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聲音的形狀:環境錄音入門──從聲音遇見世界
原文書名:иュみюЭ.яヵみЫュ⑦ヲ入門 響わソスろザ世界シ出会よ
產品代碼:
9786267662748系列名稱:
flow系列編號:
3AFK0008定價:
400元作者:
柳澤英輔Eisuke Yanagisawa譯者:
黃大旺頁數:
304頁開數:
13x19x 2 cm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51007出版日:
20251007出版社:
二十張出版-遠足文化CIP:
471.9市場分類:
自然科學(一般大眾)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由音質、音頻、音場、音源所組成的記憶,
形成每個人心裡無二的景致。
音樂本大賞第一回受賞作品
「錄音」開創的嶄新聽覺地平線
揭開生活周遭未知聽覺世界的神祕面紗
樹梢的搖曳之中,都市的喧囂之中,民族音樂的背景之中,
固體傳導的振動之中,水底的聲音環境之中,我們可以聆聽到什麼?
透過實踐與鑑賞,擴展聲音可能性的劃時代音響文化論
★杜篤之 國際電影音效大師.湯湘竹 資深現場同步錄音師.郭禮杞 電影聲音設計與金馬得主.王虹凱 藝術家/前美國巴德藝術學院聲音與音樂研究所客座教授.呂心純
臺大音樂學研究所所長.謝若鈴 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杜比立體聲環繞式推薦
★第一回日本音樂本大賞暨讀者賞受賞作品
★靠近世界的第一步:環境錄音的全實踐,技術與心意的雙線並進,本書介紹基於多種觀點、方法作成的各式環境錄音作品,揭開生活周遭的未知聽覺世界的神祕面紗,製成一份專屬聲音地圖
★特別收錄珍貴採集音源,文字與聲音的同步閱讀!
聲音的形狀∣從聲音「再次」遇見且為本已擁有的世界。環境錄音與聲音產生地的歷史、生態環境與錄音者的視角等背景息息相關,本書從當代視角全面概述環境錄音的歷史、理論和實踐,這是涵蓋錄音、聆聽、學術和哲學等主題的入門書,以特殊觀點重新錨定人類所處的位置。而作為錄音作品,聆聽主體可結合多種情感與體驗,描繪各自不同的風景、意象或故事,每每回放,快速捏塑出記憶的形狀。聲音超越立體。環境錄音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聆聽不僅經由耳朵,甚至能被整個身體所感受。我們所處的並非由人耳聽得到的周遭「聲音」構成的世界,反而是依賴身體或物體感受(或無法感受)「振動」、「波動」構成的世界。環境錄音是一種透過麥克風觀察與紀錄一個場域、空間聲響的行為。本書以案例講解從自然音、環境音到音樂等各種錄音對象的錄音方式,並談及錄音器材與錄音方式等技術層面,並不重視以「忠實」、「正確」錄製「高音質」特定聲音或音樂的相關方法或秘訣。什麼是「好」的錄音,什麼是「壞」的錄音,並不只取決於「音質」、「忠實性」與「再現性」等觀點。環境錄音更像重新審視好壞基準本身的界線,具有一種作為經驗性、回歸性思考關於聲音與音樂、聆聽行為、身體、場域、風景等各種要素的實踐性意義。
由音質、音頻、音場、音源所組成的記憶,
形成每個人心裡無二的景致。
音樂本大賞第一回受賞作品
「錄音」開創的嶄新聽覺地平線
揭開生活周遭未知聽覺世界的神祕面紗
樹梢的搖曳之中,都市的喧囂之中,民族音樂的背景之中,
固體傳導的振動之中,水底的聲音環境之中,我們可以聆聽到什麼?
透過實踐與鑑賞,擴展聲音可能性的劃時代音響文化論
★杜篤之 國際電影音效大師.湯湘竹 資深現場同步錄音師.郭禮杞 電影聲音設計與金馬得主.王虹凱 藝術家/前美國巴德藝術學院聲音與音樂研究所客座教授.呂心純
臺大音樂學研究所所長.謝若鈴 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杜比立體聲環繞式推薦
★第一回日本音樂本大賞暨讀者賞受賞作品
★靠近世界的第一步:環境錄音的全實踐,技術與心意的雙線並進,本書介紹基於多種觀點、方法作成的各式環境錄音作品,揭開生活周遭的未知聽覺世界的神祕面紗,製成一份專屬聲音地圖
★特別收錄珍貴採集音源,文字與聲音的同步閱讀!
聲音的形狀∣從聲音「再次」遇見且為本已擁有的世界。環境錄音與聲音產生地的歷史、生態環境與錄音者的視角等背景息息相關,本書從當代視角全面概述環境錄音的歷史、理論和實踐,這是涵蓋錄音、聆聽、學術和哲學等主題的入門書,以特殊觀點重新錨定人類所處的位置。而作為錄音作品,聆聽主體可結合多種情感與體驗,描繪各自不同的風景、意象或故事,每每回放,快速捏塑出記憶的形狀。聲音超越立體。環境錄音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聆聽不僅經由耳朵,甚至能被整個身體所感受。我們所處的並非由人耳聽得到的周遭「聲音」構成的世界,反而是依賴身體或物體感受(或無法感受)「振動」、「波動」構成的世界。環境錄音是一種透過麥克風觀察與紀錄一個場域、空間聲響的行為。本書以案例講解從自然音、環境音到音樂等各種錄音對象的錄音方式,並談及錄音器材與錄音方式等技術層面,並不重視以「忠實」、「正確」錄製「高音質」特定聲音或音樂的相關方法或秘訣。什麼是「好」的錄音,什麼是「壞」的錄音,並不只取決於「音質」、「忠實性」與「再現性」等觀點。環境錄音更像重新審視好壞基準本身的界線,具有一種作為經驗性、回歸性思考關於聲音與音樂、聆聽行為、身體、場域、風景等各種要素的實踐性意義。
作者簡介
作者∣柳澤英輔∣出生於東京都。京都大學大學院亞非區域研究所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博士(區域研究)。曾任同志社大學文化情報學系助教,現任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對象為越南中部地方銅鑼演奏的聲音文化。著有《銅鑼響遍越南的大地》(二○一九年,第三十七屆田邉尚雄賞得主;書評與專訪刊登於《日本經濟新聞》、《讀賣新聞》、《MUSIC MAGAZINE 》等平面媒體),譯著有大衛.格魯伯斯《唱片壞了風景》(David Grubbs, Records Ruin the Landscape: John Cage, the Sixties, and the Sound Recordings ,共同譯者:若尾裕,Filmart 社,二○一五年)
譯者簡介
譯者∣黃大旺∣高雄路竹後鄉人,一九七五年出生於台北市。就讀淡江大學日文系四年間耽溺於動漫、藝術電影與實驗音樂,旅居大阪五年半後返台,從事翻譯等活動至今。譯著包括太宰治《晚年》、《人間失格》、大竹昭子《日本寫真50年》、藤原新也《東京漂流》、平野甲賀《我的手繪字》、四方田犬彥《感恩日本書物》、中上健次《日輪之翼》、橫尾忠則《橫尾忠則的創作祕寶日記》、大正時代文學合集《大正的浪漫》等。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何謂環境錄音
本書觀點
我與環境錄音的相遇
錄音作為表現行為
什麼是環境錄音
場域的固有性
環境錄音的目的
環境錄音的歷史
專欄Ⅰ 麥克風與立體錄音方式ヾ
第二章 採錄環境的聲音
克里斯・華特生
關於「環境」
觀察與紀錄
採錄水的聲音
採錄洞窟裡的聲音
採錄空間內部的共鳴
法蘭西斯科・羅培斯
把風變換成聲音的樂器
風弦琴的錄音
專欄Ⅱ 麥克風與立體錄音方式ゝ
第三章 採錄音樂的聲音
越南的銅鑼文化
採錄巴拿族的「音樂」
「音樂」的環境錄音
對演奏者的顧慮
攝影與錄音的不同
網球外套樂團〈Baibaba Bimba〉
專欄Ⅲ 錄音機與麥克風擺設ヾ
第四章 採錄聽不到的聲響
採錄固體的振動
角田俊也
採錄植物的聲響
水下聲響的世界
水下麥克風
水下聲響的錄音作品
採錄超音波
作品評論
超高頻錄音與超音效應69
專欄Ⅳ 錄音機與麥克風的設置ゝ
第五章 聲音的實地考察
人類學性質的環境錄音作品
《海鳴之鄰》
多瑙河的聲音地圖
角田俊也《Somashikiba》
安格斯・卡賴爾《Air Pressure》
極端的「環境」
專欄Ⅴ 給環境錄音入門者的小提示
第六章 錄音的編修與作品化
作品創作流程
編修作業(音源確認與整理)
編修作業(音源的修整)
個人隱私與著作權問題
共享
聲音地圖
工作坊
展現錄音脈絡的方式
附錄一:「關於環境錄音」座談──柳沢英輔 × 佐ぼ木敦 × 角田俊也
附錄二:專輯與專書推薦
文章試閱
〈第一章 什麼是環境錄音〉
(選摘)
廣義而言,環境錄音(field recording)指的就是從錄音室以外的各種空間場域採錄聲音與音樂的行為,以及產生的錄音物。環境錄音既是民族音樂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音響生態學、生物音響學等各種學術領域的研究手段及成果物件,在音樂及音響作品創作、電影電視、廣播節目、當代藝術創作等領域也廣泛受到運用。從收錄世界各地的音樂、聲景的作品到更為實驗性、概念性的作品,各式各樣的環境錄音被以CD或唱片型態發行,也被放進藝廊、美術館展出,或是用於現場演出之中。此外,類似大英博物館音響資料庫之類採集、保存聲音的機構,也收藏大量的環境錄音音源,也有一部分數位化音源公開在網路上,提供免費收聽。最近還逐漸興起一種結合地圖與錄音的線上聲音文獻「聲音地圖」(soundmap)。
在此要先簡單說明環境錄音在我研究與創作活動裡的定位。我至今主要研究的領域,一直是越南中部高原少數民族在儀式與祭典上演奏的金屬打擊樂器(銅鑼)衍生的聲音文化(以下簡稱銅鑼文化)。研究同時我也聚焦於各種場域空間的聲響特徵,採錄各種環境聲響,在國內外音樂廠牌發行。這兩種活動乍看之下,像是分屬學術研究與聲音藝術兩種不同領域,然而我認為採集對象(包括音樂在內)不論是文化的聲音,還是環境的聲音,都是對根植於那塊土地與場域上固有聲響的關注,這種關注上具有共通之處。後續章節會提到歷來研究成果,不僅收錄於論文或書刊上,也以影片記錄、展覽或工作坊等型態公開發表。
換句話說,我並不把研究與創作分別放在不同領域個別活動,寧可設法將兩種活動積極地混淆起來,提供與他者共同作業與對話的場域,企圖與社會共享研究成果或過程,並試著開拓新的調查與研究方法。對我而言,環境錄音的實踐就是這些活動的核心。
後面將會詳細解說,環境錄音的採錄者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如果有些人是以文化人類學、音響生態學等學術觀點錄音,也有從聲音藝術與音樂脈絡創作的作家。這些脈絡也沒有固定主體,單一作品也可以存在複數交錯混合的觀點。以此類推,就可以一邊聆聽,一邊推測一篇作品是被從何種觀點創作,又以何種脈絡定位勾勒出作品全貌。
本書觀點
如同環境錄音作者的各種出身背景,環境錄音採錄的聲音素材也包羅萬象。不只包括音樂或環境聲響,也不限於人類一般聽覺頻率範圍內的「聲音」。例如超音波或物體的振動,或是水下聲響之類人耳很難以物理上聽到的聲音或振動都包括在內。環境錄音會包括這樣的聲音或振動,主要背景是科技進步,使得人耳無法聽到的聲響,得以更容易捕捉。技術發展的結果,使人增加了對這些「隱藏聲音」的好奇,並開始從這些聲音裡搜尋美感的一面。這種探索幾乎可以說是一種透過錄音行為面對各種環境的過程中,逐漸脫離以人為世界中心之探索方式的結果。
一般常常誤以為環境錄音是一種缺乏錄音者主觀的客觀、中立、匿名性……的聲音紀錄。錄音者不可能是一種無色透明的存在,反而是以各種形式對錄音對象帶來影響的存在。每一種錄音出版品,都是錄音作業當中,經過錄音者各式各樣的「選擇」與「操作」所形成。透過選擇,即使沒有刻意企圖,錄音內容都會反映出錄音者的觀點、思想、價值觀、嗜好以及與錄音對象間的關係等訊息。換句話說,環境錄音就像一種透過錄音過程,不斷重組錄音者身體性,以及錄音者與錄音對象間關係的相互性實踐。一種透過麥克風凝視「世界」,訴說故事,並不斷重新發現之帶有實驗性、創造性的行為,聆聽這些錄音的聽者,也透過聲音的記錄得到對「世界」的新觀點,得到充滿可能與新發現的實踐。
環境錄音被學術、音樂、電影、藝術等各種領域用作方法,聚焦於聲音本身的議題不多,至今概括性介紹多種實踐守法的書籍也很少。本書以各種案例講解從自然音、環境音到音樂等各種錄音對象的錄音方式,順便提到錄音器材與錄音方式等技術層面,並不重視以「忠實」「正確」錄製「高音質」特定聲音或音樂的相關方法或祕訣。我認為什麼是「好」的錄音,什麼是「壞」的錄音,不能只取決於「音質」、「忠實性」與「再現性」等觀點。環境錄音更像是重新審視好壞基準本身的界線,具有一種作為經驗性、回歸性思考關於聲音與音樂、聆聽行為、身體、場域、風景等各種要素的實踐性意義。本書引用我過去各種錄音專案與其他藝人的作品為例,想要展現出環境錄音實踐上的多樣性與深度。
我與環境錄音的相遇
首先介紹的是我接觸環境錄音的緣起。大約二○○一年,還是大學生的我,在東京學習泰國一種傳統擊弦樂器「khim」(中南半島式揚琴——譯註),趁暑假的時候到曼谷,花了兩星期向我老師的母親(泰國知名傳統樂師)學琴。這種樂器使用一種異於西洋五線譜的獨特記譜方式,但基本上還是先看老師彈奏一遍,把聽到的都模仿出來,以記住整首曲子。為了回到日本也能練習老師教的曲子,我在曼谷的期間,把便宜的麥克風接在一台可錄音的MD隨身聽上,錄下老師的演奏。
等返回日本以後,把錄音拿出來聽了驚為天人。本來打算只錄下樂器演奏的音色,卻不經意錄下錄音地點的各種環境音。練習(錄音)的場所是那個老師平時擔任音樂老師的小學教室。八月是泰國的雨季,整天又溼又熱,教室又沒有空調,裝在天花板上的電風扇全速轉動,教室門窗全開。所以錄音裡錄下各種聲音:室外的車聲、鳥叫、隔壁班老師同學的聲音……。我發現這些環境音讓我回想起當時的風景、氣氛、空氣感、氣味、當時自己的心情與身體狀況等各種記憶與意象,讓我嚇了一大跳。我一聽錄音,就好像回到那個時空。這是一種從照片之類的視覺紀錄很難得到的感覺。我才實際體會到錄下場域的聲響,以及聆聽錄音的趣味。
之後我就在網際網路上搜尋環境錄音的資訊,接觸到所謂的兩音路錄音法(binaural recording)。兩音路錄音是利用裝在假人頭上的麥克風,或是裝在人耳孔的無指向性(等量捕捉全方位的聲響)麥克風的立體聲錄音方式。用耳機聆聽兩音路方式採錄的音源,會聽到彷彿身歷其境的立體音場。我實際聽過網路上由不同藝人公開的兩音路錄音,只覺得很好玩。就向國外的網站訂了一組兩音路麥克風,想裝在自己耳朵上玩玩看(圖片1-1)。
第一個嘗試是戴著兩音路麥克風,一邊在住家周圍散步一邊錄音。我把麥克風掛在耳朵上,走出家門,穿過商店街,前往稍遠處的公園。我回家一聽,發現訊息量多到嚇人。首先我一打開玄關大門,氣壓的變化與音場瞬間擴張的感覺都被錄下來。我們常常無意識地接受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聲音,只接受經過大腦辨別的部分。例如「雞尾酒效應」的原理,就是即使在人聲嘈雜的空間裡,也可以自然聽到自己感到有意義的聲音,例如對方的談話。但是麥克風當然不會像大腦一樣辨別篩選。麥克風連我們平時沒有在意過的各種聲音都捕捉下來,所以訊息量與平時耳朵聽到的聲音完全不同。人耳聽到的聲音與麥克風捕捉的聲音,在本質上就已不同,對我而言是重要的發現。
錄音作為表現行為
此後,當我踏上一塊陌生的土地,都習慣戴上兩音路麥克風,把聲音錄進隨身錄音機。像是到處拿相機一樣拍照地錄下旅程中聽到的聲音。回家後再聽,當時的記憶與風景不斷重現腦海。當然記憶會隨時間變化,聲音喚起的印象,無法一直淡然處之。正確說來,這些錄音與其說是記憶的再現,更應說是一種重新體驗。聽自己錄的聲音,又是與我作為錄音者的自我身體或記憶相連結,相當個人的經驗。不過這些錄音,別人聽了又有什麼感覺?和他們的記憶又會連結出什麼樣的風景意象?我開始有興趣了。
然後我開始關注同樣的錄音對象與錄音地點,會因為麥克風的種類與不同架設方式、架設點而記錄下不同聲響。以不同的麥克風錄下一個場域或空間的聲響,仔細聆聽之下,我發現不同的場域空間,都有各自的聲響特色。各式各樣的聲音在空間裡作響、互相重疊、消散。這種無法捉摸的偶發聲響,具有一種讓我入迷的美感。音色的週期性變化,聽起來又像是一種旋律,從音色的顫動與反覆中,也可以感受出律動與節奏,環境聲響具備的某種音樂層面,對我而言也成為一種吸引力。換句話說,透過使用各種麥克風「觀察」日常各種事物與場域聲響的行為,讓我發現出場域或事物的不同風貌、位相,從中感受出樂趣。
藉由自己的錄音體驗,以及其他藝人發行的環境錄音作品,我又開始思考:環境錄音就像攝影一樣,都是由記錄者的觀點描繪特定「場域」與「風景」的表現行為,錄音本身就可以被視為「作品」。舉例而言,即使是只經過最低限處理與剪輯的「未加工」環境錄音,就可以感受出與同一人不同作品相同的觀點。換句話說,我關注的重點已從如何「忠實」記錄現場的聲響,轉移到如何以特定器材「觀察」、「描寫」一個場域的聲響,以記錄「自己」的觀點。
以環境聲響為素材創作音樂或音響作品的藝人越來越多,我對他們沒什麼興趣。比起以電腦編修、加工等後製處理為主的「作品」,我更感到興趣的毋寧是在現場藉由錄音器材不斷嘗試錯誤,同時與場域對峙的過程產出的結果,以及錄音結果帶來的可能性。
什麼是環境錄音
前面介紹了我與環境錄音的相遇,以及關切部分的變遷。至於環境錄音到底又是指什麼?本章開頭已經提出「在錄音室以外場域採錄」的廣義定義,本節將要深入探討這句話的涵義。請讀者將本節的探討,當作個人對後面章節具體實踐環境錄音方法的見解。我要強調的是,這些見解並不是環境錄音定義的普遍性結論。
環境錄音的「錄音(recording)」可以解釋成「行為」與「錄音物」兩種意思,應該不會再有爭議。那麼環境錄音的「環境」又是什麼?
首先,進行錄音行為的「環境」並不限定於一般以為的「室外」或「野外」。希望讀者先想定從周遭各種場域錄下來的資料,都可以稱為環境錄音。像我現在寫文章的這間咖啡館裡,就有店員招呼客人的聲音、打收銀機的聲音、義式咖啡機沖出咖啡的聲音、洗玻璃杯的聲音、客人的交談聲、店外的車聲、空調聲、有人用吸管啜飲冰咖啡的聲音、店內的背景音樂、自動門開開關關的馬達聲,以及我敲筆電鍵盤的聲音等等,一個空間其實就可以聽得到各式各樣的聲音。這些聲音又不斷自生自滅,在流動狀態下,形成這個場域整體的聲響。換句話說,室內這一個「環境」也有自己的場域.空間特有的聲響,在這裡錄下的聲音也是環境錄音。把科學實驗室、工廠、博物館等各式各樣的室內場域當成「環境」,都可以製作環境錄音。
至於音樂廳又如何?在比較不嚴格的定義下,通常在音樂廳錄製的小樂團或管弦樂團演奏,應該都不會被稱為環境錄音。但如果採錄的內容是教堂的望彌撒,說不定就會被歸類為環境錄音。在後面第三章將會提到,在東南亞村落類似民宅或高腳屋聚會所之類的場地,採錄村落男女的歌唱或樂器演奏,應該就可以稱為一種環境錄音了。
那麼,在錄音室或音樂廳錄製音樂,與在類似民宅之類的地方錄音又有什麼不同呢?難道就不是錄音者或演奏者是否包容屋外偶發的環境音,還是錄音場域空間既有的聲響特徵的不同嗎?錄音室或音樂廳基本上是理想上會讓聽眾聽不到樂音(樂器演奏音、歌手的聲音)以外聲響的密閉空間,會透過防振、吸音材質控制聲響,使聲音達到均質化目的。另一方面,聲響未經過控制的場域或空間(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空間)都有各自的音響特質,聲音的侵入與流出,都會穿過牆壁或窗戶等物理性分界,又會隨著時間與狀況時時刻刻產生持續變化。一個錄音行為是否可以稱為環境錄音,首先要看對於錄音實行場域或空間的自然聲響,是否尚未經過人為控制,以呈現出經常變化的特質。
不過即使在錄音室裡,不錄製樂器演奏,而特別採錄錄音室裡的擴大機等各種器材內部雜訊的時候,就可以考量成針對空間固有聲響特色錄音,說不定就可以稱為環境錄音。此外,以披頭四或平克.佛洛依德等樂團專輯聞名的錄音室「艾比路」錄製的「音樂」為例,在那裡錄製的錄音物,在聲響特色上也可以反映出「艾比路錄音室」這個場所的固有歷史特質。同時聽者也許可以藉由在「艾比路錄音室」錄製的內容,產生欣賞「音樂」的不同方式。照這種脈絡思考,即使是在錄音室錄製的內容,錄音場域的脈絡也可以想像會與聲響產生關聯。換句話說,包括錄音室在內的各種場域,都可以稱得上是環境錄音的「環境」。再用別的方法說,也就是:任何的錄音都可能兼具環境錄音的性質。錄音不只牽涉到錄音執行的物理性環境,也牽涉到採錄者或聽者聆聽意識方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