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曬.屏東:城市觀察畫家的我城記憶【首刷限量附贈「漫遊繪屏東」地圖】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7747155系列名稱:
旅人之星系列編號:
MS1075定價:
560元作者:
鄭開翔頁數:
224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11出版日:
20250811出版社:
馬可孛羅(城邦)CIP:
948.4市場分類:
繪畫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藝術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畫家筆下不只是風景,更是那些正在消失的城市記憶,
是勝利新村的眷村牆、是糖廠鐵道的餘光、是老戲院招牌下的影子……
屏東的日常雖不華麗,但它醇厚真實,
承載著一個城市從農業、軍事、熱帶生活一路走來的脈絡與心跳。
《曬•屏東》是鄭開翔迄今所有創作的原點
一本以水彩繪圖、輔以影像記錄屏東歷史流變與不變的文化生活書
「想到屏東,你會想到什麼?」
這個位處國境之南、充滿炙熱感的土地,身為屏東囝仔的鄭開翔,因求學工作曾短暫離開,直到二○一五年退伍回到屏東,開始以「速寫」的方式「走畫」屏東,隨著一次次的駐足觀察,這座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城市、屬於生命的故鄉,開始有了別樣的視角與情感。
這不是一本旅人的速寫手札,
而是一位在地觀察者,為南方城市沉筆書寫的地方誌
做為曾經是個對故鄉的歷史一知半解的人,直到二○一五年帶著畫筆開始探索,才真正打開這座城市的記憶寶盒,隨著「走畫」的過程,繞進那些被我們匆匆擦身而過的屏東街道、巷弄、老屋與市場,雖然沒有都會區高聳的摩天大樓、沒有耀眼的觀光招牌,卻在熙熙攘攘日常的柴米油鹽中,藏著一座城市的靈魂。
走進屏東生活的縫隙,發現城市的溫度
屏東的建築,像是被時間刻畫的頁面,它們不只是一磚一瓦,更是曾經生活過的人們所寫下的故事。鄭開翔透過近距離的觀察,加之耆老和文史紀錄,那些被忽略的老屋、廟宇,不再是冰冷的建築,而是歷史流動的活化石。
如果說巷弄是城市的毛細血管,那市場便是城市的心臟。屏東的傳統市場不僅是買賣的場
域,更是人與人交會、生活記憶交織的地方。這些市場曾是屏東人日常的必經之地,而其中的人情味,遠比商品更值得細細品味。屏東的日常,藏在那些被忽略的街巷、市場與老屋,沒有耀眼的燈光與繁華的招牌,卻承載著生活的溫度與歷史的痕跡。
這是一場穿越時光的漫步,帶你細看這座城市在歲月流轉中留下的點滴印記
一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曾說:「這座城市不會訴說他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杆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跟著鄭開翔,一起用畫筆和文字走進屏東的故事,重新發現這座城市裡被時間掩埋的記憶。屏東,不只是墾丁的門戶,不只有《海角七號》和萬巒豬腳,更是一個充滿細膩生活氣息與歷史厚度的地方,它們有的曾是繁榮的象徵、有的則默默訴說著時代變遷的無聲哀愁……現在,讓我重新認識屏東暖熱陽光下的變與不變。
熱情推薦(順序按筆畫排列)
三線路趙文俊|屏東社造組織
老屋顏∣老屋記錄團隊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阮光民│漫畫家
良 根|視覺藝術家
邱毓斌│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徐孝晴、彭巧如│「繫•本屋」創辦人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B6速寫男|《大人的畫畫課》作者
黃鼎倫∣前屏東縣政府勞青處長
鄭培哲|老建築插畫家、專欄插畫家
鄭順聰│台文作家
劉冠吟|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局長
羅? Ning Lo|《台灣活所在》作者
橘手之勞(JerryOrange)|《手繪街景實驗室》作者
蘇 凌│《菜市場搜神記》作者
1/2藝術蝦|城市畫家
畫家筆下不只是風景,更是那些正在消失的城市記憶,
是勝利新村的眷村牆、是糖廠鐵道的餘光、是老戲院招牌下的影子……
屏東的日常雖不華麗,但它醇厚真實,
承載著一個城市從農業、軍事、熱帶生活一路走來的脈絡與心跳。
《曬•屏東》是鄭開翔迄今所有創作的原點
一本以水彩繪圖、輔以影像記錄屏東歷史流變與不變的文化生活書
「想到屏東,你會想到什麼?」
這個位處國境之南、充滿炙熱感的土地,身為屏東囝仔的鄭開翔,因求學工作曾短暫離開,直到二○一五年退伍回到屏東,開始以「速寫」的方式「走畫」屏東,隨著一次次的駐足觀察,這座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城市、屬於生命的故鄉,開始有了別樣的視角與情感。
這不是一本旅人的速寫手札,
而是一位在地觀察者,為南方城市沉筆書寫的地方誌
做為曾經是個對故鄉的歷史一知半解的人,直到二○一五年帶著畫筆開始探索,才真正打開這座城市的記憶寶盒,隨著「走畫」的過程,繞進那些被我們匆匆擦身而過的屏東街道、巷弄、老屋與市場,雖然沒有都會區高聳的摩天大樓、沒有耀眼的觀光招牌,卻在熙熙攘攘日常的柴米油鹽中,藏著一座城市的靈魂。
走進屏東生活的縫隙,發現城市的溫度
屏東的建築,像是被時間刻畫的頁面,它們不只是一磚一瓦,更是曾經生活過的人們所寫下的故事。鄭開翔透過近距離的觀察,加之耆老和文史紀錄,那些被忽略的老屋、廟宇,不再是冰冷的建築,而是歷史流動的活化石。
如果說巷弄是城市的毛細血管,那市場便是城市的心臟。屏東的傳統市場不僅是買賣的場
域,更是人與人交會、生活記憶交織的地方。這些市場曾是屏東人日常的必經之地,而其中的人情味,遠比商品更值得細細品味。屏東的日常,藏在那些被忽略的街巷、市場與老屋,沒有耀眼的燈光與繁華的招牌,卻承載著生活的溫度與歷史的痕跡。
這是一場穿越時光的漫步,帶你細看這座城市在歲月流轉中留下的點滴印記
一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曾說:「這座城市不會訴說他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杆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跟著鄭開翔,一起用畫筆和文字走進屏東的故事,重新發現這座城市裡被時間掩埋的記憶。屏東,不只是墾丁的門戶,不只有《海角七號》和萬巒豬腳,更是一個充滿細膩生活氣息與歷史厚度的地方,它們有的曾是繁榮的象徵、有的則默默訴說著時代變遷的無聲哀愁……現在,讓我重新認識屏東暖熱陽光下的變與不變。
熱情推薦(順序按筆畫排列)
三線路趙文俊|屏東社造組織
老屋顏∣老屋記錄團隊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阮光民│漫畫家
良 根|視覺藝術家
邱毓斌│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徐孝晴、彭巧如│「繫•本屋」創辦人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B6速寫男|《大人的畫畫課》作者
黃鼎倫∣前屏東縣政府勞青處長
鄭培哲|老建築插畫家、專欄插畫家
鄭順聰│台文作家
劉冠吟|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局長
羅? Ning Lo|《台灣活所在》作者
橘手之勞(JerryOrange)|《手繪街景實驗室》作者
蘇 凌│《菜市場搜神記》作者
1/2藝術蝦|城市畫家
作者簡介
姓名:鄭開翔
藝術家、圖文作家。
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畢。
2019年出版《街屋台灣》一書,該著作至今已翻譯為日文、法文、西班牙等版本。後又出版《百攤台灣》一書,譽為台灣第一位以水彩技法,系統化記錄街屋、攤販文化的藝術家。
擅長速寫、水彩技法,提倡「用繪畫代替照相打卡」的生活態度。其筆觸流暢,色調溫暖,下筆間帶有獨到觀點及人文關懷,懷抱「捨不得」的心情,以記錄城市的美麗與變遷為己任。
曾榮獲誠品閱讀職人大賞2019年度「年度新人」、中華民國畫學會插畫類金爵獎等獎項。曾與誠品、101大樓、高鐵雜誌等品牌合作,展覽足跡遍及台灣各地,活躍於藝文界,其作品屢受各大媒體報導。
近年於金門居住創作,深入探索在地的生活色調,繪製成引人眷戀的日常風景。
相關著作:《曬•屏東:城市觀察畫家的我城記憶(作者親簽版)【首刷限量附贈「漫遊繪屏東」地圖】》
書籍目錄
前言
屏東簡述
城市的記憶
一、街道的歲月痕跡
中正路歷史軌跡
逢甲路與永福路
斯文里與長春街
新富巷與濟南街
青島街與開封街
二、建築的歷史脈絡
《生活信仰》
慈鳳宮
聖帝廟
屏東都城隍廟
華山萬福宮
東山禪寺
聖劉方濟堂
仁愛路基督長老教會
宗聖公祠
《人文印記》
屏東書院
下淡水溪鐵橋
大和旅社
屏東武德殿演武場
自來水公司水塔
孫立人行館
李淑德宅
唐榮宅
忠實第
屏東縣立圖書館
職人町
屏東菸葉廠
三、市集的庶民生活
《中央市場》
第一商場
第二商場
第三商場
第四商場
中央商圈
東和大旅社
《屏東夜市》
屏東人的味覺記憶
夜市可不只有美食
《大埔聚落》
雋永的庶民美食
《西市場》
記錄西市場原由
西市場店家樣貌
中元普渡
對西市場的想像
轉型後的西市場
《探尋市場痕跡》
神祕的地下市場
屏東也有南市場
四、綠地的城市記憶
《萬年溪》
烏趛橋
整治與改變
景觀橋
忠烈祠與狛犬
《屏東公園》
屏東公園由來
公園的生活記憶
屏東公園歷史遺跡
忠魂碑&放送亭
屏東消防組纏碑
阿緱神社遺構
末廣稻荷神社遺址
水上餐廳
朝陽門
《長春公園》
後記
附錄:屏東繪畫人文地圖
《跟著我的足跡探索屏東》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這不是一本旅人的速寫手札,
而是一位在地觀察者,為南方城市沉筆書寫的地方誌。
「想到屏東,你會想到什麼?」
這是一句我經常問朋友的話。
想必許多人一想到屏東,腦中浮現的往往是墾丁、黑鮪魚或萬巒豬腳,但許多人對於「屏東市」可能就比較陌生了。老實說,就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屏東市人,過去對自己生長的土地也一直是一知半解。
直到二○一五年退伍回到屏東,開始以「速寫」的方式「走畫」屏東,重新觀看這座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同時也爬梳相關的文史資料,才逐漸看見這片土地的內涵與情感,與家鄉產生更深的連結。
然而,這幾年屏東地景變化快速,令我憂心,我雖無法斷定這樣快速的「建設」究竟是好是壞?但無法否認「屬於屏東的記憶正在消失」,即便那些老地方的改變無法避免,我始終相信,承載無數人記憶的場域,值得更溫柔地被對待。
而透過繪畫記錄我們曾經一起經歷的風景,也許正是我身為藝術家最該做的事。
我的作品想傳達的是一種對事物的「捨不得」,這些城市風景也許並不一定是典型的「美」,但它身上堆疊的生活感與人情味,卻是難以取代的記憶。許多人常容易忽視自己居住的環境,甚至自覺「我們的城市不夠美」,但當我們試著放慢速度,用溫柔的心重新認識這座城市,也許會開始發現它本來就有屬於自己的美,是能引以為傲的獨特感。
本書的內容聚焦在「屏東市」。你可能會問,「這麼『小』的城市,究竟有什麼好畫的?」
我起初也這麼問自己。原本的計畫是畫遍整個屏東縣,後來才明白,光是這座城市,就足以讓我畫一輩子。
這本著作是我自二○一五年迄今回鄉記錄屏東的作品呈現,也是我這幾年面對家鄉內心的轉折。對我而言,屏東是我無法逃避的根,也是最深觸我心的系列。常覺得我的畫作其實就像寫給屏東的情書,殷殷切切的叨絮,畫(話)的是對屏東的愛與不捨。我不是文史工作者,但希望以畫家的視角,提供另一個觀看與思考的維度。感恩本書得以付梓,也感謝支持我的出版社及諸多朋友,大家的支持是我繼續創作的最佳動力。
屏東簡述
屏東舊名「阿猴」(Akauw),原為南臺灣馬卡道系平埔族活動的區域,這些馬卡道族就是史稱的「鳳山八社」。一七一九年(康熙五十八年)陳文達撰修的《鳳山縣誌》中,屏東平原只有新園街及萬丹街的地名。直到在一七五八年(乾隆二十三年)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中,才有「阿猴街」的記載。一七八五年(乾隆五十年),縣丞署自阿里港改設於阿猴街,至此阿猴成為下淡水溪以東的行政中心。
一九○五年(明治三十八年)日總督府地方官制改正文件中,將「阿猴廳」改為「阿緱廳」,主要是因「阿猴」地名是從阿猴社音譯而來,隨著地方發展成區域中心後,選用較文雅的字彙取代。一九二○年(大正九年)廢廳縣,改行州郡制。阿緱廳併入高雄州管轄,並將原阿緱廳分為屏東、東港、潮州、恆春四郡,將阿緱街改為屏東街,「屏東」二字正式取代「阿緱」。一九三三年(昭和八年)實施市制,屏東街升格為屏東市。一九四五年戰後,屏東市設置為省轄市,成立「屏東市政府」。
至於「屏東」之名,有一說是因位於半屏山之東,故為屏東。另一說則是,一八一五年由鳳山縣令吳性誠創建於阿猴地區的書院,當時已以「屏東」命名,書院內曾有副佚名對聯,上聯「屏臨太武,戶踞緱山,依然大地鍾靈,宏開勝境」,下聯「東樹風聲,西來雨化,頓覺文明人世,聿煥新猶」,另清光緒三年(西元一八七七年)立的屏東書院《租條碑記》內文,也有「屏東諸ほ人公置」字樣,故阿猴地區早有別名「屏東」,日人可能以此命名為屏東。
屏東市因地理位置位於屏東平原北上至屏北地區的交通要道,乾隆中葉便有「阿猴街」市集出現,一九○七年成立阿猴製糖工場、製糖所,為全臺生產規模最大的糖廠,也因此吸引了許多外地人前往從事運輸或營造業,一九一○年成立了臺灣銀行、阿猴郵局、阿猴病院、信用組合,一九一三年建立了「阿緱驛」,一九一九年建立全臺臺第一座飛行場,一九二七成立陸軍飛行第八聯隊。在軍事、政治、經濟上都曾是相當重要的地區。
城市的記憶
這座城市不會訴說他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杆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屏東囡仔的不自信
自年幼有印象以來,屏東的觀光重心一直都是以恆春、墾丁等地為主,屏東市給人的印象,似乎就是一個前往其他地區遊玩的交通轉運站,講到屏東市,即便是資訊發達的現在,相信仍有許多人感到相當陌生。
回想自己求學的過程,印象中當時學校的授課內容主要以教科書及考試為主,對於地方文化的著墨,尚不如現在的學校教育深入。當時的學子若想要購物或娛樂,通常會搭火車到流行娛樂更具吸引力的高雄市。高中就學時選擇離開了屏東,算是頭一回離開家鄉,大學考取了臺北的政戰學校,四年畢業後直接到軍中服役,服役十年的時間幾乎都在外縣市。回想這些成長的過程,鮮少有時間能與屏東好好的相處,那時屏東對於我,似乎也只是一個放假可以睡覺的窩,更別說有人會來「引導」我們去認識自己的家鄉。到外縣市工作或就學的狀況,在屏東相當普遍,像我這樣對家鄉不甚了解的人,在屏東並不算少數。
面對首善之都臺北這座先進城市,住在國境之南屏東的我一直有種憧憬和嚮往,學生時期老是期待可以到臺北遊玩,也對曾經去過臺北的同學抱以羨慕的眼光。高中剛到外縣市念書,總覺得自己身上有種擺脫不掉的「土」味。大學一年級的外校聯誼,面對臺臺北外表光鮮的女孩子,更是倉皇不知所措。這些成長經驗也許讓我們這些南部小孩,或多或少在潛意識裡都存在著一點對家鄉或自己的不自信。長大後,這種「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從個人的行為處事到城市的建設發展,似乎都能一窺一二。
我們不用美的像國外
近年來,報章媒體常用「小巴黎」、「小威尼斯」、「小合掌村」之類的名稱來為景點做宣傳,這種用詞背後隱藏著某種對國外的崇拜,心裡認為自己的景點其實不夠特別,需要靠外國名稱的「加持」才足以吸引遊客。我往往會為這些「因名稱而被誤解」的景點們感到無辜,其實他們都有值得挖掘的可看之處,只是我們選擇了用最表面的方式去包裝。
這幾年四處寫生,常有人問我「畫了許多城市,覺得哪個最美?」,我總無法選出排名,因為每座城市樣貌不一,各有難以取代的獨特性,有時我們會覺得某個城市「無聊」,往往是一種主觀或外在資訊給予的「刻板印象」,甚至內心有點高傲的忽視當地文化,但如果試著把自己「縮得更小」一些,用更謙卑、更開放的心去接納、學習,相信每個小鎮、小村都會有我們取之不盡的生命經驗與文化底蘊。
「屏東」給我的感覺便是如此。
過去被問到屏東市裡有什麼有趣的建築或空間,相信不少人跟過去的我一樣,腦中充滿問號,覺得屏東這麼「小」,哪有什麼值得介紹的?但經過這幾年在屏東走畫,以及翻閱相關文史資料,想法開始有了極大的轉變。其實過去日治時期,屏東曾在糖業、交通、軍事都處於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在城市中留心探訪,仍然可以找到許多蛛絲馬跡。究竟屏東有趣之處為何?希望透過這本書的介紹,一改大家對屏東市的想像。
一、街道的歲月痕跡
大街小巷,不同的街景,
蘊藏最在地的生活樣貌,
看到柴米油鹽的真實人生。
「街景」一直是與我們生活最貼近、但卻又是最常被遺忘的風景。街道與巷弄的景色,雖不一定是著名的景點,但卻蘊藏了豐富的生活氣息,當我們造訪不同的城市,大多看到的是臨街經過繁複裝飾的店面。但我常喜歡繞到後巷,從吊掛的衣物、停放的機車、堆置的雜物,便可以看到柴米油鹽的真實人生。
相較於大眾交通系統便利的北部,南部人大多會選擇自駕或以機車代步,走路的機會相對少了許多。而我會開始喜歡走路,也是因為接觸了城市速寫,在大街小巷遊走取景,這才看到生活周邊這些平凡的美景。
許多人也許會問,這些平凡的街景究竟有什麼好看,每天看不會膩嗎?其實相同的場景,在不同的時間點與天氣下亦會產生不同的面貌,透過觀看者的細心觀察,主觀的去感受,皆能發現美的存在。
講到巷弄美學,大家往往會想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臺南。每每到臺南,我總喜歡鑽進小巷,抽絲剝繭一探究竟。但難道巷弄美學只存在在臺南嗎?那可就不一定了,我認為每個地方一定有其特殊的生活樣貌,值得我們去品味。這就讓我帶大家看看屏東巷弄的有趣之處吧。
中正路歷史軌跡
現在的永福路、逢甲路和中正路在日治時期屬於「本町」,是屏東最熱鬧的地區。
中正路呈南北走向貫穿屏東市。日治初期,日人的管理以極權軍事統治為主,對各地的建設主要以改善現有市街、建設政府辦公建築為首要。永福路在日治時期有「舊街」之稱,以這條舊街為界,北側(中正路一線)多為主要的政府機構,南側(五條通一帶)則多是郵局、醫院設施。都市紋理以舊街為中心向外擴張,並以棋盤狀的系統發展,這些日治時期奠基的規畫,對於屏東未來的市街發展配置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永福路是屏東的舊街
現在的永福路、逢甲路和中正路在日治時期屬於「本町」,是屏東最熱鬧的地區,屏東市最早的媽祖廟「慈鳳宮」及聖帝廟都在此處。在我的成長記憶中,這一帶一直是屏東最熱鬧之處,百貨公司與服飾店都聚集在此,連騎樓也擺滿飾品攤,逛街人群絡繹不絕。
永福街上還有一個特別之處,便是有眾多的運動用品店,短短兩百公尺的路段便有約十間聚集,密度驚人。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依筆者的推想,也許是早期跟屏東體育風氣盛行有關,屏東有許多學校都曾是體育名校。例如,屏東美和中學棒球隊在一九七○年成立,一九七二年擊敗華興中學,代表臺灣贏得第一次的世界青少棒冠軍,當時有「北華興、南美和」之稱。早期的「時報鷹」職棒隊,便以屏東做為根據地之一。屏東高中籃球隊曾獲得四次高中籃球甲級聯賽冠軍,一度有「南霸天」之稱。而我的母校「新園國中」,其女子排球隊一九七三年創立迄今,奪下九次國中排球甲級聯賽冠軍;一九九八年成立的男排,也曾獲得七次冠軍。當時的選手到外縣市比賽時會在屏東住宿,而永福路鄰近車站,有地利之便,間接的促進了體育用品店的興盛。
永福路、復興北路、中正路交叉口
沿著中正路往北走,可看到一些老舊平房,仔細觀察,這一帶有許多刻印的老店,除了電腦刻印外,還有少見的手工刻印,因為早期這附近曾有許多政府機關,公務員有印章的需求,所以才衍生出這些店家。沿路更有許多婚紗攝影及販賣結婚百貨的店家,都聚集在中正路沿線。
永福路―福建路
再往前走,位於轉角的「西部牛仔」經營了二十多年,早期的定位是泡沫紅茶店,經過轉型慢慢變成熱炒簡餐,是屏東許多五、六年級生的回憶。店內的裝潢與桌上球狀的「星座投幣占卜機」,會令人想起年少時三五好友一起打牌、聊天約會的時光。一旁有好樂迪KTV,早期屏東第一間好樂迪是開在逢甲路上,後來遷到現址開了更大的旗艦店,高中時我可是這裡的常客。左邊林森路轉角這間「體適堡健身中心」,應是屏東市最早的健身中心,當時透過玻璃看到二樓跑步的民眾,真有一種先進的現代感,但近年因國民運動中心及各家健身品牌陸續興起,這間健身中心也早已停止營業。
福建路―林森路
屏東市林森路與公園路交會處的完整街廓,是屏東人重要的消費地標――太平洋百貨的所在地。該區域曾為一九三一年落成的第二代屏東街役場,一九三三年屏東街升格為屏東市後,屏東街役場也更名為「屏東市役所」,戰後改為「屏東縣政府」。一九九○年,縣府遷至自由路,一九九三年內政部辦理全臺近代建築普查時曾建議保存,但仍標售給太平洋百貨,並於一九九四年左右開始拆除改建,一九九七年太平洋百貨屏東店正式開幕營運,成為屏東人熟悉的購物場所。
開幕初期,儘管尚有三商、領南及長鶴百貨等競爭者,但太平洋百貨的規模更為宏大,並引進「誠品書局」和「星巴克」,象徵著當代藝文與資本的結合,讓屏東人也能自豪地說:「我們也有誠品和星巴克呢。」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百貨僅有六層樓高,主要因鄰近屏東空軍機場,受飛航安全考量的高度限制所致。國防部於一九八七年公布航高限制區,限制市區建築高度,這也是屏東市高樓較少的原因之一。直到二○一四年六月三十日,屏南機場東面進場面的禁、限建與航空限制正式解除,之後才逐漸出現更高的大樓。
即便如此,太平洋百貨在當時仍是管制區內最高的建築,成為屏東市的地標之一。
林森路―公園路
穿越太平洋百貨,跨過公園路,即可抵達屏東美術館。該建築於日治時期原為博愛醫院,一九五三年起原址興建為屏東市公所辦公廳,直至二○○五年市公所遷址。二○○六年,市公所將該建築借予縣府使用,並規劃為美術館。老建築於二○○七年重新啟用,成為全國首座鄉鎮市級美術館。
過去屏東市具規模的藝文展場,主要是屏東文化中心,美術相關科系的學生想要看展,除了文化中心外,常常要特別搭車到高雄美術館,而藝術家在屏東也只有文化中心可以申請展出,大大影響了藝文的學習與發展。屏東美術館加入後,對於在地的藝文推廣有著相當大的幫助,尤其一旁的武德殿演武場修繕後,與美術館串聯展出不同調性的展覽,更是豐富了展出的類型。
公園路―北平路
屏東市開封街街角,曾是知名老店「何家臘味」的所在地,該店以烤鴨三吃、鹽水鴨等美食聞名,後遷至開封街九號。約在二○一七年,原址改為迷客夏飲料店,並營業至今。
該區域在日治時期為官方機構的集中地,包括屏東郡役所、警察署、稅務出張所等皆設立於此。
北平路―開封街
迷客夏街角早期是何家腊味
開封街到濟南街這區的住宅區漸多,有較多的公寓及大樓出現,當時業者會選定這一帶蓋公寓大樓,也許跟一旁的屏東公園有著很大的關係,此地距離市中心車站與北區市場皆在一公里內,交通購物便利,又可直接下樓到公園散步休憩,鄰近不遠處還有北區市場,是相當適合居住的地段。
開封街―濟南街
屏東市濟南街與青島街的街廓,乍看平凡無奇,實則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故事。前行政院長蘇貞昌的老家便坐落於此。而在其老家巷口的「黃家肉圓」,已有超過七十年的歷史,是許多屏東人共同的美食記憶。創始人最初以扁擔挑著肉圓沿街叫賣,後改為手推車販售,最終發展為今日的店面。蘇貞昌院長曾盛讚這家店是「全臺灣最好吃的肉圓」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無可取代的味覺記憶,或許是母親的拿手菜,或是巷口的這家肉圓店。這些味道因情感的調味,成為獨一無二的珍貴回憶。
濟南街―青島街
青島街到勝利路這個街廓,過去是崇仁新村通海區的南側,建於一九二九年。二○一七年經過文資審議,只保留勝利路北側的通海區,南側決定不保留後,拆除原有的宿舍做為停車場,後定名為幸福公園。寫生的當下正好在拆除,記錄了多臺怪手與鐵皮圍牆的畫面。
青島街―勝利路
走到這裡如果餓了,對面便是經營超過一甲子的「侯家滷味鹽水鴨」,傳承到第三代,在屏東可是數一數二的滷味老字號,每次經過總是一位難求。店內美味選項眾多,出餐有條不紊,建議呼朋引伴一同前來,才能多試幾款好料。
鑰匙店位於幸福公園的斜對面,堆疊的招牌及起伏的鐵皮加蓋,如同小山丘般,淡藍色的鐵皮更與褐色的鏽斑形成了色彩對比,十分生動又充滿色彩的畫面,在屏東迅速發展的現今,總擔心這樣的畫面會不會一覺醒來便消失了?
大家也許有發現這幾張畫都有一個特點,便是每張幾乎都有出現「大王椰子樹」。屏東中正路的分隔島上,霸氣的種了兩排大王椰子,有椰林大道之稱,早期是前縣長林石城、李世昌兩人任內(約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年左右),認為屏東終年陽光普照,適合熱帶性植物生長,因此大力推廣種植椰子,如今也成為屏東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