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最後的動作英雄:史特龍、阿諾與布魯斯威利的黃金年代

原文書名:The Last Action Heroes: The Triumphs, Flops, and Feuds of Hollywood's Kings of Carnage


9786264197083最後的動作英雄:史特龍、阿諾與布魯斯威利的黃金年代
  • 產品代碼:

    9786264197083
  • 系列名稱:

    知識叢書
  • 系列編號:

    KA01155
  • 定價:

    520元
  • 作者:

    尼克?德?塞姆林(Nick de Semlyen)
  • 譯者:

    胡訢諄
  • 頁數:

    352頁
  • 開數:

    14.8x21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901
  • 出版日:

    20250901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987.0952
  • 市場分類:

    電影戲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藝術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如果你想要全然面對現實、想要心情低落,你可以去看晚間新聞。」——羅禮士

「作者以動作英雄的狂暴精神寫出80年代最精彩的電影故事,更呈現出它們對現代文化的意義……有料又有娛樂感的好書。」——克里斯・納沙瓦提(Chris Nashawaty),美國資深影評人

從前,有個熱血賁張、肌肉炸裂的電影時代
每個英雄都沒有特異功能、每場打鬥也沒有特效加持
他們用拳頭和槍械(以及嘴炮)來伸張正義、捍衛世界和平
這是八個硬漢的人生故事,也是你我的美好回憶

七ま年代的美國迫切需要英雄:越戰慘敗、股市暴跌、總統被起訴,到處瀰漫著絕望感。就在這時,救世主到來了!一共有八位。首先是心思和文筆都與外表反差極大的「義大利種馬」史特龍,以及美國夢的實踐者「環球先生」阿諾。再來是「他不需要武器,他自己就是武器」的武術大師羅禮士。

布魯斯.威利接下了那個沒人要演的小人物警察,後來成為「終極系列」的代言人。尚—克勞德.范.達美為了一圓武打明星夢到處向人展示他的劈腿絕技。杜夫.朗格曾經把史特龍打到住院。最後還有身分成謎的史蒂芬以及我們都很熟悉的成龍。這些英雄都有獨特的出場方式和絕招。他們能夠剷除整支軍隊,手法比恐怖分子更兇狠。他們恢復某種早已喪失的精神:永不放棄、也永不放開板機。

不過,到了1993年,當《侏儸紀公園》票房打敗《最後魔鬼英雄》後,以男子氣概和肌肉為招牌的動作電影從此不再是娛樂片的霸主。直到2010年《浴血任務》成為賣座電影,以及網路迷因的風行,這些老牌巨星才有了新時代的面貌。作者從1976年的《洛基》談起,細數十多部動作片的製作過程與八位巨星的崛起、掙扎與重生,內容有笑、有荒謬也有衝突,帶大家重溫拳拳到肉、不靠電腦特效的動作片年代。

作者簡介


尼克・德・塞姆林(Nick de Semlyen),全球最知名的電影雜誌《帝國》編輯,曾出版《又狂又野的傢伙》(Wild and Crazy Guys)介紹80年代的搞笑電影與明星。他也為《滾石》、Stuff和Time Out等雜誌撰稿。

譯者簡介


胡訢諄

中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研究碩士。愛狗人士。譯作《漫遊攝政時期的英國》、《漫遊歐洲一千年》、《滾出中國》、《請、對不起、謝謝》等二十餘種。譯作指教:hsinchun.hu@gmail.com

書籍目錄


序 渴望英雄的年代
第一章 種馬:《洛基》的誕生
第二章 坦克來了:阿諾與《王者之劍》
第三章 整裝完成:《魔鬼終結者》跟《藍波》
第四章 牛仔與阿炮:《獨行俠野狼》羅禮士與成龍的《A計畫》
第五章 極致浮誇:《第一滴血二》與《洛基四》
第六章 叩叩叩:砲彈與笑哏滿天飛的《魔鬼司令》和《終極戰士》
第七章 被開除的外星人:范.達美與《血點》
第八章 勇敢的美國人:《北越歸來》和《入侵美國》
第九章 《熱血高手》史蒂芬.席格
第十章 從藍月偵探社到光頭警探:《終極警探》布魯斯.威利
第十一章 變身為《超級警察》的成龍
第十二章 當硬漢變諧星:《龍兄鼠弟》與《母子威龍》
第十三章 雙重衝擊:《魔鬼命令》的范.達美和杜夫.朗格
第十四章 魔鬼終結者的星球餐廳
第十五章 終極再終極:《終極警探二》
第十六章 龍之子重回好萊塢:《尖峰時刻》
第十七章 油與水:史蒂芬席格、范達美與杜夫朗格的低潮
第十八章 當恐龍擊敗阿諾:《最後魔鬼英雄》劃下的時代結局
尾聲 《浴血任務》後的重生之旅

致謝
註釋
作者簡介

推薦序/導讀/自序


「引人入勝又充滿樂趣的冒險之旅,書中有誇張鮮明的角色、經典電影,還有大量幕後祕辛。」——《柯克斯書評》

「本書是一場關於80年代動作片的超級歡樂之旅,每一頁都是炮聲隆隆、子彈紛飛。」——艾德格・萊特(Edgar Wright),《活人甡吃》導演

「本書是對80年代動作電影的一封情書:節奏明快又幽默。作者深刻理解這些電影的魅力所在:好玩又有趣。這本書也一樣。」——傑森・貝利(Jason Bailey),美國資深影評人

「這本書帶你進入動作片的拍攝現場,裡面充滿著汗水、雪茄和劣質古龍水。作者揭露了許多第一次曝光於世的片場祕辛」——保羅・希爾(Paul Scheer),搞笑影集《反恐也瘋狂》演員

「這些80年代的動作巨星在無意間創造了歷史。作者記錄了這些經典英雄的崛起、衰落以及東山再起。兼具娛樂性與知識性的好書。」——李奧納・馬汀(Leonard Maltin),電影史學家

文章試閱


第一章 種馬:《洛基》的誕生

史特龍早期的作品並不比他在校的作業更有條理。他後來也承認,自己當年寫的史詩級作品《吶喊嘆息盡在一瞬》(Cry Full and Whisper Empty in the Same Breath)是「一百八十頁的垃圾」,但他從中得到某種成就感。他沒能賣出任何劇本,但會抓住機會貢獻台詞。在《亡命賽車二ままま》中,他提議將台詞改成:「蜜拉,有些人認為妳很可愛。但在我看來,妳是一顆巨大的烤馬鈴薯。」導演保羅.巴特爾(Paul Bartel)反對,但製片科曼答應讓他改。科曼回憶道:「我跟導演說,史特龍改寫的版本比較好。就聽他的,讓他說吧。」
在演出之餘,只要有工作,史特龍都做:戲院帶位、酒吧保鏢、切魚頭。但他一直在寫作,還取了筆名,像是Q月血(Q. Moonblood)或JJ僵局(JJ Deadlock)。他有個創作靈感:一個搖滾明星,得到一種只有香蕉才能治癒的病,最後這位明星演出中途死在舞台上。史特龍下的標題是《悲傷藍調》(Sad Blues)。另一部電影《直到年輕人離開》(Till Young Men Exit)講的是幾個失業又挫敗的演員去綁架製片,然後把他丟進攪拌機(本劇的含意無需解讀)。這些劇本全都被拒絕了。他把公寓的窗戶都噴黑,繼續寫作,還不時文思泉湧。某天,在連續創作十四小時後,他寫了六集三十分鐘的電視試播節目。
一集也沒賣掉。
他本來可以就此放棄,跟大多數人一樣。然而,史特龍是個鬥士,所以又開始寫作。接下來這一部,他稱之為「粗俗、骯髒、臭酸的街頭故事」,聚焦在「一個被壞人包圍的好人」。這是另一個鬥士的故事。他叫做洛基.巴波亞。
艾文.溫克勒(Irwin Winkler)是好萊塢的製片,他是個大忙人,沒有時間理會剛剛走進辦公室這個壯碩的老粗。「那是一次尷尬的會議,我不停瞄著手錶,心想還要多久才能叫他離開,」溫克勒回憶道:「我們很不想見他。又不是有電影要選角,他也沒什麼名氣。沒什麼好談的。」
談話斷斷續續,這位渴望成為演員的青年並沒有給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他目前為止最有名的電影《狂野少年》,溫克勒和他的搭檔查托夫(Robert Chartoff)都沒有時間看。會議終於結束,客人一臉鬱悶走向門口。然後,史特龍停下腳步,轉身脫口而出:「順道一提,我也是編劇。」
溫克勒感到很懷疑,大多數編劇看起來都像伍迪.艾倫,而不是要伍迪.艾倫交出錢包的人。但他也很好奇。史特龍的第一個劇本是寫四ま年代地獄廚房的故事,主角是一些心懷不軌、投機取巧的人,但被退回。第二個劇本看起來比較有希望,主角是個倒楣的拳擊手。「那時我們正想拿到約翰.加菲爾德(John Garfield)主演的拳擊電影版權,但派拉蒙不斷找我們麻煩,」溫克勒說:「有這個新劇本就不用管他們了。」
一九四七年,派拉蒙推出《無敵拳王》(Body and Soul),劇情描述金錢的腐蝕力,小打手最終成為黑幫的傀儡。然而,《洛基》的主角高尚多了。一九七五年,和溫克勒與查托夫見面不久前,史特龍在俄亥俄州見證了世界重量級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與查克.韋普納(Chuck Wepner)的傳奇之戰。自信滿滿的阿里贏得比賽後,觀眾高呼他的名字,但史特龍卻深深著迷於韋普納這個輸家。韋普納曾在卡茨基爾山(Catskill Mountains)的荒野中訓練;他在這場大賽中堅持到最後,打到第十五回合。
韋普納流了很多血,但正如史特龍隨後說的:「無論場上情況如何,他永遠都是抬頭挺胸。」史特龍把韋普納的頑強和決心寫進洛基的角色中。這位劇作家也寫入自己的痛苦。他和妻子莎夏住在洛杉磯,經濟狀況並沒有改善,銀行裡只有一百零六美元。他苦笑地說,他們養的獒犬巴特克斯只能吃自己身上的跳蚤。因此,至少在紙張上,他能為洛基精心安排現實中得不到的機會。這位費城拳擊手將會接受訓練,與世界冠軍阿波羅.克里德一決高下,就像韋普納一樣,打到第十五回合。
溫克勒和查托夫一表現出興趣,史特龍就拿出他亂七八糟的創作大綱,熬夜寫了三天半,而莎夏則幫他打字成稿。兩年後,他回憶道:「我們看著日出日落,我們站著吃飯,而她則會在打字機前打自己巴掌以保持清醒。」故事情節逐漸明亮起來,配角不再那麼卑鄙,洛基本人雖不聰明、但個性正直,他和女友雅德莉安的戀情毫不做作。兩位製片被這個故事深深吸引,最重要的是,拍這部電影不花什麼成本。
與溫克勒公司合作的製片公司聯藝則沒那麼熱情。「他們直接拒絕了,」溫克勒說:「他們說,沒有人要看拳擊電影。他是醜小鴨,她也是醜小鴨,還有一個瘋狂的大舅子保利。拳王幹嘛給他挑戰的機會?女人不會去看拳擊電影。他們說了一堆。製片公司不想配合的時候就會那樣。」
還有另一個問題。史特龍堅持,除了當編劇,他也要當主角。畢竟,誰能比他更懂這個蹩腳的費城拳擊手?但是聯藝想要一個能讓女性著迷的演員,像是畢.雷諾斯(Burt Reynolds)或雷恩.歐尼爾(Ryan O'Neal),而不是這個開著破舊的奧茲摩比轎車、眼角下垂的無名小卒。為了要他放棄演出,電影公司開給史特龍一百萬美元的稿酬,但他一概拒絕。後來,兩位製片想出一個解決辦法,乾脆拿這微不足道的一百萬美元作為整部電影的製作費,並自己掏腰包支付超出的部分,而依照合約規定,聯藝無權阻止他們。「在那個節骨眼,」溫克勒承認:「我們是為了洩憤才拍那部電影。」
儘管片酬只有兩萬三千美元,欣喜若狂的史特龍開始健身,早上四點起床,整天待在健身房揍沙袋,直到指關節流血、大拇指後彎,好在鏡頭前看起來像是合格的選手。然後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三日,他、莎夏、他們的狗(他一度窮到被迫賣掉狗,又設法買回來)搭上火車,從洛杉磯到費城開始拍攝。
這一趟路多災多難。「史特龍和巴特克斯擠在包廂裡,但這條狗胃腸脹氣。」溫克勒這麼解釋。史特龍的版本則更生動:「屁聲如雷,響遍整個包廂,我和莎夏快要昏倒。我還打算削塊軟木,堵住那個放出惡臭的部位。」當在他反覆推敲劇本的同時,包廂的馬桶不停自動沖水,外頭的乘務員也不停吹哨。突然間,洗手盆溢出來的水濺到巴特克斯滾來滾去的紅色地毯上,牠全身變成紅色。史特龍夫婦花了接下來的十一小時幫牠沖洗乾淨。
拍攝的時程很趕,而且經費很少,眾人只能用一台廂型車當辦公室,史特龍的休息室就是他的小客車。就連工作人員也不看好這部片。攝影師加勒特.布朗(Garrett Brown)趁此測試他新發明的攝影機穩定器(Steadicam),並完成了這部電影的大場面,也就是洛基熱血沸騰地跑上費城美術館的七十二級階梯。布朗發現,這部電影的工作環境與他正在拍攝的商業大片《奔向光榮》(Bound for Glory)與《霹靂鑽》(Marathon Man)天差地遠。
「我和史特龍第一次見面的場景令人難忘,」布朗說:「他穿著灰色的運動衫,坐在那台廂型車的中間。餐飲區在車頭前方,而車後面的廁所傳出臭味。我問他廁所正常嗎,他嘀咕說:『別拉大坨屎就沒事了。』」
製作預算少到整個劇組和演員住在汽車旅館。午餐就去最近的義大利餐廳吃便宜披薩。沒有時間搭建豪華的布景或拍攝好幾個鏡頭。「有一場戲是他走過停車場,你還看到背景有他媽的五千瓦聚光燈。」剪接師理查.海爾賽(Richard Halsey)說:「每個人都跟我說那顆鏡頭不能用,我說效果很好啊!有誰在乎?沒有人會注意到的。」溫克勒也在製作馬丁.史柯西斯那部預算一千四百萬美元的《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他說:「相較之下,拍《洛基》真的很像在打游擊。很多東西都要以假亂真,好讓劇情看起來合理。」
然而這種打帶跑的氣氛完全符合電影的主題和場景。史特龍用洛基那種謙遜、拚命的態度去拍電影。在拍攝前幾天,史特龍快樂地跑了好幾公里,努力拍出適合剪接成訓練畫面的鏡頭。「我們跑遍整個城鎮,」布朗回憶道:「在火車機廠、在瓦礫遍地的田野、在德拉瓦河和斯庫爾基爾河之間的優雅小路。這些場景既新鮮又能激發想像空間。」接著他們回到洛杉磯拍室內場景,劇組人員紛紛在猜想:「搞不好我們真的拍出好東西?」
剪接師史考特.康拉德(Scott Conrad)被海爾賽找來編輯長達八萬四千英呎的拳賽鏡頭。當他坐下來粗剪一個場景時,就知道這是部有料的片子。布吉斯.梅迪斯(Burgess Meredith)飾演的教練米奇去洛基的公寓,懇求要當他的經理人。但洛基說:「十年前我需要你的幫助……」接著他壓抑已久的挫敗感逐漸爆發:「你沒幫我!你才不在乎我。」
康拉德說:「我看著毛片中的畫面,完全被那個男人打動了……他當著布吉思的面流露真情。如今一回想,我全身雞皮疙瘩就起來了。」
史特龍在電影中放入自己的生活元素。洛基貼在鏡子上的照片是史特龍的家人,拳賽裡的敲鐘人是他父親法蘭克。洛基的寵物就是巴特克斯,還有兩隻烏龜是史特龍去寵物店買的。劇中的角色和演員的真實人生混在一起。雖然這部片負責的導演是約翰.艾維森(John Avildsen),但史特龍經常提出意見。「他對約翰讚不絕口,也很喜歡其他演員。他還常常稱讚我,」溫克勒說:「他真的對這部電影的各個環節付出許多心力。」
艾維森是拍過九部電影的老手,對他來說,這種方式不總是行得通,至少不適合用在《洛基》的後期製作。史特龍去米高梅的剪接室時,有時態度會太過輕浮。「史特龍開著他那台黑白牛皮坐墊的新車過來,」海爾賽說:「當然,大家都笑他太浮誇了。但他是個好人。」史特龍甚至帶巴特克斯來。「我們都喜歡那隻狗,但巴特克斯太溫和,史特龍還因此生氣,所以把牠送去訓練。」
然而,有時候事情就是不盡人如意。「我在場的時候,他們不會亂搞,」史特龍回想道:「他們不會輕易地說要剪掉我的某個特寫鏡頭,因為我人就坐在旁邊。他們會尊重我的劇本和我的表演。」某天去片場的途中,這位明星想到艾維森堅持要刪掉一場洛基與雅德莉安的戲;他越想越氣,一進房間就對導演大吼。某天收工的時候,在米高梅九號放映室,艾維森和兩位剪接師準備結束漫長的會議,史特龍忽然現身,導演嚇了一跳。「艾維森想盡辦法不讓他進剪接室,」康拉德說:「史特龍打了好幾天的電話,但艾維森一直設法拖延。那天他接到大門櫃台來的電話,說史特龍正要來見他。他剛好在剪接機前,立刻拿起包包往門外衝。洛基來了!」
艾維森想從狹窄的走道邊緣閃身而過,但史特龍擋住他的去路,並說:「約翰,我想跟你談談電影。」
「我得走了,」艾維森含糊地說:「我有會要開。」
兩人又僵持了一下。然後,毫無預警的,史特龍一把抓住這位導演,將他從地面拎起,帶他回去放映室。
他又說了一次:「我想跟你談談電影。」

剪接完畢、配上比爾.康提(Bill Conti)精彩的音樂後,聯藝仍然不看好《洛基》。董事長克里姆(Arthur Krim)在試映時睡著,而總裁普萊斯科(Eric Pleskow)寫信給製片,說他們考慮直接讓這部電影上電視,也決定不報名坎城影展。
一九七六年最熱門的作品,都是一些陰鬱、憤世嫉俗的電影,例如《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魔女嘉莉》(Carrie)、《螢光幕後》(Network)等,裡頭的主角要不死了,要不渾身是血。儘管《洛基》許多方面都顯得粗糙、生澀,好人最後也不算獲得勝利,但要傳達的訊息卻正向得多:如果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能靠自己擺脫泥淖、開出一條路。
有些人討厭這種心靈雞湯。《紐約時報》影評文森.坎比(Vincent Canby)稱《洛基》是「感傷的小貧民窟電影」。但許多人看了之後心情愉快。在為美國影藝學院會員舉行的放映會上,觀眾起立鼓掌。電影上映後,在美國創下一億一千七百萬美元的票房,超過《計程車司機》、《魔女嘉莉》、《螢光幕後》的票房總和,橫掃好萊塢,成為當年的頭號熱片。
顯然,人們對於傳達希望的電影突然重新燃起興趣。「我們經歷了越戰、學運、尼克森和水門案,」溫克勒說:「突然間出現一部電影,告訴我們『只要相信自己、更美好的機會就在前方』。這就是當時人們想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