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墨的故事•輯三:良墨佐國--找尋御書房裡的盛世龍香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9793457系列名稱:
方寸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知無涯系列編號:
WP01011定價:
550元作者:
黃台陽頁數:
328頁開數:
13x19x1.78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22出版日:
20250922出版社:
方寸文創事業有限公司-時報CIP:
942.7市場分類:
藝術設計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藝術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 墨,是千年文明凝鍊的魂魄。▂▂▂▂▂
清高宗乾隆皇帝贊曰:「墨卿用益多,文房作良輔。」
█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墨」就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到了唐玄宗時,「墨」還成為他登上帝位的助力;近十年來,清代皇帝「御墨」頻頻在拍賣會喊出了天價,康熙「紫玉光」墨拍賣價超過新臺幣六百萬元,乾隆「龍香」墨更是直逼四千萬元。為何區區一錠皇帝的(套)墨值得後人如此追捧?
█ 御墨,顧名思義,乃內務府所製以供皇家之用,「✷御用墨」為皇上專屬,「✷御製墨」則為賞賜臣下之用。但皇帝用墨可不僅止於大內製品,也有地方官員進貢而來,謂之「✷貢墨」。不管御墨、貢墨,墨上的一字一句、一圖一紋、一鈐一印,皆大有可深究之處,帝王之心、為官之道,俱現於斯。
█ 臣子進貢墨給皇帝暗藏玄機!電視劇《劉羅鍋》中有一集講乾隆皇帝作壽,王公大臣爭相獻禮,寵臣和珅送上鑲鑽玉馬,在即將拔得頭籌之時,劉墉卻拖了一大桶薑進來,以「一統江山(一桶薑山)」的寓意盡奪光彩。劇情真假不論,卻凸顯出送禮時只要善用心思,絕對可以出奇致勝。進貢墨給皇上,也是相同情況,書中有許多例證。
█ 古人云:「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愛墨人黃台陽口碑作「墨的故事」來到第三輯,且讓他帶領我們一起踏入古代王朝的御書房,摩娑御案上的御墨,領略盛世下的雅韻。
❰❰❰❰❰ 封面設計說明 ❱❱❱❱❱
▛ 書封的整體設計概念,承襲雍正皇帝時期墨品「內廷恭造之式」的美學精神。此一風格講求素淨與文雅,刻意摒除繁複、流俗的裝飾語彙。全書設計正呼應雍正所推崇的極簡品味,呈現沉靜內斂卻深蘊尊貴氣質的視覺語言;搭配如宣紙般手感的紙材,兼具詩意與現代感。整體溫潤精緻,充分展現御書房的典雅氛圍。▟
▂▂▂▂▂ 墨,是千年文明凝鍊的魂魄。▂▂▂▂▂
清高宗乾隆皇帝贊曰:「墨卿用益多,文房作良輔。」
█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墨」就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到了唐玄宗時,「墨」還成為他登上帝位的助力;近十年來,清代皇帝「御墨」頻頻在拍賣會喊出了天價,康熙「紫玉光」墨拍賣價超過新臺幣六百萬元,乾隆「龍香」墨更是直逼四千萬元。為何區區一錠皇帝的(套)墨值得後人如此追捧?
█ 御墨,顧名思義,乃內務府所製以供皇家之用,「✷御用墨」為皇上專屬,「✷御製墨」則為賞賜臣下之用。但皇帝用墨可不僅止於大內製品,也有地方官員進貢而來,謂之「✷貢墨」。不管御墨、貢墨,墨上的一字一句、一圖一紋、一鈐一印,皆大有可深究之處,帝王之心、為官之道,俱現於斯。
█ 臣子進貢墨給皇帝暗藏玄機!電視劇《劉羅鍋》中有一集講乾隆皇帝作壽,王公大臣爭相獻禮,寵臣和珅送上鑲鑽玉馬,在即將拔得頭籌之時,劉墉卻拖了一大桶薑進來,以「一統江山(一桶薑山)」的寓意盡奪光彩。劇情真假不論,卻凸顯出送禮時只要善用心思,絕對可以出奇致勝。進貢墨給皇上,也是相同情況,書中有許多例證。
█ 古人云:「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愛墨人黃台陽口碑作「墨的故事」來到第三輯,且讓他帶領我們一起踏入古代王朝的御書房,摩娑御案上的御墨,領略盛世下的雅韻。
❰❰❰❰❰ 封面設計說明 ❱❱❱❱❱
▛ 書封的整體設計概念,承襲雍正皇帝時期墨品「內廷恭造之式」的美學精神。此一風格講求素淨與文雅,刻意摒除繁複、流俗的裝飾語彙。全書設計正呼應雍正所推崇的極簡品味,呈現沉靜內斂卻深蘊尊貴氣質的視覺語言;搭配如宣紙般手感的紙材,兼具詩意與現代感。整體溫潤精緻,充分展現御書房的典雅氛圍。▟
作者簡介
黃台陽
新竹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畢業,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電腦與資訊科學博士,法國巴黎國家高等電信學院(Télécom Paris)訪問研究,多年來推動臺灣資訊工業發展、南港軟體園區建設。
原本是科技人,無意間踏入墨的世界,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所見無不驚奇。在搜集一些墨之後,運用科技知識加以歸類、連結、探索、分析、結論,遂顛覆了對墨的認知。二十餘年來,勤跑光華商場、假日玉市、跳蚤市場,還參與國內外線上線下拍賣,所耗不貲。今已藏墨逾兩千錠,寫文一百多篇,窮究古人愛墨之雅興,細述烏金玄玉(皆墨之雅稱)之風華。冀能激起有心人對此長擁千年歷史的瀕危文化遺產,重新認識了解,再投關愛眼神。
著有「墨的故事」系列作:《墨客列傳》、《墨香世家,聽古墨在說話》,並持續分享對墨的熱愛:【黃台陽 墨客】(https://inkstickman.com/)。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➀ 詳盡分述御墨、貢墨的故事,讀本書可從全新角度看待古墨的特殊性與歷史感。
➁ 作者愛墨逾二十年,情溢紙間,讀本書可窺見理工人的人文情懷,感受文、理的調和。
➂ 書衣選紙、軋型燙黑、三邊刷色,皆是精心設計,「化書為墨」,紙本書尤具收藏價值。
書籍目錄
楔子:墨卿用益多,文房作良輔
第一章 御案上的御墨
1-1.宣德墨霜名獨擅╱1-2.太嶽崩頹雲紋新╱1-3.御用御製自有別╱1-4.十全老人又一功╱1-5.惜哉墨光黯黯收
第二章 貢墨的小心思
2-1.具名貢墨第一人╱2-2.天下太平今有象╱2-3.海屋籌添數倍增╱2-4.天文垂曜照九州╱2-5.千春萬壽樂無疆╱2-6.一統車書萬古存╱2-7.清玩不與俗人同╱2-8.君臣已與時際會
第三章 製墨不忘教化
3-1.心中為念農桑苦╱3-2.樂觀農事臻斯理╱3-3.典則貽將示臣庶╱3-4.四十有六耕與織╱3-5.簡在帝心且求利╱3-6.大墨猶傳王業聲
第四章 乙亥諸墨競秀
4-1.且上蘭臺誇精英╱4-2.此心憑墨道分明╱4-3.金玉為輕不可磨╱4-4.松籟聲入王家堂╱4-5.正色流馨闇寄詠╱4-6.瓜瓞孕茂慰聖情╱4-7.回首盛世嗟沉浮
第五章 雍正的審美觀
5-1.與眾異趣誰相親╱5-2.敕諭脫俗非常調╱5-3.內廷恭造唯一色╱5-4.贏黛珠胎人莫識╱5-5.闕疑留與後來人
第六章 原來他最愛墨
6-1.從來所寶慎所用╱6-2.尋古展跡翻新樣╱6-3.仿行補造亦可觀╱6-4.南技北傳一例開╱6-5.御詩萬篇冠古今╱6-6.四藏書屋詠四事╱6-7.翰林風月春雨至╱6-8.暖閣空餘墨雲煙
第七章 御墨拍出天價(一)
7-1.天保九如萬國寧╱7-2.光分太乙揚清音╱7-3.綸閣昭昭示懷柔╱7-4.嗟爾伏惟頌聖言╱7-5.西風吹冷硯墨寒
第八章 御墨拍出天價(二)
8-1.借美於外非良質╱8-2.此墨只應天家有╱8-3.萬象搜來下筆難╱8-4.安知一簣尚虧功╱8-5.逢時瓦釜亦雷鳴
第九章 龍香墨傳千古
9-1.春葱細撚龍香撥╱9-2.君家猶自搗龍香╱9-3.龍香上貢奎章裡╱9-4.新樣龍香墨製佳╱9-5.龍香墨灑壁上題╱9-6.更傳龍香憶前朝
第十章 送好不如送巧
10-1.萬年天子御六龍╱10-2.萬歲萬歲萬萬歲╱10-3.聖代即今多雨露╱10-4.光被德澤酬天恩╱10-5.多福多壽多子孫╱10-6.玄玉煙消帝業空
最終章 怪胎臣字墨索隱
11-1.劉源「未曾有」╱11-2.張英「魚戲蓮」╱11-3.「賜詩堂」與「清德堂」╱11-4.李成龍「恭進」╱11-5.蘇赫訥「監製」╱11-6.小華山人「觸石雲」╱11-7.墨中字字是真情
推薦序/導讀/自序
楔子:墨卿用益多,文房作良輔
數千年的中華歷史,各式樣的君王起落。聰明睿智、賢愚不肖、頑痴懦弱、殘暴無道者,從沒缺席。但無論何等天賦養成,他們掌理國政時都有個共同點:用墨。在當時,旨意傳達、政令發布、史書登錄、百姓教化……,捨筆墨書寫外,別無他途。
許多君王還有書法真跡碑帖傳世,如: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魏王曹操的摩崖石刻「袞雪」,或唐太宗李世民的〈溫泉銘〉、〈晉祠之銘并序〉等,精彩顯示他們下過苦功練字,用墨經驗絕對豐富。然而他們對墨的講求、評價、乃至喜愛,歷史上卻鮮少記載!這或因儒家所謂的「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子張》),以致歷代史官不屑關注「墨」這小道,置若罔聞。所幸浩瀚古籍,除了嚴肅的「經」、「史」,還有略為親民的「子」、「集」,偶爾可見君王與墨的互動。
春秋戰國時代的宋國,文化水平頗高。這從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墨子、惠施、莊子等思想家也是宋國人,可見一斑。在集莊子言語所成的《莊子》書中,多次提到國君宋元公,其中有段說宋元公將要畫圖時,用舌頭舔筆後沾墨。這該是君王用墨的最早記載,一舉將宋元公推上墨史前列。
除了寫字畫圖,墨還可以用來賞賜。漢武帝第五世孫漢成帝劉驁就曾賜墨給初入仕途、卻仍積極求知的揚雄。這位日後的哲學文學家,自陳任黃門郎(宮門內的郎官,皇帝近侍之臣)時曾上書成帝,願三年不拿俸祿,潛心鑽研學問。成帝惜才,同意之後非但不停俸,且另給筆墨,並准他閱讀皇家藏書。在成帝而言,這乃小事一樁,不足掛齒。誰知北宋蘇易簡寫《文房四譜》時,竟挖出這段往事,轉錄在〈墨譜〉篇內。該篇是最早談墨的專論,從而讓寵愛趙飛燕姐妹出名的成帝,也在清高的墨史內露臉。
來而不往非禮也!身受君王厚愛,揚雄名就之後有無回報?看來沒有。因為他只知道三不五時道貌岸然,寫些辭藻華麗的文章(如〈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等)來諷刺批評成帝的鋪張奢侈。比起晚他五百多年的東晉名臣陶侃──沒錯,就是那位學問沒揚雄大、文章沒揚雄好、但是卻以勤勞搬磚知名的陶侃──相形之下不免見絀!
陶侃出身寒門,本來在重視門第的晉朝,要出人頭地難如登天。然而他靠著自身的才幹努力,屢建戰功,最後官至侍中、太尉,等同宰相兼國防部長。皇恩同樣浩蕩,但比起揚雄,陶侃顯然有不同的做法。《文房四譜》裡有則他送禮給君王的記載:「陶侃獻晉帝:箋紙三千枚,墨二十丸,皆極精妙。」會送紙、墨,其人當亦風雅。文內雖沒講是哪位晉帝、送的是什麼墨,但陶侃曾被書法小有名氣的晉成帝司馬衍任命兼任江州刺史,而江州的廬山產製松煙墨,答案可就呼之欲出了!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的黃金時代。張芝、王羲之等名師輩出,篆隸楷行草各體齊揚,進而帶動對墨的講求。張芝的弟子韋誕(字仲將)勤練書法之餘,鑽研製墨。他更是曹操之孫魏明帝曹叡的近臣,官至光祿大夫(高級顧問),常應魏明帝之請,為宮廷建築題字。有回他嫌魏明帝提供的御用墨不夠好,發牢騷說還是得用他自製的墨才行。至於魏明帝的反應為何,史無記載。猜想是從善如流,改用韋誕的墨。或許因此韋誕的製墨法(仲將法)才受珍視而流傳下來,是已知最古老的墨法。
南朝的宋文帝劉義隆書法好,自認可比王獻之(王羲之兒子)。大臣張永長於隷書,還像韋誕般會製墨。宋文帝每看到他奏章上的墨色,都嘆息自己墨的品質不如,便要張永祕製好墨上呈。連同前述的魏明帝、晉成帝,這三位君王都雅好書法,也有機會接觸好墨。可惜的是僅止於此,沒能進一步鼓勵、甚至自身嘗試製墨。君王製墨第一人的榮耀,終留待唐玄宗(明皇)李隆基。
世人皆嘆玄宗專寵楊貴妃,引發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宛轉蛾眉馬前死」──卻少聞他在墨史上別有地位。玄宗年輕時曾任潞州別駕(今山西長治地區副首長),當時潞州以產「潞墨」知名,生性浪漫的他不免戲製。孰料其後真派上用場!日後玄宗發動政變,清除反對自己的太平公主一黨以鞏固帝位時,竟然流傳說他製的墨上出現如蠅般大小的道士,口稱「萬歲」且稟「臣黑衣使者、墨之精、龍賓也」,隱喻真命天子就是他。事後玄宗炫耀該墨,命名為「龍香劑」。此舉影響後世的御墨、好墨多沿用此名。也是墨首度人格化、神格化,帶出「黑衣使者」、「墨精」、「龍賓」、「小道士」等別名。唐玄宗在墨史上的不朽地位為之奠定。
稍有遺憾的是,戲製「龍香劑」之舉發生在玄宗登基前。得大位後有沒有重溫舊夢?看來是沒有。所以比起宋徽宗趙佶在任內製作蘇合油煙墨,不免稍遜。徽宗製墨有詩為證:「御製新規寶墨香,蟠龍紋裡字成行。臣鄰近密方宣賜,圓餅均盛小絳囊。」詩中的「新規」兩字,指的應該就是他用蘇合油煙,而非傳統的松煙來製墨。這墨很香,圓餅形,蟠龍紋底,正面刊成行文字(可能即是墨名),擺在大紅錦囊中分送朝臣近侍。可見所製不少,遠非唐玄宗的戲製可比。所以嚴格來講,宋徽宗才是君王製墨的第一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愛舞文弄墨的金章宗完顏璟搜購此墨,竟捨得花一斤黃金買下一兩重的墨。
金章宗工書善畫,書體形似徽宗所創的「瘦金體」,所以他的搜購該是為了自用。搜購了多少?有說僅一兩。但除此之外他還獲得些北宋大師張遇所造的「麝香小御團」墨,耗資該也不少。妙的是他竟捨得將這些貴重的墨轉交後宮佳麗,用以畫眉。此舉固然顯示張遇的墨極黑,方能博得佳麗青睞;卻也表露金章宗的感情豐富細膩,不輸徽宗。大金王朝雖沒亡於其手,但在他死後也只撐了二十幾年。
宋徽宗之所以用蘇合油造墨,固然與其藝術家天性、愛與眾不同有關,但也恐怕是他當家時宮中的李廷珪墨已消耗殆盡,促使他不得不有所創新。宋初,大將曹彬平南唐,除了打包珍寶,也奉太祖趙匡胤之命,將李後主宮內的存墨運回,其中除了李廷珪,還有李超(廷珪父)、李承晏(廷珪姪)、李文用(承晏子)等所製墨,所以皇家原有許多李廷珪墨。只是經多年揮霍,如太祖用以漆飾相國寺門樓,太宗拓印淳化閣帖,真宗染飾玉清昭應宮,仁宗、神宗、哲宗賞賜大臣等,到徽宗之父神宗時,已所剩無幾。徽宗用墨量多,要求又高,當然得自製。他不甘墨守成規,遂採用新原料蘇合油,這才造就墨史上的名聲。
徽宗第九子,南宋高宗趙構,在父親薰陶下對墨也有研究,據說他曾經評論李廷珪和北宋墨師潘谷、張滋的墨,認為潘、張雖然都採用李廷珪的墨法,但比起李廷珪墨的「有骨有肉」,兩人卻分別「止得其肉」和「止得其骨」,差遠了!這個評論頗有深度,非一般用墨者講得出來。宋高宗是第一位評墨的君王,若非愛墨,無以致之。
邊陲異族入主中原,一向靠尚武騎射,故其君王崇文者不多,捨得花錢在墨上的更是鳳毛麟角。前文提及金章宗完顏璟愛墨,堪稱異族第一人。不過金章宗並非唯一,晚他百多年的元文宗圖帖睦爾(忽必烈玄孫),書法不錯,據說有唐太宗〈晉祠之銘并序〉的風采,想當然亦是知墨。大臣們投其所好,紛紛奉上江西豫章朱萬初所製墨。由於朱萬初採百年老松燒煙製墨,產品自然不同凡響。文宗高興之餘先賞他官,後派任浙江東陽縣丞(副縣長)。可惜元文宗在位僅四年,否則該有更多愛墨之舉。
之後的末代皇帝元惠宗(順帝)妥懽貼睦爾,不知書法如何,但有說他善畫,故對墨該也不外行。有大臣獻上墨師魏元德所製墨,翰林學士宋褧記錄下此事,說:「錦囊啟封,玄光溢目,芳香襲左右。上嘉賞之。」可見即使躍馬耀武的元代,也不乏激賞好墨、不落漢人後的君王。
所以墨對君王而言,能以之書畫、漆飾、拓印、封賞、把玩、評論、炫耀、創新、造神,甚至寵幸後宮、感受手作之樂,用處多多。此外,在政務上還有些自古以來的用墨規矩,如占卜時必用墨。《禮記.玉藻》中說:「卜人定龜,史定墨,君定體。」又如延續千年直到清光緒時才廢除的墨刑,漢高祖劉邦的大將英布、女皇帝武則天重用的上官婉兒、出身寒門的北宋名將狄青,都受過此刑。墨,真是君王不可或缺的「好物」!
元代之後的明、清,君王與墨的互動更甚。明代宮廷首見編制專責的墨工,也出現大臣具名的貢墨。清代延續並擴大此風,乾隆帝弘曆甚至召徽墨名師入京教導。君王的詠墨、贊墨、寶墨、造墨、用墨,遠勝前朝,迭創高峰。正如乾隆帝所詠「墨卿用益多」,故贊曰──「良墨佐國」。
文章試閱
第九章 龍香墨傳千古
乾隆帝愛墨,甚至及於墨的存放。前文提到,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內有他在這方面的指示,如「著配有抽屜箱内」、「在花梨木箱内配屜盛裝」、「洋漆長方匣一件内,下屜配得合牌屜兩屜」、「一屜盛夔鳳紅墨一塊」、「配得杉木隔斷屜兩屜」等,十足顯示乾隆追求完美的個性。而這個性,想來該不會放過裝箱後的「標籤」,否則日後如何找出某些墨?
乾隆五年(一七四ま年)二月初九日的資料可證:「薩姆哈將十色墨計二百六十錠,配得糊錦綾裡紫檀木盤十件,裝在洋漆箱内,上刻『天章寶露』簽。」果然顧及此!在裝墨的洋漆箱上刻「天章寶露」簽,不僅日後易認,也賦予其內各自具名的墨有了整體名稱,如同集錦套墨。只是「天章寶露」之名從何而來,是信口而發、還是有所本?尚無從知曉。然而另套墨所賦予的「龍香」名,卻早已聲震墨壇!這套墨原有八匣,四匣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流落在外的其中一匣(內有十錠墨,各有非「龍香」之名),於二ま二一年北京保利秋拍成交,竟破千萬元人民幣,令人咋舌!這是「龍香」兩字的魅力嗎?
墨與龍香兩字扯上關係,始自唐玄宗李隆基,是墨史一大盛事。「龍香」這兩字可是大有來頭。前文曾提及玄宗登基前曾在潞州戲製墨,此墨日後被撰造祥瑞,說墨上出現蒼蠅大小的小道士遊走,看到他就口稱萬歲。以此沒人見過的神蹟,營造其為真龍天子的輿論,助他奪權。無怪乎事成後玄宗煞有介事定墨名為「龍香劑」。真龍天子手製的香墨,捨此名其誰!
皇帝都出面幫墨打廣告了,想必風起雲湧、帶起一陣浪潮。製墨界──尤其潞州墨商──該趁機推出各式龍香墨,好好撈一筆,騷人墨客當也不落其後,詩詞歌賦齊詠龍香了吧?然而奇怪的是,在現有資料裡,找不到唐代人「共襄盛舉」的紀錄。譬如詩仙李白喜歡好墨,有〈酬張司馬贈墨〉一詩,謝人送他潞州香墨。且他任翰林供俸時曾奉召入宮,寫下〈清平調〉讚頌楊貴妃之美,若當時用的是龍香墨,日後應有可能將該墨寫入詩中吧!
又如百多年後晚唐著名的詩人段成式與溫庭筠,有贈墨的往返書信十五篇存世。他們談到易墨、潞墨,甚至潞墨的知名品牌「松心」,但龍香之名依然無影無蹤。難道龍香兩字乃皇家專用,小老百姓不敢觸及?
█ 9-1.春葱細撚龍香撥
實情並非如此。
當時還有另一個使用龍香的詞──「龍香撥」,絕對為人熟知,卻無人避忌。它以南洋的龍腦香木製成,是用來撥動琵琶、月琴等絃樂器的工具。在唐玄宗死後不久,詩人鄭嵎來到驪山下華清宮北面的宮門──津陽門附近的旅店歇腳,與侍奉過玄宗的老店主話當年,不勝唏噓之餘,隨即寫下以玄宗與楊貴妃為主角的愛情史詩〈津陽門〉。詩中有句:「玉奴琵琶龍香撥,倚歌促酒聲嬌悲。」講的就是楊貴妃(小字玉奴)以「龍香撥」來撥彈琵琶伴歌。
或許你會好奇龍香撥長什麼樣子?開鑿於西元五まま年前後、在今河南鞏義的北魏石窟第一窟內,雕刻了樂伎撥彈琵琶,便清楚可見手中的撥子。另日本東大寺正倉院所藏唐代物品,除了琵琶,還有「紅牙撥鏤撥」,是用唐代特有的「撥鏤」工藝染紅象牙、鏤出祥禽瑞獸的撥子,可供參考。至於貴妃所用的龍香撥上有無雕飾?史無明文。但顧名思義,龍腦香香氣芬馥,貴妃持以撥動琵琶,隨著她的纖纖玉指芳香四溢,多情的玄宗怎能不沉迷陶醉?
龍香撥早於龍香墨出現,不知玄宗定「龍香劑」之名時,是否據之得到靈感?但即使如此,龍香墨不敵龍香撥,貴妃的手持勝過玄宗的手製,原因或在安史之亂後,玄宗的聲望驟跌,人人避而遠之,龍香墨隨之乏人聞問。但由唐入宋後,有了轉機!既然都改朝換代了,加上宋代重文輕武,用墨量大增,製墨比唐代發達,龍香墨理應有機會重現人間,與龍香撥再度輝映吧!
█ 9-2.君家猶自搗龍香
為何宋代製墨比唐代發達?
元代愛墨人陸友集自古以來墨的資料寫了《墨史》,列出製墨家一百九十八人。北宋之前的千多年裡,僅二十二人,少得可憐。而北宋不到一百七十年,卻有八十人;南宋一百五十年更是再添九十人。差距如此大,主因在兩宋年間文人愛墨,留下許多紀錄。如北宋狀元蘇易簡《文房四譜》、李孝美《墨譜》、晁貫之《墨經》,以及蔡襄、歐陽脩、蘇東坡、秦觀、陳師道、邵博、蔡絛、何薳、莊綽等人都有不少筆記傳世。
其中不乏言及墨名。如蘇東坡筆記內就提到老長官陳公弼製作了名為「黑龍髓」的墨,馮京委請潘谷製的墨上有「樞庭東閣」名。何薳《春渚紀聞》內,也記載了墨師陳相製「洙泗之珍」墨、九華朱覲做「軟劑出光」墨。所以當時若有名師製出龍香墨,被記錄下來的機率該不會低,為何遍尋不著?
相較之下,龍香撥的恩寵始終不衰。蘇東坡愛墨卻不言龍香,但他的〈宋叔達家聽琵琶〉詩內有:「數絃已品龍香撥,半面猶遮鳳尾槽。」而與蘇東坡合稱「蘇辛」的豪放詞人辛棄疾,其〈賀新郎.賦琵琶〉首句就寫:「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月。」以玄宗之尊手製的龍香墨卻無人聞問,情何以堪!
宋代到底有無以龍香為名的墨?依後人記載是有的,但可信度低。元末明初大儒陶宗儀在躬耕之餘廣搜資料,所輯《南村輟耕錄》洋洋灑灑數十萬言,云宋神宗趙頊熙寧年間,墨師張遇將龍腦麝香和金箔摻入油煙內,製出「龍香劑」墨上貢。寫得斬釘截鐵,以他的名聲而言此事應為真,但細加推敲卻站不住腳。因為眾多北宋資料,或明或暗都指出張遇是唐末宋初人,與製墨宗師李廷珪約同個時代,不可能活到熙寧時。再者,油煙墨的技術,要到北宋末才小有可觀,南宋才成熟。熙寧年間怎可能以油煙製出好墨?陶宗儀所記,該是以訛傳訛。
到了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湖南新化人鄧顯鶴輯錄湖湘先賢文字所成的《沅湘耆舊集》內,刊出宋代十歲童子鄧熛的〈墨〉詩:「一寸龍香一寸金,仙家傳藥不傳心。」詩內以龍香代表墨,明確將兩者畫上等號。只是鄧熛之名不見他書,是否真宋代人,待考。由於湖湘文風在宋室南渡後始大興,猜想鄧神童至早應為南宋人。而南宋末、元初徽州進士許月卿的〈贈墨士程雲翁〉詩:「滿地干戈正擾攘,君家猶自搗龍香。」也將龍香與墨同等對待,都點出宋末元初之際,民間應已出現以龍香為名的墨。
█ 9-3.龍香上貢奎章裡
元代不重文,但龍香墨的命運卻否極泰來,堂皇進貢給皇帝。忽必烈的玄孫元文宗圖帖睦爾書法不錯,近臣阿榮(蒙古人,時任宰相級的中書參知政事)、康里巎巎(色目人,為翰林學士承旨兼經筵官)投其所好,進貢江西豫章朱萬初製的墨。同朝為官的虞集(江西人,南宋名臣虞允文之後,任奎章閣侍書學士)有〈贈朱萬初〉詩:「珥貂鳴珮入明光,新墨初成進御床。」記述其事。阿榮和康里巎巎都不是漢人,怎知朱萬初的墨好?應是虞集在後幫老鄉的忙。朱萬初因此獲官,虞集退休後兩人仍有往來。
朱萬初這墨是否名為「龍香」,虞集沒講,但晚些年的另位江西人吳當(官至江西省參知政事),在〈贈墨工侯務本次虞學士韻〉中引述這段往事:「御床玄璧進龍香,奎閣當年詫豫章。」而由元入明的袁華(明初任蘇州府學訓導)作〈贈劉宗永〉詩:「近代西江朱萬初,龍香上貢奎章裡。」也有所呼應,留下想像空間,好像朱萬初的墨確實名為「龍香」。只是參考其他詩作,如同時代鄭元祐的〈龍香行.贈吳國良〉、乃賢(色目人)的〈江東魏元德所製齊峰墨於上都慈仁殿賜文錦馬湩以寵之既南歸作詩以贈云〉,詩內均有「龍香」。看來當時風行以龍香代稱墨,故終究無法肯定朱萬初的墨名。
不過元代的文化瑰寶──元曲,卻無意間唱出以龍香為名的墨。元雜劇《薩真人夜斷碧桃花》,演的是狀元張道南與徐碧桃的人鬼戀故事,第三折裡薩真人審問徐碧桃鬼魂,問她與張道南相逢時,張道南給了她什麼。只聽徐碧桃唱:「他可便拂金星硯將龍香墨研,染紫霜毫把花箋紙展。」(曲牌〈倘秀才〉)明白唱出「龍香墨」三字,該是以龍香為名的墨。這墨無論是張道南狀元及第時皇帝所賜,或從市面所購,都指出龍香墨在元代確實已重現江湖。
至於龍香撥,到元代聲勢依然不墜。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為情所困的赤煉仙子李莫愁,常掛在嘴上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其作者元好問的另作〈滿江紅.再過水南〉就有「金縷唱,龍香撥。雲液暖,瓊杯滑」,顯示出龍香撥之寵,即使在好武的元代也強強滾。
█ 9-4.新樣龍香墨製佳
明太祖朱元璋驅走蒙元後講求文治,對於製墨業該是一大鼓舞。歷史上有人進貢好墨,甚至龍香墨給明太祖嗎?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年)榜眼練子寧有詩寫道:「侯家妙墨異人方,蚤歲曾供白玉堂。樸樕霜花收兔葉,淋漓天藻動龍香。」由於「白玉堂」在古文中可指皇宮,而「天藻」係天子的文章,故侯伯俊應曾進貢墨,而且皇帝還用過。考證練子寧在高中榜眼後任翰林修撰,建文帝朱允炆時任吏部侍郎,明成祖朱棣殺進南京時不屈而死。基於建文帝在位僅四年,對照詩內「蚤(早)歲」兩字,故可知侯伯俊墨是進貢給太祖。
明太祖、明成祖父子對墨的興趣有多大,還沒見到任何資料提及此事。但明太祖延續元代的匠戶制度,規定各類工匠必須輪流至官方作坊上工,其中當然包含墨匠。嘉靖年編修的《宜興縣志》便曾記載永樂年間的宜興墨師李公實,常奉召到南京為朝廷製墨。正是這類製墨家,為大明王朝製出龍香御墨,首將唐玄宗創製的龍香與御墨結合,成為後人著迷的「新品牌」。
故宮博物院藏有多錠龍香御墨。最早係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一四二六年)所製,其後成化、嘉靖、隆慶、萬曆年亦不乏龍香御墨。估計宣德年後的各朝都製作過龍香御墨,只是大多品質不夠好,年代久遠碎裂,在乾隆時代被毀造新墨了。但值得探討的是,宣德之前有無龍香御墨?
明宣宗雅好文藝,富浪漫氣息。明末文壇領袖錢謙益所編的《列朝詩集小傳》中稱其「遊戲翰墨,點染寫生,遂與宣和(指宋徽宗)爭勝」。不知是否因宋徽宗製作了蘇合油煙墨,使得宣宗也要製墨來與之爭勝。故宮所藏其登基後所製御墨,五百多年來依然完整,可知品質夠好。他曾賜龍香墨給大臣,沈粲(大理寺少卿)與夏原吉(戶部尚書)都留下紀錄。而沈粲詩的首句「新樣龍香墨製佳」,更提供寶貴線索。既然「新樣」,就表示另有舊樣。沈粲在宣德元年獲賜新樣,則舊樣只能製於前朝。鑑於宣宗之父仁宗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就謝世,不太可能改樣製墨。舊樣的龍香御墨便極可能出自好大喜功、令編《永樂大典》的成祖,甚至宜興墨師李公實之手。
現存的龍香御墨,圖面設計大同小異。除了寫「龍香御墨」、「XX年製」或「大明XX年製」,就只有龍(或螭)戲珠雕飾、雲紋與火焰紋。形式則大抵為牛舌形、圓形和明穆宗朱載坖隆慶年特有的銀錠式。比起許多民間墨上圖案的多彩多姿,式樣的五花八門,相去甚遠,辜負了大好墨名。但考慮製墨工匠多為奉召前往,即使有工資也很微薄,就不便苛責了!
唐玄宗的悲劇,在明代皇帝眼裡不是顧忌。龍香劑的神蹟,恐怕才是他們所喜。終大明王朝,龍香御墨一枝獨秀,但奇怪的是民間的反應卻非常冷淡。萬曆年製墨極為發達,然而在傳世三大墨書:程君房《程氏墨苑》、方于魯《方氏墨譜》、方瑞生《墨海》內,都不見有龍香墨樣。另,明末抗清而死的麻三衡的《墨志.稽式第六》內,刊出自古到明的二百七十五個墨名,除了已知的「龍香劑」和「龍香御墨」,明代只列徐鳳「碧天龍香」和吳仲暉的「龍香」兩款墨。徐、吳兩人名不見經傳,全然不能與上述三位大師相比。讓人不禁疑惑是什麼原因使得製墨名家都不用龍香之名?難道是不想跟御墨撞名?
█ 9-5.龍香墨灑壁上題
明代對龍香墨的態度是皇家熱、民間冷,到了清代卻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皇家冷,民間熱。
滿清入主中原,承襲了明代由大內製作御墨。康熙的御書處內就設墨作,編制十五人,比明嘉靖年七十七人精簡許多。《內務府墨作則例》極可能制定於康熙年(或更早的明代),後於乾隆年增刪。然而改朝換代後新製的御墨,是否仍冠以龍香?還是另起他名?
康熙、乾隆祖孫兩人文學素養高,對龍香一詞並不陌生。康熙南巡到揚州,參訪歐陽脩所築平山堂時,留有詩句:「文章太守心偏憶,墨灑龍香壁上題。」乾隆欣賞沈周的畫,也寫下:「調粉龍香劑,斯花自寫生。」然而他們當朝所製的御墨,一律不見龍香,只單寫「御墨」。以後各朝所製的御墨愈來愈少,甚至不內製而改用徽墨。所以清代可說是龍香御墨的終結,斷了它在明代的風光日子。
但前面不是說過乾隆帝的龍香御墨?
其實這龍香御墨是後人所按。乾隆只賦予那八匣墨一個標籤:「龍香」,匣裡的個別御墨卻沒有一錠是以之為名。所以乾隆此標籤就像是南宋以來所為,把龍香用作墨的代名詞。乾隆帝本人,從來沒提過「龍香御墨」四字。
且不僅他沒提,連手下人在他面前也不敢提。看來清代皇家對龍香御墨的看法還真奇怪。是不屑?還是有顧忌?是無心於此?還是有意避開?
答案可能都有──不屑與明代諸多平庸荒誕的皇帝為伍;顧忌唐玄宗的悲劇下場,不想觸霉頭;無心蕭規曹隨,有意開創新猷……。於是清代拋棄舊思維,迎向新未來,終於超越明代龍香御墨的呆板窠臼,造出極多優越的御墨。推敲從康熙到乾隆的心態,或許是:即使只是製墨,你漢人擅長,我滿人也能,還做得比前朝好。受我統治,有什麼好抱怨的?別再搞什麼「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無聊把戲了!
雖然御墨上不見龍香二字,民間製墨卻捨不得此上好「品名」。最早寫上龍香的,恐怕是順治年舉人查去愚。當代研究者王儷閻與蘇強所寫的《明清徽墨研究》內,說查去愚的墨上有隸書「龍香貳昧」。此外也考證汪近聖鑑古齋有「內殿龍香」,汪節菴函璞齋有「古龍香劑」,程怡甫尺木堂有「龍香劑」。再加上北京藝術博物館藏胡開文「龍香劑」,手邊曹素功八世孫雲崖造的「八寶龍香劑」,可說各大墨肆都到齊了。至於文人製墨也沒閒著。尹潤生《墨苑鑒藏錄》有碣洋「龍香劑」,周紹良《清墨談叢》與《蓄墨小言》內分別有查炳輝「古龍香劑」、徐立綱「龍香劑」,以及手邊查瑩(號映山)、顏爾楫(號用川)也都留下見證。唐玄宗地下有知,看到民間如此捧場,想必熱淚盈眶。
至於龍香撥伴隨著琵琶,多為女性操持,顯然不受朝代更替的影響。明、清兩代依然多見於詩文之內,它搭上音樂的列車,超越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