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閃回:世界電影史

原文書名:Flashback: A Brief History of Film


9786263841932閃回:世界電影史
  • 產品代碼:

    9786263841932
  • 系列名稱:

    光影系列
  • 系列編號:

    FC002
  • 定價:

    820元
  • 作者:

    LOUIS GIANNETTI , SCOTT EYMAN
  • 譯者:

    焦雄屏
  • 頁數:

    544頁
  • 開數:

    19x26x2.9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917
  • 出版日:

    20250917
  • 出版社:

    蓋亞文化有限公司
  • CIP:

    987.09
  • 市場分類:

    電影戲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藝術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看電影,也看懂電影!
有趣的電影史,比電影還精采。
從好萊塢到全球影業,21段精闢評述,閃回電影百年傳奇。
電影科系必讀教科書《認識電影》作者Louis Giannetti最新作品
電影監製 /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 焦雄屏Peggy Chiao翻譯
經濟的因素,戰爭的動盪,社會的變革,無不牽動著電影美學與主題的走向。電影,反映了它所屬的時代。
《閃回:世界電影史》以每十年為段落,總計二十一段趣味盎然的閃回,探討了電影從1896年草創之初,到2000年後的重要電影人與文化運動。內容不但觸及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亞洲電影各階段的發展概況,作者還在各章節前,製作了重大歷史/文化事件與電影史的對照表,作為提綱挈領之參照,使
讀者從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氛圍,輕鬆掌握電影發展脈絡。
藉由這種對照,我們了解到作為一種大眾傳播,電影是如何影響觀眾的價值觀、社會的意識型態,同時也深深受限於票房與時代的喜好。
全書並收錄豐富的照片與大量的圖說,讓這個視覺藝術充滿圖像式的解釋。
「翻譯此書,對吉奈堤有些觀點十分贊同,比方他因深諳類型電影及美國片廠制度,對電影與社會的密切互動關係頗有犀利看法。他說,一個國家的社會史,可由其明星反映出來。他舉出約翰.韋恩這位明星,韋恩數十年一直居票房最高明星之首,他代表了一種美國價值觀,或美國人希望自己有的價值觀:自信,
有懾人的威嚴,對世故聰明的人或事不信任,我行我素,又帶點孤獨與疏離性格。他是個大男人,或帶著男孩性格的大男人,見到女性總有點羞怯不自在,他非常愛國,講究自我犧牲,說穿了是保守的右翼中產階級。
美國人愛他,不是因為他的外表,而是他所代表的價值觀。所以那麼多俊男敗在他手下,他是美國電影黃金時代最珍貴的明星。」
——焦雄屏.電影監製 /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
台灣電影中心.策劃編輯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路易斯.吉奈堤(Louis Giannetti)
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和影評人,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名譽教授。畢業於愛荷華大學及波士頓大學,20世紀60年代晚期開始講授18世紀英語文學,後轉入電影研究。他的作品雅俗共賞,內容涵蓋時論、文學和戲劇等多方面,代表作有《美國電影大師》、《認識電影》、《高達及其他:電影形式論文集》等。
史考特.艾曼(Scott Eyman)
美國著名作家、編輯,主要為《棕櫚灘郵報》及《紐約觀察》撰稿。他撰寫的傳記《鑄就傳奇:約翰.福特的生命與時光》獲《洛杉磯時報》提名為1999年最佳圖書。在新聞、評論、電影編劇領域屢獲殊榮。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焦雄屏 Peggy Chiao
電影監製 /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
在台成功推動台灣新電影浪潮,也是台灣電影在國際上成功關鍵的人物。
她曾監製及參與多部中港台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白銀帝國》、《愛你愛我》、《侯孝賢畫像》、《愛你一萬年》、《阮玲玉》、《禪打》、《蘋果》、《觀音山》、《大同:康有為瑞典》、《被偷走的那五年》、《意外的戀愛時光》、《里斯本丸沉沒》,獲獎無數。
她是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培育多個編劇及導演,在任金馬影展主席期間,她改革評審制,增加國際性,開創電影創投會議,並溝通將典禮與大陸電影頻道合作轉播,使金馬獎氣象一新。她經常出任柏林、威尼斯、鹿特丹、聖塞巴斯蒂安、布宜諾斯艾利斯、溫哥華、舊金山、山形、香港、新加坡、塔什干
、雪梨、俄國及福岡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評審,也出席耶魯、芝加哥、柏克萊、哈佛、UCLA等名校學術會議及演講。1993她曾擔任過台灣電影年的執行長,大規模培養台灣至今在一線工作的製片、錄音、攝影、美術、動畫、表演人才,並出版了一系列台灣電影史叢書,推動數十個台灣電影在外國的專題展
,電影數字資料庫,替台灣電影打下日後蓬勃的基礎。
她出版包括中港台電影、拉丁電影、法國電影、日本電影等超過八十本書,獲頒母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赫斯特大獎,中國《南方都市報》十年電影貢獻獎,印度影展終生成就獎,《People》之「菁鑽」大獎,當選《天下》雜誌台灣千禧年最有影響的200人物之一,以及2013年台北電影節卓越貢
獻獎。
近來在視頻網站主持《聚焦》對談節目、騰訊、嗶哩嗶哩平台的教學節目,廣受觀眾歡迎與媒體關注。
相關消息:
http://www.gaeabooks.com.tw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特色
★涵蓋好萊塢、歐洲、亞洲電影及重要電影人的發展概況。
★400幀珍貴劇照,精采圖說,閱讀欣賞一次到位。
★名導演的藝術觀點與成就、名演員銀幕內外的人生故事。
★每章前配以世界大事年表,從社會、文化、科技等角度橫向解讀電影發展。
★收錄2000年後全新章節,展現電影發展潮流。

文章試閱


閃回

ch19
1990年代的世界電影

好萊塢高於一切
1990年代好萊塢電影業席捲全球市場,擊垮大部分奮力掙扎的外國電影,根據美國企業學院(American Enterprize Institute)統計,美國生產了世界長片的10%,卻賺得了全球票房之65%。歐洲尤被美國片襲擊,因為美國片在此的市佔率已達85%,反之,歐洲電影只佔美國市場的1%。
在法國,政府實施保護政策以保障其國家的「文化認同」,而美國影視賺走娛樂界70%之利潤。1998年,法國全年最賣座電影前二十名中法國電影只佔了三部。1990年《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在德國、瑞典、義大利、西班牙、澳洲、丹麥都是賣座冠軍。到了90年代末期,詹姆斯.卡麥隆的《鐵達尼號》幾乎雄霸了全球各自由電影市場的票房冠軍。
自然,對好萊塢的怨憎至今皆然。外國電影評論家一向都用悲愴的說法形容自己的國片。比方說義大利,其國產電影從1980年代年產約100部到1993年驟降為40部。一個監製抱怨說:「如果你要談這裡的電影業,你必須先諮詢一個殯儀師。」出現過費里尼、狄.西加、維斯康提和安東尼奧尼的土地上一片荒蕪。義大利作家協會會長弗朗西斯科.馬塞利(Francesco Maselli)評論說:「現在義大利的孩子們通過看美國電影對美國政治和社會制度瞭如指掌—但對自己國家的卻一無所知。」
美國大電影公司佔領整個國際市場的同時,也提供資金給各地的新電影院,新電影院則把優先放映權留給美國電影。根據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所述,貫穿整個1990年代,好萊塢片廠在德國、西班牙、法國、澳洲,甚至俄羅斯等地遍蓋新電影院。在英國,更經歷美國投資最多銀幕的時代。
這些國家是如何保護自己的產業不受美國這個電影巨人影響的? 1991年之後,國際合拍片的數量迅速增加,有些國家甚至超過五成,特別是在歐洲。有些影評人輕蔑地稱這些合作電影為「歐式布丁」,但其他人認為這已是大勢所趨。丹麥導演芬恩.耶德魯姆(Finn Gjerderum)說:「合拍片是必經之路,我們歐洲人必須團結,不然有一天會只剩下好萊塢電影。」
許多國家也對電視業解禁,不再由政府官僚來主導。尤其歐洲,電影一向是由電視網和電視首映播出來獲得資金支持,直到他們的電影可以出口至其他國家為止。
也有許多導演看哪裡能找到資金而到不同的國家拍片,這種方式在東歐國家的導演中特別流行,比如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見圖19-3),以及他的波蘭同僚安格妮茲卡.賀蘭(Agnieszka Holland)都在法國、英國、美國拍片(見圖19-21),當然外國人在本國拍片並非新鮮事,有些人是為政治原因離開自己的國家,而有些人卻是為了更多的機會。很多年前,西班牙大導演布紐爾在墨西哥和法國完成大部分的作品,波蘭的波蘭斯基也在不同的國家拍片,最多在美國、法國和英國。1990年代最出名的海外電影工作者是台灣的李安(見圖19-4)。
有些地區,尤其是亞洲和拉丁美洲,電影業發展不錯,主要是和本土觀眾能溝通。印度電影產量仍是世界第一,但很難為世界觀眾接受。也許1990年代最成功的非美國導演來自愛爾蘭和英國,原因應該是他們和美國人一樣佔了世界巨大英語市場的優勢。英語已是貿易、外交和網際網路的國際語言。


英國
「世上沒有英國電影這回事,只有國際(或美國)電影中的英國元素。」英國電影評論家鄧肯.皮特里(Duncan Petrie)這麼說。他的說法當然有點極端,事實上,較好的說法是,1990年代是英國電影威望和利潤到達頂峰的年代。
英國電影照例會在奧斯卡得到提名,尤其是演員。兩部英國電影獲得了最佳影片,分別是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的《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1997,見圖19-5)和約翰.麥登(John Madden)的《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1998)。英國電影在票房的表現也不差。在全球賣得頂好的《一路到底脫線舞男》(1997)票房多達兩億美元(成本只不過是350萬美元)。同樣地,麥克.紐威爾(Mike Newell)的浪漫喜劇《妳是我今生的新娘》(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1994),更破了英國影史上的一切記錄,收益2億5000萬美元。
英國電影種類繁多,以傳統而言,他們擅長名著名劇改編的經典電影,佼佼者是肯尼斯.布萊納、詹姆斯.艾佛利以及約翰.麥登。左翼的「廚房洗碗槽」電影在1990年代依然活躍,旗手是肯.洛區(Ken Loach)、史蒂芬.佛瑞爾斯和麥克.李(Mike Leigh)。
許多英國導演多才多藝,既能拍電影,也能拍電視,既能拍本土片,也能拍美國片。麥克.紐威爾就是其一。麥克.紐威爾精緻的《情迷四月天》(Enchanted April,1992)就是一部背景設在一次世界大戰,浪漫、柔和又能引起共鳴的古裝片。在美國,紐威爾接著拍了大膽的《驚天爆》(Donnie Brasco,1997),這部毫無掩飾的警匪片說明了兩名來自社會底層又自作聰明的傢伙,他們分別由艾爾.帕西諾和強尼.戴普飾演,後者的角色其實是一名聯邦調查局特工。
英國文化深具文學性,而「經典劇場」電影最具野心的作品就是莎士比亞名劇改編,肯尼斯.布萊納是這個類型的領導者,他的《都是男人惹的禍》(Much Ado About Nothing,1993)和全長四小時的《哈姆雷特》(Hamlet,1996)是代表作。前者活潑、諧趣、性感、親切、台詞語帶機鋒,甚至贏得了很多以為自己永遠不可能欣賞莎翁作品的觀眾。
沒有人能低估布萊納導演和表演的才能,他演過《亨利五世》、《都是男人惹的禍》和《哈姆雷特》,其角色塑造不僅忠於原著,而且視覺飛揚,使莎劇觀眾和普通觀眾都能欣賞。這些電影不是一板一眼的搬演原劇,而是角色有血有肉的電影,攝影風格抒情,剪接收放自如,不會乏味地唸台詞,而是節奏明快的一幕幕情節。
雖然布萊納的非莎劇電影也有同樣的耀眼風格,但劇本不夠紮實時,形式就顯得過度,像《再續前世情》(Dead Again,1991),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原著《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94)。他也為別人演過莎劇《奧賽羅》(Othello,1995,由奧利弗.帕克導演),但是這只不過讓人意識到如果不是他導演影片會遜色多少。也許他至今尚未有作品超過他的處女作《亨利五世》,但他對莎士比亞的忠誠和在導和演上的天賦,已經使他不愧為當代少有的具有奧森.威爾斯風采的天才。
這段時期其他莎士比亞電影還包括由英國大有才華的舞台劇導演特雷弗.納恩(Trevor Nunn)導演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1996),由海倫娜.寶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班.金斯利(Ben Kingsley)和奈傑爾.霍桑(Nigel Hawthorne)主演。另外一部精彩的莎士比亞電影改編自舞台劇《理查三世》(Richard III),舞台劇已將背景調至1930年代的法西斯時代,由伊恩.麥克連飾演莎士比亞筆下最著名的邪惡角色。不過,該片剪輯得很突兀,在很多段落中加了許多大聲的音效並且剪得速度飛快,使很多觀眾抱怨聽不清楚對白。
約翰.麥登來自舞台劇和電視,在拍賣座電影《布朗夫人》(Mrs. Brown,1997)以前,只拍過兩部不怎麼樣的電影,《布朗夫人》由茱蒂.丹契(Judi Dench)扮演年邁憂傷的寡婦維多利亞女王。之後他導了極其受歡迎的《莎翁情史》,全球收了過億美元,也讓葛妮絲.派特洛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丹契這次再演年長的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也得了最佳女配角獎。
年輕的伊莉莎白一世也是另一部古裝片的主題,《伊莉莎白》(Elizabeth,1998)由來自澳洲的年輕女演員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主演。導演是印度籍的夏哈.凱布(Shekhar Kapur),延續了英國電影製作品質精良和演員一流的優良傳統。另一部傳記片《王爾德和他的情人》(Wilde,1998)探索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晚年的悲劇,由朱利安.米歇爾(Julian Michell)編劇,布萊恩.吉爾伯特(Brian Gilbert)導演。此片清晰直接地描繪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對待同性戀以及一切有關性事的虛偽和拘謹。
所有改編自名著名劇的英國電影以《慾望之翼》(Wings of the Dove,1997)為最佳。根據亨利.詹姆斯的小說改編,片子注入了熱情和活力以及直露的性愛,會使含蓄的維多利亞原著作者臉紅。導演伊恩.蘇佛利(Iain Softely)將故事背景改至1910年代,較接近現代,讓女人可以在公用場合抽菸,而汽車即將把時代從遲緩的「美好年代」推至「爵士時代」。
還有兩部重要的名著改編電影是《瘋狂喬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1994)和《絕戀》(Jude,1996)。《瘋狂喬治王》由亞倫.班奈(Alan Bennett)自己充滿珠璣的舞台劇改編,是舞台劇導演尼可拉斯.海納(Nicholas Hytner)的電影處女作。有關喬治王最著名事件是1776年他丟掉在美洲的殖民地。影片由名演員奈傑爾.霍桑和海倫.米蘭(Helen Mirren)主演。
《絕戀》則是由湯瑪斯.哈代的十九世紀名著改編,由麥克.溫特伯頓(Michael Winterbottom)搬上銀幕。該片一點不妥協,悲觀宿命有如原著,克里斯多夫.艾柯遜(Christopher Eccleston)扮演宿命的主角,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飾演他受折磨的情人,溫斯蕾已經是英國很有成就的女演員,主演過《夢幻天堂》(Heavenly Creatures)、《理性與感性》、《哈姆雷特》和《鐵達尼號》,如此年輕就如此豐產可不容易。
當然,英國「經典劇場」的電影大師是詹姆斯.艾佛利(見第十七章)。他的拍檔是製片伊斯麥.莫強特。艾佛利1990年代分別在美國和英國導片,最好的作品是改編自福斯特小說的《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背景是1910年代的愛德華時代,製作精良,演員無可挑剔,艾瑪.湯普遜(她憑此片得到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凡妮莎.蕾格烈芙、安東尼.霍普金斯和海倫娜.寶漢卡特,都是一時之選。其劇本技巧高明,由兩人的老搭檔賈瓦拉編寫,「鐵三角」後來又完成《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見圖19-10)。
《末路英雄半世情》(Mr. & Mrs. Bridge,美,1990)則是一個精緻小品,溫馨、幽默、尖銳,由保羅.紐曼夫婦擔綱。特別的是,主角是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妻,卻也沒掉入煽情老套,反而探索了複雜的人際感情:兩人不斷鬥嘴,強悍固執。紐曼和妻子喬安娜.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用老練的表演表現了人性的光輝。
被稱為「廚房洗碗槽」的電影類型因為《一路到底脫線舞男》(The Full Monty,見圖19-11)而名揚四海,原英文片名是英國俚語「脫光光」的意思。很多年來編劇西蒙.博福伊(Simon Beaufoy)觀察到過去繁榮的鋼鐵廠區的工廠一間間減少,當製片烏貝托.帕索里尼(Uberto Pasolini)要求他寫一個有關脫衣舞男的故事時,他自然就將飽受失業嘲弄的勞工寫進故事。六個失業的鋼廠工人通過在四百個歡叫的女人面前跳脫衣舞而找到救贖—至少在眼前的財務和自尊上。
由於演員說話都有濃重的約克郡口音,所以導演彼得.卡坦尼歐原以為此片沒有外國市場,沒想到它在日舞影展首映大受歡迎,「觀眾們開始跺腳和鼓掌。」卡坦尼歐回憶道。影片從此一帆風順,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還有一部片《我的名字是喬》(My Name is Joe,1999)較不成功,由肯.洛區導演。這部片的蘇格蘭口音沒人聽得懂,還得打英文字幕。肯.洛區拍電影有三十年了,從沒有大的國際市場。和他相似的是麥克.李,他是工人電影的旗手,帶有強烈左翼觀點。
肯.洛區的題材多是「小事情」—像表現一個失業藍領階層的男人如何努力為女兒買一件聖餐禮服的《雨石》(Raining Stones,1993)。他的主角都有缺點,有時還很暴力,比如《底層生活》(Riff-Raff,見圖19-12)中那個想忘記過去的不幸的主角。肯.洛區同情他的角色,卻不致濫情,更不會為他們的惡行找藉口。
《我的名字是喬》主角是個年屆不惑心理有毛病的酒鬼(彼得.穆蘭飾),他失業靠救濟金過活,幫一支滿嘴粗話的足球隊當教練。他愛上一個護士,但為了救惹到毒梟的老友,他竟背叛了她,生活也因此崩潰。他的電影一向沒什麼好結局。
肯.洛區來自電視界,偏愛記錄寫實風格。他的演員多半以隨性即興著稱,卻也不是無章法(穆蘭曾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他也喜歡用手持攝影機和實景拍攝,使內容十分可信,尤其其強硬的陽剛氣息,被比為薛尼.路梅和馬丁.史柯西斯。
1980年代大部分比爾.佛塞斯的電影背景都是蘇格蘭(見第十七章),由於蘇格蘭口音太過難懂,有些電影還必須重新配音給美英市場。因此大家一般避免拍蘇格蘭—直到次文化驚悚片《魔鬼一族》(Shallow Grave,1994)在國際上大賣後才改變。自此約有四十部電影在蘇格蘭拍攝,包括梅爾.吉勃遜的《英雄本色》(Braveheart)和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的《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等等。
最有趣的蘇格蘭電影是《猜火車》(Trainspotting,見圖19-13),此片由約翰.霍奇(John Hodge)改編自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的次文化小說(cult novel),探索幾個吸毒人在愛丁堡掙扎的生活。伊旺.麥奎格(Ewen McGregor)飾演的蘭頓是這幫人中最聰明的,他也是主要的旁白敘述者,讓我們了解這些人古怪行為的內心—無錢、無希望、無目標。電影多半時間很滑稽,在寫實風格中帶有超現實的片段。
「廚房洗碗槽」派電影導演中最有權威的是麥克.李(1943-),三十年來他做了很多電影、電視和舞台劇,卻直到混合了工人意識和尖銳諷刺的《厚望》(High Hopes,1989)才為世界注意。滑稽又動人的《生活是甜蜜的》(Life is Sweet,1991)也在國際上小有名氣,是一部描繪工人家庭的溫馨小品。
李的角色多半很吸引人,心好,不做作,良善男女。他毫不掩飾社會主義立場,連拍片方法亦然。數年來,他總是和一小撮忠實演員(包括他太太)合作,他們在劇本定型前幾星期或幾個月即興創作他們的角色。這些電影的情節不多,強調生活和角色個性而不是故事。他的視覺風格平實,是完全實用性的紀錄片風格,毫不唯美。
麥克.李的角色並非都是可親可愛的,《赤裸》(Naked,1993)的主角性格卑劣暴力,在失業當中,隨時對人暴力相向(尤其對女人),但又不時露出聰明感性的一面。此片令李獲得了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大獎。
他至今最成功的電影是《祕密與謊言》(Secrets & Lies,1996,見圖19-14),在坎城贏得金棕櫚首獎,也得到幾項奧斯卡的提名,包括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以及最佳原著劇本。故事講的是一個年輕黑人職業婦女搜尋親生母親,卻發現母親是白人,而且邋遢、好哭、囂鬧、歇斯底里,是一個沒法振作起來的工廠女工。影評人大衛.登比(David Denby)精準地說明了女主角霍頓斯終於找到親生母親辛西婭並欲與之相認的情景:
「辛西婭拒絕相信霍頓斯是她的女兒,她在咖啡店和眼前這個令人心折的年輕女子面面相覷,鏡頭對著她們完全不動。布蘭達.布蕾辛表現了不同階段的情感轉折,從不敢相信,心神震盪,慌張否定,到逐步意識到令人羞慚的階級差異,而後又無比慌張,最後則似乎終於坦然了。這個完全沒動的鏡頭長達七分鐘,一刀未剪。」
這場戲演得極好,夾雜著喜劇感和災難感,令人看得屏息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