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句句有梗的中國藝術小史:萬年歷史&經典名家名作,全有記憶點,去故宮不再走迷宮

原文書名:


9786267669402句句有梗的中國藝術小史:萬年歷史&經典名家名作,全有記憶點,去故宮不再走迷宮
  • 產品代碼:

    9786267669402
  • 系列名稱:

    In-art
  • 系列編號:

    FC0146
  • 定價:

    660元
  • 作者:

    意公子
  • 頁數:

    432頁
  • 開數:

    17x23x2.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707
  • 出版日:

    20250707
  • 出版社:

    原點出版-大雁
  • CIP:

    909.2
  • 市場分類:

    藝術總論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藝術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3500多萬粉絲認證,最懂你對藝術的痛點●
《句句有梗的西洋藝術小史》作者──意公子,又一暢銷萬冊誠意之作

▌中國藝術不再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太傳統∣太抽象∣太閉塞∣太黑白
最高冷的藝術,立刻變成最溫熱活現的視覺體驗!

=史上最清楚的中國藝術發展弧線=
從史前到近代,猶如人的一生
不只有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甚至還有中年危機!
搞懂時代重點、藝術家故事、更看懂技法用意

大師|軼事|歷史|鑑賞──多角度解讀10000年中國藝術史
150件藝術珍品│45位傳世名家│7大品類│4件名帖│9幅經典名畫
陶器、玉器、青銅器、山水畫、書法,7大品類、創作媒材一次通
李白、王羲之、蘇軾、唐伯虎、徐悲鴻,45名家的藝術家性格一次看
兵馬俑、《蘭亭集序》、《谿山行旅圖》、《清明上河圖》,150件超經典名作一次懂

中國藝術好像離我們很遠,遠到今天我們走進一座座博物館,只能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和它相顧無言。隔著千百年時空,只有一個小小的展籤告訴我們,它是誰,出土於哪裡。但它的主人經歷過什麼,它又是怎麼顛沛流離地來到我們面前?

▌藝術小白不怕,梗話帶你賞析經典,更看進名作背後的藝術家靈魂
Ⓞ王羲之經典的「開趴實錄」《蘭亭集序》,為何既歡樂又悲傷?
Ⓞ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眼神戲」如何撐起了這部愛情史詩?
Ⓞ李白也是書法名家?道盡中年職場危機的《上陽臺帖》
Ⓞ以楷書著稱的顏真卿,畫風突變以行書寫下的《祭侄文稿》竟成「天下第二行書」?
Ⓞ《五牛圖》不只是五隻可愛牛牛,還是五種職場人生態度?
Ⓞ《韓熙載夜宴圖》不只畫下奢靡享樂景象,也身負「諜報資訊戰」的重要使命?
Ⓞ《谿山行旅圖》作為「最強水墨山水」的震撼之謎──俯視、平視、仰視疊加運用!
Ⓞ為何字很「醜」的《黃州寒食帖》會是「天下第三行書」?
Ⓞ「我不當皇帝啦!」宋徽宗的藝術家傳說!
Ⓞ六棵樹、六種畫樹技法、大量留白,成就史上最高逸的《六君子圖》!
Ⓞ唐伯虎的畫很風流、很清逸,但他本人際遇其實超孤獨、超失意?
Ⓞ古人也懂翻白眼?畫風超吐槽的「八大山人」!

▌搞懂每個時代的重點,一不小心就看懂中國藝術
Ⓞ【原始藝術】生存需求滿足了,那就先拿手上的「日用品」來搞藝術吧
.陶器
.玉器

Ⓞ【青銅時代】技術的演進就是藝術的演進,比石器更好用的青銅器
.百變餐具
.改變音樂史的「曾侯乙編鐘」
.青銅頂峰「三星堆遺址」

Ⓞ【秦漢藝術】中國藝術的第一次成熟期,重寫實,也更重意象
.寫實小人物群像「兵馬俑」
.揭示浪漫死後世界的「T型帛畫」

Ⓞ【魏晉南北朝藝術】戰亂頻仍,第一次看向個人,探問「生命的意義」
.第一支文人天團「竹林七賢」
.開趴實錄《蘭亭集序》
.愛我別走浪漫繪卷《洛神賦圖》
.跨越千年的連載漫畫「敦煌壁畫」

Ⓞ【隋唐藝術】政經穩定,中國藝術大鵬展翅關鍵期
.各懷心緒的精準群戲《步輦圖》
.李白唯一傳世書法《上陽臺帖》
.字跡即心跡的《祭侄文稿》
.職場人生五態度《五牛圖》

Ⓞ【五代及宋朝藝術】超高人均 GDP 下的藝術大噴發
.最強人物畫《韓熙載夜宴圖》
.最強水墨山水《谿山行旅圖》
.醜字也可以最強《黃州寒食帖》
.宋徽宗的藝術家傳說
.最強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
.穿越宋朝一日遊《清明上河圖》

Ⓞ【元代藝術】中國藝術的中年危機
.「書畫雙絕」趙孟頫
.四季人生《富春山居圖》
.最高逸的六棵樹《六君子圖》

Ⓞ【明清藝術】中國古典藝術最後的輝煌
.失意王子唐伯虎
.狂放用筆之王徐渭
.翻白眼大師八大山人
.竹子畫師鄭板橋
.「中西合璧」洋畫家郎世寧

Ⓞ【近代藝術】中國藝術的浴火重生──國畫復興
「發掘俗物之妙」齊白石
「以光線繪馬」徐悲鴻
「女性主體意識即將登場」潘玉良

▌看完展後腦中只有一團水墨?速速建立你的中國藝術史框架
本書從原始社會的陶器說起,內容涵蓋了陶器、玉器、青銅器、草書、行書、山水畫、工筆畫等多種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時間跨越了秦、漢、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個時期。
意公子以獨有視角,以時間為寫作脈絡,通過我們耳熟能詳的藝術珍品,串聯起了這波瀾壯闊、脈絡縱橫的藝術歷程,配上簡潔生動幽默風趣的梗話和豐富精美的圖片,帶領讀者重新認識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體會中國藝術的精神內涵及獨有的藝術色彩。

▌為什麼要看懂中國藝術?擁有不同的人生?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所謂「詩意的世界」,就是當我們在某一個瞬間從現實世界中短暫抽離,遊走於山水畫卷之中,徜徉於濃淡筆墨的字裡行間……當我們活在當下,卻分明跨越了時空,看見了無數的世界,擁有了不同的人生……這,就是藝術的意義。

作者簡介


意公子
瀟涵,人稱「意公子」,是深受大眾喜愛的文化藝術自媒體「意外藝術」創始人。
用讓人聽得懂的話,講新奇有趣的藝術故事。意公子12年來在大眾藝術推廣的領域,堅持著「讓藝術更輕鬆有趣」的信念。她主講的首檔藝術類脫口秀《藝術很難嗎》等一系列影音節目全網播放量超過了32億,彙聚了廣大的藝術愛好者。更有粉絲將《藝術很難嗎》作為美育教材在大中小學的課堂上播放、自發將節目推薦到國外的國家電視台公共教育頻道……。

意外藝術
文化藝術愛好者平台。
「喜歡藝術,就到意外藝術」,這是許多藝術愛好者私下常說的話。「意外藝術」成立至今的12年時間裡,一直專注於文化藝術入門的服務。不論是影像節目《藝術很難嗎》,還是語音課程、公號文章,甚至是線下活動,都受到3500多萬用戶粉絲的廣泛好評。除了當家人意公子之外,許多文化藝術大家,如:蔣勳、劉墉、陳丹青、原研哉、顧長衛、姚謙等都曾為節目嘉賓,共同推廣藝術。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原始藝術】──好奇與恐懼並存的嬰兒期
藝術的開始,是一場意外
1 陶器時代
玩泥巴玩出新境界!
2 玉器
長得好看還是有用的

第二章
【青銅時代】──孩童時期的探索欲
是時候展示真正的技術了
3 鼎豆甗鬲簋斝壺爵
三千年前的吃貨太講究了!
4 曾侯乙編鐘
這個黑科技產物,是給上天聽的聲音
5 三星堆
有四方,才有中國

第三章
【秦漢藝術】──青春期的第一次成熟
讓世界記住我!
6 秦陵兵馬俑
小人物的偉大
7 T形帛畫
死後的世界長怎樣?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青春期的第一次失落
兵家不幸詩家幸
8 竹林七賢
第一支文人天團,出道!
9 王羲之《蘭亭集序》
古人開派對有多嗨
10 顧愷之《洛神賦圖》
年度情感大戲,正在上映
11 敦煌壁畫
跨越千年的國風漫畫

第五章
【隋唐藝術】──三十而立,中國藝術的壯年期
扶搖直上九萬里
12 閻立本《步輦圖》
美圖修修,還你一個大國氣象
13 李白《上陽臺帖》
人到中年,職場危機怎麼辦?
14 顏真卿《祭侄文稿》
傲然筋骨,足以頂天立地
15 韓滉《五牛圖》
職場保命法則

第六章
【五代及宋朝藝術】──中國藝術的不惑之年
黃金時代,來了!
16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古代諜報資訊戰
17 范寬《谿山行旅圖》
人生,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18 蘇軾《黃州寒食帖》
一般一般,天下第三
19 宋徽宗
開一家藝術學院&搞垮自家上市公司
20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人生至死是少年!
21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穿越宋朝一日遊

第七章
【元代藝術】──中國藝術也有中年危機
危機裡,有一朵奇葩正在盛開
22 趙孟頫
被誤解了八百年的藝術全才
23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人生若覺無用時,不如讀讀黃公望
24 倪瓚《六君子圖》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第八章
【明清藝術】──中國藝術暮年的保守與創新
古典藝術最後的輝煌
25 唐伯虎
真實的唐伯虎原來這麼慘!
26 徐渭
狂,很狂,非常狂
27 八大山人
世界以痛吻我,給他一個白眼又如何
28 鄭板橋
被畫竹子「耽誤」的老憤青
29 郎世寧
洋畫家也有春天

第九章
【近代藝術】──中國藝術的傳承與新生
我們要到哪裡去?
30 齊白石
平凡人間的煙火氣
31 徐悲鴻
萬馬齊喑下的萬馬奔騰
32 潘玉良
怎一個「颯」字了得

寫在最後的話

推薦序/導讀/自序


中國藝術史
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句句有梗的西洋藝術小史》出版時,有讀者問了我一個問題:「意公子,如果西方藝術是一個句句有梗的段子手,那麼中國藝術又是什麼樣的?」
你呢,你有答案嗎?我幾乎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國藝術好像離我們很遠,遠到今天我們只能走進一座座博物館,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和它相顧無言。我們之間隔著千百年的時空,只有一個小小的展簽告訴我們,它是誰,出土於哪裡。但它的主人經歷過什麼,它又是怎麼顛沛流離地來到我們面前,我們並不一定知道。
但我們真的就不認識它嗎?
我們從小就聽的中國神話,傳說女媧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世界。中國人骨子裡對土地源遠而深厚的感情,最終誕生了土和火的藝術──陶器。我們發現了漂亮的玉石,發現了銅和錫,發現原來山水裡可以寄託內心的思緒,發現外面的世界原來那麼精彩……這一切都像極了孩子,在跌跌撞撞中始終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不斷發現,不斷成長。而最終,遠遊歸來的人又落葉歸根,迎來新生。
當這部瑰麗的中國藝術史開始在我面前慢慢具象化起來的時候,我想,我知道該怎麼和你分享了──中國藝術史,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人的一生需要經歷滿地亂爬的嬰兒期,經歷最為好奇且好動的兒童期;會在青春期經歷第一次成熟,經歷第一次失落;會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如果將中國藝術數千年的歷史,看作一個整體,那麼你會發現,迄今為止中國藝術的發展,與人的一生是如此相似。原始時期,那是中國藝術的「嬰兒期」,好奇與恐懼並存;青銅時代的到來,我們開始有了肌肉,能夠探索更大的世界,這是中國藝術的「兒童時期」;而秦漢正對應著中國藝術的青春期,有著青春期裡的第一次成熟和懵懂……
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將撕開我們生活的一角,照見過去,也照亮前路。它終將回答的是: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什麼是「詩意的世界」呢?當我們在某一個瞬間從現實世界中短暫抽離,遊走於山水畫卷之中,徜徉於濃淡筆墨的字裡行間……當我們活在當下,卻分明跨越了時空,看見了無數的世界,擁有了不同的人生……這,就是藝術的意義。
而你,準備好前往這一個詩意的世界了嗎?
一切的一切,還要從一個意外開始說起……

文章試閱


20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人生至死是少年!(節錄)

十八歲才畫得出的曠世鉅作
上一篇我們講到宋徽宗,作為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他在全國範圍內甄選優秀的藝術苗子,通過層層考試和審核,進入他的宣和畫院,甚至一度親自教學,手把手帶出了若干位優秀的畫家。
王希孟,就是其中一位。
關於王希孟的人生,在正史中幾乎找不到記載,只有在他唯一傳世的畫作《千里江山圖》的卷尾,通過當時尚書左丞相右僕射蔡京的跋文,我們才能瞭解一二。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據跋文所說,王希孟是經過宋徽宗親自調教後的奇才,並且他入畫院時,只有十八歲。
我們現在知道,《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但我們也許不一定能理解,為什麼一個初出茅廬的十八歲少年,可能繪畫的沉澱都不如那些技巧?熟的大家,文采也遠遠趕不上許多我們熟知的文人,人生閱歷更是不如他們,但偏偏是他,能創作出如此冠古絕今的作品?
也許,答案就在:十八歲。

什麼都要做到最滿的《千里江山圖》
這是一幅十八歲的少年畫下的千里江山。它有十八歲的生猛,十八歲的無畏,十八歲的氣魄。
想想,十八歲是什麼概念呢?當你還只是十八歲的少年,初生牛犢,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看見你舉世無雙的才華。於是,你理所當然地把所有能做到的,都做到最好。
王希孟,就是這樣。他的《千里江山圖》,讓你看見一個在藝術上不計成本、不計得失、只做加法、什麼都要做到最好的少年。

.材料,只用最好的
首先是材料。
《千里江山圖》約有十二公尺長,比兩幅《清明上河圖》加起來還要長。它用桑蠶絲作為畫布,一般畫家沒練個五年十年,可能還不敢下筆。但王希孟大筆一揮,在這幅畫上,疊了五層。並且,他用的全都是珍貴的礦物質顏料。
先是線稿打底,然後赭石上色,然後再用大面積的孔雀石上了兩遍色,最後是珍貴的石青。就連圖上這麼小的漁夫,他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用上等的硨磲反覆研磨之後上的色。
在央視大型文化節目《國家寶藏》裡,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馮海濤潛心研究四年,閉關二個月,才複製了《千里江山圖》的1/10,工程量浩大,用掉的礦物顏料也非常可觀。但也只有這些堪比黃金的礦物顏料,才可以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輝。
這麼長的長卷,這麼名貴的畫布,大面積使用這麼珍稀的顏料,我想,也只有一個十八歲的少年,才這麼「敢」!

.高遠、深遠、平遠,我全都要
材料,已經是最貴最好的。構圖意境,也要最好。
宋代郭熙在他的畫論《林泉高致》裡,提到了中國山水畫的「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這個理論影響了後世山水畫的創作。但凡做到其中一種,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像范寬,用「高遠」完成了《谿山行旅圖》,王蒙用「深遠」完成了《青卞隱居圖》,倪瓚用「平遠」完成了《漁莊秋霽圖》。
但十八歲的王希孟卻說:我!都!要!讓我們用爬山的經歷,來一起走進這幅畫,看看王希孟的「三遠」。
首先我們來到山腳下,抬頭望去,山巒雄峰像一個巨人橫亙在我們面前。我們感歎山之高大,人之渺小,我們折服於大自然雄奇的力量。這就是他的「高遠」,強調的是山的高度。
緊接著,我們往山裡頭走去。層巒疊嶂的山,讓我們一眼望不到盡頭。瘋長的樹林、隱祕的房屋,這山裡似乎有太多的祕密等著我們去發現。這是「深遠」,強調的是山的深度。
終於,我們爬到了山頂。一眼望去,遠山如眉,開闊明亮。隔著江,我們看到遠處的群山與地平線連成一片,漸漸消失在霧靄煙雲中。這是「平遠」,強調的是山的廣度。
對於十八歲的少年王希孟而言,人生根本沒有減法。
這幅畫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它的空間感和立體感。我們把這幅畫和前人的青綠山水拿來對比。
你會很直觀地發現,王希孟的空間感營造得實在是太好了。他對於三維形體的塑造能力,不僅僅表現在山水的層次和立體感上,就連天空,他也通過染出上深下淺的方式,展現出光和雲層的空間感。
同時,他還運用大量的皴法,把山的質地表現出來。這裡需要再重點講一講。

.「皴法」七十二變,沒在跟你客氣的
皴,是中國畫裡一種非常重要的技法。它是畫家通過毛筆運行的各種方式,來表現山石樹木、峰巒疊嶂的脈絡或紋理的筆法,能夠很好地再現事物真實的形貌。畫家用皴法表現出來的山嶽的明暗面,能讓你對山有一種更為形象且立體的觀感。皴法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山水畫走向了成熟。
我們今天去看很多山水畫,光看它的皴法,其實就能大致猜測出,這是哪個地方的景色。
有很多藝術家,因為創造了新的皴法而知名。因此可以說,對於許多文人墨客而言,這種筆墨痕跡是他們最在乎的。
十八歲的王希孟有多猛?皴法,我也是有的。
我們注意到,在《千里江山圖》裡,王希孟用了大量不同的皴法。山巒山頭,用的是一種皴法;山腳坡腳,用的是另一種皴法;山崖岩石,還有一種皴法……
在描述山野路徑的時候,又用的是皴線排疊。
這其實不算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作為書畫成就集大成的北宋,皴法的運用已經很成熟了。最了不起的是什麼呢?就是王希孟絲毫不在意向別人展現這些筆觸。
他要的是──重彩!

.濃墨重彩,最帥
於是你會看見,他用厚重的石青、石綠來上色,顏色厚塗,層層提亮。在王希孟之後,再也沒有人敢像他這樣,為了追求光感和色彩,不惜犧牲文人引以為豪的筆墨痕跡。
我們今天去看《千里江山圖》,就好像是在欣賞一首色彩濃烈、節奏明快的交響樂。
從開卷一座山峰直插雲霄,就像是一個高昂的音符一樣,開啟了一整首音樂。然後,丘陵連綿,掩映著亭台舞榭。隔著水,對岸群峰秀起,像越來越緊湊的音符。一座跨江大橋連接起了兩岸,遠處煙波浩渺,漸入佳境。
山巒越來越密,山峰越來越高。在深山中,我們看見了漁村人家,看見了瀑布溪流,看見了白衣隱士,看見了回轉的小橋。走到懸崖邊,我們以為已無路可走,但對岸停泊的一艘船,卻給了我們新的希望。
山路或平坦,或崎嶇,我們看到這一段群峰的參差。它們就像一段音樂的節奏,在變換中不斷加快,然後在全卷的最高峰,達到了高潮。征服了它,你更是無所畏懼。
從崎嶇的山路中走出,你登上小船來到對岸,房屋錯落有致,隱士愜意淡然。你在翻山越嶺中且行且賞,最終來到畫面的最末端。那高聳的秀峰,彷彿在和開頭的音符遙遙呼應,彷彿預示著,人生,應該在最精彩的時候落幕。

4曾侯乙編鐘
這個黑科技產物,是給上天聽的聲音(節錄)

別人的鐘就只是「鐘」,曾侯乙編鐘則是「樂器」
史料記載,在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其實都有過鑄鐘的實踐,但它們所鑄造出來的鐘都是圓形的。無論你怎麼敲,鐘只能發出一個音,而且延音很長,根本不能做成樂器。

.關鍵工法一:鐘枚
但是,中國古人卻做到了讓鐘成為樂器。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曾侯乙編鐘有的鐘表面有些凸起的「疙瘩」。這些「疙瘩」的準確名字其實是「鐘枚」。它的用處就在於減小聲音的擴散,防止編鐘擴音太久,發出更加渾厚的低音。這樣,我們就能把鐘當成樂器使用了。

.關鍵工法二:合瓦形
這還不是最厲害的地方。我們不僅讓鐘變成了樂器,而且可以讓一口鐘發兩個音。
古人巧妙地把編鐘做成了「合瓦形」,把鐘分成瓦狀的兩塊板拼在一起,這樣敲擊正面和敲擊側面時,就相當於敲擊不同的板。並且,鑄鐘的工匠為了能更好地區分一口鐘的兩個音,還把編鐘的振動塊分離開,在鐘體裡面挖隧道隔音。
一鐘雙音,這是中國先秦時期編鐘的獨門手藝。

.關鍵工法三:精密調音
這些只是讓編鐘成為樂器的最基礎的步驟而已。你想,要讓每一口鐘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關鍵還得看調音。
編鐘調音到底有多難?
一直到二千四百多年後的今天,科技已經這麼發達了,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像古人一樣,用手工的方式在鐘壁上慢慢打磨,給編鐘一點一點調音。因為「一鐘雙音」的特性,工匠打磨的地方還不止一個,需要把正鼓音和側鼓音調整到誤差五音分的範圍內。
這項技術最難的地方就在於不可逆。一旦你一不小心打磨多了,鐘壁打磨得太薄,磨下來的青銅黏不回去,一整口鐘就廢掉了。一切又得從頭開始。

19宋徽宗
手把手教您怎麼開一家藝術學院 & 搞垮自家上市公司(節錄)

宋徽宗的藝術家傳說
那,宋徽宗究竟有多厲害呢?
南宋鄧椿在《畫繼》的開卷第一句便是:「徽宗皇帝,天縱將聖,藝極於神。」也就是說,宋徽宗在藝術界,就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
他是中國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全才。
書法,直接開創了一種字體,瘦金體。
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做到前無古人,也很少有後來者的無所不會,無所不精。
詩詞,在宮體詩、道樂詩的創作領域都進行了突破和拓展。
他還精通音律,對於金石考古、製瓷飲茶方面也有頗為深入的研究。
但,這些都還不是最重要的!
作為一國之君,宋徽宗帶動了整個國家藝術氛圍的發展。他創辦了宣和畫院,相當於皇家藝術學院,自己當院長,在民間選拔優秀的苗子。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畫下《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畫下《千里江山圖》的王希孟,畫下《萬壑松風圖》的李唐,都算是他的門生。不僅如此,宋徽宗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都是後世美術史研究的珍貴典籍。
在徽宗朝,極簡美學得到巨大的發展,他的品味甚至影響了千年以後的中國,以及被中國文化影響千年的日本和韓國。到現在,日本的書畫裝裱方式,還延續著宋徽宗發明的「宣和裱」。
我想,如果在藝術史上要挑出「千古一帝」,那一定非他莫屬。但我們同時也知道,他是一位「亡國之君」。
有一個傳說,說當時宋徽宗的父親宋神宗曾經觀看了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並且讚歎他「人物儼雅」,然後便有了徽宗。在宋徽宗出生之前,宋神宗還夢見了李煜。當然,李煜轉世這種傳說肯定是不可信的,但我們會發現,在宋徽宗的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
他很小就展現出了藝術天賦,每日鑽研筆墨、丹青、奇石等。十六七歲的時候,宋徽宗就已經是「盛名聖譽布於人間」。如果按正常情況發展下去,他可能會成為歷史上一個閒雲野鶴、詩書畫俱佳的風流王爺。但在他十八歲那年,發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天上突然掉下一個皇位要繼承!
從此,一個藝術家成了皇帝。
當然,這也有好處。那就是讓整個時代,都因為這個皇帝的推動,而實現藝術的全面發展和繁榮。於是,我們才得以看見中國藝術史上堪比「文藝復興」的盛況。

開設皇家藝術學院
.滴水不漏的考試制度
他主導建立了宣和畫院,這個皇家美術學院既有充足的經費支撐,還有嚴密的人才梯隊建設。首先,他設立了考試制度,想要報考皇家美術學院的人,都必須經過六科的考試: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
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學員的品質。普通的畫工畫匠肯定是進不去的,因為不夠有學問和思想;而純粹的文人也是進不去的,因為繪畫的邏輯和功底不行。

.超有水準的考題
另外,宋徽宗會親自出考題。這個考題可一點都不簡單,例如:
請根據「踏花歸去馬蹄香」這七個字畫一幅畫,要求行筆活潑,題材不限。
踏花,我知道。歸去,馬蹄,都好畫。可是,香?香怎麼畫?這可難倒了天下的讀書人。最後脫穎而出的一幅畫,是用蝴蝶的追逐來表現香氣,化無形為有形。
一方面,我們要感歎答題者構思精巧、不落俗套;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讚歎宋徽宗的藝考題果然設置得很有水準。

.藝術家工廠
你可別以為,只要考進去就萬事大吉了。進入畫院之後,大家還要學習各種繪畫專業課和《論語》《孟子》等文化課。另外,宋徽宗要求入院者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讀書考試,也要承接皇家的訂單。緊接著,按照學習和工作的成績,畫院的畫家就會被分成諸多等級,有待詔、祗候、藝學、學生等職銜。

.定期考核
同時,這個職務也不是終身制鐵飯碗。你還需要定期參加考核,提升職務等級。當然了,嚴格的考核也意味著豐厚的待遇。除了在經濟上可以享受皇家發放的俸祿和津貼之外,你還能穿上紫色的衣服!
要知道,在當時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身著紫色官服。但這一切都還不是最光榮的事。宣和畫院的最高榮耀是,你甚至可以得到宋徽宗手把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