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城市與河川共構的阿美族風貌──今日大嵙崁民族誌

原文書名:


9786267770191城市與河川共構的阿美族風貌──今日大嵙崁民族誌
  • 產品代碼:

    9786267770191
  • 系列名稱:

    Viewpoint
  • 系列編號:

    72
  • 定價:

    420元
  • 作者:

    李慧慧
  • 頁數:

    244頁
  • 開數:

    14.8x21x1.26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1112
  • 出版日:

    20251112
  • 出版社: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CIP:

    536.337
  • 市場分類:

    藝術總論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藝術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新家新鄉」就是「我家我鄉」!
本書以瑞興、撒烏瓦知、崁津三個河岸部落為例,揭示部落的族人如何透過「市造、時造、自造」展現典範價值,既保存了田園採集的生活方式,又能在樂舞、飲食、信仰、觀光之間呈現文化轉化的創意。當族人的傳統文化基因與都市基因交融,多元豐富的「新都鄉文化」於焉誕生:大漢溪畔的荒草地,從而因部落祭儀與日常實踐,成為都市多元文化的櫥窗;自行車道、公園與阿美族的日常並存,成為兼具生態教育、觀光景點、族群共融的公共空間。
我們從中看見,都市部落並非只是原鄉文化的延伸場域,更是族人建構日常生活與集體認同的文化主體空間;而原住民族遷移至都市已逾五十年,早已不是「被都市化」的過客,而是這片土地上,憑藉著自己的能動性與文化基因,反向塑造都市樣貌的「主人」。
一部水意盎然的都市民族誌——從大漢溪畔瑞興、撒烏瓦知與崁津三個河岸部落,見證「新都鄉文化」已在桃園大溪的城市落地生根!

作者簡介


李慧慧
泰雅族名Aho Batu,出生於桃園復興枕頭山部落。
政治大學民族學碩士、臺灣大學人類學博士。
現任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科長、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都市人類學、遷移史、族群關係。

相關作者簡介


各界推薦人
謝世忠教授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從大漢溪畔瑞興、撒烏瓦知與崁津三個河岸部落,見證「新都鄉文化」已在桃園大溪的城市落地生根!
★謝世忠教授專序推薦

書籍目錄


推薦序 來到新家,就是家!╱謝世忠
自 序 超越中繼站:都市作為新都鄉與文化生成場域

第一章 導言:終點成鄉
第二章 都市部落
  第一節 市造瑞興家
  第二節 自造崁津屋
  第三節 時造Sa'owac
第三章 食物聯網
  第一節 就愛吃野菜
  第二節 食空自在行
  第三節 共食同分享
第四章 觀光凝視
  第一節 同岸走異路
  第二節 疫後迎與拒
  第三節 虛實共展演
第五章 歌舞人生
  第一節 我歌我所在
  第二節 唱跳共同歡
  第三節 歡樂新天地
第六章 信仰生活
  第一節 都市信仰網
  第二節 城河內外連
  第三節 主祖之間行
第七章 結論:嫁接與新生

引用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來到新家,就是家!  ⓪謝世忠

  李慧慧博士是許多人口中的泰雅族才女,這是讚譽,當然也是真實。除了多年優質公務員,服務人民之外,她對於知識的追求,據其家人表示,自非常幼小之際,就是如此,總是抱著一本書,四處覓尋安靜處好好閱讀。如今,小女孩是科長,也是大學助理教授,正準備將博士論文精緻友善化,出版成一冊也是知識控讀者喜愛的好書。
  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班就讀時,我榮幸受其請託,擔任了指導教授。自2009至2018,這是頗為漫長的時間,師生一起上了六門課,也共同討論決定論文方向。在族群意識高張的二十一世紀,對於一名原住民研究生來說,以自我部落族群為研究對象,幾乎就是唯一選擇,因為,一百年來,原民社會文化歷史全由外人詮釋定調,今日是找回自己觀點的時刻,「原住民學」終能大爆發,這是臺灣的大事,也值得積極鼓勵。不過,我的想法,要讓慧慧做一名人類學者。以泰雅族為對象就成原住民學專家,以非泰雅為題,則是邁入人類學家之列。她碩論就是泰雅研究的題目,因此,這回我堅持必須外選他族他群,哪一族都可,就是不能泰雅。從非本族的研究經驗裡,可以鍛鍊出洞察力,也可細緻化自我的分析能力。於是,才有阿美族三個大漢溪部落的博論研究出爐,也終有現在的火燙新書問世。
  這本書源自博士論文。慧慧的觀點,一句話來說,就是新家新鄉就是我家我鄉。遙遠的老家老鄉,真的是又遙又遠,地理上與記憶中都是如此。這個舊新議題,看似簡單,惟在人類學域裡,是為關鍵課題,只是它理應有系統辯論的需要,惟卻始終缺乏較嚴謹的討論。「關鍵」課題的意思是,故鄉老家,也就是想像中部落的所在花蓮與臺東,才是真正的家鄉,至少在不少人類學原民文化專家眼中筆下,就是如此。缺乏原鄉部落的存在,好似原民就不具意義,甚至不再存在了。李博士的獨挑大樑,在多年田野的厚實材料支持下,主張阿美族人遷徙到桃園大溪大漢溪沿岸之後,二、三代的繁衍,今日業已是桃園大都會範圍的一員了。「城市人+都市文化+都會生活」是真的寫照,至多在前頭加個新字成了「新城市人+新都市文化+新都會生活」罷了!新成員有其具實認同的依據,而保有阿美族特色的生活,應理解成是為大桃園都會文化增添新要素,也就是新成員帶來新成分,大家一起共構新生活。
  慧慧學過阿美族語,也通過認證。她掌握了部落生活中的數個關鍵詞彙與說法,族人據此一方面強化自我阿美的身分,慧慧也在材料充沛說話之下,有效提出了新家就是我家的論點。傳統「原鄉不動論」的背後要因,就是以之可以完美區分我群(漢人)與他群(原住民族),讓此一有別,永遠存在。也就是,縱使原民大量流動,但,那是不真實的人口表面置換而已,事實上,大家都歸鄉似箭,外面暫居隨意敷衍即可。「不動論」主宰了臺灣原民認知之專業知識與一般常識至少三個世代之久,它所製造出來之主體社會不溫暖不歡迎的意象,牢牢難以撼動,而這些都被阿美族努力的「移民變住民」事蹟,以及李慧慧博士認真田野參與觀察,並揭櫫新家新鄉就是我家我鄉的實質景象所翻轉。臺灣畢竟是溫暖無缺的,大家喜愛多元,也歡迎加入、融入與浸入。阿美族人與慧慧的協力成就,給了我們充滿希望的嶄新一頁。
  為好書寫序時分,真是快樂的幾十分鐘。筆上筆下筆來筆去,一直回憶著二十年來(自2005年於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攻讀碩士學位開始)李博士的學術成長成熟與成功,課堂教師兼指導教授如我,縱使不被鼓勵去計較年齡積累,還是很感一浪高過一浪的滋味,也深刻體會知識再創的重要性。慧慧優異的表現,獲得了許多掌聲,惟這掌聲應該更加力,因為出了新書,大家有福閱來心曠神怡,然後持續鼓舞更多原住民人類學家的現身。

          2025年8月20日12:31 於安坑綠中海

文章試閱


【自序】超越中繼站:都市作為新都鄉與文化生成場域 ⓪李慧慧

  在我童年的記憶裡,奎輝部落是世界的中心。那時,去都市是一件大事,次數少得像山路上的稀疏腳印。大多是一日往返,因病下山看醫生、參加比賽,或是學校安排的一日參訪。偶爾,阿嬤會帶著我們去探望因石門水庫興建而被迫移居都市的姊姊。由於交通不便,我們總得借宿一夜。她們姊妹常常聊到天亮,當晨光滲進屋裡,我們就被帶回山中。
  這些短暫的旅程,總帶著一份隆重。長輩叮囑我們換上乾淨的衣裳,頭髮必須梳得整齊。離開部落的腳步,既雀躍又拘謹。從大溪到桃園,耳邊不斷響起「看路、小心車子!」都市街道上商店林立,與部落寥寥幾間小店形成鮮明對比。當我們好奇四處張望時,長輩低聲催促:「不要看,快走!」即使盛裝出行,那份隔閡仍在,彷彿再怎麼打理,依舊與都市格格不入。
  國小畢業後,我隨在工廠工作的父母搬進都市,但與部落的連結並未斷裂。長輩仍三不五時帶我們回山上的「老家」,參加聚會、探望親人。父親常說,這就是泰雅族的gaga,就像一條繩索,把家人緊緊相繫。然而,在我十五、六歲到臺北讀書時,認識了其他同為原住民卻屬不同族群的學姐,她們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部落。這樣的記憶,與我三十歲以後在都市中結識年輕一代的阿美族朋友形成強烈對比,他們已難以精準指出自己的原鄉或部落。這樣的世代差異,使我更深刻意識到都市經驗如何鬆動了族群與原鄉的連結,也觸發了我對「都市原住民」生存景況的研究興趣。
  於是,我不得不追問:什麼是「都市原住民」?這個在媒體與公務文件中經常出現的詞彙,聽來熟悉,卻又矛盾。熟悉的是,它確實在日常裡被廣泛使用;陌生的是,它是否真能涵蓋居住在都市的原住民族群?當臺灣原住民族從童年課本中的「九族」,逐漸擴展至今日的十六族時,我們能否簡單地以「都市原住民」一詞,把生活在都市的多族群經驗一併納入?若忽略了文化差異與族群特質,這樣的「集體化」究竟是理解,還是另一種模糊與抹平?
  過往對都市阿美族的研究,多半聚焦於都市與原鄉的往返,將都市視為「過程」、將原鄉視為「根」。然而,在我的田野經驗中,都市早已不只是過渡之地,阿美族也不是單純的過客。我採取「多點民族誌」(multi-sited ethnography)的方法,隨著族人的腳步穿梭於大溪河岸三個部落與北臺灣的都會區,同時追蹤返鄉節慶與儀式行動,嘗試捕捉族人如何在多重空間中建構認同、實踐文化。這種跨域的田野視角,讓我得以看見都市阿美族人在半世紀遷徙之後,如何延續並創新文化樣貌,展現文化的流動與韌性。
  對阿美族而言,都市已逐漸成為新的「家」,甚至是新的「部落」,是一個文化生成的場域。本書提出「終點論」的觀點,正是因為對許多族人來說,都市不再只是短暫的停留,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他們在此落地生根、生活成長,並為下一代織就文化的延續。透過語言、節慶、互助倫理與日常實踐,族人把漂泊的生命重新扎根,使都市不再只是中繼站,而是文化持續發展的所在。本書副標題選用「大嵙崁」是今日大溪的舊稱。這不僅是地名的再現,更是一段歷史記憶,承載著族群互動與地景變遷的故事。它象徵著阿美族人在都市邊陲落腳後,如何以sasolot(分享、分擔)的文化價值,回應生活的挑戰,並與城市展開深刻的對話。
  本書由我在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論文《原住民新都鄉文化之形成:桃園大漢溪阿美族的河川與城市共構脈絡》改寫而成。最初的支撐,來自許多阿美族朋友,尤其是瑞興國宅的朱主委,他是我的「kaka」(大哥),總是照顧我,讓我能自在地在社區裡學習;撒烏瓦知部落已故的前張頭目、二哥路帖與翠雲老師,我是他們的「wawa」(孩子),讓我在迷你部落中找到溫暖;崁津部落的前頭目銘忠夫婦待我如 fafahiyan a safa(妹妹),讓我總有回家的感覺。還有太多無法細數的珍貴友誼,都是這本書的根基。我要特別感謝財團法人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推動的「看見足跡 rapal」補助計畫,給予我完成專書的機會。至於最深厚的力量,來自指導教授謝世忠老師,以及我摯愛的家人們。同時,也有來自無形的utux,2017年底過世的阿嬤,她的遺願促成我完成論文,以及在今年(2025)成為祖靈的父親,他的身影與思念化為我改寫成書的最大動力。
  我希望這本書不僅是對都市阿美族生命經驗的紀錄,也是對臺灣都市人類學與原住民族研究的一次回應。從水庫淹沒區的泰雅族遷徙,到都市河川邊的阿美族落腳,我的研究不斷嘗試連結水、土地、城市與人的生命故事。這些議題,讓我們重新思考,在全球化、移動化的時代,族群文化如何持續生成?「原鄉」與「都市」不再是單一對立的二分,而是流動與交織的網絡。未來,我期待持續拓展「多點民族誌」的視野,關注不同族群如何在都市邊緣、跨國移動與文化轉譯,形塑新的身份與共同體。這將不只是人類學的課題,也是臺灣社會如何理解多元性的核心挑戰。

        2025年8月30日5:30 於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