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人際關係連結地圖:4個象限,17種類型,你是哪一型?你和誰合得來?
原文書名:Click or Clash?: Discover the new connection and compatibility types that will transform your relationships – in love, friendship and work
產品代碼:
9789864931996系列名稱:
On Mind系列編號:
NM0007定價:
700元作者:
艾莉.沃克博士(Dr. Ali Walker)譯者:
蔡孟璇頁數:
352頁開數:
14.8x21x2.17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120出版日:
20250120出版社:
啟動文化-大雁CIP:
177.3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如何與人連結,是生命中最核心的問題:
當我們契合,就有歸屬感;
與某人衝突,產生孤單感。
澳洲最富盛名的人際連結科學家
獨創TACT連結類型,
首次引進個人連結的頻率與強度概念,
幫助我們建立更快樂合諧的人際關係。
艾莉.沃克博士根據群體動力學之研究,將人際關係科學化,
建立全新測驗模型TACT(The Ality Connection Type,艾莉迪連結類型),
有別於大部分的人格測驗只關注個人優勢,
這是一套能深入了解如何順利發展人際關係的實用框架。
※四大象限(光、水、綠、土)╳ 十七種連結類型:
介紹每一型的特徵、溝通與領導風格、優勢、挑戰和建議
※分析「立即契合╱衝突」、「直覺契合╱衝突」、「親密契合╱衝突」:
認識連結頻率與強度偏好,如何影響我們與誰合得來或合不來
※找到符合自己本質的方式來溝通:
有助建立令人愉悅的連結,獲得更深刻的歸屬感
理解自己為何會這樣交朋友、談戀愛,以及與誰相容,
接受每個人的本來樣貌,進一步擁有選擇權,
不在合不來的人身上耗費太多精力,
從今以後,讓更多的正面連結滋養你的豐盛人生。
【各界讚譽】
「身為一個學術領導者,我有機會思考許多不同的領導模式,但直到我完成了沃克博士的連結類型模型調查,才終於可以說:『是的,這就是我,我是一名水型(漣漪效應)領導者!』這個模型為我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敘述方式,來談論我如何與他人連結,以及我的優勢和劣勢,無論是在個人生活或專業領域,它都是一個出色的工具。」
──蓮安.皮格特(Leanne Piggott)教授
「人生與事業成功的最大問題和障礙,在於人們僅僅因為彼此的不同而難以連結。這正是本書的切入點,本書作者是備受推崇的艾莉.沃克博士。艾莉揭開了人際關係的奧祕,書中包含了豐富實用的建議與真實故事,幫助你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和關係。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與生活周遭的人擦出最棒的火花,就讀這本書吧!」
──珍妮.艾利斯(Janine Allis),
活力果汁(Boost Juice)創辦人暨零售動物樂園(Retail Zoo)合夥人
「我很榮幸能在『改變之屋』(Change Room)計畫中與艾莉.沃克共事,並觀察她講解連結類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能幫助你更深入了解他人,以及他們如何學習、理解並對訊息做出反應。但更重要的是,它幫助你了解自己,變得更有意識,並在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安東尼.米尼奇洛(Anthony Minichiello),
澳洲國家橄欖球聯賽(NRL)大使、
雪梨公雞隊(Sydney Roosters)前隊長
「讀完這本書之後,世界突然變得更加清晰。真希望我在上大學、做第一份工作、約會、轉行或創業時,就擁有這本書。這是一本探討生活、愛情及工作的必讀書籍。」
──貝克.布朗(Bec BRown),
著有《你辦得到》(You’ve Got This),
公關公司「傳播部門」(The Comms Department)創辦人
「如果你曾經疑惑為何自己會與某人合得來或合不來,這本書會為你揭開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擁有更多契合的人際關係,這本書提供了實用方法來幫助你辦到。」
──阿曼莎.因伯博士(Dr. Amantha Imber),
著有《時間管理智慧》(Time Wise)
如何與人連結,是生命中最核心的問題:
當我們契合,就有歸屬感;
與某人衝突,產生孤單感。
澳洲最富盛名的人際連結科學家
獨創TACT連結類型,
首次引進個人連結的頻率與強度概念,
幫助我們建立更快樂合諧的人際關係。
艾莉.沃克博士根據群體動力學之研究,將人際關係科學化,
建立全新測驗模型TACT(The Ality Connection Type,艾莉迪連結類型),
有別於大部分的人格測驗只關注個人優勢,
這是一套能深入了解如何順利發展人際關係的實用框架。
※四大象限(光、水、綠、土)╳ 十七種連結類型:
介紹每一型的特徵、溝通與領導風格、優勢、挑戰和建議
※分析「立即契合╱衝突」、「直覺契合╱衝突」、「親密契合╱衝突」:
認識連結頻率與強度偏好,如何影響我們與誰合得來或合不來
※找到符合自己本質的方式來溝通:
有助建立令人愉悅的連結,獲得更深刻的歸屬感
理解自己為何會這樣交朋友、談戀愛,以及與誰相容,
接受每個人的本來樣貌,進一步擁有選擇權,
不在合不來的人身上耗費太多精力,
從今以後,讓更多的正面連結滋養你的豐盛人生。
【各界讚譽】
「身為一個學術領導者,我有機會思考許多不同的領導模式,但直到我完成了沃克博士的連結類型模型調查,才終於可以說:『是的,這就是我,我是一名水型(漣漪效應)領導者!』這個模型為我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敘述方式,來談論我如何與他人連結,以及我的優勢和劣勢,無論是在個人生活或專業領域,它都是一個出色的工具。」
──蓮安.皮格特(Leanne Piggott)教授
「人生與事業成功的最大問題和障礙,在於人們僅僅因為彼此的不同而難以連結。這正是本書的切入點,本書作者是備受推崇的艾莉.沃克博士。艾莉揭開了人際關係的奧祕,書中包含了豐富實用的建議與真實故事,幫助你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和關係。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與生活周遭的人擦出最棒的火花,就讀這本書吧!」
──珍妮.艾利斯(Janine Allis),
活力果汁(Boost Juice)創辦人暨零售動物樂園(Retail Zoo)合夥人
「我很榮幸能在『改變之屋』(Change Room)計畫中與艾莉.沃克共事,並觀察她講解連結類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能幫助你更深入了解他人,以及他們如何學習、理解並對訊息做出反應。但更重要的是,它幫助你了解自己,變得更有意識,並在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安東尼.米尼奇洛(Anthony Minichiello),
澳洲國家橄欖球聯賽(NRL)大使、
雪梨公雞隊(Sydney Roosters)前隊長
「讀完這本書之後,世界突然變得更加清晰。真希望我在上大學、做第一份工作、約會、轉行或創業時,就擁有這本書。這是一本探討生活、愛情及工作的必讀書籍。」
──貝克.布朗(Bec BRown),
著有《你辦得到》(You’ve Got This),
公關公司「傳播部門」(The Comms Department)創辦人
「如果你曾經疑惑為何自己會與某人合得來或合不來,這本書會為你揭開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擁有更多契合的人際關係,這本書提供了實用方法來幫助你辦到。」
──阿曼莎.因伯博士(Dr. Amantha Imber),
著有《時間管理智慧》(Time Wise)
作者簡介
艾莉.沃克博士(Dr. Ali Walker)
作為家中五名孩子之一,人生早年在熱鬧的餐桌上,就對群體動力學和人類行為產生興趣。曾是刑事律師,擁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群體動力學博士學位。艾莉是一名調停者,也是艾莉迪公司的創始人,該公司專門設計性格評估工具及身心健康平臺,以識別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方式和動機的驅策力。她為跨國公司、政府部門、非營利機構、大學、學校、醫院、懲教機構和少年司法機構等超過十萬人,帶領了領導力計畫與工作坊。著有《覺醒吧:如何停止過度思考並重獲活力》(Get Conscious: How to stop overthinking and come alive)。目前她與丈夫、兩個兒子和一隻黃金貴賓犬住在雪梨。她是個光型人:高頻率且高強度型。
譯者簡介
蔡孟璇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曾獲兩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在身心靈與心理勵志領域的研究上頗有心得。譯有《能量醫療》、《心靈能量》、《奧修心的十四堂課》、《金錢的靈魂》、《阿迪亞香提覺醒四書》、《告別娑婆3》、《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覺醒父母》、《轉念,佛心自在》、《在定靜中成為自己》、《論死亡與臨終》、《蘇格拉底教我的最後一堂課》、《人體的神與祕》等數十部作品。賜教信箱:windhorse7@gmail.com。
書籍目錄
Part One 什麼使我們感覺契合?
引言 尷尬的第一次約會
第一章 槍的故事:連結,彷彿生命全繫於此
第二章 四種歸屬感,三種孤獨法
第三章 連結創造新世界
Part Two 找出你的連結類型與連結環境
第四章 與你連結是什麼感覺?
第五章 頻率:你喜歡多常與人連結?
第六章 強度:你如何建立連結?
第七章 分析你的連結類型結果
Part Three 十七種連結類型
第八章 光型:火花型╱星星型╱陽光型
第九章 水型:甘露型╱漣漪效應型╱海洋型
第十章 綠型:墨鏡型╱觀察者型╱樹木型
第十一章 土型:聚會場所型╱基礎型╱岩石型
第十二章 邊界型:變形者型╱黎明型╱山岳型╱花園型╱珊瑚型
Part Four 你與誰合得來,與誰合不來?
第十三章 連結類型的相容性
第十四章 你與誰一見如故?與誰話不投機?
第十五章 直覺契合:我們如何選擇朋友
第十六章 直覺衝突:當某人惹惱我們時
第十七章 親密契合:我們如何墜入愛河
第十八章 親密衝突:觸發點與創傷
結論 合得來或合不來:這只是剛開始
致謝
註釋
推薦序/導讀/自序
引言(節錄)
何謂契合或衝突?
無論我們與一個人、一個團體或一個地方相契合或有所衝突,這都是最重要的人類經驗之一。它影響我們最終能否在學校、大學、工作、運動、社群、愛情和友誼裡成長茁壯。辨識出哪些人和哪些社交環境能讓我們感到契合,可以引導我們做出人生的決策,漸漸擁有歸屬感並遠離孤單。每當我們遇到一個剛認識的人,我們大腦的首要任務就是確立他們是朋友還是敵人,以及我們是否會在他們身上體驗到歸屬感。我們已經演化出解讀肢體語言的方式,用來判斷我們在另一個人面前是否身心上都是安全的。
請想像一下,所有人都有許多插頭(類似於電器插頭)不斷從我們的心、腦和肚腸等地方延伸出去,持續尋求與其他的人、地方和團體相連結。一旦我們插入一個連結源,就會立即體驗到情感能量的交換。
當這種能量交換是遲滯乏味的,我們會傾向於簡單地承認彼此不相容,並禮貌地避開彼此,不帶任何不快。我們接受彼此的差異,並繼續生活。
在負面的情感能量交換中,我們被這樣的互動所控制時,會覺得被冒犯、侮辱或激怒。
當我們體驗到正面的連結,就好像我們的插頭找到了匹配的對象,讓我們從另一個源頭接收到滋養的能量流;這個源頭可以是大自然、另一個人、一群人,或是音樂、靜心冥想或運動這樣的感官或沉思體驗。
有時連結可以是刺激的,但同時也是有毒的。我們需要體驗連結和歸屬感,因此總是寧願選擇沒營養的連結,好過完全無連結,就像我們對食物的選擇一樣。沒營養的連結例子,包括長時間無意識地滑手機、在關係中被虐待、抽菸或喝酒來麻痺痛苦,或與其他人聊八卦,以此來感覺與他們有所連結。
本書探討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經歷的各種類型契合與衝突的現象,以及它們發生的原因。
與某個人「契合」是什麼意思?
我知道你明白這種感覺,但是讓我們再確認一下:與一個人、一個團體或地方契合,是指我們在那個人的陪伴或該社交環境中能立即覺得舒適。契合表示一種積極的連結。這種情感能量令人感覺安全、熟悉,我們會感到自在。我們的大腦會產生催產素、血清素、多巴胺和內啡肽等神經傳導物質,促進愉悅、快樂等積極情緒的產生,同時減輕焦慮和憂鬱。當我們與某人或某地相契合,會想要盡量增加彼此在一起的時間。
我們對於彼此契合的描述有很多:我們一拍即合、我們一見如故、我們志趣相投、美好時光飛快過去、我們志同道合、我們合得來、我們互有好感、我們很有默契、我們相處得很好、我們很合拍、我們有許多共同點……等等。這些形容詞都指出,在我們與某人或某地的連結中,有著一些受歡迎和熟悉的東西;它們讓我們感覺像是在家一樣自在。
當我們互相契合,在該環境中找到了舒適和喜悅,就會在我們的內在引發一種讓我們很享受的反應。當我們體驗到歸屬感時,便是與某人或某地相契合。
與某個人「衝突」是什麼意思?
相反的,與某個人衝突(或不合),意味著我們和他在一起時感到孤單。這通常不是我們與某個人性格衝突時會聯想到的形容詞,但這就是確切發生的情況。孤單,純粹是歸屬感的缺席,是我們想要如何連結和實際如何連結之間的落差。當我們與某個人在一起時覺得不舒服或煩躁,那是因為他們的情感能量對我們來說感覺不安全、不熟悉和無法預測,我們發現與他們溝通帶來挑戰。這只是意味著我們與他們不「匹配」。我們希望盡量減少與這個人相處,或待在這個地方的時間。即使是自己一個人時,如果我們覺得不舒服或孤單,甚至也可以與自己衝突。如果我們在一個地方或團體裡感到不自在或不舒服,也可能與它衝突。當我們與另一個人相處或獨處時感到孤單,我們的大腦會抑制血清素和多巴胺等愉悅化學物質的活化。
我們有不少針對衝突的描述:我們像躲瘟疫一樣避開他們;我們受不了他們;我們彼此相剋、鬥個不停;我們沒有共識;我們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我們爭辯不休;我們各持己見。就像互相排斥的磁鐵,衝突的感覺是一種立即的負面反應。
為什麼我們會有契合或衝突的現象?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相容性可以發生在不同層次上:
1.立即契合:我們感到自在。
2.直覺契合:我們想成為朋友。
3.親密契合:演變為戀愛關係。
衝突也會發生在不同層次上,本書將探討:
1.立即衝突:與那個人連結,讓我們覺得辛苦、被迫和不自然。
2.直覺衝突:那個人代表了最差的品質,讓我們心煩意亂。
3.親密衝突:那個人觸發了我們的創傷。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一門藝術與科學,本書介紹的是我對每個人如何試圖建立親近感和歸屬感的原創模型及研究。我想幫助你了解,你曾經擁有過(或將來會有)的每一段關係。身為一名在大學裡工作過的學者,以及一名文化與領導方面的顧問,我在工作中不斷接觸到人際連結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方法。我和你一樣,在個人生活裡也不斷接觸到人際連結中那些原始、混亂與引發深刻情感的一面。我想給予你處理所有這些情況的工具與策略。
這不只是另一種人格概況分析
我聽到你在說:「當然,我知道這類模型,我做過DISC人格測驗,也知道我的『邁爾斯-布里格斯』(Myers-Briggs)類型是什麼!」首先,我相信任何能幫助我們培養自我覺察的工具或模型都有其價值。我們總是可以從人格概況分析中得到一些洞見,以此來改善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我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空間,我歡迎人們使用不同方法來分析人格概況(personality profile)。
我的模型與「邁爾斯-布里格斯」或DISC等評估工具不同,因為我們的目標並不相同。現有概況的目標是揭示個人的人格特質和傾向。此外,心理測驗的目的是評估個人的智力、人格特質和適應特定情境的能力,例如,確定一個人是否適合從事銷售、法律或銀行業。
「艾莉迪連結類型」(The Ality Connection Type)模型採用的是不同的方法,不將焦點放在人格特質,而是更關注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環境才能體驗歸屬感,避免孤獨。它指出我們的心理、情感和身體健康,需要怎樣的情感生活空間才能蓬勃發展。大部分的人格測驗告訴我們的,是我們的優勢與資質才能,而這個模型揭示的是能讓我們與他人建立最佳關係的社會環境。它以環境而非個人做為參考點。據我所知,這是第一個使用這種方法的模型,它讓我們能夠辨識出每個人最佳的「連結環境」。
將情感強度的概念引進「艾莉迪連結類型」模型中,也是獨創的,它為我們對歸屬感和溝通的理解,增添了強大的因素。將人際連結的頻率和強度測量結合起來之後,便能辨識出你在人我關係和團隊中的理想角色,以及領導者角色。一旦我們了解能夠表現出自我最佳面向的連結環境,就會有屬於我們的連結類型。我們便能對自己在關係和團隊中的行為方式有所了解。
文章試閱
第二章 四種歸屬感,三種孤獨法(節錄)
在1990年代初期,演化生物學家羅伯特.鄧巴(Robert Dunbar)宣稱人類最多只能與一百五十人維持穩定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鄧巴數字」。這個理論是基於鄧巴對各種一百至兩百人規模的社群所做的觀察,這些社群的來源很多樣,包括狩獵採集社會、十一世紀的英格蘭村莊、軍事單位、線上社群網路、公司、政府部門,甚至是聖誕卡名單。根據鄧巴的說法,我們有五位至愛、十位親密朋友,在一百五十個有意義的聯絡人當中有三十五到五十位朋友。這一百五十人是你在街上或餐館遇到時會停下來打招呼的人。此外,我們還有五百個社交上的泛泛之交,和一千五百個認識並知道名字的人。鄧巴數字不僅解釋了這些關係的數量,也解釋了我們能維持的關係類型。
在鄧巴所描述的每個層面上體驗到歸屬感,對我們十分重要。我們無法有一百五十個親密伴侶,也無法有一百五十個親密朋友。我們需要有不同的歸屬感體驗,才能擁有良好的身心健康,如以下例子所示。
●哈娜的歸屬感故事
哈娜在2021年從新南威爾斯州的一區搬到雪梨,她一直夢想著能在雪梨讀大學。哈娜暫時租了一間校園附近的單身公寓;她的父母表示,在第二個學期之前,他們會幫她付房租,屆時她便有足夠的信心和一些同學一起搬出去住。然而,第一個學期結束時,哈娜並沒有結交朋友並搬出去住,雪梨反而陷入了封鎖狀態,而且長達三個月。
哈娜感到非常孤獨。校園關閉了,她獨自在單身公寓裡學習,成績開始受到影響。一個漫長的一天結束後,她打電話給母親,說她的成績快要不及格了,她想要放棄學業。
哈娜的母親為她感到擔憂不已。她提醒哈娜,她一直都渴望在雪梨讀書。母親敦促她留到年底。哈娜同意留到年底,並以看電視劇、刷社群媒體、喝酒來麻痺自己的孤獨感。
封鎖結束後,哈娜的母親建議她加入校園健身房。哈娜雖然覺得沒有什麼動力,還是勉強參加了一次運動課程。第一次上課時,她感覺精力提升了。第二次上課時,她第一次有了正面和充滿希望的感覺。在第三堂課上,她認出了一個第一學期在某堂課和她同班的女孩,她叫薇奧萊特。運動課程結束後,哈娜懷著緊張的心情,決定問薇奧萊特是否想要一起去喝杯咖啡。薇奧萊特熱情地答應了,於是她們有了一次盡興又有趣的對話。原來,哈娜和薇奧萊特正在攻讀同一個學位。經過了幾次的運動課程與咖啡聊天後,薇奧萊特邀請哈娜加入了她與一些校友組成的學習小組。哈娜感覺好多了,那是好幾個月以來都沒有過的感覺。
如今,將近一年後,哈娜的大學生活多采多姿。她與攻讀同樣學位的幾位同學建立了堅固的友誼,並與薇奧萊特和另一個朋友搬到了海灘附近的一間公寓。哈娜甚至在朋友們帶她去看現場樂團表演後,重新開始彈吉他了。哈娜在社會團體裡的歸屬感,改變了她生活中的所有結果,也轉化了她的心理和身體健康。
如哈娜的故事所示,我們以四種關鍵方式體驗歸屬感:
1.對自我和大自然的自然歸屬:當我們在自己的陪伴中感受到一份單獨與自在時,當我們在自己的環境中感受到「所在感」(sense of place),以及當我們與大自然和動物交流時,會體驗到這種歸屬感要素。
2.透過親密和密切關係,與他人一同產生歸屬感:我們與親密伴侶、個別家庭成員和密友,一起體驗這種歸屬感要素。
3.歸屬於社會團體:我們在親密的社交連結中體驗到這種歸屬感,例如,我們固定社交的朋友群,以及運動或工作團隊。
4.歸屬於世界:當我們在社群中進行日常接觸時,體驗到的是這種歸屬感。我們可能會與社交時認識的人、家庭朋友、地方企業或線上社群互動。
●創造你的歸屬圈
我們對四種歸屬要素的體驗,給了我們一個歸屬圈。
你可以根據你在這個圓圈裡每個區塊的滿足程度來填寫,例如,如果你很愛你的朋友,並常常和他們見面,那麼你就會將「朋友」這一區塊完全填滿,但如果你希望你的友誼更豐富,或是希望更常見到你的朋友,那麼或許你可以將該這區塊填滿50%或60%。來到「伴侶」這一區塊時,如果你對自己的親密伴侶感到滿意,或是沒有伴侶卻很快樂,那麼你可以將該區塊完全填滿。如果你在一段感情關係中覺得不快樂,或是正在尋找愛情,那麼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將該區塊部分填滿。完成這項活動,可以顯示出我們需要關注哪些方面,以便改善對歸屬感的體驗。在理想的情況下,圓餅的所有區塊都會被填滿,但我們的歸屬感會根據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情而起伏不定,這是正常現象。
歸屬圈也顯示,我們對親密伴侶的需要僅占據歸屬需求的八分之一。我們通常(無意識且不切實際地!)期望戀人來填滿整個歸屬圈,而不是將我們的歸屬來源多樣化。當我們擁有多樣的歸屬來源時,便不會將壓力放在一、兩個人身上,期待他們讓我們感覺獲得滋養。
●三種孤獨法
如同我已經定義出四種不同類型的歸屬(自然、親密、社會和集體),研究人員也定義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孤獨:親密孤獨、關係孤獨和集體孤獨。親密孤獨是對親密伴侶感到渴望。這解釋了為什麼有人擁有一個支持他的家庭、一個美好的朋友網絡和一份很棒的工作,但仍然感到「孤獨」。他們並不是大體上覺得孤獨,而是因為與親密伴侶有特定類型的連結而感到孤獨。了解不同類型的孤獨十分重要,因為這能幫助我們理解(並避免對)我們的感受妄下評斷。
第二種孤獨是關係孤獨,或渴望高品質的友誼。這些是支持我們整個人生的友誼。哈佛醫學院的「護士健康研究」顯示了友誼的重要性,尤其在我們老年時期。研究顯示,堅固的友誼在女性的一生都能發揮保護效果。該研究發現,「年長女性高功能的強大預測因素,是擁有親密的朋友和親戚,以及有一個知心朋友。」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缺乏親密朋友或知心朋友所帶來的影響,相當於大量吸菸或肥胖對健康的影響。若我們以這些角度來看待,不禁讓我認為,培養友誼這件事應該由醫師開處方!
第三種孤獨是集體孤獨:我們感受到建立更廣泛社交網絡的動力。這與我們在社會團體中感受到的歸屬感互有關聯, 等同於社會和集體歸屬的體驗。我在生第一個孩子時,體驗到了親密人際連結的超載(與我們的寶寶、我丈夫和我母親)。表面上,我擁有了所需的一切情感支持。然而,在那個時候我也感受到一種奇怪的孤獨感,現在我能夠理解,那是一種關係和集體孤獨的混合。我想念之前與朋友的聯繫方式,也想念與世上人群共享那份集體歸屬感,因為當時我花更多的時間待在家裡。
這就是為什麼改變和過渡期會讓人感到孤獨的原因(也是為何我們傾向於避免改變的原因),因為我們的連結就這樣被打斷了。不同類型的歸屬,以及不同類型的孤獨,也解釋了為何我們與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連結模式。我最常聽見的問題,是人們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的過渡階段掙扎,亦即當我們從社會和集體歸屬,轉向親密的一對一歸屬時。我們若能從不同歸屬形式的角度來理解,就能明白這種調整的意義。這需要我們的不同部分,就像我們在開車時換檔一樣。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你會看到歸屬感與人際連結的層面,比我們意識到的還要更多。
第四章 與你連結是什麼感覺?(節錄)
與你見面、交談和相愛是什麼感覺?與你一起工作又是什麼感覺?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從而了解他人如何看待我們),就是所謂的「外在自我覺察」。要達到準確的外在自我覺察很難,因為幾乎不可能清楚知道他人對我們有何真實感受。我們的至親好友是否能給我們切合實際的觀點?即便他們可以,是否也只是基於他們當天的心情?社群媒體上的點讚和追蹤,能提供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的洞見嗎?或者僅是反映了我們所投射的形象?假如有人不喜歡我們,他們會讓我們知道嗎?
為了協助處理所有人可能產生的複雜狀況,「艾莉迪連結類型」模型解釋了我們在關係和團隊中,與人連結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攜帶的情感能量。你的連結類型會確認你需要什麼樣的連結環境,才能體驗到歸屬感並避免孤獨。我們的連結環境與以下因素有關:
.我們想要與他人的身體距離有多近,例如他們是在同一個房間裡,還是同一棟建築裡。
.我們每天希望進行的對話次數。
.我們喜歡在這些對話中討論的話題,是天氣這類不涉及個人的話題,還是人生目標這類的深度個人話題。
.我們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向一個人敞開心扉或信任一個人。
.當我們感到脆弱時的反應如何。
.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我們在小組中是否會主動發起討論。
.我們在小組環境中,什麼時候覺得受到最大支持。
.我們在溝通時,使用什麼類型的手勢會覺得自在,以及我們在溝通時有多麼生動活潑。
了解我們需要從環境獲得什麼,能讓我們做出人生決定,並規畫有利於發揮我們最佳特質的活動。一旦我們了解自己最佳的連結環境,就找到了自己的連結類型。
「艾莉迪連結類型」模型提供的洞見,指出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情境來與他人連結,以及我們在建立歸屬感和關係方面的偏好。這個模型揭示了我們的溝通和領導方式,提供一種共通的語言來解釋我們的偏好。確定我們偏好的連結環境,能協助我們在與他人的情感能量比較之後,對自己的情感能量做出結論,並理解人們何以對我們做出某種反應。它使我們能夠解讀並領導團隊(如果我們有這個願望),因此在這方面,這個模型是一個同理心工具。我的願景是讓人們使用這個模型,來理解工作團隊、運動團隊、教室、家庭和人我關係。
本書的模型圖表之中,有一個屬於你的連結類型。與他人一起討論連結類型,以及這對他們的關係和職業生涯代表什麼意義,一直是我在這世界上最喜歡做的事之一。你可以看到這個模型包含了四個象限,還有兩條軸線,能以兩種方式來測量我們的社交環境:
1.垂直軸上的人際連結頻率:你需要和想要多少人際連結,亦即能為你帶來舒適和滿足感的連結分量。
2.水平軸上的人際連結強度:你需要和想要的連結和契合類型,亦即能為你帶來喜悅並讓你感到生氣蓬勃的連結。
接著,這些測量結果會綜合起來,以確定個人在不同社交情境中的理想角色,例如在關係和團隊中,以及做為領導者的角色。
我要你想像,你擁有的每一個連結,就像是你站在桌上足球機前,將兩手放在兩根操縱桿上。你所移動的兩根操縱桿是:
.頻率:你談話的頻率、速度,以及你為了茁壯成長所需要的連結量。
.強度:你偏好的話題、手勢的性質、向他人敞開心扉所需的時間、你自我表露的性質、你吸收他人情感時的傾向,以及你處理所有這些情感訊息的方式。
我們的頻率代表我們對連結的渴望,當這種飢渴得到滿足,我們便覺得舒服。我們的強度則代表理想狀態下,為我們帶來快樂和輕鬆心情的連結類型與溫度。這兩根操縱桿刻畫出我們要在世界上體驗歸屬感所需的社交環境。
在「艾莉迪連結類型」模型中,總共有十七種連結類型,每一種類型都與一些其他特定類型兼容。在這個模型中,你會在四個象限中看見四種主要類型(光、水、綠、土),以及五個「邊界類型」(Boundary Type):黎明、珊瑚、花園和山岳,模型中央是變形者。你可以免費進行這項評估來找出你的連結類型(請掃描第23頁的QR碼即可造訪網頁)。
模型右側的類型,都被視為連結方式上具有高強度的類型,這表示他們尋求動態與外向表達的環境,因此,我以自然界中同樣具有動態和外向表達的部分來為它們命名,例如火花、陽光和海洋等。這些類型是有起有落的,具有明顯的循環,就像曙光乍現和星星在夜晚出現一樣。火花就像蠟燭一樣,會閃耀並綻放美麗,然後漸漸消失,直到被一個令其滿足的連結「重新點燃」為止。
相反地,模型左側的類型是低強度的。這表示他們尋求更穩定、可預測和內向處理的環境。舉例來說,花園、樹木和土類型都是充滿生命力的,但它們在地表下茁壯成長。對肉眼而言,它們的連結是隱藏的,但是可預測的。
接下來的章節將探討頻率和強度這兩個核心概念,以幫助你了解自己連結類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