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觀想法則:啟動內在力量,實現你想要的一切

原文書名:Your Invisible Power


9786267613474觀想法則:啟動內在力量,實現你想要的一切
  • 產品代碼:

    9786267613474
  • 系列名稱:

    New Life 39
  • 系列編號:

    010010557
  • 定價:

    360元
  • 作者:

    珍娜維弗.貝倫德
  • 譯者:

    張家瑞
  • 頁數:

    160頁
  • 開數:

    14.7x21x0.9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未定
  • 出版日:

    未定
  • 出版社:

    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CIP:

    177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來自心靈科學界領航先驅的不朽理論,
早於《秘密》近百年的榮耀經典!
這本書強大而有力量,並很有啟發性;
教你如何專注於夢想和目標,並輕易的滿足欲望!

★原則理論被《秘密》一書所引用
★迄今為止,吸引力法則出版品中最棒的一本


探索「秘密」源頭,實現「吸引力法則」
你絕對不能漏失這一本!
貝倫德寫作的目的,正是要幫助一般人發展獲取渴望事物或情境的「磁性心靈」。你可以自行選擇相信這些過程純粹是心理或是與靈性力量有關,但無論如何更重要的是,在於是否真正地施行運作,而且你非得嘗試不可,否則你就不會曉得是否真有這回事。
──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50經典》系列作者)

這本書仍然是理解吸引力法則最好的書之一。它解釋了觀想(視覺化)的功能以及運作原理。它有力地加強了你的這種信念,只是你必須從頭開始。
──珍妮佛•海頓(Jennifer Haydon,澳大利亞雪梨地區專業構通領導培訓專家)

這本書清楚地解釋了我們的生活結果,是受到習慣性思維模式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開始指導自己的習慣性,盡可能地以想要的習慣方式來行事,以達到想要的美好結果。
──馬修•布吉札(Matthew Bugeja,國際認知專家)


新思維運動先驅,吸引力法則創始人湯瑪斯•托沃的唯一入門弟子
「心靈科學」知識的傳播者!
珍娜維弗.貝倫德的思想理論來自新思維學派,之後成為一名非常受歡迎的「心靈科學」講師、導師、實踐者。她喜歡向人們傳講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你的內在力量」。提出以個人自己的內在能力,應用「觀想法則」來轉換你的生活,使之更美好,更能滿足個人的幸福欲望。
她指出——
•我們都擁有比自己所知多更多的力量和可能性,而觀想是這些力量裡最強大的其中之一,它讓我們對事情下定結論前,帶來諸多的其他可能性。
•了解用來創造一個持久不變的心靈願景的力量,是源自於所有生命起源的宇宙精神,而且只有當這個力量被運用,並與引導它的心靈本質維持和諧關係時,才能產生建設性的作用。
•盡己所能地努力實踐,必定能領悟自己的心靈其實是宇宙創造性精神的投射,這會向你證明,所有最好的一切,最後終歸是你的。


有效應用這本書,你的渴望終將成真!
本書的實際效能有──
•你將了解如何實際利用「觀想」的力量。
•詳細的施行步驟,讓你創建渴望的內容,進而落實欲望的實現。
•你將放開任何有限、拘束的信念,擁有自我權力,享受真正的自由。
•讓你完全體驗生活的樂趣。
•你將充分發展對自己和宇宙的信仰和信念。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珍娜維弗.貝倫德 (Geneviève Behrend)
1881年在巴黎出生,於1960年在美國逝世,是「心靈科學」大師湯瑪斯.托沃(Thomas Troward,1847-1916)的唯一入門弟子。
從1912至1914年間,珍娜維弗.貝倫德的生活只關注在那具有影響力並引人注目的智慧和哲學上,為今天所稱為「新思維」的精神哲學提供並奠定了許多基礎。
隨著心靈科學意識的形成,湯馬斯•托沃將自己的個人洞察力,傳授給這位可以延續這種知識並與世界分享的學生。
《觀想法則》是她的第一本書,但也是她最強大和最受歡迎的作品。

書籍目錄


目錄

推薦序
關於作者
認識心靈科學大師──關於湯瑪斯.托沃
序言 你的渴望終將成真

PART1 邁向心靈科學之路
Chapter1 為什麼我要研究心靈科學?
Chapter2 我如何運用吸引法則得到二萬元美元
Chapter 3 成為偉大心靈科學家托沃的唯一入門弟子

PART2 實現欲望的心靈觀想
Chapter 4 井然有序的觀想
Chapter 5 如何吸引你想要的東西向你而來
Chapter 6 心靈形式與物質形式的關係
Chapter 7 運用你的觀想
Chapter 8 如何開始形成一個願景
Chapter 9 讓你形成觀想的暗示啟發
Chapter 10 創造新情境時所需牢記的事

PART3 開展你的內在力量
Chapter 11 如何展現語言的力量
Chapter 12 如何提升你的信念
Chapter 13 提升信念的報酬
Chapter 14 如何使自然回應你
Chapter 15 讓信念與願望力行實現
Chapter 16 如何禱告或提問,相信你已有所得
Chapter 17 最後的叮嚀

附錄─主題補充說明
如何毫不費力地去行動
監督自己的想法
如何根除人生的問題
克服失敗的恐懼
如何創造有效的宣示
獲得財富前先追尋自我
比觀想更強大的實境創造法

推薦序/導讀/自序


【強力推薦】
上官昭儀 色彩能量管理學創辦人 / 資深心理諮詢督導
宇色 身心靈暢銷作家 / 瑜伽教練
安一心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共同創辦人
賴佩霞 身心靈老師 / 作家


具名推薦
賴佩霞(身心靈老師 / 作家)

國內人士的強力推薦
當作者提到,秩序是上天的首要法則,視覺化能讓事物處在自然的秩序當中。我的心實在充滿了共鳴的快樂,因為這是頭腦清晰的第一步,也是我們回歸到宇宙力量中啟蒙的開端。
書中提到的力量與物質,其實是相同的,而不斷創作你的心靈圖像,正是將創作能量逐漸實現成物質世界的一個磁化過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吸引力的顯化過程。而這個實現的過程,來自於你的心靈力量。
祝願每個人的心靈,都將成為天道運行的中心。當我們成為天道運行的中心,一切開始產生秩序時,我們和宇宙的心靈將合而為一,富足吸引富足,健康吸引健康,這樣我們的心想事成,也正是宇宙的期望呀!
──上官昭儀 (療癒科學教育家 / 美力系統創辦人)

我走靈修將近三十年,在靈修路上,我所領悟的一個道理是:「唯有向內突破,才能劃破生活的侷限。」靈修教導的不是外求鬼神力量,反而是回歸內在強健的內心。這條路對我此生有相當大的幫助,它讓我越來越肯定自己的選擇,未來的路也有了清晰的方向。這一點在本書中也獲得了印證——向內是讓心產生力量,這是邁向身心與生活富足的基本心法。
想要心靈與生活的富足,你必須先訓練自己的心,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很開心能夠為這一本書寫推薦序,希望每一位讀者能透過此書明瞭到,「富足且不匱乏的生活」人人都可以一步步地達到。
或許你還在找尋富足的方法,而這本書將點亮你的心,看見更多的可能性。
──宇色 (身心靈暢銷作家 / 瑜伽教練)

讀這本書的當下,你可能會思考如何從無化有。其實,在我敎導的「多元開竅」課中有一個首要功課,就是透過每日清晨的觀想,顯化當天的架構。當你運用了思想螢幕,就等同於在無形界構築能量。這些思想氛圍,會彼此交織成量子躍升的雛型,再演化為實相。
任何思維都會對生理組織、大腦、神經或是肌肉產生影響。而心想事成的奧祕,就只需要倚靠頻率去銜接連貫罷了。想要充分運用無形界的力量,就請試著練習接受多元資訊,譬如像是把這本有畫面的書,讀到腦裡,那麼某天開竅的同時,你會發現,原來這本書的奧祕就藏在字裡行間。
再者,讀完此書,特別想分享的心得是,我們必須要想著自己是最幸運和最幸福的人,是和宇宙完全的連結信念,讓自我感覺更加完善,有信心的把願望交給宇宙,自然就等著承接和納入宇宙的安排中。
──安一心(華人網路心靈電台共同創辦人)


國外人士的推崇
有些讀者會感受到這本書涉及了太多的靈性層面,但這也是反映了貝倫德對傳遞湯馬斯•托沃複雜神學的努力。身為在心靈科學發展中具有主要影響力的引領者,他的思想事實上就是奠基在理性,而且堅決反對任何神秘儀式的學習。貝倫德寫作的目的,正是要幫助一般人發展獲取渴望事物或情境的「磁性心靈」。你可以自行選擇相信這些過程純粹是心理或是與靈性力量有關,但無論如何更重要的是,在於是否真正地施行運作,而且你非得嘗試不可,否則你就不會曉得是否真有這回事。
──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50經典》系列作者)

自從朗達•拜恩的《秘密》在2007年成為暢銷書以來,一直沒有短缺過試圖將「吸引力法則」普及化的作者,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們在說什麼!《觀想法則》仍然是理解吸引力法則最好的書之一。它解釋了觀想(視覺化)的功能以及運作原理。它有力地加強了你的這種信念,只是你必須從頭開始。
──珍妮佛•海頓(Jennifer Haydon,澳大利亞雪梨地區專業構通領導培訓專家)

這本書清楚地解釋了我們的生活結果,是受到習慣性思維模式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開始指導自己的習慣性,盡可能地以想要的習慣方式來行事,以達到想要的美好結果。重要的是必須理解,當我們以有效的方式來進行視覺化時,我們正是有意識地形成了想要的圖像,來引導我們的想法。我很喜歡作者以現實生活中的故事為例,來擴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這使得「觀想」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很容易理解與運用。
一旦我拿起這本書,我就無法把它放下了,我警告你,這是會上癮的。其實,我現在正準備再讀一遍,再深入學習,而這是我最喜歡的一件事!
──馬修•布吉札(Matthew Bugeja,Matt&Nat Mindset創始人,Bob Proctor和Proctor Gallagher研究所的國際教練,是教授人們如何通過提高認知度,消除障礙並幫助他們獲得永久成果來獲得成果的專家)

國外讀者的一致肯定
我可以說,這麼多關於這本小書的評論,都不足以說明它對每個人都會有所幫助。這很容易理解,如果你沒有達到你的想法,那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你還沒有準備好打開你的思想和靈魂,你應該在其他時間再嘗試!
──DESISLAVA

貝倫德女士是湯馬斯•托沃唯一的入門學生,她學到了很好知識。她在這裡所做的,是清楚地、有理解地介紹托沃的主要教義。對於這樣一位認真生活的學生,而且可以把握宗教與精神差異的人,對於根本不夠堅實的事實絕對有深刻的影響,因為她很好地解釋了她與這位大師學習的重要真理。關於真理,我可以補充一點,在我們這個歷史時期,我們迫切需要熟悉這個真理,而在我看來,很快就可以達到。
──Peter Olney Childs

這是我閱讀至今對於心靈科學的最好的書。如果你缺乏生活方向或有下一步的麻煩,請閱讀這本書,它會幫助你去得到你想要的一切。相信你有這個能力!
──A. Wesley

這是精神力量的偉大介紹,能有效學習有關如何使用自己的內在力量,來實現你衷心願望的實踐,並使用禱告和目標設置,來追隨你的精神命運。
──Heather A. Martyak

如果你剛接觸新的思想科學教義,或者正利用新思維的教導法如何創造你的世界,那麼這本書是必需的。貝倫德女士把你帶到正確的表現「你」,以及在你的生活核心確立你想要的條件。對於任何形而上學的圖書館來說,這本書都是必須配置的。
──Kathryn J. Stuvaints

似乎二十世紀初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智慧發展和表現時代。幾乎我讀過關於這個主題的每一本書都是從這裡開始。例如,《秘密》便是從「獲得富裕的科學」中獲得的,可以說湯馬斯•托沃是以某種方式參與了這項議題。貝德倫女士簡化了表現的主題,凝結成一本簡潔的小書。我已經閱讀了,而且聽了很多次,每次總能找到新的東西。必須閱讀的輝煌文學作品。
──Francesco

我只讀過前幾章,並將其應用於生活中,而且已經看到結果了。
不要被愚弄了,這不是一些古怪的秘密東西,它其實是直接而生活的(如書中所述)。你只是利用其法則來完成想法,就像你應用物理學規律或重力法則來完成許多工作任務一樣。
這個法則是由宇宙的創造者所制定的,祂的神聖智慧貫穿於一切事物之中,是所有事情的起源。你應用這個起源進入現實的原則,透過你的觀想,你將吸引周圍的元素像你靠近。
另外說明一下,我已經從閱讀這本書的一點點思想中,已經真正意識到其他普遍和神聖法則(我曾經研究過這個相關的議題)對我們的作用,如繁榮法則、祝福與詛咒法則(類似於業力)、救贖法等等。
──IRK

我認為自己在這個精神領域中還是一個新手,所以在心理、心靈等等層面上,我會保持簡短而簡單的審查。這本書很小,但我發現,自己必須至少讀兩次,甚至閱讀很慢,因為它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個感覺,好像都有一個意義。
──Vanessa D.

文章試閱


精采節錄

人們對這一份珍貴的禮物─人類的想像力─往往不夠重視。而且,除非我們意識到它,並願意好好運用,否則這個贈禮就變得幾乎不存在。每個人都擁有創造現實的能力,但如果不帶著意識好好地加以運用,即使擁有這種力量,也像是死去一般。人們生活在創造的核心,即人類的想像力之中,卻對其中發生的事一無所知,毫無覺察力。
未來根基於人類的想像力,並在創造過程中不斷推進。想像不僅僅是詩人、藝術家、演員及演說家的創造力來源,也同樣是科學家、發明家、商人及工匠的創造力來源。想像力的不當濫用顯而易見,包括無限制地創造令人不愉快或缺乏美感的事物或形象。然而,過度地壓抑想像力,同樣也會使人失去寶貴的實際體驗。想出新方法來解決越來越複雜的問題,遠比逃避問題更有價值。生活就是不斷地解決那些不斷出現的問題。想像力能夠創造實際發生的事件。人類的想像力塑造了這個現實世界,而這個世界充滿了無數相互矛盾的信念,因此不可能有完全穩定或靜止的狀態。今天所發生的事,必然會打破昨天建立的既定秩序。具備想像力的人,總是會打破原有的平靜狀態。
不要屈服於眼前的事實並被其支配,也不要只單純依據外在世界來定義你的生活。要相信你內心的想像力比現實更為強大,要將一切事物都掌握在你自己的想像之下。牢牢抓住你在想像中所設想的理想狀態。只有當你自己放棄了持續想像實現這個理想時,它才會從你的手中消失。你應該想像的,是那些對你有價值,或是能帶來希望的狀態。
請先改變你內在的想像活動,若只是試圖改變外在的環境,就會像在與事物的本質對抗一般。只有先改變內在的想像,外在的改變才有可能發生。當你努力改變外在的事物,卻沒有改變內心的想像,就只是徒勞地調整表面。當你在想像中實現了願望,會讓你與那個狀態產生連結,而在這種連結之中,你會根據新的想像來實際行事。這說明了,想像上的變化也會導致行為的改變。然而,當你經常在不同的想像狀態間快速變換時,這些變化就不算是真正的轉變,因為當你改變一個狀態後,隨即會回到之前的狀態,或一個相反的狀態。但是,當某個狀態變得特別穩定,成為你持續的情緒或慣常的態度時,那麼這個穩定的狀態就會定義你的性格,而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轉變。
要如何做到這點?關鍵就在於放棄原先的自我(Self-abandonment)!而這就是秘密的所在。在心態上,你必須全心全力投入「已實現願望」這個狀態中,並愛上這個狀態,這樣才能真正地生活在新的狀態中,而不是舊有的狀態。人無法投入在自己不熱愛的事物中,因此,真正的全心投入需要信念,並加上愛。信念就是相信那些看似不可相信的事物。全心投入到實現願望的感覺中,並相信這種全心投入的狀態會變成實際的現實狀態。而且,它一定會成為現實,因為想像創造現實。
想像力既是保守的,也具有變革性。當它從記憶和感官經驗構建世界時,就是保守的狀態。然而,當它想像事物應有的模樣,並從豐富的美好夢想中創造世界時,則充滿了變革性。在一系列影像畫面的流動中,感官的影像通常具有優先的影響力。然而,你現在所感受到的感官印象,只是一種影像,和記憶中的影像、願望中的影像,都是一樣的本質。當前感官印象之所以如此客觀真實,是因為個體的想像在「其中」(in)運作,並「從中」(from)思考;而在記憶中的影像、願望中的影像中,我們的想像力並不是在其中運作並從中思考,而是從外部去想像並思考。
如果你想要實現自己的願望,首先要在想像中真正進入願望實現的狀態,並從那個狀態的角度去思考。唯有如此,你才會感受到創造性的變化,並實現你的願望,並因此感到快樂。每一個影像都有可能變成現實,但前提是你必須親自進入這個影像,並從中體驗,否則它無法應運而生。因此,光是期待時光漸漸流逝,有天就能實現願望,是非常愚蠢的事。想要達成目標或願望,就必須全心投入於想像中,否則顯然無法實現。如果你只停留於單一的想像狀態,而不試著去探索其他可能的想像狀態,就會錯失實現其他願望的機會。
想像力就是「心靈感知」(spiritual sensation)。當你進入實現願望的影像中時,要賦予它感官上的生動感和現實感,就像你正在真實經歷這件事一樣。這就是我所說的「心靈感知」。想像一下,你手裡拿著一朵玫瑰花,請聞一下它,你是否能聞到玫瑰花的香氣?即使這朵玫瑰花實際上並不存在,為什麼你聞得到空氣中的香氣呢?藉由這種心靈感知,也就是透過想像中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你可以賦予影像感官上的生動性。若你如實照做了,一切事物都會協助你得到收穫,當你回頭一看,你會發現,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有許多看似微妙的線索,引領你實現目標。你永遠無法事先設計出這些方法,因為它們是透過你的想像過程,自然而然地顯化。
如果你渴望擺脫當前感官的固定狀態,想要將現在的生活轉變成可能的夢想,只需要想像自己已經實現了目標,成為了你希望成為的人,並感受在這種情況下有所期望的感覺。那就像孩子們在玩耍時重塑自己的世界一樣,在純粹的美好夢想中創造出你的世界。在心裡進入你的夢想狀態,並想像現實生活中你會怎麼做。你會發現,實現夢想的方法不是靠金錢,而是靠著想像力。實現夢想的唯一障礙是現實,而現實本來就是由想像力創造出來的產物。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想像,現實也會跟著改變。
人和自己的過去,是連續性的一體結構。這個一體包含了所有被保存下來的事實,而這些事實仍在我們的意識下持續發揮作用。一些看起來似乎無法改變的歷史─就像是已經死去的、固定不變的過去,但實際上,這些事物仍然活生生地存在著,仍然存在於當下。我們不能將過去的錯誤拋在腦後,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會真正消失。一切曾經存在的事物仍然存在,並且持續地影響我們。人需要回到記憶中,找到並摧毀那些邪惡的根源,不論它們距離現在有多遙遠。這種回顧過去、在想像中再次演繹第一次就應該正確處理的場景,我稱之為「修正」(revision),而這種修正能夠改變過去錯誤的影響。
改變你的人生,就意味著改變了過去。當前任何一種邪惡的根源,都是源自於過去沒有修正的場景。過去和現在構成一個人的一體結構,蘊含著一切內容,而對這些內容的任何改變,都會導致現在和未來的變化。
要活得高尚正直,這樣你的心靈就能儲存值得你回憶的美好過去。如果你做不到這點,那麼記住,療癒的第一步就是「修正」(revise)。如果你能把過去重新塑造到現在,那麼經由修正的過去,也會在現在的生活中被重新創造。否則,「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以賽亞書 1:18)這句話就會是一個謊言,但事實上並非是謊言。
接下來各個故事的討論,是希望串連以下十四個章節的不同主題;雖然這些主題各自獨立,但始終互相關聯。我希望這段解說能作為一條清晰的思路,把整本書的內容串連在一起,證明「想像創造現實」這個主張!
要提出這個主張相當容易,但要證明它在他人經驗中的有效性,卻相當困難。這本書的目的,是激勵你在生活中有建設性地使用這一項「法則」(the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