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為你的目的與選擇而活:談阿德勒的創造性自我,從超越自卑到成就人生三大課題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4932160系列名稱:
On Mind系列編號:
NM0011定價:
420元作者:
胡慎之頁數:
272頁開數:
14.8x21x1.6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721出版日:
20250721出版社:
啟動文化-大雁CIP:
175.7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中國影響力Top 50的心理學家,深度解讀阿德勒的生活哲學。
●所有煩惱都來自兩處:對自己的認知、與他人的關係
●如何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
●如何在交友、戀愛與工作中學會課題分離,擺脫消耗型的人際關係
遺傳和環境只是提供了人格的原材料,
詮釋經歷的方式、把握未來的能力,則仰賴我們自己。
許多人將現在的不幸歸咎於過去的經歷,例如原生家庭的問題。阿德勒認為,我們的行為並非由過去決定,而是受到「目的」引導。那些無法從困境中走出的人,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內心不願脫離。無論是沉浸在失戀的痛苦中、抱怨犧牲太多,這些行為背後都隱藏著特定目的。
而我們天生就帶有一定的自卑感,這源於幼兒時期的弱小和依賴。但自卑感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成為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阿德勒進一步提出「創造性自我」概念,主張人擁有主動力量,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每一次的嘗試,都能幫助我們發展這種力量。
從「課題分離」走向「共同體感覺」,
透過阿德勒的核心理論,主動掌握命運。
人際關係的三大類:工作、交友、愛的課題,之所以會滋生負面感受,在於人們總是——干涉他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干涉。解決人際煩惱的起點是「課題分離」:區分開「我的事」和「你的事」,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而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將他人視為夥伴,並在群體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屬感。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充滿勇氣和選擇的哲學,通過重新審視我們賦予生活經歷的意義,理解自身的生活風格如何影響與塑造自己;當我們能夠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時,人際關係將從煩惱的源頭轉變為滋養的所在。
中國影響力Top 50的心理學家,深度解讀阿德勒的生活哲學。
●所有煩惱都來自兩處:對自己的認知、與他人的關係
●如何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
●如何在交友、戀愛與工作中學會課題分離,擺脫消耗型的人際關係
遺傳和環境只是提供了人格的原材料,
詮釋經歷的方式、把握未來的能力,則仰賴我們自己。
許多人將現在的不幸歸咎於過去的經歷,例如原生家庭的問題。阿德勒認為,我們的行為並非由過去決定,而是受到「目的」引導。那些無法從困境中走出的人,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內心不願脫離。無論是沉浸在失戀的痛苦中、抱怨犧牲太多,這些行為背後都隱藏著特定目的。
而我們天生就帶有一定的自卑感,這源於幼兒時期的弱小和依賴。但自卑感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成為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阿德勒進一步提出「創造性自我」概念,主張人擁有主動力量,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每一次的嘗試,都能幫助我們發展這種力量。
從「課題分離」走向「共同體感覺」,
透過阿德勒的核心理論,主動掌握命運。
人際關係的三大類:工作、交友、愛的課題,之所以會滋生負面感受,在於人們總是——干涉他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干涉。解決人際煩惱的起點是「課題分離」:區分開「我的事」和「你的事」,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而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將他人視為夥伴,並在群體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屬感。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充滿勇氣和選擇的哲學,通過重新審視我們賦予生活經歷的意義,理解自身的生活風格如何影響與塑造自己;當我們能夠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時,人際關係將從煩惱的源頭轉變為滋養的所在。
作者簡介
胡慎之
著名關係心理學家,被評為中國具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
擁有20多年的諮詢實踐經驗,超過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曾任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湖南衛視《變形計》和《奇葩說》等節目特邀知識顧問、《蔡康永的情商課》首席知識顧問。
在各大心理平臺開設關係心理類人氣課程。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獨》、《如果父愛缺席》、《在人際關係中成長》、《與家人相處的秘密》等作品。譯有阿德勒的《走出孤獨》。
書籍目錄
導言 世界沒有那麼糟糕,美好是一種選擇
第一章 目的論
我們的行為和情緒,都隱含著目的
痛苦源於目的不明確
自主選擇是一種能力
第二章 自卑與補償
自卑感的產生
自卑情結的運作
解決自卑感的方式
第三章 追求優越
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追求優越
優越感的滿足
需要被警惕的四種優越感
第四章 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是人格的核心
生活風格的形成與特性
影響生活風格發展的因素
如何看待你的生活風格
第五章 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是人類的本性
什麼樣的人會缺乏社會興趣
人生三大問題
如何發展社會興趣
第六章 創造性自我
「我命由我不由天」
部分地決定自己的人格
創造性自我的表現
第七章 滋養型的人際關係
人的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只有課題分離,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人際關係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導言 世界沒有那麼糟糕,美好是一種選擇(摘錄)
其實很久之前,我就想「做」一本關於解讀阿德勒的書,所以這次出版社的邀請讓我很驚喜。這種不謀而合的感覺特別好。
為什麼說「做」一本書,而不是寫一本書呢?因為這本書,更多的是以阿德勒生平所有的著作,他的心理學理論以及實踐為基礎,加入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案例故事,再結合我二十多年來對關係心理學的研究進行解讀。雖然我是一個客體關係心理理論方面的研究者,但我發現,阿德勒心理學對我的影響一直存在著,甚至貫穿了我自己的成長。這是我想要解讀阿德勒的原因之一。
另一層原因在於,雖然近幾年阿德勒的學說很流行,但我發現大家對他的觀點還是存在一些誤讀。比如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很多人以為這句看似很有同理心的話是出自阿德勒,其實不然。如果我們真正去研究阿德勒的理論,你會發現,這句話是不存在的,甚至有些牽強和偏頗。這句話之所以這麼流行,原因在於很多人誤解了阿德勒的理論,大家似乎更在意的是,想找到一個原因來解釋當下的痛苦。
但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已形成一種「生活風格」,並會據此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相比是什麼經歷塑造了現在的自己,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決心實現怎樣的人生目標才是更為重要的。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不同生活風格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比如,有些人會說,原來我的不幸都是童年所造成的;但也有些人會認為,我的童年不需要去療癒,我需要做的是努力去創造自己今後人生中的幸福。因此,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去看看阿德勒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是我為什麼想要解讀阿德勒的原因之二。
……
阿德勒的理論思想更像哲學,能夠解答我們的很多困惑。所以,我認為這是一本人生哲學問題的解惑百科全書,我試圖用它來解答幾個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終極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是誰。
結合我自己多年來的個案研究,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表達阿德勒的理論,那就是「做個普通人」,也就是成為一個獨特的存在。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阿德勒的核心理論「自卑與超越」中去看看我是誰。
在生活中,其實很多人不是想當一個普通人,更多的是想當神或者一直在努力迎合他人。為什麼這麼說?舉個例子,當一個人特別自卑的時候,他就想去當神或者扮演上帝的角色,有些人把這稱為追求優越。比如電影《芳華》裡的男主角劉峰,個子不高,出身貧苦,從小感到自卑的他為了維持「活雷鋒」的形象,事無鉅細地為身邊的人貢獻,幫戰友們捎東西,修地板,豬跑了也叫他去找,最後連自己手裡的機會都主動讓給別人,這其實就是在當神而不是在當人,忽略了自己去迎合他人。
第二個問題是,我從哪裡來。
雖然阿德勒和佛洛伊德在觀點上有本質的區別,但是阿德勒也承認過往經驗對我們是有影響的,只是並非決定性的。阿德勒在提出「生活風格」這個重要觀點時提到,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早期的記憶以及夢中,尋找到一個人生活風格的形成原因。
對於阿德勒提到的生活風格,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生活態度。它是我們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或者說是某種生活價值觀。大多數時候,我們會遵循這個風格或者價值觀來生活和建立關係。所以,當我們意識到這個生活風格受到過往經驗中一些事情的影響,並且接納了這種影響時,我們就不會想著去成為別人。要知道,很多人因自卑而痛苦,就是因為想要成為別人。
第三個問題是,我要去哪裡。
阿德勒核心理論中的「生活目標與生活風格、社會興趣與創性自我」,其實回答了我們將要去哪裡。佛洛伊德提供的走向未來的路徑是,人們退行到童年或者幼年的狀態,再重複體驗一次創傷情境,以此來理解並解決我們內心的衝突,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但阿德勒不是,阿德勒心理學表達的是,你走向哪裡是你現在可以選擇的。你可以選擇回到過去,也可以選擇從此刻開始邁向未來,創造新的生活。
阿德勒對心理學的貢獻,遠遠不止這人生三問。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裡面有一個觀點讓我很認同。它說文化有兩種屬性,一種是強勢的,一種是弱勢的。我們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文化系統中都會被影響,就像我們會被自己的家庭環境所影響一樣。我認為,強勢的就是非常有力量、積極的,而弱勢的就是退縮、保守的。
強勢的文化屬性,追求的是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而弱勢的文化屬性,是不斷地請求別人認同它的價值。我認為阿德勒更像是強勢文化屬性的一個代表人物。他的很多理論觀點都非常符合這個世界的發展,所以,我們都或多或少地需要阿德勒。
西方心理學對於亞洲的影響非常大,這是無庸置疑的。如果一定要問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與其他學派相比哪個更好,那就犯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錯誤。因為現代很多的心理學流派都逐漸走向融合,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好與壞。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曾經說過,若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式、打壓式的教育環境裡,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把自己與別人做比較。如果我們把阿德勒和別的心理學家互相比較,那麼,我想阿德勒應該是不會喜歡的。
在這本書中,也藏著我的幾個小心願。
第一,希望讀完本書的朋友,都能學會如何「當個人」,也就是意識到,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看過去是為了我們的未來,而不是為了替我們的痛苦找到歸罪之處。當然,我們有權利責怪別人,但如果我們成年了,那麼自我負責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自我負責,是成年人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能力,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實際上現在是可以開始選擇的。如果一直以來,你都因糾結於自己的過往而痛苦,那真心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你放下痛苦,放過自己。
第二,也許你時常認為自己不夠好,甚至因此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交友、職業、學業或者婚戀,那麼希望讀完本書的你,不再為自己的自卑而自責,而是能夠學會更寬容地看待身邊所出現的人和事,不再讓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我經常說:「每一個人都是因為了解而理解,因為理解而和解。」當我們了解自己,了解關係,了解這個世界運轉的規律,了解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底層邏輯,然後我們再去審視,再去重新看待我們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也許你就會愈來愈理解自己,理解關係,也理解你身邊的那個人。和解不是為了原諒,是為了釋懷,也許對方也在為對你造成傷害而懺悔。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這個世界沒有那麼糟糕,相反地,也許美好就在我們的身邊。」
文章試閱
我們的行為和情緒,都隱含著目的
我一直認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是一種心理哲學,他創造了很多讓我們精神為之一振的理論,他的許多觀點都極具哲學智慧。因此,我願意稱之為有力量的心理學,同時也有理由相信,這是一種可以讓我們內心強大的心理學。
阿德勒是心理學界的三大巨頭之一,曾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後來因為與佛洛伊德的心理學觀點不同而離開了精神分析學派。很多人非常困惑,為什麼阿德勒心理學和佛洛伊德心理學有那麼大的出入,甚至有些學者認為他們的觀點是對立的。原因在於,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佛洛伊德心理學體系的人。阿德勒後來創立的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的學說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見解。阿德勒反對佛洛伊德以本我為中心的泛性論(即把人類的所有行為都視為由性本能所驅使的心理學學說),更強調自我的功能,以及人格發展中的社會因素。佛洛伊德認為人格動力是欲力(Libido)──一個和性本能相關的動力指標,而阿德勒則認為人格動力源於人的自卑感。很顯然,這是兩種相對立的人格理論。
對於「自卑感」的來源,阿德勒最早從生理學角度對此進行闡述,即生理上的缺陷引發了自卑感,後來又將原因有意識地轉向主觀的自卑感,認為自卑感起源於個體生活中所有不完滿或者不理想的感覺,不管這種感覺是基於客觀現實,還是屬於個體的想像。在《阿德勒談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等著作中,阿德勒還將自卑感的來源推得更加遙遠,認為自卑感來源於人類祖先。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受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一七八八至一八六○年)的「生活意志論」,以及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一八四四至一九○○年)的「權力意志論」的影響很深,主要體現在阿德勒理論中的「目的論」,或者稱之為「動機論」,即我們為了什麼而行動。
阿德勒的目的論告訴我們,人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相應的行動。因此,無論你過去經歷了什麼,都將對你如何度過今後的人生沒有影響。
在這裡,我們能看到阿德勒與佛洛伊德之間的一個很大分歧,即佛洛伊德的理論強調過去的經歷會影響甚至決定個體的行為,認為人現在的不幸是由過去受到的傷害或者心理創傷所造成,我們稱之為「原因論」。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論」對此進行了否定,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可能會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兩個完全對立的觀點,但我傾向於它們不是對立關係,而是進化關係。阿德勒並不是完全忽視過去經歷的作用,而是更多地強調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以及賦予過去經歷什麼樣的價值,這才是現在的我們所面臨和需要考慮的,主導權在我們手中。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是沉浸在過去的束縛中,那麼我們將無法突破和改變現狀。
恐婚是現在的年輕群體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甚至有些人在面對被催婚或者逼婚時,會非常憤怒。為什麼有的年輕人那麼恐婚?如果從佛洛伊德的「原因論」來解釋,一個人之所以會對婚姻充滿恐懼和不信任,往往是因為小時候經歷了父母的離異,或者被身邊一些不好的婚姻狀態所影響。但是,並不是所有離異家庭的孩子都會對婚姻充滿恐懼和不信任。因此,阿德勒的目的論認為,不想進入婚姻是這個人的「目的」,為了說服自己達到這個目的,於是搬出了小時候的痛苦經歷作為解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恐婚也是因為不結婚有利己的部分,比如可能是我們更喜歡目前單身生活的現狀,因為這種現狀讓自己更加安心和自在。
在家庭動力學裡,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很多人不能好好地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比如不能結婚。不能結婚聽上去是因為自己的某些原因,或者曾經受過某種傷害,但是不能結婚還有一個原因──無法離開他原來的家庭,因為在那個家庭裡有一個需要照顧的人,並且自己可以從照顧那個人的過程中獲得優越感。就好像有的姊姊會犧牲自己去照顧弟弟,她無法離開她的原生家庭,因為她的目的是想要打敗自己的弟弟,成為一個對於家庭來說有更大貢獻的人,從而被更多人看見。
小A今年三十三歲,有一個交往了五年的男朋友,但是他們一直無法順利地進入婚姻關係。原因是小A總是一邊抱怨家人對她索取太多,一邊又幫弟弟還賭債,即使自己已經很累了,也一樣會竭盡全力地幫弟弟收拾各種「爛攤子」,並且還因此辭掉自己的工作。為此男朋友和她爭論過很多次,但是小A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甚至覺得男朋友太不近人情了,一點都不為她著想,最後直接跟男朋友提出分手。表面上小A是因為男朋友的不理解而提出分手,實際上是她故意為之。她的目的絕不是進入一段婚姻關係,而是更想要成為一個對原生家庭提供更多價值的人。
和小A一樣,很多時候,我們總會為自己做的事情找個看似合理的理由,於是就有了「原因論」,常見句型為「我就是因為你,所以才會變成這樣」。從精神動力學的角度來講,這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我們稱之為「合理化」。這是很多人無法意識或者無法承認的一點。
在導言裡,我曾經提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假使我們從佛洛伊德的原因論來看,這句話會讓我們更多地感到悲觀或者消極,因為只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似乎我就要用我的一生去治癒它。但是如果從阿德勒的目的論來理解的話,會讓我們感覺到更有力量,那就是你可以做一個選擇,到底是要去療癒你的童年,還是為你不幸的童年重新賦予一個意義,然後成為一個幸運的人。
在我的工作中,當來訪者總是對父母給她造成的傷害而耿耿於懷時,我會問她:「你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改變你的父母嗎?」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要表達對現實狀況的不滿,想要有人來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曾經我也抱怨我的父母,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我的父母會這樣對待我,特別是我父親對我的那種嚴厲教育。後來,透過學習心理學,特別是學習了阿德勒理論,我開始嘗試重新定義我對父母的抱怨。我的目的是為了不要成為他們,並且想要和我的孩子相處得更加舒服自在。因此,當我重新為這件事情賦予一個新的意義以後,反而父母對待我的方式就變成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正是因為經歷了那些,所以我對自己的孩子,包括對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反而挺感謝我的父母,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所以,我成為了一個幸運的人。
總的來說,原因論更多是為了歸因,從而把一件事情合理化,而目的論是為了重新給這件事情賦予一個新的意義或者目標。事實上,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人生,全由我們如何詮釋所決定。
自主選擇是一種能力
我一直認為,阿德勒的心理學對於家庭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並且能夠給予很多困惑的父母一些指導,理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理解在家庭成員互動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進行家庭教育時,有多少人知道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有很多人會以培養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作為我們的教育目的,但是真正的家庭教育的概念是,如何讓孩子知道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且自主地設定人生目標,以及在完成這個人生目標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風格。
每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有自己的一個人生目標,比如我們會說:「我要當一個工程師,我要當一個科學家,我要去遨遊太空……」但是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地讓孩子去確認這個目標,甚至教育孩子的方式跟孩子的目標是有衝突的。父母既想讓孩子有創新意識,敢於冒險,又不希望孩子太有主見,甚至不允許孩子有任何錯誤,一旦犯錯必然受到懲罰。這顯然跟孩子實現人生目標的方向是相反的。一旦雙方的目標不一致,那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權力鬥爭就會發生。權力鬥爭,本質上就是孩子說「你看看我」,而父母說「你聽我的」。比如一個孩子在吃完飯後很想看電視,但是媽媽讓他去寫作業。那孩子說:「我看完電視再寫作業,作業我一定會完成的。」這一刻,媽媽就有挫敗感了:「不行,你要聽我的,現在必須去寫作業。」其實兩種方式對結果都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對媽媽的優越感是有影響的,因為孩子不聽她的話會讓她感覺到很挫敗。
我的兒子在六歲左右時,有一天他跟我說,他想當一名火車司機。當時我和孩子討論,他為什麼想當火車司機。首先,我需要知道他的動機。孩子跟我說,火車司機很酷,還會鳴笛,而且開火車可以去很多地方,看不一樣的風景。聽到這裡,我要跟他討論的是,為了成為一名火車司機,他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準備,比如火車司機要接受什麼樣的訓練,要考取什麼樣的證照,要形成什麼樣的生活習慣,然後才有可能達到成為火車司機這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他,老爸想成為一位非常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所以我會為此學習很多相關知識,完成必要的心理學培訓課程,最後才能成為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當我這樣跟他討論的時候,他能看到我是如何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那麼慢慢地,孩子就會知道,如果要達成某個目標,他需要經歷和完成哪些事情,並且做出哪些選擇,比如當他需要在「完成學業」和「玩耍」之間選擇的話,出於本性,他肯定更想去玩,但是為了達成設定的目標,他可能會選擇學習。當我們發現自己有選擇的權利時,人生就會充滿積極和進取,我們更願意去實現和創造一些東西,從實現和創造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優越的感覺,而不是透過幻想或者想像獲得優越感。
然而,有些人是生活在過去的,對於當下完全沒有人生目標。我們經常說「好漢不提當年勇」,當一個人總是提起「當年勇」,那就說明了他缺乏對未來的生活目標,或者說現在的生活並沒有讓他感覺到有任何的優越感,而恰恰「當年勇」可以提供他一種優越的體驗。當然,對過去念念不忘的人,不僅僅是因為對未來沒有太大的目標感,也可能是我們沒有了追求目標的動力,或者說是失去了實現這個目標的勇氣。
比如,一些無法從失戀中走出來的人,他的目的就是選擇讓自己待在失戀的痛苦裡,不去進行下一段戀愛。這樣他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痴情的人,是一個受到傷害的人,這是他的優越感。他不需要再去冒險談一場困難的戀愛,目前的狀態就變成了他的舒適圈。在這種情形下,阿德勒的目的論就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去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遇到事情就會去解決,但有些人一旦遇到事情,他就會停留在情緒中,比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祥林嫂之所以沒辦法從她的悲傷中走出來,是因為她渴望得到別人的同情。於是,為了得到同情,她一次又一次地訴說著自己的悲慘故事。當然,這是她的選擇,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這種選擇缺乏一種勇氣,那就是讓自己從糟糕的情緒狀態中走出來的勇氣。
情緒,有的時候也是一種選擇。阿德勒提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在一位母親正因為自己孩子的作業沒有寫好而發火時,家裡的電話鈴響了,打電話過來的是學校的校長,那位媽媽的態度一下子就變得很平和,根本不會讓人感覺到一秒鐘之前她還在憤怒之中。這是因為兩種情境中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媽媽情緒恢復平和的目的,是為了能與校長好好地交流,而對孩子發火的目的,是為了發火,而不是為了讓孩子改變。因為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發火不是為了教育,只是為了洩憤。
當我們發現情緒是可以選擇的,那麼,我們就能意識到,情緒背後往往也包含著某種目的,無論是意識層面的,還是無意識層面的。比如,在有些情況下,憂鬱的狀態也暗含著我們無意識層面的目的和需求。從目的論出發,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能夠選擇的時候,我們便可以選擇過去的經歷對自己的影響。關鍵在於,你想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