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MacGuffin 麥高芬:香港之死?突破性懸念從《不可能的任務》說起│Thinker Initiative思想家 vol.0

原文書名:


9786267326756MacGuffin 麥高芬:香港之死?突破性懸念從《不可能的任務》說起│Thinker Initiative思想家 vol.0
  • 產品代碼:

    9786267326756
  • 系列名稱:

    新美學
  • 系列編號:

    85
  • 定價:

    360元
  • 作者:

    林慎
  • 頁數:

    182頁
  • 開數:

    14.8x21x0.9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806
  • 出版日:

    20250806
  • 出版社:

    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 CIP:

    987.01
  • 市場分類:

    電影戲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藝術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希區考克所說的「麥高芬」(MacGuffin)是帶出電影懸念,卻從未說清的神祕東西。本書特別將各章設計成車站,讀者彷彿置身迷人的墨綠色蒸汽火車,沿途漫遊蘇格蘭高地、《不可能的任務》名場面、歐威爾的真理部、《魔戒》世界、邱禮濤的香港等等,環繞巡迴偵查現實中的「麥高芬」!
  香港之死、紐約之戰、世界危在旦夕,末日論題材具有魔力。當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都市已死」到底是絕望的真相還是心理作祟?末日當前,ideas are bulletproof! 電影娛樂、文化、社會研究全面啟動;突破主流敘事,由vol.0倒數逆鑽都會核心──驀然回首,有待破解的電影感末日懸念,線索原來就藏在蘇格蘭高地迷霧山巒,一個簡單電影術語之中……

  「Thinker Initiative思想家」書系定位為吸引人們一同跨界追尋時代難題的根源和解方。作者林慎近年屢獲兩岸導演、學者、文化人推薦,香港金像獎導演黃綺琳稱「直達電影內核的詮釋中得到啟發」、港大中文學院主任林姵吟稱「展演了類狐狸型學者的駁雜多變」、藝術家黃宇森稱為當代的「文藝復興人」。

作者簡介


林慎 博士
生於英屬香港,赴法國修讀物理後棄理從文,考入劍橋大學法律學院,博士畢業。期間獲邀出版,意外成為誠品暢銷作家。復居巴黎,著書立說為志;目前完成了英美站book tour,滿十站便會退休繼續一模一樣的生活。
著有《第七藝》、《鑑藝論》、長篇小說《巴別人》、散文集等十數本,為提出「偽真論Missensicals」的思想家、小說家和藝文評審。被視為博學多變的狐狸型學者與文藝復興人。序言書室稱其風格彷如班雅明般「看似雜亂無章,又有其體系」,他樂見至少對了一半。閒時樂高,電影準備中。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解讀一連串精彩的流行文化內容,嘗試突破現代人懸而未解的精神斷層、尋找出口!
★設計生動,彷彿置身列車,閱讀宛若快車旅程途經各站,讀來豐富有趣,雅俗共賞!

書籍目錄


○「突發新聞:世界各地之死」

—麥高芬線→
○●兔子腳站
  ﹝車站廣播 起源故事﹞
○●逆神者站
  ﹝車站廣播 蘇格蘭高地虎﹞

—麥高芬線→1984線→
○●真理部
  ﹝車站廣播 重見天日的《動物農莊》原序﹞
○●末日站
  ﹝車站廣播 本地人的感時憂國﹞

—麥高芬線→1984線→電影院線→
○●魔戒站
  ﹝車站廣播 歷史營造(History-making)﹞
○●24fps站
  ﹝車站廣播 哈姆雷特中的鬼魂﹞
○●邱禮濤導演站
  ﹝車站廣播 電影關社救國?﹞

—麥高芬線→1984線→電影院線→後台
○●歷史河床站
●車長感言

○摘要╱Summary╱參考文獻一覽
○彩蛋:「乘客請離開車廂,轉乘列車……」

推薦序/導讀/自序


○「突發新聞:世界各地之死」

Britain Is Dead(英國已死)
  英國得到的教訓是,備受期待、被視為重啟時刻的大危機從未有來到。比起暫時的危機,衰落遠遠大得多,亦更具結構性……最後,你們會發現自己只是灰冷大海中的又一個附庸國。
               ──英國記者Samuel McIlhagga
                      2023年4月27日

America is Dead. Long Live America!(美國已死。美國千古!)
  911襲擊對美國人造成了深刻的精神創傷。不少電影反映出災難步步進逼時,個人的不安、被未知數所癱瘓的感覺,以及失控……我們在破損之路上面對的問題,大多出在自己身上。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媒體學教授Soraya Murray
                               2021年9月24日

The Death of Hong Kong(香港之死)
  別假裝了。750天內,英國將會把香港──世界上最進取的重商城市──轉交中國……人們忙著哀悼一座世上大商城的死亡。
               ──《財富》雜誌
               1995年6月26日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俺銀輪哭桂花。
               ──《後秋興之十三八首•其二》
                 明末投清詩人、官員錢謙益
                後有「崖山以後無中華」一說

       * * *

  近年超級英雄電影大行其道,惹來何謂「真正電影」的爭議。沒有現代的科技,自然無法畫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逼真視覺效果。於是乎,這個爭議無疑是一個現代問題,至少反映著一些現代人面對挑戰的心態:如何合作去戰勝突如其來、栩栩如生的威脅,也戰勝自己。
  要重複反思,代表這本來就是一件未解的事。後來,超級英雄電影越吹噓越亢奮。由拯救紐約到拯救地球,到後來滿足不了大堆頭,還要拯救滅亡邊緣的宇宙。一個宇宙不夠,還有多重宇宙有待拯救。地球面臨滅亡多少遍?電影英雄又救世多少回?(相比下,耶穌救世只是「單一事件」。)大概沒有人能數得清了。
  然而,不是所有問題都是能夠被輕易解決的。世上充滿著難題,推說「有待處理」,意味著無法馬上處理妥當。這些問題下至電梯故障,大至社會、世界不公等等。還有一種問題,不但不能解決,也無法「有待解決」,就是還未來臨,只能準備的一種。因為尚未出現,所以一經好事者的吵鬧和宣揚,霎時間,動不動便上升到說「這個地方沒有希望了」,人群尚健在便被蓋棺定論。怎樣的人才會希望自己的家鄉死去,天天掛在口邊?真是莫名其妙。
  這便是流行性末日論。

       * * *

  任何看過美國漫畫電影漫威第一階段高潮──分成兩集的《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編按:台灣翻譯為《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和《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編按:台灣翻譯為《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的人,都不會對類似的世界生死存亡威脅感到陌生,畢竟那是太多電影的俗套情節。如果是陪朋友入場觀看,你可能甚至對眩目的特技感到有點厭倦。在第一集的結尾,超級英雄們無法阻止反派,不止全世界,連全宇宙都受影響,一半的生命就此消失。反派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保持宇宙的平衡。
  超級英雄們不同意,對他們來說每一條生命都是重要的。〔他們似乎沒聽過齊澤克(Slavoj Žižek)對美國的批評:所有人都有人權──除了無國籍人士和不算公民,更非戰犯的「恐怖分子」。〕於是在第二集,他們用了另一個公式化橋段去扭轉劣勢,即是時間旅行。
  看來就算是超級英雄,擁有一般英雄沒有的超能力,面對牽涉到宇宙這麼大的生死存亡難題,都只能透過幻想出不科學的方法,去拯救滅亡邊緣的世界。

       * * *

  這使我想到拙作中的其中一段,事緣周星馳主演、劉鎮偉執導的《西遊記》電影(編按:指《齊天大聖東遊記》、《齊天大聖西遊記》兩部),被認為反映了香港面對1997年主權移交,大限之前的社會情緒。孫悟空在面對天命和愛人之間,要作最後的取捨:

  孫悟空的左右逢源實是左右為難。在情感關口中最後也是無法選擇,跟後來《月老》參考的做法一樣,只能透過一個魔幻的取向,使之前的真命題淪為偽議題,放棄辨認真偽。最後他使用玄奇的月光寶盒帶師徒一行人逃之夭夭,決定大澈大悟取西經,安於天命,不再做反叛的猴子。

  面對輕如日常煩惱,重如生關死劫的時刻,總會出現幻想:早知道電梯會故障便提早出門了、早知道社會變成這樣就不會再浪費時間在不重要的事上了、早知道人生苦短便不猶豫去完成理想了。漫威電影也一樣,斥巨資,全球行銷的商品背後,要解決的事依然是無法現實地解決,於是「只能透過一個魔幻的取向,使之前的真命題淪為偽議題」。同理,即使城不同人,從沒有科學方法去驗證死亡,只要透過這個玄奇的死亡說法,「如何共建大城」這種雖然充實,但又漫長疲累的過程,可以輕易地打上句號作結。人活得輕鬆自在,不好嗎?

       * * *

  幻想要是因此而去實行了,倒會改變接下來的人生取向,不過,它們更多時候只是悔不當初,是悔恨,多於積極動力。即使孫悟空用上魔法般的月光寶盒,鋼鐵人用上玄奇的無限寶石,有些事情依然是無法改變的:孫悟空命中就是要辜負愛人,方能踏上取西經之路;鋼鐵人只能透過死亡,才找到自己作為╱成為超級英雄的最終意義──願意為了大局而犧牲自己的性命。周星馳電影「無厘頭」,漫威也是天馬行空,卻有意無意中雙雙提醒了一點:文創世界天花龍鳳也好,魔幻有其極限,人到頭來,不管多想逃避,都要覺悟,都要取捨。
  總愛給自己想像出一個個逃避的理由嗎?不說為了自己,說為了愛人,為了他人;又或者輕易放棄,不肯面對自己和孕育自己的地方,借詞說沒有希望了、天要塌下來、都市已死……那理由是什麼,原來有時倒不重要。重要的,從來是我們選擇怎樣去反應。也是從這些反應當中,才定義出我們是什麼人。

       * * *

  人本善惡都好,無非血肉,吹進靈魂,便會睜眼明理。同渡此書正值韶華勝極之時。不存在的月光寶盒和無限寶石,固然無法救我們於時代黑洞之中。換個角度,不保證起死回生,至少知道個死因,不致死不瞑目,誰能說不是功德?
  英國歷史學家、劍橋大學文化史退休教授彼得•柏克(Peter Burke)在著作《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The Polymath: A Cultural History from Leonardo da Vinci to Susan Sontag,2022)中,指出博學者的兩大陣營──狐狸與刺蝟,源於古希臘詩人阿爾基羅庫斯(Archilochus)的句子:「狐狸知得多,刺蝟知得專。」(A fox knows many things, but a hedgehog knows one big thing.)所謂「換個角度」,想想便知無非一直想推廣的「狐狸式思維」。美學能產生自然而然的文化向心力;不美不雅,自然惹人排斥。不過一如所有事物,美藝有所侷限,尚且無法承接一個人的下墮速度,更無法承載一座城的悲情重量──即使那份悲情有說因人而異,更似沒有任何共同基礎可言。

       * * *

  就來換個視點吧!置身現代社會,混凝土森林插滿樓房,空間全被人類占據,向來沒有野生動物出沒。遇見非人類,除了撲殺便是籠養,人獸不兩立。
  奇妙的一刻,你居然看到野草叢林間似有動物晃動,那身豹紋屬於老虎還是野貓?抑或是你眼花,是上帝的障眼法?一有了警覺,你的四周彷彿產生了化學反應,你失笑──明明是體內腎上腺素上升,造成的生理反應。慢著──沒有眼花,四周的確出現了變化,像《風林火山》裡面下雪的香港,《潛行空間》(Inception,編按:台灣翻譯為《全面啟動》)的捲曲巴黎,或者《奇異博士》(Dr. Strange)的碎鏡紐約,驟眼滿是視覺效果。難道是世界失常,你的心智開始崩解?你只想離開這個怪異的地方,張望找出口,連忙鑽進就近的地鐵站。到站台上時,一輛美輪美奐的墨線色復古蒸汽火車,正泊在你面前。
  剛踏進車廂,光度和色差使你正常地揉揉眼睛,想「換個視點」回來,畫面穩定下來時,眼前居然是一片陌生的山區!灰濛濛的空氣,慢流河川,石地與高山,還有淺植被,隱約中背景音樂是這一帶的風笛聲,跨感官地滲帶著煤炭感的威士忌橡木味。味覺帶動記憶,你好像想起些什麼,某天在書店內,拿起過這一本書,翻過來,簡介出現過這一幕那兩、三句:

  有待破解的電影感末日懸念,線索原來就藏在蘇格蘭高地迷霧山巒,一個簡單電影術語之中……

文章試閱


—麥高芬線→(摘錄)

○●兔子腳站

  本資料將在五秒後自動銷毀,若任務失敗,政府會一概否認對你們的行動知情,祝你好運。

  這段經典台詞出自《職業特工隊》(Mission: Impossible,台灣則直譯為《不可能的任務》)。在系列的第三集中,湯告魯斯(Tom Cruise,編按:台灣翻譯為湯姆•克魯斯)飾演的探員接下任務,要奪得稱為「兔子腳」的關鍵裝置。說是裝置是挺恰當的。它不但是一件觸得到的物件,也是一個劇本內的文學裝置。
  讀小說的人大概會想起《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故事中主角就是在追蹤一隻兔子時掉進洞穴,進入異世界。而在不少文化中,兔子腳象徵好運。這個說法的來源已不可考。其中一個理論來自文學學者艾利斯(Bill Ellis)。根據他的說法,二十世紀初,兔子腳來自歐美人種對非裔美州種族的風俗穿鑿附會而成。當時的美國公司,會售賣聲稱由黑人在不吉利的情況中,切下的兔子腳。另一個說法則是兔子腳跟歐洲以前的好運氣象徵有關。(Little 2019)
  有趣的是,即使兔子腳在這集《職業特工隊》中占著至為重要的位置,特工跟反派為了它,爭得你死我活(別忘了,兔子腳就是好運的意思,他們要勝出這場比拚,確實需要一點運氣),可是到頭來,整部電影中居然從未言明兔子腳是什麼。從外觀上看,它似乎是生化武器,容器內是什麼?觀眾看完電影,還是不知道。以下這段台詞已經是最直接的線索:

  看,無可避免會有人創造出他稱為「逆神」(Anti-God)的化合物。它就像加速的變異器或者,你知道的,像一股不能阻擋的毀滅性力量,可以摧毀這一切──建築物、公園、街道、兒童、雪糕車。(Dutta 2021)

  類似的劇情幾乎是荷里活(Hollywood,編按:台灣翻譯為好萊塢)的現代樣板戲,卻無阻《職業特工隊》拍完一集又一集。換言之,世界一次又一次地經歷頻死,要拯救它回來是「不可能的任務」,偏偏又在湯告魯斯為首的特工隊努力下,一次又一次地順利重生。生死如此迫切,人類面臨的危機如此接近,又如此陳腔濫調,甚至觀眾進場前已知大概走向。這類拯救世界,甚至拯救多重宇宙的電影不只包括《職業特工隊》,還有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和其他片種,劇情都是大同小異。
  大受歡迎似乎正正反映了今代的重生欲求。由恐怖分子、變節官員到外星人,應有盡有,全世界不斷面臨一次比一次嚴重的危機,違反常情地以「不可能」為題,最後卻是往往「可能」。(背後動機多是愛:愛家庭、愛同道、愛國家更愛地球,還哪有救不活的困境?)反而要人類文明澈底滅亡,倒很多時候是不可能的。
  要辯證出世界死亡,跟辯證出世界沒有可能死亡一樣,原來都是強人所難。
  接下來,讓我們做一次這樣的不可能的任務。

麥高芬

  一件被稱為「兔子腳」的神祕物件就是《職業特工隊3》的麥高芬。特務組織成員到梵蒂岡追捕正在找尋「兔子腳」的軍火商,後來發現「兔腳」代表某種生化危機(biohazard)。(Masterclass 2022)

  兔子腳這不明卻至關重要的物件,想來便是似曾相識的東西。我們在很多電影中都發現其身影。這其實是一個電影術語,正好符合了電影導演阿爾弗雷德•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編按:台灣翻譯為希區考克)和他的編劇安格斯•麥非爾(Angus MacPhail)於1939年開始使用「麥高芬」(MacGuffin)的定義:一部電影或故事中,負責設定和推動劇情的物件、事件或人物,儘管它通常缺乏本質上的重要性。韋氏字典引述了希治閣講的起源故事:

  故事中火車上的乘客質問一名攜帶一個奇怪包裹的人。那名乘客說包裹裡放有「麥高芬」,並解釋說是用來在蘇格蘭高地捕捉老虎用的。當這群人反駁說高地沒有老虎時,那名乘客回答:「那麼,這一定不是麥高芬。」希治閣顯然喜歡用這樣的神祕包裹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和製造懸念。他意識到觀眾期待解謎便也會關心故事發展──即使最初引人入勝的地方變得無關緊要。(Merriam-Webster 2023)

  麥高芬可以是物理上的存在,也可以是無形的思想或概念。它是劇情的關鍵,不過隨著劇情發展,卻可能會變得不重要。它的作用包括:
  1.成為故事發展的催化劑。有人想追求某些事,而過程中會遇到壓倒性的困難。
  2.展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慾望推動他們去採取行動,人物的反應反映出他們的深度。
  縱使古代未有直接使用麥高芬一詞,但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的史詩和中世紀文學。這些物件有很多時候是神聖的,例如亞瑟王傳說的聖杯。以下是大量由文學到現代電影的著名例子,(Masterclass 2022)用以讓大家好好掌握麥高芬多變的用途和意思: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哈姆雷特》(Hamlet)中,主角遭遇父親鬼魂的經歷就是麥高芬,激發了哈姆雷特的行動。
  ●荷馬(Homer)史詩《伊利亞特》(Iliad)中,麥高芬是特洛伊美女海倫。特洛伊王子擄走她後,希臘人便向特洛伊進攻,發動了特洛伊戰爭。
  ●在希治閣的電影《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編按:台灣翻譯為《北西北》)中,間諜追捕一名被認為藏有祕密文件的廣告主管。該主管和觀眾從未知道所謂祕密文件是什麼。
  ●在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編按:台灣翻譯為昆丁•塔倫提諾)1994年的作品《低俗小說》(Pulp Fiction,編按:台灣翻譯為《黑色追緝令》)中,殺手的任務是要取回裝有神祕物品的公事包。跟之前的例子一樣,沒有人透露過那是些什麼。
  ●在戰爭片《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編按:台灣翻譯為《搶救雷恩大兵》)中,麥高芬是一名角色──士兵們深入敵後尋找的二等兵瑞恩。
  類似的意念並不罕有,而世界面臨毀滅更是常見的創作題材。蘇格蘭高地沒有老虎,世界沒有因而受損,那些橋段不管是邪惡野心家還是瘋狂科學家,都只是麥高芬,而不是真正迫切的東西。弔詭的是,兔子腳之所以是吸引主角也吸引觀眾,卻無人知曉的關鍵裝置,不是因為世界沒有面臨一樣的東西,而是相反的,我們都太清楚真實與虛構世界存在太多「兔子腳」。就如《職業特工隊》的基本劇情也是一樣,若非耳熟能詳,便是舊調重彈,不同的更多是特技和動作場面。即使我們不知道今次的詳細設定,也無礙入戲。

推動劇情和展示個性

  根據早前知識分享平台Masterclass的簡介,麥高芬具有1.推動劇情,和2.展示個性兩大作用,為之後的劇情發展和高潮結局去服務。麥高芬可以是極其重要的,例如聖杯和滅世裝置,但有時也可以是隨劇情推進,變得不太重要的。之所以重複提醒各位,是因為這對揭開一些對我們來說極其重大的真相,具有核心作用。
  關於生死的思考,在我的《鑑藝論》兩冊已經出現過,我在這裡簡單解釋一下。第一冊說是求真探偽,抽出時代非生即死的浮躁症元凶;第二冊講透過山頂纜車這香港著名地標來說明傾城幻覺,一個橫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概念。說到底,傾城跟都市已死是很接近的說法。當然,對一般大眾來說,前者可能偏向文學、意象上的,而不是感慨的、直言的。另一方面,無論是《職業特工隊》還是《傾城之戀》,當然也不是聖經般的真理,只是借用一個流行文化中的切入口,借用一個如英雄冒險電影一樣誇張的大事件,來開始訴說今次這本書的主旨──
  「都市已死」這擾人的大說法,無非麥高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