣緊緊抓著不放。

但是說穿了,這種「不計較」、「怎樣都可以」的豁達,也只是透過陌生環境,達到假性的「自由」。

而畢竟不是真的不計較,只是用「我在旅行嘛」來麻痺,因此過程中,安全感也會一點一滴地被磨損。

而磨損殆盡時,差不多也要回家了。於是一回到舒適圈,立刻就透過「歸巢儀式」,去填補那份破碎不堪的安全感。

我想我明白了:

我喜歡的不是旅行,而是看似「自由」的自己;我眷戀的也不是回家,而是感到「安全」的瞬間。

但是,這種建立在「因為是旅行」而不計較的「假性自由」,真的是我要的嗎?
而被旅途消磨殆盡,回到舒適圈的「假性安全」,又是我追求的嗎?

我隱約感覺這兩個都不是真的,但我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於是,我繼續上路。

因為這不只是旅行,也是我整個人生的困惑──我總是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厭倦,但奮不顧身地掙脫,過一陣子又會渴望歸巢。我總是躁動地追求什麼,一再地衝向遠方,再回來舒適圈療傷,卻覺得哪裡都不是家。

這份不安,究竟是我缺乏什麼,還是誤解了什麼?我該更清楚地看見,還是該學會放手?對於自己,我還有什麼地方是不了解的?

我帶著一團迷霧上路,不知道在旅途中會遇到什麼,有多少盲點等著被擊碎,又有多少美好等著我遇見。

但至少我確定,旅行,是我從泥沼中跳脫,旁觀自己的機會。每次歸來,我都會更接近答案。這本書,就是我帶著「覺察」去旅行的筆記。

最後,儘管這本旅行書的起源,是一場心靈追尋,但在過程中也有不少好地方,帶給我幸福與珍貴回憶。因此我在每個旅行地點後面,都盡可能附上口袋名單,希望也能成為你旅途中的亮點。

列在清單上的,是我去過而且很喜歡的地方。沒在上面的不代表不喜歡,可能是沒去過、當時還沒有這個點,或是時間隔比較久沒記下來。因此這份清單外,一定還有很多很棒的地方等待被發掘,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吧!


台中

你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在遙遠的未來,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想過這個問題嗎?我人生中被問過這個問題不下十次。仔細回想起來,每個時期的回答都大相逕庭。
小時候家境不寬裕,最大的夢想就是賺錢,喜歡的東西都買得起,也可以打理布置自己的小天地,和喜歡的人天天住一起。
後來念了大學,成為一個喜歡跳舞的年輕人,成天聽拉丁音樂搖頭晃腦,幻想可以在中南美洲退休,每天在椰子樹下喝酒跳舞,還為此去學兩年的西班牙語。
再更大一點,從職場叛逃,誤打誤撞成為心靈工作者之後,愛上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心中不再有「退休」的觀念,打從心底認為,只要有人還需要我、我也有體力,那工作到人生最後一刻也沒關係。
對我來說,未來很遙遠,藍圖也一直在變化,能做的除了好好存錢、好好照顧健康以外,對於要在哪裡落腳,我抱持著開放的心態。不過我倒是相信一件事──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跟頭腦計畫的可能不一樣。
很多人頭腦以為自己想要環遊世界,但內心真正想要的,其實是每天能和心愛的家人在一起,哪裡不去也沒關係。也許頭腦以為自己想要退休開民宿,內心真正渴望的卻是重拾麵團,找回年輕時放棄的烘焙夢。
「頭腦」想要的,往往會被環境因素影響──別人都說錢很重要,那我就拚命賺錢。別人開咖啡廳好像風生水起,那我也把開咖啡廳當成人生目標。別人都說該成家立業了,我也得趕快找個伴生小孩。別人這時候都在買車買房,我跟著買好像也能兌換幸福。但這些目標,卻不是「內心」真正想要的,就算追求到了,也只會逐漸感到空虛和焦躁。
「內心」想要的到底是什麼?要挖掘屬於自己的答案,需要慢慢地靜下來,放掉頭腦干擾、排除社會眼光、還有「別人覺得應該怎樣才對」的時候,才能夠逐漸地,像是水裡的雜質慢慢沉澱般地浮現──這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不是馬上就能做到的事。
我在某一次冥想課程,很意外地撞見了「內心真正想要」畫面。那次課程中,老師引導我們做一種冥想,調整呼吸和頻率之後,要我們感受一下自己短期、中期和長期,內心想完成什麼目標。短期和中期的部分我暫不贅述,倒是長期的部分,內心浮起一個令我意外的畫面:我住在一個很樸實的小屋子裡,東西都很簡單,但是所有料理的食材、泡茶的香料都是最新鮮、最生機勃勃的,似乎住在一個很親近大地,能吃到最好的食物原味、呼吸到新鮮空氣、也有乾淨的水、最少噪音的地方。
而在那個小屋,三不五時會有朋友造訪,不像在都市中,客人難得來一趟,什麼好東西都要澎湃如流水似地端出來,笑臉與社交辭令滿溢,賓主盡歡酒足飯飽之後,又各自一兩年忙得連話都說不上。
這個小屋不是這樣。在那裡,你可以打聲招呼就來,不用說什麼客套話,只是來喝杯茶,坐著在窗前看樹看花,想走就走。吃飯時切點什麼當季的食材拌炒,清簡地一兩道菜,兩三人在桌前吃了,陽光靜靜地曬進來,安靜之中有說不出的美。
我在結束冥想的時候,很詫異內心竟然嚮往這樣的生活。我是在鋼筋混凝土養出來的都市小孩,從小到大都深鎖在厚重的大門與冷淡的鄰里關係內。去便當店外帶重油重鹹的午餐,上超市買冰過好幾天的空運蔬果。平常躲在電腦與文字後和別人交流久了,變得有點社交恐懼,不喜歡面對面和別人密切交流。
但是想想似乎又不意外。每次到好山好水、空氣清新的地方,吃到充滿生命力的食材,胸口都會湧出一種「啊,這樣才是活著」的喟嘆。尤其開始自炊自煮之後,常常抱怨食材看起來都半死不活,偶爾一兩次買到產地直送的新鮮貨,即使只是最普通的蔬菜,吃完也會從味蕾到全身細胞都會在歡呼,念念不忘那滋味好幾天。
雖然自認社交恐懼,但其實真正不喜歡的是「戴面具型」的社交,但偶然有一兩個聊得來的朋友來訪,一起泡壺花茶、切個小蛋糕,不拘束地在灑滿陽光的木地板上窩著聊天,也會覺得滿足得不得了,全身都充滿與人連結的愉悅。
「頭腦以為」的世界太狹隘,如果只用想的決定未來要什麼,答案或許千篇一律──人人都想財富自由、環遊世界、在別墅或沙灘旁邊曬太陽喝雞尾酒。但當我們願意放掉邏輯思考,整個身心就會告訴我們,他真正喜悅嚮往的是什麼。
神奇的是,當心中種下這一顆種子的時候,就有機會見到夢想的具象化。
在台中旅行的時候,去了一趟菩薩寺。原本只是因為朋友推薦而路過走訪,沒想到一晃眼就待了兩小時,每一棵樹、一片落葉都那麼隨意、又那麼精心安排,頂樓還有一個抄經室,剎那間我恍然大悟,原來之前許多朋友響應的「萬人抄心經」,穿過門口的老梅樹,發起的源頭就在這個遺世而獨立的角落。
隔壁的維摩舍也是菩薩寺的一部分,設計一樣別出心裁。一樓的禮品店琳瑯滿目,尤其我對一條漸層色的喀什米爾圍巾留戀不捨,終於狠心放下它之後,拾級而上,二樓是半開放式餐廳,清水模式的塗泥灰牆開了一扇大窗,枝葉與陽光在毫無遮攔地窗口搖曳。
餐廳桌椅不多,當下幾乎坐滿了。乍見只覺得這裡氣氛不像尋常的餐廳,仔細一瞧,所有用餐的人都靜靜地捧著飯,沒有人玩手機或聊天,而是安靜而滿足地享用手中的豐盛。有的人雙眼發光看著窗外樹影,喜孜孜地夾碗中菜送入口,像是沒有理由的開心,又或者活在當下就足以讓人開心,那光景實在極美,我心中藏起的一塊忽然被觸動了。
這幅畫面,不就是我內心嚮往的日子嗎?
安安靜靜地,和喜歡的朋友吃一頓簡單的飯菜。不需要開電視,沒必要放音樂,甚至不需要聊天,那只會讓空間充斥著喧鬧,內心卻覺得彼此遙遠。桌上每一道菜都是我細細撿選的,挑菜的時候清新的氣息充滿鼻腔,爐火上滋滋作響的是新鮮橄欖油,人道飼養的雞蛋敲開粒粒飽滿,當季的米飯氤氳著熱氣撲鼻。每一杓飯都有我的關心,都有土地的滋養;每一口茶都是我百分之百享受,帶著喜悅傾注到對方的茶杯。
我想要這樣的生活,我想要這樣的關係。而在台中旅行的時候,恰好遇見了夢想實現的畫面。那一刻我更加篤定,不管多繞路,不管在哪裡落腳,我想朝這樣的人生走去。
乍聽之下這樣的「夢想」很遙遠,要苦等時間、金錢、機會具足才能實現,但其實我們都誤會了。所謂的「內心真正的渴望」,代表「你的全副身心告訴你,在這樣的環境下它會充滿能量」,既然這樣,就不能等「以後」、等「退休」才做,而是「現在就要開始做」。
不需要等賺夠錢、搬到特定的地方才能滿足,那只是夢想的「外在形式」。就算還住在都市裡,就算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時間可以做到,我也要盡力活滿那百分之三十。喜歡吃充滿生命力的食物,那就勤奮一點,兩三天就去一趟市場,學會辨認當季時令,熟悉食材與火候之間擦撞的藝術,並且在吃飯時放下手機電腦,在餐桌前擺盤,拉開窗簾坐下來好好享受。
喜歡和人有溫度的交流,那就別怯懦於邀人來坐坐。蒐集一些好茶葉、乾燥花草茶,買一兩樣平常就很想吃茶點,跟朋友對分,甜滋滋又降低熱量負擔,還充飽了與人連結的能量。
如果你願意,我鼓勵你也試著靜下心來,好好呼吸,調整頻率之後,讓「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生活」的答案浮現出來。也許第一時間還是會用頭腦想,但是不急,多試幾次,通常在真心渴望的畫面浮現時,你的身體會充滿愉悅放鬆感,而且往往出乎頭腦意料之外。
在那之後,只要盡力分配能量活出這個夢想,哪怕生活中還有很多身不由己之處,那也沒關係。
盡力活出夢想的頻率,其實就是在跟老天呼喚「這是我想要的,請給我更多」。也許現在只有三十,之後就有可能慢慢進展到六十、八十,甚至百分之百。就算因緣不成熟,最終無法百分之百活出夢想的樣貌,至少我們也在過程中採集了充分的養分。那樣的人生,也稱得上美滿富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