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聖嚴法師天台教學系統之研究與建構
原文書名:A Study of Master Sheng Yen’s Pedagogy on Tiantai School
產品代碼:
9786267345825系列名稱:
當代漢傳佛教論叢3系列編號:
1111220031定價:
500元作者:
辜琮瑜頁數:
340頁開數:
19x26x1.8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714出版日:
20250714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0.3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照亮漢傳佛教的修行之道
天台判教思想梳理佛教教義,有助完整理解佛法思想,卻因複雜難解,而不易一窺堂奧。為了方便當代學佛者研學天台智慧,聖嚴法師註解天台學重要經典《教觀綱宗》,編成《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並親自授課以傳承漢傳佛教。
作者整理聖嚴法師的授課內容,探索法師於天台教學之重要議題,宏觀整體漢傳佛教與實修精神。從法師為何重視天台判教思想,到為何選擇蕅益智旭的《教觀綱宗》進行詮釋,除深入探索,並有諸多精彩提問,如:為什麼一定要講述漢傳佛教?禪宗為漢傳佛教主流,為何還要學習天台?指出天台教學的困境,以及日後的教學指標,輔以多幅圖表,協助快速掌握判教思想的精要。
本書可視為另一本「聖嚴法師教天台」的著作,除讓人容易理解天台思想,更是對生活實修的指引,提供大眾漢傳佛教修行之道。
◎主要篇章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天台學之意義與如何體解《教觀綱宗》
第三章 天台教學脈絡反思:漢傳佛教
第四章 天台教學之教與觀
第五章 五時八教概述
第六章 化法四教教觀彙編
第七章 天台教學實務:課程設計與開展
第八章 結論與未來開展暨研究限制
附錄一 逐字稿文本簡表
附錄二 本書判教脈絡相關文本簡述
照亮漢傳佛教的修行之道
天台判教思想梳理佛教教義,有助完整理解佛法思想,卻因複雜難解,而不易一窺堂奧。為了方便當代學佛者研學天台智慧,聖嚴法師註解天台學重要經典《教觀綱宗》,編成《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並親自授課以傳承漢傳佛教。
作者整理聖嚴法師的授課內容,探索法師於天台教學之重要議題,宏觀整體漢傳佛教與實修精神。從法師為何重視天台判教思想,到為何選擇蕅益智旭的《教觀綱宗》進行詮釋,除深入探索,並有諸多精彩提問,如:為什麼一定要講述漢傳佛教?禪宗為漢傳佛教主流,為何還要學習天台?指出天台教學的困境,以及日後的教學指標,輔以多幅圖表,協助快速掌握判教思想的精要。
本書可視為另一本「聖嚴法師教天台」的著作,除讓人容易理解天台思想,更是對生活實修的指引,提供大眾漢傳佛教修行之道。
◎主要篇章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天台學之意義與如何體解《教觀綱宗》
第三章 天台教學脈絡反思:漢傳佛教
第四章 天台教學之教與觀
第五章 五時八教概述
第六章 化法四教教觀彙編
第七章 天台教學實務:課程設計與開展
第八章 結論與未來開展暨研究限制
附錄一 逐字稿文本簡表
附錄二 本書判教脈絡相關文本簡述
作者簡介
辜琮瑜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專任教師(前學程主任)、推廣教育中心主任,兼「大願.校史館」主任。財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法鼓山佛學課程弘講教師,並參與臺大醫院金山分院居家安寧靈性關懷。
研究領域:生命教育、生死學、安寧照顧與臨終關懷、聖嚴法師思想與當代應用、漢傳佛教、禪宗思想等,並於法鼓文理學院開設生命教育研究、生死教育、禪的理論與方法、自我覺察與成長、實踐倫理學、對話與詮釋方法等課程,及主持「哲學家咖啡館」活動。主要著作:《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生死學中學生死》、《根本沒煩惱》、《哪兒飄來這些雲》、《活著活著就笑了》、《西藏密教之父──阿底峽尊者》、《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意義與開展》等。
書籍目錄
當代漢傳佛教論叢總序 于君方
自序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一、一次非刻意的發現與聯想
二、一場獨特的教學安排與學習體驗
三、一場發願與實踐之旅
第二節 研究文本、研究方法與內容概述
一、研究文本與研究方法
二、研究內容概述
第三節 以整體脈絡考察法師教學之時代意義與特色
一、課程講述之文本
二、課程講述者
三、聽講之受眾
四、佛教發展之時空背景
第二章 天台學之意義與如何體解《教觀綱宗》
第一節 為何選擇天台學
一、天台於漢傳佛教之意義與作用
二、天台於禪宗的意義與作用
三、回應提問—講述天台與禪宗傳承是否矛盾
第二節 理解天台學及《教觀綱宗》之基礎知識
一、溯源:從「判教」開啟的意義與特色
二、溯源:天台教觀之源
三、溯源:思想形塑所依經論
四、《教觀綱宗》作者與書之特色
第三章 天台教學脈絡反思:漢傳佛教
第一節 漢傳佛教相關議題
一、漢傳佛教的問題(課堂講述)
二、分組討論中的觀點與澄清
三、漢傳佛教不講次第的討論(回應問題)
第二節 如來藏的討論
一、如來藏思想的特性與用心
二、如來藏思想可能引發之疑慮及法師之詮解
三、如來藏與消極、積極實相論
第三節 判教與經典成立史之對話
第四章 天台教學之教與觀
第一節 天台教學中的「教」與「觀」
第二節 天台教學中的「教」
內容摘要與討論
第三節 天台教學中的「觀」
一、修觀要點:從基礎到圓頓
二、修行的日常提點
第四節 天台教學中的經典與修行舉隅
一、經典的連結
二、重要修行概念延伸詮釋與討論
第五章 五時八教概述
第一節 五時八教概說
一、化法四教與五時教
二、化儀與化法
三、五時八教權實對照圖及相應之解說
第二節 化儀四教
一、簡述:根器與教學現場
二、化儀四教內涵:教部、教相與教觀
第三節 化法四教
一、簡述
二、四教共相與殊相
第四節 五時說
一、五時說概述
二、五時通別論
第六章 化法四教教觀彙編
第一節 化法四教之藏教
一、三藏教定義
二、三藏教詮述
三、三藏教的當機、修證
四、三藏教的六即菩提
五、三藏教的十法成乘(十乘觀法)
第二節 化法四教之通教
一、通教基本資料
二、通教詮述
三、通教的當機、修證
四、通教六即菩提
五、通教的十法成乘(十乘觀法)
第三節 化法四教之別教
一、別教特點之八個面向
二、別教的詮述
三、別教的當機及其修證
四、別教的六即菩提
五、別教的十法成乘(十乘觀法)
第四節 化法四教之圓教
一、圓教基本概念
二、圓教的詮述
三、圓教的當機與修證
四、圓教的六即佛
五、圓教的十法成乘(十乘觀法)
第七章 天台教學實務:課程設計與開展
第一節 籌畫及未來推廣天台教學課程相關討論
一、背景、動機與問題意識
二、開設課程之目的與未來期許
三、對後繼者之建議
四、教學材料編纂之提點
第二節 原教學課綱及逐字稿整理彙編圖解
一、第一層圖示:整理後之講義綱要
二、第二層圖示:依逐字稿內容,就十六次講述排序重點製圖
三、第三層次圖示:依主題彙編與分析
第三節 經驗分析與反思重整
一、經驗分析
二、反思與重建
第八章 結論與未來開展暨研究限制
第一節 法師天台教學之特色
一、提綱挈領
二、鉅觀與微觀相互對照交叉對應
三、重視內化、轉化之教學理念
四、重視解行,對修「觀」做大量詮釋與討論
五、獨特的詮釋與轉化脈絡
六、教學模式與教學要領
七、教學策略:提問之回答與不回答
第二節 重要討論議題
一、天台教學對於法師建構漢傳佛教之定位
二、以蕅益智旭《教觀綱宗》為主在於其促成佛教大一統之心
第三節 意義、研究限制與未來開展
一、法師天台教學對學習者提供之意義
二、研究限制與未來開展
第四節 回應審查委員建議
附錄一 逐字稿文本簡表
附錄二 本書判教脈絡相關文本簡述
參考書目
一、聖嚴法師《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參考書目
二、其他作者
圖目錄
圖1-1:聖嚴法師「漢傳佛教傳承發展系統表」部分節錄
圖1-2:五時基本概念與通別論簡圖(研究者自製)
圖1-3:化儀四教的分類原則與根基對應
圖1-4:化法四教的分類與對應之修行系統
圖1-5:研究內容綱要
圖2-1:天台學之意義與如何體解《教觀綱宗》
圖2-2:天台之特色與判教重點
圖2-3:天台思想所依經論結構圖
圖3-1:教學脈絡反思—漢傳佛教與相關議題
圖4-1:《教觀綱宗》完整修行脈絡圖
圖4-2:六即原圓教義與法師玉山譬喻對照圖
圖5-1:五時八教權實對照圖
圖5-2:四教詮述對照
圖5-3:化法四教十乘觀法對照表
圖5-4:五時基本概念圖
圖7-1:聖嚴法師天台教學實務—課程設計與開展
圖7-2:《天台心鑰》講綱(目錄)上
圖7-3:《天台心鑰》講綱(目錄)下
圖7-4:壹、概論
圖7-5:貳、源流:一、天台宗的判教源流
圖7-6:貳、源流:二、天台宗的教觀源流
圖7-7:貳、源流:三、天台思想所依的經論
圖7-8:貳、源流:四、《教觀綱宗》的作者及其特色
圖7-9:參、五時八教:一、五時;二、八教
圖7-10:參、五時八教:三、五時有通有別
圖7-11:肆、化儀四教及其部相教觀
圖7-12:伍、化法四教的三藏教
圖7-13:陸、三藏教的六即菩提:一、大乘修證位次
圖7-14:陸、三藏教的六即菩提:二、三藏教的理即菩提;三、三藏教的名字即菩提;四、三藏教的觀行即菩提
圖7-15:陸、三藏教的六即菩提:五、三藏教的相似即菩提;六、三藏教的分證即菩提
圖7-16:陸、三藏教的六即菩提:七、三藏教的究竟即菩提
圖7-17:陸、三藏教的六即菩提:八、三藏教的三乘修證時劫;九、三藏教的十法成乘
圖7-18:柒、通教的六即菩提:一、通教即是通於大、小三乘
圖7-19:柒、通教的六即菩提:二、通教的理即菩提;三、通教的名字即菩提
圖7-20:柒、通教的六即菩提:四、通教的觀行即菩提
圖7-21:柒、通教的六即菩提:五、通教的相似即菩提;六、通教的分證即菩提
圖7-22:柒、通教的六即菩提:七、通教的究竟即菩提;八、通教的三乘修證次第
圖7-23:柒、通教的六即菩提:九、通教的十乘觀法
圖7-24: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一、別教是有別於藏、通、圓之三教:(一)何以名為別教?
圖7-25: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一、別教是有別於藏、通、圓之三教:(二)別教詮述、(三)別教的當機及其修證
圖7-26: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二、別教的理即菩提;三、別教的名字即菩提;四、別教的觀行即菩提
圖7-27: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五、別教的相似即菩提
圖7-28:捌、別教的六即菩提:六、別教的分證即菩提
圖7-29: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七、別教的究竟即菩提;八、別教的修證次第
圖7-30:捌、別教的六即菩提:九、別教的十乘觀法
圖7-31:玖、何謂圓教:一、圓教的定義;二、圓教的功能;三、圓教詮述:(一)無作四諦、(二)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三)稱性六度、十度
圖7-32:玖、何謂圓教:三、圓教詮述:(四)不思議二諦、(五)圓妙三諦;四、圓教的當機及修證
圖7-33:拾、圓教的六即佛:一、天台學的六即佛本指圓教;二、圓教的理即佛
圖7-34:拾、圓教的六即佛:三、圓教的名字即佛;四、圓教的觀行即佛
圖7-35:拾、圓教的六即佛:五、圓教的相似即佛
圖7-36:拾、圓教的六即佛:六、圓教的分證即佛
圖7-37:拾、圓教的六即佛:七、圓教的究竟即佛;八、圓教的接別教與接通教
圖7-38:拾、圓教的六即佛:九、圓教的十乘觀法
圖7-39:第一梯次第一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1)
圖7-40:第一梯次第二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2)
圖7-41:第一梯次第三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3)
圖7-42:第一梯次第四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4)
圖7-43:第一梯次第五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5)
圖7-44:第一梯次第六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6)
圖7-45:第一梯次第七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7)
圖7-46:第一梯次第八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1-8)
圖7-47:第二梯次第一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1)
圖7-48:第二梯次第二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2)
圖7-49:第二梯次第三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3)
圖7-50:第二梯次第四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4)
圖7-51:第二梯次第五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5)
圖7-52:第二梯次第六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6)
圖7-53:第二梯次第七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7)
圖7-54:第二梯次第八堂課內容簡述與摘要(2-8)
圖7-55:逐字稿重要概念整理(一):《教觀綱宗》文本之外概念
圖7-56:逐字稿重要概念整理(二):《教觀綱宗》文本重要概念
圖8-1:聖嚴法師天台教學之特色
表目錄
表1-1:兩梯次學員類型分析對照表
表1-2:聖嚴法師出版並講授《天台心鑰》前後與不同系統佛教領袖交流紀錄
表5-1:五時八教對應表
表5-2:四教修觀對照表
表5-3:四教六即對照表
表6-1:化法四教教觀彙編
表6-2:聲聞、緣覺、菩薩修行次第對照表
表6-3:三乘共十地和三乘果位的配置
表6-4:別教位次與忍位對照表
附表1:第一階段課程內容資料表
附表2:第二階段課程內容資料表
推薦序/導讀/自序
從一次奇妙的上課因緣到變成一本書,中間竟繞過生命一大圈,可以算是二十三年的懸念終於落實下來嗎?
一生曾得兩本聖嚴師父親筆簽名書,一本是師父捨報前,陪大陸學者拜見師父時,沾光得的《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親簽書。
另一本出現在二○○二年參加師父親自為大眾講述剛出版的《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一書時,平日很有分寸的我,不知哪根筋不對,趁著下課空檔,拿著剛到手的書,蹭蹭蹭跳下了幾個階梯,遞給師父說:「師父簽名!」
師父當時的眼神,彷彿成了印記,烙在心上,那個似笑非笑中,好像在說:「簽了就跑不掉了!」(因課程中交代以後大家要跟著分享、帶領讀書會)
課程結束後,幾個人一起相約在農禪寺討論後續的讀書會,第一次聚會前在三門遇見師父,問我為何出現?說明原委後,又是一個似笑非笑的表情,老人家只回了一串:「好得很,好得很!」沒想到會開了一半,笑瞇瞇走進來的師父,高興地給了很多支持和指示。
然後呢?後來讀書會計畫不了了之,時間彷彿停格於師父的笑與心中的不安,那是一種承諾了卻未實現的小小遺憾。
一直到二○一五年,法鼓文理學院正式成立、招生,有個內在呼喚開始跳出來,「那《天台心鑰》呢?」原來一直沒忘,只是太難,所以深藏。但終究要去面對這個念想,於是除了申請師父兩次給大眾講《天台心鑰》的逐字稿,也開始試著整理為讀書會、課程的分享,與其說是當年的承諾,不如說終於明白師父為何做這件事,自己也終於沉靜下來整理這本《聖嚴法師天台教學系統之研究與建構》。
二十三年諸多佛法內容的分享,一直有師父的著作當後盾,時時提點、刻刻教導,只要想學,都能找到答案與方向。只是天台的系統確實有其難度,雖然確定了要撰述這本筆記書,希望讓有心想閱讀《天台心鑰》的人,可以彷彿親炙師父當年授課的風采與豐厚內涵;但一邊整理一邊寫著,還是忍不住怪罪起自己竟然如此「不知天高地厚」。
然而,現在想想,也只能在序中懺悔,力有未逮處希望只是不足而無錯謬。當然,如有錯謬絕非師父教導的問題,終究是自己自不量力的錯解所造成。書寫過程中,得聖嚴教育基金會協助,蒙兩位匿名審查委員提供諸多建議,能回應並修訂的具見於書中,未及之處恐只能待於來日。僅此,誌生命中得師父教導後,做為弟子的一份野人獻曝。
辜琮瑜
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
文章試閱
第一章 緒論
許多人於初接觸佛教,或尋思進入「修行」歷程之際,即可能因為一個又一個生疏而深奧的「名相」,或謂佛教修行的「專有名詞」,而感覺無法契入,甚而形成障礙。
即使開始試圖理解這些專有名詞,還可能會遭逢第二個困境,亦即此些名詞,包括「概念」、「理論」、「方法」等,皆可能在不同宗派、修行脈絡或學習系統中,發現不同的詮釋。而當開始進入修行觀念與修行方法後,亦會發現其中的「八萬四千」方法中,也存在不同的契入處:如有指出可依靠「他力」的,也有強調「自力」者;有偏重「信」,亦有強調「解」者;乃至最基礎的三學-戒、定、慧,也有諸多不同對應關係與修持排序的討論。
如果放大學習視野,進入歷史脈絡來認識佛教在時空中的變化,當發現其不同的傳承,也帶出迥異的佛教文化與趨勢,無論是與創始者釋迦牟尼密切關聯的根本佛教,或傳往世界各地而出現於東南亞一帶的南傳佛教,東傳後開出的漢傳佛教、日本佛教、韓國佛教,乃至於由印度往上傳至藏區的藏傳佛教等,皆具備且強調各自不同的觀念與修行方法。
然如溯及過往佛教於不同時空背景中的弘傳,其多元的方法與觀念,早已有許多前人為之整理彙編。如有人發現,佛教中諸多專有名詞皆與數字有關,而有法數之學。如以種種事相之分類為原則,則有俱舍宗的五位七十五法,或法相宗的五位百法歸納方式,強調最基本組成元素的「範疇」觀。亦有重視觀念的釐清,或強調不同佛教修習法門之間的關係與次第之學等。
其中對當代佛教研究而言,形式與結構相對複雜而普及的,大概可推「判教系統」。因其試圖統整所有佛教經典、教理、修行觀念與方法,乃至修證次第等,皆給予一一定位與依序學習的修行輪廓或修行地圖。其中最為人所熟悉者,當以華嚴的「五判教」、天台的「五時八判教」,以及近代太虛法師與印順法師的「大乘三系判」等。
而畢生以分享正信佛法,同時以承擔漢傳佛教弘傳為要的聖嚴法師,雖具赴日取得博士學位的學術訓練背景,然對於人們是否得以理解並運用佛法於日常生活,向來視為相對更重要的事,如法師所言:
我是中國沙門,我的目標仍為中國佛教的前途。誰都知道,我國佛教,一向注重學行兼顧或悲智雙運,以實踐佛陀的根本教義或菩薩精神的自利利他法門,古來宗匠,無一不是沿著這條路線在走,東老人也嘗以寧做宗教家而勿做研究宗教的學者期勉。
故而法師在禪修指導之外,亦曾針對此編寫《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整理了華嚴判教系統;又編著有《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 探究天台的判教系統;另有《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 對唯識的名相與修證次第亦多所著墨。法師於上述著作之書序中亦特別指出,清晰的次第化修學,乃學佛不致「以凡濫聖」的重要依據。
本書即立基於此,試圖探索法師在判教系統的概念下,如何思惟或釐清?其目標為何?本書所欲建構之聖嚴法師天台教學系統乃以法師於著述《天台心鑰》之後所安排之授課內容逐字稿為主。除了法師對天台判教的重視,主要亦在於法師於書籍出版(2002年4月)後,陸續在二○○二年八月、二○○三年一月進行了兩梯次的教學,親自整理講綱,對法鼓山體系內的講師群授課,視為種子師資的培訓。並於課程結束後,鼓勵以各種形式將所學習的內容及書中所述及之天台教觀的修證次第,做為重要的修行地圖傳遞而出,顯見其對此之重視與關切。
研究者曾參與第一階段的課程,並於其後的研究專案中,申請法師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與達賴喇嘛對談前,於紐約東初禪寺所繪製之「漢傳佛教傳承發展系統表」,從中發現法師於該表所呈顯之天台宗重點之一,即著眼於「化法四教」的內容。故向法鼓山文化中心申請此二次課程之授課內容逐字稿及講綱,以之製作為閱讀筆記,並以此筆記為研究文本,進一步整理為本書之主旨-聖嚴法師天台教學系統之研究與建構。
本書主要涵蓋兩大面向,其一為法師撰述並講述《天台心鑰》一書之動機、背景、問題意識與目的,同時以其所運用之方法,如撰述、製作講綱、授課、討論,言及未來推廣方向與目標,深入體解其試圖建構之教學系統,以為未來持續推廣之基礎。此部分之重點,在於回應法師所言,期許未來有更多人參與整理並傳承層次分明又圓融之天台修行脈絡,甚且形塑為漢傳佛教之修行地圖。如此之動機與具體教學指導,可為未來推展此事做為重要之立基。
其次在教學內容部分,其逐字稿雖涵蓋講述該書之全部內容,然研究者發現,講述已完成之書籍,與撰寫書籍仍有差異,尤其在法師對此延伸而出之相關議題,以及引領如何閱讀等重點,對學習者具備重要的意義與作用,故此亦為本書所特別指出者。
故而進一步以對讀方式,整理逐字稿與書稿之重要差異,對讀後發現,逐字稿之內容幾乎可為另一本「聖嚴法師教天台」之著作,除了對蕅益智旭《教觀綱宗》內容之詮釋,以提供現代人容易入手之理解外,更多者為對弟子修行上之提點。此亦可視此教學內容與其他詮解《教觀綱宗》之註解文本最大的差異,亦可視為以宗教師自期的聖嚴法師對於天台之學的傳承與關注。
揆諸《教觀綱宗》本即為天台於整體佛教之教學系統,其中以化儀四教的頓、漸、祕密、不定,做為教學對象之「根機」與「教材」的「匹配」對應,使之「合宜」於學習之效。而教材則從佛陀一代時教所整理之「五時」經教中,綜整其中的內涵為學習的不同層次,亦即化法四教之藏、通、別、圓四層次。故知法師以《天台心鑰》一書將《教觀綱宗》的教學系統予以詮解,並以諸多註解以為輔助教材,使後學者得以掌握其中的精髓。
此若以蕅益智旭於《教觀綱宗》題名下之一行小字觀之,庶幾可為此一歷程給予輪廓式之理解,該行小字及法師之說明如下:
在《教觀綱宗》的題名之下,有一行小字原註云:「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觀,改作書冊題名」,可知此書原係圖表形式,後增改成為論文的書冊形式。
從此段文字可知,《教觀綱宗》乃蕅益智旭將原圖擴充為論文形式,以更完整的陳述、整理、彙編天台宗乃至整體佛教的修行藍圖。聖嚴法師則以《天台心鑰》貫註、詮解,一方面將文字轉換為符應時代需求之書寫形式,一方面將重要內容、關鍵概念以註解(如法師所言,以小論文方式梳理,以求更清晰地展現此些專業卻可能不易掌握的名相及相關法義發展脈絡)。
至於本書,則試圖將聖嚴法師上課內容之逐字稿進行筆記式整理,輔助閱讀理解《天台心鑰》,同時將相關內容以現代圖示呈現之。從一張複雜的長幅圖,轉而為文字,增加註解;爾後,再以不同的方式繪製為系列的圖表,目的皆在於整理修行歷程的全面藍圖。
而本書以法師教學之逐字稿為主要文本,旨在發現法師教學現場所強調、重視而有別於原著作之內容,做為法師對天台教學之創發。書之語譯、詮釋、註解為傳承,教學逐字稿則見其創造。其目的亦是理出佛教的教學系統:以五時八教詮解整體佛教修行中有關對機、經教、知理、修觀、得智、斷惑、證果之組織與結構,並以六即及十法成乘(十乘觀法)圓滿修證歷程與層次分明且圓融無礙之修行法鑰,使修學佛法有清楚而全面之系統化建構。故雖以《天台心鑰》詮解《教觀綱宗》,看似整理的是天台的觀修系統,實則顯現天台宗以「判教」對漢傳佛教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又是漢傳佛教對整體佛教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