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擺脫執念,尋回自心:藉由正念認知行為療法,邁向平靜與希望的療癒之地

原文書名:Mindful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 A Simple Path to Healing, Hope, and Peace


9786269896226擺脫執念,尋回自心:藉由正念認知行為療法,邁向平靜與希望的療癒之地
  • 產品代碼:

    9786269896226
  • 系列名稱:

    知田出版KNOW HOW
  • 系列編號:

    WSA2008
  • 定價:

    480元
  • 作者:

    賽斯.吉爾罕(Seth J. Gillihan)
  • 譯者:

    何修瑜
  • 頁數:

    264頁
  • 開數:

    14.8x21x1.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120
  • 出版日:

    20250120
  • 出版社:

    知田出版-時報
  • CIP:

    178.8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生命就是在不完美中擁有完美,
並且值得被愛。

「這本書是一份禮物。」
紐約時報暢銷書《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誠摯推薦。

「我的人生似乎正在瓦解──我失去了健康的身心、存款以及友情──無論是否真的死去,我都無法想像在失去了這麼多之後,日子要怎麼過。」

身為臨床心理治療師的賽斯・吉爾罕,每天都在協助人們處理創傷和焦慮,但同時,他因長年受身體健康所苦,陷入嚴重的憂鬱症,一度覺得人生已到盡頭。然而痛苦的盡頭不僅只是盡頭,還可能是超越疾病和憂鬱的起點──只要傾聽來自內在的召喚,引導自我走向完整的思考與行動。

「我一步步摸索著前進,發現了令人驚訝且重要的事:將正念與認知行為療法結合,不只能緩解痛苦,還能找回人生的目的性,以及恆久的平靜。」

認知行為療法的療效已由科學證實,著重於練習健康的思考模式,以及選擇能引導自己朝目標前進的行動。吉爾罕透過看診經驗與親身經歷,發現將正念與認知行為治療結合,能更全面且有效地克服負面思考,達到深度治療。

以正念為中心的認知行為療法,也就是思考-行動-臨在。

「我以頭腦(思考)聆聽內在的聲音;藉由我的雙手(行動)做更多能帶來喜悅與成就感的事;藉由我的心(臨在)將正念帶入每天的生活中。」

無論你想療癒失落創傷、尋找人生的目的,或在病痛的危機中掙扎,都能透過練習「思考-行動-臨在」,回到人生正軌。這些平易近人的練習,能幫助我們聆聽並回應內心的聲音,活得更專注、更平靜,讓我們可以給予並接受愛,全然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儘管前方的路並不平坦,但永遠別忘了保持呼吸,關注思緒,做需要做的事——你將永遠在屬於你的地方。」

吳錫昌│台灣正念照顧協會理事長、《當我不愛自己時》作者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首字筆畫排列)
誠摯推薦


本書特色:
 作者以親身經歷和實際案例故事,講述正念認知行為療法。字裡行間充斥真摯動人的情感,是一本充滿啟發的溫暖好書。
 以行為認知療法理論為基礎,融入正念靈性的思考,讓讀者能夠深入覺察自我情緒,有效克服消極思考,達到深入治療。
 深入淺出分析現代人容易面對的「失眠」、「拖延症」、「手機成癮」等問題,並教導我們如何透過簡單的步驟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焦慮,亦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

作者簡介


賽斯•吉爾罕(Seth J. Gillihan)博士

臨床心理師,曾任職於美國賓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專精於認知行為療法,特別是將正念的概念融入其中,這樣的療法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心理問題,如憂鬱症、焦慮症和壓力。吉爾罕著有數本講述心理學概念的科普暢銷書,包括《重新訓練你的腦》(Retrain Your Brain)與《認知行為治療入門》(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Made Simple)。他也主持播客節目《思考─行動─臨在》(Think Act Be),分享關於心理健康、正念和自我成長的知識。

譯者簡介


何修瑜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現專職翻譯。

書籍目錄


Ch 1 聆聽內心的召喚 009
Ch 2 與真正的自己連結 025
Ch 3 找出行為影響力 041
Ch 4 接受正發生的事 065
Ch 5 練習正念覺察 087
Ch 6 與你的所在連結 112
Ch 7 給予他人感謝 129
Ch 8 找回恆久的平靜 147
Ch 9 愛你的身體 164
Ch 10 關愛他人 188
Ch 11 工作順心 209
Ch 12 有目的的人生 227
Ch 13 回到內在的家 241

謝辭 255
附註 259



文章試閱


Ch 2 與真正的自己連結

專注於自我

  許多人和我一樣,在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時失去自我。任何顛覆我們人生的事,都能讓我們與自己失去連結:死亡或離婚而失去一段關係、過於勞心勞力的工作、酒精或藥物成癮、心理疾病,有時甚至沒有明顯的狀況或事件,我們就只是逐漸飄離自己而沒有發覺;也或許我們想不起曾經真正認識的自己。

  我的病人莎拉因母親早逝,以及隨後一段受虐關係造成的創傷,失去了自己。初次見到莎拉時,我很驚訝,雖然她在年輕時曾有哀傷與恐怖的經歷,她依舊把人生打理得非常好。然而在接下來的洽談中,我發現她的自我感顯然極低。她認為自己的需要不可能被滿足,無須冒著再次失望的風險,要他人尊重她的需要,專注於滿足身邊的人的期待比較安全。

  莎拉在我介紹的正念練習中,發現最能幫助她與自己連結的練習,是「我在這裡」的冥想。這個練習隨處可進行,姿勢不拘,站著、躺著、坐著、走路時都行,眼睛可以睜開或閉上。莎拉輕輕吸氣時,她會默唸:「我在。」緩緩吐氣時,她對自己說:「這裡。」這兩句搭配呼吸的話,就是莎拉與自己疏離的特效藥。「我」將她帶回到自己心裡,「在」將她和現在連結,「這裡」將她安置在她現在所處的地方。無論正在做什麼,她都能透過每次呼吸,宣告「我在這裡」,迅速建立與自己的連結。

  找一個舒服的地方坐下,計時三分鐘。在這段時間內,每一次呼吸都搭配「我在這裡」這句話。當你四處奔波,處理一件接著一件事時,很容易與自己失去連結,這時也能做這個練習。

  我引導莎拉做正念臨在訓練時,她學會與之前習慣性忽略的困難情緒共處,她也正視前夫施虐的創傷記憶——這非常困難,她必須剝開累積了數年層層堆疊的痛苦。過程中,莎拉重新發現自己。她記起內在承載的力量——這份力量曾經支持她度過母親驟逝以及數年來遭受的虐待。用「力量」這個字形容還太溫和了,莎拉想起來,自己是堅強又勇敢的。過去丈夫時常告訴她,「沒有他,她什麼也不是。」然而唯有強悍的女人才能離開操弄且虐待她的丈夫,離開他時她無處可去,但她知道任何地方都比待在地獄般的婚姻、忍受輕視與更多毆打來得好。

  莎拉重新與自己連結後,我們的療程還沒結束。正如在德拉瓦灣那場洗禮對我的意義,對莎拉而言,再次發現自己是邁向更宏大的過程之關鍵。在療程的第二部分,莎拉發現她必須在生活中進行實質的改變,不再忽略自己的需要或讓他人替她做決定。她得以重新取得的內在力量做出行動。

  看見這位年輕女性完全展現她的自我,真的十分驚人。沒多久,莎拉的直接了當也令周遭的人驚訝。她不再違背內心的聲音,例如某次她準備了一頓豐盛大餐,伴侶和女兒吃完又把滿桌的杯盤狼藉留給她整理時——與其全部自己收拾,同時默默埋怨家人,她明確告訴他們請他們把餐桌擦乾淨、淨空洗碗機,並把剩菜倒掉。她的轉變使我大開眼界,這和幾個月前總是服從別人的她,是同一個人嗎?莎拉嶄新的行為加強她與自己的連結,這行為也強烈地持續提醒她是誰。

  回想某個情境,例如面對老闆的要求、蠻橫的家人,或是某個難搞的朋友。當時你想對這人說「不」,卻說 了「 好 」。 想想你為什麼很難拒絕。 如果說了「不」,你覺得可能會怎樣?贊同某件你不想做的事情,你的感覺如何?

  正如莎拉和我的發現,找到自己不只是對自身特質的理性認知,它是一種帶有生命力的關係。如同所有穩固的關係,它始於傾聽。我們的內心有股一直存在的召喚,就像是持續發出真理之聲的音叉。找到自己就從聆聽那純粹而清晰的音符開始,我們會發現自己的需要,以及必須為此採取的行動。

  這種聆聽取決於我所說的「臨在」,我們只能聽見當下自己內在的聲音。因此,思考-行動-臨在的第一步很簡單,就是與當下的自己連結。這連結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自己的需要,並且依此選擇我們的思考與行動。這樣的過程將在本書中一再出現,因此你將會愈來愈熟悉:讓自己以正念臨在為基礎,然後思考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