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野生活-森林療癒力身體知道了

原文書名:The Wild Remedy:How Nature Mends Us~A Diary


9786267683163野生活-森林療癒力身體知道了
  • 產品代碼:

    9786267683163
  • 系列名稱:

    囍。生活
  • 系列編號:

    2AF373
  • 定價:

    450元
  • 作者:

    艾瑪.米契爾
  • 譯者:

    林大利
  • 頁數:

    224頁
  • 開數:

    17x2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未定
  • 出版日:

    未定
  • 出版社:

    創意市集(城邦)
  • CIP: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跟森林交換心情──探索365天的美好,療癒心靈、提升內在力量
🌳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與情緒鬥爭,卻忽略最好的心理醫生就在我們身邊
🌳 跟隨博物學家艾瑪的實踐百科+手繪自然療癒手記,一步步學習與自然連結
🌳 看著書中插畫及攝影,自然而然心靈就被療癒了,煩惱便一掃而空
🌳 依循著四季輪替,豐富的植物辨識及生態觀察,一同進入戶外的饗宴中
🌳 Amazon 4.7顆星(近1千則好評回饋)+《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暢銷書

作者Emma Mitchell患有憂鬱症 25 年。 2003年,她離開了城市,開始在新家周圍的鄉村散步,邊走邊攝影、收藏、畫畫。每次散步紀錄都像談話療法或藥物一樣具有治療作用。艾瑪對這一年的感人而坦率的敘述,有力地證明與自然的連結可為當今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些答案。
在繪製自己的季節性高低圖表的同時,也解釋這些變化背後的科學原理,呼籲對森林沐浴以及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對野生動物的反應方式等進行新的研究。


作者簡介


艾瑪.米契爾 EMMA MITCHELL

設計師兼製作人、博物學家、插畫家
Guardian Country Diary 作家、BBC Countryfile Magazine、Country Living、Mollie Makes 和 Breathe 撰寫並貢獻季節性創意專題。
著作:《The Wild Remedy》、《Making Winter: A Hygge-Inspired Guide to Surviving the Winter Months》

Instagram(@silverpebble2 – 10.2萬粉絲)
Twitter(@silverpebble – 3萬粉絲)

譯者簡介


林大利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學博士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建築師安東尼.高第說過:「所有的答案都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心理醫生,一朵小花、一株小草、一隻蝸牛……都能給人帶來撫慰。心情糟糕的時候,就去野外走一走。
🌲心理疾病相關書籍及議題近年受到重視,會正視自己的心身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林務局培訓森林療癒師於「林業保育署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平臺」(https://www.twforesttherapy.org/),提供線上核心課程、實體活動課程(必修課程60小時,四大模組各15hr,選修課程15小時)以及隨隊與帶隊實習等,平臺註冊人數業達3,042人(2023/10)。

書籍目錄


序言
書中的動物與植物
十月 落葉鋪滿地、度冬鶇抵度冬地
十一月 日光漸弱、色彩褪去
十二月 最短白晝、椋鳥聚集
一月 瓢蟲入眠、雪花蓮乍現
二月 梅滿開、蜂初現
三月 山楂葉新生、黑刺李綻放
四月 銀蓮花開 、首燕歸來
五月 夜鶯歸來、峨參盛開
六月 眼蝶羽化、蜂蘭怒放
七月 野蘿蔔花開、梅斑蛾登台
八月 峨參萌芽、刺李果熟
九月 懸鉤子果熟、家燕將啟程參考文獻
致謝

獻給瑞秋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人: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大利 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余家斌 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袁孝維 老師
……等

文章試閱


四月 銀蓮花開 、首燕歸來
任何人看到我的處境,或許都會疑惑:為什麼我還會罹患憂鬱症?有一間漂亮的鄉村小屋、一段婚姻、兩個孩子、一個經營還算順利的小事業。這一切都非常、非常值得感恩,而我也確實心懷感激,但這種疾病並不在乎你是誰,或者你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坦白說,我的家庭日常生活並不輕鬆。壓力和疲憊如影隨形,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只是在撲滅一連串的火災,只為了勉強維持現狀。三年左右,一連串困難的事件:意外事故、嚴重疾病、其後果以及其他人對這些事情的反應接踵而至,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每當一個困境出現,「黑狗」便會興奮地搓著爪子,打包行李,最終在2008年搬進了我的前額葉,並長駐不走。有時候,當我特別疲憊時,它會大肆狂歡,還邀請好友「極度焦慮」和「自殺念頭」一起來參加派對。上個月就是這樣的情況。 我大腦中三月時出現的那種特定神經狀態,可能是致命的。在那些因為出現憂鬱症狀而自責的日子裡,我認為直視這個事實有所幫助。自殺的心理狀態與一般憂鬱症發作時的感受明顯不同。那些念頭來得更快,就像沿著陡坡快速下滑,而且彷彿有一種聲音在急切地催促著「自我消滅」。事實上,有證據表明,自殺者的大腦有所不同。一種叫做「γ-胺基丁酸 (GABA)」的神經傳導物質,作用類似於大腦活動的抑制器。在自殺者的大腦中,GABA 的某個受體表現水準較低,這表示其調節效果會減弱。這與我三月時經歷的那些狂亂、失控、消極的想法相符。這些念頭肆意奔騰,讓我難以找到方法去平息它們,以及它們那陰森的意圖。有研究認為,自殺者大腦的如此變化,可能是表觀遺傳學造成。也就是說,外在環境影響了基因的表現方式,進而影響神經活動。簡單來說,自殺念頭可能是由一系列困難的情境或生活事件引發的。這項以 GABA 為重點的研究,雖然為最嚴重的憂鬱症病例揭示了一些機制,但說到底,自殺念頭的確切生物化學成因至今仍然所知甚少。

幾個月後,我正在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的心境已經不同了。我無法說自己感到充滿喜悅,但我還算不錯。我正在照顧患有輕微腸胃病毒的女兒。我給了她一個簡單的創意任務,她很滿足。我正在工作:畫一隻歐亞鷦鷯,並寫寫文章。我和她都已經吃過飯。洗衣機正在運轉,發出令人安心的嗡嗡聲。從我們庭院的樹籬中,我聽見一隻歐亞黑鶇的雄鳥在歌唱,告訴鄰近的鳥兒,這裡,我們的庭院,是牠的地盤。歐亞黑鶇的歌聲給了我一陣……是的,快樂。那是一種充滿詩意、稍縱即逝的、令人懷念的聲音,在我的腦海中閃過亮麗的色彩。一切還算過得去。我上個月描述的那種黑暗狀態,現在並不存在,這種釋懷讓人倍感欣慰。然而,在我的一生中,我曾多次陷入那樣的狀態。那樣的黑暗如同一把黑曜石刀,陰森且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