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國學特訓班】整理時間軸,跨領域讀工程:不怕國文社會混搭科技實作,一口氣輕鬆讀懂中國技術史,學會農業、手工業和古代工程

原文書名:理清時間線 文史特簡單4:技術的力量


9786264233224【國學特訓班】整理時間軸,跨領域讀工程:不怕國文社會混搭科技實作,一口氣輕鬆讀懂中國技術史,學會農業、手工業和古代工程
  • 產品代碼:

    9786264233224
  • 系列名稱:

    悅讀中文
  • 系列編號:

    ZX3P
  • 定價:

    350元
  • 作者:

    錢斌、周國寶
  • 頁數:

    60頁
  • 開數:

    28x21x0.6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428
  • 出版日:

    20250428
  •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CIP:

    409.2
  • 市場分類:

    理科總論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關於本書:
原始的農業和手工業經過無數次改進和升級,取得的成績令人感動,更有許多偉大工程令人驚嘆。
追本溯源,才懂技術革新。
本書帶你徜徉中國技術發展之路,感受技術的革新所產生的巨大能量。

◎跨領域學習特色──不怕國文社會混搭科技實作!
1.形式新穎,提升學習思維
以時間為軸、主題為綱,幫助孩子梳理文化發展脈絡,構建多面向文化常識框架,培養歸納和對比的學習方法,提升孩子的學習思維,實現記得準,記得牢。
2.內容緊扣學習,拓展知識體系
根據中小學教材內容挑選關鍵知識,涉及歷史、語文、數學、物理等跨領域學科,對高頻率的考題知識更是做專題講解,幫助孩子了解記誦。
3.以筆記手法理清技術脈絡
針對各主題,搭建起重點知識的框架。
4.透過年表梳理龐雜知識
透過年表梳理相關主題的知識,幫助孩子擅用圖表功能牢記龐大知識。

作者簡介


錢斌
百家講壇主講人,科技史專家。2010年獲得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博士學位(科技史方向),出版有《微眼看歷史》、《夢溪筆談的世界》、《天工開物的世界》等著作。

周國寶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獲得者,資深圖書策劃人,出版有《給孩子講中國地理》、《美美的中國》等著作。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 國學特訓班 ★

◎適讀年齡:國小高年級∼國中

∼以時間為軸,主題為綱,巨匠為緯,圖文並茂的介紹中國技術史,一口氣學會農業、手工業和古代工程∼

★會考,「考綱不考本」!
跨領域閱讀包山包海,文史、科學、科技資訊強強聯手構成題組,落落長的文字要立馬能解剖條列重點;形形色色圖表雜糅拐彎抹角的文字敘事,要培養文圖轉譯力,破解文圖想表達什麼;文史知識混合科學題很燒腦,要用理科思維讀文史;工程領域的題組像大魔王,其實工程與生活科技息息相關,了解科技對生活的影響,就能讀懂非連續文本的密碼。

《整理時間軸,跨領域讀工程》介紹如魯班、蔡倫、畢昇、宋應星等技術界專家,配合「中國古代農業年表」、「中國古代手工業年表」、「中國古代工程年表」,將技術史分板塊,分章節梳理,讓孩子容易閱讀,理解,將零散的文史知識有效的整合和匯總。


書籍目錄


導讀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

中國古代農業年表
糧食作物
經濟作物
耕種農具
灌溉農具
加工農具
養殖業的興起
副食品的加工

中國古代手工業年表
琢玉和髹漆
製鹽技術
冶煉技術
鑄造技術
製瓷技術
紡織技術
造紙技術
印刷技術
造船技術

中國古代工程年表
都江堰
萬里長城
秦陵銅車馬
大運河
紫禁城

附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一覽表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導讀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

  有人說,懶惰帶來技術創新,我並不駁斥這個觀點。的確,人類一直在藉助大自然的力量,比如用畜力、水力、風力代替人力。但是我覺得,實用主義才是技術創新的源泉,攀登精神才是技術創新的動力。

◎創新推動歷史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大膽創新,不斷發明,並且勇於突破,持續改進。
  比如水稻栽培技術,10000 年前馴化了野生稻,商代用來做米酒,秦代拿來砌長城,漢代學會了移栽,北朝掌握了烤田,唐代開創了耘田,宋代發明了秧馬,明代種雙季稻,清代有御稻種,當代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
  再比如陶瓷製作技術,漢代琢磨不斷降低釉中雜質,唐代設法在胎上繪出彩來,宋代學會在釉中添加礦物控制釉色,明代開始釉上設色,清代的瓷色應有盡有。……

文章試閱


造紙技術

  用輕便而便宜的紙,代替笨重的竹簡來傳達和記載訊息,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中國人的造紙技術,傳至全球,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發展,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麻紙 澆紙法
  在竹簡時代,據說秦始皇每天閱讀的奏章就有整整一車。有時候古人也把重要的內容寫在絹帛上,可是成本昂貴。西漢初年,開始出現古紙。古紙以麻的纖維為原料,採用澆紙法生產:把麻浸泡水中漚到脫膠後,加工成麻縷,再搗爛(打漿)使麻纖維分散開,然後澆到紙模上成型,最後晾乾。

◎蔡侯紙 抄紙法
  東漢時期,宦官蔡倫從事文書工作,深感竹簡的不便和紙張的昂貴。善於琢磨的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改良了造紙術。他發現樹皮是很好的造紙材料。經過反覆試驗,最終用樹皮、麻皮、破布、舊漁網等物品,經過浸、蒸、搗、撈、晒等工藝造出紙。這種紙材料廉價,成品輕柔,便於書寫,很快就傳遍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