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重新建立依附:哀傷治療的新技術

原文書名:


9786269923731重新建立依附:哀傷治療的新技術
  • 產品代碼:

    9786269923731
  • 系列名稱:

    教育輔導系列
  • 系列編號:

    N163
  • 定價:

    950元
  • 作者:

    羅伯特.奈米爾(Robert A. Neimeyer)編著
  • 譯者:

    何雪菁
  • 相關作者:

    審閱者:翁士恆
  • 頁數:

    528頁
  • 開數:

    17x23x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07
  • 出版日:

    20250707
  • 出版社:

    張老師文化事業
  • CIP:

    178.8
  • 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找到失落出口,重建情感連結,生命不再崩解,未來依然能好好過

本書延續系列書籍的使命,提出創新的工作取向,以回應生命受失落籠罩之人的需求——無論這份失落來自於喪親、重大疾病、關係破裂,抑或其他複雜或無形的失落。
書中從提供探究架構的章節開始,勾勒出為哀傷工作定位的整體圖像,後續章節則包含豐富無比的創意治療技術工具箱,藉由詳盡說明與具體的個案研究,闡明各項技術的實務應用。對於無論在醫院、安寧療護、緩和照護或長者照顧等領域的專業人員、更廣義的健康與心理健康照護之臨床工作者,甚至是企業教練與哀傷治療領域的學生,都是必不可少的資源。

作者簡介


羅伯特.奈米爾
Robert A. Neimeyer 聶泊淵 博士

孟菲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心理系榮譽退休教授,波特蘭失落與變遷研究學院(Portland Institute for Loss and Transition)主任,該學院固定為國際跨領域專業工作者社群提供線上與實體哀傷治療訓練。

奈米爾博士出版超過三十本書,包含《重新凝視失落:哀傷治療技術的衡鑑與介入》(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以及與Barbara Thompson合著之《哀傷與表達性藝術:意義創作實務》(Grief and the Expressive Arts: Practices for Creating Meaning,暫譯 )。

他亦是《死亡研究》(Death Studies)的期刊編輯,撰寫超過五百則文章與書中章節,更經常擔任工作坊的講者,目前正努力提倡能更適切地將哀傷歷程視為意義創建過程的理論。

奈米爾博士曾擔任死亡教育與諮商學會(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理事長,以及死亡、瀕死與喪親國際工作團體(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for Death, Dying, & Bereavement)主席。基於其學術貢獻,奈米爾博士曾由孟菲斯大學頒發傑出人員獎章,也是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臨床心理學組的一員,並獲頒死亡教育與諮商學會及國際個人意義網絡(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Personal Meaning)兩機構之終身成就獎。

譯者簡介


何雪菁
畢業於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現為自由譯者。相信人生經歷都會成為翻譯的養分,而翻譯工作也澆灌生命的土壤。譯有《開拓心視野:阿德勒談兒童引導、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阿德勒解析受溺愛兒童的生命風格》與《從先知到先知的花園》。

書籍目錄


審閱者序 從失落中重建依附 翁士恆
各界推薦
前言
如何使用本書
系列共同主編序
促成本書的專業工作者

PART 1 建立工作架構
1 重新建構持續性連結:哀傷治療歷程分析
2 找尋失落意義的團體
3 創傷性喪慟中找尋意義的文化敏感工作方法
4 背負求死心願:醫療協助死亡之心理
5 非死亡失落的哀傷
6 哀傷治療中的創傷後成長與專家陪伴關係

PART 2 評估哀傷
7 持續性複雜哀慟量表(PCBI)
8 生命事件社會意義量表(SMILES)
9 關係品質量表—喪親版(QRI-B)
10 死亡畫面量表

PART 3 穿越喪慟
11 哀傷風格網格
12 哀傷之舞
13 旋陣行走練習
14 創傷繪畫

PART 4 訴說模糊性失落
15 你失去什麼?
16 寫給愛、時間與死亡的信
17 人與動物連結

PART 5 練習自我照護
18 MyGrief.ca 線上支持資源
19 區分哀傷與憂鬱症
20 專注凝視
21 治療師自我照顧的舞蹈與動作

PART 6 培養慈憫心
22 寬恕治療
23 寫一封慰問信
24 主題分析

PART 7 與情緒工作
25 平衡關懷與挑戰
26 外化的對話
27 心靈城堡
28 重新決定與重新確認
29 形象化的故事

PART 8 利用圖像
30 正念攝影
31 失落過後的自我之屋
32 無人島
33 我心之門

PART 9 修改個人意義
34 失落過後重構自我
35 重新鞏固記憶
36 自我身分星座圖
37 多自我對話模式
38 運用象徵重新框架
39 硬幣療法

PART 10 重新確認依附
40 變遷之輪
41 感官傳送門
42 用積木工作
43 安全堡壘地圖
44 生命場上的球員
45 心靈習慣

PART 11 與逝者對話
46 尋求逝者的觀點
47 與內化他者對談
48 誘發性死後溝通

PART 12 肯定生命價值
49 尊嚴療法
50 紀念遠足
51 分享盤
52 人生所學

PART 13 重說失落故事
53 哀傷對話
54 回應式寫作對話
55 書寫療癒
56 慈悲卡

PART 14 促進支持
57 設想生活轉換
58 有意義的對話
59 對望凝視

推薦序/導讀/自序


石世明 樸石學堂創辦人
林耀盛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系(所)主任
葉北辰 臺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誠摯推薦(謹依姓氏筆畫排序)

從失落中重建依附
經過了疫情肆虐的歲月,距離《重新凝視失落》出版已經悄然過去了六年。這段期間,我們共同見證了世界的劇烈變化,也進入AI時代的起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模式因此產生深刻轉變。虛擬世界裡,情感不再只能倚賴面對面的交流,而能透過網路與社群媒體開出各種細緻而多元的花朵,讓心靈的連結獲得新的意義途徑。
這些新的途徑,也擴展了「保留」愛與記憶的方式。從過往需要依賴物件、儀式與語言維繫與逝者的關係,到如今我們可以透過數位影像、語音資料甚至AI模擬對話來保存記憶、延續聯繫──科技彷彿成為了另一種「安全堡壘」,讓人在哀傷之中得以重拾對生命意義的觸碰。於是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向人生道別?又該如何保留與摯愛之人的情愛意義,讓那句「say goodbye」真正成為「say hello again」的開始?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脈絡下,《重新建立依附》一書的繁體中文版問世,顯得格外具有深刻意義。這不僅是一本介紹新技術的專書,更是一本從心理學與生命敘事中尋找「如何再次連結」的手冊。身為本書的審閱者,我有幸能夠一字一句地細細閱讀,感受到這本書所蘊藏的厚度與真摯情感。這是一本穿越悲傷治療歷史,並將創新與人性共融的著作。
我同時也參與了約翰・鮑比(John Bowlby)依戀三部曲的付梓過程。呼應著本書的是,人類依戀的情感本質,不只是出於生理需求,更是為了尋找一個穩定的「安全堡壘」來面對這個世界。而當這個堡壘因死亡或分離而崩解,個體會啟動一連串的悲傷反應:否認、解組、憤怒、絕望,直到慢慢走向一種新的適應。
但這個「適應」並非意謂著放下甚至切斷與逝者的關係,而是從外在現實的斷裂走向內在世界的永存,也因此能從已經建立的安全堡壘重新由內在拓展其根基。近年來持續性連結(continuing bonds)的概念提醒我們,哀傷不必以「切斷關係」為終點,而是可以透過轉化的方式,將與逝者的關係重新安置在內在世界。這與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取向所提到的「永恆客體」(eternal object)觀點相呼應──重要他者雖已不在現實中,卻轉化為我們心理結構中穩定的一部分,成為內在陪伴的力量所在。
《重新建立依附》正是這樣一本讓人重新理解哀傷歷程的書,它不僅梳理了失落、創傷與憂鬱三者的交錯邊界,也提供明確的診斷指引與評估工具。身為助人工作者,我深知在陪伴個案面對喪親與失落時,常常要遊走於「同理感受」與「臨床鑑別」的交界上。每一位前來諮商室的案主,或者是我們在社區、在診間所陪伴的病友,都有著複雜而獨特的生命故事,這本書提供了極具實務價值的理論基礎與評量架構,使我們能更清楚地辨識與介入。
書中亦邀集了諸多創意與經驗兼具的治療師,分享他們如何透過音樂、敘事、虛擬實境等方式,與案主共同重建與逝者的聯繫。這些方法突破了傳統悲傷處理僅著重於言語治療的限制,拓展出一種更貼近人心、也更符合時代精神的治療路徑。哀傷,不再只是個人的祕密情緒,而是一種可以被集體理解、被科技支援、被人性重新擁抱的情感歷程。
一路從《重新凝視失落》到《重新建立依附》,我們彷彿目睹了悲傷治療領域的一段歷史進程:從描述與理解,到介入與創造;從認識失落的深度,到開展持續連結的可能。這不只是學術的發展,更是我們如何在失落之後繼續愛、繼續活下去的指引。本書承先啟後,更是一個邀請,邀請讀者走向意義建構的豐富歷程。
我認為,對於助人工作者而言,最能發揮本書效益的方式,是將它與六年前同樣由張老師文化所出版的《重新凝視失落》一書搭配使用。兩本書在內容上彼此呼應、相得益彰,共同構築了關於悲傷臨床工作的理論與實務基礎。
《重新凝視失落》提供了完整的「失落經驗」評估架構,對於「延長性悲傷症」(Prolonged Grief Disorder)的診斷標準、心理動力與介入策略有翔實的探討,為臨床人員提供一種理解哀傷歷程複雜性的透鏡。而《重新建立依附》則更進一步,著重於「如何重新建構意義」、「如何在失落後與逝者持續對話」、「如何透過關係重建來走過傷痛」等實務技術的拓展。書中提供多樣化的工具、活動設計與治療模式,對於從事心理治療、諮商與悲傷陪伴工作的專業人員而言,都是極具操作性的資源。
誠摯推薦讀者可將這兩本書一併購買、搭配參照,從「評估與理解」走向「重建與轉化」,不僅可以更有信心地面對個案的哀傷歷程,也能依據不同個案與情境,靈活選擇最合適的臨床應用方式。在悲傷之路上,每個人都值得被溫柔看見,而這兩本書正提供了一種看見與陪伴的雙重眼光與雙重支持。
願本書能成為每一位心理工作者、悲傷陪伴者與曾歷經喪親之痛的人手中的一盞燈──在失落中,為愛保留位置;在哀傷裡,重新建立依附;在說再見的同時,也輕聲地對生命說:你好,我還在愛著。閉起眼,於是可以重新感受,深愛之人就在身旁,不曾遠離。
翁士恆 博士

前言
人世無常,我們卻生來渴望依附。這句精練短語直指人類處境的核心,也是許多充滿智慧的傳統(特別是佛教)所深刻領悟的真理。換言之,我們珍愛的每一個人與地、所有計畫、財物與名位,最終都將消逝,至多撐到我們自己撒手人寰那一刻。至少,就世俗意義而言的確如此。如果所謂好好活著,指的是將自己投注在與他人連結的生命之中,這也代表隨著我們前行,穿越生命中接踵而來且不曾停歇的變遷,能夠逐漸培養出一種從容,讓我們放下依附自己世界的有形表達,以更永續的方式重新建構依附關係。
本書奠基於以下前提:生命本質是轉瞬即逝且不斷變遷,因此我們幾乎無時不在面對那些原先賦予我們存在意義卻戛然而止的既有連結;而當我們走入變化發生之後的未來,生命開啟了我們建構與人或事物嶄新連結的可能性,而正是這些連結能夠重新喚醒存在的意義。然而,這種因為投入關係而產生的反覆失落幾乎無可避免會帶來哀傷,進而促使我們回顧、重新確認或重新建構意義的世界。每一次,在實體人事物逝去的那一刻,意義世界便會泊回我們心間。不論失落導向諮商與哀傷治療背後的學科、機構或社會脈絡為何,核心目標都是要開拓個人與社會資源以擁抱上述改變。承襲本系列前作,本書的目標是希望擴充創新想法、資源與實務工作的知識庫,以豐厚諮商與治療工作的內涵及創見。
本書架構
本書包含五十九個簡短章節,劃分為十四部,各部於其中的數個章節聚焦於一項目的。第一部建立工作架構將後續章節的許多技術置於情境之中——包含敏銳回應且即興發揮的個別治療所產生的自發性流動,以及計畫性團體介入的嚴謹結構——亦探討如何以具有文化連貫性的視角看待在失落中找尋意義的過程;該部的其他章節則反思臨終抉擇的倫理難題、非死亡性失落的模糊性與重要性,以及失落後成長的可能。第二部評估哀傷提供了四種新的評估工具,用以衡鑑哀傷與喪親歷程中的個人與社會性複雜課題,分別評量相關症狀集合的作用結果、可能造成的創傷失落對於生者意義世界所產生的衝擊、哀悼者與逝者生前的關係,以及其他人在哀傷者試圖理解失落時給予的回應。第三部穿越喪慟描繪幾項有創意的具體做法,以辨識並處理人們各自不同的哀傷風格,同時培養更高度的自我認識,除了更看見自己如何走過失落的起伏地景,亦更能想像如何以更聚焦且覺察的方式度過失落。
第四部訴說模糊性失落所承擔的獨特挑戰是替那些比較抽象、隱微卻無所不在的失落發聲並使其得到認可,這類失落包含寵物死亡,以及形形色色同樣難以消受的生命變遷,只是它們缺乏一般喪慟經驗的明確性與被承認的機會。第五部練習自我照護帶來前所未有針對該主題的網路資源,匯集實證導向的具體做法、個案研究影片,以及提供給經歷失落的成人與兒童之心理教育素材。該部亦有章節旨在協助案主和治療師區辨哀傷與憂鬱症,如何汲取各方資源回應這兩種經歷當中隱含的需求,以及如何運用瑜伽、舞蹈與肢體動作自我療癒。第六部培養慈憫心讓讀者練習對生者或逝者做出精神上的回應,其中包含如何撰寫給喪親者的致哀信之具體引導,藉此擴展讀者以同理心從自我連結他人的能力。
第七部與情緒工作的各章作者除了協助治療師在與經歷痛苦的案主工作時取得介於支持與挑戰對方之間的微妙平衡,練習與案主外化的痛苦進行更具創造力的對話,更運用各種隱喻性技術,在案主難以放棄那帶來痛苦卻又已然熟悉的感受時,協助辨認並處理其不甘心,方能擁抱其脆弱與深刻轉化的可能。第八部利用圖像除了應用具體的攝影畫面外,也汲取從繪畫或幻想中誕生的圖像,以探索失落對情緒與關係所造成的衝擊。第九部修改個人意義介紹數項技術流程,並以實例闡明,有的章節簡要精實,有的資訊豐厚,指出如何在作用複雜的治療對話與身分認同的組構過程中,促成案主反思、重新定位與建構自我,亦能重新鞏固回憶。
第十部重新確認依附首先介紹變遷之輪的完整概念,以整合我們生命基底的依附、失落與意義重建之必然階段,接著提供多項實用工具,用於銘記並跨越哀傷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同時建構與逝者及他人之間的新連結。第十一部與逝者對話藉由各式各樣別具創意的引導式想像對話,進一步深化重組依附關係的主題。第十二部肯定生命價值介紹在臨終照護與喪親個案中訴說並見證病患生命尊嚴的具體方法,從自傳式訪談到哀傷治療中對於逝者的象徵性肯定等。第十三部重說失落故事摘選劇場、敘事與表達性藝術當中的做法,包括案主自己私人的日誌書寫、與諮商師的治療工作,或者對某些個案可能是透過集體性的社群脈絡等,目的都在於協助案主形成對自身需求與價值觀更深刻的認知。第十四部促進支持提供有助於反思的資源,對於必須與心愛之人協調艱難生活轉換的案主來說,不論溝通對象是即將接受輔助式照護的年長親屬、面臨死亡的心愛之人,或者正為了相同失落哀傷的親近之人,都有助於建立更深刻也更能感同身受對方處境的連結。綜合以上各章,本書與本系列前作相輔相成,大幅擴展哀傷治療師可以運用的工具與技術。
致謝
最後,我希望感謝數十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他們將自己的熱忱與心血投注於這項出版計畫,特別是那些在心理治療、諮商、教練與表達性藝術領域中第一線的工作者,他們少有機會分享自己運用於個案工作中智慧又深邃的實務經驗,而他們的貢獻絕對不亞於同樣促成本書的許多著名理論家與研究者,是這些實務工作者使哀傷治療能夠為本書所探討的療癒藝術注入不可或缺的內涵。能與上述各群體當中的許多人成為朋友,我深感榮幸。
在此也想向 Routledge 出版社的組稿編輯 Anna Moore 女士致謝,是她始終不懈地推動本書與其前作的出版進程,才讓這部「大系列中的小系列作品」得以問世。最後,我希望誠摯感謝多位案主,願意在書中分享自己的故事、痛苦與希望,對於我們這些陪伴他們在失落過後重新辨識或重拾生命意義的工作者來說,這份願意是莫大的啟發。在許多層面上,他們是我們的最佳良師。
Robert A. Neimeyer博士
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