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進擊的I人:給內向者的100個自我升級攻略

原文書名:I型イモソギバソ100ソЗワю


9789864597062進擊的I人:給內向者的100個自我升級攻略
  • 產品代碼:

    9789864597062
  • 系列名稱:

    wellness
  • 系列編號:

    VW0027
  • 定價:

    499元
  • 作者:

    鈴木奈津美(Natsumi Suzuki)
  • 譯者:

    謝敏怡
  • 頁數:

    328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103
  • 出版日:

    20251103
  • 出版社:

    積木(城邦)
  • CIP:

    173.75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I人寫給 I 人
為內向者量身打造的自我成長手冊

自我接納 X 情緒調節 X 人際關係
職涯發展 X 領導力養成 X 行動挑戰

溫柔推薦
《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張瀞仁Jill
諮商心理師︱李家雯(海蒂)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不知道第一次見面的美髮設計師聊什麼?只好假裝睡著
突然被點名發言緊張到說不出話,只能比手畫腳……
何況是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甚至是成為領導者。
對內向者來說,只要踏出家門,便經歷無數的掙扎。在這個強調競爭與展現的時代,內向者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愛說話、不擅長交際、不夠展現自己。
但別擔心,你並不孤單。

為內向者量身打造的自我成長手冊

★自我接納--停止比較,練習肯定自己★
☆情緒調節--面對焦慮,安穩內在情緒☆
★人際關係--建立深度連結,減輕社交壓力★
☆職涯發展--發揮專長,不讓安靜成為阻力☆
★領導力養成-從幕後到前線,發揮影響力★
☆行動挑戰--從小挑戰開始,累積成功、擬定計畫、穩步前行☆

從讀者到作者,以文字陪伴更多內向者
作者鈴木奈津美,個性安靜內斂、不喜歡社交。總覺得自己在人群中總是顯得格格不入,也曾因無法像他人一樣「主動積極」而自我懷疑,將自己包裹在自卑的情結裡。踏入職場後,他一直表現平平,甚至陷入職涯瓶頸,不管是升遷或是轉職都頻頻受挫。
然而,他從未放棄!
從自卑與掙扎出發,透過廣泛閱讀與持續寫作,凝視自己的內在,將安靜的特質轉化為穩定而深遠的影響力。
精讀超過100本心理與人格發展書籍,結合親身成長經驗。作者彙整出6大章節、提出100個具體可行的方法,從自我接納、領導力養成到積極迎接挑戰,幫助內向者在職場、生活、人際關係中,堅定前行、穩健成長。
書末更精選50本改變人生的關鍵書單,包含《安靜,就是力量》、《安靜是種超能力》…等已在台灣出版的經典作品。

I 人前輩陪你一起發現潛能,長出真正的自己,踏上內向者的進擊之路!

「天生我材必有用,但 I 人該怎麼用?《進擊的 I 人》就是答案!這是一本獻給每位安靜卻勇敢靈魂的行動指南。」-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姓名:鈴木奈津美Natsumi Suzuki
生於東京,畢業於青山學院大學。目前同時擔任公司職員以及一般社團法人「母親更新」的代表理事,並開展組織發展與領導力等講座。從小性格安靜、低調且不引人注目,因此對自己的內向性格產生了自卑感。大學畢業後,於2002年進入日本惠普公司工作。曾認為「即使不表現自我,別人也會認可自己」,但在30多歲時,卻發現自己的職業生涯並未取得任何進展。在多次嘗試公司內部調動與轉職失敗後,他通過閱讀書籍,意識到與其改變內向的自我,不如發揮自己的優勢。從那時起,他的人生開始好轉。 2019年,他成立了母親更新社群,並於2020年創辦了一般社團法人「母親更新」。截至目前,每週舉辦的活動累計超過1,000場,付費會員累計超過500名。憑藉這些經驗,他開始開展組織發展與 領導力等講座。2022年,首次成功轉職,並致力於幫助每個人發掘並釋放其潛能。


譯者簡介


姓名:謝敏怡

日子像是旋轉陀螺,而翻譯則是生活的最佳調劑。希望透過翻譯,跟讀者一起學習新知和不同的觀點。譯有《打造低流動、高績效團隊,從「心理安全感」做起》等書。
賜教信箱:mingyih.tw.work@gmail.com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接納自己的「內向特質」
第二章 內向型也能保持「好心情」
第三章 內向型如何建立並深化「人際關係」
第四章 適合內向型的「工作型態與職涯規劃」
第五章 內向型如何發揮「領導力」
第六章 內向型如何勇敢「挑戰」
Book Guide 嚴選 50 本好書,給 I 型人的閱讀清單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一位安靜且內斂的人舉起了手,讓我非常驚訝。」

這是我去參加某媒體的節目錄製時,一位我很敬重的企業家對我所做的評價。
在節目錄製的尾聲,主持人問道:「現場聚集了這麼多熱情的觀眾,你們要不要成立個社群?有沒有人要幫忙組織一下?」
就在那個時候,我心中湧現出「想打破現狀……」的念頭,於是我鼓起勇氣舉起了手。對我而言,那一刻如同從清水寺舞台上一躍而下,是我改變人生的重要轉捩點。

「安靜且內斂」,別人有時會那樣評價我。正在閱讀本書的讀者,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經驗呢?在過去我對自己個性內向感到很煩惱的時期,聽到別人那樣形容我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但現在我能夠把它們視為「讚美」了。因為我意識到,有許多事情,正因為我「安靜內斂」、「個性內向」才做得到。

本書的書名是《給 I 型人的 100 種技能》,有些人一聽到「I 型人」,馬上就明白那是什麼意思,但也有些人聽了可能會感到有點疑惑。 所謂的「I 型」,指的是內向型(Introvert),而「E 型」則指外向型(Extrovert)。性格心理學針對內向型與外向型有許多研究和討論。近來在年輕人之間,突然很流行用「I 型」、「E 型」等描述來形容人格特質。不過在本書中,我仍使用傳統的「內向型」一詞來進行說明。

在外向型社會中掙扎、遭到低估的內向型特質

現代社會幾乎是為積極、「外向型」特質的人設計而成的。無論在學校還是職場,能毫不畏懼、充滿自信地舉手發言,並清楚表達自己想法的人,受到高度評價彷彿是理所當然的。相反的,安靜且內斂「內向型」的人則不容易被注意到,也容易遭到低估。
我就是屬於後者「內向型」的人。舉例來說,我不擅長跟陌生人聊天,常常會因為不想跟第一次見面的美髮設計師聊天而裝睡;去按摩店時,我會心想「拜託按摩師傅不要跟我說話」,而假裝按到睡著;在電車裡偶然遇到認識的人,也會因為怕被對方發現而裝作沒看到或裝睡。大家可能覺得我這個人怎麼總是在睡覺。或許我之所以那麼喜歡無尾熊,可能就是因為牠安靜睡覺的模樣讓我感到特別親切吧。

抱歉遲至現在才來做自我介紹。
我叫鈴木奈津美(暱稱:NatsuMIX),是名受僱員工,同時也是「一般社團法人母親 Update」的代表理事。我以讓更多的人發揮潛能為目的,組織並經營了一個匯集數百人的社群長達五年,並致力於推動企業的組織發展和領導力培訓等等,至今舉辦的活動超過了一千個場次。
乍聽之下,有些人或許會以為我是個擅於社交的人,但實則不然,其實我從小就是個安靜、低調、不喜歡出風頭的人,這樣的特質曾經讓我感到有些自卑。
我一直以來都相信著:「即使不擅長表現自我,只要努力,一定能獲得別人的肯定。」但我回過神來,赫然發現自己已經三十多歲了,事業發展平淡、感覺不到什麼成就感。這讓我的內心非常焦躁,雖然多次申請公司內部職務輪調,卻因為不擅長自我推銷而屢屢受挫。
休完育嬰假回到職場三年之後,工作讓我感到非常窒息、充滿無力感。很想做些改變,但那段日子,我連挑戰新事物的勇氣都沒有。我試著改變自己,想成為「外向的人」,反覆嘗試戴上外向的面具,但不論是內部轉調,還是轉職面試,全部都以失敗告終。

「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肯定我……。」
把我從黑暗中拯救出來的,是一本本的「書」。對內向型的人來說,「書」是一種最親切友善的工具。書,讓我們能跟作者一對一對話,靜靜地凝視自己的內在,並與嶄新的自我相遇。多虧了這些書,我終於明白:「不需要改變自己內向的個性,好好發揮自己既有的優勢就對了。」從此之後,我的人生便開始逐漸好轉。
以「書本」為契機,我開始持續對外分享、輸出知識,至今已經超過五年,一路上結交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珍貴的緣份。如本書開頭提到的,我因為參加節目錄影,因緣際會成立了線上社群。我原本以為「自己根本不適合當領導者」,因此當時舉手自願為大家組織社團,就連我自己也很意外。但活動持續推動,後來成為一個匯集了數百人的社群,甚至還創業成功,現在事業往組織發展的方向擴展。
為什麼像我這麼安靜內向的人,會創立並經營社群呢?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會與您分享理由何在。
這樣下去,內向型的人危機重重,卻也潛力無窮
對個性內向的我來說,出書其實是一件讓我非常不安的事。不僅有心理上的門檻,還伴隨著羞恥與恐懼,因為要把真實的自己攤開給大家看。

那麼,為什麼我還是決定要寫這本書呢?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在於,我感受到一股非常強烈的「危機感」。在這個資訊爆炸、變化快速的「數位時代」,內向型的人似乎快要被壓垮了。
內向型的人本來就不顯眼,再加上「數位時代」強調積極外向的人格特質,使得內向者更難脫穎而出,這種情況在社群媒體尤其明顯。我自己也經常被有事沒事鼓勵大家要積極進取的資訊給淹沒,讓我常常浮現出「我這樣下去真的可以嗎……」等等自我否定的想法。面對變化如此快速的環境,相信有不少人和我一樣,感到非常焦躁不安。
第二個理由,正因為我們身處「數位時代」,反而更能夠發揮內向型所擁有的潛能,將內向轉化為強項,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說,擅長使用文字進行溝通的能力;在網路世界,也能敏銳地察覺他人情緒變化的觀察力;具有穩健地建立一對一關係的能力;能深入思考並長時間維持專注的能力;誠懇正直的特質,能與人建立起長期的信任關係;以及挖掘並激發每個人潛能的引導力等等,內向者的優點實在多得數不清。
這些年來,因為社群經營、組織發展、研習營和講座等活動,我有幸結識了非常多內向型的人。由內向型人士引導的聚會,現場總是散發著每個人都能放心說出自己想法的氛圍。內向型的人所領導的團隊,人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強項。看到內向型的人善用自身優勢,活出屬於自己的幸福模樣,我每天都從他們身上獲得滿滿的勇氣與活力。
關於內向型人格特質的研究已經有相當多的成果,根據多項調查顯示,人口中有一半、甚至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內向型。當我想到「有這麼多的人,等待著釋放尚未被發掘的潛能」,讓我心中充滿無限的希望。

本書能帶給你的收穫
這本書是我,一個曾對自己的內向特質感到自卑的人,在閱讀了近百本關於「內向型」的書籍後,結合親身經驗與實踐,歸納出最能有效應用內向型特質的 100 項技能。我並不是研究內向型的學者,正因如此,我特別重視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嘗試、失敗再修正,所累積下來的實戰技巧。
只要稍微下一點點工夫,你就能發現「全新的自己」,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本書將介紹各種能實踐的具體方法,並輔以圖解與插圖說明,這也是本書與其他同類型的書籍最大的差異。

文章試閱


前言

「一位安靜且內斂的人舉起了手,讓我非常驚訝。」
這是我去參加某媒體的節目錄製時,一位我很敬重的企業家對我所做的評價。在節目錄製的尾聲,主持人問道:「現場聚集了這麼多熱情的觀眾,你們要不要成立個社群?有沒有人要幫忙組織一下?」
就在那個時候,我心中湧現出「想打破現狀……」的念頭,於是我鼓起勇氣舉起了手。對我而言,那一刻如同從清水寺舞台上一躍而下,是我改變人生的重要轉捩點。

「安靜且內斂」,別人有時會那樣評價我。正在閱讀本書的讀者,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經驗呢?在過去我對自己個性內向感到很煩惱的時期,聽到別人那樣形容我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但現在我能夠把它們視為「讚美」了。因為我意識到,有許多事情,正因為我「安靜內斂」、「個性內向」才做得到。
本書的書名是《進擊的I人:給內向者的100個自我升級攻略》,有些人一聽到「I型人」,馬上就明白那是什麼意思,但也有些人聽了可能會感到有點疑惑。所謂的「I型」,指的是內向型(Introvert),而「E型」則指外向型(Extrovert)。性格心理學針對內向型與外向型有許多研究和討論。近來在年輕人之間,突然很流行用「I型」、「E型」等描述來形容人格特質。不過在本書中,我仍使用傳統的「內向型」一詞來進行說明。


本書的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接納自己的「內向特質」,將說明如何透過以下四個步驟,引導各位理解自己的內向特質,學會正向地接納它。
ヾ瞭解內向型的特質。ゝ察覺成見與誤解。ゞ關注內向特質的正向價值。々找出能夠發揮所長的行為模式,將內向特質轉化為正向能量。

第二章內向型也能保持「好心情」,將說明內向型的人如何進一步瞭解自己,並保持愉快心情。內向者本來就擅長面對自己的內在,因此他們特別容易發現全新的自己。第二章將從以下三個觀點切入,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如何轉化情緒。
ヾ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能量。ゝ調整心理狀態。ゞ正向看待改變。

第三章內向型如何建立並深化「人際關係」,將從「建立關係」和「深化關係」兩個面向出發,說明內向型的人如何透過人際關係的建立,拓展更多的可能性。內向型的人經常為人際關係感到困擾,但只要大致掌握普遍可行的解決對策,就沒什麼大問題了,別擔心。
在此章節,我們將一起探討:ヾ人際關係建立的思維與方法。ゝ進一步深化人際關係的「表達」與「傾聽」技巧。

第四章適合內向型的「工作型態與職涯規劃」,將探討如何發揮內向型的特質,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型態和職涯規劃」。
本章將說明,如何透過PDCA(Plan:計畫、Do:執行、Check:檢視、Action:改善行動)循環,發揮內向型特質的優勢,找出能讓自己感到舒適自在的工作型態,從中獲得成就感,逐步打造自己的職涯。

第五章內向型如何發揮「領導力」,將說明內向型的人具備了什麼樣優秀的「領導力」,並進一步討論如何有效地發揮這項特質。
本章將針對以下重點進行解說:ヾ「領導力」的思維。ゝ如何實踐「團隊合作」。ゞ如何在會議、回饋、簡報與談判等不同情境中發揮影響力。

最後的第六章內向型如何勇敢「挑戰」,將聚焦於內向型的人利用哪些方法「挑戰」自我。
在這裡,我們將跳脫傳統PDCA的順序,從「能立刻實踐的小嘗試」(Do)開始,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然後回頭檢視(Check)、改善行動(Action),接著擬定下一步的計畫(Plan)。透過累積小小「挑戰」,最終串連成實現更大目標的契機。

這本書不需要按章節順序閱讀,沒看完整本書也沒關係。有位我非常敬重的企業家,曾把書比喻為「菜餚的食譜」。本書正如食譜一樣,你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開始閱讀,期盼您能從本書找到一項可以立即實踐的方法。
假如本書能幫助讀者,察覺到自己尚未發掘的可能性,學會善用自己所擁有的特質,那會是我最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