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親密衝突不是是非題:帶我們穿越雷區,清晰易懂而真實有用的101守則

原文書名:An End to Arguing: 101 Valuable Lessons for All Relationships


9789864932139親密衝突不是是非題:帶我們穿越雷區,清晰易懂而真實有用的101守則
  • 產品代碼:

    9789864932139
  • 系列名稱:

    On Mind
  • 系列編號:

    NM0010
  • 定價:

    700元
  • 作者:

    琳達?布魯(Linda Bloom)、查理?布魯(Charlie Bloom)
  • 譯者:

    吳盈慧
  • 頁數:

    432頁
  • 開數:

    14.8x21x2.66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618
  • 出版日:

    20250618
  • 出版社:

    啟動文化-大雁
  • CIP:

    544.31
  • 市場分類:

    兩性關係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親密衝突是選擇題】
完美伴侶不存在,吵贏的代價是雙輸,
差異不可避免,終結衝突卻可以選擇!
50年婚姻經驗 × 40年諮商工作的真實案例,
歸納出101條守則,帶我們看清爭吵的本質,
幫助我們從忍讓彼此,轉變成欣賞雙方。

「婚姻是終極危險的運動⋯⋯
比起在山洞裡打坐一年,維持關係一週後,能學到的東西更多。」

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與他人建立關係,正是一段發現原來雙方有不同想法、喜好和觀點的旅程,這是加深關係的成長契機,也可能演變成各種爭論的開端,選擇權就在我們手上。
面對爭論,人們會不自覺地出現防衛性或攻擊性來保護自己,以至於有各種不利溝通的行為,如沉默冷戰、指責羞辱等,甚至會迫使對方承認我們的不滿都是他的錯,期望改變或控制對方。這隱含著不接受他原有的樣子,也不面對自身的陰影,使得一段關係逐漸失去活力。

關係中的各種爭執,往往因差異引起,
「沒有能力解決衝突」是伴侶無法走下去的主因之一。

要化解衝突,首先必須不再執著於證明自己是對的。如何避免衝突進一步演變成激烈的爭吵,本書作者提供101條具實戰經驗的長期伴侶,紛紛按讚的精彩守則:

•勝利是沒用的:不管犧牲一方或自我犧牲,雙方都是輸家,學習將爭奪掌控權轉變成像是團隊的互助合作。
•傾聽,練習不帶情緒回應:不斷批評對方是種長期性折磨,藉由實踐練習打破「攻擊╱防衛╱反擊」的有害循環。
•成熟大人有時也要暫時隔離:伴侶遇到敏感話題,如金錢、父母、教養等,就容易惡化成吵架,怎樣拉開距離才有效?
•放過芝麻小事,看重大格局:把小事看得太嚴重,只會引發恐懼;嘗試轉移注意力,看重大格局,選擇做些讓兩人相處融洽的事情。
•你的每一句指控都是在講自己:批判另一半往往反映我們沒有全然接受自己,投射心理在衝突中如何發揮作用?
•當痛處被觸發時,把注意力放在傷口:關注自己實際的感受,而不是瘋狂指責對方,才是真正的療傷。
•情緒就像髒碗盤,不會自動消失:把情緒悶在心裡,不僅會影響兩人的關係,也會衝擊自己的內在,最好的選項是「清理情緒」。
……
看清爭吵的本質,創造積極的互動模式,更多守則請盡快翻閱本書。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曾心怡╱臨床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關係療癒作家
劉中薇╱作家、編劇、講師
High媽心理師╱EFT情緒取向伴侶治療國際認證心理師

【各界好評】
這是非常實用的一本好書,查理與琳達歸納整理出一系列工具,可運用於不同的情境。每對伴侶都應該把這本書放在床邊,慢慢咀嚼書中的內容,直到完全內化為止。
──哈維爾.韓瑞斯(Harville Hendrix)博士與海倫.雷克莉.亨特(Helen LaKelly Hunt)博士,合著有《相愛一生》(Getting the Love You Want)

每對伴侶都會遭遇掙扎與爭論的時候,而經營成功的伴侶知道該怎樣好好爭論,以及修復衝突。琳達與查理果真是這世界上最棒的嚮導,帶領大家穿越愛與承諾的地雷區。這本書可以引導讀者,同時邁入更濃厚的愛意與更豐富的生活。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合著有《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The Book of Joy)

琳達與查理看透了人際關係裡的各種互動,這一點閃耀呈現在書中的每一頁。本書充滿理性與智慧,帶領讀者面對與處理愛的關係裡,必然會浮現的衝突議題。作者布魯夫妻深信,每個人皆可使用優雅、有效的方式來化解衝突,還提出了令人信服的顛覆觀點,即人際關係中避不掉的衝突是一道選擇而非必然。本書探討的內容,詳盡徹底又真誠,相信讀者必能從中獲益。
──格雷格.勒沃伊(Gregg Levoy),著有《使命》(Callings)、《生命徵象》(Vital Signs)

本書的標題也可以是「你想要瞭解的關於衝突的一切」,書中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對衝突議題感興趣的人所需知道的最佳實踐與想法。書中的智慧妙語不只可以提供給伴侶,也可以獻給父母、老師、朋友、商業夥伴,以及團隊與組織。
──蘇珊.坎貝爾博士(Susan Campbell),著有《伴侶的旅程》(The Couples Journey)等

四十年來,我們合作過的伴侶個案中,「沒有能力解決衝突」正是伴侶無法繼續走下去的其中一項主因。若你願意捲起袖子,著手開始做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那麼請仔細閱讀這本書。本書可以挽救你的婚姻!此外,想要以健康的方式處理衝突議題的人,更應該閱讀本書。
──貝瑞.維塞爾(Barry Vissell)醫學博士與喬伊斯.維塞爾(Joyce Vissell)註冊護士、理科碩士,合著有《共享一顆心》(The Shared Heart)

想要管理、解決及避免衝突的話,讀者需要的終極手冊就是這本書了。對於曾在親密關係中,因差異性未能獲得解決而感到痛苦無助的人,琳達與查理的這本書提供了極佳的指引,可說是在絕望中帶來希望,協助迷失的我們重新找回深刻的愛。
──莎潔.拉文(Sage Lavine),著有《女性搖滾商場》(Women Rocking Business)

這是一本精彩的絕妙好書,作者是兩位經驗豐富的專業伴侶諮商師。書中內容都是兩人的親身實例,以及大量實用的見識與觀點,十分精彩。無論有沒有結婚,凡想要學習經營關係,或是改善既有人際關係的讀者,這本書肯定是必讀之作。
──約翰.傑卡布(John W. Jacobs)醫學博士,著有《愛就是一切》(All You Need Is Love)


作者簡介


琳達・布魯(Linda Bloom)、查理・布魯(Charlie Bloom)
琳達為臨床社工(LCSW),而查理擁有社工碩士學位(MSW),現今他們是心理治療師和婚姻諮商師。自1986年起,兩人參加全美與國際的研討會和工作坊,發表有關溝通與人際關係的議題。合作撰寫的書籍包含暢銷著作《101件我希望結婚時就知道的事》(101 Things I Wish I Knew When I Got Married: Simple Lessons to Make Love Last,暫譯),另有多本作品被翻譯成其他語言。
曾任教於依沙蘭研究院(Esalen Institute)、克里帕魯瑜伽與健康中心(Kripalu Center for Yoga and Health)、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柏克萊大學進修推廣部(Berkeley Extension)、甘迺迪大學(JFK University)、加州整合研究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等單位。同時,他們提供個人和伴侶的教育與諮商服務,也在線上期刊發表文章,如《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從2011年至今,已累積超過一千萬的點擊數。
查理和琳達於1972年結婚,兩個孩子已成年,另有三名孫子。現居於加州聖克魯茲(Santa Cruz),也在當地執業。經營網站:www.bloomwork.com




譯者簡介


吳盈慧 Ingrid Wu
自由口筆譯工作者,現就讀臺師大翻譯所博士班,畢業於臺師大翻譯所碩士班、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系。曾於科技業任職行銷工作十多年,熱愛語言、翻譯、瑜伽、跑步,譯作有《英國皇家植物園藥用草本圖鑑》、《烏托邦》、《團隊好習慣》、《中國戰狼外交》等十餘本。賜教信箱:yingwu66@gmail.com

書籍目錄


前言

1. 差異無可避免,爭論衝突卻可以
2. 熟練未必生巧,但肯定有幫助
3. 關係破裂可能躲不掉,別否認
4. 把渴望轉化為意圖
5. 發洩還是不發洩?有第三選項
6. 傾聽,練習不帶情緒回應
7. 成熟大人有時也要暫時隔離
8. 擺脫受害者身分幻覺
9. 你會閃避衝突嗎?
10. 勝利是沒用的
11. 阻擋想要打斷對方的衝動
12. 談論「我」的感受,不譴責「你」的說法
13. 控制是錯覺引發的信念,會放大不安全感
14. 好好「準備」對話
15. 要改變行為,才能盼望不同的結果
16. 世界上最短的一句話:「不。」你用對了嗎?
17. 每個故事都有兩面,雙方都要承擔責任
18. 內向或外向,都得滿足彼此的需要
19. 對立或互補的兩個人會互相吸引
20. 找出負面情緒,收回投射行為
21. 放過芝麻小事,看重大格局
22. 你是完整的嗎?或只是「眼不見為淨」?
23. 不需要徹底解決才算好結果
24. 把「問題」重新定義為「挑戰」
25. 熟悉感不一定真實,不自在未必就不可信
26. 親密關係是一種「終極危險的運動」
27. 當對話變得敵對,繼續對話就沒意義了
28. 吵贏的代價是雙輸
29. 面對真相是擺脫痛苦最直接的途徑
30. 當對話轉為追求理解對方,爭論就走向和解
31. 引爆衝突的,是差異性以外的事情
32. 暫時不尋求正確答案,也是在做一些事
33. 堅持某種論斷,就無法更新失準的判斷
34. 在雙方開口說話前,對話就已經開始
35. 談話時圍繞著自己的期望,而非責怪對方
36. 你能給伴侶的最佳禮物,就是快樂
37. 把關係的品質列為優先,享受冒險與安全
38. 明智的自利行為對大家都好
39. 展現脆弱面,才能獲得長久的和解
40. 你的每一句指控都是在講自己
41. 陰影被觸動時,正是釋放自己的時機
42. 從生命裡的危機,看見你的陰影底下有誰?
43. 美好的伴侶關係,不是找尋而是持續挖掘
44. 把責任和責備連結,只會展開惡性循環
45. 不願以真實性待人,就不可能感到被愛
46. 人際關係問題源自個人內心的衝突
47. 強化連結的簡單舉動:每天問候安好
48. 放下贏家與輸家的想法,才會有滿意的結果
49. 採取暴力或容忍暴力,都會造成關係破裂
50. 自傲的人會導致談話中斷
51. 以「我們」為中心,才能緩和衝突
52. 看似痛苦的轉變,可能是好事一樁
53. 習慣隱藏而不分享,會傷害真誠性
54. 溝通,有時是選擇不說什麼
55. 找出互相衝突的承諾,解決需要關注的議題
56. 設定有效的界線,對方才能調整期望
57. 批判、迎合或威脅,如何戒掉操縱手段?
58. 正念不是逃避責任,而是讓我們看得更清楚
59. 童年時的角色,可能破壞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60. 逃避談論艱難的話題,將會導致蔑視
61. 情緒被觸發時,你可以選擇停下來反思
62. 差異性是不可或缺的面向,而非威脅
63.「你的防衛心真強!」會讓對方築起心牆
64. 「回饋」是描述個人反應,而非提供意見
65. 容許自己經歷厭惡與渴望,才能擁有無懼
66. 開口說話前,請牢記「首先是不傷害人」
67. 別為了尋求認可,才對他人好
68. 親密關係除了相互依賴,還要自我倚賴
69. 我們無法阻擋情緒浪濤,但可以學會衝浪
70. 不閃躲衝突,才能展開真正的互動
71. 當痛處被觸發時,把注意力放在傷口
72. 處理好藏在埋怨背後的需求,抱怨就會消失
73. 缺乏情感誠實的關係,一點都不值得維繫
74. 成功的道歉才能真正修復關係
75. 原諒不是義務,而是給自己和他人的禮物
76. 害怕失去,讓人搬出「分開」的威脅大槍
77. 負責任地自我照顧,避免過度付出
78. 你是在談論財務議題,還是為錢吵架?
79. 腦海中浮現的預設立場不一定是對的
80. 如果我需要建議,就會開口問你
81. 對自己的痛苦負責,打破積怨的循環
82. 不再要求對方配合,才可能找到中間點
83. 有健康的依附,才有順利發展的伴侶關係
84. 想要打造安全感,難免會受傷
85. 拯救自己,對抗關係中的霸凌行為
86. 伴侶之間也要共享權力
87. 坦誠說出內心感受,避免感情消失於無形
88. 在事態惡化之前,就要表達不滿
89. 主動表達感激,是最甜蜜的禮物
90. 拒絕應對抱怨,只會助長對方的憂慮
91. 「證明自己是對的」,每次都是輸!
92. 把「勝利」定義為雙方都要點頭滿意
93. 別等到關係惡化才來找婚姻諮商
94. 建設性批評通常沒有建設性
95. 自以為幽默的譏笑,有時並不好笑
96. 展現創意的解決方案,就有機會不開戰
97. 我們都會犯錯,盡早坦誠,盡早修復
98. 情緒就像髒碗盤,不會自動消失
99. 以「我們之間遇到了問題」來展開對話
100. 擁有快樂的童年永遠不嫌晚
101. 為愛付出努力,才有美好的收穫
譯者跋:欣賞彼此的不同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節錄)

親密關係涉及兩種看似矛盾的力量:

一、共同點
二、不同的觀點

第一道力量,與共有的價值觀、想法、取向有關,可以促進安全感與連結關係,第二道力量是關於擴充個人對可能性的感知力,可以增進自身的成長與發展。當我們同時察覺到有機會獲取安全感與成長,就會被對方吸引,而當這些需求被填滿,而且雙方都感到滿意,兩人關係的品質就會是相互感到滿足的狀態。倘若雙方沒有獲得滿足,等式不復存在,此時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一旦出現不平衡,兩人關係就會有變得不穩定的風險,這時往往最有可能會發生爭論。
我們使用「爭論」(argument)一詞,乃是指稱某一種特定的交流方式,也就是兩人意見不同,且其中一方的主要意圖是脅迫對方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做事、說話、感覺、思考,以便滿足自身當下想要的需求。當雙方都是以這個意圖為出發點,就會形成一道不斷自行強化的循環,兩人會越來越對立,還會感到痛苦、受到威脅。若置之不理的話,在惡性循環之下將會導致雙方越來越痛苦,直到敵意停止為止,但它通常只是短暫性消失,期間還伴隨著不快的感受。這個過程所引發的受傷、害怕、憤怒、痛苦感受,並不會自行消散,而是會潛藏在身心靈裡,直到有一天類似的狀況發生時,便會被喚醒,隨即就會再次上演同樣的循環。
因此,當談到爭論時,這就是我們所指的狀況。儘管一段人際關係裡,勢必會出現不同的想法、喜好、意圖、願望、觀點,但面對差異之處,倒是可以運用那些不會讓兩人關係滑落的方式來回應。
在有所承諾的伴侶關係中,有高潮,也有低潮。過來人都知道,只要堅持夠久,那麼必然有機會體驗到這兩個極端。天地為證,我們倆五十多年來的相處時光裡,有快樂,更有悲傷,也走了該走的道路。我們的個性很不一樣,但這些年來我們學到的許多事情裡,其中一樣就是吸引力的產生是源自於差異性,而不是相似點。
依據我們的觀察,大多數的伴侶身上也都有這樣的現象。因此,親密關係有時看起來最好的狀況就是「充滿挑戰」,而最糟的時候就成了「天方夜譚」。……
已故心靈導師史蒂芬.雷凡(Stephen Levine)是《擁抱摯愛》(Embracing the Beloved)的共同作者,他把婚姻形容為「終極危險的運動」,並指出:「比起在山洞裡打坐一整年,維持一段關係一週後,學到的東西還比較多。」我們曾經冥想、靜坐,也結了婚,所以非常同意這一句話。對婚姻來說,展開自我認識,既是一個方法,也是一份禮物,卻是件簡單卻未必容易的事。
雖然我們自己在婚姻裡茁壯成長,但也承認結婚並不適合每個人。有些人並不想要有一段有所承諾的長期伴侶關係,而且十分滿意一個人的生活,我們對此非常尊重也很支持。然而,有些人選擇不結婚,原因是害怕自己還沒有從過往人際關係所造成的傷害中恢復,其中有些創傷還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他們自認為受到的打擊太大,無法與另一個人建立健康的關係,但我們對此持強烈反對意見。
另外,人們會選擇走上有所承諾的伴侶關係,各有各的理由,但許多人都是無意識卻仍然強制地這麼做。本書涵蓋了大多數伴侶會遭遇的部分困難與挑戰,但目的不是為了呈現對親密關係的樂天派想法,也不是要提供理想化的見解,而是希望呈現真實的觀點,希望可以鼓勵讀者鍛鍊一下「致力投入」的肌群。
大多數的伴侶在一開始並沒有具備美好親密關係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力量與成熟特質,比較多的情況都是邊做邊學。許多人認為,個人的過往、教育程度等,都會影響有所承諾的伴侶關係,但這些條件未必能準確預測一段關係的成功與否。唯有待在有所承諾的環境裡,才能鍛鍊出讓親密關係茁壯發展的必要特質。
我們認為,以下是需要具備的重要特質:

. 慷慨
. 謙卑
. 責任心
. 正直
. 幽默感
. 脆弱面
. 誠實
. 同理心
. 勇氣
. 自我信任
. 冒險精神
. 耐心

接下來,讀者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去爭取隱藏在有所承諾的伴侶關係裡的、那份美好的寶藏了。倘若你下定決心要爭取,那麼在這個過程有一項必要的技能,那就是有效處理關係裡的各種差異性,我們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幫助讀者做到這一點,但後續的發展就看讀者打算怎麼做了。

文章試閱


差異無可避免,爭論衝突卻可以(節錄)

談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個別的差異是無可避免的,但衝突卻是可以選擇的。真正的問題在於,在一段人際關係中遇到信念、喜好,甚至是價值觀不同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避免發生衝突。
差異性,不只是必定會存在,更是點燃吸引力的「化學作用」之必要條件。我們不會被跟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因為這類人無法在學習、療癒和個人成長方面,提供什麼協助。而且,比起沒有相同個性特質的人,那些跟我們相似的人不是那麼有趣。縱然大家都想要熟悉度與可預測性,但是好事太多也可能會產生無聊與停滯,甚至是埋怨。為了讓一段關係發展出最大的潛力,勢必要同時挑戰差異性和擁抱舒適度,既有挑釁又是支柱,既活躍多變卻又讓人安心。
在這些經歷裡,差異性成了催化劑,但當雙方企圖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可能就會轉變成爭論。若不處理爭論,一次不算嚴重的意見分歧可能就會損害關係,而其造成的傷害不會自動消失,而是會往內心深處去,默默開始滋長不信任感。然而,藉由操縱手段來脅迫他人點頭接受,也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大;在此處列舉幾種操縱手段,包括恐嚇、威脅(直接或間接)、命令、吼叫、冷戰、責備、打斷談話、情緒勒索、過度理性、羞辱等。
幾乎每種脅迫手段裡皆藏有恐懼,而恐懼通常是在表明,若另一半的意願勝出,那麼就得擔心這次互動的結果,將會讓本人失去愛、權力、尊重或是掌控力道。此外,恐懼也可能是關於預期會失去保護,進而容易遭遇懲罰、拒絕和傷害。
面對這種威脅時,可能會勾出更多各式各樣的恐懼,喚起失去或創傷的過往記憶。因為在這些早期的經歷裡,我們都學會了保護機制,為的就是希望可以預防在未來遭逢苦痛。爭論所付出的力氣,代表了雙方為了保護自己,想要避免被控制和被利用的可能性,而且通常是這樣想的:「只要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就能縮小或是移除被傷害的可能性,也更有可能讓你同意我的想法。」
俗話說得好:「要有兩個人才能跳探戈。」你可曾見過一個人跳探戈的?可能沒有,也不太可能就是了。同樣地,你也不太可能看到只有一個人的吵架。避免爭論的簡單解決辦法是:「不要反駁。」這個解決辦法的問題在於,當親近的人試圖把我們的觀點轉變成我們不認同的看法時,我們大多都會反駁。
只是閉上嘴巴,通常不會被看成是在強力聲明自己的想法,這也帶出一道疑問:「為何聲明、宣告你與我的看法不同,如此重要?」
假若我們沒有明確表示自己不認同對方,那麼我們可能得擔心對方把我們的沉默不語視為同意,而且要是對方繼續這麼認為的話,很可能會造成不堪的後果。然而,與他人爭論想法的話,也代表著彼此的相互理解可能消失了。唯有當談話的意圖從防衛性攻守轉變為敞開溝通,才有可能避免爭論。
多數人已經習慣如此滑坡而下,很難想像可以在沒有爭論的情況下,擁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要是你抱持這種想法,等於是給自己一個會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那麼爭論就更避免不了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會有動力去培養「有意識的對話」(conscious dialogue)所需的技能。然而,我們的親身經歷已經證實了,「不爭論且擁有不同的想法」是有可能的。
敞開地溝通,意味著願意展現脆弱面,而這等於是在要求解除防衛性攻防所提供的情緒保護。放下防衛行為,總是會讓人感到很危險。然而,這股脆弱正是打破彼此相互防衛所造成的僵局之關鍵,這就是矛盾的地方了。
脆弱感鮮少讓人感到自在,卻是一種可以藉由後天養成且愛上的體驗。倘若人們願意展現脆弱面,那麼在大多數情況之下都可以避開衝突。

傾聽,練習不帶情緒回應(節錄)
胡安和梅賽德絲不明白為何兩人的關係如此令人痛苦難受,便前來進行婚姻諮商。在聽完兩人各自的陳述之後,問題很快就浮現了。他們談到對方時,一定會帶著嚴厲的批判與指責,由於兩人成長的家庭都很習慣採用這種溝通方式,他們不知道除了防衛與反擊之外,還有其他回應傷害性言語的可行方式。此外,兩人也都不知道,這種溝通方式對於信任感與相互尊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所以每一次的對話很快就會變質成不斷瘋狂地責怪對方,最終彼此都感到受傷且不滿。
這樣的溝通方式是有害的循環,勢必會造成長期性折磨。若不改變的話,最後常常就是落得離婚收場。兩人的伴侶關係不斷被損耗,侵蝕彼此曾有過的親善,也危及兩人幸福健康的關係。他們各自承受的壓力,既傷神也傷身。要是把不斷採取這類溝通方式的人,比擬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一點也不為過。然而,除非他們不再著重於對方做了什麼害自己產生防衛心,而是擔起責任地打破自身習慣的回應方式,否則兩人在這個循環中將同時是加害者與受害者。
每當我們感覺被攻擊或是被不公平的責怪時,就會有強烈的衝動想要做出反應,甚至強烈到令人無法抗拒。我們想要保護自己,為了轉移被攻擊的痛苦,包括已經感受到以及預期會產生的痛苦,我們通常都會反擊或是指控對方。受到傷害時,比起反擊,我們需要更多的勇氣才能做到不帶防衛心地回應。不過,要記得,沒有反擊不代表讓步,也不是自己承認有錯,只是沒有打算要說服另一半接受自己是對的,也沒有因為對方害自己受傷、生氣或是受到威脅,而想要懲罰對方。
最終,還是需要兩個人才能修復破裂的關係,回到完整的狀態,不過,僅需要一個人就可以打破「攻擊╱防衛╱反擊」的有害循環。在面臨敵意時,只要有一方具體展現出真摯的坦誠與脆弱面,通常都可以讓攻擊的衝動冷靜下來,但這未必是立即會出現的情況,這也是為何我們感受到威脅時,對於捨棄保護自己的防衛策略會感到很冒險。
凡是帶有明確意圖的人,都有機會朝往這個方向前進。不帶情緒回應的傾聽力(nonreactive listening)需要高度的自我克制,但藉由實踐練習(情感關係通常都提供了很多機會),很快就能練就這項技能。即便憤怒言論脫口而出了,不帶情緒回應的傾聽力也能防止現況跌入深淵。
舉例來說,想像另一半嚴厲批評你教養孩子的方式,與其防衛性地堅持自己不是個壞媽媽或壞爸爸,你可以收下另一半對自己教養方式的擔憂,然後敞開心胸傾聽,但前提是對方要以非針對個人的譴責方式來陳述想法。
另一種作法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讓另一半知道攻擊行為對自己造成的影響。譬如,你可以說:「我知道你對我很不滿,我也很願意聽聽你擔憂的地方,但是你出言侮辱我的時候,我實在很難繼續敞開心胸。可以跟我講講,你需要的是什麼嗎?」
表達意見並沒有錯,人們一直都在表達自己的想法,通常也都可以引發具有價值的談話。不過,當意見是關於對方,而不是談話的實質內容時,就有可能讓一方或是雙方感到不舒服或是被誤解。當這些感受浮現時,想要反擊的衝動可能會很強烈。由於反擊會讓我們不再感到脆弱、更有保護感,所以要克制這股本能般的傾向就更難了。或許我們會疑惑地想著:「為何感覺到被攻擊了,我還要把另一邊臉頰轉過去挨打?」「為何我不應該反擊,好教他收手?」「什麼樣的人會讓自己被攻擊,卻不試圖捍衛自己?」
這幾個問題都很重要,值得每個人好好思索。在選擇被攻擊的合適反應時,終究得取決於當下的意圖。若意圖是要在這段關係之中,營造一個更尊重、安全、信任的環境,那麼最明智的作法就是拒絕誘惑,抵禦想要反擊的衝動。主動提出的意見、批判、建議、批評、責備、挑剔、辱罵等各種類型的言語暴力,全都是攻擊手法。以攻擊對抗攻擊的話,恐懼與憤怒的感受就會放大,此時雙方都會感到更沒有安全感、更加受到威脅,整個循環就停不下來了。

成熟大人有時也要暫時隔離(節錄)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有個方法可以制止孩子的失控行徑:暫時隔離(timeout),來介入並打斷急轉直下的失控情況,多數父母都認為這是個屢試不爽的好方法。藉由一段冷靜時間,可以緩解逐漸焦躁的交流互動,好讓雙方都平靜下來,等到大腦冷靜了,再重啟溝通。
在接觸許多伴侶個案的這幾年裡,我們發現,不只是小孩偶爾需要暫時隔離。事實上,在發展親密關係的過程中,多數伴侶都有機會體認到,暫時隔離是個很有幫助的作法。
伴侶之間總是有一些話題會觸發強烈的情緒反應,像是金錢、性、教養問題、父母與親戚、飲食習慣、體重問題、開車習慣等等,全都非常敏感,而且很有可能惡化成大吵架。即便狀況良好,出發點也很好,其中一方可能還是會不自覺地踩到另一方的地雷,造成爆炸性的下場。這時,假若有一方嘗試想要修復關係卻失敗了,就需要暫時隔離來冷靜一下,之後再重啟談話。
若希望暫時隔離能發揮作用,意向性(intentionality)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暫時隔離的這段時間裡,雙方都要有意圖讓自己平靜下來、化解情緒,如此才可以重新結合,同時,也要準備好不批判、不責備的態度,放下防衛心,好好傾聽對方。人們在情緒化的時候,幾乎不可能展現出這種程度的脆弱面。只有當雙方都調整好態度,才可能提高機會來達到彼此都滿意的互動關係。
暫時隔離的休息時間,沒有所謂「對」的長度。有時只是需要深呼吸幾分鐘,有時可能需要一小時或是好幾個小時,端視當下的情況與破裂問題的本質。此外,其中一方比另一方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讓炙熱的情緒平息下來的情況,也不少見。不過,最好不要超過一小時太久,這樣兩人才都能記得談話的內容。若真的需要更長的時間,不管議題是什麼,暫時隔離的時間都不要超過二十四小時。
要記得,暫時隔離的目的不是要一次徹底解決問題,只是為了避免狀況進一步惡化,也是為了讓雙方能夠更敞開心胸、更尊重且更加傾聽對方,以利對話繼續下去。
再說一次,在人際關係中出現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但衝突卻是有選擇性的。當有一方或雙方試圖強迫對方同意自己的觀點,或是滿足自己的期望,差異就會演變成衝突。即便是關係非常好的伴侶,偶爾也會遭遇關係破裂,但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能夠在意見不合的初期,隨即介入迅速惡化的關係,避免發展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此外,很重要的是我們提出暫時隔離及離開的態度,要是氣沖沖地離開、跺腳、皺眉、甩門,就很難順利談和。還有一點很有幫助,那就是瞭解「任何一方只要覺得有需要,都有權力隨時提出休息一下的要求」,不必詢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