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
原文書名:Travelling on the Treetops: The Stories From Seven Trees and Field Notes by a Canopy Ecologis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產品代碼:
9786267478608系列名稱:
春山出版 春山之聲Voice系列編號:
WT01066定價:
560元作者:
藍永翔相關作者:
繪圖:Meg Dong頁數:
280頁開數:
17x23x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0519出版日:
20250519出版社:
春山出版-時報CIP:
436.12市場分類:
自然生態(一般大眾)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在樹冠層展開的旅程
從臺灣到北美,解開巨木與森林的興衰
對我來說,爬樹是一個和樹溝通的過程。尤其是當我先鋒攀登(lead climb)的時候,上攀的過程裡在不同的枝條之間轉換,在轉換的過程裡去觀察這棵樹的形態和生態,瞭解他的「個性」,以及他的生命歷程。當我懂的層面愈多,能看出的故事就愈多。
每一棵樹對我來說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氣質。最早的時候,我是爬上樹看周圍的風景,後來才漸漸明白,樹本身就是一個「風景」。──藍永翔
從七棵樹的故事展開樹與森林的生命之旅。藍永翔為全球少數的研究樹冠層的科學家,在這些人當中女性更加稀少。從因有趣而開始攀樹做研究,大樹對藍永翔而言,彷彿是她在大地之上真正的家一樣。透過她與臺灣扁柏、臺灣雲杉、錫卡雲杉、花旗松、壯麗冷杉、世界爺與臺灣杉的相遇,我們將從不同角度認識每一棵生長數百年到數千年的巨木。
這是一本二十年的樹冠層研究筆記。藍永翔從臺灣扁柏開始攀樹的研究生涯,在臺灣雲杉上觀察物候變化,並擴及錫卡雲杉等各種雲杉家族,她深入花旗松的真菌世界,理解壯麗冷杉林的分解與循環,更從世界爺焦黑的樹皮探討林火與氣候變遷的課題,最終並體悟科學溝通的重要性,參與臺灣杉三姊妹甚至全球更多巨木的等比例照拍攝計畫。
在藍永翔的樹冠層旅程,我們不僅瞭解大樹奧妙的有機體世界,更體會到,森林之美即便只是人的浪漫想像,但也飽含超越人類尺度的生命奧義。在一座森林裡面閱讀生老病死,學習大道循環,原來樹木不僅僅是在活著的時候用年輪書寫著日記,在其死亡之後,故事仍在繼續
在樹冠層展開的旅程
從臺灣到北美,解開巨木與森林的興衰
對我來說,爬樹是一個和樹溝通的過程。尤其是當我先鋒攀登(lead climb)的時候,上攀的過程裡在不同的枝條之間轉換,在轉換的過程裡去觀察這棵樹的形態和生態,瞭解他的「個性」,以及他的生命歷程。當我懂的層面愈多,能看出的故事就愈多。
每一棵樹對我來說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氣質。最早的時候,我是爬上樹看周圍的風景,後來才漸漸明白,樹本身就是一個「風景」。──藍永翔
從七棵樹的故事展開樹與森林的生命之旅。藍永翔為全球少數的研究樹冠層的科學家,在這些人當中女性更加稀少。從因有趣而開始攀樹做研究,大樹對藍永翔而言,彷彿是她在大地之上真正的家一樣。透過她與臺灣扁柏、臺灣雲杉、錫卡雲杉、花旗松、壯麗冷杉、世界爺與臺灣杉的相遇,我們將從不同角度認識每一棵生長數百年到數千年的巨木。
這是一本二十年的樹冠層研究筆記。藍永翔從臺灣扁柏開始攀樹的研究生涯,在臺灣雲杉上觀察物候變化,並擴及錫卡雲杉等各種雲杉家族,她深入花旗松的真菌世界,理解壯麗冷杉林的分解與循環,更從世界爺焦黑的樹皮探討林火與氣候變遷的課題,最終並體悟科學溝通的重要性,參與臺灣杉三姊妹甚至全球更多巨木的等比例照拍攝計畫。
在藍永翔的樹冠層旅程,我們不僅瞭解大樹奧妙的有機體世界,更體會到,森林之美即便只是人的浪漫想像,但也飽含超越人類尺度的生命奧義。在一座森林裡面閱讀生老病死,學習大道循環,原來樹木不僅僅是在活著的時候用年輪書寫著日記,在其死亡之後,故事仍在繼續
作者簡介
藍永翔
一九八四年生,畢業於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及社會學系,現為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曾就讀臺灣大學森林學系、化學系雙主修以及森林學研究所。專長為樹冠層生態及微生物相,以及溫帶針葉森林病害。二○○五年因緣際會開始攀樹人生,研究老熟林樹冠層,至今二十年仍舊在樹梢旅行。
相關作者簡介
繪圖
Meg Dong
審訂
陳可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臺灣扁柏
賴宜鈴(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生物資源博士班副教授)╱臺灣雲杉
鄧雅文(美國林務署太平洋西北地區健康保護昆蟲專員)╱花旗松、壯麗冷杉
林政道(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全書
書籍目錄
推薦序
洪廣冀
游旨价
林政道
關秉宗
自序 攀樹緣起
第一棵樹 臺灣扁柏
第二棵樹 臺灣雲杉
第三棵樹 錫卡雲杉
第四棵樹 花旗松
第五棵樹 壯麗冷杉
第六棵樹 世界爺╱巨杉
第七棵樹 臺灣杉
跋 周而復始──從美國扁柏到臺灣扁柏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專文推薦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經由回顧攀爬不同樹種的過程,我們得知一位從事樹冠層研究的年輕學者,如何的從爬樹的菜鳥,逐漸成長為一隻能遨翔在樹冠間的老鳥,以及其間由「看山是山」至「看山又是山」的蛻變。──關秉宗╱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永翔的故事始終與樹冠層緊密相連。她像是探索未知腐海森林的娜烏西卡,攀登樹頂、傾聽樹幹內的低語、追蹤菌絲與真菌,試圖理解森林的健康與病痛的源頭。本書不僅是一場從臺灣跨越北美、再回到臺灣的生態旅程,更是一次深入樹冠層與真菌世界的動人探索。
──林政道╱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永翔的浪漫,正是《旅行在樹梢》最吸引人之處。這本生態寫作除了帶領我們體會攀樹活動的專業冒險,永翔更像是親切的友人,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導覽神祕的樹冠生態系,以及巨木們面臨的環境威脅與保育挑戰。──游旨价╱《通往世界的植物》《橫斷臺灣》作者
聯合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
丁宗蘇╱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仰望》作者
徐嘉君╱「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主持人
黃瀚嶢╱生態圖文創作者,《沒口之河》作者
鄒欣寧╱《相信樹的人》作者
自序 攀樹緣起
很多人都問過我,為什麼會開始攀樹?在大多數人心裡,可能覺得一定有一個浪漫的開端,或是有什麼對於理想的追尋。但實際上,我開始攀樹的契機,就只是一場意外。
林場實習是每一個森林系學生必須完成的課程,寒假在山上的實驗林待兩週,學習基礎的育林學與森林資源相關知識,是非常重要且難得的實際操作體驗。二○○五年冬天,我們在臺大實驗林和社營林區,每天重複著白天實習、晚上上課的日子。而在我們即將要去修枝除蔓前的那個晚上,工具間失火,那些有著木頭手把的工具都燒得只剩下鐵器部分,根本無法使用。但是實習課不能開天窗,不能放著學生在營林區無所事事,於是老師就指示學長帶學生爬樹,雖然是原訂課程裡完全沒有的內容,但權宜之計就是讓學生有點事情做。我就這樣因緣際會第一次用繩索上了樹。
還記得當天我不巧是另外一個實習組別,爬樹這件事原本輪不到我,但我實在太想試試看這項從沒見過的活動,所以在原本的實習結束之後看到還有同學在爬,就硬要去體驗一下。輪到我上樹的時候已經很晚,天色漸暗,同學們都收拾去吃晚餐了,幸好負責教學的學長還是讓我上樹體驗,為此我們兩個都沒有吃到當天的晚餐。學長絮絮叨叨解釋著工具與繩結,但我其實都沒在聽,只想趕快爬上樹去,就是想玩一下而已。結果五分鐘之後,當我掛在樹上時,雖然離地大概只有五、六公尺,突然發現整個視野都不一樣了,跟站在地面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從平面突然拔成立體。我感覺到身處不同的空間,那種感受極難言喻——後來的整個晚上我都處於一種過度的興奮中,沒吃到晚飯的饑餓和晚上例行的上課也不能阻止我一遍遍回想懸掛在空中的莫名感受。當時我就知道,我想要繼續爬,去更高的地方,去看看更不一樣的世界。
實習結束之後,我就去找系上的老師(後來成為我碩班的指導教授),開門見山表示:「老師我想爬樹。」老師雖然傻眼,但還是耐心問我:「那妳對什麼研究題目有興趣呢?」當時的我想也沒有想就直接說:「只要能爬樹,做什麼都可以!」那個年代可能很少有這麼直接又白目的學生,老師只好表示:「妳讓我想一想。」過了大約一週都沒有收到老師的消息,我又直接跑去敲老師的門,問老師考慮得怎樣,於是我就這樣得到學習攀樹的機會。老師幫我聯絡了攀樹教練,送我去學習,也幫我聯絡當時帶我們爬樹的學長,請他有機會帶著我多練習。後來剛好另一個大四的學姐要做樹冠層研究,我們就一起到處爬樹練習,成為同一期的攀樹搭檔。
在此之前,我本來打算做一個生化學家。和很多森林系的朋友不一樣,我並不是因為熱愛大自然才進森林系,純粹是當年填志願的時候順序沒劃好,不小心被分進了森林系。我很早就想好,大學時先念化學系把底子打好,然後研究所往分子生物學方面鑽研;誤入森林系之後,試了幾次轉系都沒有成功,只好雙主修,想說這樣以後研究所可以不用補修學分。那時候全副心思都在化學和生化上面,對森林系的課程沒有太上心,去林場實習也僅僅因為是必修。
但實習攀樹那天傍晚之後,我的人生方向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從要想辦法設計實驗、精準控制變因的實驗室,走向風光明媚的野外試驗。不過,一開始其實是非常不能適應的,進行野外試驗時我什麼都不能控制,陽光、雨水、氣溫……每一個都不歸我管;所有環境變因都相互關連,無法單一排除;採取樣本有時間限制,採樣失敗的話也不能重來;什麼都要先規劃好,除了要預留應變的空間與彈性,還要協調許多野外幫手的時間和工作分配……在在跟我以前在實驗室可以單打獨鬥,追求完美,動不動就重來的個性完全相反。設計控制組與對照組的思維也和實驗室操作很不一樣,很多時候,我其實必須「放下」,不能每個點都執著要做到完美——唯一能控制的,其實就只有爬樹本身,例如器材的維護和架設,樹上的移動與安全確保,還有採樣過程中坐在高高的枝條上面俯瞰風景的片刻。
我碩士論文的研究樣區裡有大大小小二十四棵臺灣雲杉,每棵樹有上、中、下的裡、外側,共六個採樣點,每個月要全部採一遍,為期兩年,沒有幫手的時候都要自己做完;採樣後還要分撿樣本、烘乾、磨粉、分析組成,每每才剛初步處理完當月樣本,馬上又接著下一輪出差。坦白說,對一個剛進入生態學領域的研究生而言,大量的野外工作真的讓人耗盡心力,很多的挫折,很多的困惑,有身體上的,也有心裡面的。我之所以能夠在月復一月的採樣與分析樣本高壓之下沒有崩潰,大概就是因為我首先是喜歡攀樹這件事;雖然疲累,但我很享受在樹上的視野與風景,哪怕每棵樹上我只有五分鐘的休息時間。跟大部分的樹冠層科學家不一樣,我不是因為需要研究樹上的題材才必須爬樹,而是因為喜歡爬樹才走上樹冠層研究之路。因為想要待在大樹上,什麼題材都可以,所以那些艱難的時光,都會融化在樹梢的陽光之中。
後來的很多很多年,我在一棵棵樹上做著各式各樣的計畫,順著當下經費的來源與遇到的機緣,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樹上的世界,這之中也有很多的挫折和為難,但更多的是透過這些樹梢,我看見的森林逐漸變得豐富,從樹上的一個點,慢慢看見整棵樹,然後看見一整片森林。一開始只著重在樹梢的風景,享受爬樹的樂趣,後來逐漸理解一棵樹生存的努力和挑戰,到如今能看見森林演替的變動和無常。現在的我,看著二○○五年的實習筆記,已經不能明白才爬了十分鐘的樹就決定要轉行做樹冠層研究的衝動心情;但二十年過去,還是常常被合作的教授們取笑我一講到爬樹就兩眼發光,我想,這也是某種程度的一本初衷吧。
謹以此書,獻給曾經讓我攀爬的樹木們。
文章試閱
第一棵樹 臺灣扁柏 Chamaecyparis obtusa var. formosana
背負著繩索和裝備,離開鋪好的碎石子路,踏進滂沱大雨之中。霧氣繚繞,能見度僅有二十公尺,雨衣的帽子唏唏嗦嗦的聲音在耳邊細碎摩娑,踏過地面淺淺流動的水流,鑽過或爬過橫倒的巨木,偶爾要從泥濘中奮力拔出深陷的登山鞋,周圍滴滴答答的分不清是天上落下來的雨,還是樹上墜落的水。在傳說中一年要下三百天雨的棲蘭山區做了這麼久的實驗,雖有準備,但整個人都泡在水裡的感覺還是相當難受。撇開身為人類的狼狽處境,我稍微抬起頭,越過拱門般的臺灣杜鵑看著整片浸潤在雨裡的檜木林,滿地的爛泥,潮溼多雨的氣候,時常發生的午後雷陣雨,是孕育這片森林的環境。我既然喜歡這片森林,應該也要去試著喜歡能孕育出這片森林的天氣和環境;只能安慰自己就當作是體驗神木的一天,被雨淋洗一下也是應該的。
破舊的登山鞋裡面,帶著徒步進入樣區時的泥水,每一步都有啪嗒啪嗒的聲音。這感受倒是非常熟悉,即使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這片森林也通常是溼潤泥濘。每一次走進樣區都盡量踏著上一次的路徑,一方面是避免踩到地雷,整隻腳陷入泥淖之中,另一方面也是想保護大地,不要造成太多破壞。地面那麼美麗的苔蘚地毯,就盡量不要弄髒。雖然來了無數次,但每次進入這片樣區,都還是要讚嘆一遍他的美麗。
扁柏是爬樹的啟蒙
記得大四那年第一次踏進這片森林,只顧著驚嘆,覺得好像踏入了宮崎駿動畫《魔法公主》的山獸神森林。每一棵高大的扁柏,都鋪滿顏色深深淺淺的苔蘚,在陽光傾瀉之下散發著各種層次的綠色光芒。那時候我才剛學會爬樹,開始學習森林學,什麼都不太懂就深深被這片古老優雅的扁柏林吸引,學姐和教練在討論架繩和方位,我就默默坐在一旁傻笑著凝視神祕的樹梢。以前上實習課的時候在棲蘭神木園內接觸了好多上千年的檜木,每一棵都很美麗,各具姿態;不過那些神木之所以能夠倖存,並不是因為他們足夠美麗,反而是因為他們不夠通直,在木材利用上相對較無價值,才能逃過鏈鋸的切割。而那些真正高大挺拔的森林,早已消失在早年的林業之中。但樣區裡的扁柏不一樣,沒有經過砍伐和干擾,雖然僅僅只有五百多歲,但是已能窺見通天之姿,原始而恣意地自生自長,每一棵都通直又不失個性,能第一眼就擄獲人類的心。
爬樹之前,首先要架設好繩索系統,需要將引線拋擲到樹冠之上,橫越可靠的活枝條,再換上樹攀繩索(主繩),上升至單繩系統(Single Rope Technique, SRT)的最高處,然後利用雙繩系統(dynamic Doubled Rope Technique, dDRT)一層一層往上爬,在抵達預計固定的高度後,和地面人員配合完成整個架繩流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拋繩的工具是一個巨型的彈弓,大約有兩公尺長,配上十二盎司的鉛球和引線。如果操作得當,一般的男生可以將鉛球拋擲到四十公尺高的枝條上,藉由和鉛球連接的尼龍線,換上攀爬用的繩索,開始架繩之旅。不過我上肢肌力缺乏,能丟到二十公尺就很不錯了,完全無法控制準度。如果架繩的時候沒有學長幫忙,我就會抓一個方向,能拋多高就拋多高,完全不管準確度,只要能安全地掛上繩索,無論那根枝條多低,我都能順著往上爬,如此反覆操作,一路把繩子架到樹梢。雖然起始高度低就意味著要花更多時間用雙繩系統上升,但比起在地面一直重複著打彈弓和回收引線理繩的迴圈,起碼使用雙繩系統上升是緩慢但有效的過程。很多時候拋擲就像瞎貓碰到死耗子,在不知道為什麼胡亂丟中的枝條上,莫名其妙順好了鉛球跟尼龍線。後來到美國之後,才發現我的架繩策略跟美國同儕很不一樣,他們擅長使用十字弓,傾向將尼龍線拋擲到最高處,寧可在地面上一次又一次拋擲,以節省在樹上一根枝條、一根枝條向上移動的時間和力氣;但同樣使用改造過後的十字弓,我就喜歡把尼龍線拋擲到樹冠的中層,只要掛到了可作為支點的可靠枝條,我就換繩索直接上去架繩,不想浪費時間在地面理線(當然也不想要浪費力氣去拉十字弓)。
對過去的統治階層而言,扁柏是巨大的商業價值;對很多喜愛自然的人們而言,扁柏是高大美麗的神木;但對我來說,扁柏是我樹冠層研究的啟蒙老師。在簡單學會如何攀樹之後,我就自告奮勇去幫學姐阿康採樣。二○○五年的時候,臺灣並沒有很多人在爬樹,對於樹冠層的生理研究也幾乎是空白,作為同期的爬樹搭檔,阿康和我一起學爬樹,然後去棲蘭山架繩採集,研究扁柏樹冠層的養分動態。阿康擁有對科學研究的好奇探索之心,因此才試著學習攀樹以進行野外採集;但我完全是因為太喜歡爬樹才賴在樹冠層,隨便找了個想做研究的藉口開始學習爬樹與出野外。也因此,每次出差阿康都壓力很大,安排人手、交通、裝備、庶務與入山證,深怕沒有準備好而影響採樣進度;而當時只是幫手的我,完全沒有壓力,不需要有自己的主見,爬樹就是單純的爬樹,手腳並用去感受整座森林的生命力。我很常偷偷窩在靠近樹頂的地方,趁沒有人注意抱著好幾百歲的大樹的脖子(以人類的視角而言),自以為抱住了時間。
雖然自己感覺良好,但從事野外工作並沒有這麼浪漫悠閒。當時僅僅懂得基本技術,既不熟練也沒有很多經驗,野生的老樹非常有個性,枝條怎麼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而我常常只顧著扭動穿越層層交疊的枝條,然後被攜帶的三公尺長的高枝剪卡死在樹上,動彈不得,要極盡所能下腰去抽出高枝剪,有時還要上下來回移動才能掙脫,但通常不到五分鐘又會再次被卡住。幾次之後,才慢慢學著要提前好幾步思考,在穿過某些枝條時就得預想,事先挪動高枝剪避免卡住,或是提早調整身上的裝備以免繩圈或是Y型工具套在小枝條上。此外,雙手沒什麼力氣的我,為了要採集到樹冠層最外側的枝條,經常要顫抖著平舉高枝剪,盡量穩定戳向樹枝的最最外側,剪下特定位置的葉子。總之,那是我第一次要自己在樹上克服各種奇奇怪怪的困難,也是第一次那麼近距離依靠古老的大樹,難免有各種狼狽,但困難之中也有很多驚鴻一瞥的亮點。例如坐在鋪滿厚實苔蘚的枝條上,背靠著主幹,或是像無尾熊一樣抱著樹,恣意凝望四周,空氣中瀰漫著扁柏獨有的,帶一點點柑橘類的清香,總能感到一種篤定和安心。而厚實的苔蘚包(moss mat),像是一張各種綠色織就的地毯,鋪天蓋地地布滿整個視野。(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