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人本建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
原文書名:Humanise
產品代碼:
9786267669044系列名稱:
On-designer系列編號:
FB0117定價:
680元作者:
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譯者:
托馬斯.海澤維克工作室頁數:
496頁開數:
13.2x20x3.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305出版日:
20250305出版社:
原點出版-大雁CIP:
920.7市場分類:
裝潢建築、室內設計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藝術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國家館「種子聖殿」設計人
當代達文西|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
寫給世人的下一輪建築宣言
開始行動,相信我們可以創造的願景&希望
「這是一本大師傑作。」——艾倫•狄波頓
「這是一本超級通俗易懂的指南,它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要忍受
沒有靈魂的建築,以及如何改變現況。」──英國藝術家Grayson Perry
▎手感封面,全頁打凸,復刻石牆觸感,實質體會人本設計 ▎
從全書翻譯到封面&內頁設計,海澤維克工作室耗時近一年審訂監製
●我們的世界正在失去人性●
太多公司關心股東更勝社會;太多政客關心權力,而非投票給他們的人民;
太多城市讓人感到沒有靈魂和壓抑,因為它們是為商業而設計
「孩子吃的食物不應該是效率的味道,
現在,該是我們要求建築營養豐富的時候了,
建築應該在我們與它相遇時滋養我們。」
致力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展開公共對話\
▌挑戰過往,獻給所有人的建築之書 ▌
建築如何符合人性?如何讓人們駐足、社交、約會?
放眼望去,建築攸關利潤和效率
各大城市,建築如出一轍,面貌模糊
帝國大廈|泰姬瑪哈陵|碎片塔|巴黎鐵塔|羅浮宮|聖家堂
為何擄獲世人的喜愛?
新加坡的賓樂雅飯店│倫敦愛奇伍德馬廄屋│哈里發塔│龐畢度中心
如何做到當代建築的人本設計
●認識設計大師的建築初心+建築養成+長年思考
●帶領所有人,對未來建築趨勢的再一次深刻反思
▌英國設計鬼才、現代達文西Thomas Heatherwick的最新著作
2010上海世博會英國國家館設計師海澤維克,以「種子聖殿」一鳴驚人,一舉成名。曾獲英國設計奧斯卡之稱的菲利浦親王設計獎(Prince Philip Designers Prize)、倫敦設計獎,以上海世博英國館,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在2010年頒發的萊伯金建築獎」(2010 Lubetkin Prize)。有人譽他為「現代達文西」,也有人說他是「英國設計鬼才」,他卻將自己喻為發明家,他以獨特的創意和實驗性的設計聞名。設計作品涵蓋建築、城市規劃、家具、產品設計等領域,常以非傳統和前衛的方式,挑戰現有的設計語言和技術。
▌獻給大家的建築願景,用視覺圖像與大眾語言,說出心中理念
《人本建築》是海澤維克於 2023 年出版的最新著作,也是他暢談自己設計初衷與理念的建築宣言。他跳出建築舒適圈,寫出這本通俗易懂,給所有人的建築之書。他用真實的城市照片,揭露當代城市的模糊面貌;用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分析建築對人類心理的影響;用具體的數字,見證亂蓋房子的浪費與不環保。他感嘆我們的世界正在失去人性。太多公司關心股東更勝於社會;太多政客更關心權力,而非投票給他們的人民;而太多城市讓人感到沒有靈魂和壓抑,因為它們是為商業而設計,並非我們。我們從哪裡可以找到希望呢?
●為什麼繁華的21世紀,放眼各大城市,建築卻如出一轍,面貌模糊呢?
●這些類似的建築大樓,為何平淡、模糊、讓人容易忘記?
●帝國大廈、泰姬瑪哈陵、碎片塔、巴黎鐵塔、羅浮宮、聖家堂等是世界最愛的十大建築,什麼原因,讓它們深受世人喜愛?
●為什麼最糟糕的,莫過於房子蓋好沒幾年就將它敲掉重蓋?
●你知道全球營建和建築材料驚人的碳排放量,蓋倫敦利德賀大樓的碳排量竟相當於2300萬個麥當勞大麥克!
●2021年中國營造業產出32億公噸的廢棄物,到了2026年將提高到40億,亂蓋房子究竟有多不環保,多傷害這個世界?
●在21世紀,我們如何評斷一棟建築是否成功?花了多少成本?賺了多少房租?賺了多少差價?為什麼放眼所及都是利潤?無趣建築竟贏在較高利潤?
●無趣的建築讓我們生病、讓我們寂寞、讓我們感到害怕,也是不環保與助長分裂和衝突的?為什麼讓建築恢復人本化,刻不容緩?
海澤維克在書中分享了他對設計的想法、他的學習過程、他的家學背景,並且回顧世界建築中有趣的特色建築,例如:五千年前伊拉克用蘆葦製作的聚會所、紐西蘭毛利人的聚會所、土耳其的蜂巢屋,但原有的地方特色,卻在20世紀開始翻轉,以驚人的速度接掌全世界。他質疑柯比意、密斯、貝倫斯、魯斯等現代建築大師的想法,也從新檢驗當代建築師的養成教育,試圖從中找尋新的出路。書中融入大量視覺材料,包含豐富的建築照片及視覺圖像,以全視覺的圖像式閱讀,易懂的文字,帶領路人、建築師、政府、開發商、營建商一齊思考,並做出行動。
高第的建築在當年造成轟動。米拉之家的建造新聞出現在當時的流行雜誌上,雖然備受讚譽,但米拉之家卻違反了好幾條營建法規:建築物高度超過了限制許可,柱子侵占人行道的深度也超標。高第威脅說,如果被迫鋸掉柱子,他會立一塊牌子寫著:「消失的柱子是根據市議會的命令鋸掉的。」最後,柱子保住了,但政府要求支付十萬西幣的罰金:這是很大一筆錢,只比高第十萬零五千西幣的設計費少一點而已。
我站在繁忙十字路口的另一邊,不禁想到,當高第和他的客戶正在為城市打造一份無價之寶時,當局卻對他處以鉅額罰款。雖然這棟建築是為富人興建的高級公寓,但我認為它是一份禮物。米拉之家是極度慷慨之舉。自私的建築物只關心如何替它的業主創造利潤,而無視其他人的感受。但米拉之家卻向每天路過它的每個人發出邀請,希望為我們注入敬畏之心,讓我們綻放笑容。高第的米拉之家和其他建築現在都已經變成旅遊景點,為國家創造了許多財富,即便將這部分忽略不計,單是米拉之家為數億普通路人帶來的喜悅歡樂,就已無法衡量。──海澤維克
▌捨棄效率式的無聊建築,帶你思考從未想過之事,讓建築滋養人類的心靈
《人本建築》引發了許多普通讀者的回響,他們對海澤維克提出的「人本設計」感到共鳴,尤其是書中強調設計對人類情感和社會互動的影響。許多讀者表示,這本書讓他們更加認識到設計背後的深層意義,而不僅僅是外觀和功能。無論對設計師、學者還是普通讀者,都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籍,更是一本關於設計如何影響人類生活、情感和社會結構的深刻反思。對於想認識海澤維克的設計理念,以及深入了解設計背後的人本思考、情感體驗以及社會責任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豐富的思考材料和靈感,以及改變世界的契機,歡迎加入人本主義行動!
▌國際26人,為何齊聲推薦,共同疾呼?
「2018年底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透過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們近四十年的建築作品回顧,書名恰巧叫《人本建築》(CULTIVATING COMPASSION)。 海澤維克先生世界知名,他的「人本設計」廣獲稱道,毋庸置疑,個人亦十分敬佩,但我們的書在《人本建築》(HUMANISE)問世前六年即已出版,所以大概不至於被譏為「東施效顰」吧!?
2010年上海世博看到他設計的英國館「種子聖殿」甚為驚豔,之後去倫敦也參訪了他的事務所。設計原就是為人而做,建築與環境作品更是為人設想,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海澤維克的設計,常常在「為人設想」上突發奇想,增加趣味及言外之意,給人驚喜,是隱性的「人本」思維極其難得的境界,是優美、品味、欣悅、歡愉之外另一層次的貢獻,相信匯集成冊的這本書,能讓讀者更深地體會設計的意涵與價值。」──潘冀│建築師
「『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展開公共對話』,為我們在台灣的城市發展和建築設計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方向。」──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所謂『人本建築』顧名思義是建築須『以人為本』。此書是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將其意中的『建築』公諸於世,有助了解其創作背後所想,進而學習探索屬於自己的『人本建築』之路。」──吳宜晏│建走大叔
「本書以溫暖且有趣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啟發設計思辨,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建築對心靈的滋養與空間的啟蒙價值。」──曾令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Heatherwick擅長從建築史的脈絡與經驗檢視當下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所遭遇的挑戰,從微觀角度看見世界,再用宏觀視角解決問題,並從人類的歷史經驗中尋找解決當代問題的有趣答案,有趣才得以成就共感,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新事物唯有獲得大家的共感,才有機會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永續可居。」──榮芳杰|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大師傑作。它激烈十足,熱情洋溢,推理嚴謹,恰如其分。它讓我對未來的走向充滿希望。」——艾倫•狄波頓│知名英國作家
「這本書是一本超級通俗易懂的指南,它告訴我們為什麼不應忍受沒有靈魂的建築,以及如何改變現況。」格雷森•佩里│陶藝家、英國當代藝術家
「這本書將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賽門•西奈克│《為什麼》系列作者
「《人本建築》是一部傑作。它為我們開出了一劑強有力的建築良方,讓我們將公眾放在首位,為人類更光明的未來鋪路。」──麥可•彭博│ 前紐約市市長
「鼓舞人心,啟迪心智,逼人深思。」——諾瑞娜.赫茲│經濟學家
「《人本建築》超越所有邊界、文化和專業領域……它敦促地球上的所有人歡慶生命。」
——片岡真實│森美術館館長暨首席策展人
「一本社會與經濟傑作。」——馬克•卡尼│前英國中央銀行總裁
「《人本建築》主張,我們必須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瑪里亞娜•馬祖卡托│經濟學家
「《人本建築》點燃了多年來我殷殷呼籲、刻不容緩的公共對話。」——泰瑞•法瑞爵士│仁川機場建築師
「本書幫助飽受挫折的一般民眾和社區看見可能的未來。」——大衛•拜恩│音樂家
▎國際26人,齊聲推薦
吳宜晏|建走大叔@建走共創整合主持人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林平|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創辦人、酋長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徐燕興|國土署副署長
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曾令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曾成德|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
黃姍姍|忠泰美術館總監
榮芳杰|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潘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
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建築師
大衛•拜恩│David Byrne 音樂家
片岡真實│ Mami Kataoka 森美術館館長暨首席策展人
東尼•法戴爾│Tony Fadell 創投公司 Future Shape CEO、前Apple 首席設計師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英倫才子、知名作家
李政宰│韓國演員
李美敬│CJ集團副會長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英國當代藝術家
泰瑞•法瑞爵士│Sir Terry Farrell 英國建築師、仁川機場建築師
馬克•卡尼│Mark Caney 前英國中央銀行總裁
麥可•彭博│Mike Bloomberg 前紐約市市長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經濟學家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 經濟學家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為什麼》系列作者
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國家館「種子聖殿」設計人
當代達文西|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
寫給世人的下一輪建築宣言
開始行動,相信我們可以創造的願景&希望
「這是一本大師傑作。」——艾倫•狄波頓
「這是一本超級通俗易懂的指南,它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要忍受
沒有靈魂的建築,以及如何改變現況。」──英國藝術家Grayson Perry
▎手感封面,全頁打凸,復刻石牆觸感,實質體會人本設計 ▎
從全書翻譯到封面&內頁設計,海澤維克工作室耗時近一年審訂監製
●我們的世界正在失去人性●
太多公司關心股東更勝社會;太多政客關心權力,而非投票給他們的人民;
太多城市讓人感到沒有靈魂和壓抑,因為它們是為商業而設計
「孩子吃的食物不應該是效率的味道,
現在,該是我們要求建築營養豐富的時候了,
建築應該在我們與它相遇時滋養我們。」
致力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展開公共對話\
▌挑戰過往,獻給所有人的建築之書 ▌
建築如何符合人性?如何讓人們駐足、社交、約會?
放眼望去,建築攸關利潤和效率
各大城市,建築如出一轍,面貌模糊
帝國大廈|泰姬瑪哈陵|碎片塔|巴黎鐵塔|羅浮宮|聖家堂
為何擄獲世人的喜愛?
新加坡的賓樂雅飯店│倫敦愛奇伍德馬廄屋│哈里發塔│龐畢度中心
如何做到當代建築的人本設計
●認識設計大師的建築初心+建築養成+長年思考
●帶領所有人,對未來建築趨勢的再一次深刻反思
▌英國設計鬼才、現代達文西Thomas Heatherwick的最新著作
2010上海世博會英國國家館設計師海澤維克,以「種子聖殿」一鳴驚人,一舉成名。曾獲英國設計奧斯卡之稱的菲利浦親王設計獎(Prince Philip Designers Prize)、倫敦設計獎,以上海世博英國館,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在2010年頒發的萊伯金建築獎」(2010 Lubetkin Prize)。有人譽他為「現代達文西」,也有人說他是「英國設計鬼才」,他卻將自己喻為發明家,他以獨特的創意和實驗性的設計聞名。設計作品涵蓋建築、城市規劃、家具、產品設計等領域,常以非傳統和前衛的方式,挑戰現有的設計語言和技術。
▌獻給大家的建築願景,用視覺圖像與大眾語言,說出心中理念
《人本建築》是海澤維克於 2023 年出版的最新著作,也是他暢談自己設計初衷與理念的建築宣言。他跳出建築舒適圈,寫出這本通俗易懂,給所有人的建築之書。他用真實的城市照片,揭露當代城市的模糊面貌;用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分析建築對人類心理的影響;用具體的數字,見證亂蓋房子的浪費與不環保。他感嘆我們的世界正在失去人性。太多公司關心股東更勝於社會;太多政客更關心權力,而非投票給他們的人民;而太多城市讓人感到沒有靈魂和壓抑,因為它們是為商業而設計,並非我們。我們從哪裡可以找到希望呢?
●為什麼繁華的21世紀,放眼各大城市,建築卻如出一轍,面貌模糊呢?
●這些類似的建築大樓,為何平淡、模糊、讓人容易忘記?
●帝國大廈、泰姬瑪哈陵、碎片塔、巴黎鐵塔、羅浮宮、聖家堂等是世界最愛的十大建築,什麼原因,讓它們深受世人喜愛?
●為什麼最糟糕的,莫過於房子蓋好沒幾年就將它敲掉重蓋?
●你知道全球營建和建築材料驚人的碳排放量,蓋倫敦利德賀大樓的碳排量竟相當於2300萬個麥當勞大麥克!
●2021年中國營造業產出32億公噸的廢棄物,到了2026年將提高到40億,亂蓋房子究竟有多不環保,多傷害這個世界?
●在21世紀,我們如何評斷一棟建築是否成功?花了多少成本?賺了多少房租?賺了多少差價?為什麼放眼所及都是利潤?無趣建築竟贏在較高利潤?
●無趣的建築讓我們生病、讓我們寂寞、讓我們感到害怕,也是不環保與助長分裂和衝突的?為什麼讓建築恢復人本化,刻不容緩?
海澤維克在書中分享了他對設計的想法、他的學習過程、他的家學背景,並且回顧世界建築中有趣的特色建築,例如:五千年前伊拉克用蘆葦製作的聚會所、紐西蘭毛利人的聚會所、土耳其的蜂巢屋,但原有的地方特色,卻在20世紀開始翻轉,以驚人的速度接掌全世界。他質疑柯比意、密斯、貝倫斯、魯斯等現代建築大師的想法,也從新檢驗當代建築師的養成教育,試圖從中找尋新的出路。書中融入大量視覺材料,包含豐富的建築照片及視覺圖像,以全視覺的圖像式閱讀,易懂的文字,帶領路人、建築師、政府、開發商、營建商一齊思考,並做出行動。
高第的建築在當年造成轟動。米拉之家的建造新聞出現在當時的流行雜誌上,雖然備受讚譽,但米拉之家卻違反了好幾條營建法規:建築物高度超過了限制許可,柱子侵占人行道的深度也超標。高第威脅說,如果被迫鋸掉柱子,他會立一塊牌子寫著:「消失的柱子是根據市議會的命令鋸掉的。」最後,柱子保住了,但政府要求支付十萬西幣的罰金:這是很大一筆錢,只比高第十萬零五千西幣的設計費少一點而已。
我站在繁忙十字路口的另一邊,不禁想到,當高第和他的客戶正在為城市打造一份無價之寶時,當局卻對他處以鉅額罰款。雖然這棟建築是為富人興建的高級公寓,但我認為它是一份禮物。米拉之家是極度慷慨之舉。自私的建築物只關心如何替它的業主創造利潤,而無視其他人的感受。但米拉之家卻向每天路過它的每個人發出邀請,希望為我們注入敬畏之心,讓我們綻放笑容。高第的米拉之家和其他建築現在都已經變成旅遊景點,為國家創造了許多財富,即便將這部分忽略不計,單是米拉之家為數億普通路人帶來的喜悅歡樂,就已無法衡量。──海澤維克
▌捨棄效率式的無聊建築,帶你思考從未想過之事,讓建築滋養人類的心靈
《人本建築》引發了許多普通讀者的回響,他們對海澤維克提出的「人本設計」感到共鳴,尤其是書中強調設計對人類情感和社會互動的影響。許多讀者表示,這本書讓他們更加認識到設計背後的深層意義,而不僅僅是外觀和功能。無論對設計師、學者還是普通讀者,都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籍,更是一本關於設計如何影響人類生活、情感和社會結構的深刻反思。對於想認識海澤維克的設計理念,以及深入了解設計背後的人本思考、情感體驗以及社會責任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豐富的思考材料和靈感,以及改變世界的契機,歡迎加入人本主義行動!
▌國際26人,為何齊聲推薦,共同疾呼?
「2018年底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透過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們近四十年的建築作品回顧,書名恰巧叫《人本建築》(CULTIVATING COMPASSION)。 海澤維克先生世界知名,他的「人本設計」廣獲稱道,毋庸置疑,個人亦十分敬佩,但我們的書在《人本建築》(HUMANISE)問世前六年即已出版,所以大概不至於被譏為「東施效顰」吧!?
2010年上海世博看到他設計的英國館「種子聖殿」甚為驚豔,之後去倫敦也參訪了他的事務所。設計原就是為人而做,建築與環境作品更是為人設想,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海澤維克的設計,常常在「為人設想」上突發奇想,增加趣味及言外之意,給人驚喜,是隱性的「人本」思維極其難得的境界,是優美、品味、欣悅、歡愉之外另一層次的貢獻,相信匯集成冊的這本書,能讓讀者更深地體會設計的意涵與價值。」──潘冀│建築師
「『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展開公共對話』,為我們在台灣的城市發展和建築設計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方向。」──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所謂『人本建築』顧名思義是建築須『以人為本』。此書是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將其意中的『建築』公諸於世,有助了解其創作背後所想,進而學習探索屬於自己的『人本建築』之路。」──吳宜晏│建走大叔
「本書以溫暖且有趣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啟發設計思辨,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建築對心靈的滋養與空間的啟蒙價值。」──曾令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Heatherwick擅長從建築史的脈絡與經驗檢視當下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所遭遇的挑戰,從微觀角度看見世界,再用宏觀視角解決問題,並從人類的歷史經驗中尋找解決當代問題的有趣答案,有趣才得以成就共感,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新事物唯有獲得大家的共感,才有機會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永續可居。」──榮芳杰|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大師傑作。它激烈十足,熱情洋溢,推理嚴謹,恰如其分。它讓我對未來的走向充滿希望。」——艾倫•狄波頓│知名英國作家
「這本書是一本超級通俗易懂的指南,它告訴我們為什麼不應忍受沒有靈魂的建築,以及如何改變現況。」格雷森•佩里│陶藝家、英國當代藝術家
「這本書將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賽門•西奈克│《為什麼》系列作者
「《人本建築》是一部傑作。它為我們開出了一劑強有力的建築良方,讓我們將公眾放在首位,為人類更光明的未來鋪路。」──麥可•彭博│ 前紐約市市長
「鼓舞人心,啟迪心智,逼人深思。」——諾瑞娜.赫茲│經濟學家
「《人本建築》超越所有邊界、文化和專業領域……它敦促地球上的所有人歡慶生命。」
——片岡真實│森美術館館長暨首席策展人
「一本社會與經濟傑作。」——馬克•卡尼│前英國中央銀行總裁
「《人本建築》主張,我們必須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瑪里亞娜•馬祖卡托│經濟學家
「《人本建築》點燃了多年來我殷殷呼籲、刻不容緩的公共對話。」——泰瑞•法瑞爵士│仁川機場建築師
「本書幫助飽受挫折的一般民眾和社區看見可能的未來。」——大衛•拜恩│音樂家
▎國際26人,齊聲推薦
吳宜晏|建走大叔@建走共創整合主持人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林平|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創辦人、酋長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徐燕興|國土署副署長
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曾令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曾成德|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
黃姍姍|忠泰美術館總監
榮芳杰|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潘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
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建築師
大衛•拜恩│David Byrne 音樂家
片岡真實│ Mami Kataoka 森美術館館長暨首席策展人
東尼•法戴爾│Tony Fadell 創投公司 Future Shape CEO、前Apple 首席設計師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英倫才子、知名作家
李政宰│韓國演員
李美敬│CJ集團副會長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英國當代藝術家
泰瑞•法瑞爵士│Sir Terry Farrell 英國建築師、仁川機場建築師
馬克•卡尼│Mark Caney 前英國中央銀行總裁
麥可•彭博│Mike Bloomberg 前紐約市市長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經濟學家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 經濟學家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為什麼》系列作者
作者簡介
作者
Thomas Heatherwick│托馬斯˙海澤維克
他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設計師之一,作品種類繁多,從建築到家具,都以嶄新、原創、符合人本為特色。海澤維克工作室致力於讓我們的周遭世界更加歡愉和引人入勝。工作室的設計作品包括倫敦的新雙層巴士,2012年倫敦奧運會聖火台,美國加州谷歌灣城景園區(Bay View),紐約哈德遜河上的小小島(Little Island)漂浮公園等。
譯者簡介
譯者
托馬斯˙海澤維克工作室
書籍目錄
第一篇|人本場所與非人本場所
人本場所
百年大災難
災難大剖析
第二篇|無聊崇拜是如何席捲世界的?
建築師是什麼?
會見無趣之神
如何(意外地)製造一種異端
為什麼放眼所及都是利潤?
第三篇|如何讓世界恢復人本化
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房間裡的大象
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
解答一些(可能)常見的問題
寫給過路人的信
致謝
註釋
圖片出處
加入人本主義行動
推薦序/導讀/自序
▌國際26人,為何齊聲推薦,共同疾呼?
「2018年底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透過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們近四十年的建築作品回顧,書名恰巧叫《人本建築》(CULTIVATING COMPASSION)。 海澤維克先生世界知名,他的「人本設計」廣獲稱道,毋庸置疑,個人亦十分敬佩,但我們的書在《人本建築》(HUMANISE)問世前六年即已出版,所以大概不至於被譏為「東施效顰」吧!?
2010年上海世博看到他設計的英國館「種子聖殿」甚為驚豔,之後去倫敦也參訪了他的事務所。設計原就是為人而做,建築與環境作品更是為人設想,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海澤維克的設計,常常在「為人設想」上突發奇想,增加趣味及言外之意,給人驚喜,是隱性的「人本」思維極其難得的境界,是優美、品味、欣悅、歡愉之外另一層次的貢獻,相信匯集成冊的這本書,能讓讀者更深地體會設計的意涵與價值。」──潘冀│建築師
「『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展開公共對話』,為我們在台灣的城市發展和建築設計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方向。」──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所謂『人本建築』顧名思義是建築須『以人為本』。此書是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將其意中的『建築』公諸於世,有助了解其創作背後所想,進而學習探索屬於自己的『人本建築』之路。」──吳宜晏│建走大叔
「本書以溫暖且有趣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啟發設計思辨,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建築對心靈的滋養與空間的啟蒙價值。」──曾令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大師傑作。它激烈十足,熱情洋溢,推理嚴謹,恰如其分。它讓我對未來的走向充滿希望。」——艾倫•狄波頓│知名英國作家
「這本書是一本超級通俗易懂的指南,它告訴我們為什麼不應忍受沒有靈魂的建築,以及如何改變現況。」格雷森•佩里│陶藝家、英國當代藝術家
「這本書將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賽門•西奈克│《為什麼》系列作者
「《人本建築》是一部傑作。它為我們開出了一劑強有力的建築良方,讓我們將公眾放在首位,為人類更光明的未來鋪路。」──麥可•彭博│ 前紐約市市長
「鼓舞人心,啟迪心智,逼人深思。」——諾瑞娜.赫茲│經濟學家
「《人本建築》超越所有邊界、文化和專業領域……它敦促地球上的所有人歡慶生命。」
——片岡真實│森美術館館長暨首席策展人
「一本社會與經濟傑作。」——馬克•卡尼│前英國中央銀行總裁
「《人本建築》主張,我們必須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瑪里亞娜•馬祖卡托│經濟學家
「《人本建築》點燃了多年來我殷殷呼籲、刻不容緩的公共對話。」——泰瑞•法瑞爵士│仁川機場建築師
「本書幫助飽受挫折的一般民眾和社區看見可能的未來。」——大衛•伯恩│音樂家
▎國際26人,齊聲推薦
吳宜晏|建走大叔@建走共創整合主持人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林平|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創辦人、酋長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徐燕興|國土署副署長
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曾令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曾成德|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
黃姍姍|忠泰美術館總監
榮芳杰|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潘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
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建築師
大衛•伯恩│David Byrne 音樂家
片岡真實│ Mami Kataoka 森美術館館長暨首席策展人
托尼•法戴爾│Tony Fadell 創投公司 Future Shape CEO、前Apple 首席設計師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英倫才子、知名作家
李政宰│韓國演員
李美敬│CJ集團副會長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英國當代藝術家
泰瑞•法瑞爵士│Sir Terry Farrell 英國建築師、仁川機場建築師
馬克•卡尼│Mark Caney 前英國中央銀行總裁
麥可•彭博│Mike Bloomberg 前紐約市市長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經濟學家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 經濟學家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為什麼》系列作者
2023年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在四十個國家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設計獎。開幕當日,英國的建築大師Heatherwick前來參觀是台灣與國際設計界深化交流的契機。兩年後,我有幸為他的《人本建築》撰寫推薦序,這本書挑戰了傳統對建築與人關係的認知,引領讀者思考更深層的設計哲學。
Heatherwick在書中探問:「如果建築可以如此設計,為何我們不創造更多這樣的建築呢?」這一挑問直接指向現行建築實踐的侷限,並鼓勵我們突破常規,創造出既實用又能觸動人心的空間。《人本建築》聚焦於Heatherwick的建築理念,特別強調設計與建築應注重滿足人的情感需求。他的觀點:「建築在我們與之相遇時,應當滋養我們的心靈」,深刻揭示了建築的多重功能,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提供者,更是心靈的庇護所。
書中,Heatherwick分享了他的設計旅程和家庭背景,以及他對全球範圍內建築實例的洞察。從古至今的建築案例,如伊拉克的蘆葦聚會所到現代的哈里發塔,都被用來探討建築如何塑造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結構。這些討論挑戰了現代建築教育的方向,提倡通過教育改革,推動更具創意和人本的建築設計。
此外,Heatherwick對當代建築界過度追求效率和利潤的普遍問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強調這種做法對環境和資源的浪費。他的警示:「不妥善建造之後又拆除的代價,對環境和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與全球可持續建築和設計的關注點相呼應。
《人本建築》不僅是一部專業的建築和設計書籍,更是一次深入的思考探索,如何讓建築更貼近人性。Heatherwick的呼籲:「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展開公共對話」,為我們在台灣的城市發展和建築設計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方向。隨著全球迅速的都市化進程,探索滿足社區需求並增進居民幸福感的設計變得日益重要。
這本書還強調了建築作品與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協調性。Heatherwick認為建築師應作為社會和文化的媒介,而非僅是功能空間的創造者,這一觀點為我們在台灣的設計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指標,尤其是在尊重和融入本地文化特色的同時,創造出符合現代需求的建築空間。
《人本建築》不僅為設計和建築專業人士提供了洞見,也激勵所有關心如何透過設計改善和豐富生活品質的人們。這本書重新定義了建築的功能,並強調通過創意設計提升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文章試閱
人本場所
我有生以來花過最物超所值的6.99英鎊是在1989年1月的某個下午;當時在英國的布萊頓的學生特價書展上看到一樣吸引我注意力的東西。
那趟旅程目的是參加薩塞克斯大學的開放日,想去看看那裡的三維設計課程。我從小就對新發明、新想法以及產品設計非常著迷。十八歲的時候,我正在倫敦的金斯威普林斯頓學院攻讀BTEC藝術與設計國家畢業文憑,研習的課程包括素描、油畫、雕塑、服裝、織品和三維設計。早在幾年前,我已經放棄從事建築設計的想法;那些我所看到被稱為「建築」的世界,令人感到冰冷、難以理解而且毫無新意可言。
但當時,我逛到學生會的特價書展,拿起這本書,隨意翻開了一頁,大腦中的某一個開關被打開了。
我在書裡看到一棟又大又髒的建築的照片,位於巴塞隆納市中心的一個街角。那棟建築名叫「米拉之家」,它跟我之前看過的所有建築都不同。它同時兼具兩種特質: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原始石雕刻,一棟現代公寓大樓。
我驚呆了。我從沒想過世界上有這樣的建築存在。
我從沒想過,這樣的建築竟然可以存在。
如果建築可以長這樣,為什麼沒有更多長這樣的建築呢?
如果建築可以長這樣,是不是還能有別種長相?
三十三年後,我為了參觀米拉之家去了巴塞隆納。我剛從慕尼黑開完會,排隊等飛機時,我聽到一位乘客匆匆打了一通電話。我的德語不夠流利,無法完全聽懂她講的話。但有個名詞我聽得很清楚——就是我正準備飛去看的那棟建築的建築師大名。她不斷重複那個名字,每隔幾秒就講一次: 「高第……高第……高第……」
在這趟旅程之前,我曾親眼目睹過好幾回米拉之家的風采。但如今的我,更能清楚領略到它的天才之處。我在倫敦國王十字區主持一家忙碌的工作室,設計過橋樑、家具、雕塑、聖誕卡、汽車、船隻、紐約市的「小小島」公園、倫敦的紅色雙層巴士,還有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聖火台。但我們的業務大宗,還是設計建築。因此我深知金錢、時間、法規和政治的力量的重要,也體會過所有決策人隨時會向你說「不」的經歷。我也明白,有無窮無盡的壓力可能會稀釋掉一個充滿創意的願景,要蓋出任何一棟新建築有多困難,更別提是一棟建造得特別的新建築。
我記得最近在倫敦跟一位友好建築師的對話——我和我的工作室提議在一個長方形的窗戶上端拉一條微弧的曲線,他們聽到後的回應是:「哇,你真勇敢。」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評語,這讓我意識到建築設計界存在著嚴重的大問題。此刻,當我走近米拉之家,我看到眼前的建築物徹底擯棄了那種可怕觀點,因為這棟傑作的創造者曾經明白地表示:「直線屬於人類,曲線歸於上帝。」
米拉之家是一場毫無顧忌的曲線盛宴。十六間公寓的窗戶像是在石灰岩懸崖峭壁上精雕細琢而成。它與「扁平」截然相反。這棟九層樓建築物的正面,在光線中曼妙波動,在空間裡翩然起舞——時而進入,時而退出,忽而上升,忽而下落,彷彿建築本身正在呼吸,讓人驚嘆不已。
石牆前方的鍛鐵陽台,以抽象形狀不對稱地翻騰轉折,宛如巨大海草保護人們免於墜落。屋頂上,極具藝術感的旋扭煙囪和通風管道如雨後春筍般從大型露台上冒生。1912年米拉之家落成後,評論家幫它取了「採石場」的暱稱,因為它看起來就像是直接用現地石頭切鑿出來的。
高第的建築在當年造成轟動,就跟今日一樣。米拉之家的建造新聞出現在當時的流行雜誌上,例如《加泰隆尼亞畫刊》。不過,雖然備受讚譽,但高第還是惹上了地方政府的麻煩——米拉之家違反了好幾條營建法規:建築物高度超過了限制許可,柱子侵占人行道的深度也超標。
當高第得知建築檢查員的巡查進行得不太順利時,他威脅說,如果他被迫鋸掉柱子,他會立一塊牌子寫著:「消失的柱子是根據市議會的命令鋸掉的。」最後,柱子保住了,但政府要求支付十萬西幣的罰金:這是很大一筆錢,只比高第十萬零五千西幣的設計費少一點而已。
我站在繁忙十字路口的另一邊,不禁想到,當高第和他的客戶正在為城市打造一份無價之寶時,當局卻對他處以鉅額罰款。雖然這棟建築是為富人興建的高級公寓,但我認為它是一份禮物。米拉之家是極度慷慨之舉。自私的建築物只關心如何替它的業主創造利潤,而無視其他人的感受。但米拉之家卻向每天路過它的每個人發出邀請,希望為我們注入敬畏之心,讓我們綻放笑容。高第的米拉之家和其他建築現在都已經變成旅遊景點,為國家創造了許多財富,即便將這部分忽略不計,單是米拉之家為數億普通路人帶來的喜悅歡樂,就已無法衡量。
作為一個年輕人,看到那張米拉之家的照片時,我愛上的並非是一棟建築物,而是所有建築的潛在可能性。在造訪布萊頓那天之前,我一直認為建築世界是固定不變的。舊建築幾乎總是迷人,新房子則是千篇一律,單調乏味到難以理解。但米拉之家在這個固定不變的現實裡,拉開了一道縫隙。
透過這道縫隙,我瞥見世界可能的模樣。
從米拉之家朝東北走上二十分鐘,我看到高第最著名的代表作:聖家堂,這棟建築也體現了重複性與複雜性,但其表現出來的程度淋漓盡致令人震驚。聖家堂融合了哥德式與新藝術風格風格,擁有天主教大教堂的標誌性元素,但這些古老元素被重新拆分、疊加、纏繞、修飾,讓人目不暇接,在腦海裡迸發出煙火。
這棟建築的複雜性占了上風:它不是僅一眼就可以掌握它的內涵——甚至十幾眼也不足夠。附近的街道和公園擠滿一動不動駐足欣賞的遊客。他們站在那裡向上凝望,試圖解開這道精彩玄妙的視覺謎題。它太複雜了,我永遠無法將眼中所見精確記憶在腦海中。那感覺,就好像我正在凝視某個無窮無盡之物。那棟建築撩撥著我的情感。我首先感受到是對那些佈滿紋理的塔樓心懷敬畏,敬畏它們的體積、高度與重複性。那是純然的驚嘆,不敢相信渺小的人類竟然能構思出這樣的建築,還能通力合作將構想化為實體。然後,與敬畏相混雜的,是喜悅。聖家堂有如一場狂野歡慶,不僅是高第對天主教上帝的慶祝,也是歌頌人類有能力實現不可置信之舉。聖家堂似乎是在宣告:這就是我們的本事,我們是了不起的。當我貼近觀看時,這棟建築向我展示了它的幽默和膽量:纖細尖塔的頂端,是色彩鮮豔的水果——蘋果、葡萄、柳橙;天主教的讚美之詞,例如「聖哉」和「歡呼之聲響徹雲霄」,以華麗字體鐫刻在塔頭上;貨真價實的酒瓶碎片嵌入牆體,宛如派對後的狼藉。
我在3月一個寒冷週四的午餐時間,與數千名訪客一起,被一棟甚至還沒完工的建築物徹底吸引了。1883年,高第展開這項計畫;目前預計2026年落成,也就是高第去世一百週年。我很好奇,在德國機場不小心聽到的那名年輕女子,是不是也在群眾當中,耐心等待著入內參觀。
聖家堂是有史以來最奢華、最慷慨的建築。每年約莫有四百五十萬人排隊進入這座大教堂;除此之外,還有兩百萬人千里迢迢只是為了欣賞它的外觀。這是一種大眾市場的文化娛樂,它成功地調動和撩撥人類的情感,不遜於任何熱門歌曲、暢銷小說甚至電影大片。
聖家堂是一棟極度人本化的建築,因為它能與人們產生共鳴,為他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它是由工匠興建的,而工匠最在乎的,就是普通人的需求、習慣與樂趣。單從有如此大量且形形色色的民眾專程從世界各地前來看它,就足以說明它是一棟精彩非凡的人本建築。
人本化的溢價
(前略)
我們做出了決定,便宜並非價值首選。
我們做出了決定,孩子吃的食物不該是效率的味道。
現在,該是我們要求建築「營養豐富」的時候了,建築應該在我們與它相遇時滋養我們。
人們總說,不能指望開發商蓋出人本化的場所,因為他們是精明務實的資本家,有盈虧要擔心,我們應該堅定自信地拒絕這類陳舊論點。
一百五十年前,房地產開發商也是精明務實的資本家,也需要擔心盈虧。他們也想賺取利潤。但他們還是會在大門上方利用弧線、屋簷、線腳、簷口和彩繪玻璃來裝飾。如果他們在平均收入與生活品質遠低於今日的情況下都能做到,我們為何不行?
還有一點也是錯的,那就是有趣建築在往日建造起來比今日便宜。一如美國建築師麥可•班內迪克特所寫:
「今日人們所珍視的二戰前建築,也就是有著挑高天花板、可開闔窗戶、明確廳室、清晰線腳、堅實牆壁和怡人裝飾的房子,那些總是讓我們唉嘆『因為成本太高』今日再也無法建造的房子,其實在當時蓋起來也不便宜。事實上,它們在當時算是相對昂貴,就財富、時間與收入的比例而言,當時的花費比今日更高。」
是我們的社會做出了選擇,不想花那麼多錢在今日興建的個別建築上。難怪這些建築在情感上都不夠營養。
接著是下一個藉口:但我們現在正處於危機之中!想想正在出錯的那些事情。跟這些緊急狀況比起來,人本化建築可以再等等。
我們必須對抗這種無止盡的拖延心態,這種心態老愛說,天就快塌下來了,我們蓋不起好房子。問題是要等到哪一天才會沒有危機,沒有廉價的藉口?
沒錯,我們的確正在經歷可怕的氣候危機,這點極為重要。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更富有。我們花在大興土木上的錢,也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全球的營建支出,從2014年的九點五兆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十一點四兆美元。
但我們要怎麼知道,適當的額外花費是多少?
我們工作室採用的策略之一,是訂出兩個方案與客戶討論。方案一是完成計畫的最經濟方式,可實現基本機能並滿足法規需求。這個最低標版本通常不符合人本化,但可以用來建立討論基礎。然後我們會研究符合人本化的版本,成本會比基本解決方案多五到十個百分點。兩個方案都提出之後,我們會和客戶開誠布公,深入討論成本與效益,不會用天真態度對待錢財。這會是最有趣的對話。
另外,請記住,人本化建築雖然在一開始會有額外費用,但長久而言,它可能遠比非人本化建築便宜,因為被拆除的機率變小了,不需要另花費建造更昂貴的新建築。根據預測,到了2026年,全球用來處理營造業廢棄物的成本將高達每年三百四十四億美元。在美國,這類廢棄物有九成來自於拆除。
這表示有很多錢浪費在那些不值得被拯救的建築上。藉由讓世界恢復人本化,我們可以節省數十億美元,並大大減少因拆除工程而釋放到大氣中的碳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