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老古錐:從心看老學老悟老
原文書名:The Lovable Old-Timer: Aging as a Journey to Awakening
產品代碼:
9786267345887系列名稱:
琉璃文學51系列編號:
1111700511定價:
280元作者:
鄭振煌頁數:
224頁開數:
15x21x1.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11出版日:
20250811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5.87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用超高齡智慧 迎接超高齡社會
如何成為可愛的老人,而非可憐的老人?
鄭振煌老師以佛法智慧引領我們:
接受老、認識老、學習老、超越老,
活出禪的智慧,活得歡喜自在,
成為人見人愛的「老古錐」!
人生誰不老,但老究竟是什麼?該如何面對?
佛法能引導我們從怕老、抗老,轉為從老中體悟生命的智慧,隨緣自在。
鄭振煌老師高齡八十,卻從來不服老,深信佛法可讓人生死自在,學佛一甲子的所學、所思、所行、所言,都不離佛法,期望以佛法的智慧,為大家揭開老年的祕密和因應之道。他以幽默妙筆,重點介紹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三系思想,關於老的觀點和修行精髓。
人生本就是一場老的旅程,身的老不可免,心的老卻可超越,迎接超高齡社會需要有超高齡智慧來面對、接受、處理、放下老的事實,進而認識老的真相,學習老的幸福,超越老的煩惱。老不是問題,心如何看老才重要,如果能用佛法學老、悟老,就是充滿幽默智慧的可愛「老古錐」!
用超高齡智慧 迎接超高齡社會
如何成為可愛的老人,而非可憐的老人?
鄭振煌老師以佛法智慧引領我們:
接受老、認識老、學習老、超越老,
活出禪的智慧,活得歡喜自在,
成為人見人愛的「老古錐」!
人生誰不老,但老究竟是什麼?該如何面對?
佛法能引導我們從怕老、抗老,轉為從老中體悟生命的智慧,隨緣自在。
鄭振煌老師高齡八十,卻從來不服老,深信佛法可讓人生死自在,學佛一甲子的所學、所思、所行、所言,都不離佛法,期望以佛法的智慧,為大家揭開老年的祕密和因應之道。他以幽默妙筆,重點介紹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三系思想,關於老的觀點和修行精髓。
人生本就是一場老的旅程,身的老不可免,心的老卻可超越,迎接超高齡社會需要有超高齡智慧來面對、接受、處理、放下老的事實,進而認識老的真相,學習老的幸福,超越老的煩惱。老不是問題,心如何看老才重要,如果能用佛法學老、悟老,就是充滿幽默智慧的可愛「老古錐」!
作者簡介
鄭振煌
臺南市白河區人。一九四五年出生,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任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終生實踐佛教現代化、國際化、學術化、生活化。長年於海內外主持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翻譯藏傳、南傳佛教英文書籍為華文,翻譯漢傳佛教為英文。
主要著作:《佛法新論:正解佛陀的法義》、《無堅不摧金剛經:無事不辦輕鬆行》、《大圓滿椎擊三要演義:輕鬆讀懂大圓滿密要》、《不出世的奇葩:南傳佛教第一人,佛使尊者》、《心靜煩惱心熄》、《淨土法門》、《看話參禪:從止觀、心性、般若波羅蜜談看話禪》、《圓融無礙金獅子:華嚴金師子章釋義》、《轉複雜的煩惱心為簡單的菩提心:八識規矩頌輕鬆解歡喜行》、《禪修教觀:教理與實修操作手冊(上、下)》、《無門關:開悟的臨門一腳》、《臨終自在的十七堂課》。
書籍目錄
む自序め人生就是老的旅程
第一篇 接受老——人生誰不老?
一、超高齡社會需要超高齡智慧
(一)我們都在同一架飛機上
(二)老是佛法的酵素
(三)向死而生
(四)三種焦慮
(五)佛為度老病死而出世
(六)佛為諸法實相而出世
(七)面對老病死
(八)接受老病死
(九)處理老病死
(十)放下老病死
二、看心不看相
(一)人因怕老苦而怕老
(二)凡人因無知而怕老
(三)聖賢因悲智而怕老
(四)怕老是一種煩惱嗎?
(五)如何抗老?
(六)學佛永遠不嫌晚
三、身老心不老
(一)真心不老
(二)保持飢餓的大智若愚
(三)老菩薩妙相莊嚴
第二篇 認識老——老是什麼?
一、好好變老
(一)人口學對老的定義
(二)佛法對老的定義
二、老死不是一件壞事
(一)如果沒有老
(二)老的好處
三、分分秒秒都在老
(一)少時不知老來苦
(二)三苦和八苦
(三)有生就有老病死
(四)佛性是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的真心
(五)不必怕死,要怕生
(六)離苦得樂的妙法
第三篇 學習老——幸福老人
一、幸福老人
(一)世間幸福感來源
(二)佛法的幸福之道
(三)受人尊敬的有德老人
(四)幸福的條件
二、老是生命最好的發明
(一)把每一天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
(二)內省、內觀出老的智慧
(三)老能助人遠離一切煩惱
三、老是天使
(一)頭生白髮天使至
(二)佛陀付法
四、老的幸福真諦
(一)老當益壯
(二)三等公民和三覺菩薩
(三)佛是模範老人
(四)無事忙中老的幸福
第四篇 超越老——根本不老
一、老人大補貼:信解行證
(一)心靈的力量
(二)一切唯心造
(三)實修實證老的真理
二、生命有盡,有願不老
(一)學菩薩發願和行願
(二)以願力自在超越時空
(三)向老說聲再見
む後記め來做老古錐!
推薦序/導讀/自序
來做老古錐!
佛教的菩薩精神是自利利他,如果自己學佛都學得不快樂,如何和人分享法喜呢?佛教常稱長者為「老菩薩」,而很多菩薩卻老得悶悶不樂。我們很希望「老菩薩」不但自己能以智慧老得開心,還能慈悲地讓人皆大歡喜,成為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老古錐」!
「真古錐!」是讚美人可愛的意思,一般人都以為「古錐」是閩南語,其實它源自唐代佛語。「錐」本為一種鑽物的利器,「古錐」看似老舊鈍拙,實則能鋒利刺穿,因而用於形容充滿機鋒、引人省悟的言語,例如唐代玄沙師備禪師以其機鋒獨到,言辭犀利如錐能切中要害,被稱讚道:「宗師方便太慈悲,是汝之言實古錐。」
因此,「古錐」最初並非稱讚孩童活潑可愛,討人喜歡,而是禪師如錐般銳利的發人深醒的話。講話風趣、充滿機鋒的禪師和老人,便被戲稱為「老古錐」。古錐一詞,隨著閩地寺院的普及,逐漸融入生活用語,語意也產生轉化。
禪宗語錄裡常見「老古錐」,一語點醒夢中人,如「腦後一錐」,真能醍醐灌頂!其實,釋迦牟尼佛才是「老古錐」的祖師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記載大梵天王率領眷屬到了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世尊即拈花,瞬目揚眉,示諸大眾。大眾默然毋措,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言:「有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大梵天王看得目瞪口呆,佛陀說法五十年,也授記某某弟子成佛,而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就完成了傳法的大事,莫非有什麼密意?
世尊拈花是無言之教,無上密法已在拈花之中教授;迦葉微笑是無言之答,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的諸法實相已在微笑中回答。世間事已如辛棄疾的浩歎:「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更何況出世間大事!佛與迦葉二人的「一切盡在不言中」,豈容他人置喙?
拈花與微笑,又嫌多餘哩!
釋迦牟尼佛的好搭檔維摩詰居士,則把老古錐演活了。《從容錄》說:「堂堂坐斷舌頭路,應笑毘耶老古錐。」句中的「毘耶老古錐」,正是指毘耶離城的維摩詰居士。維摩詰本是東方阿閦佛國的金粟如來,應釋迦佛之聘,特別來地球當「客座教授」。釋迦佛是出家人,為著避世譏嫌,時時刻刻保持莊嚴的威儀,不苟言笑。維摩詰現居士身,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維摩詰所說經》說他到賭城教人戒賭,到歌廳舞廳教人遠離聲色,到妓女戶斷嫖客的淫欲,到酒吧勸人戒酒,到皇宮化正宮女。這些總是強人所難,但他老古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智悲雙運,揮灑自如,語默動靜都是言教身教。
更令人傻眼的是,他竟然「打狗不看主人面」,把佛弟子教訓得體無完膚。譬如,他對舍利弗說「不必是坐為宴坐」,坐禪應當如法斷三界貪、不分內外、不求定慧、不被邪知邪見所動;他全然否定目犍連對居家白衣應持戒、修定、發慧的說法,因為萬法皆空,平等不二;他對大迦葉向貧窮人家乞食、須菩提入他家乞食都不以為然,因為學習空性才是乞食;他反對迦旃延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因為輪迴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他喝斥阿難為佛生病向俗家乞藥,因為「如來身者,金剛之數,眾惡已斷,諸善普會,當有何病?」維摩詰居士甚至一一否定彌勒、光淨童子、持世等菩薩的說法,因為菩薩法不可得。
維摩詰居士以權道現身有疾,卻對前來探病的人說他沒病,他的病乃因「眾生有病,故我有病」,眾生的病好了,他的病就好了。他裝病,佛陀要弟子、菩薩代他去探病,沒人敢去,最後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領隊,演出一齣齣精彩的好戲,最有韻味的是他問大家什麼是「菩薩入不二法門」,在諸菩薩發表意見之後,他又問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回答:「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妙哉!「坐斷舌頭路,毘耶老古錐。」維摩詰居士是大乘佛教居士的修行代表,如果能學習他的悲智雙運,運用佛法來自度度人,何愁老年活得無奈又無聊?老菩薩們何不善用六度萬行,也當個自利利人的「老古錐」?
菩提達摩大師把「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禪法傳入中國之後,後代禪家更一再演出「老古錐」的戲碼,如懷讓磨磚成鏡、南泉斬貓、丹霞燒佛、趙州茶、雲門餅、臨濟喝、德山棒等公案,都是鮮活的老古錐影像。
《碧巖錄》第五十三則敘述馬祖道一大師借物顯性,以令弟子開悟。一次,馬大師與其弟子百丈懷海行路時,見野鴨子飛過,大師云:「是什麼?」百丈云:「野鴨子。」大師云:「什麼處去也?」百丈云;「飛過去也。」大師遂扭其鼻頭,百丈作忍痛聲,大師云:「何曾飛去?」
浩瀚宇宙本無東、南、西、北,時間、空間都是人的妄想的假名施設,若無分別心,即無飛過來、飛過去之別。野鴨子飛過僅為眾緣和合的虛妄假象,世上一切也皆是虛妄;若執妄相,難以悟道,故馬大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霹靂手段,閃擊百丈不悟之心,使其破妄而見性。
很多老人都沉湎於回顧過往歲月,如果能從妄念幻相中醒覺,便能珍惜當下的修行時光。學佛永不嫌遲,只問能否一念覺!不覺便是可悲的老頑固、老古董,覺了就是可愛的老菩薩、老古錐!
一念覺並不難,《圓覺經》說:「法界性,究竟圓滿?十方。」《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老的法界性,究竟圓滿?十方,一切唯心造。老乎?不老乎?思之!審思之!
文章試閱
超高齡社會需要超高齡智慧
(一)我們都在同一架飛機上
我們都在同一架飛機上,不管你坐的是頭等艙、商務艙,我坐的是經濟艙,都同時到達目的地,萬一飛機失事了,我們的命運也都一樣。
在人生的旅程中,不管你是達官貴人,我是升斗小民,早晚都要面對閻羅王這一關。
在死神的面前,石頭和雞蛋不分,任你堅如石頭,我弱如雞蛋,都走在同一條鋼索上。
二○二五年,在我書寫一輩子的歲月中,風景與囚籠的對比特別強烈,我徜徉在佛法的風景中,卻要探頭望向眾生的囚籠。
二○二五年,我活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歲數,仍然席不暇暖,國內外四處參學,不知老之已至,因為佛法的智慧告訴我:「老不是問題,心怎麼想才是問題。」
二○二五年,我接觸佛法已經一甲子,知道佛法是人生宇宙的究竟真理,六十年來所學、所思、所行、所言都以佛法為主,深信佛法可以讓人生死自在。
二○二五年,我早已習慣了老,學會了如何老,因為四十年前就滿頭白髮,被大家視為老人了。
二○二五年,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開始人口負成長,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二○二五年一月的數據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九點二七,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攀升,未來的社會福利與醫療支出將大幅增加,勞動力的緊縮將對經濟成長產生深遠影響。除了公部門持續擴充醫療及照顧服務能量,導入智慧科技,創造健康及照護新模式等作法之外,人們更應該有超高齡智慧。
這讓我想起了兩個真人真事,體現超高齡智慧的重要,讓人可免於面對老死的無奈和徬徨不安。
二○一八年六月七日,八十五歲的臺灣著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先生因胰臟癌末期,第二度前往瑞士接受安樂死。為了安樂死,他自稱前後花費了新臺幣三百萬元。生前,他透過臉書鼓吹「安樂死法案」。他說:「死的日子和天數是在上帝的手裡,但是死的方法有人權和選擇權。」這是把死亡交給上帝,卻又想從上帝手中爭取死亡權的無奈。
二○二四年十二月四日,八十六歲的臺灣著名小說家瓊瑤女士輕生,留下遺書〈當雪花飄落〉,震驚了華人世界。她以「翩然」形容自己的死亡,似乎看破死亡,自主掌控了自己的生命,卻表達了她喪偶的孤獨與內心的失落,導致她情緒低落、抑鬱不樂,甚至對生命喪失熱情。
這兩位名人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去世,都是源自老年面臨寂寞、病痛和死亡的困境,可惜錯失了以老病死淨化生命的積極意義。
老與病、死形影不離,在老年衰弱過程中,會有慢性病、行動不便、失能、失智、喪偶、孤獨、失落、情感創傷、社會疏離、人生荒謬、家庭支持不足、老人文化缺失、支持系統缺乏與社會孤立等問題。
臺灣醫學發達,健保體系完整,病人隨時可以到醫院看急診,許多老年人長年臥床或以插管維生,最後死在急救才用的CPR(心肺復甦術)中,不能壽終正(內)寢的自然死亡,臺灣老人臨終前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尊嚴需要被正視。
這個現象顯示臺灣人的貪生怕死及避諱生死大事。人為什麼會老、會病、會死?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生」,有生必有老病死,我們都已經出生了,必然會有「生理」的老病死苦,唯一能做的是避免「心理」的老病死苦。
有感於此,筆者特別以佛法的智慧,揭開老年的祕密和因應之道。
(二)老是佛法的酵素
《長阿含經》一開始就提到佛陀教誡比丘:「出家修道,諸所應行,凡有二業:一曰賢聖講法,二曰賢聖默然。」比丘除講法和默然兩件事之外,其他都不應做。
接著,佛陀就對比丘說明過去諸佛因緣、諸佛常法(諸佛都相同的出生、出家、覺悟、說法、圓寂等事蹟)。佛陀出生時,父王就找來相師替他算命:
諸相師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當趣二處,必然無疑。在家當為轉輪聖王;若其出家,當成正覺,十號具足。」
諸相師稟告國王:太子有貴人的三十二相,如果在家就是轉輪聖王,統治全天下;如果出家就會覺悟成佛,教化眾生。國王老來得子,好不容易王位有了繼承人,當然希望太子不要出家,就想盡辦法提供最好的享受,讓他娶妻生子,不讓他接觸人間的痛苦。
《長阿含經.大本經》接著提到太子出家的因緣:
於時,菩薩欲出遊觀,告?御者嚴駕寶車,詣彼園林,巡行遊觀。御者即便嚴駕訖已,還白:「今正是時。」
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於其中路見一老人,頭白齒落,面皺身僂,拄杖羸步,喘息而行。
太子顧問侍者:「此為何人?」
答曰:「此是老人。」
又問:「何如為老?」
答曰:「夫老者生壽向盡,餘命無幾,故謂之老。」
太子又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
答曰:「然,生必有老,無有豪賤。」
於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侍者迴駕還宮,靜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當有。」
佛於是頌曰:「見老命將盡,拄杖而羸步;菩薩自思惟,吾未免此難。」
悉達多太子不食人間煙火,初次離開皇宮,就被老態龍鍾所震懾,幸好宿世善根讓他頓悟無常,走上覺悟之道。
老是佛法的酵素,激發人類心靈的無限潛能。
老是進行式
我們不要被「老」字的表面意思所欺騙,也許可以用英文字aging來解釋。aging的字根是age(年齡),age當動詞用,是年齡增加的意思。age加上ing,就變成aging,意思是年齡不斷在增加。也就是說,我們一出生就已經開始在老了。老不應該用年齡來界定它,我們要用佛法的真實義來詮釋,才能珍惜人生、善用人身,自利利他。
人為什麼會老?因為萬事萬物都只是進行式的存在,並非永恆不變的存在。老如何表現出來?透過時間,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於剎那中在老。
對於時間的說明,有日常經驗與物理學二種視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感受到時間正在不斷流動,也能感受到時間由過去趨向未來的變化。然而,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時間現象,並不真的符合當代物理學理論,特別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從物理學的視角來看,時間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存在。
一切事物遷流不息,假立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間。離事物,別無三世的實體。以人而言,時間的感受因人而異,時間是人構想出來的概念,有人才有時間。《大佛頂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說:「觀其(識陰)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心意識是眾緣所生的,而眾緣也是眾緣所生的,所以心意識執著萬事萬物為實有,其根本是顛倒妄想。
既然心意識是由顛倒妄想生起的,那麼心意識生起的物質和精神概念,也是顛倒妄想的產物,此即《楞嚴經》所說:色陰(五官和種種物質概念),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受陰(種種感受),虛明妄想以為其本;想陰(種種概念),融通妄想以為其本;行陰(種種意志概念),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楞嚴經》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的心意識顛倒妄想,所以妄想實有堅固的物質,妄想實有苦樂不定的感受,妄想實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想像,妄想實有未來我要如何如何的志願。
時間是在精神和物質變化上假立的概念,並不真實存在。《雜阿含經.八六三經》說:「人間千六百歲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的天神及其所居住地)的一年,等於人間的五十五萬六千年,而他化自在天的壽命是一萬六千歲,等於人間的八十八億九千六百歲。因此,人如果想要長壽不老,前往他化自在天就可以了。
所謂老,所謂壽命,都是相對的概念,都是顛倒妄想的產物。
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可以證得寂靜涅槃,沒有時間的妄想,沒有空間的妄想,即使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相續變異,真心是永遠不生不滅的,這是修持佛法的目標,超越實有時間、空間的顛倒妄想就得到寂靜涅槃。
二、老死不是一件壞事
(一)如果沒有老
再來談老死的作用。「老死」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一切萬事萬物其實都沒有好、壞的差別,端看我們的心態。
一般人都不喜歡老,可是老的作用確實很好。佛法把「老」定義為相續變異,等於說老是演化的動力。沒有老,一切都停滯不前了,人類也不會走到今天的文明社會。當然,如果人類不善用老的演化契機,也會帶來副作用,譬如氣候變遷、環境破壞、物種消滅、臭氧層破洞、南北極冰地融化、資源枯竭等,都對人類生存產生巨大威脅。
如果沒有老的作用,想想看我們永遠都是小嬰兒,永遠都長不大,永遠都在地上爬,這該如何活下去?我們永遠都站立不起來。如果種子不會相續變異,永遠都是種子,不會發芽,不會生根,不會成長,不會開花結果。
如果不會老,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眾生,沒有生、老、病、死的變化,人擠人我們要怎麼活下去?老就是讓我們更加成熟,讓我們成長,讓我們能夠了解無常的積極意義。
(二)老的好處
1. 老的功德是新陳代謝
我們往往用消極、悲觀、恐懼的心態來看老,其實老是很好的。你不相信嗎?諸位在比你年輕的朋友面前,他一定會禮讓你,除非他一點禮貌都沒有。想想看我們在多少年前遇到長者,總是站在旁邊,總是要讓位,可是現在因為老而讓我們受到尊敬,很多人都會禮讓我們。老使得世間一直在成長,使得文化、文明一直在動,一直在演化。沒有老,我們不可能進步,會停留在原地不動。
老的功德就是新陳代謝,一切總是要淘汰的,否則媳婦怎麼熬成婆呢?學生怎麼熬成老師呢?老的功德非常大,讓人人都有成長的機會,只要不英年早逝就好了!
2. 愈老愈有時間修行
佛教以「不殺生」為第一條戒,告訴我們不要殺生,連自殺都屬於殺生,要活得愈老愈好,因為愈老愈有時間修行。「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學佛前即使做了錯,也可以透過懺悔而重報輕受。
有些人覺得自己年紀已大,來不及修行了,其實老不是問題,只要肯覺悟,就比別人有更多機會淨化內心。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年輕時,都在拚事業以養家活口,畢竟上有父母、下有兒女要照顧,接觸佛法的機會其實不多,縱然有緣接觸,學習佛法、修持佛法的時間也非常有限。如果糊里糊塗地這樣就死了,此生豈不枉費難得的人身?正因為我們能夠多活這麼多年,甚至活到退休之後,所以更有機會和時間修學佛法、深入佛法。由此看來,老的功德大不大?確實很大。「老」是很美好的事,大家不必怕老,應該要感恩老、享受老,體驗如何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