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以感覺播放:五種浸入台灣流行音樂的方法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9580729定價:
570元作者: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頁數:
104頁開數:
18x26x0.8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811出版日:
20250811出版社: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CIP:
114007319市場分類:
音樂、舞蹈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藝術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北流五週年,寫下台灣流行音樂的文化宣言!
匯集海內外音樂產業人士,一同捕捉這座島嶼的聲音風景。
當音樂無所不在,我們如何感受、保存並延續這個時代的聲音?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五週年特刊《以感覺播放:五種浸入台灣流行音樂的方法》呼應北流五週年主題「浸未來」,不只集結跨世代、地域與場域的音樂產業人士,從不同視角發聲,更邀請讀者從「感受有形旋律」、「直擊音浪現場」、「走訪音樂基地」、「啟程無界探索」、「浸,未來的音樂」五種感受音樂的方式出發,一同探討音樂的體驗與實驗。
其中「感受有形旋律」訴說從卡帶、黑膠等實體音樂到展覽與唱片設計,音樂如何透過有形載體,成為看得見、碰得到的日常記憶。首章從《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策展人馬世芳與瑪莎視角,看見台灣流行音樂如何透過實體物件、場景留存與成形;感傷唱片行創辦人游璨賓與大韜黑膠專賣店創辦人阿韜對談實體音樂的魅力;葛萊美獎得主李政瀚和于薇更分享如何透過設計,讓專輯成為珍藏的藝術品。
接著,從場館活動的規劃與經營說到產業面的演進,讓聲音持續在現場擴散,推動台灣流行音樂持續前行。「直擊音浪現場」此章特邀 Live House SUB共同創辦人楊大正、迪拉、江季剛與Legacy 總經理阿舌對談,直面 Live House 生態的挑戰與可能性;浮現祭創辦人老諾、浪人祭創辦人達謙與夕陽小鎮音樂節發起人暨落日飛車主唱國國則分享音樂節如何作為平台,連結樂迷與產業;釜山國際搖滾音樂節團隊與日本 Live House 經營者西村良太,更為本書帶來跨國交流的經驗。
當歌曲被全球聽見、音樂人踏上國際舞台與異地聽眾共振,想像中的創作邊界逐漸消除時,流行音樂早已不是單向的聲音輸出,而是在無限延伸的音場裡持續對話的可能。在「啟程無界探索」中,資深製作人李壽全與樂評人陳冠亨共談串流時代下的浪潮與音樂生態;音樂人陳子鴻、陳珊妮則分別從創作者角度出發,回應 AI 與人類共創的未來想像。
除了匯聚音樂產業人士的觀察,本書也同步紀錄了北流走過五年的重要里程。其中「走訪音樂基地」章節深入北流核心,從創建歷程、園區理念到場館冷知識,逐步揭示北流鮮少對外嶄露的一面;壓軸篇章「浸,未來的音樂」則集結董事長黃韻玲深度訪談、北流五週年創作曲計畫分享,並邀請資深製作人丁曉雯、薛忠銘與詞曲創作人吳易緯共談幕前幕後的人才培育,共同勾勒出北流如何持續耕耘、累積,為下一個五年埋下更多聲音的種子。
北流五週年,寫下台灣流行音樂的文化宣言!
匯集海內外音樂產業人士,一同捕捉這座島嶼的聲音風景。
當音樂無所不在,我們如何感受、保存並延續這個時代的聲音?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五週年特刊《以感覺播放:五種浸入台灣流行音樂的方法》呼應北流五週年主題「浸未來」,不只集結跨世代、地域與場域的音樂產業人士,從不同視角發聲,更邀請讀者從「感受有形旋律」、「直擊音浪現場」、「走訪音樂基地」、「啟程無界探索」、「浸,未來的音樂」五種感受音樂的方式出發,一同探討音樂的體驗與實驗。
其中「感受有形旋律」訴說從卡帶、黑膠等實體音樂到展覽與唱片設計,音樂如何透過有形載體,成為看得見、碰得到的日常記憶。首章從《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策展人馬世芳與瑪莎視角,看見台灣流行音樂如何透過實體物件、場景留存與成形;感傷唱片行創辦人游璨賓與大韜黑膠專賣店創辦人阿韜對談實體音樂的魅力;葛萊美獎得主李政瀚和于薇更分享如何透過設計,讓專輯成為珍藏的藝術品。
接著,從場館活動的規劃與經營說到產業面的演進,讓聲音持續在現場擴散,推動台灣流行音樂持續前行。「直擊音浪現場」此章特邀 Live House SUB共同創辦人楊大正、迪拉、江季剛與Legacy 總經理阿舌對談,直面 Live House 生態的挑戰與可能性;浮現祭創辦人老諾、浪人祭創辦人達謙與夕陽小鎮音樂節發起人暨落日飛車主唱國國則分享音樂節如何作為平台,連結樂迷與產業;釜山國際搖滾音樂節團隊與日本 Live House 經營者西村良太,更為本書帶來跨國交流的經驗。
當歌曲被全球聽見、音樂人踏上國際舞台與異地聽眾共振,想像中的創作邊界逐漸消除時,流行音樂早已不是單向的聲音輸出,而是在無限延伸的音場裡持續對話的可能。在「啟程無界探索」中,資深製作人李壽全與樂評人陳冠亨共談串流時代下的浪潮與音樂生態;音樂人陳子鴻、陳珊妮則分別從創作者角度出發,回應 AI 與人類共創的未來想像。
除了匯聚音樂產業人士的觀察,本書也同步紀錄了北流走過五年的重要里程。其中「走訪音樂基地」章節深入北流核心,從創建歷程、園區理念到場館冷知識,逐步揭示北流鮮少對外嶄露的一面;壓軸篇章「浸,未來的音樂」則集結董事長黃韻玲深度訪談、北流五週年創作曲計畫分享,並邀請資深製作人丁曉雯、薛忠銘與詞曲創作人吳易緯共談幕前幕後的人才培育,共同勾勒出北流如何持續耕耘、累積,為下一個五年埋下更多聲音的種子。
作者簡介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座落於南港車站與昆陽捷運站間,是一座佔地 8.96 公頃的環型複合式園區。北流具各式展演、文化紀錄與產業發展等多重功能,不僅是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的心臟,更是音樂人所熟悉的家、愛樂民眾的新世界。
音樂,是屬於每個人的。北流的初生,在地亦國際、親民且友善。對於臺灣流行音樂工作者而言,北流除了是從產製到演出、孕育音樂最友善的基地;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北流更是接觸音樂文化、欣賞音樂演出最親近的場域。放眼望去舒適寬敞的園區,亦是落實「音樂即生活、生活有音樂」的最佳示範。
在北流,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聲響,盡情聆聽喜愛的音樂,也能自由發出獨特的生命之音。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五週年,邀你一起〈播放未來〉!
本書集結眾多音樂人的觀察與分享,從有形旋律、音浪現場、產業基地、跨界探索到未來想像,全面描繪台灣流行音樂的當代風景,並同步紀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走過五年的重要歷程。讀者將透過本書展開一場全新的聲音探索,用五種不同感受音樂的方式,深度聆聽這座島嶼的聲音。
書籍目錄
004 鏡頭下的流行音樂現場
012 為台灣流行音樂蓋一座自己的家: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起點
感受有形旋律
018 將記憶的旋律化為實體:走進《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看見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
022 不是復古,實體音樂再起!從類比載體到聆聽儀式,重新定義「擁有」音樂
026 設計造浪,讓台灣的聲音被世界看見:葛萊美獎得主李政瀚與于薇談唱片設計
直擊音浪現場
032 搭建產業橋樑,回應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渴望:TAIPEI MUSIC EXPO 如何成為產業鏈接、國際接軌的平台?
036 拓展聆聽的邊界:音樂節創辦人共談音樂節的經營心法
040 Live House 演化論:從地下到產業核心,見證現場演出的蓬勃能量
走訪音樂基地
048 讓更多音樂的種子在此發芽:打造可容納各種音樂樣貌的未來場域
054 不只是音樂基地,更是產業引擎!認識北流的理念及願景
056 三大主場館,撐起音樂夢想的身體:探索北流空間設計與使用邏輯
058 一座園區,五年路徑:從施工到營運,看北流逐步成為台灣流行音樂基地
066 你不知道的北流:解鎖北流冷知識與小祕密
068 開箱北流的N種方法:從音樂節到論壇,北流歷年活動回顧
啟程無界探索
080 從台北出發,串聯全球音樂產業:北流如何透過國際合作建立未來產業想像
084 串流浪潮裡,尋找聲音的重量:資深製作人與樂評人談數位環境下的創作挑戰
088 AI 改變音樂創作,是現在進行式:陳珊妮談科技介入音樂時的選擇與想像
090 AI 不會取代你,但你得變得更強:陳子鴻如何用虛擬藝人實驗未來音樂創作的可能
浸,未來的音樂
094 浸,台灣流行音樂的未來:從全齡教育到資源整合,找到通往未來的道路
098 下一個十年,音樂人要學會什麼?當代音樂教育的挑戰與契機
102 從過去到現在,音樂在此交會:集結跨世代音樂人的「Make a Sound >>> into the Future:北流五週年音樂共創計畫」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言
為台灣流行音樂蓋一座自己的家: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起點
沒有一座城市的音樂場館,是一蹴可幾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誕生,來自政策、產業、教育與創作現場的眾多身影,彼此各自接力,試著為台灣流行音樂打造一處能被理解、也能繼續茁壯的所在。從理念發起,到制度建立;從建築成形,到五年營運的實踐,此刻的我們得以回望來時路:這是一代人的夢,更是一座城市回應音樂、回應當代的方式。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以下簡稱北流)於2020年正式開幕後,由黃韻玲出任首屆董事長,三年後再度續任。從創作者、製作人、歌手的身分,轉為法人機構的經營者,最初曾兩度婉拒。直到第三次邀請,她望向那條沒有人能預見的未來,心中閃過一個念頭:「既然沒人做過,那就讓我來試試看。我想知道,作為一個音樂人,我能在北流為大家做到什麼。」
一位音樂人的轉身
過去身為音樂人,只需要面對創作;如今成為北流董事長,肩上扛的是整個組織,必須為所有事負責。接下董事長一職後,她將製作音樂的思維,延伸至組織管理,並以「近未來、敬未來、進未來」定調園區表演廳、文化館及產業區三館的核心精神,推動幫助音樂人發展的音樂場域。
製作專輯時,必須全盤思考每個面向,應用在北流的經營,就是要預想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只要遇到不熟悉的事,她會註記下可以請教的人選。「你要知道可以問誰,也要知道怎麼求救。求救不是為了撤退,而是為了往前走。」
北流作為行政法人,肩負臺北市政府交付的重大任務,從場館經營到扶持流行音樂產業,幾乎都是她過去未曾經歷的領域。她請教了當初促成北流以及多位文化界前輩,包括陳郁秀、朱宗慶、吳靜吉、李宗盛、吳念真;若遇到新問題,便透過人脈設法接洽、一步步摸索,為北流累積前進的能量。
「流行音樂要有個家」
董事長黃韻玲最難忘的是,前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在二十多年前便提出:南北應該各有一座流行音樂中心,打造一個屬於台灣流行音樂的家。「 『流行音樂要有個家』這個想法,當時就深植在我心裡。」黃韻玲說。
陳郁秀自十六歲起遠赴法國求學。她回憶:「當時的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 )是全歐洲聯播的電視盛事。整個歐洲為此沸騰,法國也是;無論老少,全都著迷。」那場景深深震撼她,也種下了流行音樂應該屬於全民的理念。
1975年返台任教後,陳郁秀開始研究流行音樂。她認為,台灣擁有豐富且扎實的創作內容,更長期在華語音樂圈中扮演關鍵角色,理應擁有自己的流行音樂中心。2000年,她擔任文建會主委。談起當時的時空背景,她說:「剛好我有這個權力與機會,能讓創作者、表演者與樂迷們圓夢。我就去請教滾石音樂的段鍾沂與張培仁,他們陪我一起寫政策、擬計畫。2002年,我把這個計畫送進行政院,納入行政院『新十大建設』。那時我就希望,全國各地都能擁有具國際水準的現代化藝術中心。」
在段鍾沂的建議下,南北流構想參考了美國西雅圖流行文化博物館(Museum of Pop Culture, MoPOP ),該館由微軟(Microsoft )共同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 )為家鄉所設,致敬他們的城市英雄、傳奇音樂人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MoPOP結合西雅圖在地的科技產業與藝術文化,是一件「可被體驗」的聲音建築藝術品。陳郁秀認為,台灣同樣具備數位與文化並行的環境,也因此她提出的願景,是讓流行音樂中心成為一座既歡樂又前衛的實驗空間。
她補充:「我想像的流行音樂表演中心,要能建立數位藝術與流行音樂的產業鏈,同時具備教育與體驗的功能。我希望透過社會大眾參與、認識及學習的過程,促成生態系建立。」這樣的想法,恰與北流發展方向不謀而合,2025年北流正式將園區其中一座場館規劃為創新基地,結合音樂科技的跨域實驗,積極開拓多元展演及產業應用。
回望這五年,陳郁秀對黃韻玲的表現給予高度肯定:「她本身就是創作者,有很多創意,同時又務實、謙虛地學習。我相信她還會持續做得更多,為北流帶來光榮的未來。」
從誕生到成為產業重要基地
延續陳郁秀推動北流誕生的軸線,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見證了北流在政策脈絡中逐步成形。他深知外界對北流的期待:要成為流行音樂的領航者,藉由場館的特色化定位,發揮磁吸效應,凝聚產業能量,進而帶動產業的整體發展。
作為行政法人的重要政策推動者之一,朱宗慶多次與黃韻玲交流。他認為,行政法人是一項充滿理想性與前瞻性的制度讓執行國家公共任務的機構,能透過人事與會計制度的鬆綁,強化專業與競爭力。
不過,他也坦言,這項制度在台灣推行勢必會面臨挑戰。從過往經驗來看,大眾對制度的理解有限,政策配套也常常不夠完整、缺乏連貫,加上社會傾向簡化問題的習性,使法人制度在落地時障礙重重。「影響成敗的關鍵,不在籌備期長短,而在『溝通』的品質。」朱宗慶說,「對『人』的處理尤其需要投入心力。而是否真有決心推動行政法人,差別也往往就在這裡。」
與黃韻玲相識多年,他對她在這五年的投入深感佩服。「她願意將自己多年在產業的經驗、人脈與專業,全數投注於北流的營運,非常難得!」朱宗慶表示,北流除了肩負臺北市政府交付的公共任務,也積極推動市場化的工作方向,在經驗傳承、人才培育與產業交流等面向,展現高度使命感。
他相信,北流將能帶動更大的內容產業發展,不僅成為產業人才的養成基地,也將是台北市一塊重要的文化招牌。
黃韻玲回應,作為地方第一個行政法人單位,在推行流行音樂產業發展上,感謝長期以來文化部以及臺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北流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維持如夥伴般的共作關係。局長蔡詩萍指出,文化局肩負整體政策的推動,北流則擔任政策落實及深耕的角色。以2024年啟動的「潮臺北 TRENDY TAIPEI 」為例,北流策劃系列活動「TAIPEI MUSIC EXPO臺北音樂博覽會」,呼應活動產業論壇、演唱會經濟與城市行動三大軸心。蔡詩萍補充,在活動內容的規劃,仰賴北流團隊的專業支持,「從與北流團隊的討論中,我學到許多產業層面的深入想法。」
2025年,北流園區全數場館正式啟用,蔡詩萍親眼見證了演唱會經濟如何為城市注入活力與動能。蔡詩萍表示,日前他參與了林淑容的演唱會,這位在三十多年前以〈無言的結局〉紅遍一時的歌手,吸引了許多資深樂迷到場。演出結束,另一場由 ØZI 主唱的演唱會也剛散場,年輕聽眾從另一側湧出。
「兩個世代在同一個場域,因音樂交會,這個畫面讓我非常感動。」他說,「北流不僅在記錄歷史軌跡,也在扶持新一代。不同規模的演出空間,讓台北演唱會生態得以串聯起來。那一刻,是一幅真正美好的畫面。」
流行音樂的重新定位與世代交流
在北流成立之初,董事長黃韻玲也向台灣劇場界重要推手吳靜吉博士請益。吳靜吉指出,台灣過去在華語流行音樂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若要延續這股能量,國際化勢在必行。他分享自身對文化潮流的觀察:「全球化這個概念,如今開始被質疑,但也因此更能凸顯:越在地,就越有可能走向國際。近年能夠在國際舞台上被看見的,多半是那些真正來自土地、扎根生活的作品,像是音樂劇《勸世三姊妹》、布拉瑞揚的舞作,或是郭英男的故事,這些都讓世界聽見了我們的聲音。」
但在朝國際化邁進之前,台灣流行音樂首先必須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吳靜吉認為:「在人生不同階段,每個人都必須重新定位自己,對一個團隊、組織也是如此。」他指出,流行音樂的本質從來就與世代密不可分,當社會環境快速變遷,流行音樂也勢必要與時俱進,重新思考其與國家、社會與人民之間的關聯。他強調:「不能只是自我陶醉,仍需與世界接軌。真正好的音樂,其實不需要多費力推廣,自會穿透世界、產生共鳴。我說的『重新定位』,不只是找回過去,更要重新界定我們的音樂價值――台灣的音樂是什麼?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
重新定位的過程,將幫助北流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使命。吳靜吉期許北流能持續投入當代音樂人才的發掘、培育與推廣,讓流行音樂的精神在不同世代之間持續傳遞,為台灣創造未來的文化能量。
作為音樂人看世界的耳目
被音樂人尊稱為「大哥」的資深音樂人李宗盛對北流有著另一種期待。他從音樂人角度出發,認為北流應該是服務音樂人的場域,更要成為帶領音樂人看見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我認為北流要成為北部音樂人看世界的耳目!」他說。
呼應黃韻玲曾形容北流像是「流行音樂的區公所」,李宗盛強調:「北流的使命就是來服務,並且要為音樂人建立世界觀。若要透過藝術創作讓世界看見台灣,其實流行音樂是最有能見度的一塊。國家與政府,還有文化相關的機構,都應該正視這個優勢,好好發揮它。」
與吳靜吉同樣堅信台灣流行音樂需走向國際,李宗盛也希望台灣音樂人能更積極與世界串接:「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樣的音樂。我最近才看到一些特別另類、非常有啟發性的音樂人。北流應該去把這些人找來,深入地發掘。」他進一步指出:「在國際交流上,我們應該去了解其他國家的產業是怎麼運作的。一個無名的樂團,是怎麼發展到能站上 Live House?他們的經紀人制度怎麼運作?當地的產業分層是什麼?這些制度和做法,其實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鏡的地方。」
談到當初黃韻玲接下董事長一職,李宗盛不諱言自己曾顧慮。「我記得她剛要去接任時,其實我是有點擔心的,會覺得這個妹妹怎麼傻傻地跑去接啊。」他頓了一下,語氣裡帶著笑意與感慨:「可是北流都過五年了,各方人馬交錯涉入,她還是熬過來了。」
燃燒與發光
另一位「大哥」導演吳念真。同樣聽到黃韻玲要接下董事長一職,也忍不住感到擔心:「叫一個音樂創作者去面對市府與議會的工作,真的就像看著一隻小白兔走進叢林。」
他認識黃韻玲多年,雖然原本憂慮她作為創作者的自由與創意,會不會因此被侷限,但更相信她內在藏有平時不輕易顯露的韌性與力量。吳念真見證北流五年的變化,也觀察到越來越多音樂人,開始群聚在北流周邊開設店家、工作室與 Live House,「把很多同好拉到一個地方,在那裡一起工作、一起去發展一些事情,我覺得那就是在燃燒,就是在發光。燃燒到最後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沒辦法預期。可是只要你們聚在一起,每個人都有熱情,然後願意好好經營這個地方――不管怎樣,它都會留下痕跡。」
這樣的畫面,讓吳念真想起了年輕時的快樂時光。「我現在想起來,人生最快樂的時候,應該就是做電影的那十年。不管怎樣,就是一群人一起做、一起衝。現在回頭看,那段時間至少留下了一些東西,好像也真的改變了什麼。」
就如同吳靜吉、李宗盛,吳念真也期待北流能夠成為創作者與表演者的最大支撐。他說,七十幾歲的他,終於意識到一件事:年輕時總希望文化成果可以立即看見,但其實,任何文化的積累,都不可能在兩三年間就開花結果。一定要拉長時間來看,才會知道那些努力究竟成就了什麼。
也因此,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在成立滿五週年之際,決定出版本書,回望五年間的軌跡,邀請讀者跟我們一同「浸入」――張開身體感官,跟著文字,看見北流與音樂產業的軌跡,一同想像屬於台灣流行音樂的未來。
文章試閱
將記憶的旋律化為實體:走進《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看見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
數位時代,音樂的存在似乎愈來愈無形,我們透過串流聆聽、在雲端儲存旋律,卻也因此逐漸與有形的音樂經驗漸行漸遠。正因如此,如何重新感受音樂的質地、看見它在物件中的形狀與記憶,成為探索、浸入台灣流行音樂的重要途徑。北流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便是一個具體的場域,透過策展手法、實體物件與時代場景的交錯建構,這檔展覽不只是關於聲音的回顧,更是一場試圖讓流行音樂被「看見」的實驗。從展覽出發,我們回望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也思考它如何留下痕跡、如何再次與我們產生連結。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由 INCEPTION 啟藝執行長暨策展人梁浩軒領銜,與樂評人馬世芳、音樂人瑪莎與設計師李明道(Akibo)共同策劃,團隊從數以萬計的台灣流行歌曲與留下的「實體痕跡」中,重新建構出一條可見、可觸、可聆聽的流行音樂軌跡。
展覽自北流文化館四樓延伸至六樓,涵蓋十三個展區、十九位引言人、113首歌曲,展出超過1400件展品,從泛黃的手稿、經典黑膠、卡式錄音帶,到鋼琴、吉他與舞台裝置。策展團隊以實體物件與場景重現為媒介,帶領觀眾穿越「從有形到無形」的世代遞嬗,讓每一首歌曲不僅是回憶,也化為眼前具象的風景。
這檔關於聲音的展覽,也是一種讓音樂重新被看見、被論述、被珍視的嘗試。自2021年九月開展至今,作為北流文化館的常設展,它已成為向大眾介紹流行音樂的重要起點。
「這不是歷史課,而是一場經過編曲的音樂旅程。」共同策展人馬世芳這麼形容。
用經典場景,重現音樂的魅力
為了讓觀眾真切感受與實體音樂共存的年代,策展團隊刻意不採傳統的時間線排序,而是以「場景」作為劃分基礎:先設定主題,再決定歌單。每個展間都擁有一個專屬的時代場域,走入其中,如同穿越進某段集體記憶,聽見屬於那個時空的旋律。對瑪莎而言,最大挑戰在於:如何將原本只屬於聽覺的流行音樂,轉化為一種可以被「看見」的經驗。「聽音樂是非常個人且私密的事,不管用什麼角度切入,都會因為觀眾的喜好與關注不同而出現爭議。」他說。但也因此,流行音樂才如此動人。畢竟,它總在生命中某個時刻,扮演過不可取代的角色。
展覽以「記憶的和弦」為序章,並列陳達的月琴與伍佰的電吉他,讓〈思想起〉 與搖滾樂並肩出場,象徵跨時代聲響的重疊。接著,「臺北圓環」展區以投影重現圓環的日與夜,帶觀眾走過從日治時期歌仔本、收音機、留聲機,到唱片行與錄音帶的更迭軌跡。再到「時代電器行」,復刻老式電視機、卡式隨身聽與手提式收錄音機的陳列櫥窗,彷彿一段段被打開的老記憶。
「用音樂感動人不難,難的是如何喚醒每個人對某首歌的私密記憶。」瑪莎說,「即便你對一首歌不熟,只要成長過程曾經聽過,旋律響起時,就會有滿腔的回憶湧上心頭。」
以影像加乘歌曲,放大情感張力
另一方面,Akibo則透過投影技術打造一座座時代空間,讓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交織之下,沉浸於特定年代的氛圍裡。
展間「火車火車」便以列車為意象,呼應遊子離鄉的心情。林強與羅大佑的歌曲唱著追尋與思鄉,搭配車窗流動的影像,帶出台灣從農業社會、走入工業化,再邁向現代化的過程。
展區「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策展團隊運用投影描繪出一個不斷變化的房間。隨著空間佈置與燈光語言轉換,從1980年代政治鬆綁後誕生的有態度歌曲,延續至張雨生、陳綺貞、周杰倫、宋岳庭與草東沒有派對,不同世代年輕人對於生活的關懷,在這個房間中被層層映照出來。
「即便是不熟悉音樂的朋友,也能透過這個展覽,對台灣流行音樂形成一個基礎輪廓。」馬世芳認為,影像與歌曲的結合,放大了情感的張力,讓觀眾不必仰賴歷史知識,就能直接感受流行音樂與時代交織的創造力與共鳴。
透過實體物件,凝聚感動的力量
來到「音樂的魅力」與「音樂現場」展區,實體物件的力量被具體呈現。瑪莎曾走訪世界各地的音樂展覽,他分享在英國參觀 The Beatles Story 博物館時的震撼經驗:「再多的舊照片與唱片封面,都不如展櫃裡那把約翰藍儂(John Lennon)演出過的吉他,旁邊擺著親筆手稿、小抄,以及那副破掉的圓框眼鏡來得深刻。」當一首重要的歌曲,以親筆手稿的形式出現在眼前,對樂迷來說,那就是分量十足的感動。
馬世芳也同意,這些物件光是靜靜擺在現場,就已充滿力量。例如張雨生的吉他、羅大佑的墨鏡、編曲家陳志遠在白金錄音室使用過的 mixing console 等。這些物件的匯聚,不只完成了展覽的實體感受,也讓觀眾在穿越不同時代的歌曲之後,累積的情感有了具體的投射出口。
強調嘻哈的當代聲景,音樂脈絡未完待續
隨著展覽邁入第三年,2023年底常設展新增了「HIP-HOP 大事|臺灣嘻哈展區」。瑪莎說:「流行音樂一直在變,展覽內容當然也要改變。」
馬世芳則認為,嘻哈是近年台灣原創音樂場景中最具能量的聲音之一。「嘻哈講究歌詞,緊扣當代議題。台灣的嘻哈在語感和主題處理上都非常成熟。」對策展團隊來說,此刻將嘻哈納入展覽,是對音樂風格的回應,更是一種脈絡註記。瑪莎表示:「我們希望大家注意到,嘻哈正在茁壯,代表著年輕世代的語言與想法。它不只是新的流行音樂,也已經成為某種生活方式。」
常設展以2000年為分界,近二十五年來,聆聽音樂的習慣出現跟過去截然不同的變化,兩位策展人觀察到:隨著樂迷分眾化的加劇,年輕世代回頭聽老歌的比例正在上升。瑪莎分享,他在KKBOX的「開船放歌」活動中觀察到,二、三十年前的歌曲,反而比近五年的作品更能引起共鳴。而底下跟唱的三、四百位歌迷,多數都是二十多歲到三十歲的年輕人。
馬世芳補充,不少早期發行的歌曲在串流平台上仍維持高點閱率,甚至被大量改編為影視主題曲。對於新世代的創作者與聽眾而言,重新理解與再詮釋「前一代的聲音」,已成為進入音樂場景的某種默會功課。「不只要理解新創造的作品與當下的風潮,還要理解那些來自過去的聲音,是怎麼在今天被重新做出來的。」目前在大學任教的馬世芳這麼說。
在這樣的流行趨勢與記憶流轉中,《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讓那些曾陪伴眾人的聲音,透過實體之姿再度回到人們眼前。瑪莎笑說:「希望內行人看得懂門道,外行人也能看到熱鬧。」無論走進展場的理由是什麼,在那些封面、手稿、器材與燈光之中,相信你我總會有某一刻,意識到自己正在「看見」有形的音樂――從那一刻起,關於流行音樂的感受,就不只是無形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