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聽見老樹的呼救:從阿里山吉野櫻、柳營老榕樹到草屯鳳凰木……橫跨全台的「搶救老樹」紀實,走進傷病現場,重啟人與自然的生命對話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109476系列名稱:
不歸類_人文系列編號:
RC8044定價:
520元作者:
詹鳳春頁數:
224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901出版日:
20250901出版社:
麥田(城邦)CIP:
436.111市場分類:
自然生態(一般大眾)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搶救台灣傷病老樹,種下在地人的溫柔守護——
台灣第一位女樹木醫師,獻給愛樹人的真摯情書!
阿里山吉野櫻、柳營百年榕樹、士林官邸楓香夫妻、慈湖老桂花⋯⋯
遍布台灣的老樹病木,拖著垂危枝條發出無聲吶喊;
當樹木醫生——詹鳳春踏查全台,拆解文明對樹木的忽視與破壞,
她記錄下一則又一則「救樹」過程,也見證民眾的愛與不捨⋯⋯
本書透過科學、汗水與信念,勾勒出人與自然的深深牽絆;
她守住的不只是老樹,更是我們對這片土地的連結與承諾。
◎本書內容
「救樹,從來不是單一的『動作』,而是一場牽涉環境全貌的修復與對話。從枝條的修剪、樹木生理、病蟲害的診斷、菌類學、生態、農藥學、土壤學到外科手術的運用,每一項環節都息息相關,缺一不可。一棵老樹的存活與否,往往牽一髮動全身;救治的不是樹本身,而是它所處的整個生態。因此,樹木醫的工作,是一個全方位的整合技術與經驗體系,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與自然對話的長期旅程。唯有心中懷抱著對土地與生命的敬意,才能真正踏上這條不回頭的路,成為守護樹木的力量。」——詹鳳春
樹木不會喊痛、不會哀嚎,
當人們驚覺異狀,往往已是回天乏術。
我們小心翼翼檢視每一處枯損,
只為尋找那一絲絲生命尚存的跡象⋯⋯
阿里山粉白嬌嫩的染井吉野櫻,
褪下輕盈花姿,竟罹患難纏「簇葉病」,
於同種之間迅速擴散,扭曲形貌似是病入膏肓的呼救⋯⋯
在柳營佇立一百五十年的老榕,長年成為除草劑下的沉默犧牲者,
讓雜草枯萎的藥劑,亦讓樹木逐步走向死亡,
老榕的根系被毒素一點一滴浸蝕,
根系枯竭後,整棵樹便再無力支撐自己,逐漸傾圮⋯⋯
慈湖老桂花周圍,本精心埋設資材,期待引導根系生長,
卻意外讓積水悶濕本該蓬勃的根系,留下腐爛殘根,
樹幹基部嚴重腐朽,使得曾經芳香撲鼻的老桂花搖搖欲墜⋯⋯
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陽光和雨水都不吝給予樹木生命的養分。樹木醫師詹鳳春在無數危急的關鍵時刻,奮不顧身投入「救樹」工作。她帶著知識、工具與堅毅,蹲下身體傾聽每一棵樹的無聲呼救。針對不同樹種和棲地環境,挖掘那些根腐葉枯之下,許多來自人為的誤判:可能是對種樹的態度過於草率輕忽,也可能是出於善意,但缺乏對正確知識的認知,而做出不利樹木生長的決定。
像是覆土時施工的疏忽、排水未完善規畫,甚至治標不治本地過度混用藥劑,養成植物生長的死土,都將樹木推向瀕死邊緣,因而枝葉凋敝,錯過黃金救援時機;一旦根系腐爛、斷裂,或被埋入鬆散、缺氧的空洞土壤中,即便是再堅強的樹種,也難逃衰弱與枯萎的命運⋯⋯
「我希望透過記錄一棵棵老樹的救治歷程,不僅呈現它們如何被保留下來的過程,更想描繪人與樹之間,那些看似無聲卻深刻動人的情感連結。每一次的救治,既是技術的挑戰,更是一場場關於理解、選擇與陪伴的生命對話。」本書回返「搶救老樹」現場,除了深刻記錄一段段驚險過程,為大眾刻板觀念除錯,同時也將在地居民、生活文化和這些老樹共同依存的情感,生動鮮活地鋪展開來,提醒我們感同身受、與樹木「同理呼吸」的心。
書中故事不乏許多動人場景:士林官邸的「楓香夫妻樹」根系交纏、分不清你我,當楓香先生因手術病弱,竟是倚靠著楓香太太不離不棄支撐、供給養分;在樹木醫師的夢境中,一棵巨大樟樹被花台困住,夢裡的它聲聲哀求,發出微弱呼救,而後醫師竟在現實中撞見同樣景象;還有柳營老榕樹做為村民情感、記憶與信仰的根,在獲得救治後,眾人圍繞著粗壯樹幹,彼此牽起雙手將它環抱入懷,以上都是令人震懾的畫面⋯⋯此外還包括大溪區公所前「老茄苳」與人民的情感鏈結、南投草屯民眾一起參與「鳳凰木」救治,甚至醫師在校園帶領著學童們,共同進行操場旁「楓香樹」的覆土作業⋯⋯
在這些枝枒間,作者不只是救樹,也梳理了土地與人的細緻深情。本書十四章真實案例,記錄一場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搶救,同時也觸及我們對自然的誤解、對知識照護的盲區——提醒我們:愛樹,不只是情感的表達,更需要正確的理解與行動。
這是一本關於療癒與守護的書,也是我們與自然重新對話的契機。
搶救台灣傷病老樹,種下在地人的溫柔守護——
台灣第一位女樹木醫師,獻給愛樹人的真摯情書!
阿里山吉野櫻、柳營百年榕樹、士林官邸楓香夫妻、慈湖老桂花⋯⋯
遍布台灣的老樹病木,拖著垂危枝條發出無聲吶喊;
當樹木醫生——詹鳳春踏查全台,拆解文明對樹木的忽視與破壞,
她記錄下一則又一則「救樹」過程,也見證民眾的愛與不捨⋯⋯
本書透過科學、汗水與信念,勾勒出人與自然的深深牽絆;
她守住的不只是老樹,更是我們對這片土地的連結與承諾。
◎本書內容
「救樹,從來不是單一的『動作』,而是一場牽涉環境全貌的修復與對話。從枝條的修剪、樹木生理、病蟲害的診斷、菌類學、生態、農藥學、土壤學到外科手術的運用,每一項環節都息息相關,缺一不可。一棵老樹的存活與否,往往牽一髮動全身;救治的不是樹本身,而是它所處的整個生態。因此,樹木醫的工作,是一個全方位的整合技術與經驗體系,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與自然對話的長期旅程。唯有心中懷抱著對土地與生命的敬意,才能真正踏上這條不回頭的路,成為守護樹木的力量。」——詹鳳春
樹木不會喊痛、不會哀嚎,
當人們驚覺異狀,往往已是回天乏術。
我們小心翼翼檢視每一處枯損,
只為尋找那一絲絲生命尚存的跡象⋯⋯
阿里山粉白嬌嫩的染井吉野櫻,
褪下輕盈花姿,竟罹患難纏「簇葉病」,
於同種之間迅速擴散,扭曲形貌似是病入膏肓的呼救⋯⋯
在柳營佇立一百五十年的老榕,長年成為除草劑下的沉默犧牲者,
讓雜草枯萎的藥劑,亦讓樹木逐步走向死亡,
老榕的根系被毒素一點一滴浸蝕,
根系枯竭後,整棵樹便再無力支撐自己,逐漸傾圮⋯⋯
慈湖老桂花周圍,本精心埋設資材,期待引導根系生長,
卻意外讓積水悶濕本該蓬勃的根系,留下腐爛殘根,
樹幹基部嚴重腐朽,使得曾經芳香撲鼻的老桂花搖搖欲墜⋯⋯
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陽光和雨水都不吝給予樹木生命的養分。樹木醫師詹鳳春在無數危急的關鍵時刻,奮不顧身投入「救樹」工作。她帶著知識、工具與堅毅,蹲下身體傾聽每一棵樹的無聲呼救。針對不同樹種和棲地環境,挖掘那些根腐葉枯之下,許多來自人為的誤判:可能是對種樹的態度過於草率輕忽,也可能是出於善意,但缺乏對正確知識的認知,而做出不利樹木生長的決定。
像是覆土時施工的疏忽、排水未完善規畫,甚至治標不治本地過度混用藥劑,養成植物生長的死土,都將樹木推向瀕死邊緣,因而枝葉凋敝,錯過黃金救援時機;一旦根系腐爛、斷裂,或被埋入鬆散、缺氧的空洞土壤中,即便是再堅強的樹種,也難逃衰弱與枯萎的命運⋯⋯
「我希望透過記錄一棵棵老樹的救治歷程,不僅呈現它們如何被保留下來的過程,更想描繪人與樹之間,那些看似無聲卻深刻動人的情感連結。每一次的救治,既是技術的挑戰,更是一場場關於理解、選擇與陪伴的生命對話。」本書回返「搶救老樹」現場,除了深刻記錄一段段驚險過程,為大眾刻板觀念除錯,同時也將在地居民、生活文化和這些老樹共同依存的情感,生動鮮活地鋪展開來,提醒我們感同身受、與樹木「同理呼吸」的心。
書中故事不乏許多動人場景:士林官邸的「楓香夫妻樹」根系交纏、分不清你我,當楓香先生因手術病弱,竟是倚靠著楓香太太不離不棄支撐、供給養分;在樹木醫師的夢境中,一棵巨大樟樹被花台困住,夢裡的它聲聲哀求,發出微弱呼救,而後醫師竟在現實中撞見同樣景象;還有柳營老榕樹做為村民情感、記憶與信仰的根,在獲得救治後,眾人圍繞著粗壯樹幹,彼此牽起雙手將它環抱入懷,以上都是令人震懾的畫面⋯⋯此外還包括大溪區公所前「老茄苳」與人民的情感鏈結、南投草屯民眾一起參與「鳳凰木」救治,甚至醫師在校園帶領著學童們,共同進行操場旁「楓香樹」的覆土作業⋯⋯
在這些枝枒間,作者不只是救樹,也梳理了土地與人的細緻深情。本書十四章真實案例,記錄一場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搶救,同時也觸及我們對自然的誤解、對知識照護的盲區——提醒我們:愛樹,不只是情感的表達,更需要正確的理解與行動。
這是一本關於療癒與守護的書,也是我們與自然重新對話的契機。
作者簡介
原著作者
詹鳳春
輔仁大學日本文學系學士、東京大學農學院森林科學森林植物學碩士、工學院都市工學環境設計學博士。現任陶朱隱園綠化顧問、中原大學地景系兼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編寫過台日樹木醫手冊,介紹日本樹木醫的知識和制度,救治台灣國家公園級珍貴保護樹木,推廣都市樹木的保健概念。取得日本樹木醫、日本植栽基盤診斷士、自然再生士等執照。著有:《聆聽樹木的聲音》、《臺日樹木醫手冊》、《實用樹木醫學概論》、《醫樹的人》,《樹木醫的櫻花樹筆記》。
相關著作:《聆聽樹木的聲音:台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十四章經典台灣「救樹」案例,自接案緣起、實地勘查、病徵檢視、技術治療,甚或與案主間的討論溝通,透過作者饒富感情的細膩書寫,詳實紀錄拯救台灣各地老樹的過程。
★知識與情感並行,點出多數人對植樹、護樹的盲點和認知缺口,並延伸出在地居民與老樹的情感依存。
★藉由實際案例,引導讀者反思對待樹木的方式,從中學習基本、正確的照護觀念,讓「愛樹」不只是情感的表達,更能轉化為真正守護的力量。
書籍目錄
來自東大教授的祝福╱鈴木和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推薦序】學習大自然的語言╱蔡惠卿(SWAN培訓講師、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前祕書長)
【自序】將「愛樹」化為守護的力量
1. 台灣最高齡染井吉野櫻救治
2. 神的樹——柳營百年榕樹
3. 守護校園的樹——八大棵大榕樹
4. 精神還在——老鳳凰木的傳承
5. 草屯——鳳凰木的愛心
6. 士林官邸——楓香夫妻樹
7. 堅守崗位——慈湖老桂花
8. 大溪區公所——老茄冬
9. 為同伴發聲——百年龍柏的吶喊
10. 佛寺的樹木——慈悲與傳承
11. 菩提樹——無可替代
12. 菩提樹——移植的負擔
13. 老樹與歷史建物不可切割
14. 救治樹木與孩童的參與
【後記】與樹木同理呼吸
【附錄】醫療人員第一線護樹感思
推薦序/導讀/自序
鈴木和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跨海祝福!
蔡惠卿(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前祕書長)專文作序
張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副署長)
張光正(中原大學董事長)
陳聖義(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處長)
曾寶儀(主持人)
吳志靖(社團法人嘉義縣阿里山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
劉淑惠(社團法人嘉義縣阿里山生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
——誠摯推薦
「得知您出版了一本可謂代表樹木醫療最前線的著作,實在令人欽佩,謹此致上誠摯的祝賀。身為台灣唯一的女性樹木醫,您將自己多年來在台灣推動樹木與巨樹保全的經驗彙整成書,成就了這部極具價值的作品。」
——鈴木和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維護腳下的這一塊地,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plus one,plus you』,盡一己之力;相信守護台灣的樹,不再只是鳳春老師對日本東京大學教授的承諾,也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因為我們要在這一塊土地上,和樹一樣的代代相傳、永遠豐富與強韌。」
——蔡惠卿(SWAN培訓講師、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前祕書長)
【自序】將「愛樹」轉化為守護的力量
台灣的樹木救治之路,源自我對東京大學鈴木教授所立下的承諾。
當年恩師給予我寶貴的學習機會,也提出了三項期許:第一,考取樹木醫執照;第二,將所學知識傳回台灣;第三,回到家鄉守護我們的樹木。這三個條件,不僅是學習的方向,更成為我至今謹記在心的使命。面對恩師的教誨,我一直思索該如何回報。或許,唯有實踐這份承諾,才是我能給予他最深的感謝。
多年來,無論是在大學的教學現場,或奔走於各地的樹木救治第一線,我始終懷抱著一份信念——希望能讓更多人理解並重視樹木的價值與需求。在長期的實務經驗中,我深刻體會到,台灣在樹木醫療與保護方面的知識仍有諸多不足,而這個缺口,也正是我提筆撰寫這本書的初衷。
這些年來,我走遍台灣各地,救治過無數樹木。在這些歷程中,我不僅看見許多共通的問題,也感受到民眾對老樹深厚的情感。令人欣慰的是,社會對樹木的關注正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留意身邊的老樹,意識到它們不僅是風景的一部分,更是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記憶與溫度。當年,我遠赴日本考取樹木醫執照,承載著師長們的期待,也背負著一份對樹木的承諾,回到台灣投入救治工作。一路走來,我見過無數垂危的樹,也曾深感無力、挫敗,甚至動搖過是否該繼續這條路。然而,每當閉上眼,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在風雨中堅守崗位的老樹,那些默默承受破壞與忽略,卻依然努力生長的生命。我放不下,也不願放棄。因為我深知,每一棵被救回的樹,不僅延續了一段自然的呼吸,更是一場與土地的深層對話。
我希望透過記錄一棵棵老樹的救治歷程,不僅呈現它們如何被保留下來的過程,更想描繪人與樹之間,那些看似無聲卻深刻動人的情感連結。每一次的救治,既是技術的挑戰,更是一場場關於理解、選擇與陪伴的生命對話。在這些過程中,我也時常看見常見的錯誤觀念與對樹木的誤解——這些錯誤,有時來自於資訊不足,有時則源自於出於善意卻錯誤的判斷。我希望藉由實際案例,引導大家反思我們對待樹木的方式,從中學習基本而正確的照護觀念,讓「愛樹」不只是情感的表達,更能轉化為真正守護的力量。
願這些樹的故事,讓你感受到那份來自自然的力量;也願這份綠意,能在你心中悄然生根、靜靜發芽。
詹鳳春
二○二五年五月十五日
文章試閱
二、 神的樹——柳營百年榕樹
老榕樹急待救援
那是盛夏的一天,陽光炙熱,空氣近乎灼人。清早,助理匆匆帶來一則請求——一位民眾來電,希望我們能盡快前往柳營,勘查一棵對整個村子極為重要的老樹。
走進那片綠意交錯的農田,還未確認地址,我們便遠遠望見了那棵孤立於田間的老榕。它高逾十五公尺,樹形渾圓,如一顆巨大香菇靜靜矗立天地之間。然而,走近一看,心頭頓時一緊——枝葉乾枯,樹冠已有過半失去生機,只剩灰褐色的枯枝向天空伸展。
我們剛抵達,村民們便紛紛聚攏過來,圍繞著我們與這棵老榕,七嘴八舌地訴說著它的過往。一位九十高齡的阿公愁容滿面,顫聲問我:「老師,這棵樹……還救得回來嗎?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說,這幾年他們曾尋求政府協助,也請過專家來看樹。有人說它得了「樹癌」,建議進行土壤消毒,但最後不了了之,只留下日復一日的等待。榕樹日漸凋零,如今只剩三分之一的樹冠還存綠意。他語帶哽咽:「我們不是不在意它……只是無能為力……」另一位大叔紅著眼眶接著說:「這不是一棵普通的樹,它是我們村的精神支柱。每年正月三山國王廟的祭典,都是在它的庇蔭下舉行的。」一旁的阿嬤也低聲補充:「我的阿嬤、媽媽、我自己……我們三代都在這棵樹下長大。它已經超過一百五十歲了,怎麼能眼睜睜看它死去?拜託老師,幫幫我們吧……」
我聽著這些話,心中沉重。這不僅是一棵樹,它承載著情感、記憶與信仰的根。當我進一步了解老榕的環境背景,一切逐漸清晰起來——這棵榕樹位於開闊水田中央,旁邊種植著火龍果,是這片土地上最醒目的標記,如今卻瀕臨枯死。我蹲下查看土壤與樹皮,告訴村民們:「這棵榕樹不是得了樹癌,而是長期受除草劑藥害所苦。附近農地或許使用了化學藥劑,導致它逐漸衰弱。」我抬頭看著那片枯枝說:「現在正值酷暑,無論開挖還是修剪,對它而言都是負擔。但我們不能再拖了,它已經撐得太久。」
正午時分,烈日當空,田間如同蒸籠。這時助理驚呼:「老師你看,天氣明明大晴,偏偏只有榕樹上方聚著一小片烏雲,好像是它自己招來的庇蔭……」我抬頭望去,果真如此,心中一震,也許這正是天地間的一種默契。我轉身對村民說:「這棵樹狀況緊急,我們會儘快安排搶救行動,請給我們幾天時間。」阿公堅定地說:「我們會籌措經費,只求能救回它……它不只是樹,是我們的神。」我回應:「它是你們的神樹,也是我們共同守護的信念。」
結束柳營一整天的勘查後,心中仍縈繞著那棵百年老榕樹的身影。然而,這天南下的主要行程,其實是為了趕往一間寺院,處理那裡的樹木問題。傍晚抵達時,寺裡的師父親切接待,為我安排在大殿旁的一間簡樸寧靜的休息住所。夜深了,月色清澈如水,微風輕拂院落,萬籟俱寂。此時此刻的安寧彷彿將一整日的奔波與沉重都沉澱下來。我漸漸沉入夢鄉……然而,在夢的某一處轉角,一條無敵大蛇悄然現身。那並不是一場驚駭的夢,蛇靜靜地靠近我,牠的臉竟與我如此接近,彷彿想貼近我的面頰。我可以清楚看見牠的溫和雙眼、牠沒有絲毫惡意,反而帶著一種不可言喻的祥和氣息。不是侵略,也非警告,而是如某種凝視,似要傳達什麼。儘管如此,我從未夢見過這樣清晰而具象的蛇,在夢中驚醒。整個人坐起來,心跳未平,久久難以釋懷。那不是恐懼,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感應,彷彿這條蛇攜帶著某種訊息,在夜的靜謐裡靜靜探訪了我。
老榕樹——人為的農藥害
若不儘快搶救,這棵老榕樹恐怕撐不過這個酷暑。這是我心中最深的憂慮,也是最清楚不過的事實。然而,我們究竟有多少勝算?我不敢輕言。畢竟,這是一棵百歲以上的老樹,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面對這樣的存在,我除了深深敬畏,更只能尊重它的生命選擇。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盡人事,而後——聽天命。
這場枯損的源頭,來自於藥害。除草劑,顧名思義,是為了剷除雜草而設計的化學藥劑。雖說針對的對象是雜草,但別忘了——雜草是植物,樹木亦然。這些化學物質一旦釋放到環境中,影響從來不是選擇性或單一性的。簡單來說,能夠讓雜草枯萎的藥劑,也有能力讓樹木走向死亡。市面上的除草劑主要分為兩類:一種經由葉片吸收,另一種則進入土壤,透過根系傳導。而真正對大樹造成深層傷害的,往往就是後者。當除草劑殘留於土壤中,樹根在不知不覺中將毒素一點一滴吸收,最終癱瘓水分與養分的吸收系統。根系枯竭後,整棵樹便再無力支撐自己,走向崩塌。最令人痛心的是——這一切的傷害,並非立即可見。樹木不會喊痛,不會哀號,它只是靜靜地站著,看似一切如常。直到某天,葉片不再舒展、枝條逐漸枯黃;當我們驚覺異狀時,往往已是回天乏術——因為早在數月前,它的根,已悄然死去。
我們常安慰自己說:「這麼大棵的樹,不會這麼容易就被除草劑影響吧?」但事實往往殘酷。越是高大、年長的樹,根系越深、分布越廣,一旦毒素進入土壤,它無法選擇,只能無聲地承受,最終一點一滴走向枯亡。
我們理解台灣炎熱潮濕的氣候讓雜草快速生長,除草幾乎成了農民最頭痛的日常。但即便如此,再怎麼追求效率、再怎麼依賴化學藥劑,也請別忘了——這些大樹是無辜的。它們曾庇蔭我們的童年、守護土地的安穩。除草可以,但請避開它們的根域。千萬不要讓那些原本應該陪我們走更長遠歲月的老樹,成了除草劑下沉默的犧牲者。
汙染的土壤與枯枝修剪
要清除這棵老榕樹表層受汙染的土壤,絕非易事。從樹冠的枯損情形來看,地下殘留的毒素濃度,遠遠超出我們原先的預估。更令人心疼的是,這棵歷經百年風霜的大榕,如今已有七成樹冠乾枯。大規模修剪勢在必行,卻是一項艱鉅的工程——不只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情感上的拉鋸。即便必須剪去枯枝敗葉,我們仍希望盡可能保留它原本的姿態,就如同面對病重的親人,即使身體不堪,也應保有一絲外貌的尊嚴與體面——那是一種最基本的尊重。
這不是單純的樹木醫治,而是一場與信仰、歷史與情感交織的儀式。踏入村莊的那一刻,我便感受到這棵樹不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一種信仰的寄託。當日抵達現場,我毫不遲疑地先行前往村中的廟宇,誠心向神明稟告即將展開的行動。那座供奉三山國王的老廟靜靜佇立於晨光之中,雖外觀樸實,卻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情感。廟旁是村民日常聚會、閒話家常的地方,有人下棋,有人泡茶,整個空間彷彿凝結著時間的緩慢流動。踏入廟堂,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敬意。村民介紹說,這座廟已存在逾百年,壁面上層層煙痕,是歲月與香火交織的痕跡,也承載著無數祈願與守護的故事。我點上一炷香,雙手合十,向三山國王稟告這三日的救樹行動,懇求庇佑。就在我誠心祈禱之際,一旁的廟公也輕聲附和。他眼神誠懇,語氣平和地說:「三山國王是山神啊,這棵樹我們拜託王爺很久了,希望能幫我們找來貴人來救救它。今天醫生您來,就是王爺安排的,真的感謝王爺。」那話語樸實,卻讓我心頭一震。原來,在我尚未踏入此地之前,村民早已默默祈求許久,而我,只是恰好回應了這份祈願。
我帶著些許疑惑,輕聲問廟公:「奇怪的是……那天看完老榕後,我夢見了一條大蛇,那夢境真實得驚人。牠靜靜地出現在我面前,溫和、不帶惡意,但牠的出現,卻讓我一直無法釋懷……這會不會有什麼特殊的意涵?」廟公微微一笑,眼神溫和篤定,說道:「那不是恐懼,是感謝啊。大蛇是神靈的象徵,也是守護的化身。你會夢見牠,也許正是老樹與三山國王在向你表達感謝。他們知道你遠道而來、傾心救治,這夢,是他們的回應。」我瞬間明白,這不只是一次拯救的行動,更是一場與天地、人情、信仰深層交流的經歷。而我,只是幸運地,成為了其中的一環。
救治作業預計需時兩至三天,這天一早,村民早已聚集在榕樹下,準備共同見證這場生命的修復。最令人動容的,是村裡的阿公阿嬤們不僅提早到場,還貼心地準備了桌椅、水果與茶點,細細叮囑我們:「別太操勞了喔,點心先吃飽,再繼續做事。」這樣溫暖的話語,瞬間喚起我兒時的記憶。當年在自家農田收成的日子裡,母親總會備妥滿桌的點心與飯菜,讓親友補充體力。那是農村裡特有的溫情,是土地與人彼此扶持的情感交融。原以為這些記憶早已模糊,沒想到竟在這棵榕樹下,再度被喚醒。
有位高齡阿公,自清晨起便坐在榕樹旁,一動也不動地注視著我們的每一個舉動。他話不多,但眼神中充滿堅定與關懷,就像在默默守護著這位老夥伴,生怕它無法承受這場手術的痛楚。傍晚時分,工作接近尾聲,阿公悄然離去,不久後又捧著一盤親手種下的水果回來。他淡淡地說:「這沒什麼,就想做點事,幫點忙。」我看著他眼裡微微的濕意,那不是悲傷,而是一種深沉的情感——對老樹的疼惜、對村莊記憶的珍視、對每一份努力的感激。那一刻我明白,這棵榕樹,早已不只是村中的一棵老樹,而是一段代代相傳的生命故事,是信仰、回憶與連結的實體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