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你心理系?不,我說話系!:搞懂人心才能有效說話,活用心理學的超強說話術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4197410系列名稱:
VIEW系列編號:
VP00157定價:
380元作者:
李朝杰頁數:
288頁開數:
14.8x21x1.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01出版日:
20250901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177.1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用科學說話術,讓人對你有好感、聽你說完、記得你說的!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會說話的人,走到哪都吃香。」但「會說話」到底是天賦,還是可以練習出來的能力?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你一個重要的真相——說話其實是一門腦科學。只要你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原理,就能找到讓人願意「聽你說」甚至「照你說的去做」的溝通方法。
這不是一本教你耍嘴皮子的話術書,也不是教你裝腔作勢的社交手冊,而是一堂融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實用對話技巧」的超實用溝通課。無論你是職場新鮮人、資深主管、業務高手、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還是想要改善人際關係的你,都能從中找到「說話得體、說進人心」的祕訣。
原理+實例:說話的技巧,藏在心理機制裡
本書從多個面向切入,介紹讓「說話變有效」的技巧,例如:
1. 大腦偏愛「具體而明確」的信息
模糊的話會讓人失去方向,例如「你要有責任感」不如「你可以主動幫忙收拾會議桌」來得有效。
2. 避免「但是」,善用「同時」或「而且」連接句子
當我們說「你很努力,但是還不夠」,聽者的大腦其實只記得「還不夠」,正面訊息被「但是」抹掉了。改說「你很努力,而且可以再調整一下策略」,就更容易讓人接受與採納。
3. 說話時盡量讓對方「感覺被尊重與理解」
溝通並不只是「讓我說完」,而是「讓對方的大腦願意開門聽你說」。而這種「開門」的感覺,來自語言的溫度與態度。
4. 少用「你怎麼……」、「為什麼不……」這種指責型語句
這些會刺激大腦的防禦機制,讓人只想保護自己而非聽你解釋。換成「你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效果大不同。
適合哪些人閱讀?
· 在公司常需要報告、簡報、帶團隊,但老是講了沒人記得的主管與上班族。
· 想改善親子對話關係,卻常被小孩說「你都不懂我」的爸媽。
· 希望讓感情溝通更順暢、少一點冷戰與誤解的伴侶。
· 常在社交場合卡關,想把話說得好聽但自然的你。
· 覺得自己話說得太直接、老是讓人誤會的「誠實型」人格。
用科學說話術,讓人對你有好感、聽你說完、記得你說的!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會說話的人,走到哪都吃香。」但「會說話」到底是天賦,還是可以練習出來的能力?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你一個重要的真相——說話其實是一門腦科學。只要你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原理,就能找到讓人願意「聽你說」甚至「照你說的去做」的溝通方法。
這不是一本教你耍嘴皮子的話術書,也不是教你裝腔作勢的社交手冊,而是一堂融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實用對話技巧」的超實用溝通課。無論你是職場新鮮人、資深主管、業務高手、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還是想要改善人際關係的你,都能從中找到「說話得體、說進人心」的祕訣。
原理+實例:說話的技巧,藏在心理機制裡
本書從多個面向切入,介紹讓「說話變有效」的技巧,例如:
1. 大腦偏愛「具體而明確」的信息
模糊的話會讓人失去方向,例如「你要有責任感」不如「你可以主動幫忙收拾會議桌」來得有效。
2. 避免「但是」,善用「同時」或「而且」連接句子
當我們說「你很努力,但是還不夠」,聽者的大腦其實只記得「還不夠」,正面訊息被「但是」抹掉了。改說「你很努力,而且可以再調整一下策略」,就更容易讓人接受與採納。
3. 說話時盡量讓對方「感覺被尊重與理解」
溝通並不只是「讓我說完」,而是「讓對方的大腦願意開門聽你說」。而這種「開門」的感覺,來自語言的溫度與態度。
4. 少用「你怎麼……」、「為什麼不……」這種指責型語句
這些會刺激大腦的防禦機制,讓人只想保護自己而非聽你解釋。換成「你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效果大不同。
適合哪些人閱讀?
· 在公司常需要報告、簡報、帶團隊,但老是講了沒人記得的主管與上班族。
· 想改善親子對話關係,卻常被小孩說「你都不懂我」的爸媽。
· 希望讓感情溝通更順暢、少一點冷戰與誤解的伴侶。
· 常在社交場合卡關,想把話說得好聽但自然的你。
· 覺得自己話說得太直接、老是讓人誤會的「誠實型」人格。
作者簡介
李朝杰
資深培訓師,企業家演講教練,「三維演說家」培訓創始人,浙江大學MBA特邀講師,浙江省培訓師協會高級企業培訓師,美國AACTP國際註冊行動學習促動師,第四屆全國培訓師推優大賽全國前5強,AACTP中國區首屆培訓師大賽全國前10強。暢銷書《人人都能演講:100天成為演講高手》作者。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這樣說,增加好感
羅沙達比例:讓別人更喜歡你
阿米效應:讓別人更珍惜
餐廳服務員實驗:傾聽時怎樣回應更受歡迎
共情式傾聽:透過傾聽安撫他人
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峰終定律:讓聽眾印象更深、體驗更佳
破綻效應:提升自己的魅力
阿倫森效應:怎樣褒貶,收穫人心
第二章 這樣說,贏得信任
喬哈里溝通視窗:讓別人更信任你
社會滲透理論:提升交流的深度
故事腦科學:感染你的聽眾
變色龍效應:模仿動作,拉近心理距離
麥拉賓溝通法則:說話時的樣子極其重要
人際交往距離理論:空間距離反映心理距離
曝光效應:說多了,就信了
第三章 這樣說,改善關係
愛情三角理論:怎樣談情說愛
人的四種氣質類型:和不同性格的人溝通
PAC心理狀態理論:三種不同的溝通狀態
課題分離理論:處理人際溝通矛盾
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不同年齡段的人如何度過心理危機
情緒ABC理論:勸慰他人走出負面情緒
投射效應:避免以己度人
第四章 這樣說,增強說服
短時記憶:讓別人記住你的話
中心路徑和周邊路徑:怎樣選擇說服策略
框架效應:影響別人的想法和決策
對比效應:善用對比,更有衝擊力
歸因理論:怎樣解釋,讓人更理智
登門檻效應、留面子效應:怎樣提需求,更易被答應
心理帳戶:勸別人花錢或不亂花錢
第五章 這樣說,激勵人心
強化理論:怎樣獎勵和懲罰
德西效應:獎勵有時是一種傷害
需要層次理論:有效激勵員工
損失厭惡:損失比收益對人影響更大
消極偏見:喚起恐懼比激發美好更有效
具身認知:從身體姿勢中獲得力量
行為啟動療法:改變想法,改善心情
第六章 這樣說,利於親子溝通
羅森塔爾效應:鼓勵真的會讓人變好
四種家庭教養模式:讓孩子更有教養
成長型思維:給孩子合理的回饋
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讓對話匹配孩子的認知
多元智力理論:如何培養「笨孩子」
外顯自尊和內隱自尊:提高孩子的自尊水準
第七章 這樣說,幫助他人
原因論和目的論:幫助他人發生改變
自卑感與自卑情結:幫助他人戰勝自卑
大腦的作用機制:克服演講緊張
知識的詛咒:為什麼聽不懂老師的話
焦點效應:克服「社恐」
參考文獻
後記
文章試閱
第一章 這樣說,增加好感
羅沙達比例:讓別人更喜歡你
為什麼曾親密無間的他╱她會失去伴侶的信任,無論其如何彌補也無濟於事?為什麼很多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不願意和父母袒露心事,只會做表面的敷衍?為什麼上司會對一個下屬失去耐心,在心裡將其「打入冷宮」?
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問題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心理學家對此有精確的統計和研究,可以在人際交往方面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什麼是羅沙達比例
心理學家馬塞爾•羅沙達(Marcial Losada)在研究公司組織管理時,測量了三種團隊語言溝通中積極用語與消極用語的比例,發現高效團隊的比例是5.6︰1,中效團隊是1.9︰1,而低效團隊是0.36︰1。綜合來看,團隊溝通中積極詞語與消極詞語的比例大於3︰1的公司更能蓬勃發展,反之就很容易走下坡路。因此,3︰1被稱為溝通中的羅沙達比例。
無獨有偶,婚姻專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統計了不同夫婦的談話後發現,如果積極用語和消極用語的比例低於2.9︰1,就意味著他們快離婚了。要想獲得親密和充滿愛的婚姻,兩者的比例需要達到5︰1,即你對配偶的每句指責帶來的不良影響,都需要用五句積極的話來消除。
知名商業諮詢顧問劉潤老師在一篇文章裡寫道:我有位老闆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工作時,上司是卡莉•菲奧莉娜(後來擔任惠普全球CEO),他向卡莉匯報工作時,遇到任何問題,卡莉從來不說「這不行,這個想法很愚蠢」,而會說「這個想法很棒,如果在某某方面再完善一下,估計可行性會大大提高」。每次,我這位老闆都滿懷激動地走出卡莉的辦公室。顯然,卡莉在和下屬的溝通中,積極用語和消極用語的比例超過了3︰1,達到了良好的溝通效果。
如何讓別人更喜歡你
用羅沙達比例來解釋開頭的問題,就不難理解。假設一個丈夫在妻子面前總是謊話連篇,甚至實施家暴,那麼妻子遲早會心灰意冷。假設父母總是強迫、批評和責罵孩子,抑或長久不進行走心的交流,那麼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假設一個員工三番五次辦事、說話不靠譜,那麼遲早會被上司嫌棄,甚至辭退。
就像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說的,我們和周圍的每個人之間都有一個隱形的情感帳戶。這個帳戶需要我們定期往裡面「存錢」,保持盈餘,比如經常用積極的話語和對方溝通,關心對方,對方也才會信任和喜歡你。
如果總是「取錢」,比如言而無信、漠不關心、長期不聯繫,那麼這個情感帳戶就會虧損,並逐漸失去對方的信任。就像一位父親長年累月忙於工作,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愛和陪伴,結果有一天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不再和他親近,這是父親和孩子的情感帳戶沒有定期存款、長期虧損的結果。
史蒂芬•柯維提到了向情感帳戶存款的七種做法,分別是:理解他人、注意小節、信守承諾、明確期望、正直誠信、勇於致歉、無條件的愛。無一例外需要我們採用積極正向的言行和對方相處。
有一年,我的老婆送了我一份沒有花一分錢,卻無比用心的生日禮物。她發給我一份清單,上面寫著「愛老公的一百個理由」,列舉了我的一個個優點,以及我們相處的美好時光。讀著這份愛意濃濃的清單,我的眼眶溼潤了,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加倍愛老婆。這份禮物是老婆在我們的情感帳戶裡注入的一大筆「存款」。
羅沙達比例不僅適用於婚姻家庭方面,在所有需要建立良好關係的人際交往中都適用。我們和周圍人溝通時,要盡可能多表達關心、支持、鼓勵、幽默,少表達冷漠、批評、指責、謾罵。如果使用了消極用語,就盡量用三倍的積極用語抵消掉不良影響,如此才能保持對彼此的好感。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阿米效應:讓別人更珍惜
越難得到的東西,得到後越會珍惜。這貌似是社會常識,但是在心理學家看來,所謂的常識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實證,才能被確定為科學結論。我們來瞭解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從中可以發現人際交往中讓對方更加珍惜、認同、重視的奧秘。
什麼是阿米效應
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和賈德森•米爾斯(Judson Mills)設計了一項實驗,他們招募了六十三名大學生參與研究,這些大學生被隨機分為三組,每組二十一人,第一組大學生經歷嚴苛的入會儀式方能加入研究小組,第二組大學生經歷溫和的入會儀式即可加入,第三組大學生不需要經歷任何入會儀式就能加入。
研究者讓三組人聽一段與研究相關的錄音,錄音裡的內容非常枯燥,說話者結結巴巴、斷斷續續、語無倫次。然後每個人需要對錄音的趣味性、價值進行打分,結果第二組和第三組大學生的評價是枯燥乏味,而第一組大學生的評價是令人興奮、有吸引力。
為什麼第一組大學生對錄音的評價遠高於另外兩組呢?原因是他們在加入研究小組時經歷了嚴苛的入會儀式,這種來之不易讓他們對參與研究更加珍惜,更有興趣,對研究小組的認可和歸屬也更強烈。
我們可以把這個實驗結論泛化為:人們在前期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等成本越多,後期就會越珍惜、越重視(心理學中沒有一個專業詞彙來概括這個實驗結論,筆者為了行文方便,姑且稱之為「阿米效應」)。
讓別人更加珍惜和重視的方法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有意識地運用「阿米效應」。比如,企業在招聘員工時設置嚴格的條件和流程,社團在招募新成員時設置一定門檻。這樣做,既能篩選出組織需要的人,同時還能讓加入者更加珍惜和重視。女生被男生追求時,初期不輕易答應,也是這個道理。
除此之外,「阿米效應」還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1.不要提供免費的機會
在舉辦活動時,免費往往是誘惑力極強的噱頭,但免費也會招徠大量「吃白食」的人,他們不會給組織者帶來實質性的收益。因此,在組織高品質活動(比如讀書會)時,哪怕組織方不需要盈利,也不能免費開放,要讓參與者付出一定「代價」,其中最簡便的篩選方式就是付費,當然也可以使用其他篩選方式,比如,需要經過已有成員的推薦才能參加。這樣參與者才會更加珍惜,更加投入,對活動也會更認可,而不是隨隨便便就「放鴿子」,過程中隨意退出,對活動沒什麼感覺。
我從事多年培訓工作,講授過幾百場課程,組織過幾百次活動,總結出一些規律:付費學習的學員比免費學習的學員,學習效果更好,對課程評價更高;公開課學員(個人主動付費)比企業學員(企業付費,學員被動參與)更加投入,學習效果更好;收費活動和免費活動相比,前者質量更高,參與者更重視、更投入,「放鴿子」的比例更低,對活動的評價也更高。這些規律和「阿米效應」是吻合的。
2.刻意設置一定門檻
如今人們加入的社群非常多,那些相對更活躍、質量更高的社群,往往是有加入門檻的,比如付費課程學員群、需要交入會費的群、行業協會群、需要打卡輸出的群。
所以,社團在招募新成員時,師父在招募弟子時,導師在招募學員時,學校在招募學生時,要刻意設置一定門檻,除了收費外,還可以增加面試、測試等流程,讓加入者克服一定困難,方能被錄取。這能考驗他是否心誠,也能讓他加入後更珍惜、更投入。
社會上有很多針對成人學歷提升的項目,比如專升大學、碩士研究生,甚至還有國外的博士(只需付費,線上參與即可)。如果你真心想提升學歷,我建議不要走捷徑,要走那條相對更難的路,比如參加學測、碩博士考試,不要選擇交錢就能上、輕而易舉就能拿到學位的項目。因為根據「阿米效應」,你前期投入的越多,後面才會越重視,從而更願意花時間和精力,真正學到知識,提升能力。
3.要有儀式感
很多重要場合都會安排莊嚴的儀式,比如入黨宣誓、入會儀式、項目啟動宣誓、學生成人禮、婚禮誓詞環節等,這些並不僅僅是花哨的表面功夫。試想,兩個人加入同一個組織,其中一個參與了莊嚴的儀式,另一個沒有參與,誰會對組織更有歸屬感?誰會更加珍惜組織給的機會?很明顯是前者。經歷某種儀式,也是一種門檻。
多年前,我曾經參加國際演講會(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一個非營利演講組織),成為其資深會員。這個組織之所以能在全球多個國家設立分支,成為知名的演講力和領導力學習機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給會員設置了足夠多的門檻和儀式。比如,新會員申請入會,需要參加至少三次活動,完成一個破冰演講,有的分支俱樂部入會條件甚至更苛刻;入會儀式也是隆重、熱鬧的,新會員需要公開宣誓,朗讀入會誓詞,然後和老會員一一握手或擁抱;會員每完成一定學習目標,都有相應的獎勵儀式。這就是全球優秀組織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在職場上,組織的領導者需要給員工策劃一些儀式,比如新員工入司儀式,年會頒獎;在生活中,我們也要給生活增加一點儀式感,比如家庭讀書會,每年固定時間拍攝全家福。
總之,我們可以把「阿米效應」用在別人身上,讓對方更加珍惜和重視;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更加投入。
餐廳服務員實驗:傾聽時怎樣回應更受歡迎
在很多溝通中,傾聽比訴說更重要,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往往比一個滔滔不絕的說話者更受歡迎。但是,我們也不能只傾聽,還要適時給出回應,那麼怎樣回應會更受歡迎呢?
《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發表過一篇研究:荷蘭的研究者在一家餐廳開展實驗,把服務員分成兩組,第一組服務員被要求在顧客點菜後,逐字複述點過的菜名,第二組服務員被要求也確認菜單,但不是逐字複述顧客的原話,而是用其他類似的詞代替,比如用「生啤」代替「啤酒」,用「薯條」代替「炸薯條」。結果,第一組服務員收到的小費是第二組的兩倍多。
這個簡單的實驗能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發,試想一下,什麼樣的傾聽者不受歡迎?答案是:心不在焉、不認真聽你說話的人,回應的內容離題萬里的人,誤解甚至曲解你含義的人。什麼樣的傾聽者受歡迎?當然是認真聽你說話的人,不僅聽到了,還聽懂了。
根據這個實驗,關於傾聽後如何回應,我總結了三點建議:
1.當對方的話語簡短時,可以複述他的原話
比如,上司對你說:「星期五下午三點,召集部門全體同事開會。」你不能只是回應「好的」,可以複述一遍原話,例如:「好的,星期五下午三點,召集部門全體同事開會,我今天就發通知。」
這樣做有諸多好處:第一,能倒逼自己認真傾聽每一句話,留意關鍵信息,防止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第二,對方聽完你的回應後,能感受到你的尊重,知道你聽進去了,對他的話很重視;第三,當你不知道如何回應時,複述一下對方的原話,可以確認他的意思,不至於讓氣氛尷尬,同時對方從你口中聽一遍他自己說過的話,可能會產生新的想法,繼續向你訴說。
日本的一些大型企業有規定,管理者在給員工佈置工作時,至少要說五遍,前兩遍讓員工複述工作任務,確保管理者說的和員工聽到的內容是一致的,不出現漏聽、歧義、誤解;後面幾遍管理者會讓員工思考任務細節,盡量全面、深入地理解該項工作。很明顯,這樣的溝通看起來繁瑣,但卻高效。
複述對方的原話、原意,看似簡單,卻不容易,需要我們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地傾聽並理解。
2.當對方的話語較長時,可以提煉大意,同時提到他說過的關鍵詞
當對方的信息量較大時,記住他的所有細節是很難的,也沒必要,因此,我們要理解大致意思,並且記住關鍵詞。提到對方話語中的關鍵詞,這一點容易被忽略,卻是給傾聽大大加分的表現。
我們會本能地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比如老鄉、同學、有相同經歷或相同愛好的人,而使用相同的詞句也是雙方相似度的體現。換位思考一下,一個人在與你溝通時,頻繁地提到你說過的語句、關鍵詞,你的內心會是溫暖的,甚至感動的,你知道自己被看見了,被聽到了。
比如,在開會時,有經驗的發言者會經常引用其他人說過的原話、關鍵詞。例如:剛才王總的一個觀點我很認同,他說「上司和下屬要彼此成就」;就像楊經理之前說過的「異業聯盟」,我們公司也可以考慮。當你一字不差地複述對方說過的一句話、一個詞,對方會感受到你的尊重,從而拉近雙方的關係。
此外,我們在溝通時要盡量使用對方的習慣用語,而不是自己的習慣用語。比如,對方說「一星期」,你就不要說「一週」;對方說「禮拜三」,你就不要說「週三」、「星期三」;對方說「一個鐘頭」,你就不要說「一小時」;對方說「東三省」,你就不要說「東北三省」。善於溝通的人通常是「變色龍」,會根據他人的語言習慣調整自己,畢竟,雙方在相同的語境下溝通,更容易達成共識,解決問題。
3.如果沒聽懂或者走神了沒聽到,要及時承認,不要掩飾
我們在傾聽時,不理解對方的一段話或者偶爾走神了,都是正常的,此時不要不懂裝懂,隨意搪塞過去。真誠地請對方重述一遍,這不會引起反感,但是糊弄和敷衍,一定會招來不滿。
事實上,很多回答問題的高手會刻意把提問者的問題複述一遍,以確認自己沒有理解錯誤,然後才開始正式回答。
綜上,使用和對方相同或相似的表達用語,能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傾聽者。回應時,自己的語言有沒有深度,能不能解決問題,是能力問題;而有沒有認真傾聽,回應的內容與對方是否在同一個頻道上,則是態度問題。我們首先要端正態度,其次再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