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父親這種病:當父愛缺席,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暢銷修訂版】

原文書名:父シゆよ病


9786264195966父親這種病:當父愛缺席,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暢銷修訂版】
  • 產品代碼:

    9786264195966
  • 系列名稱:

    異言堂
  • 系列編號:

    JA00049
  • 定價:

    380元
  • 作者:

    岡田尊司(岡田尊司)
  • 譯者:

    張婷婷
  • 頁數:

    304頁
  • 開數:

    14.8x21x1.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811
  • 出版日:

    20250811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544.141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父愛,為何成為一種缺席的存在?
社會上很習慣談論母親在家庭與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卻忽略了父親的角色。
事實上,「父愛缺失」是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首要因素,影響遠比想像中更深遠。當父親的角色因缺席、冷漠、過度嚴苛或失去功能而失衡,孩子將如何面對自我價值、親密關係與社會適應?
本書深入剖析了「父親病」的根源,以及其對我們心理發展的影響。

「父親病」指的是一種心理與社會現象,意味著父親在親子關係中扮演缺席或功能障礙的失衡角色。

在現代社會,離婚率上升、父職功能弱化,越來越多孩子在「無父環境」下成長。心理學研究顯示,父親的缺席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甚至在人際關係中反覆遭遇挫折。更嚴重的是,父愛的失衡可能導致孩子日後對權威的恐懼、極端的順從或叛逆,甚至影響他們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

 父親缺席的社會現象:為何全球越來越多家庭出現「無父狀態」?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何影響?
 不同類型的「父親病」:迴避型、不安型、自愛型、過度完美型,各類父親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
 父職的生物學與心理學基礎:男性與女性不同,無法在生物學行為中與孩子產生連結,會如何影響育兒?為何父愛與母愛在本質上不同?
 我們該如何療癒自己? 針對「父親病」帶來的影響,本書提供心理療癒與自我重建的觀點,幫助讀者走出陰影,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

這本書,寫給所有曾因父親的缺席或失衡而受傷的人。
如果你的父親曾經缺席,或者他的愛讓你感到沉重、無法喘息,那麼這本書將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情感困境,找到療癒的出口。

【暖心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作家


作者簡介


岡田尊司Takashi Okada
一九六○年生於香川縣。精神科醫師、作家、醫學博士。自東京大學哲學系退學後,轉入醫學系,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科。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目前是岡田診所負責人與大阪心理教育中心顧問。

站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發展障礙的治療最前線,以臨床醫師的身分面對年輕人的心靈問題。主要著作有:《怪癖心理學》、《容易受傷不是錯》、《活著覺得麻煩的人》、《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該放鬆的也許不是身體,而是你的情緒》、《生存的哲學》、《孤獨的冷漠》、《戀愛這種病》、《人際過敏症》、《依戀障礙》、《夫妻這種病》、《啟動心靈的對話》、《父親這種病》、《母親這種病》等書。

譯者簡介


張婷婷
愛看日劇、熱愛翻譯。二○○七年開始接觸書籍翻譯,譯有《我和條子的700天戰爭1&2》、《賺錢公司成功祕密都靠這本會計財報教科書》、《給小桃的信》、《笑臉贏人》、《看懂現金流讓你提早財富自由》、《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等,現為專職譯者。

書籍目錄


前言 父親是必須的嗎?
父親是什麼?
父親是必須的嗎?
那麼父親又如何呢?
從主角寶座跌落的父親
無伊底帕斯時代的父親
父親能成為母親嗎?

第一章 身為依附對象的父親
為什麼爸爸在這裡?
在更初期階段的挫折
與父親的依附關係
保護母子抵抗外敵
刺激孩子,誘使孩子走向外界
成為父親這件事
強化對抗壓力與不安的能力
從依附關係看到的父性類型 
 1感情深厚堅強的父親
父親佛洛伊德與女兒安娜
 2愛自己的父親
  律師父親
  反社會性的父親
 3母性的父親
 巴布羅.畢卡索與父親荷西
 4迴避的父親
  卡爾.榮格與父親保羅
  作為預備性「安全基地」的父親

第二章 瀕死的伊底帕斯
父親這個對手
把孩子趕出去的角色
服從兒子的父親
不能只是疼愛
父親的煞車功能
通過禮儀與父親
三島由紀夫與父親平岡梓
大衛沙林傑與父親所羅門
父親與女兒的話情況就不同
變成母親替身的少女
新伊底帕斯狀況與被拋棄的抑鬱

第三章 自我理想的父親
從對手變成目標
厄尼斯特海明威與父親艾德
從壓制者變成救贖者
過於偉大的父親
甘地與父親卡拉姆昌德
兒子哈利勞與父親甘地
被迫成為替身的人生
被父親拋棄的孩子
中原中也與父親謙助
將父親斷絕關係變跳板的電視記者櫻井良子
戀父情結與父親的理想化、認同化
雅典娜情結
行動模型的父親
反面教材的父親
受否定的父親形象支配
生病的父親
不安的真相
喬治巴代伊與父親約瑟夫

第四章 父親缺席症候群
存在感變稀薄的父親
機能性的缺席也有同樣的影響
比現實中的父親更重要的父親形象
父親缺席帶來了什麼
 1對母親依賴的母子融合
 2誇大的願望與較弱的自我控制力
  安東尼.德.聖艾修伯里與父親尚
 3有強烈的焦慮、對壓力敏感
 4不擅長三人關係
 5對學業或社會的成功也有影響
 6性的自我認同產生混亂
  海明威與兒子葛雷高利
  對男孩有很大的影響
 7夫妻關係或養育兒女的問題
  約翰藍儂與父親艾佛瑞
  左右與丈夫或兒子的關係

第五章 對父親的渴求
父性飢渴
變成亡靈的父親
莫迪里安尼與女兒珍妮
被拋棄的父親
即使明白他是瘟神
安提戈涅情結
漢娜鄂蘭與父親保羅
追求理想的父親
由於社會參與而昇華

第六章 遭放逐的父親
缺席才更適合
作為惡人的父親
被製造出來的壞父親形象
從母子膠囊中被放棄的父親
常態化的父親排斥
選擇母親而非丈夫的女性
伊底帕斯情結的現代意義
從女婿手上要回女兒的母親
被植入否定的父親形象時
依附障礙的家暴
以彼此的安全基地為目標
司法模式的極限
也有必須積極離婚的情況

第七章 永遠的父親
一直追求父親的孩子
為了克服父親的缺席
父親替代者與陷阱
培養看對方的眼力
不要被心理的父親形象迷惑
帶著否定父親形象的男性
從父親的意象中解放
懷疑被創造的形象
找回肯定的父親形象
曾經有過的快樂時光
孩子想要愛父親

結語

文章試閱


前言 父親是必須的嗎?

父親是什麼?
父親是什麼呢?這或許是比「母親是什麼」還要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就算與母親的關係再怎麼淡薄且不穩定,也會因為歷經十月的懷胎與生產,以及一年半到兩年哺乳期的這種生物性的結合,而被掛上特別的保證。因為那畢竟是旁人無法取代的情感羈絆,只要母親沒有怠惰於扮演這種生物性的角色,或不幸地對孩子失於關愛的話,那麼母子關係就可以永保安泰。
然而父親的話,是一個人在出生前十個月,與母親這位女性相愛,除了提供過精子以外,在生物上的連結相當匱乏。父親所完成的生物性角色,尤其不存在。換句話說,對孩子而言,父親之不可欠缺,是在孩子以受精卵誕生之前的瞬間,就幾乎等於結束了。之後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就生物性而言,父親幾乎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也由於這個緣故,與父親的連結是比和母親的關係更屬於一種心理、社會的層面。換言之,只要社會與時代改變,就容易被心理與社會的狀況所左右的關係。相對的,母子關係多半由生物性所決定,因此擁有超越社會與時代的普遍性。
今天,若與母親的關係完全改變,便是偏離了生物性的條件,是個非常危險的徵兆。另一方面,與父親的關係會隨社會與文化的改變而改變,本來就具多樣性與可塑性。就這一點來說,要回答父親是什麼的這個問題,要比回答母親是什麼的問題還更加困難。

父親是必須的嗎?
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讓我們更清楚認識一件事,那就是母親與孩子在新生兒期到嬰幼兒期緊密深切的關係,是孩子健全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樣的關係不僅與心理社會有關,也是哺乳類動物共通的生物行為。
誕生後約一年半期間的母子關係,不僅孩子在精神上的穩定與人際關係的品質產生作用,對於身體健康或智力,以及社會的發展、抗壓能力,乃至於在養兒育女或與伴侶的關係上,一生當中都持續著無法估計的影響。
然而若要論及父親,那麼同樣的前提便無法成立,必須一直到後期,從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是否必要存在開始談起。
如果母親的角色缺席,孩子不僅無法獲得應有的養育,甚至會停止成長,連生命都會有危險。已經有許多的數據資料顯示,這是不可撼動的事實。不只是人類,對所有的哺乳類動物而言,都是生物學上的事實。這是因為所有的哺乳類動物都同樣擁有催產素系統這種依附架構的關係。

那麼父親又如何呢?
首先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父親與母子會共同生活並共同養育兒女的物種,只占了哺乳類全體的百分之三左右。而且,父親的角色大多都是非直接照顧,是保護母子不受外敵欺侮的輔助性角色。且大部分的物種,是在母親每次發情期時就會更換伴侶的,這個時候,與前伴侶所生的孩子通常都會被趕出去。
父親會和母親一起養育孩子的物種,也只有靈長類一種,就連被認為是與人類最相近的黑猩猩,父親也是不參與養育兒女工作的。母親和孩子自成一個集團生活,而公猩猩則只和其他公猩猩另組一個集團生活。只有在發情期,公猩猩才會對母猩猩表示關心,對幼猩猩則並不關心。
在這層意義來看,在家庭中與妻子生活並且一起養兒育女這件事,是人類特異的進化,也可以說是最具人類特性的行為。
而這種人類特別進化的父性機能,是到了農耕、畜牧生活時期開始後才被強化的。因為像俾格米人(Pygmies)那樣的狩獵採集民族,父親並不太參與撫育孩子,只會遠遠地看著母子,比較類似黑猩猩的行為。
在狩獵採集生活時期中,只有母子一起生活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到了農耕生活時期,不論是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合作,或是蓄積財富的集團組織性戰鬥,都使得人類必須去學習符合社會規範與規則的行為模式。父親以一家之長的身分領導大家,同時擔任教導孩子這個共同體的規範,將孩子培養成可獨當一面的組織成員。
在這樣的父權社會下,父親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存在,且具有不可忤逆的絕對權威。父親是一家的領導者同時也是教育者與精神支柱。
而改變這個大環境的,是近代工業化的社會。過去領導一家人的父親被大規模的工廠吸收,從孩子面前消失。孩子的教育改由學校擔任,剝奪過去父親所扮演的角色。父親退居到只需默默工作、負責家中經濟的角色。父親的存在感低落,孩子的成長重心被母親與學校所占據。
父親的存在感薄弱,與過去權盛時期無法相較。當父親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時,女性們就如過去般開始以自己的力量養育子女,這也是很自然的發展。戰時與戰後的人力不足、女性進出職場、女權的提高,都加速了這個狀況。離婚、成為單親媽媽,在沒有爸爸的情況下養育孩子,也變成理所當然的事。而隨著父權的崩壞,回歸母系社會的現象也開始發生。
目前有相當多數的人是在父親缺席的狀態下成長的。根據平成二十二年(二○一○年)的統計,家中有未滿十八歲孩子的家庭約有一千兩百萬戶,當中母子一起生活的家庭超過一百一十一萬戶。有將近百分之十的家庭裡沒有父親。另外,父子一起生活的家庭有十二萬餘戶,約占全體的百分之一。這將近十倍的數字差距,可以說正顯示出孩子需要父親與母親的程度差別。父親的必要度是母親的十分之一,也許這就是現狀所顯示出來的殘酷事實。
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即使沒有父親,對於孩子的生存來說不只幾乎沒有影響,在發展或健康面上也沒有母親缺席的影響來得大。我們都知道比起父親的依附關係,母親依附關係的穩定性更左右孩子之後的人際關係。與父親的關係即使不佳,只要與母親的關係足夠穩定,就能彌補父親帶來的負面影響。
然而要說完全沒有影響,也並非如此。它會增加的是發生各種問題的風險。其中之一就是犯罪行為。
在平成二十二年的犯罪統計中,以少年犯罪的高峰期十五歲來看,父母俱在的家庭約占六成,單親母子家庭占三成。若以單親母子家庭約為整體家庭的十分之一左右來計算的話,則只有母親養育的情況下犯罪風險增加約五倍。順道說明,單親父親家庭所占的比例,約為單親母親家庭的四分之一,以這樣來思考的話,可以推測風險會再上升二點五倍左右。
也就是說,母親雖然更重要,但並不是只有母親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遭遇困難,其中應該也包含了經濟的問題,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同樣有關係。
根據馬可密克(McCormic)等人的研究,從孩提時代就與父親分離的孩子與和父親一起生活的孩子相較,他們的自我評價較低,容易感受到被父親所拒。自我評價低或對原來可以依賴卻無法依賴的感情,都會影響人際關係與安全感。個性會變得過於小心翼翼,或相反地過度需求,因而容易與人相處不融洽。
在失去父親或父親缺席下長大的青少年,在憂鬱症或自殺、對藥物或酒精上癮、未成年懷孕、離家出走、學業中輟、身心症、精神障礙等的風險都會提高。這個影響被認為不僅到青年期,到懷孕期或中年期後仍然存在。也有報告指出,不僅是失去父親或父親缺席,父親的過度保護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我們發現,因為文化與社會的差異,影響的程度也會有所差別。
此外,近年受到矚目的,就如我們將在後面章節論及的,不僅孩子在獲得適應社會所需的技巧與能力上,父親有它角色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良好的父子關係,則在自我認同的建立上也會比較辛苦。前面提到的犯罪問題,也可以用這樣的觀點來理解。

從主角寶座上跌落的父親
在二十世紀初期,佛洛伊德創始精神分析學派近半個世紀以來,其理論核心都在父親。佛洛伊德所發現的伊底帕斯情結,也是依據佛洛依德對自己的自我分析所歸結而來的。佛洛依德思考自己對父親的害怕與嫉妒的由來,自我分析出可能是因為對母親有性的潛在願望。在不知道是自己親生父母的狀況下殺死父親、娶了母親的希臘悲劇之王伊底帕斯,同樣被潛意識的衝動所操控。在這樣的思考下,佛洛依德把它稱之為伊底帕斯情結。於是,便得出這個伊底帕斯內心的糾葛就是人類內心糾結的主要理論。
然而,那是因為佛洛伊德活在強勢父權的時代。他應該也沒有想到有今日這般,與母親的關係會成為問題核心的時代。當時家庭的重心在父親,而且具有強烈的存在感。
而著眼於母親角色重要性的先驅者,果然還是女性。兒童精神分析先驅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發現,從嬰幼兒期開始的母子關係將會逐漸建構起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她的對手安娜.佛洛依德(Anna Freud)也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者,針對戰時育幼院的孩童進行觀察,詳細報告了被奪走母親的孩子身上產生的變化,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依附障礙。更進一步研究母親角色重要性的,是英國醫師威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與鮑比(John Bowlby)。威尼科特認為「恰到好處的母親」在嬰幼兒期對孩子全心的奉獻,將會成為孩子健全發展的基礎。然而有關「恰到好處的父親」之必要性,並沒有特別加以敘述。以威尼科特為界,可以說是輕視父親角色的開端。另一方面,鮑比則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產生的戰爭孤兒與疏散兒童的研究中得出,被奪走母親的孩子們在成長中會發生重大障礙的報告。
更進一步加速這個狀況的,是重複性的自殘行為,或重複自殺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存在受到注目,嬰幼兒期的母子關係開始被認為是原因所在。於是,在約翰.鮑比發表了與依附關係有關的三部曲理論的一九六○年代後,母子的依附關係與孩子的生存和安全感深切相關,是父子關係所無法企及的。這樣的理論更形明確。
就在不知不覺當中,主角寶座已全然地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