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有一種難題,叫父母:回顧心中過不去的委屈,醞釀自己未來的幸福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4196116系列名稱:
優生活系列編號:
VU00288定價:
360元作者:
羽茜頁數:
256頁開數:
15x21x1.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714出版日:
20250714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544.14市場分類:
兩性關係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有人是在父母身邊最感到安全和安心,
有人相反,在父母身邊覺得特別緊張……
這本書獻給心裡有傷,又不知道如何說的大人
你不需要答對、解決所有原生家庭的問題,也能得到幸福
為何你總是感覺要很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為何習慣了以父母心情為優先,才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父母情緒、家庭氣氛、親子關係的和諧當作自己的責任?
家,為什麼成了讓你最疲憊的地方?……
與父母的關係是生命中最早的課題,但不是一輩子都要答對的難題
在成長過程中,那些父母從未道破的冷漠、責任轉嫁與偏心對待,是否在你心裡留下一道道隱性傷痕?也悄悄改寫了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甚至讓你質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才不值得被愛?」
本書寫給曾在家庭中受傷、正在努力擺脫內在枷鎖的人,作者羽茜以溫柔但直視的筆觸,陪伴你回望家庭中難以言說的傷,辨識父母的情緒操控與有條件的愛,並學習畫下心理界線,慢慢地,找回自我價值與關係自由的可能。
本書透過細膩觀察與書寫,帶你理解:
▸ 什麼是有毒的家庭情感
▸ 區辨情緒勒索與責任錯置
▸ 怎麼停止討好迎合與自我懷疑
▸ 如何畫出心理界線,情感獨立
▸ 如何重新滋養珍惜自己
#關於保持距離│和家人保持距離的人,通常是有所覺悟: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人只能改變自己。
#關於忍耐教育│習慣忍耐的孩子在關係中,即使被用很糟的方式對待,感到非常痛苦時也不會果斷逃走,而是會陷入迷惘、不知該如何是好。因為他們從父母那邊學到的是:都是不能忍耐的自己不對。
#關於感恩│有些父母總是要孩子感恩,但他們要的感恩其實是服從,所以孩子再怎麼感恩也沒有用,因為沒有人能夠一輩子抹煞自我,只為別人活著。
#關於性格敏感的孩子│即使纖細的特質讓你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但那些情緒也不是你的責任。特別是從小看著爸媽臉色長大的孩子,有些敏感纖細,是被鍛鍊出來的。
#關於改變│想要改變的時候,首先要放棄想要相互理解的心願,你想讓父母理解你,甚至想等他們理解後才開始行動,只會讓你被困在原地,永遠無法踏出新的一步。
#關於不愛│孩子很會隱藏不被愛的傷痛,因為他們不願相信自己不被愛,所以連自己的痛都會努力否定。
#關於愛│愛你的人會很高興看見你過得自在,而不會總在抱怨你不滿足他們。
有人是在父母身邊最感到安全和安心,
有人相反,在父母身邊覺得特別緊張……
這本書獻給心裡有傷,又不知道如何說的大人
你不需要答對、解決所有原生家庭的問題,也能得到幸福
為何你總是感覺要很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為何習慣了以父母心情為優先,才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父母情緒、家庭氣氛、親子關係的和諧當作自己的責任?
家,為什麼成了讓你最疲憊的地方?……
與父母的關係是生命中最早的課題,但不是一輩子都要答對的難題
在成長過程中,那些父母從未道破的冷漠、責任轉嫁與偏心對待,是否在你心裡留下一道道隱性傷痕?也悄悄改寫了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甚至讓你質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才不值得被愛?」
本書寫給曾在家庭中受傷、正在努力擺脫內在枷鎖的人,作者羽茜以溫柔但直視的筆觸,陪伴你回望家庭中難以言說的傷,辨識父母的情緒操控與有條件的愛,並學習畫下心理界線,慢慢地,找回自我價值與關係自由的可能。
本書透過細膩觀察與書寫,帶你理解:
▸ 什麼是有毒的家庭情感
▸ 區辨情緒勒索與責任錯置
▸ 怎麼停止討好迎合與自我懷疑
▸ 如何畫出心理界線,情感獨立
▸ 如何重新滋養珍惜自己
#關於保持距離│和家人保持距離的人,通常是有所覺悟: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人只能改變自己。
#關於忍耐教育│習慣忍耐的孩子在關係中,即使被用很糟的方式對待,感到非常痛苦時也不會果斷逃走,而是會陷入迷惘、不知該如何是好。因為他們從父母那邊學到的是:都是不能忍耐的自己不對。
#關於感恩│有些父母總是要孩子感恩,但他們要的感恩其實是服從,所以孩子再怎麼感恩也沒有用,因為沒有人能夠一輩子抹煞自我,只為別人活著。
#關於性格敏感的孩子│即使纖細的特質讓你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但那些情緒也不是你的責任。特別是從小看著爸媽臉色長大的孩子,有些敏感纖細,是被鍛鍊出來的。
#關於改變│想要改變的時候,首先要放棄想要相互理解的心願,你想讓父母理解你,甚至想等他們理解後才開始行動,只會讓你被困在原地,永遠無法踏出新的一步。
#關於不愛│孩子很會隱藏不被愛的傷痛,因為他們不願相信自己不被愛,所以連自己的痛都會努力否定。
#關於愛│愛你的人會很高興看見你過得自在,而不會總在抱怨你不滿足他們。
作者簡介
羽茜
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曾獲耕莘文學獎短篇小說組首獎,著有《成為母親之後》、《在婚姻裡孤獨》、《媽媽的自由》、《今天雖然很好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家庭傷痕》。寫作的議題涵蓋婚姻、家庭、母職、兩性、親子關係和教養,但覺得在這些議題背後,最主要的關心是愛,想知道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在一起能覺得幸福的條件是什麼。時常覺得三十歲後的自己是一個全新的生命,和兩個孩子一起成長,至今仍在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過程。
https://www.facebook.com/babysvision
書籍目錄
前言 想對不被愛的孩子說: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1原生家庭造成的痛苦,不被允許表現出來
(有些孩子應該要得到幫助,需要有人陪他們釐清童年時發生了什麼。)
2不去管它就會好的傷,就不叫傷了
(人們普遍還是認為,只要身體沒有遭到虐待,語言暴力和精神虐待都不算什麼。)
3家庭裡的傷必須當成祕密,真實的自己也是
(「你應該要快樂」,沒有比在忍受痛苦和悲傷時,還被別人這樣指責更讓人難受的了。)
4不被愛的孩子覺得自己不應該出生
(家不是避風港而是必須努力保護自己的地方,這種心情和經驗,和別人聊起來都像某種背景調查。)
5比起認同孩子,社會更常要求孩子去認同父母
(不應該用「你的爸媽是因為⋯⋯才這樣對你」這種話,要求孩子去理解和原諒。)
6心靈的傷,因為社會的否定而惡化了
(勇敢承認內心一直不敢承認的痛苦和悲傷,是為了接下來的人生。)
7不被承認但確實存在的父母霸凌
(預設父母的行為都是教養的一環,就會忽視有些行為其實並沒有良善的意義。)
8當父母把生養孩子看成投資
(真正的愛是關心對方的快樂和健康,而不是只看見自己的期望。)
9當孩子變成父母滿足虛榮、勾心鬥角的工具
(身在稱不上避風港的地方,這些孩子其實從一出生就已經是「出社會」了。)
10習慣為別人付出,卻不懂得照顧自己
(成長於情感缺失的家庭的孩子,他們在對人溫柔的同時,對自己其實並不是那麼溫柔的。)
11不要因為付出得不到肯定,就覺得自己不夠好
(為了自己而努力的人神情都很踏實,為了讓父母高興而努力的人,就總是有種不知為何而忙的虛無感。)
12被情感忽視,孩子就會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父母只有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才有可能培養出坦率的孩子。)
13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重男輕女的傷痕
(性別歧視就是一方有選擇,而一方沒有。)
14親子關係逆轉:那些懂得照顧父母的孩子
(在一些父母缺乏責任感的家庭,是孩子一直在試著了解父母的心情,被要求體諒父母。)
15嚴重的父母偏心是對一方有愛,另一方是工具
(孩子渴望透過順從來得到讚美,但父母想的卻是「順從我是應該的」。)
16父母霸凌只要曾經發生,孩子就會害怕父母
(有人是在父母身邊最感到安全和安心,有人相反,在父母身邊覺得特別緊張。)
17保持距離不是因為恨,只是不想再受傷害了
(孩子遠離父母,有可能是因為恨,但應該也有很多不是因為怨恨,而是因為恐懼。)
18承擔內疚,總比心懷怨恨好
(虛偽的原諒比不原諒更糟糕。)
19你不需要解決了所有原生家庭的問題,才能得到幸福
(把目標放在每天能多一點點平靜的時刻。)
20不要放棄建立家庭以外的安全基地
(你知道自己已經努力過,問心無愧就好了。)
21合不來有時不是溝通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互相尊重的誠意
(提出凡事都要好好溝通的人,自己也要言行一致。)
22有一定程度的痛苦,和你想要的自由綁在一起
(人就是人,沒有辦法把自己變成沒有感覺的機器。)
23改變和對方的共依存關係
(必須要勇敢做出選擇並且堅持到底,才能對自己產生自信。)
24不要用一輩子去理解你無法理解的人
(包容是一種美德沒有錯,但也是要看包容的對象是誰、值不值得別人這麼做。)
25了解自己經歷過什麼,是為了不讓痛苦延續
(重新養育自己,讓自己發展出好的力量)
26小心那些叫你多看看好的、放下壞的的訊息
(生活在這個家裡的人是你,你最清楚自己受到的對待。)
27家庭裡的事情是外人無法明白的
(家庭就是一個有很多事情不為人知,也很難說明到能讓外人理解的地方。)
28犯錯時父母總是自圓其說,孩子對是非對錯的判準就壞掉了
(沒事就指責孩子「不寬容」的父母,常常是對孩子最不寬容的。)
29了解自己選擇承受痛苦的意義
(即使是自願留在對自己有害的環境中,在精神上還是會被逼到極限。)
30一直被否定就不要再拼命努力了
(想要改變別人的想法,是最沒有用的努力,可以改變的只有關係和距離,還有自己。)
31不再追求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有些父母總是要孩子感恩,但他們要的感恩其實是服從。)
32改變沒有時間表,不要給自己時間壓力
(許多在家庭裡受了傷的孩子,性格都是耿直的努力家。)
33沒有人傾聽的時候,要傾聽自己
(要時常問自己想要什麼,哪怕一開始能想到的答案,聽起來還是很消極。)
34肯定自己的易感和纖細
(即使纖細的特質讓你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那些情緒也不是你的責任。)
35當年無法說出自己的意見,不是你的錯
(學會保持沉默,只是你為了保護自己,發展出的求生之道而已。)
36受虐的孩子會把忍耐當成努力的證明
(一段健康的關係,其實不會有人在拼命忍耐。)
37停止追求父母的認同,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愛和關心
(父母失望孩子還不夠完美,孩子失望自己得不到肯定,最終是沒有人得到滿足的循環。)
38察覺到父母給的不是愛時,內心從此分裂成兩個
(勇敢保持距離,也努力去分析、探討童年經驗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39不再假裝自己心裡沒有痛苦
(接受了會難過的自己之後,心情反而會變得輕鬆。)
40想像一個被愛著長大的自己
(了解自己是人生最難的功課,但也是最值得努力的。)
後記 願你成為真正自由的大人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想對不被愛的孩子說: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從懂事以來,你就努力想要解決家裡的問題,想要改變自己讓爸媽高興,努力想要變得更懂事、更孝順、或者更成功來讓爸爸媽媽開心,想要變得更成熟去調停他們的衝突……你希望自己這麼努力,有一天能聽見他們說,覺得生下你是好的。有你在是好的。
但你沒有成功,那不是你的錯,只是你給自己的任務太多也太困難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不是嗎?不管是他們的婚姻、生活、對成就和提升自尊的渴望,都是他們自己的責任。
你像在不屬於你的賽道上拼命奔跑、跌倒,跌倒又爬起來,這份努力如果是在你自己真心想要做的事情上,你絕對已經成功了。
就算不成功你也會有一份踏實,因為你為自己的人生拼命奮鬥,但你現在只記得不斷努力又不斷受挫,像在外面拼命敲門,希望你的父母打開心門讓你進去,看看你付出的努力和感情,最後才發現那根本是一面牆,你連那後面究竟有沒有你想見的人都不能確定。
深愛父母而一直被父母否定的人,就算到最後變得一開口就憤世嫉俗、自暴自棄,說著父母的愛是什麼我才不需要,最初那顆溫柔的心還是在的,因為就是那份溫柔讓他們傷痕累累,變成是如果不貶低自己的溫柔、嘲笑自己笨,這個坎就過不去。
愛錯父母的人,自信心比愛錯戀人的人還要低,而且難以治癒這樣的情傷、重新得到自信,因為那份愛有一大部分是內建的,就是無法剝除,除非連自己的心都剝成兩半,一半拿去丟掉的感覺。
但我想說:請溫柔對待那一顆受傷的心吧。
你的付出無論有沒有人相信,你都要相信你自己。
你受傷是因為你有一顆非常溫柔的心。
***
從以前我寫心靈創傷時,時常被以為是在寫情傷,但說情傷也沒有錯,只是比起愛情,我更常寫親情。
因為愛情失落時你未必無家可回,但親情失落的人是沒有家的。
精神上的,可以放心哭泣、有人關懷的家。
親情失落的孩子是沒有人看見的孤兒,而他們很多都笑笑的。
因為怕露出不愉快的表情,隱藏不好寂寞悲傷的真實心情,做不成那個「討喜的孩子」,會連物理上的家都回不去了。
能幹的孩子、優秀的孩子、不讓爸媽操心的孩子、安靜的孩子、有意見也總是「恰好」跟爸媽同樣的孩子⋯⋯無論他們的父母或其他人的看法是什麼,他們如果相遇,有時甚至不用說明,只是一種感覺,就知道彼此的共同點是「不被愛的孩子」。
孩子很會隱藏不被愛的傷痛,因為他們不願相信自己不被愛,所以連自己的痛都會努力否定。
很寂寞,又很難向別人說明。
畢竟你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別人懂──「我覺得自己有一種不該有的感受、不存在的傷」?想說出其實自己是不被父母所愛的孩子,但同時又想說,「我相信自己不是」。
太矛盾,又太複雜了。連自己都想說不對,不是這樣的,一會兒又「我好像好一點了」、「今天很快樂」、「好像沒有什麼事」,而那多半都是因為今天爸爸媽媽笑了、沒有對自己莫名其妙地亂發脾氣。
不被愛的孩子,不知道「沒有人在對自己生氣的生活」,其實是多數人的正常生活,而且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一直在承受父母的怒氣和抱怨,還以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角色,想要被愛又害怕被愛,因為覺得被愛就是「欠債」,就是要「還」。別人對自己好時,就害怕自己不能夠回報什麼。對方今天很溫柔,覺得很幸福的同時又深感不安,因為自己「不夠好」,對方明天會不會就翻臉不認人……
人活著就需要能肯定自己的真實存在,但不被愛的孩子,一直都像在水面上漂浮,他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只知道在爸媽眼中的自己並不可愛。
我想抱一抱這些不被愛的孩子,心裡有傷,又不知道如何說的大人。用我的文字。
當我越來越了解並且能說清楚我自己,我就知道這是我想做的事。
文章試閱
8當父母把生養孩子看成投資
│真正的愛是關心對方的快樂和健康,而不是只看見自己的期望。│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並不是愛,而是投資,愛對方意味著為對方的幸福著想,對方快樂自己也能感到幸福。但是只是在投資對方、投資這段關係的人,想的是自己付出之後能得到什麼,付出本身並不是快樂的事。
對抱著投資心態的父母來說,快樂來自於孩子暫時的符合了他們的期待,或許是成績,或許是聽話、可愛、帶出去有面子,這些都讓父母覺得自己的投資是「有回報的」。
因為父母的這種態度,孩子也會以為滿足對方期待,就是對愛的回報。
但是這樣看待親子關係的父母,無論他們有沒有自覺,最終會對孩子失望。
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什麼嚴重的背叛,或者是讓他們投資失利,當然這兩種情況也會讓父母大發雷霆,但即使孩子沒有做什麼,父母也還是會失望的。
因為投資這種事情,想要的收益沒有上限,投資者總是一度滿足了又很快變成不滿足,孩子達成一項目標,父母又很快地覺得下一個目標才是該努力的,最後總是不滿,因為很少人會覺得,自己的投資「能得到這樣就很好了」。
孩子無法達到父母期待也會有罪惡感,被父母再三強調「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也會愧疚。
但因為父母從來不願意同理他們,對他們的辛苦也從未有過不捨,誰會心疼自己的投資標的呢?
孩子在內心深處,也會因為看穿了父母的動機,無法對父母產生信任。
——爸媽只是希望我能回報更多,其實根本不在乎我是怎樣的吧。
人雖然不是生下來就懂得如何真實地愛人,只能說有發展愛的潛能,但是辨別自己是否真實被愛的那種直覺的判準,卻是意外地內建在心裡。
即使一直被父母說「這就是愛」、我們期待你是因為愛你、你愛父母就應該做出回報。孩子的心裡,還是會覺得這樣的愛有些不對勁,學到投資這個詞之後,就會察覺父母所謂的愛,只是以愛為名的投資吧。
***
對於什麼是愛、什麼不是的判斷,不只是用於別人對待自己的時候,也應該用於檢視自己的心態,了解自己究竟有沒有誠實地對待別人,特別是孩子。
如果你是在孩子痛苦時會感到難受,想為他做些什麼,察覺孩子的痛苦是因為自己有時會感到愧疚、後悔的那種父母,這種與孩子的共感,和真實的愛比較接近。
但有些父母沒有這種共感能力或意願,看待孩子就是投資,只希望孩子能帶來很多好處,但自己需要付出的「成本」越低越好。
所以看見孩子痛苦他們不會心疼,只覺得麻煩,孩子渴望的關懷對他們來說,就像投資一部分之後又被要求追加預算,只是更令人不耐。
這類父母總是把「已經對你夠好了」掛在嘴邊,意思就是「不要再來煩我」,讓孩子衣食無缺就覺得自己是很好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以世俗成就作為回報。
對投資標的的付出,就是這樣無論付出再多,都不能說是一種愛的。
因為付出時想的是回饋,評價對方,還有評價這段關係的標準,都是「我能得到多少回報」。
很少父母會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投資心態,但還是可以從他們對孩子的抱怨看出端倪。
真心愛孩子的人,看見孩子快樂就會覺得高興,最痛苦的是當孩子受苦,自己卻無能為力。
相反地,投資型的父母總是在計較為孩子所做的付出,孩子一個讓他們不滿意,他們就像債權人在討債一樣,要孩子把他們這些年的辛苦「還來」。
孩子受到挫折、感到痛苦的時候他們沒有感同身受,雖然外人看起來好像也是在擔心,但是他們擔心的其實是,孩子如果沒有振作起來,自己的投資就不能回收了。
***
投資型父母只關心自己看重的事情,孩子還小時看他們的成績,長大後是看薪資頭銜,和自己想要他們配合、做出回報的地方。
明明對孩子的性格和真實想法完全不在乎,只接受不惹麻煩、溫順又聽話的孩子,卻自認為對孩子很了解又很關心。
情感上的付出沒有明確可見的回報,本來就不在他們的預算規劃以內,所以他們或許可以花很多錢讓孩子去補習、學習才藝,做那些會有明顯成果的事情,卻吝嗇於摸摸孩子的頭、關心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對投資標的沒有感情,即使他們沒有自覺,還可能反過來認為,自己該付錢時都有付錢,還每天緊盯孩子的課業,就已經是關心,付出很多了。
但感情上的照顧和關懷,卻是一個孩子成長的真正所需。
這樣的孩子受到的虐待因此並不明顯,甚至在外人看來,他們都是出生於好的家庭,父母很願意給予物質和教育上的資源,但是不被當成一個人,而是當成投資標的來看待的痛苦,是外人看不見的。
在這樣的家庭裡,問起孩子發生過什麼事情,過去和現在,又有什麼困難或痛苦壓力,除了課業相關的事情以外,父母什麼都不知道,也不在乎。
特別是成績優秀的孩子,只要他們的成績曲線沒有起伏,始終名列前茅,父母就會擅自認為這孩子過得順遂,自己做父母做得很好。
但成績是一個人的全部嗎?才藝、課業,父母盡力栽培孩子,就表示很關心他、很愛他嗎?
有些孩子就是這樣,自己走過霸凌、性騷擾、約會暴力、人際關係的困擾,甚至好幾次想要登出人生的痛苦。父母都像同住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只是會督促自己快去念書、將來找好工作賺大錢的老師或教練。
孩子也知道只有成績可以引起父母的關注,因為父母並不在乎他們的心情,對成績的肯定,都變成是和愛最相似的好意。
這就讓成績優秀的孩子更是埋頭追求成績,而成績不好的孩子,被父母看成投資失利時,很有可能就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了。
想從投資型的父母那裡得到愛,注定是要失望的。
真正的愛是關心對方的快樂和健康,而不是只看見自己的期望。父母雙方如果這樣對待彼此,只關心對方賺多少錢、要給自己多少,沒有真實的情感交流,可能也會覺得對方不是合格的伴侶。
但是當對待孩子時,卻覺得自己供吃供住,還有教育上的栽培,已經是非常棒的父母了。
情感忽視就是這樣不容易被發現,也不被承認的傷。
33沒有人傾聽的時候,要傾聽自己
│要時常問自己想要什麼,哪怕一開始能想到的答案,聽起來還是很消極。│
無論有沒有傾聽者,人都要培養傾聽自己的能力。
因為你會在和自己對話的過程中,更了解發生了什麼事和自己被引發的感受,童年時期缺乏父母關心的孩子往往欠缺表達自我的練習,因為父母從來不傾聽他們的心情和想法,但這是可以自己跟自己練習的。
拿一支筆把自己的心情寫下來,或者用講的,拿手機錄音下來,一開始會覺得,我這是在做什麼呢?感覺還是很孤獨啊,甚至覺得我怎麼這麼可憐只能自言自語。
但久了你會知道這就是自我安撫的一種方式,你訴說、表達,然後聽見或看見自己的心聲,人就逐漸地平靜下來。
這個過程就是在陪伴自己。
不要覺得自己陪伴自己就是很悲慘的事情,當你真的有能力陪伴自己時,那種感覺是很踏實的。
就像你活得真的和自己的心靈靠近,你真真實實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那是很多現代人做不到的。
***
從小被教導做個乖孩子不要惹爸媽生氣,以父母心情為優先的人,可以把這個問題當作一個測試,這樣問問自己:我這麼做,究竟是想要什麼?
如果你發現自己毫無想法,能想到的只有「希望不要惹爸媽生氣」、「希望這次他們能夠滿意」、「希望他們放過我吧,讓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那你很有可能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可能你來自一個父母情緒不穩定,家人之間氣氛緊張的家庭,已經習慣了把所有時間心力,都拿來努力讓家庭生活平靜安穩,原本應該要用於探索自己的時間,也拿來努力了解父母、了解其他人的心情。
想著安撫好他們之後,自己才能有平靜的日子,不知不覺人生的規劃也變成:滿足了他們的願望之後,我再來想自己想要什麼。
有些孩子真的就是這樣,比方說父母期望他唸什麼科系、考哪一所大學、找什麼工作,他們都沒有反抗地接受了,而實際上是想著「給父母一個交代」之後再來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會把家庭責任推給孩子的父母其實永遠不會放手,他們也就從來沒有能夠「只考慮自己」的時間了。
成長過程中小孩應該是要越來越了解自己,才能長成知道什麼選項適合自己的大人。
但是在父母的權威高漲,用精神或肢體暴力,或者是操控家裡的氣氛來控制孩子的家庭,孩子一直在接受的訓練是「你要了解父母」。
要知道做什麼會惹父母生氣,合理的或不合理的都一樣,就算父母是不合理的亂發脾氣,也會被要求默默承受。
如果主導這個家庭的是一個時常情緒失控的人,大家就更會期待孩子要乖乖的、不要惹這個人生氣,因為無法讓那個人改變,就要求孩子忍耐他。
孩子沒做什麼卻被找麻煩、被亂發脾氣時,其他人通常不會責怪大人的不理性,而是會怪這個孩子惹爸爸╱媽媽生氣,害全家人都不好過,孩子光是努力去討好這樣的長輩就已經分身乏術,沒有多餘的時間心力用於了解自己。
如果你是這樣長大的話,記得時常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吧。因為你很有可能其實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是一直在想父母想要什麼。
可能你過去努力的目標,其實都是你認為父母想要你做的事,你的快樂是父母的快樂,你過的是他們的人生。
所以要時常問自己想要什麼,哪怕一開始能想到的答案,聽起來還是很消極。
因為很多被父母的情緒控制了一輩子的人,提到憧憬都只說得出「想要平靜的生活,想要不再恐懼,想要父母放過自己」。
但是時時刻刻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試著想出,並且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答案,也是陪伴自己「成為真正的大人」必要的學習。
35當年無法說出自己的意見,不是你的錯
│學會保持沉默,只是你為了保護自己,發展出的求生之道而已。│
如果你是成年後想要脫離父母管控的孩子,想起過去可能會覺得後悔,覺得要是當時,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就好了。
後悔有太多事情都默默承受,才會讓其他人習慣你的退讓,現在你一有抗議就被千夫所指。
讓關係發展到再不離開可能會活不下去的程度,而保持距離一定又會被大家指責,必須經歷一番痛苦的撕裂,這些不好的發展,你都覺得是自己造成的。
但是你的這個想法,就已經顯示出你是一個過度負責的孩子了。
你不會責怪父母不理解你,反而去責怪自己沒有勇氣、沒有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
但是你在這個家長大的多數時間,不還只是個需要人照顧、各項能力都還在發展中的孩子嗎?
親子之間該怎麼相處的界線、真實想法的交流,為什麼會是身為孩子的你來負責呢?
你有能力堅持做到界線管理,在大人們踩線的時候,和他們溝通並表明這是不可隨意侵犯的嗎?
這麼做,你不會被進一步傷害或攻擊嗎?
當時沒有說出真心話可能讓你感到後悔,但是你很有可能,當時就是身處在沒有辦法說出真心話的環境。
身為一個小孩,沒有信任的大人在身邊,說出真實的想法可能會被攻擊和傷害,你在這種情況下學會保持沉默,只是你為了保護自己,發展出的求生之道而已。
大人們把關係失敗的責任都推給你,不設身處地為你著想,卻說是你不懂溝通,「有事為什麼不講」,現在是要看清楚事情的緣由,把至少一半的責任還給他們的時候了。
***
親子關係不和諧,有些父母還會責怪孩子,說是因為他們不夠圓滑、不會撒嬌,嘴不夠甜又不夠貼心。
好像自己只能跟討喜的孩子相處,親子關係不融洽,也全是孩子的責任。
究竟成年人負責引導、教孩子學習表達自我、建立人我界線的責任在哪裡呢?關係經營難道能夠只靠孩子單方面的努力,而且他的各項能力,明明都還不成熟不是嗎?
一直被這樣指責,暗示「問題全出在你」的孩子,就養成了自責的習慣,家裡氣氛不好就覺得是自己不夠圓滑,不懂得打圓場,被父母攻擊就覺得是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好,沒辦法讓父母理解自己沒有惡意,父母抱怨配偶,就覺得是自己不懂得做人,沒有辦法當好父母和伴侶的橋樑⋯⋯
一旦有什麼事情不順利就覺得是自己沒做好,想像別人家裡不會發生這種事,是因為在那裡有一個比自己更懂事、更討喜,也更會做人的孩子。
這種一切責任都在於自己的思維模式,由不負責任的父母養成,還會一直延續到成人,讓你一直遇到不負責任的對象,用同樣的方式把責任都推給你。
所以當你下定決心要改變的時候,不要責備過去的自己沒有做好,而是要想當時的你已經為了保護自己盡了全力,現在情況不同,是你要改變作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