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細菌病毒如何決定人類的生活,以及我們該如何自保?

原文書名:Ein Keim kommt selten allein: Wie Mikroben unser Leben bestimmen und wir uns vor ihnen schützen


9786267752265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細菌病毒如何決定人類的生活,以及我們該如何自保?
  • 產品代碼:

    9786267752265
  • 系列名稱:

    博物誌
  • 系列編號:

    AA5030T
  • 定價:

    450元
  • 作者:

    馬庫斯.艾格特博士(Prof. Dr. Markus Egert)、法蘭克.塔杜伊斯(Frank Thadeusz)
  • 譯者:

    宋淑明
  • 頁數:

    288頁
  • 開數:

    14.8x21x1.8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50903
  • 出版日:

    20250903
  • 出版社:

    如果出版-大雁
  • CIP:

    369
  • 市場分類:

    生物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在這個病毒細菌橫行、感染危機四伏的時刻,
酒精、消毒水、殺菌劑、抗生素、抗病毒藥……
誰才是我們人類的終極保命武器?
答案……竟然是微生物!

最有趣、最嚴謹、最生活化的衛生知識!
德國亞馬遜四.五顆星推薦

德國公衛專家、世界知名微生物研究學者,
幽默暢談微生物世界的奧祕,破除殺菌迷思,重新定義什麼是「衛生」!

為什麼經常使用酒精、消毒水殺菌,反而容易生病?
為什麼用洗衣粉比洗衣精好?
沖馬桶為什麼一定要蓋上馬桶蓋?
為什麼剛洗好的衣服就有臭味?
一天到底應該洗幾次手?
牙膏該怎麼選?含氟、抗菌、香味、還是泡沫多?
為什麼我的嘴巴聞起來跟大腸一樣臭?
為什麼會有體臭?該怎麼避免才好?

你知道嗎?
•左手與右手的細菌非常不一樣,相似度只有百分之十八
•生病還上健身房,可能會要你命!因為啞鈴握把上就有兩千萬隻以上的細菌等著你
•想知道祖先來自哪裡,可以透過檢測胃部幽門桿菌得知
•坐飛機其實不容易得流感,祕密就藏在機艙的空調設計裡
•抗菌洗衣精或清潔劑會助長細菌的抗藥性
•人會從事宗教活動,可能是微生物操控下的結果……
•每毫升聖水的帶菌量可能高達十七萬隻,當心潰瘍、敗血症、心肌炎上身
•眼鏡遠比手機髒,帶菌量是手機的兩萬四千倍!
•廁所的溫度低、養分少,而且處處是光滑表面,細菌遠比想像中少
•家裡最多細菌的地方居然是廚房!光菜瓜布就有超過五百四十億隻
•以清潔劑消毒表面,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病原體會快速回歸,而且變得更兇猛
•摸完烏龜和蛇等爬蟲類沒洗手,當心感染沙門氏菌。
•媽媽的產道菌叢和母乳對寶寶的腸道菌幫助很大,是他一生的健康基礎

數以兆計的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在我們周圍和身體裡活蹦亂跳。
它們喜歡聊天、愛成群結隊,再三躊躇還會打打炮;它們之中有可惡的壞蛋,也有最友善的好人;它們是我們最重要的生命共同體!

【專業審定】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梁倪嘉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馬庫斯.艾格特博士(Prof. Dr. Markus Egert)
生於一九七二年,大學讀的是生物學,博士學位則主攻分子微生物的生態學。在清潔衛生與藥妝產業工作了幾年之後,從二○一一年開始,成為富特旺根應用科學大學(HFU)微生物學與衛生學的專任教授,專門進行人體與居家環境微生物群的研究與教學。

法蘭克.塔杜伊斯(Frank Thadeusz)
生於一九七一年,在波鴻(Bochum)和柏林研讀歷史學、政治學與北美學。二○○七年開始擔任新聞刊物《鏡報》(Der Spiegel)編輯,專門負責科學與科技主題。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宋淑明
慕尼黑翻譯學院畢業,慕尼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曾在慕尼黑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國立高雄大學和國立高雄中山大學擔任講師。譯有《焚書之書》、《班雅明的柏林童年》、《男人的玩具》、《哲學叩應》、《消失吧,紙本世界!》等書。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有菌,無菌,哪個好?
第一隻細菌是工作狂,我們感謝它,有它才有一切
病菌深知團結力量大的道理
人類的微生物組是我們一生的朋友
親密關係的故事:細菌與性
微生物界最可惡的十大通緝要犯(你家也遇得到)

第二章 微生物最愛成群結隊
衛生假說
廚房菜瓜布是世界上最大的細菌飯店
作亂的細菌就住在廚房
為什麼廁所是對細菌沒有吸引力的禁區
手機和眼鏡上的微生物

第三章 微生物就在你我身邊
我的媽呀!怎麼微生物也上教堂
當細菌出現抗藥性
一隻細菌去旅行
運動會殺了你?談談健身房裡的細菌
「爸爸,那是蟲嗎?!」兒童、寵物、寄生蟲

第四章 桿菌博士和病菌先生
論人類真正的苦難:汗液、口臭和痘痘
摸著你的良心老實說:我多常洗手?
洗衣機拉警報,為什麼剛洗好的衣服上有病菌
天堂裡的細菌:談談遠方的危險
星際蟲:和我們一起離開地球的微生物

後記
有參考價值的網站資源
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國內知名人士推薦】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外科醫師 小劉醫師(劉宗瑀)

【國外好評推薦】

細菌細菌,沒完沒了的細菌!微生物學家馬庫斯.艾格特教授在這部著作中邀請我們進入不可見的微生物領域……馬庫斯.艾格特指出日常生活中最大的那些細菌漩渦,並偷偷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些小小生物對我們如此重要。
──《圖片報》(BILD)

馬庫斯.艾格特和法蘭克.塔杜伊斯決定使用簡明幽默的語言,這樣一來,非醫學或生物學背景的青少年與成人都能享受這本書……尤其有趣的是,作者巧妙地在內文中穿插與微生物主題有關的各種研究成果,這讓艾格特能夠從自身的研究領域出發,對讀者侃侃而談。
──茱莉葉.玫慈(Juliet Merz),實驗室期刊(Laborjournal)

作者們以詼諧且極具娛樂性的方式來介紹微生物的世界,選取了諸如多重抗藥性細菌的形成、手機衛生的意義,或者眼鏡、手機和聖水裡微生物等主題。……這是一本值得一讀且幽默萬分的好書,書中列出多項研究與根據,卻完全不會冗長沉悶。
──《醫學技術助理專業與就業期刊》(MTA Dialog)

這本讀物輕鬆有趣、令人愛不釋手,且極富教育意義。不論對微生物學專業或非自然科學背景的讀者,都是一本好書。
──《生物學色譜》(BioSpektrum)

用容易理解、幽默的文筆傳達艱深知識,如果每一個學者專家都能用這種方式,將自己的所學傳達給一般大眾,該有多好!
──文化書薦網站(kulturbuchtipps.de)

許多逗趣的小故事與實用的建議。
──《科學色譜》(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用輕鬆愉快且娛樂性高的方式解釋了,日常生活哪些地方潛伏著危險的病菌、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以及為什麼有些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一部休閒讀物,以和緩的方式進入主題,卻不會粉飾風險。
──《家長教師協會雜誌》(PTA - Das Magazin)

為什麼我們最好不要使用液態洗衣精?沖水時為什麼最好把馬桶蓋蓋上?微生物學家馬庫斯.艾格特教授知道答案。在本書中,他帶領我們進入細菌的世界,展開一場刺激的旅程。
──《繽紛雜誌》(BUNTE)

前言
「你是研究衛生的專家哦,我看了報紙才知道。」有一次我太太這樣說。她這麼說的意思是,雖然我擁有微生物學和衛生學的博士學位,但我在家裡可不是那個最喜歡打掃的人。
  我承認,在生活中我不會動不動就拿起濕抹布東擦西擦。理由很簡單,「病菌」這個字眼不會引起我的恐慌。聽見「細菌」二字,我腦中首先浮現的,也不是問題、麻煩,反而是一個壯觀的生物群體。
這本書裡所講的是我們每天打交道的對象:微生物,例如細菌(Bakterien)、真菌(Pilz)和病毒(Virus)──這是一個非常錯綜複雜的愛情故事,是我們和微生物之間的故事。
基本上,我們將細菌和其他相似的菌類視為必須徹底消滅的敵人,不惜一切手段,用盡彈藥庫中最厲害的清潔劑。可是雖然微生物學家現在才剛開始了解微生物的世界,卻已經隱約知道,那個看不見、充滿祕密的微生物宇宙對我們的意向態度,比我們截至目前為止所相信的,來得友善許多。
後續我將告訴你,要想在我們屋子裡營造一個沒有微生物群的無菌生活,簡直不可能。數十億隻單細胞生物無時不刻不在我們周遭汲汲營營、忙忙碌碌。它們以我們的皮膚為家,甚至住在我們體內,每個人都滋養著多得難以想像的微生物(數量達十兆)。此外很有趣的是,如果我們太過於講求衛生反而更會生病;而我們一病倒,幫助我們重新站起來的,也總是細菌。
我不是一個怪咖學者,不會神化自己研究的東西。殺死這些可愛的小畜牲,也是和這些微生物共同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很可惜,在它們之中也有會徹底損害我們健康的惡魔。
抗生素、消毒劑和清潔劑都屬於文明生活的福利,這些東西明顯延長了我們的壽命。但是使用它們必須非常小心,否則它們對微生物產生的影響,有可能是我們想要的反效果。而且不僅是反效果,我們微生物學家也愈來愈清楚,將所有微生物統統消滅,是一個錯誤,因為為了捕殺一些壞菌,我們連帶也消滅了許許多多的好菌。
微生物是這個星球上最早的生物,而且我可以保證,二十億、三十億年之後,微生物也會是地球遭太陽燒毀之前,在這個星球上存活的最後一種生物。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上生活,都多虧了這些單細胞生物,它們的大恩大德讓人感激不盡!
比起日常相伴的微生物,大家反而更認識海洋深處馬里亞納海溝裡或西伯利亞凍原上的微生物,這點讓我深感困擾。一路陪伴著我們的,還有住在洗衣機、廚房菜瓜布裡的那些微生物,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也一樣太少。
沒有微生物的生活著實乏味無聊:微生物能夠製造出乳酪、薩拉米香腸、葡萄酒和啤酒這類東西。因為有它們,我們才能得到不可或缺的維生藥物:例如胰島素,或者其他重要的化學製品如檸檬酸、乙醇等等。
沒有微生物的話,牛就無法消化胃裡的草、無法長肉。就連人類,如果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
許多植物受惠於它們根部的微生物,因而能夠從空氣中攫取維持生命的氮,也就是說,微生物會幫植物施肥。在污水淨化設備中,微生物吃掉廢水中的髒污。在沼氣設備中,它們把垃圾中的甲烷轉化成可以使用的能源。
許多微生物甚至和我們一樣有些可愛的特性:細菌相當喜愛聊八卦,它們能夠迅速地集結成一大群,也喜歡和個性相近的同好一起輕鬆一下,還會邀請奇形怪狀的親友團加入──成群結隊萬歲!
它們最愛的還是整天吃、吃、吃。本性靦腆、沒有性慾的它們,有時候再三躊躇還是會打一下炮。
幾年前父親曾經問我,一隻微生物整天都在做什麼。而我給了一個不正經的答案,至今仍舊令我懊悔萬分:「把一個小容器裡的無色液體注進另一個小容器裡。」
我其實應該要將微生物引人入勝的生活描述給他聽,這也是本書所要做的補償。親愛的讀者,如果你在讀完之後,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小小同居者,那我的目標便達到了。

文章試閱


第二章 微生物最愛成群結隊(節錄)

以化學方式一舉殲滅是誤入歧途
  我們似乎已經打造出一道完美的防護牆,來對抗大自然的侵襲,儘管如此,卻愈來愈常有人的免疫系統嚴重失調。「老朋友衛生假說」的擁護者會說:這就是原因!當然,環境污染、壓力和肥胖等問題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使用強效化學藥劑殲滅我們周圍的微生動植物群,並不是一個聰明的策略,尤其在不是為了預防疾病,或者什麼具體原因的時候。
  長久以來大家都知道,許多不會致病的微生物對人類的幫助很大,例如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微生物研究的一個關鍵所知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其實不是防禦機制,反而比較像跟微生物合作的溝通系統。溝通若只有單向,會是多麼令人氣餒沮喪,相信每個人都清楚。
  然而遺憾的是,殺菌清潔劑、消毒劑或抗生素,仍然魯莽草率地將好菌給殺死了。此時,種種跡象明顯透露,好菌絕對能夠幫助我們對抗壞菌。
  舉例來說,義大利微生物學家已經證明,在醫院裡使用化學清潔劑清潔物品表面,充其量只有短期效果,中期來看反而招致危險。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病原體在短時間內就會回歸,而且和漫威漫畫裡的綠色生物浩克一樣愈挫愈勇!
  壞菌會發展出對抗化學藥劑攻擊的能力,之後就再也趕不走了。清潔打掃時,使用含有活菌的益生菌藥劑,遠比化學製品來得有效。研究人員用一種含有三種活菌的酊劑來對付院內壞菌,發現細菌清潔大隊會積極進攻敵對的單細胞,並且大獲全勝──自此之後,百分之九十的致病細菌都無法捲土重來。

我們的家是微生物的公社
  像義大利學者那樣吸引人的研究,也許可以促使人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理解自己度過大部分時光的生活空間:住家。有個美國的前驅性研究,從四十個相異房屋裡的各個角落採集了樣本,檢測後發現,總共遇上七七二六種不同的細菌,跟人類腸道裡找到的菌種多樣性差不多。
  另外,在門的表面和電視機上發現的微生物種類最多,可能是因為這些地方容易積灰塵,而且不太常清潔。這些室內微生物的食物來源,主要是人類和其寵物,但是空氣、室內灰塵、飲水以及我們鞋底的髒污,或者從外面帶進來的食物,都共同餵養著這個龐大的微生物王國。
  從這個角度看來,將自己的家,理解成腸道裡那個幾乎一刻不得閒的忙碌世界,不是很合理嗎?一個錯綜複雜的微生物群體,它們以此為家,是我們健康快樂的大功臣。
  「向你們的共生體(Symbioten)致敬吧!」二○○三年時,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美國生物學家傑弗里.戈登(Jeffrey L. Gordon)在一篇學術論文中這麼呼籲。在十五年前,替我們的腸道菌群請命是一個獨特且大膽的舉動。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對人體健康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也許現在也該是時候喊出:「尊重你們的微生物房客!」這個同樣大膽的要求了。
  我們被與我們身體互動密切的微生物網絡包圍、進駐的觀念,在半世紀以前根本還無法想像。但是,一棟房子或寓所為什麼就不能有自己獨特的微生物基因組呢?
  雖然距離破解人體微生物基因組的奧祕,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微生物學家早已看到了另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人造環境微生物基因組(Built-Environment-Mikrobiom)。「人造環境」(gebaute Umwelt)指的是一切經由人類所打造設立的環境,地球表面沒有冰雪覆蓋的地方,大約有百分之六由住宅、醫院、辦公室、超級市場、工業區、體育設施、飯店、游泳池、火車站、汽車、火車和地鐵所佔據,連潛艇和位置偏遠的研究中心和太空站都屬於人造環境。
  人類在約莫兩萬年前開始定居,於是有了這類棲息地的出現,而且這種極度多樣化的生活空間一直在持續擴展當中。工業化國家的人民,大概百分之九十的人生都在室內度過。因此,將研究焦點放在對我們健康如此重要的生活空間,現在是時候了。

我們的家是氣候最極端的區域
  若在課堂上問學生,地球上氣候最瘋狂的地方是哪裡?我們可能聽到北極、亞馬遜地區或戈壁大沙漠這類的答案。但誰想得到,我們在自己家裡創造出來的氣候,在自然界裡永遠不可能出現?
  假設在一個冷得什麼都會碎掉的冬日早晨,室外溫度攝氏零下二十度,我們開窗透氣十五分鐘。接著關上窗戶,打開暖氣將室內溫度控制在舒適的二十五度。我可想不到地球上有什麼地方,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到四十五度的溫差。
  再舉一個例子。在這麼有衝擊性的開窗透氣之後,家庭成員團聚桌旁開始吃早餐。麵包屑掉在桌子上,接著是果醬和起司抹醬,然後一坨奶油掉到地板上,另一邊也沾上炒蛋。早餐結束,一家之主下令將殘局收拾乾淨:用熱水,再噴上一點適量的中性清潔劑。就這樣,剛剛還營養過剩的棲息地,轉眼成為化學清除過後的沙漠。在自然界中,我們不可能找到這種對微生物來說,前一刻還是極樂天堂,下一刻便成為死亡峽谷的地方。
  在人造環境中,很常看到這種極端的環境條件(在一塊小空間裡,環境差異極大且變動不定)。這種擺盪給微生物構成了很大的壓力,只是研究人員目前還不知道,微生物會因此惹出什麼事端來。已經有令人不安的假說出現:這種狂野、變化極端的環境條件,可能會養出無人能擋的超級細菌。
  這個過程很可能老早就在進行中了。創新派的微生物學家認為,室內微生物會和我們一同演化,就寵物一樣,而兩萬年的時間,對這樣的演化來說綽綽有餘。
  可是我們對微生物的基礎認知仍然貧乏得可憐,就像處在巨大的探井中,手裡卻只有一支小手電筒。人類有能力飛上月球,有能力移植心臟,但是對於我們的同居者躲在盾牌後密謀著什麼,卻只有非常有限的想像。

好菌對抗黴菌
  觀察動物的世界可能會有點幫助。對許多動物而言,牠們組建的微生物群落非常重要。蚯蚓在攝取營養時,也經常會利用到微生物,牠們會將葉子拖進洞穴中,然後讓已經等在那裡的細菌預先消化。我承認,像這種體外的消化腸道會給我們的居家環境製造髒亂。
  切葉蟻也受到微生物很大的恩惠,在巢穴裡,它們會放任切下的葉片長出一片真菌園來餵養自己。很多花園主人會在嚴格分區的英式草坪中,留下一小塊有機生態區做為森林和草地的居民的遊樂園。我們能否想像,在你我家中也留這麼一塊保留地給微生物群呢?
  衛生專家通常會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家裡的「重要管控點」(Critical Control Points),那是必須特別仔細打掃、注意是否可能有致病細菌的地方。照這個概念,未來我們也可以想像有「關鍵接觸點」(Controlled Contact Points),做為我們和好菌相處的指定地。
  去未來實驗室裡瞧瞧微生物如何操持家務,你會聯想到詹姆士.龐德電影:英國祕密情報組織M16的○○七探員,從Q先生那裡拿到稀奇古怪的武器,然後坐進奇特跑車。你將看到,如果家裡變得太潮溼,好菌處理過的壁紙可以與正要發芽的黴菌抗衡;地毯能培育有價值的好菌,所以我們和孩子在地上滾來滾去時,等於是在接種疫苗。
  腸胃出問題的病人若進行糞便移植,經常有奇蹟般的結果。也許有朝一日,我們能夠將整套的健康室內微生物基因組轉移到一個衰敗的環境裡,做法可能是,將健康的黑森林農莊灰塵送去柏林的住家後院。
  即使是現在,在醫院裡設置「微生物基因組恢復室」的想法也已經出現了,動完手術的病人可以在裡面補充、修復自己的微生物群。
  這一切也許都要寄望在未來,但是有一個認知已經非常明顯:我們應該要比以前更加尊重和愛惜家裡的微生物群,不能學川普的所作所為,不能猜想家裡哪裡有衛生問題,就以引爆原子炸彈來解決。
  記得漢斯─迪特里希.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嗎?他在一九七四到一九九二年間擔任德國外交部長,老是穿著一件黃色的西裝背心,外交手腕精湛,總能化險為夷。他若站在我們的立場,會說:反微生物策略和益生菌策略兩者間必須小心處理,保持平衡。讓我們建立權力的平衡吧!要當有手腕的外交家!這對我們的健康會很有幫助哦!