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人性手術台:面對創傷、移情、愛、督導與解析的分析性心理治療臨床真實紀錄

原文書名:


9786264198196人性手術台:面對創傷、移情、愛、督導與解析的分析性心理治療臨床真實紀錄
  • 產品代碼:

    9786264198196
  • 系列名稱:

    身體文化
  • 系列編號:

    CS00202
  • 定價:

    800元
  • 作者:

    陸汝斌
  • 頁數:

    696頁
  • 開數:

    17x23x3.28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112
  • 出版日:

    20251112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178.8
  • 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這不是小說,是真實的心理治療現場!
精神醫學權威陸汝斌教授介紹分析性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方法,
並分享一個真實的心理治療案例,
完整記錄四十四次治療會談,展示一名精神科醫師如何治療自己的病人,
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用心理分析剖開人性最深處的傷口,層層揭開潛意識的防衛與傷痕。

在沒有麻醉的手術台上,每一次會談,都是一次人性的切開與縫合。
本書由精神醫學權威陸汝斌教授撰寫,結合分析性心理治療的理論、方法與真實臨床對話,具體展現分析性心理治療如何進行,並完整記錄了一位女性病人的四十四次治療會談。
全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首先,作者詳細闡述了分析性心理治療的核心理念,包括移情、移情神經質、反轉移情、阻抗作用、修通過程等重要理論與實踐原則,並透過多年的反思與教學經驗,探討分析性心理治療面臨的困境。
其次,是本書最核心的內容,完整呈現了四十四次治療會談與解析。從「惱人的心結」、「初戀男友」、「難以啟齒的枕邊細語」、「爸爸活在先生身上」、「乾夫妻與戀父情結」,到「向治療者表白」、「移情神經質」、「延遲的悲傷反應」、「紅色與弒母情結」、「過去感情的深度解析」,每一次會談都如同一次無聲開刀,剖析出病人對父親的深層依戀、悲傷反應、與丈夫的性困難、戀父與弒母的潛意識交織,並夾雜對作者的移情作用……一步步揭露人性深層的渴望與困境,也挑戰作者本人的情緒、記憶與專業。
最後,作者以四十年後的自己回望當年治療的歷程,檢討錯誤,誠實揭露「無督導」下所留下的遺憾與破口。最重要的是,分析性心理治療雖是深層而有效的治療方式,卻在當代臨床訓練中日益式微,甚至瀕臨失傳。作者撰寫本書,將多年臨床經驗與反思傾力整理,只希望這個珍貴的治療方法,得以延續並重新被理解,並給未來的心理從業人員做參考。
本書深入解析分析性心理治療,並以一名病人的完整治療會談紀錄做範例,從治療初始到結束,逐次呈現心理分析的真實操作與臨床過程。它是一本寫給心理師、心理學者與精神科醫師的進階教材,也是一本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的心理治療科普書。透過詳細的會談紀錄,讀者彷彿置身治療現場,可以更加理解精神科醫師如何治療病人,對心理治療更加了解。

作者簡介


陸汝斌
祖籍江蘇吳縣,1949年出生於台灣雲林。於1973年畢業於台灣國防醫學大學,1976年至1980年於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同年取得精神科專科醫師執照及國防醫學大學講師,1982年至1983年任美國德州醫學研究中心臨床精神藥物學研究(Research fellow in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Texas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ntal Science, Houston, Texas, U.S.A.),返回台灣後,積極從事精神藥物學及精神內分泌學研究。1985年升任為國防醫學大學副教授,並於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立生物精神醫院科。1986年至2002年擔任國防醫學大學精神學科主任及三軍總醫院精神學部主任。1989年升任國防醫學大學教授。
2003年至2009年至成大醫學院擔任行為醫學研究所所長及精神科部主任,2003年至2005年擔任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2013年起擔任亞洲暨太平洋地區酒精及成癮學會(Asia-Pacific Society for Alcohol and Addiction Research)理事,過去發表超過四百篇學術著作。目前,主要的研究興趣在精神疾病的分類、分子生物病因的臨床研究工作,特別是對於神經保護、神經再生及疾病修復治本治療應用於雙相症、物質成癮及各種神經精神疾病的病因及治療。
1992年至1993年任美國耶魯大學基因研究所客座研究員(Visiting Research Scientist, Department of Genetics, School of Medicine,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ecticut, U.S.A.),至2012年一直與美國耶魯大學有合作計畫進行並有合作論文發表,十六篇以上原創性極高的論著。2000年以後,與美國國家研究院環境衛生總署(NIH/NIEHS)洪昭雄(John Hong)教授合作研究,發展具有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的藥物,對於精神分裂症、雙相症、物質成癮等新的治療模式。2007年至2018年以Depakine、Dextromethorphan、Clozaril、Memantine四個藥物可以抑制過度發炎、自體免疫反應、增加神經滋養素及保護神經的方式治療雙相症、鴉片成癮、酒精成癮、其他精神神經疾病,甚至身體疾病等。使精神神經疾病的治療,不再停留在以往的症狀治療,而進一步推展到神經修復的層級,被國際學界認定為是一種突破性的疾病修復治本治療(Disease Modify Therapy)。2014年起擔任nature系列學術期刊的Scientific Reports編輯(IF:約5)。2024年為國際學術機構研究門(ResearchGate,德國柏林)評定當年的學術成果為世界一千一百萬學者中跨神經科、精神科、藥理、醫學、護理、藥學等七個學門前1%。

書籍目錄


目錄

推薦序 陸教授始終走在精神醫學發展的前沿 周桂如
自序 分析性心理治療能讓治療者與被治療者均獲益

導言:分析性心理治療通論
一、 心理分析治療
二、 分析性心理治療
三、 理論依據
四、 個案選擇
五、 設施準備
六、 規則制定
七、 費用問題
八、 移情作用
九、 移情神經質
十、 反轉移情
十一、 移情作用的處理
十二、 修通過程
十三、 靜默
十四、 阻抗作用
十五、 解析
十六、 督導的重要性
十七、 心理治療與治療者
十八、 打電話的問題
十九、 分析性心理治療面臨的困境

四十四次會談
第一次會談:惱人的心結
第二次會談:家事回憶
第三次會談:初戀男友
第四次會談:遺忘的爸爸喪禮
第五次會談:移情作用
第六次會談:期待生離死別
第七次會談:五年乾夫妻
第八次會談:難以啟齒的枕邊細語
第九次會談:終於說出來了
第十次會談:爸爸活在先生身上
第十一次會談:乾夫妻與戀父情結
第十二次會談:與爸爸的親密關係
第十三次會談:「脫褲」癥結
第十四次會談:尋找爸爸的影子
第十五次會談:向治療者表白
第十六次會談:複雜的感情心境
第十七次會談:移情神經質
第十八次會談:爸爸的女兒與先生的太太
第十九次會談:往事中對爸爸的情懷
第二十次會談:墓地尋找沒死的爸爸
第二十一次會談:可以讓爸爸回棺木裡了
第二十二次會談:被爸爸控制一生的感情世界
第二十三次會談:延遲的悲傷反應
第二十四次會談:強迫症狀的根源
第二十五次會談:結婚五周年近了
第二十六次會談:為什麼過了五年乾夫妻
第二十七次會談:數格子和紅色的意義
第二十八次會談:紅色與弑母情結
第二十九次會談:如果爸爸脫的是她的褲子
第三十次會談:對治療者性的慾望發洩
第三十一次會談:再次對治療者表白
第三十二次會談:原來對爸爸也有慾望
第三十三次會談:大部分症狀已消失
第三十四次會談:乾夫妻問題不好解決
第三十五次會談:強烈的阻抗作用
第三十六次會談:除治療者外可談的人
第三十七次會談:治療即將停止
第三十八次會談:忍痛做結束前的準備
第三十九次會談:對結束治療的恨意
第四十次會談:自我療愈的準備
第四十一次會談:過去感情的深度解析
第四十二次會談:「勸和不勸離」
第四十三次會談:不願跟醫生多談
第四十四次會談:總算結束了

後記
編後語
致謝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序 分析性心理治療能讓治療者與被治療者均獲益
在我過去的履歷看來,我是一個典型的著重於生物精神學專業人員,然而在我這一生中,所花下最多的功夫及一直難以忘懷的卻是分析性心理治療。也很遺憾,至今已70餘歲,沒有真正教出一個自己覺得滿意的傳人,可以把這一門重要的學問(功夫)傳遞下去。每次看到晚輩或學生,跟病人晤談,常覺萬分感嘆,難道精神醫學,真的可以像內外科一樣,簡單的三言兩語,這痛那痛,下個結論開個藥。是不是有一天,門診部可以放幾個大機器人,由病人自己來操作,輸入自己的症狀,劃撥該交的經費,另外一個出口,很快地就可以投遞出來各種藥物,可以先說明一遍,再給一張用藥指南,診療就完畢了。外科也逐漸走向機械手臂,因為人的各種器官,絕大部分都是固定的,照照影像,也可以定位出病灶,只有少許的偏差,如此的醫療,何等的恐怖,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願意到工廠去修零件。
1965年底,正式走入醫學中心接受精神醫學住院醫師訓練。偌大的醫院,精神科是個被人看不起又極為落魄的地方,由醫院角落一個舊的倉庫改建而成。常常有人來敲我們的門,問我們太平間在哪裡,因為精神科病房看起來實在很像太平間,實際上,醫院的太平間要比精神科體面多了。
在這狹長的兩層樓裡,樓下是病房,兩邊是公用的衛浴及廁所設備,分別給男女病人使用,中間是個小的護理站。總共有30床,一般只收28個病人,有時急診加床,可以收到35個病人或更多一點。有一個房間,是留給我自己住的。總共4個醫生,5個護士,1個護工,自從走進精神科20病房,幾乎天天都待在那裡,只有每周四晚上回家,轉兩趟車,幸運的話,一個半小時內可以到家,回去與妻子同享夫妻的生活。就在那個落魄的地方,我接受完了4年的住院醫師訓練。1980年、1985年、1989 年分別以論文升等為教授,1992 年因研究有些特殊的貢獻,被美國耶魯大學遺傳所聘為客座研究員(客座教授,visiting scientist),都是在類似太平間的精神科小茅草屋裡完成的。往後有晚輩或學生來抱怨我們缺少設備、資源、人員,所以做不出好研究,我常常拿這個圖給他看,遙想當年,我們一兩個人是怎麼拼出來的。現在的精神科大樓是台灣最標準四層樓,裡面包括病房,大會議室,及實驗室,規模和標準可供國際同行參觀。
1965年的精神科,精神病藥物剛剛開始使用沒多久,前兩年主要是抗精神病藥物──穩舒眠(Chlorpromazine,HCl),及抗憂鬱劑──丙咪嗪(Imipramine)。最苦惱的是藥供應不足,病人增加太快,往往上半個月吃這個藥,下半個月可能沒藥了,要使用作用相反的鎮定劑。或者只有一部分的病人可以全程使用這些藥物,其他病人普遍還是在用電休克療法(ECT)或長期睡眠療法,也就是給病人吃了大量的鎮靜安眠藥物,每天24小時睡眠16-18小時,僅有6-8個小時讓病人迷迷糊糊地醒來,吃飯喝水,睡眠三周以上,對有些精神錯亂的病人,病情或許會有所改善。精神病的分類,也非常可憐,只要是吵吵鬧鬧的病人,有幻聽妄想的
病人,一律打入精神分裂症。少數典型的狂躁憂鬱交替發作,成了教學的個案,當然就是躁鬱症(雙相症)。那時候,歇斯底里症(轉化症)也不少,突然手癱瘓了,腳癱瘓了,眼睛看不見了,病房裡總有好幾個,醫生做做催眠術,讓病人好起來,是不二法門。往後不論抗精神病藥物或還是憂鬱劑種類都快速的增加,供應力也大量補足,病人才得到更好的照顧。
精神醫學的同仁都在學心理治療,尤其我們的科部主任,孔昭育主任(1929-2022.5.30)在美國受過較完整的精神動力學及分析性心理治療訓練。1966年他首先帶領我們工作同仁一起研讀了一本《The Technique of Psychotherapy》,這本書1964年由Wolberg L編著,主要是教導如何做基於心理分析學派的分析性心理治療(Psychoanalytic Orientation Psychotherapy),簡稱為分析性心理治療。
由1966年9月以後,我們每一個工作人員在孔主任的指導下,每人每周做兩個個案,並每周在固定的時間接受孔主任的督導。我們每一個人心理治療個案的內容及進度,做的過程,先用錄音紀錄下來,做完後自己憑記憶將所做的內容謄寫一遍,再與答錄機的內容核對,哪些是我們沒有記下來的,那部分往往是我們的盲點,最後再拿到主任面前,大家一起報告目前的進度及可能遭遇的困難,如若碰到移情、反轉移情或阻抗作用,除了再三聽自己的錄音帶以外,有困難之處,自己對著鏡子,反覆練習。
孔主任比我大20歲,有機會追隨他學習分析性心理治療,我很珍惜,每一次都恭恭敬敬地做好自己準備的工作。記得我有車子以來,車上似乎沒有播放過音樂或其他的,播放的都是案例心理治療的對話。1966年至1992年之間,除了到美國休斯頓進修1年,每周見兩個個案從未間斷。其中會談超過50次以上的案例約有50多個,有一個案例做了100多次會談。1994年以後,工作比較忙碌,改為每周接一個案例,或有時沒有接案例,但督導的工作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
分析性心理治療的內涵極為豐富, 音調也是個重點。嗯(ē n) 、嗯(én)、嗯(ěn)、嗯(èn)、嗯?五個音調,再加上輕重音,都有著極不同的意義。「我今天到女朋友家去了」,「我(wǒ)今天到女朋友家去了」,「我今天到女朋友家去了」,「我今天到女朋友家去了」,都可以間接引導案例接下來要講什麼話。說話語調越慢,可能越重要,施加的壓力也越大,等等。這些方面的教導,已經不可以用筆墨傳承了,不是入門弟子,幾乎就失傳了,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急迫地想要寫這本書的重要原因。因為現在學心理或精神科領域的人,只想學學速食的精神藥物學,或最簡單最不入門的諮商協談。然而,如果打好了分析性心理治療的底子,不論做諮商、協談、心理劇、空椅、團體、家族還是行為等治療,基本功都要扎實得多了。
最正統的心理分析學派的傳人為弗洛伊德,傳給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再傳給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往後因為心理分析學派慢慢勢微,沒有再列出後續的傳人。如果一定要算,當屬威廉.門寧格(William Menninger),他成立了專門訓練心理分析專業人才的基金會。北京協和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的程玉麐教授於1946年左右至台灣任台灣療養院院長,並兼任台灣大學精神科教授,當時林宗義教授任講師(往後這段歷史台大精神科一直不願意承認)。1949年左右,程玉麐教授至美國德州門寧格基金會專門學習精神動力學及心理分析,至197年,任該基金會主席,返回台灣數次。本人曾在醫學院課堂上受教於程教授有關精神動力學的基本知識。1977年,我們開始學習分析性心理治療時,正值程教授退休定居台灣,做精神學教學及臨床工作。這對於我學習如何抓住分析性心理治療重心,有效地進行心理治療,實在是個難能可貴的機會。曾經有接近一年的時間,每月接受程教授分析性心理治療個案督導數次,為往後持續分析性心理治療,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83年左右,整個台灣精神醫學界都非常重視心理治療。由台灣社會支持的類似生命線的「張老師」,召集了一系列的心理分析討論會,邀請了當時各個心理學派的各醫院及各學院的精神科及心理系主任,帶著弟子一起到「張老師」報告並個案討論。邀集了台大醫院精神科的陳珠璋教授、林憲教授,台大心理系柯永和教授、吳英璋教授和餘德惠教授,台北榮民總院楊雲官主任,台北市立療養院葉英?教授,三軍總院孔昭育主任、程玉麐教授等。至於各位前輩所帶弟子,由於年代久遠,只記得柯永和教授帶了兩位博士班的學生,孔昭育主任帶我前往。當時初生之犢不畏虎,自告奮勇的首先報告了一個做了17次治療的個案。個案是個大學女生,每次上課都要搶第一排最中央的位置坐,因為她總是怕教授的麥克風會掉下去,隨時準備要去接。17次分析性心理治療後,我很清楚地做出來,那就是陽具羡慕,麥克風象徵著男性的陰莖,但還沒有做出同性戀傾向的程度,也很清楚地出現,案例有明顯的移情作用,我也沒有給予恰當處理。討論時大家大為驚豔,熱烈的討論,也得到不少程玉麐教授的誇獎。自己心想,不是毛病百出嗎?移情做了一半,就丟下了。陽具羡慕找出來了,但沒有結論。可在座的前輩們認為這已經很不容易了,起碼已經探索到潛意識的層面,並且約定下個月再聚會。回顧這次報告會,雖然沒有說定,由誰報告個案,但是由當時的場面來看,大部分都是台大醫院及台灣大學的前輩們在場,理當由他們提出個案報告了。我很冒昧地提出案例,先出頭報告,自認為已經不是很妥當了。雖然事先已經徵詢其他前輩,沒有人願意自告奮勇。當時我常常被同儕們稱之為「小鋼炮」。很可惜之後也沒有人再報告,這個美好的聚會也就無疾而終,只留下「三軍總院精神動力學及分析性心理治療的能力很強」這個說法。換而言之,分析性心理治療,是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也是晚輩不願意學習的另外一個原因,表面上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我之所以挑這個個案,書寫成書,是因為這個個案的內容非常曲折,每一個階段,都足以引發人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這個個案是 1984-1985年左右做的,孔主任剛剛退休離去,沒有恰當的督導,因此內容毛病百出。現在過了四十年,由四十年後的陸教授來督導四十年前的陸大夫,相信可能會有特別獨到之處。可以看到四十年前的陸大夫,該錯的錯了,不該錯的也錯了。有些自己可以反省的,靠著以往的經驗,用了很多分析性心理治療的技巧,在治療過程的磨練中慢慢做了修正和彌補,可有些根本不知道自己出了差錯的地方,在沒有督導的狀況下,就只好一路錯到底。再回頭看的時候,問題一一顯露無遺,足以為後學者借鑒,如果後學者願意好好坐下來,慢慢閱讀、體會這本書的話,可以作為行有餘力的討論資料,也可從中獲取不少分析性心理治療的知識與了解。非常可惜,臨場的音調及輕重音、停頓等技巧,已經沒有辦法在平面書本中表達,只能靠後學者不斷的琢磨與練習,才能找出自己所慣用的方法與原則。
案例是個30餘歲的女性,由十幾歲青少年期開始有強迫思想及強迫動作。每次出家門,都只能走在路面的格子上,一旦不幸踏線上就一定要走回家,再重新仔細地走一遍,最多要走到八次,心中會出現一個符號,如果是紅的,代表禁止通行,要再回去重走,如果是藍的,就可以順利通行。此外還有洗手的動作,也是同樣要洗到八次,以心中所出現的符號,決定是否還要再洗下去。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標準的強迫思想及強迫行為。
稍微深一層就探討到案例在早年交了一個特殊的男友,家中關係比較複雜,爸爸娶了不少姨太太,案例與男友在很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建立了很深的感情,雖然分手了,但這份感情一直到五、六年後都難以忘懷。男友有個特別的特徵──與同父異母的姐姐有曖昧的關係,案例在交友過程中,一再去證實這個關
係,但不以為意,仍深愛著對方。
案例母親在案例初中畢業後就因病早逝,但案例一直不覺得太過悲傷,這也是很特殊的一段故事,案例只覺得她可以好好地代替媽媽照顧爸爸,隨著高中的課業越來越重,案例也只能用好的成績表現來吸引爸爸的注意。
大學畢業前案例已經很注意爸爸的一舉一動,希望得到爸爸的歡心,然而好像無論如何也找不回爸爸小時候對她的那種關愛與特殊的眼神,只能在日常生活中,表達一些情義。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更想得到爸爸的歡心,但事與願違。不惜交了個自己認為像爸爸的男友,去向爸爸提親,那時候彼此還可以有親密的關係,沒想到(如預期)幾次提親,爸爸都沒有正面地回應,心想爸爸是捨不得她,想把她留在身邊。沒想到晴天霹靂,在一次車禍中,爸爸意外死亡,可案例也沒有太多悲傷,只在親人的建議下,照著民俗,百日內就嫁給了自認像爸爸的先生。自此,先生就代替了爸爸。五年的婚姻生活,儘管婆婆沒有來參加婚禮,在婆婆家受排擠,案例都不以為意,夫妻有再多的爭吵,只要依偎在先生懷裡,一切就都煙消雲散了。可奇怪的是,無論如何不能進行正常的性關係,就這樣過了五年的乾夫妻。
很明顯的,案例出現了「延遲悲傷反應」。治療的過程花了不少的時間。帶著案例回頭去找爸爸,由車禍後送到的第一家醫院急診室,轉第二家醫院,再轉到最後過世的醫院。案例都不是去找爸爸的,不論在電梯上或病房裡,都在注意有沒有年輕貌美的女士,那些是不是也來看五年前的爸爸(爸爸的外遇)。最後問了二哥,由先生陪同,找了兩次,才找到墓地。回頭看看當時等下葬時辰的時候,在一片竹林邊守候,案例再看看那片竹林,彷彿是昨天才看到的樣子。往後幾周,連續去看墓地,才能真正確認爸爸真的已經死了,抱住墓碑嚎啕大哭,幾乎要吐出來,仔細地摸著棺木,恨不得能夠進去。這時候才想起,媽媽的骨灰壇怎麼能靠爸爸的墳墓那麼近,要往遠挪一點,中間要空出她的位置,仇母戀父情結又出來了。
在這些過程中,弗洛伊德的戀父恨母情結活靈活現,幾乎像弗洛伊德從沉睡中甦醒來給我們講課時舉出的實例。戀父的背後是愛與恨的交織,不停地洗手,即對罪惡的清洗與自我的懲罰,代表著案例對爸爸不倫的愛戀,包含著性慾的壓抑,也是對爸爸死亡的恐懼與自責。同樣,恨母情結也足夠複雜,愛恨糾纏。弗洛伊德的雙重本能學說──「性本能」與「死本能」在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似乎本能的需求都在性與死亡之間打轉,愛則欲其生,恨則欲其死,愛與恨都赤裸裸地表露無遺。
不要以為只是這個案例的過往尤為精彩,其實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坐上治療椅,被好好地分析,解開潛意識的謎,可能每個人都有可歌可泣、愛恨糾結、轟轟烈烈、生不逢時的故事與情結。如果能有督導在旁,做個鏡子,讓自己能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可能很多經歷與結果,勢必要和今天的我不同了。事實上,分析性心理治療,是一個讓治療者與被治療者均獲益,都得到心靈成長的一種過程。
陸汝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部兼任教授
國防醫學院及三軍總醫院兼任教授
成功大學精神科部兼任教授
北京怡寧醫院主任級醫師
2022年5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