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十週年全新修訂版)

原文書名:The Road


9786267478936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十週年全新修訂版)
  • 產品代碼:

    9786267478936
  • 系列名稱:

    春山出版 春山之聲Voice
  • 系列編號:

    WT01068
  • 定價:

    680元
  • 作者:

    張贊波
  • 頁數:

    600頁
  • 開數:

    14.8x23x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014
  • 出版日:

    20251014
  • 出版社:

    春山出版-時報
  • CIP:

    987.81
  • 市場分類:

    電影戲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藝術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獨立紀錄片導演張贊波「大國三部曲」首部曲《大路》十週年紀念
曠日持久的化名潛伏,不可思議的田野調查,
兩種媒材的生動紀錄,歷久彌新的珍貴文本。

2014 開卷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2014 《放映週報》年度十大電影專書
2015 臺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獎
2015 新浪中國好書榜十大年度好書第一名
2016 首屆書店文學獎年度書單

張贊波
──我不但是一個見證者,也是一個親歷者。我由衷感激老天安排我遇見他們,從而得以在這條朝天的大路上,讓我的時光和他們的時光短暫重疊。
──到處在修建現代化的高速公路,可是有太多的人無力踏上這條國家的通衢大道。
──有禁書的時代,是時代的恥辱,卻是禁書的榮耀。

二○○九年,一條綿延近百公里的高速公路在湖南動工。在不可抵擋的現代化浪潮下,紀錄片導演張贊波逆潮流而動,從北京趕赴湖南的偏僻山村,以化名方式,孤身潛伏工地三年多,近身觀察其中的民工、包商、工程管理者、基層官員與當地村民的生存境遇,敏銳發掘隱藏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權力結構裡的利益鏈。
隨著這條從無到有的大路拔地而起,各式野蠻迫遷、工安事故、討薪抗爭、偷工減料、徇私貪腐、聲色犬馬頻繁發生,甚至還上演黑幫介入的血腥械鬥,山河、歷史、文化亦被破壞殆盡。當宏大建設的奇景最終落成,也留下怪誕而慘烈的時代寓言。如今,被稱為「基建狂魔」的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達一九.○七萬公里,早在二○一一年便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然而本書記錄的祕密與真相如此讓人怵目驚心。
作為少數能兼具作家身分的電影導演,張贊波嫻熟運用鏡頭和文字兩種媒材,細緻而生動地呈現國家發展背後的斑駁景象與悲喜人生。在官方主旋律壟罩、真相難以言說的當下中國,《大路》是一份充滿底層氣息和批判精神的寫真文本,有著荒誕日常的生動敘事、獨特新穎的内部視角和深厚真摯的人文關懷。同題紀錄片《大路朝天》也備受國際影壇關注,多次榮獲提案大獎,入選數十個國際電影節並獲獎。「中伙鋪」這個距離沈從文老家鳳凰縣不遠的古老鄉村,在被一條嶄新的高速公路貫穿之時,因為有了張贊波深入現場、經年累月的拍攝與書寫,成為理解迷宮中國的奇特入口。
作為張贊波的第一本書,《大路》出版後在臺灣與中國獲獎連連,但簡體中文版在出版兩個月後隨即被禁,作者和出版方都遭整肅壓制,從此張贊波在中國成為罕見的「雙禁」作者(禁片加上禁書)。此次的「十週年全新修訂版」除了融合繁體與簡體中文版各有所長之處,新增五萬字的篇幅,作者也細緻進行全書修訂,更收錄《大路》一書在中國遭禁始末,完整呈現中國官方對事實真相的脆弱心理,以及對文化領域的宰制。書裡書外,不只是高速發展的光鮮樣本,更有極權與社會主義的變形體制。

獲獎好評
2014 開卷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紀錄片導演張贊波在一條高速公路的工地匍匐三年,用心觀察,用鏡頭和筆記錄了中國崛起背後的社會廢墟。一個個生猛有力的故事呈現「中國特色」的無奈和掙扎。

2014 《放映週報》年度十大電影專書
此書根植於拍攝《大路朝天》的田野調查,張贊波以近乎人類學家的熱情,勾勒出中伙鋪村裡,為了修建省級高速公路而群聚的建築工民族誌,同時揭露自己的位置與自我懷疑……若非坦然深層的自我覺察與對現實的掌握,絕對寫不出這麼細緻又具體的「跨域文本」,既巨觀社會世界結構,也微觀個體存在樣態。

2015 臺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獎
紀錄片導演張贊波以鏡頭和書寫記錄著中國在邁向更快、更進步過程中的衝突、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利益糾葛,一一抽絲剝繭,最後剪輯成影片《大路朝天》與此書,文字潛藏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呈現了報導文學的誠懇和反思。

2015 新浪中國好書榜十大年度好書第一名
張贊波耗時三年「潛伏」在築路工地上,用攝像機和筆同時記錄下一條公路誕生的每一細節。他冷靜、細膩、流暢的敘述,以一條公路、一個村莊的微縮景觀,呈現了一個迅速發展的國家耀眼表象背後的肌理,以及普通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浮沉。《大路》尤其為方興未艾的非虛構寫作提供了一個高質量的範本。

2016 首屆書店文學獎年度書單
我們應該鼓勵這種立體地進入社會的寫作嘗試,尤其是它所面臨的具體的痛苦和整體性的困難。我們應該有勇氣去記錄自己的命運,如同張贊波的嘗試一樣,為我們的時代留下一部正在進行式的公路電影。

作者簡介


張贊波
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自由作家,湖南邵陽人。二○○五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班,二○○九年完成首部紀錄長片《天降》。二○一五年,第四部紀錄長片《大路朝天》入圍第二十八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長片競賽單元,獲第五十三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首獎。紀實文學著作《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獲二○一五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及開卷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曾擔任金馬獎、桃園電影節、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評審,最新紀實文學作品為《大景: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與欲望遊戲》。

相關作者簡介


封面繪圖.設計
萬向欣
平面設計師兼插畫家。作品風格以手繪線條為主。作品有《Under 1.0》瀕危動物視力表系列,總統府常設展《臺灣.集》作品展出。《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2024臺北文學季》、《2025臺北文學獎》主視覺設計。《大景》、《菊花如何夜行軍》、《沒口之河》、《控制》(十週年紀念新版)、《橫斷臺灣》、《植物學家》、《電玩的本質》等書籍封面設計。
IG / @under_1.0 FB / Under 1.0

書籍目錄


一本絕版又絕跡的老書,一條曲折又延伸的大路──《大路》(十週年全新修訂版)自序
前言 在湘西,我想拍一部「公路片」

第一章 中伙鋪
路上的風景
道路上的古老村莊
項目部

第二章 留雲寺
一座讓路的古寺
「神」愛世人
無能為力的神祇
俗世與神界

第三章 老何與老姜
重慶來的挖樁人
老何一家的壞運氣
「杯酒釋恩仇」
本地幫和外地幫
壞運氣輪到了老姜

第四章 中國式博弈
工地上演「黑幫電影」
中國式博弈
難以癒合的傷口

第五章 紅歌與娛樂
一場異彩紛呈的紅歌大賽
牌局和馬戲
人人都愛「橋頭堡」

第六章 共和國同齡人
被遺忘的老兵
沒有硝煙的戰場
「彎道超車」新時代
「公安老朱」和母狗小白

第七章 中國式關係
袁科長的一天
歐婆婆家的飛來「橫」石
「速度之戀」
「工程關係學」
冤家亦朋友

第八章 被改變的村莊
「和諧拆遷」
水源保衛戰
祖先的亡靈與神樹

第九章 我的角色
「你是站在什麼立場的?」
「小機機」拍客的底層生活
分裂與糾結的紀錄人生

第十章 巫山與巫溪
迎來送往的道路
民工老何的新人生
民工老姜的舊生活
古董商老何的荊棘路
迷失在嶄新的古鎮

尾聲 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後記 直面生活的粗礪和厚重

附錄 《大路》遭禁記

推薦序/導讀/自序


一本絕版又絕跡的老書,一條曲折又延伸的大路
──《大路》(十週年全新修訂版)自序

面對一本十年前的老書,我自然免不了首先要感慨時光的流逝。時光過得如此飛快,整整十年,已經倏忽被拋諸腦後交給往昔記憶,就像手中捧閱的一本書,不經意間就往前翻了一頁。但假若人生果真如書,而把十年光陰濃縮於一頁,應該足夠呈現出令人回味甚至愕然的變化。實際情況也確是如此,十年間,這本書走過了自己獨特而曲折的歷程,而和它有關的一些人和事,也在或悄然或顯著地發生改變。

二○一四年九月,《大路》在臺灣八旗文化出版,儘管當時我已涉足紀錄片領域多年,有過長長短短好幾部影像作品,但它是我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文字作品。在憑藉影像呈現真實世界的同時,我第一次有意識跨越邊界,轉換媒材和形式,用長篇文字呈現我置身其中的那個紛繁世界,並藉之表達自我。承蒙臺灣讀者和業內人士關愛,《大路》出版後陸續收穫一些好評和反響,也有幸獲得了幾個獎項,第一刷很快售罄。後來,在經過數次再刷並銷售後,出版社和通路均無庫存,變成絕版。對於一位剛出版首作的「寫作素人」來說,這些都是難得的鼓勵。

二○一五年十一月,經中國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國」編輯,簡體版《大路》在其所屬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問世。相比於繁體版,簡體版的副標題換成相對中性的「高速中國裡的工地紀事」,且刪除正文中不少「敏感」表述。即使是一個被審查後的「潔版」,它於我也意義重大。因為之前,我所有紀錄片都是脫離審查體制的獨立作品,在由國家權力嚴控電影生產和流通的中國,它們都是叛逆的法外之徒,只能潛藏於地下,偷偷流傳,因而受眾和影響均為有限。而待《大路》公開出版,我的作品才算第一次擁有合法身分,從而浮出地面,呈現於公眾視野。因而,無論在受眾還是媒體層面,它都獲得遠比我的紀錄片作品更為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也獲得了幾個專業獎項。首刷一萬冊很快被訂購一空。

然而,在簡體版《大路》出版僅兩個月後,正當準備二刷之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它被「下架」了。「下架」一詞,是龐大的新時代中國特色詞彙庫中的一員,也是黨的審查體系的又一偉大創舉。和「技術原因」往往指向「禁片」一樣,(注1)被「下架」意謂著:這是一本「禁書」。就這樣,我的書被禁了,成了新時代中國禁書潮中又一個犧牲品。不僅不能再刷,一夜之間,從所有銷售平臺──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消失無蹤,落得「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據外媒報導,對《大路》的下架指令來自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但眾所周知,中國的書報電影審查體系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和模糊曖昧度,並無法可依,甚至無跡可尋,往往依附於權力意志和長官意志,體現出暗箱操作的特徵,不會對民眾「公務透明」。所以,和眾多悄悄消失的禁書、禁片一樣,背後的實際原因一時眾說紛紜,撲朔迷離。(注2)

無論實際情況如何,一斑皆可窺豹,這是當時愈發嚴苛的言論環境之顯現。不光禁書,在我涉足的另一領域──獨立電影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從新領導人上臺的二○一二年始,原有的中國三大獨立電影節(展)相繼被關停,零散的民間放映也頻遭干擾。無論創作還是放映,都經歷了寒冬。二○一七年,獨立電影更是遭逢雪上加霜:《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出臺,從法理上對獨立電影形成全方面扼制。自此,沒有獲得官方拍攝許可和公映許可的獨立電影,無論在製作、放映、傳播,以及參加電影節(展)等環節上,都已變成「非法」。在中國,我的紀錄電影幾乎沒有傳播空間,在拍攝上也愈發舉步維艱,面臨比以往更大的困難甚至風險。如果說,早些年我們這些獨立影人尚能在夾縫中生存,那麼時至當今,這最後的一絲夾縫也眼看要被徹底堵塞。

《大路》被禁後的這十年,可說是中國本就難得的自由空間在逐漸萎縮的十年。無論作為這片土地上的一位獨立創作者,還是這個國家的一位普通國民,我都能深刻感受到這點。某些當初選擇從事獨立電影時抱持的理想,也不得不面臨幻滅。起先,我還時不時談起紀錄片創作者應該肩負的責任和良知;後來,一般情況下我只會說創作是表達欲使然,是胸口的一息尚存;再後來,我常常變得沉默;最後,我被迫從國內的社群媒體上徹底消失,也不再參加現實中的任何公共活動。

在不解決問題、卻喜歡解決「問題揭示者」的這片魔幻的土地上,我想,有人樂於看到這個局面:和一本禁書同時消失的,還有它的作者。何況,我還是一個死不悔改的「雙禁」(禁片加禁書)作者,不願妥協,更不願投降,那麼,擁有這樣的命運也不屬意外。在經歷最初的驚訝、失落和不平後,我很快坦然面對我的作品以及自身的命運。記得在《大路》被禁後,有讀者拿著這本新鮮出爐的禁書來給我簽名,我在書上寫了一句題贈語:有禁書的時代,是時代的恥辱,卻是禁書的榮耀。沒錯,至今,我仍覺得《大路》所獲得的最榮耀的獎項,不是「臺北國際書展大獎」,不是「開卷好書獎」,也不是「新浪中國年度十大好書獎」和「書店文學獎」,而正是這個沈甸甸的「天朝禁書獎」──我視之為對我的加冕,就像我歷來視人生的所有經歷包括苦難都自有其價值和意義。

不光是禁書作者,出版禁書的出版方也未能幸免遭受鐵拳。幾乎與簡體版《大路》被「下架」同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何林夏先生被帶走接受調查,後來以「貪汙罪」罪名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外界普遍認為,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是出版了包含《大路》在內的一系列敏感書籍,惹惱了黨。廣西師大出版社總編輯、「理想國」掌門人劉瑞琳女士也因為出版《大路》等禁書而受到處分,被免去相關職務,做出深刻檢討。而《大路》的責任編輯曹先生,因此被吊銷編輯資格,終生禁止再進入出版行業。

極權之手比想像的伸得更長。當初出版繁體版《大路》的臺灣八旗文化,也因持續出版揭露和批評中國政府、不符合黨的思想觀念的禁書,成為黨的眼中釘。二○二三年三月,八旗總編輯李延賀從臺北回上海探親時被祕密拘捕,後來,以「煽動分裂國家罪」被判取三年有期徒刑,至今仍身陷囹圄。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也直接導致我原本即將在八旗出版的第二本非虛構著作《大景》,不得不被雪藏一年,後來,更換到春山出版才得以重見天日。同樣原因,這本《大路》十週年版,也不得不離開八旗,隨之來到春山。

承蒙春山不棄,再次接納我,從而得以讓這本絕版(繁體版)又絕跡(簡體版)多年的老書十年後重新和讀者見面。而且,很榮幸的是,這次的修訂版,能得到春山總編輯小瑞親自擔任責任編輯。在十年前的開卷好書獎頒獎典禮上,我第一次見到當時尚在衛城的她──我的《大路》和衛城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同時獲獎──並經延賀引薦,懷著景仰之心和她打了招呼。儘管在十年後,她早已離開衛城,對當初這一幕也印象全無,根本記不起曾見過我,但在編輯《大路》時,我們卻像認識多年的老朋友,陌生感和距離感被消解了。隨著對這份舊文本的重新閱讀和細緻梳理,我們又宛若回到十年前,被斷裂的時間得以重新接續起來,呈現出超越線性的複雜型態和況味。謝謝小瑞,在我最無力的時候接納我,給予我力量和溫暖。你的傾心傾力和包容細緻,時常讓我感動,你對出版的理解和實踐,更是讓我欽佩。

出現在讀者諸君面前的這個修訂版,不光是一次老版本的簡單再版,也呈現出難得的舊貌換新顏。首先,它基本上保留了以前繁簡兩個版本中各自被編輯刪掉的部分。在八旗的版本裡,礙於篇幅所限和面向臺灣受眾的考慮,刪掉了原稿中的數萬字──但放在更寬廣的語境下,這一部分大多也有其紀錄價值。而在「理想國」的版本裡,受制於黨的審查體系,刪掉了那些尖銳而敏感的表述部分──它們基本上是我從敘事的空隙中現身出來,對某些事物進行直接評點,雖然篇幅不長,但最能反應出我的思想觀念和性情風格,更關鍵的,最能體現我崇尚的自由寫作精神。小瑞花了不少時間和力氣,重新整合兩個舊版本中被刪除的段落字句,使得這個新版本既是一個最接近我當初寫作原貌,也是一個最理想化的版本。

其次,小瑞和我也對書中一些錯漏進行修訂,對一些不甚準確和嚴謹的表述進行調整,我還對一些語句重新修改、潤色,去除一些習慣性的贅詞和過於口語化的表達,只希望能讓這份文本變得更為流暢和準確。此外,小瑞也修訂一些原有的注釋,以及對某些表述重新加注,除了給臺灣讀者提供更全面的時代背景和語境參考,也試圖讓這份十年前的文本,盡量和十年後的今日現實產生一種呼應──這也是修訂版價值的體現。

藉之這次修訂契機,重新閱讀自己這部十年前的作品,它好像把我瞬間拽回那段孤身潛伏工地的難忘時光。那時我白天出去轉悠拍攝,晚上回到宿舍鎖緊房門寫作,幾乎每一天,都如饑似渴地被鏡頭前的魔幻現實所吸引,也時常被它衝擊得或目瞪口呆,或義憤填膺,或感慨萬千。在片子完成之前,這種強烈的情緒亟需找到一個表達的出口,所以我才決定除了影像,也用文字呈現這次難得的見證和體驗。作為我的第一部非虛構著作,它難免青澀、粗糙,但我敢說,它足夠真實和真誠,也足夠悲憫和犀利。因為那些場景和故事都是我親眼所見,那些感受和思考,也都是真切地出自我的內心和大腦,自然帶著我的情感、溫度,當然也有立場。

十年前,這本書的完成和出版,對我意義重大,讓我意識到自己不光可以拍攝,還可以寫作。從此,我有了我命名為「多聲部」的創作觀念和創作意識:哪怕孤身一人,哪怕身處條件極其有限甚至艱困的境況,也可以透過各種力所能及的媒材和手段,去完成同題材、同主題的表達,從而讓一個人也可以發出多種音調,形成有如合唱團般的效力。另外,這本書作為我的第一部非虛構著作,還有一個意義:它無意中拉開了我即將完成的非虛構寫作三部曲──「大國三部曲」的序幕,第二部《大景》在某種意義上,也延續了《大路》開創的精神和方式──透過長時間、深入的在場,去獲取真相,揭示真相,從而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也透過影像和文字等多種媒材,形成多聲部的吟唱。而尚未問世的第三部,除了將繼續延續這種精神和方式,它和第一部《大路》之間,又會形成一種更加奇妙的連結和呼應。這也許,就是非虛構現實題材為何對我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吧。

然而,遺憾的是,相比於創作上的收穫,現實本身卻未免不讓人感到沮喪,甚至絕望。十年來,這本書自身遭遇了不少意想不到的變化,但它當初所描繪的那個世界卻似乎一成不變,那條象徵國家主義的通衢大道,一直在延伸朝前。時至今日,對個體權益和尊嚴的踐踏、對文明和規則的漠視依然和國家主義如影相隨。我時常會看到以發展之名進行的各種暴力拆遷訊息,也會頻頻耳聞因為豆腐渣工程而導致的各類事故,當然,底層勞動者的境遇依舊糟糕,甚至更甚。在這片缺乏制度保障和反思精神的土地上,似乎再多的苦難和悲劇也不足以形成教訓和警醒。讓我難免會在心裡再次發出那聲虛無的詰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再次感謝八旗和延賀讓這本書最初面世,也感謝春山和小瑞讓它十年後重生。此外,我還要藉此機會,感謝一位特別的人,他就是《大路》初版的推薦人齊柏林先生。儘管當時是出版方找他推薦我的書,我們素未謀面,也從無聯絡,但我一直聽說他的名字和作品。後來,在他去世前不久,他還主動透過FB私信給我,約定下次去臺時見面,但沒想到天妒英才,在隨後的航拍中他不幸遭遇墜機事故,從此天人永隔。我最近一次去臺灣時,一抵達桃園機場,便看到牆上掛著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會海報,我差點落淚,既惋惜再也見不到這位寬厚而優秀的同行,也為他至今還以這樣的方式發揮他的價值和精神而感到欣慰。柏林兄,謝謝你,希望你在天國安息,希望你和你的靈魂在那裡飛得更高,永不墜落。

注1:中國經常會以「技術原因」為藉口對某些違背黨的思想意志和美學觀念的電影作品進行勒令撤展、退賽、甚或下線禁映。
注2:關於簡體版《大路》被下架的更多細節,請參見本書附錄〈《大路》遭禁記〉。

文章試閱


前言
在湘西,我想拍一部「公路片」

二○○三年冬天,我終於如願以償來到「髮小」斌和所在的工地。儘管很多年前,他就在信中多次向我發出「來工地上玩」的邀請,但礙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我一直拖到在北京讀研究生時才得以動身成行。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走進一條道路的工程項目部。它位於湖南西部山區的鳳凰縣,這是一座因沈從文而漸漸聲名遐邇的古老邊城,人文與美景兼具。斌和正在古城外修築一條簡稱為「鳳大公路」(從鳳凰到貴州銅仁大興機場)的二級公路。這是一條連接湖南省與貴州省的重要幹線公路,更是一條旅遊黃金通道。它的修建端賴於漸漸紅火的旅遊業,當然還有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日益重視。
陰沉而溼冷的南方冬天中,我見到了更加消瘦的斌和。他站在貼著白色磁磚的三層項目部辦公樓前,一件款式古板的灰褐色夾克衫,因為過於肥大,下襬幾乎要蓋過臀部。看起來他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剪髮了,頭髮凌亂而蓬鬆,有點自然捲的髮梢隨意地蜷曲在狹窄的額前。他滿臉通紅,神情略顯疲態,一開口身上就瀰漫出陣陣酒氣──他剛從一個酒席上撤退,如果不是因為要迎接我,這會兒一定還在和人觥籌交錯。斌和是這個項目部的生產經理,除了主抓生產之外,時不時有很多不能推卻的「公關酒席」纏身。
這樣的重逢難免不讓我覺得陌生。早在我們的少年時代,斌和就子承父業(他的父親是公路局的一名老職工),在高中畢業後成了一名四處漂泊的修路工人。在和我的頻繁通信中,他多次描繪他置身其中的嶄新且艱苦的生活。時隔多年,我仍然清楚記得他那些充滿幽默卻聽來稍覺心酸的講述:

〈築路〉這篇課文,初中彷彿念過,如今才是真正人生裡的「築路」了。彷彿當年知識青年大串聯、大插隊,我單位幾十號人全都駐在這裡,男女同事,浩浩蕩蕩。這是一個蚊類群居的地方,早晨上簡易廁所,共五個坑連通在一起,中間無遮羞的隔斷牆。那地方黑壓壓潛伏著上千隻「斷臍螟」,嚇得我不敢解褲帶。更有甚者,大便掉坑中叮噹有聲,可與鄰廁女同胞之「便聲」同鳴。或偶爾急甚,卻五坑皆蹲著有人,各叼一菸,談笑風生,很有氣度。而我不敢加入,只有每每找幽靜僻遠之處,回歸自然了……住房磚質,有窗(不如說牆上一個一平方米的孔),釘了綠紗窗,卻有農田中見光而來的「火螞蟲」,進出自由,卻偏只進不出。一個晚上下來,火螞蟲掉得屍骨遍地,足有一釐米厚,蔚為奇觀!……每晚,與同事各提一桶,奔赴井邊,引吭高歌,匆匆忙忙,洗完身膚。之後,天黑下來,黑蚊子轟然之聲蓋過法國「幻影F1型戰鬥機」,所以只有縮守蚊帳的分了。我常拿著別人家包鞋子的廢報紙,看得津津有味……
我的工作是管一臺柴油機,一臺攪拌機;一個是轟隆隆之物,一個是龐龐然之物。機械修理,加水加油,很單調的生活。有對講機一臺,價三千元,我們常用來互相罵娘和聊天。甚至每晚當電臺廣播,輪番做主持人……

落款顯示,這信寫於一九九五年六月十日,寄自湖南雙峰縣一個叫作「青樹坪」的鄉下。當時,斌和正在那裡修建一條省級公路。就在那條蚊蟲出沒、生活單調卻苦中作樂的道路上,斌和為此消耗了整整三年青春──「青樹坪」這仨字也在我們往來通信的信封地址欄上出現了整整三年。三年後他又輾轉去了好幾條別的道路,直到又來到這條正等待新生的鳳大公路。時光荏苒中,他已從當初一名普通的道路施工員逐漸成長為一位工程項目的管理者,但仍然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築路者」。斌和少年以後的人生,完全可以分拆開來對應一條條道路的名字:其中既有普通公路,也有高等級公路,當然,還有一條條高速公路。
道路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在沒有最終修成之前,它們統統都呈現出一樣的景致:骯髒,雜亂,破碎,無序,原始,封閉……如同襁褓中的嬰兒,在長大成人、各有千秋之前幾乎都呈現出大同小異的面貌。在斌和的「導遊」下,我走入他的新工地,親眼目睹並拍攝了一條道路未加修飾的雛形:放眼望去,滿目泥土,遍地廢墟,一片塵埃;灰頭土臉的民工們正彎腰在上面敲敲打打;挖土機或壓路機在旁邊轟隆不息地作業。如果是夜晚,一盞掛在高處的高功率燈泡會像明亮耀眼的太陽一樣,照耀著這片白花花的工地,照耀著水泥灌地,塵埃升起,汗水滲出;將黑暗驅散的同時,又製造出新的人影幢幢……為了記錄下好友的工作境況,我隨身帶著一臺小DV,時不時好奇地拍下他置身其中的這些「人造風景」。這些影像碎片幾乎構成了我這次工地之行的全部印象。但新鮮感或陌生感並沒有維持太久,我很快就發現,鏡頭前的一切並沒有和我之前在旅途中偶遇的工地景象有太大不同──對於一位匆匆到來、走馬觀花的旁觀者而言,這一切只是外部風景,我和我的攝影機暫時無法觸及一條道路的內部,更談不上深入置身其中者的內心景致。
每次,我在行走途中,都會與一條條或寬廣或狹窄、或平坦或顛簸的公路相遇,並最終被它們運向遠方,抑或運回故土。中國有句老話,「要想富,先修路。」誠然,道路消弭了空間的阻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成了商品和景觀的交換,增添了生活的品質、速率、廣度和深度。這是道路慷慨饋贈給我們的禮物。
但要不是有賴於斌和的這層關係,我將和無數得到「禮物」的人一樣,永遠也不會知道這份禮物背後的故事:一條道路究竟是如何築成的?這些建造道路的人,他們是誰?來自哪裡?又將隨著道路的延伸去往何方?這些道路,又是由誰掌控著它們生長的週期、軌道和方向?究竟連接著哪些此地和彼地?又會經過誰家的院落和墳塚?……這些問題,對於與它們匆匆擦肩而過的人們而言,始終是一個謎。
但並非所有人都想要一個謎底。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樣的工地景觀大量繁衍,頻繁出現,與它相遇的人慢慢對此見怪不怪。再加之,巨大的生存壓力催促著每個人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自生活的軌道上,無暇旁顧,因此既不會停下來對他人的生活進行凝視與想像,更談不上對它的意義加以思考和探究。
二○○九年,距我在鳳凰隨手拍攝斌和與他的工地過去了六年,我突然萌生出再去拍攝一條修建中的道路的想法。此時,我已經鬼使神差地完成我的紀錄片處女作《天降》,且正式辭去北京的工作,成為一名獨立紀錄電影人;而斌和的人生道路也有了新的變化,他剛經歷了所在國營路橋公司的「改制」浪潮,已經被「下崗轉型」,面臨「自主擇業」──某種意義上,我們倆都不約而同成為「社會閒雜人員」。但憑藉之前的經驗和人脈,斌和仍然在築路行業摸爬滾打。此時的他正以副老總與工程師的身分,受聘於長沙一家名為「金土木」的私營工程公司,為即將開工的一段高速公路工程做著專業而繁瑣的準備。
很巧的是,這家公司的老闆是我高中時的師兄阿二,他高中畢業後去了北方當兵,在退伍返鄉後,也輾轉進入道路工程行業。但他用了一種截然不同於斌和的草根路徑,他走的是上層路線。據說他和省交通廳的高層保持著良好關係,因此他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但為了將企業「做大做強」,他期待轉型,所以亟需斌和這樣的專業人員輔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新高速公路工地大幹一場。
而我,也暗暗打算「小幹一場」。作為他們昔日的同窗好友,現在的無業遊民,我突然有大把無聊時光可以自由打發,於是決心返回湖南老家,和他們一起,花上幾年時間去見證一條高速公路的從無到有、開天闢地,去記錄那些和道路有關的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我想,這樣的故事如果被記錄被講述出來,它必將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中國式「公路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